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130099.1 西方社会思想史 于海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SOCⅠ130099.1 西方社会思想史 于 海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9德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
9.德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
本章重 ■本章重点可简述为康德问题与黑格尔问题 康德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的二重性:人如何既是自我激 励的又是社会取向的?个人的合目的性如何与历史的合目 的性统一起来?把握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 ■黑格尔问题的焦点是市民社会的两个原则:特殊性原则和 普遍性原则。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是独立而 不自足的领域。不仅构成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过程需要接 受调节,而且市民社会本身只能通过与国家这更高层的组 织结合,才能避免被毁灭
本章重点 ◼ 本章重点可简述为康德问题与黑格尔问题。 ◼ 康德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的二重性:人如何既是自我激 励的又是社会取向的?个人的合目的性如何与历史的合目 的性统一起来?把握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 ◼ 黑格尔问题的焦点是市民社会的两个原则:特殊性原则和 普遍性原则。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是独立而 不自足的领域。不仅构成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过程需要接 受调节,而且市民社会本身只能通过与国家这更高层的组 织结合,才能避免被毁灭
德国人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 ■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在神话中经 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 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 史。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 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 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德国人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 ◼ 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在神话中经 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 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 史。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 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 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康德的人的问题的二重性 人类学意义上人的二重性:人既 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又具有 本体意义上的道德自由 人类历史意义上的人的二重性: 为野心、私欲和自利心驱动的人 和在同伴中谋求认可的人,非社 会的社会性旨在解决个人的合目 的性与历史的合目的性的统
康德的人的问题的二重性 ◼ 人类学意义上人的二重性:人既 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又具有 本体意义上的道德自由。 ◼ 人类历史意义上的人的二重性: 为野心、私欲和自利心驱动的人 和在同伴中谋求认可的人,非社 会的社会性旨在解决个人的合目 的性与历史的合目的性的统一
康德面对的自由的传统 霍布斯认为人完全受欲望的必然性支配,没有意志的自由。霍布斯将 自由等同于必然。将这种观点推广至社会就既是决定论的又是宿命论 的 斯宾诺莎把自由视为对必然性的认识,但仅此而已,斯宾诺莎并未解 决自由与必然的冲突,而只是用认识所获得的自由感超脱于其它一切 奴役人强制人的感觉,这就是斯宾诺莎的“自由”的实质。在这种情 况下也就取消了人的社会行动这种行动的自由本质上关乎政治的自由 对卢梭来说,构成问题的正是行动的、政治的自由。他认为人是生而 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由会因不平等的社会奴役和迷失方向 的文化而丧失,却不能因强制而出卖。保障人天赋的自由,惟有通过 自由人自己制定的法律
康德面对的自由的传统 ◼ 霍布斯认为人完全受欲望的必然性支配,没有意志的自由。霍布斯将 自由等同于必然。将这种观点推广至社会就既是决定论的又是宿命论 的。 ◼ 斯宾诺莎把自由视为对必然性的认识,但仅此而已,斯宾诺莎并未解 决自由与必然的冲突,而只是用认识所获得的自由感超脱于其它一切 奴役人强制人的感觉,这就是斯宾诺莎的“自由”的实质。在这种情 况下也就取消了人的社会行动,这种行动的自由本质上关乎政治的自由 ◼ 对卢梭来说,构成问题的正是行动的、政治的自由。他认为人是生而 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由会因不平等的社会奴役和迷失方向 的文化而丧失,却不能因强制而出卖。保障人天赋的自由,惟有通过 自由人自己制定的法律
康德的自由既反功利主义又反绝对主义 康德同意霍布斯,作为感性世界或现象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因果链 条上的被决定的一环,无自由可言,但必然只是经验现象的属性;自 由意味着就人的道德行动而言,人无需上帝,也无需求助于任何别人, 每一个人都被赋有一种理性机能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道德就意味超 越因果决定的必然性而仅仅依从由善良意志发出的命令行事。这种基 于人的自由本性的伦理学既与功利主义相对立,因为后者试图从经验 的善利中引出道德原则;又与绝对主义相对立,因为它将外在于个人 的道德权威引入伦理学,从而根本上破坏了个人的道德主体性原则, 而这种外在权威通常就是建立在宗教禁令、文化习俗之上的传统伦理
康德的自由既反功利主义又反绝对主义 ◼ 康德同意霍布斯,作为感性世界或现象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因果链 条上的被决定的一环,无自由可言,但必然只是经验现象的属性;自 由意味着就人的道德行动而言,人无需上帝,也无需求助于任何别人, 每一个人都被赋有一种理性机能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道德就意味超 越因果决定的必然性而仅仅依从由善良意志发出的命令行事。这种基 于人的自由本性的伦理学既与功利主义相对立,因为后者试图从经验 的善利中引出道德原则;又与绝对主义相对立,因为它将外在于个人 的道德权威引入伦理学,从而根本上破坏了个人的道德主体性原则, 而这种外在权威通常就是建立在宗教禁令、文化习俗之上的传统伦理
康德自由与自然二元论的难题 ■康德的自然的人与自由的人的二元论不仅未能弥 合自由与必然的由来已久的分裂,反而加深了这 种分裂。因为如果人是自由的,就是说他摆脱了 他的实际的历史实践的因果必然性的支配,他就 不可能是历史的主体;反过来说,如果人是历史 的主体,他就是在历史因果的链条之中,他就不 可能是自由的
康德自由与自然二元论的难题 ◼ 康德的自然的人与自由的人的二元论不仅未能弥 合自由与必然的由来已久的分裂,反而加深了这 种分裂。因为如果人是自由的, 就是说他摆脱了 他的实际的历史实践的因果必然性的支配,他就 不可能是历史的主体;反过来说,如果人是历史 的主体,他就是在历史因果的链条之中,他就不 可能是自由的
历史的进步非出自个人之善 ■历史主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不能被理解为是个人 的事业,而要被理解为是人类(族类)的事业, 是在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尺度范围内求解的;它涉 及的不是个人的善,而是人类的至善,其目标是 把“社会团体转变为道德的整体”。而其实现过 程类似于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的利己的个人 的盲目追求,康德用了一个“非社会的社会性”( unsociable sociability!y)的概念来闻述他的这一历 史进步观 (对比中国文化内圣外王之道)
历史的进步非出自个人之善 ◼ 历史主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不能被理解为是个人 的事业,而要被理解为是人类(族类)的事业, 是在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尺度范围内求解的;它涉 及的不是个人的善,而是人类的至善,其目标是 把“社会团体转变为道德的整体”。而其实现过 程类似于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的利己的个人 的盲目追求,康德用了一个“非社会的社会性”( unsociable sociability)的概念来阐述他的这一历 史进步观 (对比中国文化内圣外王之道)
历史进步非个人的合目的性 而是历史的合目的性 人们在社会中既不像动物那样依本能而行动,也不是像理性世界的公 民那样,按协调一致的计划和崇高的动机行动,而是按利己的想法追 求自己的目的。表面看来人的行动似乎不受规律支配。但大量统计资 料表明人的行为服从永恒的规律,一如四时交替。康德在其《世界公 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写道,“每一个人,甚至整个民 族都很少认识到,当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并往往损害着别人去追求自己 的目的时,他们无意中被引向自然所欲的路线前进,并且不自觉地推进 了这一目的;而这一目的,即使他们知道了,也是不怎么感兴趣的。 即便在所谓的启蒙时代,民众在迈出每一步,采取每一个行动时都没 有考虑到未来.各国偶然建立了一些机构,事实上,这是人类行为的 结果,而并非人们有意这样做.(佛格森)
历史进步非个人的合目的性 而是历史的合目的性 ◼ 人们在社会中既不像动物那样依本能而行动,也不是像理性世界的公 民那样,按协调一致的计划和崇高的动机行动,而是按利己的想法追 求自己的目的。表面看来人的行动似乎不受规律支配。但大量统计资 料表明人的行为服从永恒的规律,一如四时交替。康德在其《世界公 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写道,“每一个人,甚至整个民 族都很少认识到,当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并往往损害着别人去追求自己 的目的时,他们无意中被引向自然所欲的路线前进,并且不自觉地推进 了这一目的;而这一目的,即使他们知道了,也是不怎么感兴趣的。 ” ◼ 即便在所谓的启蒙时代,民众在迈出每一步,采取每一个行动时都没 有考虑到未来.各国偶然建立了一些机构,事实上,这是人类行为的 结果,而并非人们有意这样做.(佛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