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2期 VoL26. No. 2 2009年2月 海洋开发与管理 February 2009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 互动模式研究 李静1刘自强23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连16029,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是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物质空间后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城市空间的重新组合。文章分析了大连在俄日殖民统治下形 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格局的基础上,以及在先后经历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两次社会 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相应重组,旨在从影响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众多机制 中提取基于社会经济转型机制与城市空间重组的对应关系,并且提出了以社会经济转型为主导的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模式,认为政府各项城市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各机制作 用于城市空间的核心环节,因此要加强政府转型期的职能转变,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逐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关键词社会经济转型;城市空间;重构;互动模式;大连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只有百余年的短暂历史,但是自建市以来,城市空 其组合关系,是城市经济和社会要素在城市地域上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发展先后经历了殖 的空间投影。因此,社会经济发生转型会从根本上民经济向计划经济再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两次重要 改变城市发展的动力基础,其相应的复杂影响在城的、根本性的社会经济变革。虽然城市空间结构 市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强烈地再重组,但也保留了多个断面的历史遗存,既有殖 影响其演化进程。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发展民经济形态下形成的历史轴线和空间格局,又有新 的计划经济色彩强烈,城市规划和建设受政府干预中国成立后重工业化所形成的空间脉络,以及改革 的成分较大,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城乡人口流开放后高科技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初步特征。尽管大 动,土地的无偿划拨使城市地域功能处于混乱状连城市空间对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响应十分显著,但 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步入转型期,市场机是相关的研究却甚少,只是城市规划部门及个别学 制在塑造城市空间方面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城者对此领域有所涉及,这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特 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化经历了巨大变化1。 大城市在此领域的研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大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具有优越的区位 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本研究旨在 条件,处于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前沿。大连建城虽然揭示历次社会经济转型与其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响应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6卷 第 2期 Vo l126 , No12 2009年 2月 海洋开发与管理 February 2009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 互动模式研究 李 静 1 刘自强 2, 3 (1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 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31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 要 城市空间结构是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物质空间后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 ,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城市空间的重新组合。文章分析了大连在俄日殖民统治下形 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格局的基础上 , 以及在先后经历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两次社会 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 城市空间结构所发生的相应重组 , 旨在从影响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众多机制 中提取基于社会经济转型机制与城市空间重组的对应关系 , 并且提出了以社会经济转型为主导的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模式 , 认为政府各项城市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各机制作 用于城市空间的核心环节 , 因此要加强政府转型期的职能转变 , 科学合理地开展城市规划和城市 建设 , 逐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关键词 社会经济转型 ; 城市空间 ; 重构 ; 互动模式 ; 大连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要素的空间分布及 其组合关系 , 是城市经济和社会要素在城市地域上 的空间投影。因此 , 社会经济发生转型会从根本上 改变城市发展的动力基础 , 其相应的复杂影响在城 市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并强烈地 影响其演化进程 [ 1 ]。改革开放前 , 中国城市发展 的计划经济色彩强烈 , 城市规划和建设受政府干预 的成分较大 , 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城乡人口流 动 , 土地的无偿划拨使城市地域功能处于混乱状 态。改革开放以后 , 中国经济步入转型期 , 市场机 制在塑造城市空间方面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 , 城市 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化经历了巨大变化 [ 2 - 5 ]。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 , 具有优越的区位 条件 , 处于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前沿。大连建城虽然 只有百余年的短暂历史 , 但是自建市以来 , 城市空 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城市发展先后经历了殖 民经济向计划经济再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两次重要 的、根本性的社会经济变革。虽然城市空间结构一 再重组 , 但也保留了多个断面的历史遗存 , 既有殖 民经济形态下形成的历史轴线和空间格局 , 又有新 中国成立后重工业化所形成的空间脉络 , 以及改革 开放后高科技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初步特征。尽管大 连城市空间对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响应十分显著 , 但 是相关的研究却甚少 , 只是城市规划部门及个别学 者对此领域有所涉及 , 这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特 大城市在此领域的研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 与大 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本研究旨在 揭示历次社会经济转型与其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响应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26卷 的对应关系,从而找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实施调控 日本占领初期(1904-1909年),城市空间组 的切入口,期望能对当今快速城市化浪潮中大连而织沿袭俄国人的布局,基本上将市区划分为军用地 今后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起到理区、日本人居住区和中国人居住区三部分;中期以 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后(1910-1929年),城市的扩展表现为围绕大连 1殖民经济形态下大连城市空间结构基础湾开始逐步向西扩展,出现了功能区的分化,市区 格局的形成 大致分为工厂区、居住区、商业区和混合区四部 分。城市道路网形式与以前有较大不同,原先俄国 1.1沙俄租借时期(1898-1904年) 人规划建设的城市东部区域道路网为多核心放射 状,而西部的道路网基本上以棋盘式为主,但是保 1898年,沙俄强租旅大。1899年,沙俄将青留了东部广场的风格。这一时期大连城市空间格局 泥洼一带约36平方千米土地作为城市用地,以大表现为两种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特色鲜明、相对完 连港的开工兴建为标志,揭开了大连城市建设的历整的城市格局并存的特征。地域空间结构上基本形 史,至1904年大连成为拥有4万多人口,4.25平成了东部的道路网,南山脚下的住宅区,以中山广 方千米用地的港口城市。由于受到南部山地丘陵的场为核心的商业地区,西部、南部的住宅地区,西 阻挡,城市建设大部分围绕大连湾进行,城市原始部的工业区和北部的工业区。至此,形成了大连城 核心形成,从此奠定了大连主城区发展的基础。 市主城区的基本雏形 这一时期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 区简单,市区被严格划为三个分区,即行政区、欧 2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空间 罗巴区和中国人区。行政区相对独立,只留一座桥 结构的社会主义重构 与市街相连;欧罗巴区是殖民统治者的居住生活 区,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地形开阔,交通方便,21城市定位与规划导向 环境优越;中国人区离城市中心区较远,地势高低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做 不平,交通十分不便。当时规划采用巴洛克轴线型出合理安排的一种法规调控手段或措施,也是城市 手法,市区街道布局形如蛛网,在交通枢纽和重要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展开,其本质是基于当地自然 的中心地点布置圆形或半圆形的广场,广场之间以和人文资源,对一定时期内人类追求财富和生活质 直线干道相联系,每个中心向外辐射若干道路,围量改善的过程进行空间部署的过程。因此,城市规 绕广场形成多层环形道路。 划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需要 1.2日本占领时期(1904-1945年) 强调的是,城市规划必须是基于规划期内城市发展 的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可能趋势而制定,因此从本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沙俄占领大连,质上来讲,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导向还 时至1945年。这一时期大连建成区面积扩大到是来源于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1958年,新中国 45.7平方千米,总人口加0万人,城市规模急速膨成立以来大连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俄日 胀。但是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城市的扩展不能连侵占大连时期也曾各自制定并实施了城市规划,但 续外延,而是在距中心城区一定距离之外地区成长其殖民特色明显,而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城市功 起一些小中心。工业建筑则主要设在海陆运输结合能定位的改变需要新的规划指导。 点的大连湾沿海低地点,城市空间格局在外延扩展 趋于当时的形势,规划对城市性质的确定,强 上表现为马蹄形延展,向东南沿海岸、向西南黑石调了重工业,尤其是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发 礁湾方向以及向南老虎滩湾方向扩展 展,在城市中大比例地布置了工业用地,新开辟了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94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 26卷 的对应关系 , 从而找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实施调控 的切入口 , 期望能对当今快速城市化浪潮中大连而 今后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起到理 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1 殖民经济形态下大连城市空间结构基础 格局的形成 111 沙俄租借时期 (1898—1904年 ) 1898年 , 沙俄强租旅大。1899年 , 沙俄将青 泥洼一带约 36平方千米土地作为城市用地 , 以大 连港的开工兴建为标志 , 揭开了大连城市建设的历 史 , 至 1904年大连成为拥有 4万多人口 , 4125平 方千米用地的港口城市。由于受到南部山地丘陵的 阻挡 , 城市建设大部分围绕大连湾进行 , 城市原始 核心形成 , 从此奠定了大连主城区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城市规模较小 , 城市内部地域功能分 区简单 , 市区被严格划为三个分区 , 即行政区、欧 罗巴区和中国人区。行政区相对独立 , 只留一座桥 与市街相连 ; 欧罗巴区是殖民统治者的居住生活 区 , 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 地形开阔 , 交通方便 , 环境优越 ; 中国人区离城市中心区较远 , 地势高低 不平 , 交通十分不便。当时规划采用巴洛克轴线型 手法 , 市区街道布局形如蛛网 , 在交通枢纽和重要 的中心地点布置圆形或半圆形的广场 , 广场之间以 直线干道相联系 , 每个中心向外辐射若干道路 , 围 绕广场形成多层环形道路。 112 日本占领时期 (1904—1945年 ) 1905年日俄战争后 , 日本取代沙俄占领大连 , 时至 1945 年。这一时期大连建成区面积扩大到 4517平方千米 , 总人口 70万人 , 城市规模急速膨 胀。但是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 , 城市的扩展不能连 续外延 , 而是在距中心城区一定距离之外地区成长 起一些小中心。工业建筑则主要设在海陆运输结合 点的大连湾沿海低地点 , 城市空间格局在外延扩展 上表现为马蹄形延展 , 向东南沿海岸、向西南黑石 礁湾方向以及向南老虎滩湾方向扩展。 日本占领初期 (1904—1909年 ) , 城市空间组 织沿袭俄国人的布局 , 基本上将市区划分为军用地 区、日本人居住区和中国人居住区三部分 ; 中期以 后 (1910—1929年 ) , 城市的扩展表现为围绕大连 湾开始逐步向西扩展 , 出现了功能区的分化 , 市区 大致分为工厂区、居住区、商业区和混合区四部 分。城市道路网形式与以前有较大不同 , 原先俄国 人规划建设的城市东部区域道路网为多核心放射 状 , 而西部的道路网基本上以棋盘式为主 , 但是保 留了东部广场的风格。这一时期大连城市空间格局 表现为两种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特色鲜明、相对完 整的城市格局并存的特征。地域空间结构上基本形 成了东部的道路网 , 南山脚下的住宅区 , 以中山广 场为核心的商业地区 , 西部、南部的住宅地区 , 西 部的工业区和北部的工业区。至此 , 形成了大连城 市主城区的基本雏形 [ 6 - 8 ]。 2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空间 结构的社会主义重构 211 城市定位与规划导向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做 出合理安排的一种法规调控手段或措施 , 也是城市 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展开 , 其本质是基于当地自然 和人文资源 , 对一定时期内人类追求财富和生活质 量改善的过程进行空间部署的过程。因此 , 城市规 划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需要 强调的是 , 城市规划必须是基于规划期内城市发展 的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可能趋势而制定 , 因此从本 质上来讲 , 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导向还 是来源于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1958年 , 新中国 成立以来大连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俄日 侵占大连时期也曾各自制定并实施了城市规划 , 但 其殖民特色明显 , 而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城市功 能定位的改变需要新的规划指导。 趋于当时的形势 , 规划对城市性质的确定 , 强 调了重工业 , 尤其是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发 展 , 在城市中大比例地布置了工业用地 , 新开辟了
李静,等: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互动模式研究 沙周路东、南沙河口、甘井子、寺儿沟等几处工业 圆况现别途用地街市連大 区,并在规划区外开辟了金州重机厂、氯酸钾厂、 石河驿及南关岭等工业基地,到1960年全市工业 企业增加到217个,职工20余万人。但城市工业 规模的扩大却没有相应的生活设施配套,非生产性 建设的投资比例也由“五”期间的41%下降到 1960年的16.8%,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57年的 3.9平方米下降到了1962年的2.9平方米1;而 且规划没有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定位,忽视了港口与 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2.2居住社区“单位制”的形成 单位制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的产物, 也是我国城市独特的一种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在计 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单位成为联系国家与个人的 基本单位。城市居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和居住区位 并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是基本上取决于其所在的单 ,最 感位。单位经济实力、地域空间的大小以及单位的住 现房政策都决定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单位所在的区位 就基本决定了人们的居住区位。城市居住空间逐渐 (1980年) 被不同的单位所分割,相互独立的单位城市亚空间 组合形成了城市社会空间地理构架。这一时期 大连中心城区现状图 大连市居住空间的分布也多围绕单位而建,结合当 (2000年) 时十大工业区的建设,兴建了110多万平方米的住 宅,主要分布在金家街、工人村和春柳等工业小区 这些“大单位”周围。单位制其着眼点在于建设 生产性城市,客观上也就造成了城市功能分区不明 显,空间结构低级而混乱1。 23规划的非理性实施带来的空间失序 新中国成立后,大连市虽然有比较明确的城市 规划方案的指导,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城市土 地没有价格约束下,长官意志和发展目标的多变往 往主导了城市的实际建设,由此造成了城市社会经 济空间的失序。在大连市“58”规划的执行当中 些项目缺乏论证,城市土地任由政府划拨,占用 土地远远大于实际需求,如,孙家沟粮库过多占用 图1大连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对比 农田、金家街住宅小区的道路为35~40米、三层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期 李静 , 等 :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互动模式研究 95 图 1 大连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对比 沙周路东、南沙河口、甘井子、寺儿沟等几处工业 区 , 并在规划区外开辟了金州重机厂、氯酸钾厂、 石河驿及南关岭等工业基地 , 到 1960年全市工业 企业增加到 217个 , 职工 20余万人。但城市工业 规模的扩大却没有相应的生活设施配套 , 非生产性 建设的投资比例也由 “一五 ”期间的 41%下降到 1960年的 1618% , 人均住房面积也由 1957年的 319平方米下降到了 1962年的 219平方米 [ 7 ] ; 而 且规划没有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定位 , 忽视了港口与 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212 居住社区 “单位制 ”的形成 单位制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的产物 , 也是我国城市独特的一种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在计 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 , 单位成为联系国家与个人的 基本单位。城市居民对自己的居住条件和居住区位 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 而是基本上取决于其所在的单 位。单位经济实力、地域空间的大小以及单位的住 房政策都决定了人们的居住条件 , 单位所在的区位 就基本决定了人们的居住区位。城市居住空间逐渐 被不同的单位所分割 , 相互独立的单位城市亚空间 组合形成了城市社会空间地理构架 [ 9 ]。这一时期 大连市居住空间的分布也多围绕单位而建 , 结合当 时十大工业区的建设 , 兴建了 110多万平方米的住 宅 , 主要分布在金家街、工人村和春柳等工业小区 这些 “大单位 ”周围。单位制其着眼点在于建设 生产性城市 , 客观上也就造成了城市功能分区不明 显 , 空间结构低级而混乱 [ 10 - 11 ]。 213 规划的非理性实施带来的空间失序 新中国成立后 , 大连市虽然有比较明确的城市 规划方案的指导 ,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 在城市土 地没有价格约束下 , 长官意志和发展目标的多变往 往主导了城市的实际建设 , 由此造成了城市社会经 济空间的失序。在大连市 “58”规划的执行当中 , 一些项目缺乏论证 , 城市土地任由政府划拨 , 占用 土地远远大于实际需求 , 如 , 孙家沟粮库过多占用 农田、金家街住宅小区的道路为 35~40米、三层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26卷 住宅的间距达到40米,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而生变化,城市的结构模式和功能都需要进行重新调 后却由于国民经济大调整,一大批工业项目下马或整。1989年,大连市规划部门对“80”规划进行 被压缩规模,使得占用的大片菜地无法再利用,造调整,调整后的规划称为“90”规划。经济体制 成了巨大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到“文革”期间,的转型和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与规划对城市空间结 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则完全陷于瘫痪,城市建设无构产生重要影响 章可循,造成诸多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1)产业结构调整 的混乱和问题,不少项目的选址并没有经过论证 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中,产业布局是形 如,在文教区建设第三发电厂、在居住区内见缝插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 针乱建街办工厂、在机场附近建轻工学院等,使城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布局的调整,是城市空间结构演 市内部地域结构趋于混乱1 变的内在动力之一,同时这种调整也需要城市土地 24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 利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开放前,大连市是 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 从1958-1980年,大连市城市空间扩展在方城市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形成了中心城区的十 向上表现为沿大连湾向北和向西,扩展原因则多因大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0年以后,在 工业企业的布置,形成了从市中心向东到大连的港国家宏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下,大连市三次 口码头和向北到大连湾的港口工业区,以及向内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产比例由1990 开的土地利用混合地带和外围山林绿地相结合的简年的13.17%下降到2004年的78%,下降了 单模式,中心城区外部轮廓发展为围绕大连湾的蝴5.37%,三产比例同期上升10.5%。2000年末 蝶形态。这一时期,建成区由1958年的70.5平方大连市将全市120户污染重、耗能高、亏损大的工 千米扩展为1980年的71.7平方千米,城市发展总业企业整体搬迁,腾出厂区土地380多万平方米 体缓慢。 用于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和发展高级商务、金融及 3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大连城市空其他城市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由近郊区、开发 间结构的再构 区等向县区的经济开发小区扩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向市区集聚,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并对120 80年代以后,中国实施了对外开放和农村改户企业中的21户就地淘汰,使一些老企业得以提 革,经济体制从中央集权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的计升改造,全市工业布局和城市环境随之发生了重大 划经济型社会向市场配置资源或由市场整合经济的变化 市场型社会的转变,社会经济条件由此发生了巨大 (2)旧城改建与新区建设 的变化。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则是从“明确市场 大连市旧城改建的举措主要是低洼棚户区的改 经济取向的改革目标,以大规模的政策和法律推进造和工业搬迁。大连市从1994年开始对全市的低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并以1987年城市土地洼地段进行改造。1997年,大连市有关部门又对 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中心区的棚户区进行了详细的摸底盘查,确定中心 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确定为标志121 区共有棚户40处,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 3.1再构机制及方式 12处被列入首批改造建设计划。到1997年底,对 22处经政府确定的低洼地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动 3.1.1城市规划的重修 迁安置居民7000多户。搬迁后主城区按照建设国 改革开放后,大连市颁布实施了“80”规划,际商贸金融中心的要求,通过“退二进三”,逐步 其后由于行政地域的扩大,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发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旅游、信息 20190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96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 26卷 住宅的间距达到 40米 , 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而 后却由于国民经济大调整 , 一大批工业项目下马或 被压缩规模 , 使得占用的大片菜地无法再利用 , 造 成了巨大的土地资源的浪费。到 “文革 ”期间 , 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则完全陷于瘫痪 , 城市建设无 章可循 , 造成诸多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的混乱和问题 , 不少项目的选址并没有经过论证 , 如 , 在文教区建设第三发电厂、在居住区内见缝插 针乱建街办工厂、在机场附近建轻工学院等 , 使城 市内部地域结构趋于混乱 [ 7 ]。 214 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 从 1958—1980年 , 大连市城市空间扩展在方 向上表现为沿大连湾向北和向西 , 扩展原因则多因 工业企业的布置 , 形成了从市中心向东到大连的港 口码头和向北到大连湾的港口工业区 , 以及向内展 开的土地利用混合地带和外围山林绿地相结合的简 单模式 , 中心城区外部轮廓发展为围绕大连湾的蝴 蝶形态。这一时期 , 建成区由 1958年的 7015平方 千米扩展为 1980年的 7117平方千米 , 城市发展总 体缓慢。 3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大连城市空 间结构的再构 80年代以后 , 中国实施了对外开放和农村改 革 , 经济体制从中央集权配置资源和分配产品的计 划经济型社会向市场配置资源或由市场整合经济的 市场型社会的转变 , 社会经济条件由此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则是从 “明确市场 经济取向的改革目标 , 以大规模的政策和法律推进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开始 , 并以 1987年城市土地 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 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的确定为标志 [ 12 ]。 311 再构机制及方式 31111 城市规划的重修 改革开放后 , 大连市颁布实施了 “80”规划 , 其后由于行政地域的扩大 , 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发 生变化 , 城市的结构模式和功能都需要进行重新调 整。1989年 , 大连市规划部门对 “80”规划进行 调整 , 调整后的规划称为 “90”规划。经济体制 的转型和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与规划对城市空间结 构产生重要影响 (1) 产业结构调整 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中 , 产业布局是形 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 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布局的调整 , 是城市空间结构演 变的内在动力之一 , 同时这种调整也需要城市土地 利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开放前 , 大连市是 典型的重工业城市 , 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 城市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 形成了中心城区的十 大工业区。改革开放后 , 尤其是 1990年以后 , 在 国家宏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下 , 大连市三次 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其中一产比例由 1990 年的 13117%下 降 到 2004 年 的 718% , 下 降 了 5137% , 三产比例同期上升 1015%。2000 年末 , 大连市将全市 120户污染重、耗能高、亏损大的工 业企业整体搬迁 , 腾出厂区土地 380多万平方米 , 用于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和发展高级商务、金融及 其他城市服务业 ; 劳动密集型产业由近郊区、开发 区等向县区的经济开发小区扩展 , 知识密集型产业 向市区集聚 , 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 并对 120 户企业中的 21户就地淘汰 , 使一些老企业得以提 升改造 , 全市工业布局和城市环境随之发生了重大 变化。 (2) 旧城改建与新区建设 大连市旧城改建的举措主要是低洼棚户区的改 造和工业搬迁。大连市从 1994年开始对全市的低 洼地段进行改造。1997年 , 大连市有关部门又对 中心区的棚户区进行了详细的摸底盘查 , 确定中心 区共有棚户 40处 , 占地面积 100万平方米 , 其中 12处被列入首批改造建设计划。到 1997年底 , 对 22处经政府确定的低洼地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 动 迁安置居民 7 000多户。搬迁后主城区按照建设国 际商贸金融中心的要求 , 通过 “退二进三 ”, 逐步 调整产业结构 , 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旅游、信息
李静,等: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互动模式研究7 等产业,完善了人民路中央商务区、中山广场金融以来,城市用地结构在需求类型和分布区位上都发 区、青泥洼中心购物区以及星海湾高级商务区,并生了积极的变化。从分布区位上看,突出表现为大 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国际交流活动,进一型生产和传统服务部分向城市边缘迁移,城市内部 步完善了旅游设施。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工业用地逐渐被服务业用地、居住用地及绿地等取 促进了中心区地域类型的转变。 代,大型公建在中心区的集中布局使市中心一带的 在改造主城区的同时,大连市也开始积极向外商业服务功能更加明确,如,青泥洼商贸中心和星 拓展。1984年,国家批准在大连市马桥子选址建海商务中心的发展和壮大 设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大窑 (2)住房制度市场化 湾港口处建立1.25平方千米的保税区;1993年,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是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 大连市将开发区、保税区、大窑湾港区和金石滩国的“导流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主体 家旅游度假区四个对外开放先导区统一纳入新市区单一,国家(国有经济)是投资主体,住房实行 之中,整个新市区规划面积272平方千米,规划人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使用的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在 口80万~100万;2002年大连市又将新城区的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出台了许多新的住房改革政 政辖区扩大到金州区的得胜乡和大李家镇,增加用策:一是城市住房市场化、货币化改革;二是投资 地110平方千米,为新城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策略;三是逐步放开住房二级市 间。新市区的建设缓解了老区城区扩展的土地资源场,延长住宅消费链,鼓励住宅的梯级消费。住房 紧张的矛盾,同时,大型港口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制度改革使城市异质性高的“单位”亚空间解体 结合,使新城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很快发展成为居住空间同质性趋势初露端倪。1993年以来尤其 大连市经济的第二增长极,在空间上构成了大连市是货币化分房制度实施之后,各种个人住房按揭贷 城市结构的新组团 款业务的兴起,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家、单位 3.1.2市场机制的应用 和个人在住房公积金上的投入逐年增长,使居民个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诸多方面,其中土地人购房行为成为可能,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住房的 市场改革和住宅商品化改革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为首选方式。居民个人已逐渐占据了房地产市场的主 深刻1。市场化的改革松动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体地位。 下对城市空间的规制和塑造约束,市场机制和经济3.1.3户籍制度弱化 动力在城市空间的再建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了严格的“城乡 用 二元”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 (1)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 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断裂的“城市二元分割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获得主的社会空间结构。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大规模的农村 要实行行政划拨和协议出让的无偿或者低价使用制人口向城市迁移提供了可能,大量进城农民工成为 度,致使城市土地使用的低效、国家土地收益的大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户籍制度的弱化对城市 量流失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混乱。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空间的重构和分化起到了很大作用。首先,流动人 和土地出让的拍卖、招标方式,使城市空间发展遵口由于地缘和业缘关系内聚起来,在城市特定区域 循W.阿朗索的级差地租—空间竞争理论,通过形成“移民村”这种城市新的空间形态;其 地价机制调节城市土地利用,使土地利用集约化程次,流动人口作为一种新生种群,其对城市空间的 度普遍提高,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调整,进而实现不断侵入,推动着城市空间的演变,使城市空间居 城市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住者发生更替;再者,流动人口的分层性加剧了城 和重组。大连市自1990年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市空间的分异,这主要表现在从事小商贩、普通服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期 李静 , 等 :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互动模式研究 97 等产业 , 完善了人民路中央商务区、中山广场金融 区、青泥洼中心购物区以及星海湾高级商务区 , 并 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国际交流活动 , 进一 步完善了旅游设施。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 直接 促进了中心区地域类型的转变。 在改造主城区的同时 , 大连市也开始积极向外 拓展。1984年 , 国家批准在大连市马桥子选址建 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 1992年 , 国务院批准在大窑 湾港口处建立 1125平方千米的保税区 ; 1993年 , 大连市将开发区、保税区、大窑湾港区和金石滩国 家旅游度假区四个对外开放先导区统一纳入新市区 之中 , 整个新市区规划面积 272平方千米 , 规划人 口 80万 ~100万 ; 2002年大连市又将新城区的行 政辖区扩大到金州区的得胜乡和大李家镇 , 增加用 地 110平方千米 , 为新城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 间。新市区的建设缓解了老区城区扩展的土地资源 紧张的矛盾 , 同时 , 大型港口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 结合 , 使新城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 并很快发展成为 大连市经济的第二增长极 , 在空间上构成了大连市 城市结构的新组团。 31112 市场机制的应用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诸多方面 , 其中土地 市场改革和住宅商品化改革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为 深刻 [ 13 ]。市场化的改革松动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 下对城市空间的规制和塑造约束 , 市场机制和经济 动力在城市空间的再建构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 (1)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 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获得主 要实行行政划拨和协议出让的无偿或者低价使用制 度 , 致使城市土地使用的低效、国家土地收益的大 量流失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混乱。实行土地有偿使用 和土地出让的拍卖、招标方式 , 使城市空间发展遵 循 W1阿朗索的级差地租 ———空间竞争理论 , 通过 地价机制调节城市土地利用 , 使土地利用集约化程 度普遍提高 , 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调整 , 进而实现 城市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和重组。大连市自 1990年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以来 , 城市用地结构在需求类型和分布区位上都发 生了积极的变化。从分布区位上看 , 突出表现为大 型生产和传统服务部分向城市边缘迁移 , 城市内部 工业用地逐渐被服务业用地、居住用地及绿地等取 代 , 大型公建在中心区的集中布局使市中心一带的 商业服务功能更加明确 , 如 , 青泥洼商贸中心和星 海商务中心的发展和壮大。 (2) 住房制度市场化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是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 的 “导流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 城市建设主体 单一 , 国家 (国有经济 ) 是投资主体 , 住房实行 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使用的制度。改革开放以后 , 在 市场经济体制下 , 我国出台了许多新的住房改革政 策 : 一是城市住房市场化、货币化改革 ; 二是投资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策略 ; 三是逐步放开住房二级市 场 , 延长住宅消费链 , 鼓励住宅的梯级消费。住房 制度改革使城市异质性高的 “单位 ”亚空间解体 , 居住空间同质性趋势初露端倪。1993年以来尤其 是货币化分房制度实施之后 , 各种个人住房按揭贷 款业务的兴起 , 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 , 国家、单位 和个人在住房公积金上的投入逐年增长 , 使居民个 人购房行为成为可能 , 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住房的 首选方式。居民个人已逐渐占据了房地产市场的主 体地位。 31113 户籍制度弱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 , 中国实行了严格的 “城乡 二元 ”户籍制度 ,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 市 ,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断裂的 “城市二元分割 ” 的社会空间结构。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大规模的农村 人口向城市迁移提供了可能 , 大量进城农民工成为 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户籍制度的弱化对城市 空间的重构和分化起到了很大作用。首先 , 流动人 口由于地缘和业缘关系内聚起来 , 在城市特定区域 形成 “移民村 ”这种城市新的空间形态 [ 14 ] ; 其 次 , 流动人口作为一种新生种群 , 其对城市空间的 不断侵入 , 推动着城市空间的演变 , 使城市空间居 住者发生更替 ; 再者 , 流动人口的分层性加剧了城 市空间的分异 , 这主要表现在从事小商贩、普通服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26卷 务业、建筑行业的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的棚户、简的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必然使这种社会阶层的分 屋区和私人企业主、供职于外企等的高收入流动人化体现在居住的地域分异上。 口居住的高级公寓、别墅形成的社会空间极化现 2)家庭结构产生变化 象。从1990—2003年的人口统计资料看,大连市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有机单位,其结构类型和成 户籍人口数由1990年的517.8万人增加到2003年长阶段使居民在居住空间的选择上表现出不同的偏 的560.16万人,年均增长3.0万人;非农业人口好。一般情况下,单身居民更多偏好选择趋向商业 从1990年的223.5万人增加到297.5万人,年均中心和交通枢纽点,这些地带有利于他们上学、上 增长5.29万人,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大班,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住宅类 于城市总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暂住人口数由型往往为1室户或2室户,居住的消费结构一般多 1990年的12.24万人增加到了2003年的57.66万属单独租赁或与人合租;有小孩的居民,基于自己 人,净增长45.42万人,年均增长3.2万人。可上班出勤、孩子上学、生活便利等因素,对居住区 见,户籍制度的弱化直接导致了大连非农业人口和位的选择一般偏好于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环境质量 暂住人口的快速增加,进而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的高、接近学校的区位;家庭中孩子进入青年时期 重构。 步入中年的夫妇又逢事业进入上升期,家庭收入也 3.1.4社会因素 有明显的提高,高环境质量的区位成为这一时段家 (1)社会阶层出现分化 庭的居住选择目标;而居民退休,尤其进入高龄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后,由于中心城区便利的基础设施,在居住区位选 的解体,原来低水平的社会空间高度均质现象受到择目标上又出现回归城市中心的趋向。 很大冲击。首先,影响社会阶层分化的决定因素是 个人收入差距和与之匹配的贫富差是U经济改3.2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革及随之而来的社会转型使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开3.2.1多中心组团式的外部形态 始显现且有逐渐拉大之势;其次,职业、文化和教这一时期由于新市区(现为金港区)的开发 育背景也是影响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因建设,大连市中心城区向北拓展范围比较大,建成 素,具有不同职业、教育程度、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区面积由1980年的84.3平方千米扩展至2005年 居民具有不同的居住需求,如同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的131.49平方千米。目前,以开发区、大窖湾区 层次理论一样,人们对于住宅的需求层次与人们的保税区等为主体的新市区已发展成为大连城市的 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关,当人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发个重要组团,和中心城区、旅顺口区、金州区一起 生向上或向下流动时,也会影响住宅需求层次的变构成了由山林、公园、绿地组成的绿色屏障分离开 迁,因而必然会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形成相对独立的的组团式结构的带状城市。 居住空间,即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居民家庭在选择3.2.2内部结构的优化重组 住宅区位时具有趋同性。大连现状表现为:私营企 大连市整个城市地域逐渐分化为:东部是沿大 业主、个体工商业者和外资、合资企业高级管理人连湾的港口码头和化工区;西部、北部是以轻纺、 员是大连市高收入家庭的主体,他们追求住宅区位机械、建材为主的工业区;中部、南部为居住生活 比较优越、环境优良、规划设计新颖、物业管理良区;西南部为科研文教区;南部沿海为风景旅游 好的所谓高尚社区;而中低收入家庭则多选择地价区;东南部为电子、轻工业区。 相对低廉、位于城郊结合带的经济适用房,从而使 主城区土地利用呈圈层结构,其格局为以港口 原来以职业差别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居民间出现了以为中心,由内向外依次为内圈层的商业、工业、交 收入差异为基础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加之住房制度通用地环带,中圈层的居住、工业、文教等混合用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98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 26卷 务业、建筑行业的低收入流动人口居住的棚户、简 屋区和私人企业主、供职于外企等的高收入流动人 口居住的高级公寓、别墅形成的社会空间极化现 象。从 1990—2003年的人口统计资料看 , 大连市 户籍人口数由 1990年的 51718万人增加到 2003年 的 560116万人 , 年均增长 310万人 ; 非农业人口 从 1990年的 22315万人增加到 29715万人 , 年均 增长 5129万人 , 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大 于城市总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 ; 暂住人口数由 1990年的 12124万人增加到了 2003年的 57166万 人 , 净增长 45142万人 , 年均增长 312 万人。可 见 , 户籍制度的弱化直接导致了大连非农业人口和 暂住人口的快速增加 , 进而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的 重构。 31114 社会因素 (1) 社会阶层出现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 , 随着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的解体 , 原来低水平的社会空间高度均质现象受到 很大冲击。首先 , 影响社会阶层分化的决定因素是 个人收入差距和与之匹配的贫富差异 [ 15 ] , 经济改 革及随之而来的社会转型使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开 始显现且有逐渐拉大之势 ; 其次 , 职业、文化和教 育背景也是影响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因 素 , 具有不同职业、教育程度、民族和宗教信仰的 居民具有不同的居住需求 , 如同马斯洛提出的需求 层次理论一样 , 人们对于住宅的需求层次与人们的 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关 , 当人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发 生向上或向下流动时 , 也会影响住宅需求层次的变 迁 , 因而必然会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形成相对独立的 居住空间 , 即具有相同社会属性的居民家庭在选择 住宅区位时具有趋同性。大连现状表现为 : 私营企 业主、个体工商业者和外资、合资企业高级管理人 员是大连市高收入家庭的主体 , 他们追求住宅区位 比较优越、环境优良、规划设计新颖、物业管理良 好的所谓高尚社区 ; 而中低收入家庭则多选择地价 相对低廉、位于城郊结合带的经济适用房 , 从而使 原来以职业差别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居民间出现了以 收入差异为基础的社会阶层的分化 , 加之住房制度 的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必然使这种社会阶层的分 化体现在居住的地域分异上。 (2) 家庭结构产生变化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有机单位 , 其结构类型和成 长阶段使居民在居住空间的选择上表现出不同的偏 好。一般情况下 , 单身居民更多偏好选择趋向商业 中心和交通枢纽点 , 这些地带有利于他们上学、上 班 , 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 住宅类 型往往为 1室户或 2室户 , 居住的消费结构一般多 属单独租赁或与人合租 ; 有小孩的居民 , 基于自己 上班出勤、孩子上学、生活便利等因素 , 对居住区 位的选择一般偏好于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环境质量 高、接近学校的区位 ; 家庭中孩子进入青年时期 , 步入中年的夫妇又逢事业进入上升期 , 家庭收入也 有明显的提高 , 高环境质量的区位成为这一时段家 庭的居住选择目标 ; 而居民退休 , 尤其进入高龄期 后 , 由于中心城区便利的基础设施 , 在居住区位选 择目标上又出现回归城市中心的趋向。 31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31211 多中心组团式的外部形态 这一时期由于新市区 (现为金港区 ) 的开发 建设 , 大连市中心城区向北拓展范围比较大 , 建成 区面积由 1980年的 8413平方千米扩展至 2005年 的 131149平方千米。目前 , 以开发区、大窖湾区、 保税区等为主体的新市区已发展成为大连城市的一 个重要组团 , 和中心城区、旅顺口区、金州区一起 构成了由山林、公园、绿地组成的绿色屏障分离开 的组团式结构的带状城市。 31212 内部结构的优化重组 大连市整个城市地域逐渐分化为 : 东部是沿大 连湾的港口码头和化工区 ; 西部、北部是以轻纺、 机械、建材为主的工业区 ; 中部、南部为居住生活 区 ; 西南部为科研文教区 ; 南部沿海为风景旅游 区 ; 东南部为电子、轻工业区。 主城区土地利用呈圈层结构 , 其格局为以港口 为中心 , 由内向外依次为内圈层的商业、工业、交 通用地环带 , 中圈层的居住、工业、文教等混合用
李静,等: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互动模式研究 地环带和外圈层的山林绿地及空地环带。 张、入侵、演替等现象01l。 居住郊区化,居住空间发生分异。80年代以 后的旧城改造,促使大连市进入了离心分散型城市4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的城市空间结构重 化阶段,与近郊区居住新的建设相呼应,旧城区部 组机制模式 分人口外迁,城市中心区人口下降,表现出初期郊 通过上述对大连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历程的分 区化阶段的特征。1979-1985年间新建住宅6198析,为了揭示在历次转型过程中大连市城市发展的 万平方米,其中87.9%都建在郊区;1991-1994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与其所导致的城市空间结构重 年建452.5万平方米的住宅中86.5%建在近郊区 组的对应关系,本研究试构建了社会经济转型主导 城市中心区则无此类建设;而1993-2002年这10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模式(图2)。在社 年间建成区内的建筑面积为644.28万平方米,建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过程中,城 成区外的则占到了总量的70.88%,居住郊区化的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和发展 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同时,由于居民社会阶层出现的前提基础。港口是大连市城市产生和发展的生命 分化,根据实证调研,从全市范围来看,居住空间线,大连市可以说是“由港而生,由港而兴”。在 分异格局在大连市内四区已经逐渐形成。大连市内此约束之下,社会经济转型通过由它衍生的产业结 四区居住空间已经逐渐分异为低档住宅区、中低档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阶层、 住宅区、中高档住宅区、高档住宅区和超高档住宅家庭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城市 区,并以友好广场、中山广场等商业中心、金融中政府的政策和规划等,共同构成了促进城市空间重 心所在区域为中心,呈现出向周边地区的圈层式扩组的机动因素 散。居住空间在圈层式级差分异的基础上出现了扩 体制转型 P精制度 产业结构调整 地形区位 价值取向 土地使用制度 经济转型 主房制度 阶层分化 个 城市规划 图2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的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模式 通过对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成为各机制型几乎都会通过政府这一“媒介”再作用于城市 作用于城市空间的核心环节,社会经济的一系列转空间,而政府机动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战略、各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期 李静 , 等 :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大连城市空间重构及互动模式研究 99 地环带和外圈层的山林绿地及空地环带。 居住郊区化 , 居住空间发生分异。80年代以 后的旧城改造 , 促使大连市进入了离心分散型城市 化阶段 , 与近郊区居住新的建设相呼应 , 旧城区部 分人口外迁 , 城市中心区人口下降 , 表现出初期郊 区化阶段的特征。1979—1985年间新建住宅 61918 万平方米 , 其中 8719%都建在郊区 ; 1991—1994 年建 45215万平方米的住宅中 8615%建在近郊区 , 城市中心区则无此类建设 ; 而 1993—2002年这 10 年间建成区内的建筑面积为 644128万平方米 , 建 成区外的则占到了总量的 70188% , 居住郊区化的 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同时 , 由于居民社会阶层出现 分化 , 根据实证调研 , 从全市范围来看 , 居住空间 分异格局在大连市内四区已经逐渐形成。大连市内 四区居住空间已经逐渐分异为低档住宅区、中低档 住宅区、中高档住宅区、高档住宅区和超高档住宅 区 , 并以友好广场、中山广场等商业中心、金融中 心所在区域为中心 , 呈现出向周边地区的圈层式扩 散。居住空间在圈层式级差分异的基础上出现了扩 张、入侵、演替等现象 [ 10 - 11 ]。 4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的城市空间结构重 组机制模式 通过上述对大连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历程的分 析 , 为了揭示在历次转型过程中大连市城市发展的 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与其所导致的城市空间结构重 组的对应关系 , 本研究试构建了社会经济转型主导 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模式 (图 2)。在社 会经济转型主导下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过程中 , 城 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和发展 的前提基础。港口是大连市城市产生和发展的生命 线 , 大连市可以说是 “由港而生 , 由港而兴 ”。在 此约束之下 , 社会经济转型通过由它衍生的产业结 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阶层、 家庭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 , 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城市 政府的政策和规划等 , 共同构成了促进城市空间重 组的机动因素。 图 2 社会经济转型主导下的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模式 通过对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 , 政府成为各机制 作用于城市空间的核心环节 , 社会经济的一系列转 型几乎都会通过政府这一 “媒介 ”再作用于城市 空间 , 而政府机动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战略、各
100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26卷 项政策以及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政府是城市社对城市形态格局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政府要在 会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调控者,其决策的偏好影响转型中发挥作用,前提是其自身应充满活力而又运 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的结果。在西方国家,政府行高效。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市场会存在失灵,政 将规划作为调节社会各机构间利益分配的杠杆和政府同样也会出现失灵,因此,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 府干预城市土地开发的有效手段,同样成为影响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 市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力量。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内在要求,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转变职能,科学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布局、危旧房改造、中低收合理地进行规划建设,从而达到调控、优化城市空 入居民安置、绿化、住房容积率、城市功能分区等间结构的目的。 方面,尤其是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胡家勇.转型经济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37 [2 Paconc M. Urban Geography: A Gbbal Perspective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131-150 [3]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3):304-315 [4]殷洁,张竟祥,罗小尤·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5(3):59-62. [5」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 [6]李雪铭·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 [7]刘常德·大连城市规划100年[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 [8]孙晖,梁江·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特质分析[J].建筑创作,2002(2):12-14 [9]李植斌我国城市住区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J]·人文地理,1997,13(2):18-2 [10]张春花,李雪铭,张馨·大连居住空间的扩散及郊区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116-11 [1]李雪铭,汤新,大连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定量分析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6):223 [12]杨上广.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2005(10):132-139 [13]艾大宾,王力.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J].人文地理,2001(2):140·14.4 [14]冯健,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地理研究,2003(4):465·483 [15]谢守红,罗志刚,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初探[J].生产力研究,2005(11):64-65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00 海洋开发与管理 第 26卷 项政策以及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政府是城市社 会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调控者 , 其决策的偏好影响 着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的结果。在西方国家 , 政府 将规划作为调节社会各机构间利益分配的杠杆和政 府干预城市土地开发的有效手段 , 同样成为影响城 市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力量。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布局、危旧房改造、中低收 入居民安置、绿化、住房容积率、城市功能分区等 方面 , 尤其是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行为 对城市形态格局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 , 政府要在 转型中发挥作用 , 前提是其自身应充满活力而又运 行高效。理论和实践都表明 , 市场会存在失灵 , 政 府同样也会出现失灵 , 因此 ,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 政府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 内在要求 , 正确地进行角色定位 , 转变职能 , 科学 合理地进行规划建设 , 从而达到调控、优化城市空 间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 [ 1 ] 胡家勇 1转型经济学 [M ] 1合肥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2003: 3771 [ 2 ] Pacionc M1 U rban Geography: A Global Perspective [M ] 1London: New York, Routlcdgc, 2001: 131 - 1561 [ 3 ] 冯健 , 周一星 1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J ] 1地理科学进展 , 2003 (3) : 304 - 3151 [ 4 ] 殷洁 , 张竟祥 , 罗小尤 1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 [J ] 1人文地理 , 2005 (3) : 59 - 621 [ 5 ] 顾朝林 , 甄峰 , 张京祥 1集聚与扩散 ———城市空间结构新论 [M ] 1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01 [ 6 ] 李雪铭 1大连城市人居环境研究 [M ] 1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011 [ 7 ] 刘常德 1大连城市规划 100年 [M ] 1大连 :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 19991 [ 8 ] 孙晖 , 梁江 1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特质分析 [J ] 1建筑创作 , 2002 (2) : 12 - 141 [ 9 ] 李植斌 1我国城市住区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 [J ] 1人文地理 , 1997, 13 (2) : 18 - 221 [ 10 ] 张春花 , 李雪铭 , 张馨 1大连居住空间的扩散及郊区化研究 [J ] 1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5 (1) : 116 - 1191 [ 11 ] 李雪铭 , 汤新 1大连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定量分析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J ] 1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2007 (6) : 223 - 2251 [ 12 ] 杨上广 1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J ] 1社会科学 , 2005 (10) : 132 - 1391 [ 13 ] 艾大宾 , 王力 1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 [J ] 1人文地理 , 2001 (2) : 140 - 1441 [ 14 ] 冯健 , 周一星 1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J ] 1地理研究 , 2003 (4) : 465 - 4831 [ 15 ] 谢守红 , 罗志刚 1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初探 [J ] 1生产力研究 , 2005 (11) : 64 - 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