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事武出版社 州交十
外交十记 自序 2003年3月18日,全国人大换届大会闭幕,我从领导 岗位退了下来。新老交替,符合自然规律一而且是有利 于国家发展、社会前进的规律。老干部退下来本身,就可 以看做是对革命事业的一种贡献。 我已经75岁,超期服役,退下来只想有时间,看些以 前想看而没时间看的书,做些以前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 今春,兴之所至,曾做五言诗述怀,其中有这样两句: “有情叙往事,无宫开新卷。” 所谓“开新卷”,不一定只是读新出版的书,只要是没 有读过的书,对我都算是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希 腊先贤,广场辩论,文、史、哲、传记、回忆录,都是人 类智慧。像英国科学家霍金《时间简史》这样的“天书”, 虽然难懂,读了也启发思想。人们常说要改造世界观,看 来,还要改造宇宙观。宇宙之大,无边无尽,万物自有规 律,人不应被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所束缚。 再说“叙往事”。我从不记日记,这是年轻时七年地 下党工作养成的习惯,不留片纸只字,一切只凭记忆。 从上世纪80年代始到新世纪初,这20多年的中国外 6
外交十记 交,确实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作为 参与者,回顾起来,往事历历在目,一些亲身经历的场景, 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在脑海中不断萦回。现在将自己 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平实白描地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 只求真实准确,非史非论,故称之为《外交十记》。 是为序。 2003年7月30日 7
目录 自序 6 外交十记之 中苏关系正常化 1 外交十记之二 柬埔寨问题的巴黎会议 41 飞往巴格达 外交十记之三 69 外交十记之四 东京的“葬礼外交” 109 通往汉城 外交十记之五 137 外交十记之六 黑云压城城不摧 163
从苏联到俄罗斯 外交十记之七 203 外交十记之八 非洲情结 243 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 外交十记之九 289 港类回归 外交土记之土 319 附录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五篇演讲 357 经济全球化和其他 -359 谈谈国际关系研究 …374 当前国际形势的若千问题…387 “9·11”之后的美国……407 伊拉克战争与美国… 419 外国人名索引 438 后记 450 5
外交十记之一 中苏关系正常化 -n
外交十记 重大决策 1982年5月,我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开始主管苏联、东欧 事务。 当时,中苏两国正处于严重的对抗局面:苏联在蒙古人民 共和国和漫长的中苏边界线上陈兵百万;70年代末支持越南侵 略柬埔寨;又出兵入侵阿富汗。这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了直 接威胁的态势。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计历史旧账,自 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未的30年间,中苏两国经历了三个 “十年”:1959~1969年可以说是十年论战;1969~1979年是十 年对抗;1979~1989年是十年谈判。这期间,既有冷战又发生 过热战。 但就在1982年初,出现了一些微妙的迹象,中苏关系开始 酝酿某种变化。 事情要从那年的3月24日说起。 那天,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来到苏联的中亚地区,在乌 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其中,虽然仍充满了 对中国的攻击,但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了中国 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磋商,采 取一些两国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关系。 邓小平同志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所传递的信 息。当时,中美之间有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会谈取得了进展, 3
外交十记 “8·17”公报—即中美之间三个公报中的第三个公报一即 将签署。中美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可以说基本确立,着手改善中 苏关系的时机正在成熟。 我们当时的分析是,由于苏联人侵阿富汗背上了沉重的包 袱,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的争夺日趋紧张,苏联已感到力不从 心,不得不实行战略调整,而缓解对华关系正是其中的一个重 大步骤。这在客观上为我们调整对苏联政策提供了机会。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 做出反应。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 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 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 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 那是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 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 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李肇星。 作为外交部首位新闻发言人,我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 简短声明: “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 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 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也不回答问题。第一次新闻发布 会就结束了。 这个没有先例的新闻发布会和三句话的简短声明,立即引 4
外交十记 回1982年3月26日,就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在北京 举行新闻发布会。 起了在京的中外记者的极大关注。 出席发布会的苏联记者当场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奥庆哈 拉索!”(很好!)他显然听出了声明中不同寻常的意思。 三句话中,重要的是两个词,一个是“注意”,一个是“重 视”。实际上,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之意。其言可听,自然 是说,你讲的话中间,有合理的成分。以前,中国对苏联所说 的一切,只有全面批判,哪里会听,更说不上“观其行”了。现 在要“观其行”,是要对方拿出实际行动来。 这简短的声明,第二天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中间位 置,表明消息虽短但很重要。声明在国际上也立即引起了广泛 5
外交十记 注意。西方五大通讯社和其他外国媒体纷纷报道,并发表评论。 有外电指出,这一谨慎而含蓄的声明,预示着对抗了30多年的 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并使世界局势为之改观。 这是我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闻发布 会,也是最后一次。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从此成了惯例,每周举 行。不过,不再是站着举行了,而是移到了国际俱乐部,记者可 以坐下来了。后来,外交部建了新楼,有了专门的新闻发布厅。 这年盛夏的一天,小平同志邀集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和外交 部主要领导到他家开会,研究中苏关系问题。陈云、李先念等 老同志在场,我作为外交部主管苏联、东欧事务的副部长也列 席参加了。 小平同志提出,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争 取中苏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但中苏关系的改善必须是有原则 的,条件是苏联得做点事情才行。这就提出了要苏联主动解决 “三大障碍”,即从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撤军;从阿 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大家一致同意小平同志的意见。 中苏两国长期论战,一直在争论谁对谁错,我们说苏联是 修正主义,苏联说我们是“教条主义”,双方的调门越来越高。 这次,小平同志提出的中苏关系改善的条件,却将现实问题的 解决置于首位,重点由意识形态的争论转向了国家利益的考虑, 显示出日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趋向。 陈云同志提出了采取什么方式传递信息的问题。信息的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