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投资学原理 Investments》课程教学资源(学生论文)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失效原因探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6,文件大小:878.1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投资学课程论文 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失效原因探究 系:经济学院 院专姓 业:金融 名:王文睿 指导教师:张宗新教授 完成日期:2016年2月27日

投资学课程论文 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失效原因探究 院 系: 经济学院 专 业: 金融 姓 名: 王文睿 指 导 教 师: 张宗新 教授 完 成 日 期: 2016 年 2 月 27 日

目录 、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国外市场指数熔断机制作用分析 31国外熔断机制简介 32纽约股市1997年熔断 321纽约股市熔断机制的前期修改 322熔断当日 32.3熔断机制得以保留,实施细则大幅修订 33熔断机制作用评价 331熔断阈值过低,本次熔断本可避免 332第一次熔断作用有限 333第二次熔断期可能起到了负面作用 四、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作用分析 41熔断前后市场特征 41.2熔断临近,市场成交量提髙,指数加速下跌 41.2熔断预期在不同市场间传递 22223333445556779 42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失效的原因 4.2.1过低的熔断阈值与较高的市场波动率 4.22数量庞大的个人投资者… 423不合适的实施时机 11 4.24流动性风险与熔断预期的自我实现 11 4.25不合理的制度搭配 五、结论 参考文献… 14

目录 一、引言........................................................................................................................1 二、文献回顾................................................................................................................1 三、国外市场指数熔断机制作用分析........................................................................2 3.1 国外熔断机制简介 ........................................................................................2 3.2 纽约股市 1997 年熔断 ..................................................................................2 3.2.1 纽约股市熔断机制的前期修改 .........................................................2 3.2.2 熔断当日 .............................................................................................3 3.2.3 熔断机制得以保留,实施细则大幅修订 .........................................3 3.3 熔断机制作用评价 ........................................................................................3 3.3.1 熔断阈值过低,本次熔断本可避免 .................................................3 3.3.2 第一次熔断作用有限 .........................................................................4 3.3.3 第二次熔断期可能起到了负面作用 .................................................4 四、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作用分析........................................................5 4.1 熔断前后市场特征 ........................................................................................5 4.1.2 熔断临近,市场成交量提高,指数加速下跌 .................................5 4.1.2 熔断预期在不同市场间传递 .............................................................6 4.2 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失效的原因 ................................................7 4.2.1 过低的熔断阈值与较高的市场波动率 .............................................7 4.2.2 数量庞大的个人投资者 .....................................................................9 4.2.3 不合适的实施时机 ...........................................................................11 4.2.4 流动性风险与熔断预期的自我实现 ...............................................11 4.2.5 不合理的制度搭配 ...........................................................................12 五、结论......................................................................................................................12 参考文献......................................................................................................................14

引言 2015年夏天的股灾过后,上交所、深交所和中金所即就引入与国外市场类似 的指数熔断机制征求意见,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机制。其后的 四个交易日内,熔断机制两次被触发并导致提前休市,显示出熔断机制并未能有 效发挥设计中的市场“稳定器”作用,反而助推了市场暴跌、扩大了市场波动 1月7日晚经证监会批准,三大交易所发布通知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表明引 入熔断机制的尝试并不成功 为什么旨在平稳市场波动的指数熔断机制,在引入中国资本市场后未能发挥 应有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波动?主要的原因是熔断机制本身具有的“磁吸效 应”,而引入A股市场的这一机制在设计上存在的缺陷,扩大了这一效应的影响 A股市场与国外一些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在投资者构成和市场波动率等方 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需要怎样予以考虑?针对这些方 面,本文对指数熔断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回顾 熔断机制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暴跌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首先采用。 其基本原理是在标的指数的涨跌幅达到预设的不同幅度时,触发不同时长的熔断 期间,在熔断期内与该指数相关的市场暂停交易。此机制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给市 场以一个冷静期的方式达到抑制市场过度波动的目的。 指数熔断机制究竟能否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自其在美国市场采用之后即有 学者展开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Greenwald和Sten(1991)的研究表明, 正确设计的熔断机制可能有助于克服一部分信息披露上的问题从而提高市场吸 收大交易量冲击的能力。 Corwin和Hari(2002)分析了 Nasdaq市场上当日恢复 和次日恢复交易两种情况下的交易活动,证实熔断期间更好的信息传递能够降低 市场重新开启后的不确定性。国内学者陈旭光和陈旭东通过对创业板的熔断机制 的研究证实了熔断机制在价格缓冲和信息传递方面具有积极功效。 但更多的研究表明指数熔断机制存在着加剧市场波动的可能。 Subrahmanyam (1994)通过对Rue80B实施之前纽交所实施的以DA为标的指数的熔断机制的 研究,发现熔断机制可能会扩大市场波动性、加剧价格变动,而(减少恐慌性抛 售、减缓大规模指数套利交易的)积极作用即便存在,也是以价格波动扩大为代 价的。 Goldstein和 Kavajecz(2000)通过对熔断期间交易者交易行为的研究发现, 熔断发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市场通常出现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 Gerety和

1 一、引言 2015 年夏天的股灾过后,上交所、深交所和中金所即就引入与国外市场类似 的指数熔断机制征求意见,并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机制。其后的 四个交易日内,熔断机制两次被触发并导致提前休市,显示出熔断机制并未能有 效发挥设计中的市场“稳定器”作用,反而助推了市场暴跌、扩大了市场波动。 1 月 7 日晚经证监会批准,三大交易所发布通知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表明引 入熔断机制的尝试并不成功。 为什么旨在平稳市场波动的指数熔断机制,在引入中国资本市场后未能发挥 应有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波动?主要的原因是熔断机制本身具有的“磁吸效 应”,而引入 A 股市场的这一机制在设计上存在的缺陷,扩大了这一效应的影响。 A 股市场与国外一些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在投资者构成和市场波动率等方 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需要怎样予以考虑?针对这些方 面,本文对指数熔断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回顾 熔断机制在 1987 年“黑色星期一”的暴跌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首先采用。 其基本原理是在标的指数的涨跌幅达到预设的不同幅度时,触发不同时长的熔断 期间,在熔断期内与该指数相关的市场暂停交易。此机制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给市 场以一个冷静期的方式达到抑制市场过度波动的目的。 指数熔断机制究竟能否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自其在美国市场采用之后即有 学者展开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Greenwald 和 Stein (1991) 的研究表明, 正确设计的熔断机制可能有助于克服一部分信息披露上的问题从而提高市场吸 收大交易量冲击的能力。Corwin 和 Harris (2002) 分析了 Nasdaq 市场上当日恢复 和次日恢复交易两种情况下的交易活动,证实熔断期间更好的信息传递能够降低 市场重新开启后的不确定性。国内学者陈旭光和陈旭东通过对创业板的熔断机制 的研究证实了熔断机制在价格缓冲和信息传递方面具有积极功效。 但更多的研究表明指数熔断机制存在着加剧市场波动的可能。Subrahmanyam (1994) 通过对 Rule 80B 实施之前纽交所实施的以 DJIA 为标的指数的熔断机制的 研究,发现熔断机制可能会扩大市场波动性、加剧价格变动,而(减少恐慌性抛 售、减缓大规模指数套利交易的)积极作用即便存在,也是以价格波动扩大为代 价的。Goldstein 和 Kavajecz (2000) 通过对熔断期间交易者交易行为的研究发现, 熔断发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市场通常出现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Gerety 和

Mulherin(1992)研究了NYSE市场每日交易量在日内的分布,发现每日收盘前的 单位时间交易量髙于其他交易时段,借此说明投资者由于面临交易暂停带来的流 动性风险,倾向于在交易暂停前提髙交易量,市场波动性因而提高 国外市场指数熔断机制作用分析 31国外熔断机制简介 尽管熔断机制最初由美国在黑色星期一后推出,但在随后的十多年中相继被 多国市场借鉴及采用,且在各个市场中发展出多种类型。 最初在美国市场推出的熔断机制,可称之为熔断机制的原型:当标的指数下 跌达特定幅度时,根据幅度的不同使整个市场的交易暂停相应的时长,其与后来 出现的各类熔断机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熔断条件为指数变动固定点数,而非变动一定百分比 ②单向熔断,即只限制过度下跌 ③全局熔断,即一旦熔断条件满足,与指数相关的股票、期指、期权等市场 同时熔断。 包括美国本身在内的各个国家,针对本国市场特征调整了熔断幅度的数值和 熔断次数;孟买证券交易所首先采用了双向熔断机制,即既限制指数的剧烈下跌, 又限制指数的过快上涨:纳斯达克等市场则引入了“个股熔断”的概念,其对出现 暴跌的成份股实施短暂的个别熔断,是介于传统熔断机制和个股涨停板之间的机 由于熔断机制设置上的多样性,各国熔断机制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也有 所不同。在此以纽约股市1997年10月27日的熔断为例,对熔断机制在国外市 场发挥的作用予以分析。 32纽约股市1997年熔断 纽约股市的全局熔断仅在1997年10月27日触发过一次。本章将以此次熔 断为例,介绍熔断前后的过程、分析此次熔断的效果 321纽约股市熔断机制的前期修改 在1997年10月纽约股市触发熔断之前不久,熔断机制的相关规定刚刚进行 过一定幅度的调整,调整内容包括熔断阈值的提髙和熔断期的缩短。 1988年熔断机制在纽约股市开始实施时,熔断触发的条件采用了固定点数的 下跌,而非日后普遍采用的跌幅。最初的两级熔断触发条件分别是DJA指数下

2 Mulherin (1992) 研究了 NYSE 市场每日交易量在日内的分布,发现每日收盘前的 单位时间交易量高于其他交易时段,借此说明投资者由于面临交易暂停带来的流 动性风险,倾向于在交易暂停前提高交易量,市场波动性因而提高。 三、国外市场指数熔断机制作用分析 3.1 国外熔断机制简介 尽管熔断机制最初由美国在黑色星期一后推出,但在随后的十多年中相继被 多国市场借鉴及采用,且在各个市场中发展出多种类型。 最初在美国市场推出的熔断机制,可称之为熔断机制的原型:当标的指数下 跌达特定幅度时,根据幅度的不同使整个市场的交易暂停相应的时长,其与后来 出现的各类熔断机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熔断条件为指数变动固定点数,而非变动一定百分比; ②单向熔断,即只限制过度下跌; ③全局熔断,即一旦熔断条件满足,与指数相关的股票、期指、期权等市场 同时熔断。 包括美国本身在内的各个国家,针对本国市场特征调整了熔断幅度的数值和 熔断次数;孟买证券交易所首先采用了双向熔断机制,即既限制指数的剧烈下跌, 又限制指数的过快上涨;纳斯达克等市场则引入了“个股熔断”的概念,其对出现 暴跌的成份股实施短暂的个别熔断,是介于传统熔断机制和个股涨停板之间的机 制。 由于熔断机制设置上的多样性,各国熔断机制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的角色也有 所不同。在此以纽约股市 1997 年 10 月 27 日的熔断为例,对熔断机制在国外市 场发挥的作用予以分析。 3.2 纽约股市 1997 年熔断 纽约股市的全局熔断仅在 1997 年 10 月 27 日触发过一次。本章将以此次熔 断为例,介绍熔断前后的过程、分析此次熔断的效果。 3.2.1 纽约股市熔断机制的前期修改 在 1997 年 10 月纽约股市触发熔断之前不久,熔断机制的相关规定刚刚进行 过一定幅度的调整,调整内容包括熔断阈值的提高和熔断期的缩短。 1988 年熔断机制在纽约股市开始实施时,熔断触发的条件采用了固定点数的 下跌,而非日后普遍采用的跌幅。最初的两级熔断触发条件分别是 DJIA 指数下

跌250点和400点,两级熔断期分别为1小时及2小时。这一机制发布之初, 250点和400点的熔断阈值相当于12%和19%的相对跌幅;而到了1996年,随 着DA指数数值的增大,此二阈值仅相当于4.5%及7%的相对跌幅,被触发概率 大大提高,已经与市场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因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将熔 断触发条件提高为指数下跌350点和550点,其对应的跌幅有所扩大,同时将各 级熔断期时长缩短至原先的一半。 322熔断当日 1997年10月27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历史性地下跌55426点,跌幅达718%, 这触发了美国股市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全局熔断。10月27日14:36,DJA指 数下跌350点触发了时长为30分钟(熔断期因熔断发生在14:30之后而减半) 的包括股票、期权和期指在内的全局熔断。熔断期结束后指数并未止跌,15:30时 跌幅扩大至550点触发第二道熔断线。由于触发时间较晩,熔断期超出交易时 间,当天直接收市 次日即1997年10月28日,4.71%的单日涨幅使得DJA指数从前日的暴跌 中有所恢复。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随即要求市场监督部门调查这两日内 市场的剧烈波动,并研究熔断机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32.3熔断机制得以保留,实施细则大幅修订 熔断发生后的1997年1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 (CFT℃)等机构展开关于熔断机制的讨论。讨论中,各方赞同关于将熔断阈值由 原有的固定下跌点数调整为百分比跌幅的倡议。讨论决定将两级熔断阈值调整为 10%和20%的百分比跌幅,并至少每年调整一次 此外,会议认为应该将来应适时调整熔断机制的细则,以使得当熔断阈值触 及的时刻已经接近收盘时市场可以正常收市。这一调整将减少市场参与方对于流 动性枯竭的担忧,从而降低“磁吸效应〃的负面影响 33熔断机制作用评价 331熔断阈值过低,本次熔断本可避免 尽管此前熔断阈值得到了适当的提高,这一修正仍无法充分跟上标的指数本 身的快速上涨。第一级熔断阈值过低也被认为是熔断机制在1997年10月27日 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之

3 跌 250 点和 400 点,两级熔断期分别为 1 小时及 2 小时。这一机制发布之初, 250 点和 400 点的熔断阈值相当于 12%和 19%的相对跌幅;而到了 1996 年,随 着 DJIA 指数数值的增大,此二阈值仅相当于 4.5%及 7%的相对跌幅,被触发概率 大大提高,已经与市场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因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将熔 断触发条件提高为指数下跌 350 点和 550 点,其对应的跌幅有所扩大,同时将各 级熔断期时长缩短至原先的一半。 3.2.2 熔断当日 1997 年 10 月 27 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历史性地下跌 554.26 点,跌幅达 7.18%, 这触发了美国股市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全局熔断。10 月 27 日 14:36,DJIA 指 数下跌 350 点触发了时长为 30 分钟(熔断期因熔断发生在 14:30 之后而减半) 的包括股票、期权和期指在内的全局熔断。熔断期结束后指数并未止跌,15:30 时 跌幅扩大至 550 点触发第二道熔断线。由于触发时间较晚,熔断期超出交易时 间,当天直接收市。 次日即 1997 年 10 月 28 日,4.71%的单日涨幅使得 DJIA 指数从前日的暴跌 中有所恢复。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随即要求市场监督部门调查这两日内 市场的剧烈波动,并研究熔断机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3.2.3 熔断机制得以保留,实施细则大幅修订 熔断发生后的 1997 年 11 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 (CFTC)等机构展开关于熔断机制的讨论。讨论中,各方赞同关于将熔断阈值由 原有的固定下跌点数调整为百分比跌幅的倡议。讨论决定将两级熔断阈值调整为 10%和 20%的百分比跌幅,并至少每年调整一次。 此外,会议认为应该将来应适时调整熔断机制的细则,以使得当熔断阈值触 及的时刻已经接近收盘时市场可以正常收市。这一调整将减少市场参与方对于流 动性枯竭的担忧,从而降低“磁吸效应”的负面影响。 3.3 熔断机制作用评价 3.3.1 熔断阈值过低,本次熔断本可避免 尽管此前熔断阈值得到了适当的提高,这一修正仍无法充分跟上标的指数本 身的快速上涨。第一级熔断阈值过低也被认为是熔断机制在 1997 年 10 月 27 日 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

第一级第二级 第二级 对应跌幅 对应跌幅 熔断阈值 熔断时长|熔断阈值 熔断时长 1988年推出时 250 12% 1小时 400 2小时 1996年7月 4.5 1997年修订后 350 30分钟 550 小时 熔断当日 7.1% 表1.1997年前后美国熔断机制细则修订 观察纽约股市熔断机制从推出到熔断发生当日的修订过程可以发现,最初设 定的熔断阈值相对较高,这与熔断机制抑制罕见波动的初衷相适应;随着指数本 身数值的改变,到1996年7月,熔断阈值对应的跌幅已显得较小,有频繁触发 的风险。1997年修订后,熔断阈值一次性提升,但到了熔断发生当日之前指数的 上涨又使得熔断阈值对应的跌幅大大缩小,熔断机制已变得较易触发,其对流动 性的限制已很严重。 332第一次熔断作用有限 熔断期的设置目的在于给予机构一段时间用于确保交易系统的正常运转、评 估市场条件以及接受客户询问,而实际调査表明当第一次熔断确实发生时,熔断 期的这些潜在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机构的交易系统运转正常,并不 需要一个熔断期来检査指令执行和报价系统的故障;同时绝大多数机构在熔断期 内只是简单地要求交易员等待熔断期结束。一些机构的交易员认为交易的暂停在 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中制造了恐慌。 333第二次熔断期可能起到了负面作用 与第一次熔断较为中性的角色不同,第二次熔断可能起到了负面作用,即对 价格产生了“磁吸效应″。“磁吸效应″描述的是当指数下跌到熔断发生可能性较 大时,由于市场对于流动性缺失的恐慌,交易者更倾向于出售手中的股票,而使 得熔断发生的预期自我实现。 “磁吸效应”确实存在的主要证据,一是第二次熔断前一段时间指数的加速下 跌,二是这段时间里报价价差的扩大

4 第一级 熔断阈值 对应跌幅 第一级 熔断时长 第二级 熔断阈值 对应跌幅 第二级 熔断时长 1988 年推出时 250 12% 1 小时 400 19% 2 小时 1996 年 7 月 4.5% 7% 1997 年修订后 350 30 分钟 550 1 小时 熔断当日 4.5% 7.1% 表 1. 1997 年前后美国熔断机制细则修订 观察纽约股市熔断机制从推出到熔断发生当日的修订过程可以发现,最初设 定的熔断阈值相对较高,这与熔断机制抑制罕见波动的初衷相适应;随着指数本 身数值的改变,到 1996 年 7 月,熔断阈值对应的跌幅已显得较小,有频繁触发 的风险。1997 年修订后,熔断阈值一次性提升,但到了熔断发生当日之前指数的 上涨又使得熔断阈值对应的跌幅大大缩小,熔断机制已变得较易触发,其对流动 性的限制已很严重。 3.3.2 第一次熔断作用有限 熔断期的设置目的在于给予机构一段时间用于确保交易系统的正常运转、评 估市场条件以及接受客户询问,而实际调查表明当第一次熔断确实发生时,熔断 期的这些潜在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机构的交易系统运转正常,并不 需要一个熔断期来检查指令执行和报价系统的故障;同时绝大多数机构在熔断期 内只是简单地要求交易员等待熔断期结束。一些机构的交易员认为交易的暂停在 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中制造了恐慌。 3.3.3 第二次熔断期可能起到了负面作用 与第一次熔断较为中性的角色不同,第二次熔断可能起到了负面作用,即对 价格产生了“磁吸效应”。 “磁吸效应”描述的是当指数下跌到熔断发生可能性较 大时,由于市场对于流动性缺失的恐慌,交易者更倾向于出售手中的股票,而使 得熔断发生的预期自我实现。 “磁吸效应”确实存在的主要证据,一是第二次熔断前一段时间指数的加速下 跌,二是这段时间里报价价差的扩大

9:30-13:03 13:03-14:35 15:06-15:30 S&P500指数 0.01%/min 0.03%/min 0.10%/min 平均下跌速度 表2.10月27日熔断前不同时段标普500指数下跌速度 第一次熔断期于15:06结束,由此到第二次熔断触发的15:30间的24分钟 内,S8&P500指数以每分钟01%的速度下跌,这远高于1303前的每分钟0.01% 也高于第一次熔断前的每分钟0.03%。此外,这24分钟内S&P500成份股报价 的平均买卖价差约为46个基点,而10月23日同一变量的数值为31个基点,仅 为前者的67%。 此外,第一次熔断前的一段时间,各成份股买卖报单量之比的中位数比起早 盘已有所下降,第二次熔断前的24分钟内则下降更为显著。迅速下降的买卖单 报单量之比,直接反映出在熔断来临之前,买盘卖盘力量对比已经严重失衡。 四、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作用分析 41熔断前后市场特征 4.1.2熔断临近,市场成交量提高,指数加速下跌 10.00 9.00 3300 7.00 9:319:329:339:349:359:369:379:389:399:409:419:429:439:449:569:579:589:59 图1.1月7日每分钟交易量(亿股)及上证综指走势

5 9:30 – 13:03 13:03 – 14:35 15:06 – 15:30 S&P 500 指数 平均下跌速度 0.01%/min 0.03%/min 0.10%/min 表 2. 10 月 27 日熔断前不同时段标普 500 指数下跌速度 第一次熔断期于 15:06 结束,由此到第二次熔断触发的 15:30 间的 24 分钟 内,S&P 500 指数以每分钟 0.1%的速度下跌,这远高于 13:03 前的每分钟 0.01%, 也高于第一次熔断前的每分钟 0.03%。此外,这 24 分钟内 S&P 500 成份股报价 的平均买卖价差约为 46 个基点,而 10 月 23 日同一变量的数值为 31 个基点,仅 为前者的 67%。 此外,第一次熔断前的一段时间,各成份股买卖报单量之比的中位数比起早 盘已有所下降,第二次熔断前的 24 分钟内则下降更为显著。迅速下降的买卖单 报单量之比,直接反映出在熔断来临之前,买盘卖盘力量对比已经严重失衡。 四、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作用分析 4.1 熔断前后市场特征 4.1.2 熔断临近,市场成交量提高,指数加速下跌 图 1. 1 月 7 日每分钟交易量(亿股)及上证综指走势 3100 3150 3200 3250 3300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56 9:57 9:58 9:59

(实际熔断时间为943:02和9:59:09) 1月7日两次触发熔断之前,由于投资者担忧熔断触发后无法售出手中股票 从而面临流动性风险,卖出需求上升,股指加速下跌,第二次熔断前更为明显 从图中可以看出,1月7日低开后,在指数相对稳定的前四分钟,成交量相 对稳定;随后,随着指数跌势明显,成交量开始显著上升;9:41分,指数较前日 收盘价3362点的跌幅已达到47%,熔断触发成为大概率事件,此时成交量迅速 上升,熔断在两分钟内触发 熔断期结束后,每分钟交易量约为熔断前的两倍,大量投资者抛售股票的后 果是指数一路走跌,在两分钟内跌破7%触发第二道熔断线。 412熔断预期在不同市场间传递 1月7日,与A股市场一同熔断的期指市场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 1月4日指数及F1601合约走势 425 3375 3275 2999999少3239少3y3 沪深300指数 F1601 图2.1月4日下午沪深300指数和F1601合约价格走势 以沪深300股指期货主力合约IF1601为例,1月4日下午开盘后,其与沪深 300指数保持着110点左右的基差同步下跌。若以13:12开始的第一次熔断为界 将下午的交易时段分为两段,可以发现后一段的指数及期指合约价格下跌速度差 异明显 时段 13:01-13:12 13:27-13:33 沪深300指数 0.062%/min 0.327%/min 平均下跌速度 F1601合约 0.263%/mn 平均下跌速度 表3.1月4日下午沪深300指数和IF160合约价格下跌速度

6 (实际熔断时间为 9:43:02 和 9:59:09) 1 月 7 日两次触发熔断之前,由于投资者担忧熔断触发后无法售出手中股票 从而面临流动性风险,卖出需求上升,股指加速下跌,第二次熔断前更为明显。 从图中可以看出,1 月 7 日低开后,在指数相对稳定的前四分钟,成交量相 对稳定;随后,随着指数跌势明显,成交量开始显著上升;9:41 分,指数较前日 收盘价 3362 点的跌幅已达到 4.7%,熔断触发成为大概率事件,此时成交量迅速 上升,熔断在两分钟内触发。 熔断期结束后,每分钟交易量约为熔断前的两倍,大量投资者抛售股票的后 果是指数一路走跌,在两分钟内跌破 7%触发第二道熔断线。 4.1.2 熔断预期在不同市场间传递 1 月 7 日,与 A 股市场一同熔断的期指市场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 图 2. 1 月 4 日下午沪深 300 指数和 IF1601 合约价格走势 以沪深 300 股指期货主力合约 IF1601 为例,1 月 4 日下午开盘后,其与沪深 300 指数保持着 110 点左右的基差同步下跌。若以 13:12 开始的第一次熔断为界 将下午的交易时段分为两段,可以发现后一段的指数及期指合约价格下跌速度差 异明显: 时段 13:01 – 13:12 13:27 – 13:33 沪深 300 指数 平均下跌速度 0.062%/min 0.327%/min IF1601 合约 平均下跌速度 0.046%/min 0.263%/min 表 3. 1 月 4 日下午沪深 300 指数和 IF1601 合约价格下跌速度 3275 3325 3375 3425 3475 3525 1月4日指数及IF1601合约走势 沪深300指数 IF1601

期现两个市场都出现了加速下跌,熔断机制的磁吸作用对不同市场都较为明 4.2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失效的原因 4.2.1过低的熔断阈值与较高的市场波动率 ①熔断阈值 横向对比各国现行指数熔断机制的熔断阈值,可以得到下表中的结果(纽交 所熔断阈值历史上经过多次调整,下表中新旧两个阶段以Rue80B的实施为界): 第一档 第二档 第三档 市场 标的指数 幅度熔断时长幅度熔断时长幅度熔断时长 ombay SE SENSEX±10%1h/0mn±15%2h/h±20%至闭市 KRX KOSPI KOSPI 10% lOmin NYSE(旧) DJIA 15min 15min 30%至闭市 NYSE(新)S8P500 15min 15min 0%至闭市 CS300期指cS300± 12min 至闭市 ShanghaiSE CSI 300 ±5% 15min ±7% 至闭市 表4.近年部分国家熔断机制规定 对比上表中不同市场上的熔断机制规定可以发现,引入国内的指数熔断机制 有着以下两个突出特点:较为严格的熔断阈值,和两档阈值间较小的间隔。这体 现出政策制定者对于控制市场波动的强烈意愿。这两个特点也有两种可能的后果 较严格的熔断阈值意味着熔断触发可能性较大,而不同档熔断间较小的间隔意味 着在第一档熔断已触发的前提下,触发第二档熔断的概率较大。 ②市场波动率 以指数熔断机制实际依据的沪深300指数为依据,计算该指数创立以来的波 动率及各年度的波动率;同时选择纽交所熔断标的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作为 对比。 波动性指标的选择:采用通用的历史波动率计算方式,对每日收盘价与前日 收盘价之比的自然对数求标准差,再乘以期间内的交易日数的平方根。 =Vn· var(In 计算期间的选择:自沪深300指数创立的2002年至2015年

7 期现两个市场都出现了加速下跌,熔断机制的磁吸作用对不同市场都较为明 显。 4.2 指数熔断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失效的原因 4.2.1 过低的熔断阈值与较高的市场波动率 ①熔断阈值 横向对比各国现行指数熔断机制的熔断阈值,可以得到下表中的结果(纽交 所熔断阈值历史上经过多次调整,下表中新旧两个阶段以 Rule 80B 的实施为界): 市场 标的指数 第一档 第二档 第三档 幅度 熔断时长 幅度 熔断时长 幅度 熔断时长 Bombay SE SENSEX ±10% 1h/30min ±15% 2h/1h ±20% 至闭市 KRX KOSPI KOSPI -10% 20min — — — — NYSE(旧) DJIA -10% 15min -20% 15min -30% 至闭市 NYSE(新) S&P 500 -7% 15min -13% 15min -20% 至闭市 CSI 300 期指 CSI 300 ±5% 12min ±7% 至闭市 — — Shanghai SE CSI 300 ±5% 15min ±7% 至闭市 — — 表 4. 近年部分国家熔断机制规定 对比上表中不同市场上的熔断机制规定可以发现,引入国内的指数熔断机制 有着以下两个突出特点:较为严格的熔断阈值,和两档阈值间较小的间隔。这体 现出政策制定者对于控制市场波动的强烈意愿。这两个特点也有两种可能的后果: 较严格的熔断阈值意味着熔断触发可能性较大,而不同档熔断间较小的间隔意味 着在第一档熔断已触发的前提下,触发第二档熔断的概率较大。 ②市场波动率 以指数熔断机制实际依据的沪深 300 指数为依据,计算该指数创立以来的波 动率及各年度的波动率;同时选择纽交所熔断标的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作为 对比。 波动性指标的选择:采用通用的历史波动率计算方式,对每日收盘价与前日 收盘价之比的自然对数求标准差,再乘以期间内的交易日数的平方根。 σ = √𝑛 ∙ √𝑣𝑎𝑟 (ln ( 𝐶𝑖+1 𝐶𝑖 )) 计算期间的选择:自沪深 300 指数创立的 2002 年至 2015 年

沪深300指数与DA年波动率 0.60 0.40 0.20 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图3.2002-2015年沪深300指数及DJA指数年波动率图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CS|300波动率023930.17080.2029020660.21760363304791 DA波动率025450.16270.1084010290.0978014540.3784 年份 2009 2010 2012 2013 2014 2015 C1300波动率03207024730202702117021730183003906 DJA波动率 024000.16100.2107011660.09910.108701546 表5.2002-2015年沪深300指数DJ|A指数年波动率表 计算结果从总体上反映了两个市场的波动率差异。尽管二者波动率升降有一 定相关性,例如均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达到一个高峰,但在绝大多数年份中,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年波动率都低于沪深300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道指在2008年曾不止一次出现超过10%的单日波动,而由 于A股市场个股涨跌停板的存在,沪深300指数的单日波动不会超过10%

8 图 3. 2002 – 2015 年沪深 300 指数及 DJIA 指数年波动率图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CSI300 波动率 0.2393 0.1708 0.2029 0.2066 0.2176 0.3633 0.4791 DJIA 波动率 0.2545 0.1627 0.1084 0.1029 0.0978 0.1454 0.3784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CSI300 波动率 0.3207 0.2473 0.2027 0.2117 0.2173 0.1880 0.3906 DJIA 波动率 0.2400 0.1610 0.2107 0.1166 0.0991 0.1087 0.1546 表 5. 2002 – 2015 年沪深 300 指数 DJIA 指数年波动率表 计算结果从总体上反映了两个市场的波动率差异。尽管二者波动率升降有一 定相关性,例如均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前后达到一个高峰,但在绝大多数年份中,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年波动率都低于沪深 300 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道指在 2008 年曾不止一次出现超过 10%的单日波动,而由 于 A 股市场个股涨跌停板的存在,沪深 300 指数的单日波动不会超过 10%。 0.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沪深300指数与DJIA年波动率 CSI300 DJIA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