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紘枞\韩鑫工作室QQ:917738073各种网络技术学习资料 《战国策魏策四》 《唐雎不辱使命》 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 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编辑本段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 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 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 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 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 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 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 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编辑本段 【唐雎的剑】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他便是战国末年的弱国臣子 唐雎,他的凛然正气千百年来仍然令人震撼。 不久前,我带领学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重温那一豪壮的场面。但在教 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唐雎之所以能使安陵国避过一劫,缘于 他的拼死一搏。可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 文章对此没有任何交代 唐雎是否带剑而入呢?根据当时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因此还演绎了 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荆轲剌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图当中,专诸刺王僚更是巧妙,把匕 首藏在鱼肚子里。唐雎长长的剑自是匿之不住。难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极点,任由使者 携剑以示气度?这种侥幸之说恐怕难以站住脚。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公元前221 年间,秦王早已有过前车之鉴: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唐雎不辱使命 _紘朲↘韩鑫工作室 QQ:917738073 各种网络技术.学习资料…… 《战国策 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 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 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编辑本段]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 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 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 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 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 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 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 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编辑本段] 【唐雎的剑】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他便是战国末年的弱国臣子 唐雎,他的凛然正气千百年来仍然令人震撼。 不久前,我带领学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重温那一豪壮的场面。但在教 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唐雎之所以能使安陵国避过一劫,缘于 他的拼死一搏。可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 文章对此没有任何交代。 唐雎是否带剑而入呢?根据当时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因此还演绎了 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荆轲刺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图当中,专诸刺王僚更是巧妙,把匕 首藏在鱼肚子里。唐雎长长的剑自是匿之不住。难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极点,任由使者 携剑以示气度?这种侥幸之说恐怕难以站住脚。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225—公元前 221 年间,秦王早已有过前车之鉴: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荆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史记·刺客列传》)。虽然说堂堂秦王,蛮横 骄纵,但绝对不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断不会有如此举动 那唐雎“挺剑而起”时该不会是使秦王之剑吧?秦法虽然规定“群臣、使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兵”,但秦王本人不在此列。秦王倒是有剑的,可诸位不要忘了,唐雎 前来乃是“秦王不悦”之后,是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亡国危机的。秦王会把一区区小 国使者放在眼里吗?即便接见,也只能殿下侍候。因而,唐雎根本没有接近秦王之机 会,拔出秦王之剑无异于痴人说梦。 既然如此,唐雎的剑到底从何而来呢? 该文出自《战国策》,我们先来看一看《战国策》吧。它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 的古书,主要记录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 同时也有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引寓言故事。评论家吴 小如在《古文精读举隅》中谈到,《战国策》并非全部实录。蔡守湘于《先秦文学史》 中所持也是“记言记事具有艺术虚构”之论。马积高、黄钧在其《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则明示,《战国策》是史家之笔兼策士之辞,“为了耸人听闻,游士的言词有夸张渲 染和虚构的特点”。《战国策·魏策四》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课文节选于此)是 一篇游士说客的文字,唐雎也作唐且。秦王称天子之怒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 且则称布衣之怒为“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秦王只好“长跪而谢”。《战国 策》就是用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敷张扬厉的语言,来突出唐且作为布衣之士的英雄 气概——这类夸张和近乎虚构的笔墨,使文章自身失去了信史的作用,增加了历史散 文的文学色彩。 朱东润先生认为:唐雎胁迫秦王之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史料记录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史上的安陵国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正史 对它的灭亡几乎没有记载。《资治通鉴·秦记二》则说,“二十二年,王使人谓安陵君 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臣 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安陵国能够暂存与唐雎似乎没 什么关系。《战国策·魏策四》之《秦魏为与国》记曰:“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 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劳臣请出西 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而同样节选自《战国策魏 策四》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的《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且不但年轻了,还神功盖 世,能够与年富力强的秦王相抗衡,把秦王吓得跪地求饶。两者前后矛盾,必有一记 载有虚构成分。而《史记》中干脆没有唐且这个人。正如古文学家游国恩所说,“《战 国策》最长于说事,但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唐雎劫秦王极有可能是文学作品 的艺术夸张,也可能是子虚乌有 如此说来,故事似乎没有流传下来的理由。黄岳洲、茅宗祥在《中华文学鉴赏宝 库》中告诉我们,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作为小 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折服秦王,不辱使命,唐雎堪称一个临危不惧、 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从“道义”上暗刺了秦王的不义,是一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 义侠和高士,这种无畏品格为时人和后人所赞赏。同时,唐雎的“不易”显示了安陵国
传》);荆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史记·刺客列传》)。虽然说堂堂秦王,蛮横 骄纵,但绝对不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断不会有如此举动。 那唐雎“挺剑而起”时该不会是使秦王之剑吧?秦法虽然规定“群臣、使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兵”,但秦王本人不在此列。秦王倒是有剑的,可诸位不要忘了,唐雎 前来乃是“秦王不悦”之后,是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亡国危机的。秦王会把一区区小 国使者放在眼里吗?即便接见,也只能殿下侍候。因而,唐雎根本没有接近秦王之机 会,拔出秦王之剑无异于痴人说梦。 既然如此,唐雎的剑到底从何而来呢? 该文出自《战国策》,我们先来看一看《战国策》吧。它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 的古书,主要记录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 同时也有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引寓言故事。评论家吴 小如在《古文精读举隅》中谈到,《战国策》并非全部实录。蔡守湘于《先秦文学史》 中所持也是“记言记事具有艺术虚构”之论。马积高、黄钧在其《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则明示,《战国策》是史家之笔兼策士之辞,“为了耸人听闻,游士的言词有夸张渲 染和虚构的特点”。《战国策·魏策四》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课文节选于此)是 一篇游士说客的文字,唐雎也作唐且。秦王称天子之怒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 且则称布衣之怒为“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秦王只好“长跪而谢”。《战国 策》就是用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敷张扬厉的语言,来突出唐且作为布衣之士的英雄 气概——这类夸张和近乎虚构的笔墨,使文章自身失去了信史的作用,增加了历史散 文的文学色彩。 朱东润先生认为:唐雎胁迫秦王之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史料记录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史上的安陵国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正史 对它的灭亡几乎没有记载。《资治通鉴·秦记二》则说,“二十二年,王使人谓安陵君 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臣 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安陵国能够暂存与唐雎似乎没 什么关系。《战国策·魏策四》之《秦魏为与国》记曰:“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 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劳臣请出西 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而同样节选自《战国策·魏 策四》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的《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且不但年轻了,还神功盖 世,能够与年富力强的秦王相抗衡,把秦王吓得跪地求饶。两者前后矛盾,必有一记 载有虚构成分。而《史记》中干脆没有唐且这个人。正如古文学家游国恩所说,“《战 国策》最长于说事,但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唐雎劫秦王极有可能是文学作品 的艺术夸张,也可能是子虚乌有。 如此说来,故事似乎没有流传下来的理由。黄岳洲、茅宗祥在《中华文学鉴赏宝 库》中告诉我们,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作为小 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折服秦王,不辱使命,唐雎堪称一个临危不惧、 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从“道义”上暗刺了秦王的不义,是一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 义侠和高士,这种无畏品格为时人和后人所赞赏。同时,唐雎的“不易”显示了安陵国
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守”住的是正义,是尊严。秦人企图用欺騙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料却为他人所屈,又平衡了许多亡国者和将亡者的心。故事本身的真实与否倒是次 要问题了 编辑本段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后人加上。《战 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唐雎(j),也作唐且,人名。不 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②[秦王]即秦始皇赵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yaη)陵西北, 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④[易]交换 ⑤[其]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 25)。 ⑧[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意, 置意。错,通“措”。 ⑨[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⑩[与]疑问语气助词。。通“欤 (1)[直]只,仅仅 (2)[怫(fu)然盛怒的样子。 (3)[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4)[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5[亦免冠徒跣( xIan),以头抢( qia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 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6)[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7)[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8[专诸之剌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 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 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 本文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迷信的说法 (⑨[聂政之刺韩傀(gu)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 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 就请聂政去把韩傀刺杀了
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守”住的是正义,是尊严。秦人企图用欺骗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料却为他人所屈,又平衡了许多亡国者和将亡者的心。故事本身的真实与否倒是次 要问题了。 [编辑本段]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标题是后人加上。《战 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 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②[秦王]即秦始皇赵政[1][2],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 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④[易]交换。 ⑤[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 230),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 2 25)。 ⑧[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意, 置意。错,通“措”。 ⑨[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⑩[与]疑问语气助词。。通“欤” ⑴[直]只,仅仅。 ⑵[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⑶[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⑷[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⑸[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 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⑹[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⑺[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⑻[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 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 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 本文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迷信的说法。 ⑼[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 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 就请聂政去把韩傀刺杀了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 了。仓,通“苍”。 D[怀怒未发,休祲(ji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③[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的,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 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3[缟(ga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0[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ω5[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 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谢,道歉 0[谕]明白,懂得 编辑本段]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这很好:虽然这样,但这 毕竟是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我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听后) 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呢?況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 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 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 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愿意终生守卫它,即使是千里的土地 也不敢交换,何况是仅仅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 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 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 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 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 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 成为四个人了。这个勇士倘若发怒,死的只有两人,血流也不过五步远,但天下百姓 都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要弄到这种地步呢! 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 因为有先生啊!” 编辑本段]
⑽[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 了。仓,通“苍”。 ⑾[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⑿[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的,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 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⒀[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⒁[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⒂[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 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谢,道歉。 ⒃[谕]明白,懂得。 [编辑本段]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这很好;虽然这样,但这 毕竟是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我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听后) 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 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 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 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愿意终生守卫它,即使是千里的土地 也不敢交换,何况是仅仅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 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 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 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 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 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 成为四个人了。这个勇士倘若发怒,死的只有两人,血流也不过五步远,但天下百姓 都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要弄到这种地步呢! 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 因为有先生啊!” [编辑本段]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 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 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 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 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 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 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 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岀使秦国,意在修好。唐 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 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 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 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 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 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 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 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 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 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 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问题探究 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 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 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 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 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 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 230 年灭韩,前 225 年灭魏。安陵 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 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 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 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 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 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 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 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 2、3 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 2 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 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 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 3 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 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 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 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 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 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 4 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 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 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二、问题探究 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 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 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 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 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
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 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 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 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 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 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 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他,不 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在会见唐雎时 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而且不容对方分说,就立即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 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 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这样软硬兼施之 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 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皆是。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 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所以 当唐雎反过来问他什么是“布衣之怒”时,他还说什么“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依然是 一副骄态。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 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 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重点字词 唐雎(ju)以君为长( zhang)者 以头抢( qiang)地夫(fu)专诸之刺王僚 亦免冠徒跣(xian) 练习说明 、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此题意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1.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 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 2.参见“课文研讨”。 、下列各组划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 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 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 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 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 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 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他,不 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在会见唐雎时, 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而且不容对方分说,就立即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 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 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这样软硬兼施之 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 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皆是。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 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所以 当唐雎反过来问他什么是“布衣之怒”时,他还说什么“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依然是 一副骄态。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 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 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重点字词 唐雎(jū) 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 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亦免冠徒跣(xiǎn)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此题意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1.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 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2.参见“课文研讨”。 二、下列各组划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 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 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1.“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 示判断语气,不译 2.“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哉”表示感 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了”。 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此题意在使学生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文言词语,疏 通文言文意的方法。 1.秦王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秦王呀!易(古): 交换 2.即使这样,但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虽 然(古):即使这样,但 3.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 生啊!徒(古):只 四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你请教老师,查找有关资料 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 故事。 此题意在以本课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引导他们多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或人物传记,增加文化积累 教学建议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时,仍应以朗读为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只需要对个别词句略加 点拨。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甚至可以让学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 这段对话,以便加深理解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 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 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1.“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 示判断语气,不译。 2.“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哉”表示感 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了”。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此题意在使学生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文言词语,疏 通文言文意的方法。 1.秦王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秦王呀!易(古): 交换。 2.即使这样,但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虽 然(古):即使这样,但…… 3.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 生啊!徒(古):只。 四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你请教老师,查找有关资料, 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 故事。 此题意在以本课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引导他们多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或人物传记,增加文化积累。 教学建议 一、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时,仍应以朗读为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只需要对个别词句略加 点拨。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甚至可以让学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 这段对话,以便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从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 理解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三、在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 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 们的品格。 四、《战国策》中的许多人物、事例,往往不合史实。如课文,唐雎是不可能带 剑接近秦王的。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以给予解释。主要还是体会人物形象,不必 过分认真计较史实 编辑本段 【理解重点】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4.寡人谕矣(谕通“喻,知晓,明白) 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生气,发怒,动词) 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都是动词) 而 1.挺剑而起(表顺承,不翻译)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
二、引导学生从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 理解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三、在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 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 们的品格。 四、《战国策》中的许多人物、事例,往往不合史实。如课文,唐雎是不可能带 剑接近秦王的。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以给予解释。主要还是体会人物形象,不必 过分认真计较史实。 [编辑本段] 【理解重点】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4.寡人谕矣(谕通“喻,知晓,明白) 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 (把 )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夫: 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词)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生气,发怒,动词) 2.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都是动词) 而: 1.挺剑而起(表顺承,不翻译)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之: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原因) 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是: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直: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长跪而谢之(谢: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4.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5.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6.虽然,受地与先王(虽然:虽然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 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7徒以有先生(徒:古:只。今:徒弟) 8.秦王色挠(挠:古:屈服。今:轻轻的抓) 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 以大易小 -一大,小都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大的地方和 小的地方 且秦灭韩亡魏一—————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 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 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 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 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 因为 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请广于君 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天下缟素一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编辑本段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 (这样) 2.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是: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直: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长跪而谢之(谢: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4.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5.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6.虽然,受地与先王(虽然:虽然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 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7 徒以有先生(徒:古:只。今:徒弟) 8.秦王色挠(挠:古:屈服。今:轻轻的抓) 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 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 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 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 以大易小------大,小都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大的地方和 小的地方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 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 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 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 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编辑本段]
【战国策】 《战国策》是刘向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 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 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 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 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 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虽然习惯 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 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 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赵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 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 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 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 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 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 秦暮楚,毫不为怪。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 联合六国抗秦。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 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 富贵,盖可忽乎哉!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 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 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 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 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 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 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 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他是经学家、目录学家士的分类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 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 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 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 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 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 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 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武士。其中又分不同类别。第一类是国家的武 装力量。由于技能、职掌、兵种以及国别等不同情况,又有各式各样的称谓:"选士”、 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
【战国策】 《战国策》是刘向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 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 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 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 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 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虽然习惯 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 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 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赵政[ 3](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 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 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 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 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 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 秦暮楚,毫不为怪。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 联合六国抗秦。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 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 富贵,盖可忽乎哉!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 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 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 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 今本共 33 卷:东周策 1 卷、西周策 1 卷、秦策 5 卷、齐策 6 卷、楚策 4 卷、赵 策 4 卷、魏策 4 卷、韩策 3 卷、燕策 3 卷、宋卫策 1 卷、中山策 1 卷,共 497 篇。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 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 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刘向 字子政 本名更生 他是经学家、目录学家士的分类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 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 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 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 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 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 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 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一)武士。其中又分不同类别。第一类是国家的武 装力量。由于技能、职掌、兵种以及国别等不同情况,又有各式各样的称谓:"选士"、 "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