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人类进化 Human Evolution》参考文献_体质人类学_中国与非洲近代_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_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6,文件大小:783.4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22卷第2期 人类学学报 2003年5月 ACTA ANTHROROLOGICA SINICA May 200 中国与非洲近代-现代人类某些 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二 刘武!, Emma bua2,吴秀杰3,张银运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2.肯尼亚国家博物馆;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对近代·现代非洲和中国人群26项颅骨特征的观测和分析显示非洲人具有一些显示其特异性的颅 骨特征,但多数特征的表现与东亚人类非常接近,提示现代人群体质特征的趋同性。作者认为非洲人在多 数颅骨特征的表现方式上较中国人更为多样化,表明现代非洲人群在体质特征的表现上较东亚人类具有 更宽广的形态变异谱。作者基于许多东亚欧洲及澳洲人类的颅骨特征在非洲人群具有较高的出现率或 明显的表现等现象提出一些未来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颅骨特征;现代人起源;非洲;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Q9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93(2003)02-008916 言 在现代人起源研究领域,更新世晚期生活在非洲和欧亚地区的解剖学上现代人形态特 征变异及其产生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及争论的焦点。多地区起源说认为至少在以中 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存在一组连续性的化石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十万年 前的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和晚期阶段,有些至今仍然是现代蒙古人种的典型特征。同时以 “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来解释某些出现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上的欧洲或非洲特征。而 支持非洲起源说的学者认为古老型智人向解剖学现代人的转变只发生在非洲,否认存在支 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的形态特征。这些争论涉及一些形态特征的定义及观测标准 同时也与这些特征在各大陆的直立人、古老型智人及全新世现代型人类的出现和表现情况 密切相关。所以,就一些常被用来刻画各大陆主要人群特点或有争议的形态特征在全新世 非洲与亚洲人群的出现率和表现情况进行研究将有助于论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形态基 础及外来因素对东亚现代人类形成的作用,并为全球范围内的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基础性 的信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对26项颅骨特征在近代一现代中国和非洲人类的出现 率和表现情况进行了观测和统计,试图了解这些特征的表现在近代和现代非洲与亚洲人群 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情况,进而分析造成这些特征在非洲和亚洲人群分布和表现特点的可能 因素,为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的研究做一些数据积累。 收稿日期:2002-0725;定稿日期:20021}-19 基金项目: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1A1700)资助 作者简介:刘武(1959-),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2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r

第 22 卷 第 2 期 2003 年 5 月 人 类 学 学 报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Vol122 ,No12 May ,2003 中国与非洲近代 - 现代人类某些 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二 刘 武1 , Emma Mbua2 , 吴秀杰1 ,3 , 张银运1 (1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 21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 ;3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 : 对近代 - 现代非洲和中国人群 26 项颅骨特征的观测和分析显示非洲人具有一些显示其特异性的颅 骨特征 ,但多数特征的表现与东亚人类非常接近 ,提示现代人群体质特征的趋同性。作者认为非洲人在多 数颅骨特征的表现方式上较中国人更为多样化 ,表明现代非洲人群在体质特征的表现上较东亚人类具有 更宽广的形态变异谱。作者基于许多东亚、欧洲及澳洲人类的颅骨特征在非洲人群具有较高的出现率或 明显的表现等现象提出一些未来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 颅骨特征 ; 现代人起源 ; 非洲 ; 中国 中图法分类号 : Q983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3193 (2003) 0220089216 收稿日期 : 2002207225 ; 定稿日期 : 2002211219 基金项目 : 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1CCA1700) 资助。 作者简介 : 刘武(1959 - ) ,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1 引 言 在现代人起源研究领域 ,更新世晚期生活在非洲和欧亚地区的解剖学上现代人形态特 征变异及其产生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及争论的焦点[1 —3 ] 。多地区起源说认为至少在以中 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存在一组连续性的化石形态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十万年 前的直立人 ,经过早期智人和晚期阶段 ,有些至今仍然是现代蒙古人种的典型特征。同时以 “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来解释某些出现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上的欧洲或非洲特征[4 —5 ] 。而 支持非洲起源说的学者认为古老型智人向解剖学现代人的转变只发生在非洲 ,否认存在支 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的形态特征[1 —3 ,6 ] 。这些争论涉及一些形态特征的定义及观测标准 , 同时也与这些特征在各大陆的直立人、古老型智人及全新世现代型人类的出现和表现情况 密切相关。所以 ,就一些常被用来刻画各大陆主要人群特点或有争议的形态特征在全新世 非洲与亚洲人群的出现率和表现情况进行研究将有助于论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形态基 础及外来因素对东亚现代人类形成的作用 ,并为全球范围内的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基础性 的信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本文对 26 项颅骨特征在近代 —现代中国和非洲人类的出现 率和表现情况进行了观测和统计 ,试图了解这些特征的表现在近代和现代非洲与亚洲人群 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情况 ,进而分析造成这些特征在非洲和亚洲人群分布和表现特点的可能 因素 ,为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的研究做一些数据积累

人类学学报 22卷 2材料和方法 21头骨标本 用于本文研究的头骨包括非洲和中国近代、现代人共4组标本。非洲人标本为肯尼亚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现代非洲班图人头骨及考古发掘收集的近代非洲人头骨。现代非洲人头 骨标本有52例,保存完好,大多附有下颌骨。近代非洲人头骨采自若干地点,共60例,其中 年代最早的为 Elmenteita broomhead地点,距近大约1万年前。其余大多在距近2000-4000 年前。这批近代非洲人头骨有些保存状态较差。中国现代组标本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收癜的现代华北和现代云南人头骨,共109例。近代组为在陕西战国时代 墓葬采集的头骨36例。现代和近代中国组头骨保存状态均较好。表1列出了用于本文观 察的头骨标本的情况。 表1本研究观测的颅骨标本 The skulls used in present study 丰洲人 中国人 见代非洲人 近代非洲人(距今2000-10000年前) 现代中国人 近代中国人(战国时代) 2.2观测特征 作者参照近年有关学者对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人类颅骨特征差 异的研究,确定了本文观察与测量的26项颅骨及下颌骨特征。这些特征有些是被用 作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共同特征。另外一些被认为具有明显的群体或种族特异性 在欧洲、亚洲或澳洲人群有较高的出现率或表现程度。观测标准基本按照有关作者的研 究=7,有些根据本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调整,具体特征及其观测方法详见结果与分析部分 2.3数据分析 在对观测特征数据与资料进行描述及出现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卡方检验(Chi Square test)和t检验对所观测的特征在各人群出现率的差异进行检验以确定相应特征的表 现在不同人群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及程度。同时,采用直方图和百分比堆积柱形图 直观地对比展示部分特征在各人群的出现率差别。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以下部分对各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率和表现情况的简单描述与对比。 正中矢状隆起本文观察的正中矢状隆起包括额骨与顶骨部位。在52例现代非洲人 头骨中有25例出现正中矢状隆起结构,出现率为48.1%。这一特征在现代中国人头骨的出 现率为51.4%,与非洲人较为相似(图1)。但矢状隆起的出现部位及形态表现在非洲人和 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在现代非洲人,矢状隆起出现在额段为13.5%;顶段为34.6%,均存 在于顶骨前段和中段。隆起形态多为平台状。在现代中国人,出现在额段只占6.9%,其余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r

2 材料和方法 211 头骨标本 用于本文研究的头骨包括非洲和中国近代、现代人共 4 组标本。非洲人标本为肯尼亚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现代非洲班图人头骨及考古发掘收集的近代非洲人头骨。现代非洲人头 骨标本有 52 例 ,保存完好 ,大多附有下颌骨。近代非洲人头骨采自若干地点 ,共 60 例 ,其中 年代最早的为 Elmenteita Broomhead 地点 ,距近大约 1 万年前。其余大多在距近 2 000 —4 000 年前。这批近代非洲人头骨有些保存状态较差。中国现代组标本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的现代华北和现代云南人头骨 ,共 109 例。近代组为在陕西战国时代 墓葬采集的头骨 36 例。现代和近代中国组头骨保存状态均较好。表 1 列出了用于本文观 察的头骨标本的情况。 表 1 本研究观测的颅骨标本 The skulls used in present study 非洲人 中国人 现代非洲人 近代非洲人(距今 2 000 —10 000 年前) 现代中国人 近代中国人(战国时代) 52 60 109 36 212 观测特征 作者参照近年有关学者对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及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人类颅骨特征差 异的研究[1 —2 ,7 ] ,确定了本文观察与测量的 26 项颅骨及下颌骨特征。这些特征有些是被用 作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的共同特征。另外一些被认为具有明显的群体或种族特异性 , 在欧洲、亚洲或澳洲人群有较高的出现率或表现程度。观测标准基本按照有关作者的研 究 [1 —2 ,7 ] ,有些根据本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调整 ,具体特征及其观测方法详见结果与分析部分。 213 数据分析 在对观测特征数据与资料进行描述及出现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卡方检验 (Chi2 Square test) 和 t 检验对所观测的特征在各人群出现率的差异进行检验以确定相应特征的表 现在不同人群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及程度。同时 ,采用直方图和百分比堆积柱形图 直观地对比展示部分特征在各人群的出现率差别。 3 结果与分析 311 结果 以下部分对各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率和表现情况的简单描述与对比。 正中矢状隆起 本文观察的正中矢状隆起包括额骨与顶骨部位。在 52 例现代非洲人 头骨中有 25 例出现正中矢状隆起结构 ,出现率为 4811 %。这一特征在现代中国人头骨的出 现率为 5114 % ,与非洲人较为相似(图 1) 。但矢状隆起的出现部位及形态表现在非洲人和 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在现代非洲人 ,矢状隆起出现在额段为 1315 % ;顶段为 3416 % ,均存 在于顶骨前段和中段。隆起形态多为平台状。在现代中国人 ,出现在额段只占 619 % ,其余 · 09 · 人 类 学 学 报 22 卷

2期 刘武等:中国与非洲近代·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44.5%均出现在顶骨段并以前段为主,但中段和后段也有出现。隆起形态以脊状为主。 矢状隆起在本文观察的近代非洲人出现率为53.3%,其中额段25.0%,顶段28.3% 额段多为圆形隆起或脊状,顶段多为平台状。在近代中国人出现率为38.9%,均在顶段,多 呈脊状 前囟隆起图1以柱形图的方式展示了包括前囟隆起在内的5项颅骨特征的出现率 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前囟喔起在近代和现代非淵人的出现率均明显高 于中国人。在本文观察的标本中现代非洲人的出现率为17.3%,近代非洲人的出现率为 14.0%;现代和近代中国人的出现率分别为4.2%和5.7%。这一特征在非洲人和中国人的 表现程度均较经 顶回沟顶间沟在现代非洲人和现代中国人的出现率分别为92.3%和80.6%,非洲 人高于中国人。在近代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出现率分别为79.0%和77.8%,较为接近(图 1)。但这一特征出现部位和形态表现在非洲和中国标本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在非洲人,还 是在中国人,项间沟的出现部位均以顶骨中后段占多数。但顶骨全程的出现率在非洲人高 于中国人,在本文观察的现代非洲人头骨,顶间沟出现在顶骨全程的占30.8%在中国标本 只占11.1%。此外,在顶间沟的形态表现上,非洲人与中国人区别也比较明显。顶间沟在 非洲人的表现一般比中国人显著,显得更宽而深;在中国人,几乎所有的头骨在顶骨中后段 的顶孔附近存在片状的凹陷,这一凹陷构成了顶孔的主体部分 80 60 天状隆起 前囱降起 角圆枕 囗现代非洲囗现代中国国近代非洲圜近代中国 图1部分颅骨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情况 The occurrence of some cranial features in African and Chinese populations 额骨最隆起处的位置本文使用吴新智对比中国和非洲化石智人同一特征所采用 的两项指数(即:a.眉间点区段长/g-b弦长;b.鼻根点区段长/n-b弦长)来描述额骨最隆 起处的位置。从表2的指数分布看,两项指数在现代和近代非洲人都低于中国人,说明中国 人额骨鳞部最突出处的位置比非洲人为高或偏后。这一结果与吴新智对比的中国和非洲化 石智人情况相反1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

4415 %均出现在顶骨段并以前段为主 ,但中段和后段也有出现。隆起形态以脊状为主。 矢状隆起在本文观察的近代非洲人出现率为 5313 % ,其中额段 2510 % ,顶段 2813 %。 额段多为圆形隆起或脊状 ,顶段多为平台状。在近代中国人出现率为 3819 % ,均在顶段 ,多 呈脊状。 前囟隆起 图 1 以柱形图的方式展示了包括前囟隆起在内的 5 项颅骨特征的出现率 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前囟隆起在近代和现代非洲人的出现率均明显高 于中国人。在本文观察的标本中 ,现代非洲人的出现率为 1713 % ,近代非洲人的出现率为 1410 % ;现代和近代中国人的出现率分别为 412 % 和 517 %。这一特征在非洲人和中国人的 表现程度均较轻。 顶间沟 顶间沟在现代非洲人和现代中国人的出现率分别为 9213 % 和 8016 % ,非洲 人高于中国人。在近代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出现率分别为 7910 % 和 7718 % ,较为接近 (图 1) 。但这一特征出现部位和形态表现在非洲和中国标本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在非洲人 ,还 是在中国人 ,顶间沟的出现部位均以顶骨中后段占多数。但顶骨全程的出现率在非洲人高 于中国人 ,在本文观察的现代非洲人头骨 ,顶间沟出现在顶骨全程的占 3018 % ,在中国标本 只占 1111 %。此外 ,在顶间沟的形态表现上 ,非洲人与中国人区别也比较明显。顶间沟在 非洲人的表现一般比中国人显著 ,显得更宽而深 ;在中国人 ,几乎所有的头骨在顶骨中后段 的顶孔附近存在片状的凹陷 ,这一凹陷构成了顶孔的主体部分。 图 1 部分颅骨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情况 The occurrence of some cranial features in African and Chinese populations 额骨最隆起处的位置 本文使用吴新智[5 ,7 ]对比中国和非洲化石智人同一特征所采用 的两项指数(即 :a1 眉间点区段长Πg - b 弦长 ;b1 鼻根点区段长Πn - b 弦长) 来描述额骨最隆 起处的位置。从表 2 的指数分布看 ,两项指数在现代和近代非洲人都低于中国人 ,说明中国 人额骨鳞部最突出处的位置比非洲人为高或偏后。这一结果与吴新智对比的中国和非洲化 石智人情况相反[5 ,7 ] 。 2 期 刘 武等 : 中国与非洲近代 - 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 19 ·

92 人类学学报 22卷 表2反映额骨最隆起位置的两项指数的分布 The two indices representing the frontal prominence 现代非洲人 近代非洲人 代中国人 N=51 N=3 N=32 鼻根点区段长/rb弦长 0.52 角圆枕角圆枕在本文观察的4组标本中均有不同程度和比例的出现,在非洲组的出 现率为30.8%和26.3%高于中国人的出现率,25.0%和19.4%(图1)。角圆枕的形态大 多呈细条状,看不出地区间的差异。作者在观察中注意到许多角圆枕与颞线末端膨大溶为 一体,两者难以区分。 颅最宽处位置这一特征在非洲人和中国人差别较大,非洲人颅最宽处位于后1/3的 出现率高于中国人,而中国人以中1/3居多。本文观察的现代非洲人头骨中,位于中1/3的 占577%,位于后1/3的占42.3%;在现代中国人,位于中1/3的占75.0%,位于后1/3的占 25.0%。在近代非洲人,位于中1/3的占28.1%,位于后1/3的占71.9%;在近代中国人,位 于中1/3的占9.3%,位于后1/3的占5.7%。颅骨最宽处的高度大多在上1/3。 人字缝间骨或印加骨人字缝间骨在本文观察的非洲和中国人标本中都有较高的出 现率,尤其在现代非洲人的出现率更高,达51.9%在现代中国人为26.4%。在近代非洲人 和中国人分别为21.6%和42.9%(图1)。在这些缝间骨中,矢状缝与人字缝相交处的印加 骨在非洲人群的出现率高于中国人。印加骨在本文观察的非洲标本的出现率分别为 17.3%和9.8%,而在对应的中国组为5.6%和5.7%。此外,缝间骨或印加骨在非洲标本大 多较中国标本更为明显。 眉间区顶面观本文将这一特征分为凹陷、平及隆起三种类型。在本文观察的头骨 中,无论在现代还是近代非洲人,眉间区凹陷、平及隆起三种形态均有出现。作者根据表2 数据绘制了三种类型的眉间区形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分布的百分比堆积柱形图。从图2可 以看出,除平型的眉间区在现代非洲人的出现率较高(53.8%)外,其余各种表现在现代和近 代非洲人的出现率较为接近,范围在21.2%-36.4%之间。眉间区的形态在现代和近代中 国人头骨均表现为凹陷和平两种类型,以轻微凹陷为主,分别占64.8%和667%未见有隆 起型。 两颞上线间最短距离位置这一位置在本文研究的4组标本绝大多数位于额骨的前 部,靠近眼眶。位于额骨前部的出现率除近代非洲组为85.7%外,均在90%以上。但两颞 上线额段的形态在非洲和中国的标本有所不同。图3百分比堆积柱形图显示在非洲人,颞 上线额段弧型、斜行及平行均有出现,其中呈平行的颞上线在30%以上。而在中国人基本 以弧型为主,出现率在77.7%-82.3%。其次是斜行,而呈平行者极少,在现代中国人仅为 42%,在本文观察的近代中国人未发现有题上线呈平行的头骨 枕区突隆及人字区平坦枕区隆突表现为从人字点到枕脊整个枕骨中央区域呈球状 或馒头状隆起。其上方的人字缝及其以上区域大片状平坦或略凹陷则为人字区平坦。枕区 隆突与人字区平坦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性状,但彼此关系密切,经常一同出现,故本文将其 作为一个组合特征一并观察。在本文观察的标本中枕区隆突与人字区平坦在现代和近代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表 2 反映额骨最隆起位置的两项指数的分布 The two indices representing the frontal prominence 现代非洲人 N = 51 近代非洲人 N = 38 现代中国人 N = 31 近代中国人 N = 32 眉间点区段长Πg2b 弦长 0143 0145 0146 0147 鼻根点区段长Πn2b 弦长 0149 0150 0152 0154 角圆枕 角圆枕在本文观察的 4 组标本中均有不同程度和比例的出现 ,在非洲组的出 现率为 3018 % 和 2613 % ,高于中国人的出现率 ,2510 % 和 1914 %(图 1) 。角圆枕的形态大 多呈细条状 ,看不出地区间的差异。作者在观察中注意到许多角圆枕与颞线末端膨大溶为 一体 ,两者难以区分。 颅最宽处位置 这一特征在非洲人和中国人差别较大 ,非洲人颅最宽处位于后 1Π3 的 出现率高于中国人 ,而中国人以中 1Π3 居多。本文观察的现代非洲人头骨中 ,位于中 1Π3 的 占 5717 % ,位于后 1Π3 的占 4213 % ;在现代中国人 ,位于中 1Π3 的占 7510 % ,位于后 1Π3 的占 2510 %。在近代非洲人 ,位于中 1Π3 的占 2811 % ,位于后 1Π3 的占 7119 % ;在近代中国人 ,位 于中 1Π3 的占 9413 % ,位于后 1Π3 的占 517 %。颅骨最宽处的高度大多在上 1Π3。 人字缝间骨或印加骨 人字缝间骨在本文观察的非洲和中国人标本中都有较高的出 现率 ,尤其在现代非洲人的出现率更高 ,达 5119 % ,在现代中国人为 2614 %。在近代非洲人 和中国人分别为 2116 %和 4219 %(图 1) 。在这些缝间骨中 ,矢状缝与人字缝相交处的印加 骨在非洲人群的出现率高于中国人。印加骨在本文观察的非洲标本的出现率分别为 1713 %和 918 % ,而在对应的中国组为 516 %和 517 %。此外 ,缝间骨或印加骨在非洲标本大 多较中国标本更为明显。 眉间区顶面观 本文将这一特征分为凹陷、平及隆起三种类型。在本文观察的头骨 中 ,无论在现代还是近代非洲人 ,眉间区凹陷、平及隆起三种形态均有出现。作者根据表 2 数据绘制了三种类型的眉间区形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分布的百分比堆积柱形图。从图 2 可 以看出 ,除平型的眉间区在现代非洲人的出现率较高(5318 %) 外 ,其余各种表现在现代和近 代非洲人的出现率较为接近 ,范围在 2112 % —3614 %之间。眉间区的形态在现代和近代中 国人头骨均表现为凹陷和平两种类型 ,以轻微凹陷为主 ,分别占 6418 % 和 6617 % ,未见有隆 起型。 两颞上线间最短距离位置 这一位置在本文研究的 4 组标本绝大多数位于额骨的前 部 ,靠近眼眶。位于额骨前部的出现率除近代非洲组为 8517 %外 ,均在 90 %以上。但两颞 上线额段的形态在非洲和中国的标本有所不同。图 3 百分比堆积柱形图显示在非洲人 ,颞 上线额段弧型、斜行及平行均有出现 ,其中呈平行的颞上线在 30 %以上。而在中国人基本 以弧型为主 ,出现率在 7717 % —8213 %。其次是斜行 ,而呈平行者极少 ,在现代中国人仅为 412 % ,在本文观察的近代中国人未发现有颞上线呈平行的头骨。 枕区突隆及人字区平坦 枕区隆突表现为从人字点到枕脊整个枕骨中央区域呈球状 或馒头状隆起。其上方的人字缝及其以上区域大片状平坦或略凹陷则为人字区平坦。枕区 隆突与人字区平坦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性状 ,但彼此关系密切 ,经常一同出现 ,故本文将其 作为一个组合特征一并观察。在本文观察的标本中 ,枕区隆突与人字区平坦在现代和近代 · 29 · 人 类 学 学 报 22 卷

2期 刘武等:中国与非洲近代·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93 1009 809 现代非洲 现代中国 近代非洲 近代中国 國凹陷国平口隆起 图2不同类型眉间区形态的百分比堆积柱形图分布 The frequencies of the different shapes of glabella area 100% 现代非洲 现代中国 近代非洲 近代中国 圈弧形口斜行囗平行 图3颞上线额段形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出现情况的百分比堆积柱形图 The frequencies of the different shapes of the frontal part of temporal lines 非洲人的出现率分别为98.1%和94.4%,明显高于对应中国组的出现率45.8%和52.8% (图4)。这两个特征的表现方式在非洲人和中国人也有显著的差别,在非洲人头骨这两个 特征几乎都是同时出现并且表现程度明显;而在中国人,大多仅表现为人字区平坦,无枕区 隆起同时存在。且表现程度较弱。 枕圆枕或枕脊枕圆枕为出现在上项线和最上项线之间,典型的枕圆枕由上项线和最 上项线融合形成。其上方常出现有圆枕上沟( supratoral sulcus)。在现代人,最上项线常上 移,枕圆枕减弱为枕脊。这一特征在本文观察的两组中国人群的出现率为27.8%和 25.0%均高于对应非洲组的13.5%和2.6%(图4)。枕圆枕表现程度在中国组一般也较 非洲人略为显著 枕项平面转折形态枕项平面在非洲人和中国人绝大多数呈圆钝状转折,在现代和近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图 2 不同类型眉间区形态的百分比堆积柱形图分布 The frequencies of the different shapes of glabella area 图 3 颞上线额段形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出现情况的百分比堆积柱形图 The frequencies of the different shapes of the frontal part of temporal lines 非洲人的出现率分别为 9811 %和 9414 % ,明显高于对应中国组的出现率 4518 %和 5218 % (图 4) 。这两个特征的表现方式在非洲人和中国人也有显著的差别 ,在非洲人头骨这两个 特征几乎都是同时出现并且表现程度明显 ;而在中国人 ,大多仅表现为人字区平坦 ,无枕区 隆起同时存在。且表现程度较弱。 枕圆枕或枕脊 枕圆枕为出现在上项线和最上项线之间 ,典型的枕圆枕由上项线和最 上项线融合形成。其上方常出现有圆枕上沟 (supratoral sulcus) 。在现代人 ,最上项线常上 移 ,枕圆枕减弱为枕脊。这一特征在本文观察的两组中国人群的出现率为 2718 %和 2510 % ,均高于对应非洲组的 1315 %和 2216 %(图 4) 。枕圆枕表现程度在中国组一般也较 非洲人略为显著。 枕项平面转折形态 枕项平面在非洲人和中国人绝大多数呈圆钝状转折 ,在现代和近 2 期 刘 武等 : 中国与非洲近代 - 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 39 ·

94 人类学学报 22卷 代非洲人的出现率分别为94.2%和85.7%,在现代和近代中国组的出现率为944%和 90.6%。呈平直或角度转折的枕项平面在各组的出现率均较低(图4)。 100 枕区隆起 枕圆枕 圆钝枕项面 平直顶骨侧壁 项区凹陷 国现代非洲口现代中国回近代非洲近代中国 图4部分颅骨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情况 The occurrence of some cranial features in African and Chinese populations 前额曲度前额曲度在现代和近代非洲与中国组总体上都显得较为圆隆。但在前后 方向观察,多数非洲标本额骨两侧面略为平直,而这种现象在中国人头骨不多见 顶骨曲度侧面观,无论现代及近代非洲或中国人头骨顶骨均显得隆起饱满,但若从 后前方向观察,多数非洲人顶骨两侧壁呈明显平直状,其中有些顶骨的顶面也呈三角形的平 面并与平直的两侧壁以角度相交。根据本文观察,现代和近代非洲人顶骨两侧壁呈平直的 分别占73.1%和70.2%。在现代和近代中国人,平直状顶骨两侧壁的出现率分别为43.1% 和19.4%(图4),且表现程度一般也较非洲标本为弱。 项区形态根据作者观察,项区的形态大致分为凹陷的窝状及整个项区平坦两种大的 类型。凹陷窝状的类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单窝、对窝、上下对窝、上下单窝、上单窝下双窝、上 双窝下单窝几种小的类型。非洲标本与中国标本主要区别在于项区呈平坦状的在中国人的 出现率大大高于非洲人,而非洲标本项区多数为不同类型的凹陷窝状。项区平坦无窝在现 代和近代非洲人出现率为13.5%和4.1%而在中国人出现率则高达37.5%和36.7% (图4) 眉弓眉弓在本文观察的4组标本均显得很弱,大多存在于内侧半或内侧1/3,部分标 本眉弓上方有微弱的沟。这一特征的表现在非洲人似乎比中国人明显些 梨状孔上外侧部突隆这一特征表现为梨状孔上外侧部的上颌骨或鼻骨呈现条状或 丘形隆起。本文观察显示梨状孔上外侧部突隆在现代非洲人的出现率为314%,在现代和 近代中国人的出现率为28.4%和57.1%(图5) 额鼻-额颌缝走向与形态作者将这一特征分为额鼻缝高于额颌缝、额鼻缝等高于额 颌缝及额颌缝高于额鼻缝三种类型。本文观察的4组标本均以额鼻缝高于额颌缝占绝大多 数,这种类型在现代和近代非洲人的出现率为82.7%和100%,在对应中国组的出现率为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代非洲人的出现率分别为 9412 %和 8517 % ,在现代和近代中国组的出现率为 9414 %和 9016 %。呈平直或角度转折的枕项平面在各组的出现率均较低(图 4) 。 图 4 部分颅骨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情况 The occurrence of some cranial features in African and Chinese populations 前额曲度 前额曲度在现代和近代非洲与中国组总体上都显得较为圆隆。但在前后 方向观察 ,多数非洲标本额骨两侧面略为平直 ,而这种现象在中国人头骨不多见。 顶骨曲度 侧面观 ,无论现代及近代非洲或中国人头骨顶骨均显得隆起饱满 ,但若从 后前方向观察 ,多数非洲人顶骨两侧壁呈明显平直状 ,其中有些顶骨的顶面也呈三角形的平 面并与平直的两侧壁以角度相交。根据本文观察 ,现代和近代非洲人顶骨两侧壁呈平直的 分别占 7311 %和 7012 %。在现代和近代中国人 ,平直状顶骨两侧壁的出现率分别为 4311 % 和 1914 %(图 4) ,且表现程度一般也较非洲标本为弱。 项区形态 根据作者观察 ,项区的形态大致分为凹陷的窝状及整个项区平坦两种大的 类型。凹陷窝状的类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单窝、对窝、上下对窝、上下单窝、上单窝下双窝、上 双窝下单窝几种小的类型。非洲标本与中国标本主要区别在于项区呈平坦状的在中国人的 出现率大大高于非洲人 ,而非洲标本项区多数为不同类型的凹陷窝状。项区平坦无窝在现 代和近代非洲人出现率为 1315 %和 411 % ,而在中国人出现率则高达 3715 %和 3617 % (图 4) 。 眉弓 眉弓在本文观察的 4 组标本均显得很弱 ,大多存在于内侧半或内侧 1Π3 ,部分标 本眉弓上方有微弱的沟。这一特征的表现在非洲人似乎比中国人明显些。 梨状孔上外侧部突隆 这一特征表现为梨状孔上外侧部的上颌骨或鼻骨呈现条状或 丘形隆起。本文观察显示梨状孔上外侧部突隆在现代非洲人的出现率为 3114 % ,在现代和 近代中国人的出现率为 2814 %和 5711 %(图 5) 。 额鼻 - 额颌缝走向与形态 作者将这一特征分为额鼻缝高于额颌缝、额鼻缝等高于额 颌缝及额颌缝高于额鼻缝三种类型。本文观察的 4 组标本均以额鼻缝高于额颌缝占绝大多 数 ,这种类型在现代和近代非洲人的出现率为 8217 %和 10010 % ,在对应中国组的出现率为 · 49 · 人 类 学 学 报 22 卷

2期 刘武等:中国与非洲近代·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95 梨状孔上外突隆犬齿窝 颧上颌缝隆起脊 现代非洲口现代中国回近代非洲圜近代中国 图5部分颅骨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情况 The occurrence of some cranial features in African and Chinese populations 94.4%和95.8%。但非洲人和中国人在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在额鼻 缝高于额颌缝的情况下,两缝相交处的形态主要有平滑的弧形及角状或锯齿状两种类型 非洲人以平滑的弧形占多数,中国人则以角状或锯齿状居多。平滑弧形相交在非洲人的出 现率为61.5%和55.0%在中国人仅为40.2%和374%;而角度或锯齿状的出现率在中国 人高达54.2%和58.3%,在非洲人仅为21.2%和45.0%。此外,额鼻缝等高于额颌缝及额 颌缝高于额鼻缝在现代非洲人出现率为11.5%和5.8%,在中国人仅为4.2%和1.4% 犬齿窝作者根据本文的需要,将犬齿窝分为显著、中等及不显或无3种类型。观察 结果表明表现显著的犬齿窝在非洲人群的出现率为25.0%和51.5%在中国人为36.1%和 3.7%;表现中等在非洲和中国的出现率分别为4.2%和36.4%及34.7%和593%。若合 并显著和中等的例数计算出现率,犬齿窝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差别似乎不明显(图5) 颧上颌缝表面隆起脊这一特征表现为沿颧上颌缝部分或全程存在脊状的隆起,使 上颌缝呈脊状隆起。这一特征在现代和近代非洲人的出现率为51.9%和35.5%,在对应中 国组的出现率为25.0%和292%,以非洲人群出现率为高(图5)。隆起脊的表现方式在两 地的人群也有所不同,隆起脊在非洲人大多存在于颧上颌缝的全程,在中国人则以出现在颧 上颌缝的上部居多 上颌颧突下缘形态根据作者的观察,上颌颧突下缘的形态变异包括明显的上凹状、 平滑的浅弧状或近乎直线状。在呈上凹状的标本,上颌颧突与颧骨交接处或附近多存在脊 状向下突起或弯曲。本文观察发现,两种类型的上颌颧突下缘形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 现率较为接近并以上凹状类居多。这种类型在现代组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出现率分别为 69.2%和70.8%,在近代组分别为47.1%和33.3%。上颌颧突下缘与上颌体交接处距齿槽 的距离有远也有近,其分布似乎无规律 颧切迹作者将颧切迹分为明显、中等和无三种类型。呈明显表现的颧切迹在现代和 近代非洲人的出现率分别为36.5%和11.8%低于对应中国组的41.7%和148%。若合并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图 5 部分颅骨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情况 The occurrence of some cranial features in African and Chinese populations 9414 %和 9518 %。但非洲人和中国人在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在额鼻 缝高于额颌缝的情况下 ,两缝相交处的形态主要有平滑的弧形及角状或锯齿状两种类型。 非洲人以平滑的弧形占多数 ,中国人则以角状或锯齿状居多。平滑弧形相交在非洲人的出 现率为 6115 %和 5510 % ,在中国人仅为 4012 %和 3714 % ;而角度或锯齿状的出现率在中国 人高达 5412 %和 5813 % ,在非洲人仅为 2112 %和 4510 %。此外 ,额鼻缝等高于额颌缝及额 颌缝高于额鼻缝在现代非洲人出现率为 1115 %和 518 % ,在中国人仅为 412 %和 114 %。 犬齿窝 作者根据本文的需要 ,将犬齿窝分为显著、中等及不显或无 3 种类型。观察 结果表明表现显著的犬齿窝在非洲人群的出现率为 2510 %和 5115 % ,在中国人为 3611 %和 317 % ;表现中等在非洲和中国的出现率分别为 4412 %和 3614 %及 3417 %和 5913 %。若合 并显著和中等的例数计算出现率 ,犬齿窝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差别似乎不明显(图 5) 。 颧上颌缝表面隆起脊 这一特征表现为沿颧上颌缝部分或全程存在脊状的隆起 ,使颧 上颌缝呈脊状隆起。这一特征在现代和近代非洲人的出现率为 5119 %和 3515 % ,在对应中 国组的出现率为 2510 %和 2912 % ,以非洲人群出现率为高 (图 5) 。隆起脊的表现方式在两 地的人群也有所不同 ,隆起脊在非洲人大多存在于颧上颌缝的全程 ,在中国人则以出现在颧 上颌缝的上部居多。 上颌颧突下缘形态 根据作者的观察 ,上颌颧突下缘的形态变异包括明显的上凹状、 平滑的浅弧状或近乎直线状。在呈上凹状的标本 ,上颌颧突与颧骨交接处或附近多存在脊 状向下突起或弯曲。本文观察发现 ,两种类型的上颌颧突下缘形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 现率较为接近并以上凹状类居多。这种类型在现代组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出现率分别为 6912 %和 7018 % ,在近代组分别为 4711 %和 3313 %。上颌颧突下缘与上颌体交接处距齿槽 的距离有远也有近 ,其分布似乎无规律。 颧切迹 作者将颧切迹分为明显、中等和无三种类型。呈明显表现的颧切迹在现代和 近代非洲人的出现率分别为 3615 %和 1118 % ,低于对应中国组的 4117 %和 1418 %。若合并 2 期 刘 武等 : 中国与非洲近代 - 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 59 ·

人类学学报 22卷 明显及中等两种情况作为存在颧切迹,则这一特征在非洲人群的出现率高于中国人(图5), 其在现代和近代组分别为79%和589%,而中国组分别为62.5%和37.0% 齿槽突颌作者根据本文需要将齿槽突颌分为存在、略显和无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 在现代组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出现率分别为26.9%38.5%34.6%和3.9%47.2%、 20.8%。在近代组,齿槽突颌的出现率在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均高于现代组,分别为60.6% 18.2%21.2%和48.2%9.6%2.2%。从这些数捏在两个对比组的分布看,齿槽突颌在 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出现率很接近图5) 上面部相对高度作者在测量上面高和面宽的基础上,采用上面指数(mpr/22)来反 映面部的相对高度。现代非洲组和现代中国组的上面指数平均直分别为0.52和0.54;近代 组分别为0.56和0.4。均比较接近,提示非洲人与中国人的相对上面高度相似 颧骨额突前外侧面朝向作者在颧骨额突中央位置直接测量两侧面的角度。现代中 国人这一角度的平均值为69.0,大于现代非洲人的平均值64.0;在近代组,非洲人的平均值 为67.5,略大于对应的中国组平均值65.4 图6展示了现代非洲人和现代中国人上面指数和颧骨额突前外侧面朝向角数据在两维 坐标图上的分布。可以看出,上面指数在两个对比组的分布几乎完全重叠;部分中国人的颧 骨额突前外侧面朝向角大于非洲人,但仍有相当大的重叠范围 ◆现代非洲人●现代中国人 “『° 70.0 80.0 颧骨额突超向角 图6上面指数和颧骨额突前外侧面朝向角在现代非洲和中国人的分布 The angles represent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fontal part of the frontal prominence of the maxilla 颏孔位置与形态本文观察数据显示,颏孔位置变动于P3-M范围。作者将其分为 P3-P4、P、P4M13种类型。颏孔形态大致分为卵圆和椭圆两种类型。非洲人和中国人在 颏孔的位置和形态上差别较明显,非洲人以颏孔位置靠后及椭圆形占多数,中国人则以颏孔 位置靠前及卵圆形居多。如在现代组,颏孔位置出现在P4M1及形态呈椭圆形者分别占 57.5%和50.0%在中国人则分别为41.8%和18.2%。图7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颏孔位置与 形态出现率在本文观察的4组样本的分布情况 表3总结了上述颅骨特征在本文观测的4组非洲和中国标本的出现率和表现情况。 9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明显及中等两种情况作为存在颧切迹 ,则这一特征在非洲人群的出现率高于中国人(图 5) , 其在现代和近代组分别为 7719 %和 5819 % ,而中国组分别为 6215 %和 3710 %。 齿槽突颌 作者根据本文需要将齿槽突颌分为存在、略显和无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 在现代组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出现率分别为 2619 %、3815 %、3416 % 和 3119 %、4712 %、 2018 %。在近代组 ,齿槽突颌的出现率在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均高于现代组 ,分别为 6016 %、 1812 %、2112 % 和 4812 %、2916 %、2212 %。从这些数据在两个对比组的分布看 ,齿槽突颌在 非洲人和中国人的出现率很接近(图 5) 。 上面部相对高度 作者在测量上面高和面宽的基础上 ,采用上面指数(n2prΠzy2zy) 来反 映面部的相对高度。现代非洲组和现代中国组的上面指数平均直分别为 0152 和 0154 ;近代 组分别为 0156 和 0154。均比较接近 ,提示非洲人与中国人的相对上面高度相似。 颧骨额突前外侧面朝向 作者在颧骨额突中央位置直接测量两侧面的角度。现代中 国人这一角度的平均值为 6910 ,大于现代非洲人的平均值 6410 ;在近代组 ,非洲人的平均值 为 6715 ,略大于对应的中国组平均值 6514。 图 6 展示了现代非洲人和现代中国人上面指数和颧骨额突前外侧面朝向角数据在两维 坐标图上的分布。可以看出 ,上面指数在两个对比组的分布几乎完全重叠 ;部分中国人的颧 骨额突前外侧面朝向角大于非洲人 ,但仍有相当大的重叠范围。 图 6 上面指数和颧骨额突前外侧面朝向角在现代非洲和中国人的分布 The angles represent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frontal part of the frontal prominence of the maxilla 颏孔位置与形态 本文观察数据显示 ,颏孔位置变动于 P3 —M1范围。作者将其分为 P3 —P4 、P4 、P4 —M1 3 种类型。颏孔形态大致分为卵圆和椭圆两种类型。非洲人和中国人在 颏孔的位置和形态上差别较明显 ,非洲人以颏孔位置靠后及椭圆形占多数 ,中国人则以颏孔 位置靠前及卵圆形居多。如在现代组 ,颏孔位置出现在 P4 —M1 及形态呈椭圆形者分别占 5715 % 和 5010 % ,在中国人则分别为 4118 % 和 1812 %。图 7 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颏孔位置与 形态出现率在本文观察的 4 组样本的分布情况。 表 3 总结了上述颅骨特征在本文观测的 4 组非洲和中国标本的出现率和表现情况。 · 69 · 人 类 学 学 报 22 卷

2期 刘武等:中国与非洲近代·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P3-P4 P4 P4-M1 卵圆 现代非洲囗现代中国回近代非洲近代中国 图7不同类型的颏孔位置与形态出现率的分布 The frequencies of the place and shapes of the mental foramens 3.2分析 本文共观察了近代、现代非洲人和中国人4组头骨标本,其中现代组的非洲人和中国人 头骨数量大且保存状态好,故在下面的分析中主要以现代对比组为重点。根据以上描述,本 文研究的26项头骨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与表现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出现率在非洲与中国人群间差别明显的特征 如果以出现率相差10%以上为标准,这些特征包括前囟隆起、顶间沟、眉间区顶面观 颅骨最宽处的位置、缝间骨、枕区隆起及人字区平坦、枕圆枕顶骨曲度、项区形态、颧上颌缝 表面隆起脊颧切迹、颧骨额突前外侧面朝向、颏孔位置与形态共13项。 (2)出现率或表现在非洲与中国人群间差别不明显的特征 其余的13项特征(矢状隆起、额最隆起处的位置、两侧颞上线间最短距离的位置、角圆 枕枕项平面转折形态、前额曲度、眉弓、梨状孔上外侧部突隆、额鼻-额颌缝走向、犬齿窝 上颌颧突下缘形态、齿槽突颌、上面部相对高度)的出现率在非洲与中国人之间的差别程度 均在10%以下,其中前额曲度根据观察在两组之间差别不明显。 (3)表现方式或程度差别 除出现率差别外,有些特征的表现程度及表现方式在非洲和中国人群也有很大不同。 这些特征包括矢状隆起的出现部位及形态、顶间沟的形态、两颞上线额段的形态、枕区隆起 及人字区平坦的表现方式、额鼻缝-额颌缝交界处的形态、犬齿窝的深度、颧上颌缝表面隆 起脊的位置等。根据本文观察,上述特征不管其出现率在非洲人与中国人是否差别,其表现 程度在非洲人一般均较中国人显著。在表现方式上,非洲人也较中国人为多样化,各种表现 形式一般较对应的中国组更为均匀地出现,而在中国人往往以某一种表现为主,其它的表现 较弱,甚至缺失。以眉间区顶面观为例,凹陷、平及隆起3种类型在非洲人的出现率为 21.2%、53.8%和25.0%而在中国人为64.8%35.2%和0.0%。这种现象提示非洲人群 在颅骨特征的表现上比中国人具有更大的变异范围。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wp:/www.cnki

图 7 不同类型的颏孔位置与形态出现率的分布 The frequencies of the place and shapes of the mental foramens 312 分析 本文共观察了近代、现代非洲人和中国人 4 组头骨标本 ,其中现代组的非洲人和中国人 头骨数量大且保存状态好 ,故在下面的分析中主要以现代对比组为重点。根据以上描述 ,本 文研究的 26 项头骨特征在非洲和中国人群的出现与表现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1) 出现率在非洲与中国人群间差别明显的特征 如果以出现率相差 10 %以上为标准 ,这些特征包括前囟隆起、顶间沟、眉间区顶面观、 颅骨最宽处的位置、缝间骨、枕区隆起及人字区平坦、枕圆枕、顶骨曲度、项区形态、颧上颌缝 表面隆起脊、颧切迹、颧骨额突前外侧面朝向、颏孔位置与形态共 13 项。 (2) 出现率或表现在非洲与中国人群间差别不明显的特征 其余的 13 项特征(矢状隆起、额最隆起处的位置、两侧颞上线间最短距离的位置、角圆 枕、枕项平面转折形态、前额曲度、眉弓、梨状孔上外侧部突隆、额鼻 - 额颌缝走向、犬齿窝、 上颌颧突下缘形态、齿槽突颌、上面部相对高度) 的出现率在非洲与中国人之间的差别程度 均在 10 %以下 ,其中前额曲度根据观察在两组之间差别不明显。 (3) 表现方式或程度差别 除出现率差别外 ,有些特征的表现程度及表现方式在非洲和中国人群也有很大不同。 这些特征包括矢状隆起的出现部位及形态、顶间沟的形态、两颞上线额段的形态、枕区隆起 及人字区平坦的表现方式、额鼻缝 - 额颌缝交界处的形态、犬齿窝的深度、颧上颌缝表面隆 起脊的位置等。根据本文观察 ,上述特征不管其出现率在非洲人与中国人是否差别 ,其表现 程度在非洲人一般均较中国人显著。在表现方式上 ,非洲人也较中国人为多样化 ,各种表现 形式一般较对应的中国组更为均匀地出现 ,而在中国人往往以某一种表现为主 ,其它的表现 较弱 ,甚至缺失。以眉间区顶面观为例 ,凹陷、平及隆起 3 种类型在非洲人的出现率为 2112 %、5318 % 和 2510 % ,而在中国人为 6418 %、3512 % 和 010 %。这种现象提示非洲人群 在颅骨特征的表现上比中国人具有更大的变异范围。 2 期 刘 武等 : 中国与非洲近代 - 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 79 ·

人类学学报 22卷 表3颅骨特征在现代近代非洲和中国人的出现情况 The frequencies of cranial features in African and Chinese populations 现代非洲人 现代中国人 近代非洲人 近代中国人 矢状降起481%N=32514%N=253%N 8.9%N=36 前囟隆起 17.3%N=524.2%N=52 14.0%N=57 80.6% 77.8%N=36 四:21.2% 微凹:64.8% :36.4% 微凹:66.7% 眉间顶观 平:53.8% 平:34.5% 平:3.3% 隆起:25.0% 隆起:0.0% 隆起:29.1% 隆起:0.0% 眉段/-b:0.43 眉段/-b:0.46 眉段/g-b:0.45 眉段/-b:0.47 鼻段/-b:0.49 鼻段/n-b:0.52 的位置 鼻段/n-b:0.50 鼻段/n-b:0.54 前:90.4% 前:98.6% 前:85.7% 两侧颞上线间中:77% 中:3.6% 中:0.0% 最短距离位置后:1.9% 后:0.0% 后:10.7% 角圆枕或枕脊30.8%N=52 25.0%N=72 26.3%N=57 最宽处 中1/3:57.7% 中1/3:75.0% 中1/3:28.1% 中1/3:94,3% 后1/3:42.3% 后1/3:25.0% 后13:71.9% 后1/3:5.7% 位置 人字缝间骨 缝间骨:51.9% 缝间骨:21.6% 缝间骨:42.9% 卩加骨:17.3% 或印加骨 印加骨:56% 印加骨:9.8% 印加骨:5.7% 枕区突隆及 98.1% 45.8% 94.4% 52.8% 人字区平坦 枕圆枕或枕脊 3.5%N=52 22,6 N=5425.0%N=36 钝:94.2% 圆钝:94.4% 圆钝:85.7% 圆钝:90.6% 枕项平面 平直:1.9% 平直:0.0% 平直:0.0% 平直:0.0 转折形态 角度:3.9% 角度:5.6% 角度:14.3% 角度:9.4% 前额总体上看较为圆似乎比非洲现代人前前额总体上看较为圆似乎比非洲现代人前 降,但多数颅骨额骨额更为圆隆,基本没隆,但多数颅骨额骨额更为圆隆,基本没 前额曲度 两侧面略为平直 有额骨两侧面平直仍略人显低平,两侧有额骨两侧面平直 面也略为平直 现象 主要表现特点是绝大两侧壁平直出现率主要表现特点是绝大两侧壁平直出现率 多数顶骨两侧壁平低有31例一侧或双多数顶骨两侧或一侧低,有7例一侧或双 顶骨曲度直,有38例,占侧平直,占43.1%但壁平直,有40例,占侧平直,占19.4%但 73.1% 程度较非洲为弱 70.2% 程度较非洲为弱 窝状:86.5% 窝状:62.5% 窝状:95.9% 窝状:63.3% 项区形态 平坦:13.5% 平坦:37.5% 平坦:4.1% 坦:36.7%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

表 3 颅骨特征在现代 - 近代非洲和中国人的出现情况 The frequencies of cranial features in African and Chinese populations 现代非洲人 现代中国人 近代非洲人 近代中国人 矢状隆起 4811 % N = 52 5114 % N = 72 5313 % N = 60 3819 % N = 36 前囟隆起 1713 % N = 52 412 % N = 52 1410 % N = 57 517 % N = 35 顶间沟 9213 % N = 52 8016 % N = 72 7910 % N = 57 7718 % N = 36 眉间顶观 微凹 :2112 % 平 :5318 % 隆起 :2510 % N = 52 微凹 :6418 % 平 :3512 % 隆起 : 010 % N = 71 微凹 :3614 % 平 :3415 % 隆起 :2911 % N = 55 微凹 :6617 % 平 :3313 % 隆起 : 010 % N = 33 额最隆起处 的位置 眉段Πg - b : 0143 鼻段Πn - b : 0149 N = 52 眉段Πg - b :0146 鼻段Πn - b :0152 N = 72 眉段Πg - b : 0145 N = 51 鼻段Πn - b : 0150 N = 38 眉段Πg - b : 0147 N = 32 鼻段Πn - b : 0154 N = 31 两侧颞上线间 最短距离位置 前 :9014 % 中 : 717 % 后 : 119 % N = 52 前 :9816 % 中 : 114 % 后 : 010 % N = 72 前 :8517 % 中 : 316 % 后 :1017 % N = 56 前 :10010 % 中 :010 % 后 :010 % N = 34 角圆枕或枕脊 3018 % N = 52 2510 % N = 72 2613 % N = 57 1914 N = 36 颅最宽处 位置 中 1Π3 :5717 % 后 1Π3 :4213 % N = 52 中 1Π3 :7510 % 后 1Π3 :2510 % N = 72 中 1Π3 :2811 % 后 1Π3 :7119 % N = 57 中 1Π3 :9413 % 后 1Π3 : 517 % N = 35 人字缝间骨 或印加骨 缝间骨 :5119 % 印加骨 :1713 % N = 52 缝间骨 : 2614 % 印加骨 :516 % N = 72 缝间骨 :2116 % 印加骨 : 918 % N = 51 缝间骨 :4219 % 印加骨 : 517 % N = 35 枕区突隆及 人字区平坦 9811 % N = 52 4518 % N = 72 9414 % N = 54 5218 % N = 36 枕圆枕或枕脊 1315 % N = 52 2718 % N = 72 2216 % N = 54 2510 % N = 36 枕项平面 转折形态 圆钝 :9412 % 平直 : 119 % 角度 : 319 % N = 52 圆钝 :9414 % 平直 : 010 % 角度 : 516 % N = 72 圆钝 :8517 % 平直 : 010 % 角度 :1413 % N = 56 圆钝 :9016 % 平直 : 010 % 角度 : 914 % N = 32 前额曲度 前额总体上看较为圆 隆 ,但多数颅骨额骨 两侧面略为平直 N = 52 似乎比非洲现代人前 额更为圆隆 ,基本没 有额 骨 两 侧 面 平 直 现象 N = 72 前额总体上看较为圆 隆 ,但多数颅骨额骨 仍略人显低平 ,两侧 面也略为平直 N = 57 似乎比非洲现代人前 额更为圆隆 ,基本没 有额骨两侧面平直 现象 N = 35 顶骨曲度 主要表现特点是绝大 多数 顶 骨 两 侧 壁 平 直 , 有 38 例 , 占 7311 % N = 52 两侧 壁 平 直 出 现 率 低 ,有 31 例一侧或双 侧平直 ,占 4311 %但 程度较非洲为弱 N = 72 主要表现特点是绝大 多数顶骨两侧或一侧 壁平直 , 有 40 例 , 占 7012 % N = 58 两侧壁平直出现率 低 ,有 7 例一侧或双 侧平直 ,占 1914 % ,但 程度较非洲为弱 N = 36 项区形态 窝状 :8615 % 平坦 :1315 % N = 52 窝状 :6215 % 平坦 :3715 % N = 72 窝状 :9519 % 平坦 : 411 % N = 49 窝状 :6313 % 平坦 :3617 % N = 30 · 89 · 人 类 学 学 报 22 卷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