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 )唐雎不辱使命( )(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大王加惠( (4)请广于君( )(5)岂直五百里哉( )(6)秦王怫然怒 (7)布衣( (8)以头抢地耳 )(9)庸夫( (10)非士之怒( )(11)休祲降于天( (12)天下缟素( (13)秦王色挠( )(14)长跪而谢之( )(15)寡人谕矣(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 (2)仓鹰击于殿上 (3)寡人谕矣 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受地于先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徒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徒以有先生也 愿终守之(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专诸之刺王僚也 与轻寡人与( 与臣而将四矣(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译文: (2)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译文: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中考题一(13分) 【甲】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 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膚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土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唐雎不辱.使命( )(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大王加惠..( ) (4)请广.于君( )(5)岂直.五百里哉( ) (6)秦王怫.然怒( ) (7)布衣..( ) (8)以头抢.地耳( ) (9)庸夫..( ) (10)非士.之怒( )(11)休祲..降于天( ) (12)天下缟素..( ) (13)秦王色挠.( )(14)长跪而谢.之( )(15)寡人谕.矣( )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 (2)仓鹰击于殿上 (3)寡人谕矣 三.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于 受地于.先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徒 亦免冠徒.跣( ) 徒.以有先生也( ) 以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徒以.有先生也( ) 之 愿终守之.( )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专诸之.刺王僚也( ) 与 轻寡人与.( ) 与.臣而将四矣(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题一(13 分)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 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日何为者也?′对日‘齐人 也。′王曰‘何坐?′日: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盜乎?”晏 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 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盜,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 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人恒过然后能改B、为:何为者也或异二者之为 C、以:吾欲辱之,何以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之:要离之刺庆忌甚矣,汝之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3、【甲】文中秦王对唐睢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分) 匚愤怒-…。]-……--…-道歉 4、【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日”,“避席”写出了晏子 的态度,也 隐含了他的不满。(2分) 、唐睢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睢主要是靠 取胜,晏子主要是靠 胜。(2分) 中考题二(14分)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 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齐人 也。’王曰‘ 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 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 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 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人恒过.然后能改 B、为:何为.者也 或异二者之为. C、以:吾欲辱之,何以.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之:要离之.刺庆忌 甚矣,汝之.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秦王对唐睢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2 分) 愤怒 ------------ ---------------- ---------------- 道歉 4、【乙】文中晏子在回答楚王问话时,“避席对曰”,“避席”写出了晏子___________的态度,也 隐含了他的不满。(2 分) 5、唐睢与晏子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唐睢主要是靠_________取胜,晏子主要是靠________取 胜。(2 分) 中考题二(14 分)
【甲】《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 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攜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 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矣() (4)图穷匕首见()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使毕使于前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甲】《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 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 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匕首见(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 分)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3、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使毕使于前。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2 分)(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 托荆轲的沉着冷静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 托荆轲的沉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