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与人类课程号:BI913班级号:F1401004 姓名: 武卓威 学号:5130109097 专业: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 阅读与理解 题目编号 得分 序 阅读文章名称 1 A new hominin foot from Ethiopia shows multiple Pliocene bipedal adaptations 2 Additive threats from pathogens,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for global amphibian diversity 3 Causes,consequences and ethics 4 Changing Arctic Ocean freshwater pathways 5 Clonal evolution in relapse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reveal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6 Comparing the yield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8 Ecology drives a global network of gene exchange connecting the human microbiome 9 Emerging fungal threats to animal,plant and ecosystem health 10 Evolution of increased complexity in a molecular machine 11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intelligence from childhood to old age 12 Getting the measure of biodiversity 13 Global patterns in biodiversity 14 Global warming preceded by increasing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15 Insights into hominid evolution from the gorilla genome sequence 16 Prediction mutation outcome from early stochastic variation in genetic interaction partners 17 Rapid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and ecotypic diversification of germination behavior in weedy rice populations 18 Recent contribution of glaciers and ice caps to sea level rise 19 Regeneration of whole fertile plants from 30000-y-old fruit tissue buried in Siberian permafrost 20 Reversal of cocaine-evoked synaptic potentiation resets drug-induced adaptive behaviour 21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model ecosystems 22 Stability criteria for complex ecosystems 23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24 The diversity-stability debate 25 The Medicago genome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rhizobial symbioses 26 Twenty-first-century warming of a large Antarctic ice-shelf cavity by a redirected coastal current 27 Will a Large Complex System be Stable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生物技术与人类 课程号: BI 913 班级号: F1401004 姓名: 武卓威 学号:5130109097 专业: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 阅读与理解 题目编号 9 得分 序 号 阅读文章名称 1 A new hominin foot from Ethiopia shows multiple Pliocene bipedal adaptations 2 Additive threats from pathogens, 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for global amphibian diversity 3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ethics 4 Changing Arctic Ocean freshwater pathways 5 Clonal evolution in relapse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revealed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6 Comparing the yield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7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8 Ecology drives a global network of gene exchange connecting the human microbiome 9 Emerging fungal threats to animal,plant and ecosystem health 10 Evolution of increased complexity in a molecular machine 11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intelligence from childhood to old age 12 Getting the measure of biodiversity 13 Global patterns in biodiversity 14 Global warming preceded by increasing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15 Insights into hominid evolution from the gorilla genome sequence 16 Prediction mutation outcome from early stochastic variation in genetic interaction partners 17 Rapid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and ecotypic diversification of germination behavior in weedy rice populations 18 Recent contribution of glaciers and ice caps to sea level rise 19 Regeneration of whole fertile plants from 30000-y-old fruit tissue buried in Siberian permafrost 20 Reversal of cocaine-evoked synaptic potentiation resets drug-induced adaptive behaviour 21 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model ecosystems 22 Stability criteria for complex ecosystems 23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24 The diversity–stability debate 25 The Medicago genome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rhizobial symbioses 26 Twenty-first-century warming of a large Antarctic ice-shelf cavity by a redirected coastal current 27 Will a Large Complex System be Stable
Matthew C.Fisher,Daniel.A.Henk,Cheryl J.Briggs,John S.Brownstein, Lawrence C.Madoff,Sarah L.McCraw Sarah J.Gurr.Emerging fungal threats to animal,plant and ecosystem health.Nature 484,186-194 (2012). 中文题目:真菌引起的对动物、植物、及生态系统健康的新威胁 姓名:武卓威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邮政编码:200240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生命科学以及其具体应用一一生物技术,正 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从转基因技术到克隆技术,人类近年来在生物技术领域取 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技术一般是应用在动物体或植物体 中;而本文却从一类似乎并不起眼的物种一一真菌入手,对它们为动物、植物乃 至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究讨论。文章首先概述了近年 来真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造成的威胁,包括威胁人类食品安全、导致特定动植 物物种数量锐减甚至灭绝等等。结合具体例子,文章从内因(真菌生理特性)和 外因(人类活动、环境变化)两方面进一步分析特定真菌成为其它生物及生态系 统的巨大威胁的条件和原因;在讨论真菌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后,文章最后提 出了减轻致病真菌危害的合理预防措施。 一、背景知识 作为与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动物、植物占据同等地位,在五界分类学说中 独占一界的真菌,它们的多样性丝毫不逊色与其它任何一界,而它们对自然界的 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目前已知种类已超过七万种,然而 生物学家估计这只是自然界所有真菌种类的一小半。真菌形态多样,既有单细胞 (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如各种霉菌):小至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至我 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大型食用菌。但无论外形如何,真菌的共有特征是:细 胞不含叶绿体,也没有质体,是典型的异养生物,其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正 是因为特定种类的致病真菌能够在没有感染宿主的时候进行腐生生活并进行无性
Matthew C. Fisher, Daniel. A. Henk, Cheryl J. Briggs, John S. Brownstein, Lawrence C. Madoff, Sarah L. McCraw & Sarah J. Gurr. Emerging fungal threats to animal, plant and ecosystem health. Nature 484, 186-194 (2012). 中文题目:真菌引起的对动物、植物、及生态系统健康的新威胁 姓名:武卓威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邮政编码:200240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生命科学以及其具体应用——生物技术,正 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从转基因技术到克隆技术,人类近年来在生物技术领域取 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技术一般是应用在动物体或植物体 中;而本文却从一类似乎并不起眼的物种——真菌入手,对它们为动物、植物乃 至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究讨论。文章首先概述了近年 来真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造成的威胁,包括威胁人类食品安全、导致特定动植 物物种数量锐减甚至灭绝等等。结合具体例子,文章从内因(真菌生理特性)和 外因(人类活动、环境变化)两方面进一步分析特定真菌成为其它生物及生态系 统的巨大威胁的条件和原因;在讨论真菌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后,文章最后提 出了减轻致病真菌危害的合理预防措施。 一、背景知识 作为与原生生物、原核生物、动物、植物占据同等地位,在五界分类学说中 独占一界的真菌,它们的多样性丝毫不逊色与其它任何一界,而它们对自然界的 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目前已知种类已超过七万种,然而 生物学家估计这只是自然界所有真菌种类的一小半。真菌形态多样,既有单细胞 (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如各种霉菌);小至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至我 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大型食用菌。但无论外形如何,真菌的共有特征是:细 胞不含叶绿体,也没有质体,是典型的异养生物,其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正 是因为特定种类的致病真菌能够在没有感染宿主的时候进行腐生生活并进行无性
繁殖,它们造成的威胁的程度与持续时间较一般病原体更强。在本文中,提及次 数最多的、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致病真菌就是Batrachochynum dendrobatidis (Chytridiomycota,即壶菌门的蛙壶菌(在部分参考资料中直接称为“壶菌”[☒)。 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仅对蛙壶菌B.dendrobbatidis作详细说明,引以为例,而不深 入讨论文章提到的其它致病真菌,如引起蝙蝠白鼻症(WNS)的子囊菌门的 Geomyces destructants等。 蛙壶菌B.dendrobatidis的分布极为广泛,生活在水和潮湿土壤里,能够分解、 利用环境中的角蛋白、壳质、植物碎屑等,在外界环境中能短期存活和进行无性 繁殖山。这种真菌是一种两栖动物致死性病原体,为多种两栖动物带来了毁灭性的 灾难。至今为止,蛙壶菌至少已经在54个国家感染了超过500种两栖动物。从1970 年代开始,至2007年,美国的两栖动物数量在持续衰减,部分地区已失去了40% 的两栖动物品种,这都与蛙壶菌有着密切的联系。壶菌会导致两栖动物后肢肿胀、 体表多处皮肤脱落、角化、蜕皮,偶尔出现溃疡:某些被感染的两栖类物种还出 现了缺少足趾、行动不协调等症状。在蝌蚪期被蛙壶菌感染的两栖类同样会受到 巨大的影响:根据DeMarchi J.A,Porterfield C.A.等学者对“蛙壶菌感染程度增强 与蝌蚪觅食行为减弱”的研究),如果蝌蚪无法从壶菌病中治愈,它们的健康状况 会快速衰退,进而进一步影响它们对其它寄生微生物或大型寄生虫的抵抗能力。 在文章第二部分中"Generalist pathogens and opportunistic pathogens'”这一小节 里,作者提到了”Generalist pathogen”和"Opportunistic pathogen'”这两个概念。前者 的含义较易理解一一根据文章的阐述,其指代的是能够同时感染多种宿主的病原 体(如B.dendrobatidis可感染高达508种两栖类生物):而后者“机会致病病原体” 的含义则相对复杂。机会致病病原体指在特殊情况下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所谓“特 殊情况”,多指宿主机体免疫功能衰减的情况,这种个体称之为易感宿主4。也就 是说,该种病原体在宿主免疫力正常、存在于正常寄生部位、种类和数量在正常 范围的情况下,对宿主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而在宿主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时, 它们就可能转变为引起宿主发病的病原体。 作为病原体的真菌,相比起其它种类的病原体,有着许多特有的性质,这也 是文章认为它们将会成为影响动植物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巨大威胁的原因。根 据文章分析,这些特性主要包括:致死率高、生存能力强、宿主种类广。再考虑 到人类的国际贸易加快了致病真菌的传播,导致真菌对特定生物的威胁成为了一 种世界性的灾害:同时,由于不同种类的致病真菌接触的机会变多,而真菌本身
繁殖,它们造成的威胁的程度与持续时间较一般病原体更强。在本文中,提及次 数最多的、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致病真菌就是 Batrachochynum dendrobatidis (Chytridiomycota),即壶菌门的蛙壶菌(在部分参考资料中直接称为“壶菌”[1][2])。 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仅对蛙壶菌 B. dendrobbatidis 作详细说明,引以为例,而不深 入讨论文章提到的其它致病真菌,如引起蝙蝠白鼻症(WNS)的子囊菌门的 Geomyces destructants 等。 蛙壶菌 B. dendrobatidis 的分布极为广泛,生活在水和潮湿土壤里,能够分解、 利用环境中的角蛋白、壳质、植物碎屑等,在外界环境中能短期存活和进行无性 繁殖[1]。这种真菌是一种两栖动物致死性病原体,为多种两栖动物带来了毁灭性的 灾难。至今为止,蛙壶菌至少已经在 54 个国家感染了超过 500 种两栖动物。从 1970 年代开始,至 2007 年,美国的两栖动物数量在持续衰减,部分地区已失去了 40% 的两栖动物品种,这都与蛙壶菌有着密切的联系。壶菌会导致两栖动物后肢肿胀、 体表多处皮肤脱落、角化、蜕皮,偶尔出现溃疡;某些被感染的两栖类物种还出 现了缺少足趾、行动不协调等症状。在蝌蚪期被蛙壶菌感染的两栖类同样会受到 巨大的影响:根据 DeMarchi J. A., Porterfield C. A.等学者对“蛙壶菌感染程度增强 与蝌蚪觅食行为减弱”的研究[3],如果蝌蚪无法从壶菌病中治愈,它们的健康状况 会快速衰退,进而进一步影响它们对其它寄生微生物或大型寄生虫的抵抗能力。 在文章第二部分中”Generalist pathogens and opportunistic pathogens”这一小节 里,作者提到了”Generalist pathogen”和”Opportunistic pathogen”这两个概念。前者 的含义较易理解——根据文章的阐述,其指代的是能够同时感染多种宿主的病原 体(如 B. dendrobatidis 可感染高达 508 种两栖类生物);而后者“机会致病病原体” 的含义则相对复杂。机会致病病原体指在特殊情况下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所谓“特 殊情况”,多指宿主机体免疫功能衰减的情况,这种个体称之为易感宿主[4]。也就 是说,该种病原体在宿主免疫力正常、存在于正常寄生部位、种类和数量在正常 范围的情况下,对宿主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而在宿主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时, 它们就可能转变为引起宿主发病的病原体[5]。 作为病原体的真菌,相比起其它种类的病原体,有着许多特有的性质,这也 是文章认为它们将会成为影响动植物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巨大威胁的原因。根 据文章分析,这些特性主要包括:致死率高、生存能力强、宿主种类广。再考虑 到人类的国际贸易加快了致病真菌的传播,导致真菌对特定生物的威胁成为了一 种世界性的灾害;同时,由于不同种类的致病真菌接触的机会变多,而真菌本身
又具有易接受外源基因、从而产生基因重组等变异的能力,在加上真菌种群庞大 的种类、数量和因而具有的不同的进化速率阿,真菌带来的灾害极有可能愈演愈烈: 如何遏制、抵抗及消除真菌的威胁,将成为未来人类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文章亮点或创新点 1.全面性一一广而不泛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真菌、真菌引起的各种动植物疾病以及它们的原因和影响, 涵盖的范围非常广。相应地,文章的作者对每一部分的内容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 述:在概括介绍和分析真菌致病特点等部分中,作者都很好地涵盖了植物、动物、 人类社会三大范围:在讨论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过程中,既有点一一动植物个体、 某一种群,又有面一一从生态系统的宏观角度探讨影响变化。这样程度的全面性 是一般的科研项目所不具有的。 然而,即便具有较大的广度,文章读起来也不会显得内容浅显或是模糊,这 是因为文章中选用了多种多样具体而富代表性的实例来帮助分析,其中包括:真菌 造成的动物疾病一一B.dendrobatidis蛙壶菌造成两栖类的壶菌病、子囊菌门 Geomyces destructans造成的蝙蝠白鼻症(WNS)、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造 成的海龟无法正常孵化及Nosema类真菌造成的蜜蜂蜂群崩溃综合症等等:植物疾 病一一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造成的水稻减产或枯菱、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造成的小麦锈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造成的土豆晚疫病等。结合丰富 的实例,读者能够对致病真菌带来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 2.严谨性一一有理有据、把握分寸 科学严谨是实验调查探究中最首要的原则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处处体现着这 一点。其严谨性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引用上:既有各种历史统计调查中的数值,也 有根据自然规律建构的合理数学模型:在表达方式上也能体现这一点:文章中直 接引用和图表呈现相辅相成。此外在一些尚不明确或仍然存疑的问题上,作者均 明确地进行了说明:如第3页中作者表明Hence,.the true numbers.are likely to be greater as we have not been able to..”,即因为无法某些主要动植物大类进行更详尽 的种类分划,导致计算得到的因为致病真菌而灭绝消亡的物种可能比真实值要小; 又如第6页中作者表明蜂群崩溃综合症的可能影响因素不仅仅只有真菌,还有其 它各种环境因素。这种严谨真实的态度无疑让文章的叙述更让读者信服
又具有易接受外源基因、从而产生基因重组等变异的能力,在加上真菌种群庞大 的种类、数量和因而具有的不同的进化速率[6],真菌带来的灾害极有可能愈演愈烈; 如何遏制、抵抗及消除真菌的威胁,将成为未来人类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文章亮点或创新点 1. 全面性——广而不泛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真菌、真菌引起的各种动植物疾病以及它们的原因和影响, 涵盖的范围非常广。相应地,文章的作者对每一部分的内容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 述:在概括介绍和分析真菌致病特点等部分中,作者都很好地涵盖了植物、动物、 人类社会三大范围;在讨论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过程中,既有点——动植物个体、 某一种群,又有面——从生态系统的宏观角度探讨影响变化。这样程度的全面性 是一般的科研项目所不具有的。 然而,即便具有较大的广度,文章读起来也不会显得内容浅显或是模糊,这 是因为文章中选用了多种多样具体而富代表性的实例来帮助分析,其中包括:真菌 造成的动物疾病——B. dendrobatidis 蛙壶菌造成两栖类的壶菌病、子囊菌门 Geomyces destructans 造成的蝙蝠白鼻症(WNS)、腐皮镰刀菌 Fusarium solani 造 成的海龟无法正常孵化及 Nosema 类真菌造成的蜜蜂蜂群崩溃综合症等等;植物疾 病——稻瘟菌 Magnaporthe oryzae 造成的水稻减产或枯萎、柄锈菌 Puccinia graminis 造成的小麦锈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造成的土豆晚疫病等。结合丰富 的实例,读者能够对致病真菌带来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 2. 严谨性——有理有据、把握分寸 科学严谨是实验调查探究中最首要的原则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处处体现着这 一点。其严谨性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引用上:既有各种历史统计调查中的数值,也 有根据自然规律建构的合理数学模型;在表达方式上也能体现这一点:文章中直 接引用和图表呈现相辅相成。此外在一些尚不明确或仍然存疑的问题上,作者均 明确地进行了说明:如第 3 页中作者表明”Hence, the true numbers...are likely to be greater as we have not been able to...”,即因为无法某些主要动植物大类进行更详尽 的种类分划,导致计算得到的因为致病真菌而灭绝消亡的物种可能比真实值要小; 又如第 6 页中作者表明蜂群崩溃综合症的可能影响因素不仅仅只有真菌,还有其 它各种环境因素。这种严谨真实的态度无疑让文章的叙述更让读者信服
3.警示性一一摒弃旧见、呼吁重视 在我看来,本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介绍真菌和疾病知识,更重要的是作 者希望借文章引起人们对致病真菌这一尚未为多数人所了解、却隐患无穷的潜在 威胁的重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文中多次提到了旧的认识观念的不足之处:如第3 页中作者直言在现有研究报告中的主观倾向(a reporting bias)会歪曲我们对当前 致病真菌威胁程度的认识:第7页中说明对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起到的支持作用 的经济价值评估仍然十分匮乏,等等。此外,文章也反复使用”threat'”、”distinction” 或”extirpation'这类严重程度较高的字眼,借以引起更多人对致病真菌的危害的关 注和重视。 4.前瞻性一一合理预测、有效建议 文章在分析已有的现象之外,还给出了不少前瞻性的结论或提议。我们可以 反复看到作者利用现有数据,建构数学模型,分析维持现有条件下相关因素在未 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在第一页介绍蝙蝠白鼻症中提到某种棕蝙蝠Myotis lucifugus 在16年内彻底灭绝的可能性大于99%。分析现状、预测走势,都是为提出解决问 题的方法而服务的。自然而然地,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The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and the FAO may be the best-placed authorities to coordinate tighter biosecurity controls for trade-associated fungal pathogens of animals","Intensive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 will be increasingly important'”,以及最为重要的“to improve the regulation framework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biosecur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5.排版整齐美观,图文并茂,形象而直观 三、 读后感 上个学期,我选修了农生院苗志奇老师开设的“神奇的蘑菇”课程,才了解 到真菌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而小小的真菌,却能为我们人类带来许许多多深远 的影响,这些影响遍布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许是受此启发,在浏览经典 阅读文章中,我没有过多考虑,就选择了这一篇“Emerging fungal threats to animal,, plants and ecosystem health”。而读完文章后,我对真菌这一类带些神秘色彩的生物 果然有了许多崭新的认识。 虽然研究对象都是真菌,但这篇文章所介绍的知识与“神奇的蘑菇”课程介
3. 警示性——摒弃旧见、呼吁重视 在我看来,本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介绍真菌和疾病知识,更重要的是作 者希望借文章引起人们对致病真菌这一尚未为多数人所了解、却隐患无穷的潜在 威胁的重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文中多次提到了旧的认识观念的不足之处:如第 3 页中作者直言在现有研究报告中的主观倾向(a reporting bias)会歪曲我们对当前 致病真菌威胁程度的认识;第 7 页中说明对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起到的支持作用 的经济价值评估仍然十分匮乏,等等。此外,文章也反复使用”threat”、”distinction” 或”extirpation”这类严重程度较高的字眼,借以引起更多人对致病真菌的危害的关 注和重视。 4. 前瞻性——合理预测、有效建议 文章在分析已有的现象之外,还给出了不少前瞻性的结论或提议。我们可以 反复看到作者利用现有数据,建构数学模型,分析维持现有条件下相关因素在未 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在第一页介绍蝙蝠白鼻症中提到某种棕蝙蝠 Myotis lucifugus 在 16 年内彻底灭绝的可能性大于 99%。分析现状、预测走势,都是为提出解决问 题的方法而服务的。自然而然地,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The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and the FAO may be the best-placed authorities to coordinate tighter biosecurity controls for trade-associated fungal pathogens of animals”, “Intensive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 will be increasingly important”,以及最为重要的“to improve the regulation framework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biosecur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5. 排版整齐美观,图文并茂,形象而直观 三、读后感 上个学期,我选修了农生院苗志奇老师开设的“神奇的蘑菇”课程,才了解 到真菌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而小小的真菌,却能为我们人类带来许许多多深远 的影响,这些影响遍布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许是受此启发,在浏览经典 阅读文章中,我没有过多考虑,就选择了这一篇“Emerging fungal threats to animal, plants and ecosystem health”。而读完文章后,我对真菌这一类带些神秘色彩的生物 果然有了许多崭新的认识。 虽然研究对象都是真菌,但这篇文章所介绍的知识与“神奇的蘑菇”课程介
绍的内容并没有什么重叠之处:“神奇的蘑菇”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大型食用菌,从 营养价值、种植方法等角度介绍此类真菌为我们带来的各种益处:而本文却恰恰 相反,强调的是让人毛骨悚然的致病真菌造成的巨大威胁。 我对真菌的认识,或说印象,原本是比较模糊笼统的:无处不在、能为人们 带来福音(青霉素)、也能引发让人厌恶的皮肤疾病。读完这一篇文章后,我对它 们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对它们的生活方式、习性特征已经影响环境的机制有了 更深的了解。这对于平常不怎么接触生物学科的我而言,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体验, 也让我得以积累了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此外,完整阅读Nature上的科学文章原文,这也是我的第一次体会。虽然这 篇文章的篇幅不算太长,但由于涉及专业词汇较多,完整地阅读并理解大意对我 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值得高兴的是,我最终还是能够坚持将文章完整地读 完,查阅了文中出现的大部分生僻词汇,并对文章结构作了初步的梳理归纳,而 且大致了解了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观点。我认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 宝贵的学习经历。 总的来说,我认为当今人们对真菌这一类生物的认识还比较匮乏,对它们能 够带来的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正由于关注度不高,所以相关领域的研究或是相 关知识的教育都还有所欠缺。因此,如文章所述,我们应当把真菌这看似不起眼 的生物提到与我们身边的动植物同等的地位,进而更好地利用它们为人类社会提 供帮助、同时规避它们可能带来的灾害。 【参考文献】 [)于业辉,张守纯,赵玉军,石娇,于立辉,吕秋凤.壶菌与两栖动物的种群衰退.沈阳农业 大学畜牧兽医医学院,沈阳.动物学杂志,2006,41(3),118-122 [2]白世卓.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两栖类壶菌病的研究进展.农林科研),2009,217 [3]DeMarchi J.A.,Gaston J.R.,Spadaro,A.N.,Porterfield C.A.,Venesky M.D.,Tadpole Food Consumption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Infection Intensity [J]. Journal of Herpetology,2015,49(3),395-398. [4]李仲兴.机会感染与机会致病菌.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医师进修杂志),1988,3,28-29 [5]盛凤珍.细菌致病因素及机会致病菌探讨.临床合理用药U,2010,3(9),98. [6王海英,郭守玉,黄满荣,LUMBSCH H.Thorsten,魏江春.子囊菌较担子菌具有更快的进 化速率和更高的物种多样性.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2010,40(8),731-737
绍的内容并没有什么重叠之处:“神奇的蘑菇”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大型食用菌,从 营养价值、种植方法等角度介绍此类真菌为我们带来的各种益处;而本文却恰恰 相反,强调的是让人毛骨悚然的致病真菌造成的巨大威胁。 我对真菌的认识,或说印象,原本是比较模糊笼统的:无处不在、能为人们 带来福音(青霉素)、也能引发让人厌恶的皮肤疾病。读完这一篇文章后,我对它 们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对它们的生活方式、习性特征已经影响环境的机制有了 更深的了解。这对于平常不怎么接触生物学科的我而言,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体验, 也让我得以积累了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此外,完整阅读 Nature 上的科学文章原文,这也是我的第一次体会。虽然这 篇文章的篇幅不算太长,但由于涉及专业词汇较多,完整地阅读并理解大意对我 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值得高兴的是,我最终还是能够坚持将文章完整地读 完,查阅了文中出现的大部分生僻词汇,并对文章结构作了初步的梳理归纳,而 且大致了解了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观点。我认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 宝贵的学习经历。 总的来说,我认为当今人们对真菌这一类生物的认识还比较匮乏,对它们能 够带来的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正由于关注度不高,所以相关领域的研究或是相 关知识的教育都还有所欠缺。因此,如文章所述,我们应当把真菌这看似不起眼 的生物提到与我们身边的动植物同等的地位,进而更好地利用它们为人类社会提 供帮助、同时规避它们可能带来的灾害。 【参考文献】 [1]于业辉,张守纯,赵玉军,石娇,于立辉,吕秋凤. 壶菌与两栖动物的种群衰退. 沈阳农业 大学畜牧兽医医学院,沈阳. 动物学杂志[J], 2006, 41(3), 118-122. [2]白世卓.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两栖类壶菌病的研究进展. 农林科研[J], 2009, 217. [3]DeMarchi J. A. , Gaston J. R. , Spadaro, A. N. , Porterfield C. A. , Venesky M. D. , Tadpole Food Consumption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Infection Intensity [J]. Journal of Herpetology, 2015, 49(3), 395-398. [4]李仲兴. 机会感染与机会致病菌. 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 医师进修杂志[J], 1988, 3, 28-29. [5]盛凤珍. 细菌致病因素及机会致病菌探讨. 临床合理用药[J],2010,3(9),98. [6]王海英,郭守玉,黄满荣,LUMBSCH H. Thorsten,魏江春. 子囊菌较担子菌具有更快的进 化速率和更高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 2010, 40(8), 73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