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细胞与医学遗传学实验》实验内容_组成人体的细胞_细胞的形态观察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3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一篇组成人体的细胞 第一章细胞形态的观察 显微镜扩大了生物学研究的视野。自从18世纪人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细胞 之后,生物学家利用各种各样的显微镜研究细胞的形态及其功能。回顾细胞生物 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显微镜的不断改良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而细 胞生物学的发展对显微镜的性能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一节光学显微镜技术 在细胞学研究中,光学显微镜技术( light microscopy)发挥了重要作用。目 前人们将多种现代生物学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入光镜技术,使光学显微镜能显示 出更细微、更清晰的细胞结构。 、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一般由光学部分、机械部分和照明部分组成,其中光学部分最为 关键,它由目镜( eyepiece)、物镜( objective lens)组成。普通光镜的最大分辩 率为02μm。由于动物细胞一般是无色与半透明的,所以样品在观察前要经过染 色。不同的染料对某种细胞组分有特异的吸附,这样便能形成足够的反差以区分 该种细胞组分。如最常用的染色液苏木精对带负电荷的分子有较强亲和力,因此 可揭示出DNA、RNA和酸性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分布;而伊红和美蓝能特异性地 与不同蛋白结合,从而显示出这些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二、相差和微分干涉显微镜技术 1932年,德国物理学家 Fritz zernicke研究发现光线在通过生物标本时,除 了波长和振幅的变化外,还有相位的差异,只有将这种相位差转变成振幅差时, 才能被人眼分辨出来,即相差理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显微镜,从而发明了相差 显微镜(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在实验中,常用的是倒置相差显微镜( inverted phase-contrast microscope),它的光源和聚光镜装在载物台上方,相差物镜在载 物台下方,这样更便于观察培养瓶中的活细胞 三、荧光显微镜技术

第一篇 组成人体的细胞 第一章 细胞形态的观察 显微镜扩大了生物学研究的视野。自从 18 世纪人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细胞 之后,生物学家利用各种各样的显微镜研究细胞的形态及其功能。回顾细胞生物 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显微镜的不断改良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而细 胞生物学的发展对显微镜的性能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一节 光学显微镜技术 在细胞学研究中,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发挥了重要作用。目 前人们将多种现代生物学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入光镜技术,使光学显微镜能显示 出更细微、更清晰的细胞结构。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一般由光学部分、机械部分和照明部分组成,其中光学部分最为 关键,它由目镜(eyepiece)、物镜(objective lens)组成。普通光镜的最大分辩 率为 0.2μm。由于动物细胞一般是无色与半透明的,所以样品在观察前要经过染 色。不同的染料对某种细胞组分有特异的吸附,这样便能形成足够的反差以区分 该种细胞组分。如最常用的染色液苏木精对带负电荷的分子有较强亲和力,因此 可揭示出 DNA、RNA 和酸性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分布;而伊红和美蓝能特异性地 与不同蛋白结合,从而显示出这些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二、相差和微分干涉显微镜技术 1932 年,德国物理学家 Fritz Zernicke 研究发现光线在通过生物标本时,除 了波长和振幅的变化外,还有相位的差异,只有将这种相位差转变成振幅差时, 才能被人眼分辨出来,即相差理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显微镜,从而发明了相差 显微镜(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在实验中,常用的是倒置相差显微镜(inverted phase-contrast microscope),它的光源和聚光镜装在载物台上方,相差物镜在载 物台下方,这样更便于观察培养瓶中的活细胞。 三、荧光显微镜技术

荧光显微镜( fluorescence microscope)是以紫外线为光源来激发生物标本中 的荧光物质,产生能观察到的各种颜色荧光的一种光学显微镜,它是研究特异蛋 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定性定位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图1-1-1)。 将细胞本身存在的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后发出的荧光称自发荧光。另一些细胞 内成分经紫外线照射后不发荧光,但若用荧光染料进行染色后,就能在荧光显微 镜下观察到荧光,这种荧光称为诱发荧光。目前可供选择的荧光染料很多,如 DAPI(联脒基苯吲哚)可以染DNA:吖啶橙( acridine orange)可以使DNA、 RAN上色;碘化丙啶( propidium iod ide)可以使DNA着色; Hoechest3325 Hoechest3342可以将染色体着色。将荧光染料和抗体共价结合,被标记的抗体 和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经激光激发后发射荧光,从而可以观察 了解抗原在细胞内的分布。 图-1-荧光显微镜原理 四、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技术 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是20世纪80 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显微镜,它是在荧光显微镜成像的基础上装有激光扫描装 置,以单色激光作为光源,使样品被激发出荧光,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从 而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像(图1-1-2)。这样形成的图像异常清 晰,其分辨率比普通荧光显微镜提髙14~1.7倍。图中A显示激光束(光源)经 双色镜反射后,通过物镜汇聚到样品某一焦点;B则表示从焦点发射的荧光(样 品一般经免疫荧光标记)经透镜汇聚成像再被检出;C:通过样品其他部位的激 光即激光发出的荧光不会聚焦成像,因而检测器不能检出所谓共焦点是指物镜和 聚光镜同时聚焦到同一个小点,即它们互相共焦点 图1-1-2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的原理图 第二节电子显微镜技术

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是以紫外线为光源来激发生物标本中 的荧光物质,产生能观察到的各种颜色荧光的一种光学显微镜,它是研究特异蛋 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定性定位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图 1-1-1)。 将细胞本身存在的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后发出的荧光称自发荧光。另一些细胞 内成分经紫外线照射后不发荧光,但若用荧光染料进行染色后,就能在荧光显微 镜下观察到荧光,这种荧光称为诱发荧光。目前可供选择的荧光染料很多,如 DAPI(联脒基苯吲哚)可以染 DNA;吖啶橙(acridine orange)可以使 DNA、 RAN 上色;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可以使 DNA 着色;Hoechest33258、 Hoechest33342 可以将染色体着色。将荧光染料和抗体共价结合,被标记的抗体 和相应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经激光激发后发射荧光,从而可以观察 了解抗原在细胞内的分布。 图 1-1-1 荧光显微镜原理 四、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技术 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是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显微镜,它是在荧光显微镜成像的基础上装有激光扫描装 置,以单色激光作为光源,使样品被激发出荧光,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从 而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像(图 1-1-2)。这样形成的图像异常清 晰,其分辨率比普通荧光显微镜提高 1.4~1.7 倍。图中 A 显示激光束(光源)经 双色镜反射后,通过物镜汇聚到样品某一焦点;B 则表示从焦点发射的荧光(样 品一般经免疫荧光标记)经透镜汇聚成像再被检出;C:通过样品其他部位的激 光即激光发出的荧光不会聚焦成像,因而检测器不能检出所谓共焦点是指物镜和 聚光镜同时聚焦到同一个小点,即它们互相共焦点。 图 1-1-2 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的原理图 第二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

、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 (一)基本原理与结构 把小于0.2μum的细微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 submicroscopic structures)或超 微结构( ultramicroscopic structures; ultrastructures)。1932年 Ruska发明了以电 子束为光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电子束 的波长要比可见光和紫外光短得多,并且电子束的波长与发射电子束的电压平方 根成反比,也就是说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目前TEM的分辩力可达02nm,放大 倍数最高可达近百万倍。 电子显微镜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图1-1-3):①电子束照明系统:包括电子枪、 聚光镜。由高频电流加热钨丝发出电子,经高压使电子加速,经过聚光镜汇聚成 电子東;②成像系统:包括物镜、中间镜与投影镜等。它们是若干精密加工的中 空圆柱体,里面装置线圈,通过改变线圈的电流大小,调节圆柱体空间的磁场强 度。电子束经过磁场时发生螺旋式运动,最终的结果如同光线通过玻璃透镜时 样,聚焦成像;③真空系统:用两级真空泵不断抽气,保持电子枪、镜筒及纪录 系统内的高真空;④记录系统:电子成像须通过荧光屏显示用于观察,或用感光 胶片记录下来。 图1-13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另外,由于电子在空气里穿透力很弱,所以电镜的镜筒必须抽成真空,否则 髙速运动的电子核气体分子相互碰撞,会使高速电子散射而偏离轨道,使电镜不 能正常工作。电镜镜筒的真空度越高,其使用性能也就越好。 (二)电镜制样技术 1.超薄切片的制备由于电子束的穿透能力有限,为了获得较高分辨率,需 要使用超薄切片机制成厚度一般仅为40~50nm的超薄切片。 (1)固定是电镜样品制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若固定方法选得适当, 样品的超微结构尽能十分接近活体状态。目前常用的固定剂为四氧化锇(OsO4) 和戊二醛等。 (2)包埋的目的是要使样品中各种细微结构在切片中得到均匀良好的支撑

一、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 (一)基本原理与结构 把小于 0.2μm 的细微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 structures)或超 微结构(ultramicroscopic structures;ultrastructures)。1932 年 Ruska 发明了以电 子束为光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电子束 的波长要比可见光和紫外光短得多,并且电子束的波长与发射电子束的电压平方 根成反比,也就是说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目前 TEM 的分辩力可达 0.2nm,放大 倍数最高可达近百万倍。 电子显微镜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图 1-1-3):①电子束照明系统:包括电子枪、 聚光镜。由高频电流加热钨丝发出电子,经高压使电子加速,经过聚光镜汇聚成 电子束;②成像系统:包括物镜、中间镜与投影镜等。它们是若干精密加工的中 空圆柱体,里面装置线圈,通过改变线圈的电流大小,调节圆柱体空间的磁场强 度。电子束经过磁场时发生螺旋式运动,最终的结果如同光线通过玻璃透镜时一 样,聚焦成像;③真空系统:用两级真空泵不断抽气,保持电子枪、镜筒及纪录 系统内的高真空;④记录系统:电子成像须通过荧光屏显示用于观察,或用感光 胶片记录下来。 图 1-1-3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另外,由于电子在空气里穿透力很弱,所以电镜的镜筒必须抽成真空,否则 高速运动的电子核气体分子相互碰撞,会使高速电子散射而偏离轨道,使电镜不 能正常工作。电镜镜筒的真空度越高,其使用性能也就越好。 (二)电镜制样技术 1.超薄切片的制备 由于电子束的穿透能力有限,为了获得较高分辨率,需 要使用超薄切片机制成厚度一般仅为 40~50nm 的超薄切片。 (1)固定是电镜样品制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若固定方法选得适当, 样品的超微结构尽能十分接近活体状态。目前常用的固定剂为四氧化锇(OsO4) 和戊二醛等。 (2)包埋的目的是要使样品中各种细微结构在切片中得到均匀良好的支撑

使切成的超薄切片仍能保持连续完整并且有足够的强度,并可耐受干燥以及电子 轰击、高温和真空挥发 (3)包埋好的组织需用超薄切片机切成超薄切片,其厚度一般是40~50nm, 以热膨胀或螺旋推进的方式推进样品切片。 (4)由于生物样品多是由C、H、O、N等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原子序数低, 散射电子能力弱,在电镜下的反差很弱,因此通常需用高分子量的金属盐对超薄 切片进行染色,以形成明暗反差。常用的染色液是醋酸双氧铀(易染核酸)和铅 盐(易染蛋白质)。 (二)负染色技术 一些细小的颗粒标本如线粒体基粒、核糖体、纤维蛋白、病毒等可以通过负 染色( negative staining)电镜技术观察其精细结构,其分辨率可达1.5nm左右 最常用的染色剂是2%磷钨酸水溶液 (三)冷冻蚀刻技术 冷冻蚀刻( freeze etching)的基本操作过程是将样品用液氮固定后,然后装 入专门的冷冻蚀刻仪中,在低温真空状态下进行断裂。这时样品往往从其结构相 对“脆弱”的部位(如膜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断裂。然后稍稍升温,使断裂面 上的冰少量升华,这样埋在冰中的蛋白质颗粒的立体结构就会进一步增强,这一 过程称为蚀刻。随后从45°方向用铂、金等金属进行喷镀,这样整个断裂面的微 细结构就复印在这层金属薄膜上(又称复型膜),再从垂直方向喷一层碳,加固 复型膜,最后用消化液把样品本身消化掉,将剩下的复型膜捞在载网上,干燥后 用投射电镜直接进行观察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20世纪60年扫描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逐渐引 起人们的重视,其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束被电磁透镜汇聚成极细的电子“探针”, 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电子束可激发样品表面放出二次电子,二次电子产生 的多少与样品的形状有关。二次电子由探测器收集,并被转化成光信号,再经光 电倍增管和放大器转变成电压信号来控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这样,样品不 同部位上产生二次电子多或少的差异,直接反映在荧光屏相应部位亮或暗的差 别,从而得到一幅放大的立体感很强的图像(图1-1-4)

使切成的超薄切片仍能保持连续完整并且有足够的强度,并可耐受干燥以及电子 轰击、高温和真空挥发。 (3)包埋好的组织需用超薄切片机切成超薄切片,其厚度一般是 40~50nm, 以热膨胀或螺旋推进的方式推进样品切片。 (4)由于生物样品多是由 C、H、O、N 等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原子序数低, 散射电子能力弱,在电镜下的反差很弱,因此通常需用高分子量的金属盐对超薄 切片进行染色,以形成明暗反差。常用的染色液是醋酸双氧铀(易染核酸)和铅 盐(易染蛋白质)。 (二)负染色技术 一些细小的颗粒标本如线粒体基粒、核糖体、纤维蛋白、病毒等可以通过负 染色(negative staining)电镜技术观察其精细结构,其分辨率可达 1.5nm 左右,。 最常用的染色剂是 2%磷钨酸水溶液。 (三)冷冻蚀刻技术 冷冻蚀刻(freeze etching)的基本操作过程是将样品用液氮固定后,然后装 入专门的冷冻蚀刻仪中,在低温真空状态下进行断裂。这时样品往往从其结构相 对“脆弱”的部位(如膜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断裂。然后稍稍升温,使断裂面 上的冰少量升华,这样埋在冰中的蛋白质颗粒的立体结构就会进一步增强,这一 过程称为蚀刻。随后从 45°方向用铂、金等金属进行喷镀,这样整个断裂面的微 细结构就复印在这层金属薄膜上(又称复型膜),再从垂直方向喷一层碳,加固 复型膜,最后用消化液把样品本身消化掉,将剩下的复型膜捞在载网上,干燥后 用投射电镜直接进行观察。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20 世纪 60 年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逐渐引 起人们的重视,其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束被电磁透镜汇聚成极细的电子“探针”, 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电子束可激发样品表面放出二次电子,二次电子产生 的多少与样品的形状有关。二次电子由探测器收集,并被转化成光信号,再经光 电倍增管和放大器转变成电压信号来控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这样,样品不 同部位上产生二次电子多或少的差异,直接反映在荧光屏相应部位亮或暗的差 别,从而得到一幅放大的立体感很强的图像(图 1-1-4)

图1-4扫描电镜下的血细胸 (石河子大学谢菁)

图 1-1-4 扫描电镜下的血细胞 (石河子大学 谢菁)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