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编号 2005学年下学期 授课教师|易斌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吴和平 发热 课时授课|9月199月209月219月229月23月日 教学课题 时间囗日日 星期星期星期星期星期星期 授课对象04级临床医学专业班级9-125-81-417-2013-16 1.掌握体温升高、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 2.掌握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 目的要3.熟悉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4.熟悉发热时的物质代谢变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5.熟悉发热的时相及各期热代谢特点。 6.了解发热的病因、热型及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体温升高、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 教学重点2.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 及难点3.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4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 教法与提问式、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 学法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 内容 1.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1 0min 2.发热的时相 10min 20min 时间 3.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4.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0min 分配 1.何为发热?体温升高是否等于发热?为什么 2.主要的外致热原有哪些?它们共同的作用环节是什么? 复习 3.发热过程可分为哪三个时相?每个时相热代谢有何特点? 思考题4简述EP的致热信号如何传入中枢? 5.EP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机制是什么? 6.根据发热的病因发病学环节,对发热病人可采取哪些治疗原则? 1、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参考资料|3、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高英茂主编.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本次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 自评 高了学生学习
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编号 2005 学年下学期 授课教师 易 斌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 吴和平 教学课题 发热 课时 授 课 时间 9月 19 日 9月20 日 9 月 21 日 9 月 22 日 9 月 23 日 月日 1 星 期 一 星 期 三 星 期 三 星 期 四 星 期 五 星期 授课对象 04 级临床医学专业 班级 9-12 5-8 1 -4 17-20 13-16 目的要求 1.掌握体温升高、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 2.掌握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 3.熟悉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4.熟悉发热时的物质代谢变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5.熟悉发热的时相及各期热代谢特点。 6.了解发热的病因、热型及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重点 及难点 1.体温升高、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 2.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 3.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4.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 教法与 学法 提问式、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 内容 与 时间 分配 1.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10min 2.发热的时相。 10min 3.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20min 4.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0min 复习 思考题 1.何为发热?体温升高是否等于发热?为什么? 2.主要的外致热原有哪些?它们共同的作用环节是什么? 3.发热过程可分为哪三个时相?每个时相热代谢有何特点? 4.简述 EP 的致热信号如何传入中枢? 5.EP 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机制是什么? 6.根据发热的病因发病学环节,对发热病人可采取哪些治疗原则? 参考资料 1、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陈主初 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金惠铭 主编 病理生理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高英茂主编.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自评 本次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 高了学生学习
第五章发热( Fever) 人和髙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0℃ 左右。在一昼夜间人体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人体 温度存在性别、年龄差异。女性的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0.2℃。正常人体是如何 维持有相对稳定的体温呢?主要是因为机体存在有体温调节中枢(图5-1),在 炎热的夏天,机体受到热的刺激,使血温升髙,升高的血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 散热中心,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相反,在寒冷的冬 天,机体受到冷的刺激,使血温下降,降低的血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产热中心, 使产热増多,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尽管如此,多种生理和病理性 因素可以引起机体体温升高。 Bedy Hot atmu如G hds(aar-37T) OHin blood ve scnlsoonctot A0ttc∥6a 图5-1生理情况下机体体温的调节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 临床上,有些医生常把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这是不对的。 因为体温升高既有病理性的,也有生理性的。比如剧烈运动后,妇女月经前期等 都有体温升高现象。这是生理性的体温升高,而不是疾病表现,虽然体温上升 正常值0.5℃,但机体体温中枢调定点并不上移,所以不能称为发热。同样,病 理性的体温升髙也不能都称为发热。比如散热障碍,皮肤有广泛鱼鳞癣、先天汗
第五章 发热(Fever)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 37.0℃ 左右。在一昼夜间人体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 1℃。人体 温度存在性别、年龄差异。女性的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 0.2℃。正常人体是如何 维持有相对稳定的体温呢?主要是因为机体存在有体温调节中枢(图 5-1),在 炎热的夏天,机体受到热的刺激,使血温升高,升高的血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 散热中心,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相反,在寒冷的冬 天,机体受到冷的刺激,使血温下降,降低的血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产热中心, 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尽管如此,多种生理和病理性 因素可以引起机体体温升高。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 临床上,有些医生常把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这是不对的。 因为体温升高既有病理性的,也有生理性的。比如剧烈运动后,妇女月经前期等 都有体温升高现象。这是生理性的体温升高,而不是疾病表现,虽然体温上升> 正常值 0.5℃,但机体体温中枢调定点并不上移,所以不能称为发热。同样,病 理性的体温升高也不能都称为发热。比如散热障碍,皮肤有广泛鱼鳞癣、先天汗
腺缺乏或中暑的病人,因散热功能障碍,夏天体温升髙可超过正常值0.5℃,但 病人体温中枢调定点也不上移,是一种被动的体温升高,可以超过调定点水平 再如产热增多、甲亢、高代谢等,也不能把这种体温升高称为发热,而称为过热 月经前期 生理性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 体温升高 应激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图5-2体温升高的分类 过热( Hyperthermia):指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 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髙。多见于①过 度产热:②散热障碍;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发热( Fever):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37.5%℃)时,称为发热。从 这个概念来看,发热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发热要有致热原的作用;二是作用部 位在体温调节中枢:第三是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0.5℃C。它与过热的区别见下 表5-1.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友…热 病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发病机制 调定点无变化,散热障碍 调定点上移 防治原则 物理降温 针对致热原
腺缺乏或中暑的病人,因散热功能障碍,夏天体温升高可超过正常值 0.5℃,但 病人体温中枢调定点也不上移,是一种被动的体温升高,可以超过调定点水平。 再如产热增多、甲亢、高代谢等,也不能把这种体温升高称为发热,而称为过热。 过热(Hyperthermia):指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 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多见于 ①过 度产热;②散热障碍 ;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 发热(Fever):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 0.5℃(37.50 C)时,称为发热。从 这个概念来看,发热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发热要有致热原的作用;二是作用部 位在体温调节中枢;第三是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0.5℃。它与过热的区别见下 表: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发热反 应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包括体温的升髙,内分泌、免疫和 诸多生理功能的广泛激活、急性期反应物的生成等 由于发热常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且容易被病人察觉,因此可以把发热看作 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信号。大多数发热性疾病体温升高与体内病变存在一定的依赖 关系。临床上观察患者体温升降的速度、幅度、高温持续时间,绘制成体温曲线, 在一定时间内的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它常是医生分析病情,作出诊断的重 要指标。不同的热型可能与致病微生物的特异性和机体反应性有关。临床上常见 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一天内波动<1℃。常见的疾病是伤 寒、大叶性肺炎。 □■■■ ■■■■■■ 国■■国■■ ■■国■■■ ■■■■■■ 口■■■■ ■■■■ ■■■■■■■■ ■■ 图5-6·稽留热 2.驰张热:体温高达39℃以上,但一天以内波动很大,达到2℃。常见于 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等。 AMMIAIMLII /INIINUTIIIMIIM TWWWWIWIININMUI 图5-7驰张热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发热反 应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包括体温的升高,内分泌、免疫和 诸多生理功能的广泛激活、急性期反应物的生成等。 由于发热常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且容易被病人察觉,因此可以把发热看作 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信号。大多数发热性疾病体温升高与体内病变存在一定的依赖 关系。临床上观察患者体温升降的速度、幅度、高温持续时间,绘制成体温曲线。 在一定时间内的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它常是医生分析病情,作出诊断的重 要指标。不同的热型可能与致病微生物的特异性和机体反应性有关。临床上常见 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热型: 1.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一天内波动<1℃。常见的疾病是伤 寒、大叶性肺炎。 2. 驰张热:体温高达 39℃以上,但一天以内波动很大,达到 2℃。常见于 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等
3.间歇热:发热与无热交替出现,有隔日发热,隔2日发热。主要见于 疟疾(间日疟、三日疟),也可见于肾盂肾炎 ■■■■醒■■■■馨■■■■■ ■■■圈■■ 图5-8间歇热 4.波状热( 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数天后又 逐渐下降,如此反复多久。主要见于布鲁菌病。 WMTV■■ 图5-9波状热 5.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天 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即规律性相互交替 主要见于何杰金氏病
3. 间歇热:发热与无热交替出现,有隔日发热,隔 2 日发热。主要见于 疟疾(间日疟、三日疟),也可见于肾盂肾炎。 4. 波状热(undulant fever ): 体温逐渐升高达 39℃以上,数天后又 逐渐下降,如此反复多久。主要见于布鲁菌病。 5.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体温骤然升高至 39℃以 上,持续数天 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即规律性相互交替; 主要见于何杰金氏病
■■■■■ 图5-10回归热 6.不规则热:主要见于结核、风湿热、瘤性发热 图5-1不规则热 第一节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机制比较复杂,许多细节尚未査明,但其基本的环节 已比较清楚。即: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 endogenous pyrogen,EP),EP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中枢发热介质 的介导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机体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从而引起体温升 高 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 pyrogenic activator):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包括外致热原( 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一)外致热原
6. 不规则热:主要见于结核、风湿热、瘤性发热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机制比较复杂,许多细节尚未查明,但其基本的环节 已比较清楚。即: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EP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中枢发热介质 的介导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机体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从而引起体温升 高。 一、发热激活物 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一) 外致热原
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称为外致热原。主要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 性菌;病毒;其它微生物等 1.革兰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E.Coli)、伤寒杆菌、志贺氏 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他们的菌壁含有一种物质叫脂多糖 ( lipopolysaccharide,LPS),又称内毒素( endotoxin,ET)。LPS由0—特异 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其中的脂质A是其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 内毒素有极强的致热性。给家兔或犬静脉内注射ET后,在引起发热的同时, 血清中可检测出大量EP。体外实验也证明,ET可刺激体外培养的白细胞产生和 释放EP。这表明内毒素致热的主要方式是刺激EP的产生和释放。内毒素在自然 界中分布极广,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分子量大,可达1~2百万道尔吨,有较 强的耐热性(160℃千热跏h方能破坏),一般灭菌方法不能消除。临床上常见的有 输液反应,大多是由于未灭活的ET引起,因此,临床上一定要灭活ET。 2.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有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 菌等,也是常见的发热原因。革兰阳性菌的致热方式主要有三种:①全菌体被细 胞吞噬:给家兔静脉注射活的或加热杀死的葡萄球菌均能引起发热,同时血中 EP含量增加,表明细菌颗粒被吞噬后可诱生EP。②外毒素:许多革兰阳性菌能 分泌外毒素,包括葡萄球菌产生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葡萄球菌释放的肠 毒素,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A、B、C(SPE-A、B、C,曾被称为猩红热毒素) 和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等,上述毒素都有显著的致热性。③肽聚糖:肽聚糖 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骨架,在激活炎症反应上有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LPS 相似的性质,亦具致热性,肽聚糖在体外能激活白细胞产生释放E。 3.病毒主要包括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SARS病毒等。 有研究发现,给动物静脉注射上述病毒,可引起发热,同时血中出现EP。将白 细胞与病毒在体外一起培养也可产生EP。人类的致病病毒多数为包膜病毒 ( enveloped virus),包膜中的脂蛋白可能是病毒的主要致热性物质。另外,实 验证明包膜中的血凝素也具有致热性, 4.其它微生物主要包括有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这些微 生物的胞壁中亦含有脂多糖,其致热性可能与此有关
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称为外致热原。主要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 性菌;病毒;其它微生物等。 1.革兰阴性菌 主要包括大肠杆菌(E.Coli)、伤寒杆菌、志贺氏 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他们的菌壁含有一种物质叫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又称内毒素(endotoxin, ET)。LPS 由 O—特异 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 A 三部分组成,其中的脂质 A 是其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 分。 内毒素有极强的致热性。给家兔或犬静脉内注射 ET 后,在引起发热的同时, 血清中可检测出大量 EP。体外实验也证明,ET 可刺激体外培养的白细胞产生和 释放 EP。这表明内毒素致热的主要方式是刺激 EP 的产生和释放。内毒素在自然 界中分布极广,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分子量大,可达 1~2 百万道尔吨,有较 强的耐热性(160℃干热 2h 方能破坏),一般灭菌方法不能消除。临床上常见的有 输液反应,大多是由于未灭活的 ET 引起,因此,临床上一定要灭活 ET。 2.革兰阳性菌 主要包括有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 菌等,也是常见的发热原因。革兰阳性菌的致热方式主要有三种:①全菌体被细 胞吞噬:给家兔静脉注射活的或加热杀死的葡萄球菌均能引起发热,同时血中 EP 含量增加,表明细菌颗粒被吞噬后可诱生 EP。②外毒素:许多革兰阳性菌能 分泌外毒素,包括葡萄球菌产生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葡萄球菌释放的肠 毒素,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 A、B、C(SPE-A、B、C,曾被称为猩红热毒素) 和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等,上述毒素都有显著的致热性。③肽聚糖:肽聚糖 是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骨架,在激活炎症反应上有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 LPS 相似的性质,亦具致热性,肽聚糖在体外能激活白细胞产生释放 EP。 3.病毒 主要包括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SARS 病毒等。 有研究发现,给动物静脉注射上述病毒,可引起发热,同时血中出现 EP。将白 细胞与病毒在体外一起培养也可产生 EP。人类的致病病毒多数为包膜病毒 (enveloped virus),包膜中的脂蛋白可能是病毒的主要致热性物质。另外,实 验证明包膜中的血凝素也具有致热性。 4.其它微生物 主要包括有立克次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这些微 生物的胞壁中亦含有脂多糖,其致热性可能与此有关
另外,微生物在体内繁殖引起相应的抗原表达或细胞自身抗原的变异,启动 免疫反应,也是它们引起发热的可能机制之 发热激活物除了外致热原( exogenous pyrogen)之外,还包括某些体内产物。 下面我们讨论有哪些体内产物可引起发热。 (二)体内产物 引起发热的体内产物常见的有三种: 1.抗原-抗体复合物实验证明,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EP细胞有激活作 用。有人用牛血清蛋白使家兔致敏,然后将致敏兔血清注入到正常家兔的体内 再用特异性抗原攻击受血动物,可引起后者发热,而牛血清对正常家兔无致热作 用。这说明抗原抗体复合物是产内生致热原的激活物。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顽固的发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循环 中持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能是其主要的发热激活物 2.致炎物和渗出物(非感染性致炎刺激物)有些致炎物如硅酸盐、尿 酸结晶等,在体内不但可引起炎症反应,还可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的细胞,引起无 菌性发热。 体内某些类固醇代谢产物对人体有致热性。给人肌注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 本胆烷醇酮( etiocholanolone)可引起发热。将其与人白细胞共同孵育,可诱生 上面我们所介绍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炎物、代谢产物等都是非病原微生物,由 这些非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发热,称非感染性发热(非传染性发热) 二、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 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EP):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 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可产生EP的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 质细胞、肾小球膜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 最早人们是在白细胞中发现内生致热原的,它是一类蛋白质,可引起发热 因此认为内生致热原就是白细胞致热原( leucocytic pyrogen,LP)。但近来研 究发现LP主要是指IL-1。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可引起发热的EP,比如,肿瘤坏
另外,微生物在体内繁殖引起相应的抗原表达或细胞自身抗原的变异,启动 免疫反应,也是它们引起发热的可能机制之一。 发热激活物除了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之外,还包括某些体内产物。 下面我们讨论有哪些体内产物可引起发热。 (二) 体内产物 引起发热的体内产物常见的有三种: 1.抗原-抗体复合物 实验证明,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 EP 细胞有激活作 用。有人用牛血清蛋白使家兔致敏,然后将致敏兔血清注入到正常家兔的体内, 再用特异性抗原攻击受血动物,可引起后者发热,而牛血清对正常家兔无致热作 用。这说明抗原抗体复合物是产内生致热原的激活物。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顽固的发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循环 中持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能是其主要的发热激活物。 2.致炎物和渗出物(非感染性致炎刺激物) 有些致炎物如硅酸盐、尿 酸结晶等,在体内不但可引起炎症反应,还可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的细胞,引起无 菌性发热。 体内某些类固醇代谢产物对人体有致热性。给人肌注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 本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可引起发热。将其与人白细胞共同孵育,可诱生 EP。 上面我们所介绍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炎物、代谢产物等都是非病原微生物,由 这些非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发热,称非感染性发热(非传染性发热) 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 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可产生 EP 的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神经胶 质细胞、肾小球膜细胞以及肿瘤细胞等。 最早人们是在白细胞中发现内生致热原的,它是一类蛋白质,可引起发热。 因此认为内生致热原就是白细胞致热原(leucocytic pyrogen, LP)。但近来研 究发现 LP 主要是指 IL-1。此外,还有其它一些可引起发热的 EP,比如,肿瘤坏
死因子(TNF)、干扰素、I-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一1等等,而最重要的就是 IL-1 (一)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 1.细胞来源1948年 Beeson将NS注入家兔腹腔,发现产生无菌性渗 出液,将其中的白细胞进行培养,发现有致热原产生,称之为LP,在分类检查中 发现,渗出的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95%以上,故认为LP主要来自中性粒细 1980年, Hanson将发热家兔腹腔渗出液所占的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群 和单核细胞群,再分别以表皮葡萄球菌作为激活物进行培养。结果发现:LP主 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而中性粒细胞只占其中1%。最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 凡是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都能产生EP。比如:巨噬细胞类、肝星状细胞、肿瘤 细胞类等,还有一些其它细胞也能释放EP。LP只是EP的一种,主要是IL-1, 它除了可引起发热外,还可引起许多疾病急性期反应。 2.理化性质IL-1是一种糖蛋白。它是在激活物的作用下,由单核/巨噬 细胞合成核释放的。Il-1分子量变化范围大,具有致热性 3.生物学活性:①致热性:Et引起发热的动物,其循环血内有大量I-1 其发热呈双峰热相,第一热峰出现在注射后的2小时,是I-1直接作用于体温 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第二热峰出现在注射I-1后的2-4小时。②致炎性 能引起很多疾病急性期多种反应,使淋巴细胞活化,昋噬细胞杀菌功能増强等。 (二)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是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ET可以经诱导产生。它有两种亚型 即TNFα、TNFβ,它们都能人工重组,能抑制肿瘤生长。近年发现肿瘤坏死因 子也有致热性,小剂量引起单峰热,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所致:大剂量引 起双峰热,可能是通过IL-1的作用。TNF在体内、体外都能诱导I-1的产生。 此外,TF还有增强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破骨、厌食等其它生物活性 (三)干扰素( interferon,IFN) 干扰素是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病毒合成。现在临床上常用重 组人工IFN来抗病毒,治肝炎。另外,发现注入IFN的病人也可引起发热,其热
死因子(TNF)、干扰素、IL-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等等,而最重要的就是 IL-1。 (一)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 1. 细胞来源 1948 年 Beeson 将 NS 注入家兔腹腔,发现产生无菌性渗 出液,将其中的白细胞进行培养,发现有致热原产生,称之为 LP,在分类检查中 发现,渗出的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 95%以上,故认为 LP 主要来自中性粒细 胞。 1980 年,Hanson 将发热家兔腹腔渗出液所占的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群 和单核细胞群,再分别以表皮葡萄球菌作为激活物进行培养。结果发现:LP 主 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而中性粒细胞只占其中 1%。最近十年来的研究发现, 凡是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都能产生 EP。比如:巨噬细胞类、肝星状细胞、肿瘤 细胞类等,还有一些其它细胞也能释放 EP。LP 只是 EP 的一种,主要是 IL-1, 它除了可引起发热外,还可引起许多疾病急性期反应。 2. 理化性质 IL-1 是一种糖蛋白。它是在激活物的作用下,由单核/巨噬 细胞合成核释放的。IL-1 分子量变化范围大,具有致热性。 3. 生物学活性:①致热性:Et 引起发热的动物,其循环血内有大量 IL-1。 其发热呈双峰热相,第一热峰出现在注射后的 2 小时,是 IL-1 直接作用于体温 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第二热峰出现在注射 IL-1 后的 2-4 小时。②致炎性: 能引起很多疾病急性期多种反应, 使淋巴细胞活化,吞噬细胞杀菌功能增强等。 (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是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ET 可以经诱导产生。它有两种亚型 即 TNFα、TNFβ,它们都能人工重组,能抑制肿瘤生长。近年发现肿瘤坏死因 子也有致热性,小剂量引起单峰热,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所致;大剂量引 起双峰热,可能是通过 IL-1 的作用。TNF 在体内、体外都能诱导 IL-1 的产生。 此外,TNF 还有增强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破骨、厌食等其它生物活性。 (三)干扰素(interferon,IFN) 干扰素是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病毒合成。现在临床上常用重 组人工 IFN 来抗病毒,治肝炎。另外,发现注入 IFN 的病人也可引起发热,其热
型是单峰热,可能是它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所致。它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的 是 IFNY (四)白细胞介素-6 这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EP。它是由单核、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泌 的一种细胞因子。是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ET、IL-1、TNF等均可诱导 其产生。其基因定位于7号染色体。动物实验发现,在发热期间,脑脊液(CSF) 中IL-6的活性明显增高。有人给IL-6基因敲除的动物注射LPS,不引起发热; 而再给IL-6后,就出现发热,因此认为,其它内生致热原可能是通过IL-6才引 起发热的。 此外,还有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IL-8、内皮素等细胞因子都是 EP,具有致热性 总之,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它们能激活体内某些细胞 产生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主要有四种即IL-1、TNF、IFN、IL-6 三、体温升高的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边缘皮层等多个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参与体温 的调节。目前认为,体温调节中枢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正调节中枢:;另一类为负 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被认为是基本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该区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损伤该 区可导致体温调节障碍。POA主要参与体温的正向调节。中杏仁核( 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MAN),腹中隔区( ventral septal area,vSA)和弓状核主要 参与发热时的体温负向调节。因此称为负调节中枢。研究表明,POAH与VSA之 间有密切的功能联系。当致热信号传入中枢后,启动体温正负调节机制,一方面 使体温上升,另一方面通过负性调节限制体温过度升高。正负调节综合作用的结 果决定调定点上移的水平及发热的幅度和时程。 (二)EP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 血液循环中的EP都是一些大分子蛋白质(分子量为15000-30000道尔顿),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那么它是怎样进入体温中枢的呢?目前有三种看法:
型是单峰热,可能是它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所致。它有多种亚型,与发热有关的 是 IFNα、IFNγ。 (四)白细胞介素-6 这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EP。它是由单核、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泌 的一种细胞因子。是由 184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ET、IL-1、TNF 等均可诱导 其产生。其基因定位于 7 号染色体。动物实验发现,在发热期间,脑脊液(CSF) 中 IL-6 的活性明显增高。有人给 IL-6 基因敲除的动物注射 LPS,不引起发热; 而再给 IL-6 后,就出现发热,因此认为,其它内生致热原可能是通过 IL-6 才引 起发热的。 此外,还有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IL-8、内皮素等细胞因子都是 EP,具有致热性。 总之,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它们能激活体内某些细胞 产生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主要有四种即 IL-1、TNF、IFN、IL-6。 三、体温升高的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边缘皮层等多个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参与体温 的调节。目前认为,体温调节中枢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正调节中枢;另一类为负 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被认为是基本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该区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损伤该 区可导致体温调节障碍。POAH 主要参与体温的正向调节。中杏仁核(medial amydaloid nucleus,MAN),腹中隔区(ventral septal area,VSA)和弓状核主要 参与发热时的体温负向调节。因此称为负调节中枢。研究表明,POAH 与 VSA 之 间有密切的功能联系。当致热信号传入中枢后,启动体温正负调节机制,一方面 使体温上升,另一方面通过负性调节限制体温过度升高。正负调节综合作用的结 果决定调定点上移的水平及发热的幅度和时程。 (二)EP 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 血液循环中的EP都是一些大分子蛋白质(分子量为15000-30000道尔顿),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那么它是怎样进入体温中枢的呢?目前有三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