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第一次课 体适能评定理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通识核心课程 论与方法 授课题目 绪论 授课形式 主讲教师授课 授课时间 周次/课次 16/1 1掌握体适能的概念、各组成要素:科学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含义: 2.熟悉生活方式的目标和行为方式: 教学目标 3.了解体育活动和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影响体适能和健康的因素:体适能测评 的发展简史及趋势。 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学 备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注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开始部分(5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形式采取向学生提问,教师归 纳、小结。引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80分钟) 结束部分(5分钟) 对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 置思考题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体适能学领域的先驱者们,像T.K.Cureton,.Bruno Balke,.和Peter Karpovich等人,以大量的实验研究探索规律的体育活动对体 适能和健康,尤其是在心肺机能和身体成分的方面的影响。在这些研究的基础 上,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在1978年发布了一份报告书,其的主要作者 是Michael Pollock,报告书主要内容是关于为增强体适能而进行体育锻炼所需 要的运动类型和运动量。其中的推荐意见在后来的修订版中虽略有改动,但仍 然是为增强体适能为目标而进行运动的黄金标准。即处于静态生活的个人可以 大幅度地降低罹患心脏病和其他疾患的风险,而这仅仅需要在每周的大部分天 数当中进行30min左右的轻度或中强度的身体活动。如果在每周有3到5天进 行较为强烈的有氧运动,将能够在增强体适能方面获得更大的益处
教案: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第一次课 课程名称 体适能评定理 论与方法 课程类型 通识核心课程 授课题目 绪论 授课形式 主讲教师授课 授课时间 周次/课次 16/1 教学目标 1.掌握体适能的概念、各组成要素;科学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含义; 2.熟悉生活方式的目标和行为方式; 3.了解体育活动和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影响体适能和健康的因素;体适能测评 的发展简史及趋势。 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 开始部分(5 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形式采取向学生提问,教师归 纳、小结。引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80 分钟) 结束部分(5 分钟) 对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 置思考题 自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体适能学领域的先驱者们,像 T. K. Cureton, Bruno Balke, 和 Peter Karpovich 等人,以大量的实验研究探索规律的体育活动对体 适能和健康,尤其是在心肺机能和身体成分的方面的影响。在这些研究的基础 上,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在 1978 年发布了一份报告书,其的主要作者 是 Michael Pollock,报告书主要内容是关于为增强体适能而进行体育锻炼所需 要的运动类型和运动量。其中的推荐意见在后来的修订版中虽略有改动,但仍 然是为增强体适能为目标而进行运动的黄金标准。即处于静态生活的个人可以 大幅度地降低罹患心脏病和其他疾患的风险,而这仅仅需要在每周的大部分天 数当中进行 30min 左右的轻度或中强度的身体活动。如果在每周有 3 到 5 天进 行较为强烈的有氧运动,将能够在增强体适能方面获得更大的益处
对健康的评价,可能因为评价的视角不一,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从体 育角度评价健康,较常用的是“体适能”这个指标。 体适能(Fitness)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体适能是指机体有 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体适能是众多参数 的综合,包括与健康相关的Health-related)、与技能相关的(Skill--related)以及与代谢 相关的(Metabolic-related)多个体适能参数,它直接与整体生活质量相关。应当 说,体适能更多地是从人体机能和技能角度考察机体的健康,是个体健康的综合评 价。体适能是同个人高效工作的能力、享受闲暇、健康状态、预防运动不足性疾病 以及应付紧急情况的能力等紧密相关。而需要指出的是,体适能的发展是积极参加 体育锻炼的结果,只有规律性的身体锻炼才能达到最佳的体适能,这已是众所周知 的事实。 体适能是三方面体适能参数的综合表现。一个健康的人,三方面的体适能参数 至少达到适当水平,使机体能拥有一定的与健康、技能以及代谢体适能成分。不同 的体适能特征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一个拥有良好健康体适能成分者 并不一定具有优秀的技能体适能,技能类体适能还涉及到一个练习过程,但要拥有 优秀技能体适能的前提是机体要有良好的健康体适能。有些人体适能发展会表现出 不平衡性,如有时力量特别大的人并非一定拥有特别优秀的心血管机能,同样地, 协调性极佳的人可能没有特好的柔韧度。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个人的运动兴趣有关, 作为指导者应予以正确引导。 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直接与个体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有关,主要是评价 机体三方面机能:心肺血管机能、身体成份和肌肉骨骼系统机能(包括肌肉耐力、 肌肉力量和柔韧度)。 1.心肺血管机能:是心脏、血管与呼吸系统协同工作的能力,提供给肌肉工作 的燃料,它们的功能直接影响肌肉利用燃料长时间工作的能力。良好的心肺血管机 能不仅能保证身体长时间有效地工作,同时也是机体工作后快速消除疲劳和机能有 效恢复所必须。 2.身体成分:肌肉、脂肪、骨骼及其他组成机体成分的相对百分比。其中体脂 是评价身体成分的主要方面,理想的体适能应有适当的体脂百分比。 3.肌肉骨骼系统 (1)肌肉耐力:肌肉重复工作的能力,耐力强的人可以长时间工作而不致过 度疲劳。 (2)肌肉力量:肌肉抵抗外力或移动重物的能力。一定的力量可使个体胜任 那些需消耗体力的工作与娱乐活动。 (3)柔韧度:关节活动的可能范围,由肌肉长度、关节结构及其他因素影响
对健康的评价,可能因为评价的视角不一,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从体 育角度评价健康,较常用的是“体适能”这个指标。 体适能(Fitness) 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体适能是指机体有 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 也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体适能是众多参数 的综合,包括与健康相关的(Health-related)、与技能相关的(Skill-related)以及与代谢 相关的(Metabolic-related)多个体适能参数,它直接与整体生活质量相关。应当 说,体适能更多地是从人体机能和技能角度考察机体的健康, 是个体健康的综合评 价。体适能是同个人高效工作的能力、享受闲暇、健康状态、预防运动不足性疾病 以及应付紧急情况的能力等紧密相关。而需要指出的是,体适能的发展是积极参加 体育锻炼的结果,只有规律性的身体锻炼才能达到最佳的体适能,这已是众所周知 的事实。 体适能是三方面体适能参数的综合表现。一个健康的人,三方面的体适能参数 至少达到适当水平,使机体能拥有一定的与健康、技能以及代谢体适能成分。不同 的体适能特征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一个拥有良好健康体适能成分者 并不一定具有优秀的技能体适能,技能类体适能还涉及到一个练习过程,但要拥有 优秀技能体适能的前提是机体要有良好的健康体适能。有些人体适能发展会表现出 不平衡性,如有时力量特别大的人并非一定拥有特别优秀的心血管机能,同样地, 协调性极佳的人可能没有特好的柔韧度。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个人的运动兴趣有关, 作为指导者应予以正确引导。 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直接与个体从事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有关,主要是评价 机体三方面机能:心肺血管机能、身体成份和肌肉骨骼系统机能(包括肌肉耐力、 肌肉力量和柔韧度)。 1.心肺血管机能:是心脏、血管与呼吸系统协同工作的能力,提供给肌肉工作 的燃料,它们的功能直接影响肌肉利用燃料长时间工作的能力。良好的心肺血管机 能不仅能保证身体长时间有效地工作,同时也是机体工作后快速消除疲劳和机能有 效恢复所必须。 2.身体成分:肌肉、脂肪、骨骼及其他组成机体成分的相对百分比。其中体脂 是评价身体成分的主要方面,理想的体适能应有适当的体脂百分比。 3.肌肉骨骼系统 (1)肌肉耐力:肌肉重复工作的能力,耐力强的人可以长时间工作而不致过 度疲劳。 (2)肌肉力量:肌肉抵抗外力或移动重物的能力。一定的力量可使个体胜任 那些需消耗体力的工作与娱乐活动。 (3)柔韧度:关节活动的可能范围,由肌肉长度、关节结构及其他因素影响
良好的柔韧度可使关节在工作、娱乐中全范围活动。 这些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因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机体的健康状况,对于防止运 动不足性疾病的发生更是直接相关。 体适能中与技能相关的参数是灵敏度、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反应时与速 度。 1灵敏度:在空间迅速、准确地改变整个身体运动方向的能力。例如滑雪与摔 跤就需要非凡的灵敏能力。 2.平衡性:稳定或运动中维持平衡的能力。滑冰、平衡木运动及建筑物上的高 空作业就需要高超的平衡能力。 3协调性:运用机体本体感觉在运动中流畅、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杂技、高尔夫、棒球等运动需要很好的协调性。 4.爆发力:以最快的速度将能量转化成力量的能力。铁饼与铅球是需要良好爆 发力的运动项目。 5反应时:是接受刺激与对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赛车、短跑需要机体有 灵敏的反应能力。 6速度:短时间快速移动的能力。田径、橄桃球等运动需要此项素质。 体适能中与技能相关的这些素质不是每个健康人都具有的,因为拥有这些素质 还要有一个动作练习过程。拥有它们的人很容易完成高水平的技术动作,如在体育 或特技中,因而与技能相关的体适能的组成部分有时也叫运动技能或是体育技能。 代谢性体适能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体适能参数,主要包括血糖、血脂、血胰岛 素、骨密度等。代谢性体适能反映的是一种机能状态,它同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或 发展直接相关,而且与运动锻炼的效果直接相关。通过运动锻炼降低血脂水平、控 制血糖、提高骨密度等都能增强机体代谢性体适能,减少各种运动不足性疾病的发 生,并影响机体整体体适能水平。 作 预习测量的科学性。 课后 通过讲授,学生们了解了健康的理念,掌握体适能是评定健康的综合指标,了解积极 小结 的生活方式是理想健康的基础,体育锻炼是健康的积极保证
良好的柔韧度可使关节在工作、娱乐中全范围活动。 这些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因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机体的健康状况,对于防止运 动不足性疾病的发生更是直接相关。 体适能中与技能相关的参数是灵敏度、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反应时与速 度。 1.灵敏度:在空间迅速、准确地改变整个身体运动方向的能力。例如滑雪与摔 跤就需要非凡的灵敏能力。 2.平衡性:稳定或运动中维持平衡的能力。滑冰、平衡木运动及建筑物上的高 空作业就需要高超的平衡能力。 3.协调性:运用机体本体感觉在运动中流畅、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杂技、高尔夫、棒球等运动需要很好的协调性。 4.爆发力:以最快的速度将能量转化成力量的能力。铁饼与铅球是需要良好爆 发力的运动项目。 5.反应时:是接受刺激与对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赛车、短跑需要机体有 灵敏的反应能力。 6 速度:短时间快速移动的能力。田径、橄榄球等运动需要此项素质。 体适能中与技能相关的这些素质不是每个健康人都具有的,因为拥有这些素质 还要有一个动作练习过程。拥有它们的人很容易完成高水平的技术动作,如在体育 或特技中,因而与技能相关的体适能的组成部分有时也叫运动技能或是体育技能。 代谢性体适能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体适能参数,主要包括血糖、血脂、血胰岛 素、骨密度等。代谢性体适能反映的是一种机能状态,它同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或 发展直接相关,而且与运动锻炼的效果直接相关。通过运动锻炼降低血脂水平、控 制血糖、提高骨密度等都能增强机体代谢性体适能,减少各种运动不足性疾病的发 生,并影响机体整体体适能水平。 作 业 预习测量的科学性。 课后 小结 通过讲授,学生们了解了健康的理念,掌握体适能是评定健康的综合指标,了解积极 的生活方式是理想健康的基础,体育锻炼是健康的积极保证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第二次课 体适能评定理 课程类型 通识核心课 课程名称 论与方法 程 主讲教师授 授课题目 测量的科学性 授课形式 课 授课时间 周次/课次 16/2 1.掌握测量的科学性: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的概念及分类: 2熟悉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的检验方法: 教学目标 3.了解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的影响因素。 教 黑板、PPT 具 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学 备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注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开始部分(5分钟) 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形式采取向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小结。引 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80分钟) 结束部分(5分钟) 对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置思考题 测量的科学性: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经济性和标准化 一、可靠性 1.概念 2.分类: 致可靠性:稳定可靠性:等价可靠性。 3. 评估方法: 积差相关法(PERSON);裂半法;方差分析法:布朗法:标准误。 4. 影响因素 二、有效性 1.概念 2.分类:内容有效性:结构性有效性:效标有效性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第二次课 课程名称 体适能评定理 论与方法 课程类型 通识核心课 程 授课题目 测量的科学性 授课形式 主讲教师授 课 授课时间 周次/课次 16/2 教学目标 1. 掌握测量的科学性;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的概念及分类; 2.熟悉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的检验方法; 3.了解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的影响因素。 教 具 黑板、PPT 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 开始部分(5 分钟) 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形式采取向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小结。引 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80 分钟) 结束部分(5 分钟) 对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置思考题 测量的科学性:可靠性、有效性、客观性、经济性和标准化 一、 可靠性 1. 概念 2. 分类: 一致可靠性;稳定可靠性;等价可靠性。 3. 评估方法: 积差相关法(PERSON);裂半法;方差分析法;布朗法;标准误。 4. 影响因素 二、 有效性 1. 概念 2. 分类:内容有效性;结构性有效性;效标有效性
备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注 3.评估方法:积差相关法(PERSON):等级相关法:方差分析法。 4. 影响因素。 三、客观性 1. 概念 2. 分类: 多人测量;一人测量。 3. 评估方法: 和谐系数法:方差分析法。 4. 影响因素。 四、经济性 五、标准化 作 预习评价的基本方法。 业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3. 评估方法:积差相关法(PERSON);等级相关法;方差分析法。 4. 影响因素。 三、 客观性 1. 概念 2. 分类: 多人测量;一人测量。 3. 评估方法: 和谐系数法;方差分析法。 4. 影响因素。 四、 经济性 五、 标准化 作 业 预习评价的基本方法
通过讲授,使学生们了解为了达到测量 结论可信,必须选用的指标有效、方法 课后小结 可靠、测试人员必须客观,才能达到测 量的科学性。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第三次课 体适能评 课程名称 定理论与 课程类型 通识核心课程 方法 授课题目 评价 授课形式 主讲教师授课 授课时间 周次/课次 16/3 1 掌握评价的概念、标准分评价量表:离差法、百分位数概念:用离差法制定 教学目标 身体发育评价表: 2.熟悉评价的基本形式:百分位数法、指数法、相关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3.了解评价标准的类型:制订和使用评价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教 具 黑板、PPT 教育技术 多媒体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使学生们了解为了达到测量 结论可信,必须选用的指标有效、方法 可靠、测试人员必须客观,才能达到测 量的科学性。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第三次课 课程名称 体适能评 定理论与 方法 课程类型 通识核心课程 授课题目 评价 授课形式 主讲教师授课 授课时间 周次/课次 16/3 教学目标 1. 掌握评价的概念、标准分评价量表;离差法、百分位数概念;用离差法制定 身体发育评价表; 2.熟悉评价的基本形式;百分位数法、指数法、相关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3.了解评价标准的类型;制订和使用评价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教 具 黑板、PPT 教育技术 多媒体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开始部分(5分钟) 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形式采取向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小结。引 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80分钟) 结束部分(5分钟) 对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置思考题 一、 简单统计学 1.平均值:标准差:样本量: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回归分析:标 准得分: 2.正态分布 二、评估方法 1.进步度 2.离差法 以大样本调查资料的平均数为基准值,以标准差为离散距,对能力和水平 进行分等评价的方法。 3.百分位数法 是以大样本调查资料的中位数(即第50百分位数)为基准值,以其他百分位数为 离散距,对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等评价的方法。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 开始部分(5 分钟) 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形式采取向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小结。引 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80 分钟) 结束部分(5 分钟) 对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置思考题 一、 简单统计学 1. 平均值;标准差;样本量;T 检验;方差分析;X2 检验;回归分析;标 准得分; 2. 正态分布 二、 评估方法 1. 进步度 2. 离差法 以大样本调查资料的平均数为基准值,以标准差为离散距,对能力和水平 进行分等评价的方法。 3. 百分位数法 是以大样本调查资料的中位数(即第 50 百分位数)为基准值,以其他百分位数为 离散距,对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等评价的方法。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离差法评价标准 一 评价等级 标准 评价范畴(kg) 理论百分数 上 x+2s+以上 58.1及以上 2.3 中上 x+1s+至x+2s 54.158 13.55 中 x-1s至x+1s 46-54 68.3 中下 x-1s+至x-2s 45.9-42 13.55 下 x-2s-以下 41.9及以下 2.3 离差法评价标准二 评价 标准 评价范畴(cm) 理论百分数(%) 等级 上 x+1.28s+以上 180.1及以上 10 中上 x+0.67s+ 至x+1.28s 170.1180 15 为 x-0.67s至x+0.67s 150170 50 中下 x-0.67s+ 至x-1.28s 149.9140 15 下 x-1.28s-以下 139.9及以下 10 4. 相关法 5. 累进平分法 6. 综合图示法 7. 综合评价法。 作 预习身体形态的测量的方法(身体的 业 质量及各部分长度的测量)。 通过讲授,使学生们了解如何利用统 课后小结 计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测试的数据
离差法评价标准一 评价等级 标准 评价范畴(kg) 理论百分数(%) 上 ˉx+2s+ 以上 58.1 及以上 2.3 中上 ˉx+1s+ 至 ˉx+2s 54.1~58 13.55 中 ˉx-1s 至ˉx+1s 46~54 68.3 中下 ˉx-1s+ 至 ˉx-2s 45.9~42 13.55 下 ˉx-2s- 以下 41.9 及以下 2.3 离差法评价标准二 评价 等级 标准 评价范畴(cm) 理论百分数(%) 上 ˉx+1.28s+ 以上 180.1 及以上 10 中上 ˉx+0.67s+ 至 ˉx+1.28s 170.1~180 15 中 ˉx-0.67s 至ˉx+0.67s 150~170 50 中下 ˉx-0.67s+ 至 ˉx-1.28s 149.9~140 15 下 ˉx-1.28s- 以下 139.9 及以下 10 4. 相关法 5. 累进平分法 6. 综合图示法 7. 综合评价法。作 业 预习身体形态的测量的方法(身体的 质量及各部分长度的测量)。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使学生们了解如何利用统 计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测试的数据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第四次课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 课程名称 法 课程类型 通识核心课程 授课题目 身体形态的测量 授课形式 主讲教师、教辅授课 授课时间 周次/课次 16/4 1.掌握身体形态的测量内容,人体主要测量点: 体格测量中常用的标准化测量方法、评定及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 2.熟悉身体形态测量注意事项: 3.了解身体形态测量的意义。 教 具 身高、坐高仪、体重秤、带游标的直板钢尺、塑直尺、足长足背高仪 教育技术 教师讲解、示范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注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开始部分(5分钟) 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形式采取向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小结。引出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80分钟) 结束部分(5分钟) 对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置思考题 一,全身整体性测量 1)体重 器材:杠杆秤或弹簧称。 方法:被测者应在测量前排空大小便,只穿贴身短裤(女生可加乳罩或背心),轻轻站 立于秤台中央,身体不与其他物体接触,并保持平稳,直至测量完成。测量者移 动游码至杠杆平衡后读数。 2)身高 器材:身高坐高计。 方法:被测者赤足,背靠立柱以立正姿势站立,足尖分开60,足跟、骶骨正中线和两肩 胛间三处与立柱紧贴。头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使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最低点处 于同一水平线上,躯干伸直,两手自然下垂。测量者站在被测者侧方,轻移滑动游 标板贴紧被测者头顶,测量者平视水平压板读数。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润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第四次课 课程名称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 法 课程类型 通识核心课程 授课题目 身体形态的测量 授课形式 主讲教师、教辅授课 授课时间 周次/课次 16/4 教学目标 1.掌握身体形态的测量内容,人体主要测量点; 体格测量中常用的标准化测量方法、评定及注意事项; 2.熟悉身体形态测量注意事项; 3.了解身体形态测量的意义。 教 具 身高、坐高仪、体重秤、带游标的直板钢尺、塑直尺、足长足背高仪 教育技术 教师讲解、示范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部分 开始部分(5 分钟) 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学习内容,形式采取向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小结。引出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80 分钟) 结束部分(5 分钟) 对本次课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置思考题 一.全身整体性测量 1 ) 体重 器材: 杠杆秤或弹簧称。 方法: 被测者应在测量前排空大小便,只穿贴身短裤(女生可加乳罩或背心),轻轻站 立于秤台中央,身体不与其他物体接触,并保持平稳,直至测量完成。测量者移 动游码至杠杆平衡后读数。 2 ) 身高 器材: 身高坐高计。 方法: 被测者赤足,背靠立柱以立正姿势站立,足尖分开 60。,足跟、骶骨正中线和两肩 胛间三处与立柱紧贴。头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使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最低点处 于同一水平线上,躯干伸直,两手自然下垂。测量者站在被测者侧方,轻移滑动游 标板贴紧被测者头顶,测量者平视水平压板读数。 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组织形式、时间分配) 备 注
二.体部长度指标的测量 3) 坐高 器材: 身高坐高计。 方法: 被测者坐前先弯腰,使骶骨部紧靠立柱,而后坐在坐高计的座板上。坐好 后应使骶骨部和两肩胛间紧靠立柱,头部位置和姿势要求与测身高相同。躯干 充分伸直,上肢自然下垂,手不要支撑于座板上,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 双足自然平踏于底座。测量者站在被测者侧方,将水平板轻轻下压,读数要求 与测身高相同。 ●上肢长度测量 器材:带游标量尺或马丁测高仪测量。 方法:测量上肢时,被测者一般取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手指伸直。测量 时先将游标量尺的尺端固定于上部测点,再移动游标至下部相应的测点,测出 两点间的垂直距离并读数记录。 4)上肢全长肩峰点至中指尖的直线距离。 5) 上臂长从肩峰点至桡骨小头上缘的直线距离。 6) 前臂长从桡骨小头上缘至桡骨茎突尖的直线距离。 7)手长从桡骨茎突尖水平的腕横纹中点至中指尖的直线距离。 下肢长度测量 器材:带游标量尺或马丁测高仪测量。 方法:测查下肢时,被测者一般取立正姿势,重心落于两足中间。测小腿长、足 长、足高时,可令被测者将脚搁于凳面测量。测量时必须保持量尺垂直地面。 8) 髂前上棘点从骼前上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下肢长A。 9)大转子点从股骨大转子尖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下肢长B。 10)身高一坐高=下肢长,称为下肢长C。 11)大腿长髂前上棘或股骨大转子尖至膝关节间隙、胫骨外髁上缘的垂直距离。也 可间接求得,即:大腿长=下肢长B(小腿长+足高) 12)小腿长从膝关节间隙、胫骨点至内踝尖的垂直距离为小腿长。 13)小腿长加足高测量胫骨内髁上缘至凳面的垂直距离为小腿长加足高。测量时, 令被测者体重落在左腿上,右腿抬起屈膝关节成直角,全脚掌踏于凳面。 14)足高从内踝尖至凳面(地面)的垂直距离。 15)足背高为足背的舟骨上缘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16)足长从足跟点(跟骨结节)至最长趾尖点。 17)跟腱长从腓肠肌内侧头肌腹下缘至跟骨结节的距离
二.体部长度指标的测量 3 ) 坐高 器材: 身高坐高计。 方法: 被测者坐前先弯腰,使骶骨部紧靠立柱,而后坐在坐高计的座板上。坐好 后应使骶骨部和两肩胛间紧靠立柱,头部位置和姿势要求与测身高相同。躯干 充分伸直,上肢自然下垂,手不要支撑于座板上,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 双足自然平踏于底座。测量者站在被测者侧方,将水平板轻轻下压,读数要求 与测身高相同。 ●上肢长度测量 器材: 带游标量尺或马丁测高仪测量。 方法: 测量上肢时,被测者一般取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手指伸直。测量 时先将游标量尺的尺端固定于上部测点,再移动游标至下部相应的测点,测出 两点间的垂直距离并读数记录。 4 ) 上肢全长 肩峰点至中指尖的直线距离。 5 ) 上臂长 从肩峰点至桡骨小头上缘的直线距离。 6 ) 前臂长 从桡骨小头上缘至桡骨茎突尖的直线距离。 7 ) 手长 从桡骨茎突尖水平的腕横纹中点至中指尖的直线距离。 下肢长度测量 器材: 带游标量尺或马丁测高仪测量。 方法: 测查下肢时,被测者一般取立正姿势,重心落于两足中间。测小腿长、足 长、足高时,可令被测者将脚搁于凳面测量。测量时必须保持量尺垂直地面。 8 ) 髂前上棘点 从骼前上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下肢长 A。 9 ) 大转子点 从股骨大转子尖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下肢长 B。 10) 身高 一 坐高 = 下肢长,称为下肢长 C。 11) 大腿长 髂前上棘或股骨大转子尖至膝关节间隙、胫骨外髁上缘的垂直距离。也 可间接求得,即: 大腿长 = 下肢长 B (小腿长+足高) 12) 小腿长 从膝关节间隙、胫骨点至内踝尖的垂直距离为小腿长。 13) 小腿长加足高 测量胫骨内髁上缘至凳面的垂直距离为小腿长加足高。测量时, 令被测者体重落在左腿上,右腿抬起屈膝关节成直角,全脚掌踏于凳面。 14) 足高 从内踝尖至凳面(地面)的垂直距离。 15) 足背高 为足背的舟骨上缘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16) 足长 从足跟点(跟骨结节)至最长趾尖点。 17) 跟腱长 从腓肠肌内侧头肌腹下缘至跟骨结节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