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陋室铭 刘禹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文言词语积累 过程与方法 课前进行复习和预习,掌握学过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课后进行后测,巩固本课重点词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背诵 难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托物言志”及“类比”的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
22. 陋室铭 刘禹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文言词语积累 过程与方法 课前进行复习和预习,掌握学过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课后进行后测,巩固本课重点词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背诵。 难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托物言志”及“类比”的运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
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 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干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 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 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 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间半。新宅临 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 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 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 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 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 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 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ⅹin"、“牍d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 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 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 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 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 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 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 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 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 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 “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 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 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 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xīn”、“牍dú”。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 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 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 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 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 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 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 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 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 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 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
2 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 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 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 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 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 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 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 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 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 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 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 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
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 (四)味剖析—领悟意境美 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 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 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岀了苔藓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 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 把苔藓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 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岀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明确:“鸿儒 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 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 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 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 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 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 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
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品味剖析——领悟意境美 1 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 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 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出了苔藓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 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 把苔藓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 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明确:“鸿儒” 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 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 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 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1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 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 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 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 和节奏之美。 2 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
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文 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 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文通过正面 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 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 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 《陋》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 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布置作业 1背诵《陋室铭》。 2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 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 阁 3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 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
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 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2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文 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 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爱》文通过正面 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文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 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 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 《陋》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 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布置作业 1 背诵《陋室铭》。 2 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 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 阁》。 3 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 交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 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
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 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记录论输嬴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 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名山(仙) 景幽 诸葛庐 类比*陋室(德馨)友贤一类比→ 室不陋 灵水(龙) 事雅 子云亭 托言 教学反思
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 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记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 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名山(仙) 景幽 诸葛庐 类比 陋室(德馨) 友贤 类比 结论 陋 室不陋 灵水(龙) 事雅 子云亭 托 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