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安徽农业科学》: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策研究(周巧富、吴绍洪、戴尔阜、潘韬、陈曦炜)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4.24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8):4925-4927,4937 责任编辑陈秀晨责任校对卢瑶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策研究 周巧富2,吴绍洪',戴尔阜”,潘韬,陈曦炜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硏究所,北京I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2 摘要从我国粮食生产总量,3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空间迁移等角度,阐述 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探讨其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S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02011)08-04925- Analysi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of Grain Production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Adaptation Strategies ZHOU Qiao-fu et al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the total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of three main crops pro- duction( including wheat, maize and rice), as well as the transfer trace of the center gravity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were analyzed to re- yeal the overall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grain production, explore the reasons and finally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situation. Key words Grain produc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ies 在我国,粮食生产问题向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2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发展形势 题,近年来受到诸多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综合影 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科技力量的增强和投入,以及国家 响,我国粮食生产在时空格局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表及时有效的农业政策,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图1),由 明,中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正逐渐被“北粮南运”格局建国时期的1.13亿t提高到2006年的4.97亿t,尤其是 所取代,粮食生产重心不断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1998年粮食生产获得全面大丰收,总产量高达5.12亿t,粮 推移。格局变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食自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中,2006 产知识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变革是最基本的动力机年以前粮食产量的2个局部低谷时期分别对应于1959 制2-,而且每种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1961年的3年自然灾害时期,和199年以来的国家退耕还 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密切相关。林政策的实施阶段,导致粮食明显减产,虽然自2004年以 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动,必将会对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带来来,随着农业政策的相应调整,粮食产量呈现增加态势,但依 一定程度的挑战,从而对相应的应对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然处于恢复阶段 因此笔者从我国粮食生产总量,3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 从粮食生产的波动水平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前粮食 玉米和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空产量波动幅度较大,之后尤其是1963年以后波动水平维持 间迁移等角度,通过直观地认识和分析,阐述了我国粮食生在7%以内,其中,2003年波动水平出现了近年来的低谷,达 产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探讨其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策到-9.62%。 略和建议 一实际产量 Actual yield 1基础数据和方法 波动水平 Fluctuating level 15.00 11数据从国家统计局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统计局编40N 辑的统计年鉴和历史统计资料中选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0 5.00曾 市的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等粮食生产相关指标作 5.00 为该研究的基础数据。其中,粮食生产重心部分采用的是统 00s 计年鉴中县市尺度的产量数据 -15.00 1.2方法①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比例由上述基础数据 派生获得;②粮食产量波动水平采用PP滤波法分析,该方 年份Year 法是由 Hodrick等于1980年在分析美国战后经济景气时首 图11949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 先提出,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宏观经济趋势的分析研究Fg,1 The change trend of total grain production from1949to 中n;③粮食生产重心通过计算各县市粮食产量在全国粮 食总产中所占的比重,以此为权重,借助 ArcgIs的 Mean center 我国粮食作物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从产量方面,稻谷 分析模块(求取质心),获得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位置 小麦和玉米三者在我国粮食作物中长期以来均处于绝对重 要地位(图2)。 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6BAD20B05) 就总体平均状况而言,稻谷、小麦和玉米三者的平均总 作者简介周巧富(1980-),女,河北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粮食安全, E-mail. zhouaf0163.cm,*通讯作者,副研种植面积约为81304万hm,约占粮食总面积的74%,平均 究员,搏士,从事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种植比例为1.34:1.19:1.00,稻谷的种植面积最广,种植比 方面的研究,E-mail: daief@ Isnr.a. 收稿日期20104145 例约为28%;三者平均产量比例为1.86:1.00:1.12。由此可 o1994-2011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策研究 周巧富1,2 ,吴绍洪1 ,戴尔阜1* ,潘 韬1 ,陈曦炜3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3.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125) 摘要 从我国粮食生产总量,3 种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和水稻) 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空间迁移等角度,阐述 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探讨其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空格局; 变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 - 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11) 08 - 04925 - 03 Analysi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of Grain Production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Adaptation Strategies ZHOU Qiao-fu et al (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Abstra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the total grain production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of three main crops pro￾duction ( including wheat,maize and rice) ,as well as the transfer trace of the center gravity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were analyzed to re￾veal the overall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grain production,explore the reasons and finally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situation. Key words Grain produc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ies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6BAD20B05) 。 作者简介 周巧富( 1980 - ) ,女,河北衡水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粮食安全,E-mail: zhouqf2003@ 163. com。* 通讯作者,副研 究员,博士,从事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方面的研究,E-mail: daief@ igsnrr. ac. cn。 收稿日期 2010-11-15 在我国,粮食生产问题向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 题,近年来受到诸多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综合影 响,我国粮食生产在时空格局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表 明,中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正逐渐被“北粮南运”格局 所取代[1],粮食生产重心不断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 推移。格局变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 产知识和技术进步、经济体 制 变 革 是 最 基 本 的 动 力 机 制[2 - 3],而且每种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 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密切相关。 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动,必将会对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带来 一定程度的挑战,从而对相应的应对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笔者从我国粮食生产总量,3 种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玉米和水稻) 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空 间迁移等角度,通过直观地认识和分析,阐述了我国粮食生 产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探讨其原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策 略和建议。 1 基础数据和方法 1. 1 数据 从国家统计局、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统计局编 辑的统计年鉴和历史统计资料[4]中选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 市的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等粮食生产相关指标作 为该研究的基础数据。其中,粮食生产重心部分采用的是统 计年鉴中县市尺度的产量数据。 1. 2 方法 ① 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比例由上述基础数据 派生获得; ② 粮食产量波动水平采用 HP 滤波法分析,该方 法是由 Hodrick 等于 1980 年在分析美国战后经济景气时首 先提出,被广泛地应用于对 宏 观 经 济 趋 势 的 分 析 研 究 中[5 - 7] ; ③ 粮食生产重心通过计算各县市粮食产量在全国粮 食总产中所占的比重,以此为权重,借助 ArcGIS 的 Mean Center 分析模块( 求取质心) ,获得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位置。 2 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发展形势 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科技力量的增强和投入,以及国家 及时有效的农业政策,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图 1) ,由 建国时期的 1. 13 亿 t 提高到 2006 年的 4. 97 亿 t,尤其是 1998 年粮食生产获得全面大丰收,总产量高达 5. 12 亿 t,粮 食自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中,2006 年以前粮食产量的 2 个局部低谷时期分别对应于 1959 ~ 1961 年的 3 年自然灾害时期,和 1998 年以来的国家退耕还 林政策的实施阶段,导致粮食明显减产,虽然自 2004 年以 来,随着农业政策的相应调整,粮食产量呈现增加态势,但依 然处于恢复阶段。 从粮食生产的波动水平来看,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粮食 产量波动幅度较大,之后尤其是 1963 年以后波动水平维持 在 7% 以内,其中,2003 年波动水平出现了近年来的低谷,达 到 - 9. 62% 。 图 1 1949 ~ 2007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 Fig. 1 The change trend of total grain production from 1949 to 2007 in China 我国粮食作物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从产量方面,稻谷、 小麦和玉米三者在我国粮食作物中长期以来均处于绝对重 要地位( 图 2) 。 就总体平均状况而言,稻谷、小麦和玉米三者的平均总 种植面积约为 8 130. 4 万 hm2 ,约占粮食总面积的 74% ,平均 种植比例为 1. 34∶ 1. 19∶ 1. 00,稻谷的种植面积最广,种植比 例约为 28% ; 三者平均产量比例为 1. 86∶ 1. 00∶ 1. 12。由此可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1,39( 8) : 4925 - 4927,4937 责任编辑 陈秀晨 责任校对 卢瑶

4926 安徽农业科学 2011年 见,稻谷的产量最大,总平均产量约为38260万t,超过粮食219%和187%,充分说明我国农业政策和农业科技投入效果 总产量的85%,而小麦的产量则较低。而从长期变化趋势来显著。而对于每一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情况又 看,自1978年以来,3种作物的总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2006各不相同。其中,小麦种植面积以平均1.18%的速率递减, 年总面积为7922.7万hm2;而总产量呈现上升态势,到2006稻谷也以大约0.8%的速度减少,只有玉米的种植面积略有 年总产量为43252万t,这主要归结于粮食单产的提高,我国增加:而相应的小麦、稻谷和玉米产量的年平均增幅比例表 粮食作物的平均产量从1950年的1155kg/hm2提高到1978现为1.74:4.35:6.15,其中小麦单产提高幅度最为明显,由 年的2527kg/hm2,再到200年的4715kg/hm2,分别增加了1978年的1845kg/hm2到4550kg/hm2,增加了247%。 稻谷Padd 口稻谷 Padd 小麦Weat b口玉米hiz 口玉米Mie 280 年份Year 2我国3种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比例(a)及其产量比例(b) Fig. 2 The planting proportion( a)and yield proportion( b)of three main crops in China 3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区域差异显著 玉米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均在1700万t以上 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不稳定性,同时 在粮食生产空间分布不均衡状态下,其重心位于粮食生 在空间尺度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我国各省的粮食产的集中分布地区,粮食产量分布不均衡程度越严重,重心 总产和3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化情况见图3,以位置距离粮食产量低的分布区就越远。粮食生产的格局会 1984、1998、2003和2006年为例。我国粮食生产大省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重心位置也会随之发生位移 分布在我国的中东部平原,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此,粮食生产的重心不仅可以反映粮食生产的均衡程度,也 区占非常重要的位置,产粮大省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可以表现粮食生产的伸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江苏以及东北3省等,其中河南粮食连年持续增产,由1950 通过整理1985-2006年不同时段内全国各县市的粮食 年836万t增加到2006年的5010万t,在全国所占比例也由产量数据,借助ArcG9.2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我国粮食生产 6.33%增加到10.07%。另一方面,就粮食产量在全国所占重心迁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图4。从1985年到20世纪 比例的变化情况而言,总体来看,北方大于南方,中部高于东末,我国粮食生产重心一直都位于河南省。其中,1985 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比例略有上升,长江2006年,粮食生产重心呈现显著的“北移”趋势,由驻马店市 中下游地区、华南区和西南地区的比例略有下降,我国粮食逐渐北上至周口市再到开封市。上述规律表明,我国粮食生 生产重心北移趋势明显。 产的不均衡状态依然严重粮食生产的集中地区在向北部偏 我国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格局具体表现为①稻移,其原因应该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粮食单产增加共同作 谷:稻谷生产多年来均保持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和华用的结果。上述2个因素是影响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的基本 南地区为主导的基本格局。虽然这些年以来东北地区的稻因素,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粮食 谷产量增幅较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南方广大地区的比例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从粮食盈余或基本自给状态逐渐转变为 略有下降,但并没有影响到主导格局。②小麦:我国小麦主粮食调入地区。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粮食生产重心的北 产区集中在黄淮海地区,华北地区一直以来都占据绝对重要移与人口重心逐渐移动方向相反,这无疑导致粮食供需矛盾 位置,主产省份主要为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和江苏5省,以的进一步加剧 上省份的小麦产量多在1000万t以上,5个省份小麦总产达4应对粮食生产格局变动的对策建议 到了全国小麦总产的70%以上。③玉米:我国玉米生产保 为了保障区域以及全国的粮食安全,必须根据粮食生产 持以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主导的基本格局,其中吉林和山东的格局的变化动态及时做出政策响应,其建议如下 4.1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增强粮食主展外向型农业,并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对于生态脆弱 产区产粮大县商品粮调出能力,提升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区区,加强生态建设,开发粮食增产潜力。另一方面强调粮 域自给能力。国务院于200年4月公布的《全国新增1000食非主产区需要重新从粮食生产而非粮食贸易的角度来审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2020年)》中特别提到这一视区域的粮食安全,各省、市必须共同承担起粮食安全的公 点。对于粮食主产区,调整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培育共责任,当粮食“非主产区”也承担一定的粮食生产责任时, 优势粮食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商品粮基粮食增产的计划才有希望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才能得 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沿海和经济发达区,重点发到真正缓解 o1994-2011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见,稻谷的产量最大,总平均产量约为 38 260 万 t,超过粮食 总产量的 85% ,而小麦的产量则较低。而从长期变化趋势来 看,自 1978 年以来,3 种作物的总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2006 年总面积为 7 922. 7 万 hm2 ; 而总产量呈现上升态势,到 2006 年总产量为 43 252 万 t,这主要归结于粮食单产的提高,我国 粮食作物的平均产量从 1950 年的 1 155 kg /hm2 提高到 1978 年的2 527 kg /hm2 ,再到2006 年的4 715 kg /hm2 ,分别增加了 219%和 187% ,充分说明我国农业政策和农业科技投入效果 显著。而对于每一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情况又 各不相同。其中,小麦种植面积以平均 1. 18% 的速率递减, 稻谷也以大约 0. 8% 的速度减少,只有玉米的种植面积略有 增加; 而相应的小麦、稻谷和玉米产量的年平均增幅比例表 现为 1. 74∶ 4. 35∶ 6. 15,其中小麦单产提高幅度最为明显,由 1978 年的 1 845 kg /hm2 到 4 550 kg /hm2 ,增加了 247% 。 图 2 我国 3 种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比例( a) 及其产量比例( b) Fig. 2 The planting proportion( a) and yield proportion( b) of three main crops in China 3 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区域差异显著 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不稳定性,同时 在空间尺度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我国各省的粮食 总产和 3 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化情况见图 3,以 1984、1998、2003 和 2006 年为例。 我国粮食生产大省主 要分布在我国的中东部平原,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 区占非常重要的位置,产粮大省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 江苏以及东北 3 省等,其中河南粮食连年持续增产,由 1950 年 836 万 t 增加到2006 年的5 010 万 t,在全国所占比例也由 6. 33% 增加到 10. 07% 。另一方面,就粮食产量在全国所占 比例的变化情况而言,总体来看,北方大于南方,中部高于东 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比例略有上升,长江 中下游地区、华南区和西南地区的比例略有下降,我国粮食 生产重心北移趋势明显。 我国 3 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格局具体表现为① 稻 谷: 稻谷生产多年来均保持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和华 南地区为主导的基本格局。虽然这些年以来东北地区的稻 谷产量增幅较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南方广大地区的比例 略有下降,但并没有影响到主导格局。② 小麦: 我国小麦主 产区集中在黄淮海地区,华北地区一直以来都占据绝对重要 位置,主产省份主要为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和江苏 5 省,以 上省份的小麦产量多在 1 000 万 t 以上,5 个省份小麦总产达 到了全国小麦总产的 70% 以上。③ 玉米: 我国玉米生产保 持以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主导的基本格局,其中吉林和山东的 玉米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均在 1 700 万 t 以上。 在粮食生产空间分布不均衡状态下,其重心位于粮食生 产的集中分布地区,粮食产量分布不均衡程度越严重,重心 位置距离粮食产量低的分布区就越远。粮食生产的格局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重心位置也会随之发生位移。因 此,粮食生产的重心不仅可以反映粮食生产的均衡程度,也 可以表现粮食生产的伸展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整理 1985 ~ 2006 年不同时段内全国各县市的粮食 产量数据,借助 ArcGIS9. 2 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我国粮食生产 重心迁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图 4。从 1985 年到 20 世纪 末,我国粮食生产重心一直都位于河南省。其中,1985 ~ 2006 年,粮食生产重心呈现显著的“北移”趋势,由驻马店市 逐渐北上至周口市再到开封市。上述规律表明,我国粮食生 产的不均衡状态依然严重,粮食生产的集中地区在向北部偏 移,其原因应该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粮食单产增加共同作 用的结果。上述 2 个因素是影响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的基本 因素[8],而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粮食 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从粮食盈余或基本自给状态逐渐转变为 粮食调入地区。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粮食生产重心的北 移与人口重心逐渐移动方向相反,这无疑导致粮食供需矛盾 的进一步加剧。 4 应对粮食生产格局变动的对策建议 为了保障区域以及全国的粮食安全,必须根据粮食生产 格局的变化动态及时做出政策响应,其建议如下。 4. 1 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粮食生产区域布局 增强粮食主 产区产粮大县商品粮调出能力,提升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区 域自给能力。国务院于 2009 年 4 月公布的《全国新增 1 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 ~ 2020 年) 》中特别提到这一 点。对于粮食主产区,调整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培育 优势粮食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商品粮基 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对于沿海和经济发达区,重点发 展外向型农业,并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 对于生态脆弱 区,加强生态建设,开发粮食增产潜力[9]。另一方面,强调粮 食非主产区需要重新从粮食生产而非粮食贸易的角度来审 视区域的粮食安全,各省、市必须共同承担起粮食安全的公 共责任,当粮食“非主产区”也承担一定的粮食生产责任时, 粮食增产的计划才有希望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才能得 到真正缓解。 4926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年

39卷8期 周巧富等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应对对策研究 4927 粮食总产 水稻总产 选 粮食总产‖万 d2 水稻总产∥万 11200 032575015002230 0325750150。2350300m 麦总产 * 五米总产 小麦总产万t 玉米总产万t 990 03757501500=2250.3000kn 车370150225030 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年份(1984年,1998年,2003年和20年):柱状长短表示各省市区不同年份相应作物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例大小 Note: Different colors stand for different years( 1984, 1998, 2003 and 2006); the length of column stand for proportion of crop yield in total grain yield in ch province and city in different years 图3我国各省粮食总产和3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时空变化 Fig 3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of total grain yield and three main crops yield in each province in China 满,而非产区拒绝调入;粮食少了,价格上涨,非产区急而产 区又不慌不忙,非产区急切调入,产区却封锁市场,划地为 牢,区域间贸易壁垒影响正常粮食流通。因此,建立统一、开 (山东省 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粮食流通大市场是实现粮食供需区域 平衡必要条件。 粮食生产重心 4.3适当利用国际市场,缓解区域供需矛盾从区域平衡 来看,适当扩大利用国际市场,同样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虽然我国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相对增强,南方生产能力减 河省 弱并且市场粮食需求增加,导致当前的“北粮南运”格局将会 继续延续,但这一流通过程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我国粮食物流 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因此,从成本一效益角度来考虑 安徽省 南方应在依靠该区域内生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一步开放 南方粮食的国际进口市场,以缓解我国区域性的粮食供需矛 盾。但我国作为粮食消费大国,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始终 图4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转移趋势 Fig 4 The transfer trend of grain production centre in China 要立足国内资源,国际市场只能作为我国年际间和品种间粮 食贸易的调剂。 since 1985 4.4兼顾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利益鉴于我国 4.2构筑开放、竟争、有序的全国粮食流通大市场实现粮粮食生产格局北移西进趋势明显,在进行政策设计时需要围 食供需区域平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切实绕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用水和农村经济发 消除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使粮食流通能够畅通无阻。长期展等关键问题开展实施,以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 以来,我国粮食区域经济运行一直难以走出这样一个怪圈,增长共赢的目标。其中,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优质耕地需要 即粮食多了,价格下跌,产区急而非产区不急,产区积压爆 (下转第4937页 o1994-2011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注: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年份( 1984 年,1998 年,2003 年和 2006 年) ; 柱状长短表示各省市区不同年份相应作物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例大小。 Note: Different colors stand for different years( 1984,1998,2003 and 2006) ; the length of column stand for proportion of crop yield in total grain yield in each province and city in different years. 图 3 我国各省粮食总产和 3 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时空变化 Fig. 3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of total grain yield and three main crops yield in each province in China 图 4 1985 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转移趋势 Fig. 4 The transfer trend of grain production centre in China since 1985 4. 2 构筑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粮食流通大市场 实现粮 食供需区域平衡,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切实 消除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使粮食流通能够畅通无阻。长期 以来,我国粮食区域经济运行一直难以走出这样一个怪圈, 即粮食多了,价格下跌,产区急而非产区不急,产区积压爆 满,而非产区拒绝调入; 粮食少了,价格上涨,非产区急而产 区又不慌不忙,非产区急切调入,产区却封锁市场,划地为 牢,区域间贸易壁垒影响正常粮食流通。因此,建立统一、开 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粮食流通大市场是实现粮食供需区域 平衡必要条件。 4. 3 适当利用国际市场,缓解区域供需矛盾 从区域平衡 来看,适当扩大利用国际市场,同样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虽然我国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相对增强,南方生产能力减 弱并且市场粮食需求增加,导致当前的“北粮南运”格局将会 继续延续,但这一流通过程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我国粮食物流 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因此,从成本 - 效益角度来考虑, 南方应在依靠该区域内生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一步开放 南方粮食的国际进口市场,以缓解我国区域性的粮食供需矛 盾。但我国作为粮食消费大国,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始终 要立足国内资源,国际市场只能作为我国年际间和品种间粮 食贸易的调剂。 4. 4 兼顾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利益 鉴于我国 粮食生产格局北移西进趋势明显,在进行政策设计时需要围 绕北部和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用水和农村经济发 展等关键问题开展实施,以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 增长共赢的目标。其中,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优质耕地需要 ( 下转第 4937 页) 39 卷 8 期 周巧富等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应对对策研究 4927

39卷8期 刘翔等滨海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产业升級的路径选择 4937 产养殖等主导产品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做大参观人员给村镇带来的接待压力。 做强华大、大顺、华泰、孟庄园、翠果等20个龙头企业和生产3.3.3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产业升级需要资金支 基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形成特色产业区。以现有持,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 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以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技术和人才资金保障。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发展小额信贷 为支撑,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纽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机构和启动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满足广大农户小额、频 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向深精加工方向发展,逐步提供自主繁的资金需求,为农业发展提供低息商业贷款;建立农业风 创新能力,利用滨海新区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和全国险防范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 领先的信息网络,面向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同时放眼海外特范围,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适当的财政保费补贴。 别是亚太市场,逐步提高滨海新区的农业外向度,增加外汇3.3.4重视农村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农业产学研结合,建 立新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以此为依托形成新区农村教 3.3大 农村第三产业 育培训体系。发展农业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并与351农民 3.3.1完善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整合新区农业科技资源,素质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经常性培训相结合,提高广 搭建新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建立新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孵大农民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出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能力 化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提高农业技术研发能力应用强、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区农业生产者队伍,促进滨 能力、示范能力;以完善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与新区信息化建海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设相衔接,建立新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加强国内外农业信息参考文献 沟通,根据不同需求提供有效快捷的生产技术信息、政策法规]苏晓梅,庞晓敏天津:5年内30个行政村撤村建居[N]天津日报, 信息和市场商情信息及与新区农产品物流相适应的电子订购 201043-3 [2]丁一楠何邕健苗展堂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城乡统筹规划[]天 配送、结算等网上服务;发挥新区区位、交通、产业优势,借鉴新 聿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2(15):248-24 区现代物流发展观念,依托新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运行方 [3]马振兴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农业经济200 式,建立新《广品物流题务体系建立新区农产品质量发厘数这年年上减 产基地、配送中心和龙头企业的检测设施,形成上下配套的5]滕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 检测网络,提高行业性和社会性检测能力 东大学,010 6]叶炜朱立明刘昭吟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空间布局规划[].城 3.3.2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城市带 规划学刊2007(3):72-75 上,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较高旅游需求张亮论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所体现出来的城乡发展关系一兼论我国 强烈,为该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旅游客源。根据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累发展机制[]内蒙古农业科技,00(2):4-6. 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借助高新技术加快建设区县旅游螺城这士地承力分所以大神读海新区为例安徽农业 景点和农业生态观光景点,建成更多的特色旅游村如优良品⑨9]卢璐试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内蒙古农业科技,28 (5):3-4,38 种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分别建设观光[10]杜林芳冯仲科,刘东云等天津滨海新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蔬菜园、观光渔场等;一些已经发展很好的村镇,也可以建成 [J].安徽农业科学,200,38(10):5439-5412,5460. 示范镇,例如华明镇,把自己的发展历程建成示范馆,收取参1]刘传岩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U]内蒙古 农业科技,200(2):10-12 观费用,既可以发展本村镇的旅游业,也可以减少大量外来 (上接第4927页)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5 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北部和西部地区需要粮食生产与脱贫致(]林燕,于冷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分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8 富工作相结合,最终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8]郭柏林我国粮食分布重心轨迹特征及动力[].上海农业学报,199,8 (1):68-74. ]刘玉杰杨艳昭,封志明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⑨]邹凤羽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U]农业经济 200(10):3-4 [2]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一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 证分析[]经济研究,2001038-45 [10]裘敏刘旺清魏亦勤等超高产技术与中国未来粮食安全]内蒙 [3]翟荣新刘彦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古农业科技2007(1):15-17 U].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32(6):49 ]孙世刚,李英杰张建斌河北省山前平原粮食生产能力估算[]华 [4]国家、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统计局.1986-20年国家、各省、自治区 北农学报2009,24(B8):344-348 和直辖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2007 [12]于晓陈彦才敖其尔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状况及种植结构调整对 [5]HODRICK R J, PRESCOTTE C Post-war U.S. business cycles: An empir- 其的影响U]内蒙古农业科技00(4):23-27 al investigation [M]. Pittsburgh: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1980: 45 o1994-2011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产养殖等主导产品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做大 做强华大、大顺、华泰、孟庄园、翠果等 20 个龙头企业和生产 基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形成特色产业区。以现有 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以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技术和人才 为支撑,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纽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 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向深精加工方向发展,逐步提供自主 创新能力,利用滨海新区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和全国 领先的信息网络,面向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同时放眼海外,特 别是亚太市场,逐步提高滨海新区的农业外向度,增加外汇 收入。 3. 3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3. 3. 1 完善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整合新区农业科技资源, 搭建新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建立新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孵 化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提高农业技术研发能力、应用 能力、示范能力; 以完善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与新区信息化建 设相衔接,建立新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加强国内外农业信息 沟通,根据不同需求提供有效快捷的生产技术信息、政策法规 信息和市场商情信息及与新区农产品物流相适应的电子订购、 配送、结算等网上服务; 发挥新区区位、交通、产业优势,借鉴新 区现代物流发展观念,依托新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运行方 式,建立新区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建立新区农产品质量安 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从区农业部门到重点无公害农产品生 产基地、配送中心和龙头企业的检测设施,形成上下配套的 检测网络,提高行业性和社会性检测能力。 3. 3. 2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滨海新区位于京津城市带 上,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较高,旅游需求 强烈,为该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旅游客源。根据区 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借助高新技术,加快建设区县旅游 景点和农业生态观光景点,建成更多的特色旅游村如优良品 种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分别建设观光 蔬菜园、观光渔场等; 一些已经发展很好的村镇,也可以建成 示范镇,例如华明镇,把自己的发展历程建成示范馆,收取参 观费用,既可以发展本村镇的旅游业,也可以减少大量外来 参观人员给村镇带来的接待压力。 3. 3. 3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产业升级需要资金支 持,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 资金保障。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发展小额信贷 机构和启动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满足广大农户小额、频 繁的资金需求,为农业发展提供低息商业贷款; 建立农业风 险防范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 范围,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适当的财政保费补贴[6]。 3. 3. 4 重视农村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农业产学研结合,建 立新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以此为依托形成新区农村教 育培训体系。发展农业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并与 351 农民 素质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经常性培训相结合,提高广 大农民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出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能力 强、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区农业生产者队伍,促进滨 海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参考文献 [1]苏晓梅,庞晓敏. 天津: 5 年内 30 个行政村撤村建居[N]. 天津日报, 2010-03-23. [2]丁一楠,何邕健,苗展堂.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城乡统筹规划[J]. 天 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9,12( 15) : 248 -248. [3]马振兴. 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SWOT 分析[J]. 农业经济,2007 ( 10) : 42 -43. [4]国家发改委. 滨海新区2010 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通报[R/ OL]. ( 2010-08-30) . http: ∥113. 31. 27. 36 /ConlnfoParticular. jsp? id = 237. [5]滕翠华. 和谐社会视野下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D]. 济南: 山 东大学,2010. [6]叶炜,朱立明,刘昭吟. 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空间布局规划[J]. 城市 规划学刊,2007( 3) : 72 -75. [7]张亮. 论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所体现出来的城乡发展关系———兼论我国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累发展机制[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 2) : 4 -6. [8]修丽娜. 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 安徽农业 科学,2010,38( 34) : 19657 -19660. [9]卢璐. 试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 ( 5) : 3 -4,38. [10]杜林芳,冯仲科,刘东云,等.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10) : 5439 -5442,5460. [11]刘传岩.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J]. 内蒙古 农业科技,2008( 2) :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10 -12. ( 上接第 4927 页) 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北部和西部地区需要粮食生产与脱贫致 富工作相结合,最终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玉杰,杨艳昭,封志明.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J]. 资源科学,2007,29( 2) : 8 -14. [2]伍山林.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 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0( 10) : 38 -45. [3]翟荣新,刘彦随.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32( 6) : 49 -54. [4]国家、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统计局. 1986 - 2007 年国家、各省、自治区 和直辖市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 -2007. [5]HODRICK R J,PRESCOTT E C. Post-war U. S. business cycl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M]. Pittsburgh: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1980: 451. [6]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EVIEWS 应用及实例[M]. 北京: 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5. [7]林燕,于冷. 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 ( 3) : 346 -350. [8]郭柏林. 我国粮食分布重心轨迹特征及动力[J]. 上海农业学报,1992,8 ( 1) : 68 -74. [9]邹凤羽.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 农业经济, 2004( 10) : 3 -4. [10]裘敏,刘旺清,魏亦勤,等. 超高产技术与中国未来粮食安全[J]. 内蒙 古农业科技,2007( 1) : 15 -17. [11]孙世刚,李英杰,张建斌. 河北省山前平原粮食生产能力估算[J]. 华 北农学报,2009,24( B8) : 344 -348. [12]于晓,陈彦才,敖其尔. 内蒙古粮食生产发展状况及种植结构调整对 其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 4) : 23 -27. 39 卷 8 期 刘 翔等 滨海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4937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