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 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一生影响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 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全面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 设的核心、原则,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一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 评价标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原 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人们的思 想道德修养也有其客观要求,即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 断发展和进步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提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 修养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 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 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 动力。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 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 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 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1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大学 时期 是人 生道 德意 识形 成、发展 和 成熟 的一 个重 要阶 段,在这 个时 期形 成的 思想 道德 观念 对同 学们 一 生影 响很 大。 牢固 树立 社会 主义 荣辱 观, 加强 思想 道德 修养 ,做 一个 知荣 辱 、讲 道德 的人 ,是 党和 人民 的殷 切期 望, 也是 大学 生自 身全 面发 展、健康 成长 的 重要 条件 。大 学生 要继 承和 弘扬 中华 民族 优良 道德 传统 ,吸 收借 鉴国 外优 秀 道德 成果 ,全 面把 握社 会主 义道 德建 设的 核心 、原 则, 自觉 恪守 公民 基 本道 德规 范, 努力 养成 良好 的道 德品 质。 第一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道德 属于 上层 建筑 的范 畴,是一 种特 殊 的社 会意 识形 态。它是 以善 恶为 评价 标准 、主 要 依靠 社会 舆论 、传统 习俗 和内 心信 念来 维系 的心 理 意识 、原 则规 范和 行为 活动 的总 和。人类 道德 的 发展 具有 其内 在的 规律 性,人们 的思 想道 德修 养也 有其 客观 要求 ,即 都是 在继 承 和弘 扬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基础 上不 断发 展和 进步 的 。要 以马 克思 主义 为指 导 ,紧 密结 合新 的实 际 ,继 承和 弘扬 中华 民族 的优 良道 德传 统,提高 包括 大学 生 在内 的广 大社 会成 员的 思想 道德 修养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传统 似江 河之 水,又似 生命 之流 ,它 是一 个 民族 世代 积累 下来 的相 对稳 定的 历史 经验 。虽然 其中 也有 落后 保守 的成 分 ,但 其精 华部 分 ,往 往凝 聚着 一个 民族 的智 慧和 力量 ,成 为一 个民 族 迎接 新的 挑战 、开 拓前 进的 内在 精神 动力 。中 国有 五 千多 年的 文明 史 ,道 德资 源十 分丰 厚 。中 国传 统道 德是 中国 历史 上不 同时 代人 们的 行为 方式 、 风俗 习惯 、价 值观 念和 文化 心理 的体 现, 是中 国古 代思 想家 对中 华民 族道 德 实践 经验 的总 结 、提 炼和 概括 。今天 ,继 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继承 和弘 扬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 是社 会主 义现 代化 建设 的客 观需 要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 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它们在实现现代 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国现代化 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 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推进。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 统,加强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充分激发 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 求。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必须继承和弘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 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 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 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和伦理道德规范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人总是 需要精神力量支撑的,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中成长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 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它像一块永不会磨蚀的“胎 记”,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优 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 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2 在实 现现 代化 的过 程中 ,任 何一 个国 家都 面 临着 如何 对待 传统 文化 和传 统道 德的 问题 。世 界各 国都 有各 自的 历史 和 文化 道德 传统 ,这 是它 们在 实现 现代 化的 过程 中能 否保 持自 己特 色、走出 自 己道 路的 重要 基础 。世 界各 国现 代化 的实 践充 分说 明,现代 化的 模式 可以 多种 多样 ,但 都不 能脱 离 自身 的民 族性。 中国 的现 代化 进程 ,如 果离 开对 中华 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继承 和弘 扬,就会 失 去历 史 的 基 础而 难 以 更 好地 推 进 。 只有 继 承 和 弘扬 中 华 民 族 优良 道 德传 统,加强 包括 各少 数民 族文 化在 内的 中 华优 秀传 统文 化教 育,才能 充分 激发 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继 承和 弘 扬 中 华 民族 优 良 道 德 传统 是 加 强 社会 主 义 道 德 建设 的 内 在要 求。 我国 社会 主义 道德 不是 凭空 产 生的 ,而 是继 承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 并结 合时 代发 展的 要求 而形 成的 。建 设中 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道德 必须 继承 和弘 扬中 华民 族的 优良 道德 传统 。继 承和 弘扬 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能 够提 高民 族自 尊心 和民 族自 信心 ,增 强民 族自 豪 感和 民族 责任 感;能够 使社 会主 义道 德体 系具 有更 丰富 的内 容,更能 为广 大 群众 所喜 闻乐 见的 民族 形式 ;能 够使 人际 关系 更加 和谐 ,促进 经济 社会 更好 的发 展 ;能 够使 爱国 主义 、集体 主义 和社 会主 义思 想更 加深 入人 心,形成 适 应时 代发 展、具有 中国 特色 的价 值观 和伦理道德规范。 继承 和弘 扬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 是个 人健 康成 长的 重要 条件 。人 总是 需要 精神 力量 支撑 的,总是 在一 定的 道 德环 境中 成长 的。中华 民族 优良 道德 传统 是中 华民 族的 根 ,也 是每 一个 中国 人的 根 。它 像一 块永 不会 磨 蚀的“胎 记”,是中 华民 族身 份 认同 的重 要标 志。继承 和弘 扬中 华民 族 优良 道德 传统, 有利 于中 华民 族共 有精 神家 园的 构 建,也有 利于 我们 每个 人的 道德 修养 。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熏陶 和润 泽,能够 不断 丰 富我 们的 精神 世界 ,完 善我 们的 人格 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 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 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 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 意识和奉献精神。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 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 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 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 己的私欲,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 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 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 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至今仍为人们所传 颂。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 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 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 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 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 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 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1《论语·颜渊》。 3
3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 华民 族 在 长 达 数千 年 的 历 史 发展 中 , 形 成了 源 远 流 长 的优 良 道 德传 统。这些 优良 道 德传 统内 涵丰 富 、博 大精 深 ,是 中华 民族 生命 机体 中不 可分 割的 组成 部分 ,是 人类 文明 发展 的重 要 精神 财富 ,是 我们 建设 社会 主义 道德 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注重整体利 益、国 家利益和 民族利 益,强调 对社会 、民族、 国家的 责任 意识和奉献 精神。在中国传 统道德 的发展演 化中,公私之辩 始终是 一条主线。 “公义胜私欲 ”是中 国传统道 德的根 本要求。两千多 年前的《 诗经》已经提出 “夙夜在公 ”的道德 要求,认为日夜 为公家办 事,是 一种高尚 的道德品 质。《尚 书》也有“ 以公灭 私,民其 允怀” 的思想, 认为朝 廷官员应 当以公 心灭除自 己的私欲,这 样就可以 得到老 百姓的信 任和依附。西汉初 年的贾谊 在他的《治 安策》中提出“ 国而忘家,公而忘 私”,宋代的 范仲淹 在《岳阳楼 记》中提出 “先天下之 忧而忧, 后天下 之乐而乐 ”,都显 示了强 烈的为国 家、为 民族、为 整体而献身 的精神 。我国历 史上曾 出现过许 多爱国 爱民、为 民族为 社会舍小 家顾大家的 杰出人 物,他们 创造了 无数可歌 可泣的 业绩,至 今仍为 人们所传 颂。正是从 国家利 益和整体 利益的 原则出发 ,中国 古代思想 家强调 在“义” 和“利”发 生矛盾时 ,应当“义以为 上”、“ 先义后利”、“见利 思义”,主张“义 然后取”, 反对“重 利轻义 ”和“见 利忘义”。这种 提倡“先 义后利 ”和反对 “见利忘义”的 思想,不但在 中华民族 的长期发 展中起 了积极的 作用,而且对 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推崇“仁 爱”原则 ,追 求人 际和 谐。中国 传 统伦 理思 想一 直尊 重人 的尊 严和 价值 ,崇 尚“ 仁爱 ”原 则,主张“ 仁者 爱人”,强 调要“ 推己 及人”,关 心他 人 。孔 子强 调 “己 所 不欲 , 勿施 于人 ”, 1 “己 欲立 而 立人 , 己欲 达而 1《 论 语 ·颜 渊 》
达人”,2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 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 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5“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则强调“仁者自爱”。 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 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 寡、富不侮贫的精神。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 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 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 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 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 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 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 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 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2《论语·雍也》。 3《论语·颜渊》。 4《论语学而》。 5《孟子梁惠王上》。 6《孟子尽心上》 7《荀子子道》。 8《孟子告子上》
4 达人”,2在人 和人 的相 处 中,应 当设 身处 地地 为对 方考 虑 ,凡 是我 不愿 意 别 人施 加于 我的 一切 事情 ,我 都应 当自 觉地 不施 加 于别 人,以 免 别人 受到 伤害; 我希 望达 成的 事情 ,也 要允 许和 帮助 别人 能够 达成 。他 认为“克 己复 礼为 仁”, 3 “孝 悌也 者,其 为仁 之 本与”。 4孟子也 强调 “老 吾老 以及 人之 老, 幼吾 幼 以及 人之 幼”。 5 “ 亲亲 而仁 民, 仁 民而 爱物”。 6荀子则 强 调“ 仁者 自爱”。 7墨子 从人 和人 之间 的相 互尊 重和 功 利原 则的 角度 ,提出“ 兼相 爱 ,交 相利 ” 的思 想。 从仁 爱精 神出 发, 我 国古 人主 张“ 和为 贵”,提 出了 “亲 仁善 邻, 国之 宝也 ”的思 想 ,强 调社 会和 谐 ,讲 求和 睦相 处 ,倡 导团 结互 助 ,追 求天 人和 谐、人际 和谐 、身 心和 谐。中国 人 在对 外关 系中 秉承 强不 执弱 、众 不暴 寡、富 不侮 贫的 精神 。几千 年来 ,中国 人始 终与 人为 善 ,推 己及 人 ,建 立了 和谐 友爱 的人 际关 系 ;中 华各 民族 始终 互相 交融 ,和衷 共济 ,形成 了团 结和 睦的 大家 庭;中 华民 族始 终亲 仁善 邻 ,协 和万 邦 ,与 世界 其他 民族 在平 等相 待、互相 尊重 的基 础上 发展 友好 合作 关 系。推崇 仁爱 原则 、崇 尚和 谐、爱好 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讲求 谦敬 礼让 ,强调 克骄 防矜 。中国 自古 就有“ 礼仪 之邦 ”的美 誉 ,谦 敬礼 让是 中华 民族 优良 的道 德传 统。在 中国 传统 道德 中,谦敬 既是 个人 自身 修养 的美 德, 也是 为人 处世 的道 德 要求 。谦 即自 谦, 虚以 处己 ;敬 即敬 人, 礼以 待 人。 谦敬 与 礼让 是 联系 在 一起 的,“ 恭敬 之心 , 礼也 ”。 8中 国传 统道 德认 为, 礼是 人与 其他 动物 相区 别 的标 志。“ 凡人 之所 以 为人 者, 礼义 也。” 2《 论 语 ·雍 也 》。 3《 论 语 ·颜 渊 》。 4《 论 语 ·学 而 》。 5《孟子·梁 惠 王 上 》。 6《 孟 子 ·尽 心 上 》。 7《 荀 子 ·子 道 》。 8《 孟 子 ·告 子 上 》
°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 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12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 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 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的思 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则进一步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使信 不仅成为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规范,而且扩至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 本。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 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 义,言可复也”。6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 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中国传统 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 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智,也作知, 即理智、智慧。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认为“是非之心, 智也”。在古人看来,“明智”则必须“好学”,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 知识,也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圣贤由学 9《礼记冠义》。 10《论语·季氏》。 11《左传昭公七年》。 12《尚书·毕命》。 13《荀子·不苟》。 14《论语·为政》。 15《论语·颜渊》。 16《论语学而》
5 9礼也 是人 的立 身之 本和 区分 人格 高 低的 标准 。孔子 说:“不 学礼 ,无以 立。” 1 0《左 传 》上 也 说:“ 礼, 人 之干 也 。无 礼 , 无以 立。” 1 1中国 传 统 道德 在提 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 醒人 们“ 事 思敬”,“ 不居 功”,“择 善而 从”。1 2 倡导 言行 一致,强调 恪守 诚信 。在 中国 古人 看来,诚是 指一 种 真实 无妄、 表里 如 一 的品 格 , 也是 道 德 的根 本 , 故“ 养 心 莫善 于 诚”。 1 3信 是指 一 种诚 实不 欺、遵 守诺 言 的品 格。孔 子不 仅提 出“ 人而 无信 ,不 知其 可也 ” 1 4的思 想, 而 且 认为 “ 民 无信 不 立”。 1 5荀 子则 进 一 步将 信 推 行于 选 贤 治国 , 使信 不仅 成为 朋友 伦理 、交 际伦 理的 规范 ,而 且 扩至 一切 伦理 关系 皆应 以诚 信为 本。中国 传统 道 德认 为,诚 信的 内容 和要 求是 多方 面的 ,但最 基本 的是 以诚 为本 ,取 信于 人,“ 与朋 友交 ,言 而有 信 ”;为 人 思 诚 ,信 以 行 义,“ 信 近于 义 ,言 可 复 也”。 1 6诚 信之 德 在 于 言必 信 , 行 必果 , 言 行 一致 , 表 里 如一 , 讲究信用,遵 守诺 言 。 追求 精神 境界 ,把 道德 理想 的实 现看 做 是一 种高 层次 的需 要。中国 传统 道德 认为 ,人 之所 以不 同于 其他 动物 ,是因 为人 有道 德,因而 ,人 们除 了有 物质 需要 外,还有 精神 需要 ,而 一切 精神 需要 中最 高尚 的需 要 就是 道德 需要。 道德 需要 是对 理想 人格 的追 求。要实 现这 种 追求 ,就 应当 明智 。智 ,也 作知, 即理 智、智慧 。孟 子把 智看 成是 判断 是非 善恶 的 一种 能力 ,认 为“ 是非 之心, 智也”。在 古人 看 来,“ 明智 ” 则必 须“ 好学”, 学习 既包 括学 习一 般的 文化 知识 ,也 包括 学 习伦 理道 德知 识 ,是 道德 修养 的重 要内 容和 途径 。圣贤 由学 9《 礼 记 ·冠 义 》。 10《 论 语 ·季 氏 》。 11《 左 传 ·昭 公 七 年 》。 12《 尚 书 ·毕 命 》。 13《 荀 子 ·不 苟 》。 14《 论 语 ·为 政 》。 15《 论 语 ·颜 渊 》。 16《 论 语 ·学 而 》
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离开学将一事无成。《礼记·中庸》 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通过勤奋学 习,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质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 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墨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 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孔子说,“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1“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18认 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 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吾日三省吾身”。2°荀子 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2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 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还有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 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 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 族优良道德传统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 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 开的。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 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 17《论语·述而》。 18《论语·里仁》。 19《论语里仁》。 0《论语学而》。 21《荀子修身》。 6
6 而成 ,道 德由 学 而进 ,才 能 由学 而得 ,离 开 学将 一事 无成 。《 礼记 ·中 庸》 强调 “博 学之 ,审 问之 ,慎 思 之, 明辨 之, 笃行 之”,要 求人 们通 过勤 奋学 习,学以成德,学以成 性,“变 化气 质”。 重视 道德 践履 ,强 调修 养的 重要 性,倡导 道 德主 体要 在完 善自 身中 发挥 自己 的能 动作 用 。中 国历 史上 的儒 家 、墨 家都 认为 ,在塑 造理 想人 格的 过程 中,最 重要 的就 是 要奋 发向 上、切 磋践 履、修身 养性 。孔 子说 ,“仁 远乎 哉? 我欲 仁,斯仁 至矣 ”,1 7“ 有能 一日 用其 力于 仁矣 乎 ?我 未见 力不 足者”,1 8认 为“ 仁”这 种 道德 品质 和道 德境 界,对人 们来 说,并不 是遥 远 而不 可达 到的。 人们 应当“ 见贤 思齐 焉 ,见 不贤 而内 自省 也”,1 9 “ 吾日 三省 吾身 ”。2 0荀子 认为,“道 虽迩 ,不行 不至 ;事 虽小 ,不 为不 成”。2 1墨家也 非常 重视“ 修身”, 强调“察色修身”和“ 以身 戴行 ”, 注重 社会 环境 对人 的 道德 品质 的影 响。 此外 ,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重 要内 容还 有如 廉洁 自律 、宽 厚待 人、 艰苦 朴素、勤劳 节俭 、孝 敬父 母、尊 老 爱幼、尊师 敬业 ,以 及刚 健有 为、自 强不 息 、舍 生取 义 、见 义勇 为 、奋 发图 强等 。在长 期的 历史 发展 中 ,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已 经深 入到 全民 族 的思 维方 式、价值 观念 、行 为方 式和 风俗 习惯 之中 。中 华民 族虽 然历 经无 数磨 难 与困 苦,但始 终能 屹立 于世 界民 族之 林,应当 说 ,是 同中 国的 优 良传 统文 化,特 别是 优良 的道 德传 统的 作用 分不 开的。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 华民 族 的 道 德传 统 是 一 个矛 盾 体 , 具有 鲜 明 的 两重 性 。 属于 精 华 的 部 分 ,表 现 出 积 极 、革新 、进 步 的 一面 ;属 于 糟 粕 的部 分 ,则 表 现出 消 极、 17《 论 语 ·述 而 》。 18《 论 语 ·里 仁 》。 19《 论 语 ·里 仁 》。 20《 论 语 ·学 而 》。 21《 荀 子 ·修 身 》
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 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 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 造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 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 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 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 思潮,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 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 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来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 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中国传统道 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 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割裂了共性 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复古论在对待 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 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道德的历史和发展。 虚无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而否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一 般性、普遍性,这实际上也就割断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从中国历史发展的 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虚无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 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包括优良道德传统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 7
7 保 守、 落 后 的 一面 。 正 确 对待 中 华 民 族道 德 传 统, 要 坚 持 马克 思 主 义 的立 场 、观 点 和 方 法, 既 不 能 全盘 肯 定 、 全面 照 搬 ,也 不 能 全 盘否 定 、 全 面抛 弃 。要 按 照 是 否有 利 于 推 动中 国 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 建设 事 业 ,是 否 有 利 于建 设 和形 成 中 国 特色 社 会 主 义的 道 德 体 系, 是 否 有利 于 维 护 广大 人 民 群 众的 根 本利 益 , 是 否有 利 于 培 养社 会 主 义 “四 有 ” 新人 的 标 准 ,做 好 取 舍 和创 造 性的 转 化 工 作。 要 通 过 分析 、 鉴 别 、取 舍 和 改造 , 剔 除 那些 带 有 明 显的 阶 级和 时 代 局 限性 的 成 分 ,继 承 和 弘 扬优 良 的 道 德传 统 , 特别 是 那 些 反映 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 德 要 求, 对 我们 今 天 的道 德 实践 仍 然 具有 借鉴 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 待传 统道 德的 问题 上,要反 对两 种 错误 思潮 。一 种是 文化 复古 主义 思潮,认为 中 国之 所以 落后 ,就 是因 为传 统文 化特 别是 儒家 传 统文 化的 失落。 所以 ,道 德建 设的 最终 目标 就 是要 恢复 中国 “固 有文 化”,形 成以 中国 传统 文化 为主 体的 道德 体系 ,并 通过 这种 传统 道 德的 复兴 来衍 生出 现代 的科 学和 民主 ,即 所谓 “返 本开 新”。另 一种 是历 史虚 无 主义 思潮 ,认 为中 国传 统道 德从 整体 上来 说在 今天 已经 失去 了 价值 和意 义,不能 满足 我国 现代 化建 设的 需要 ,必 须从 整 体上 予以 全盘 否定 。这两 种思 潮都 是错 误的 ,都割 裂了 共性 和个 性、抽象 和具 体、一般 和个 别、普 遍性 和特 殊性 的关 系。复古 论在 对待 中国 传统 道德 的问 题上 ,只 承认 其一 般性 、普 遍性 而否 定其 个 别性 和特 殊性, 把传 统的 东西 与现 代的 事物 完全 等 同, 这实 际上 是否 定道 德的 历史 和发 展。 虚无 论则 只承 认中 国传 统道 德的 个 别性 、特 殊性 ,而 否定 中国 传统 道德 的一 般性 、普 遍性 ,这实 际上 也 就割 断了 道德 的历 史继 承性 。从中 国历 史发 展的 过程 来看 ,无 论是 复古 论还 是虚 无论 ,都 对 社会 的发 展特 别是 道德 文化 的进 步产 生了 十分 消极 的影 响。包括 优良 道德 传 统在 内的 优秀 传统 文化 凝聚 着中 华民 族自 强不 息的 精神 追求 和历 久 弥新 的精 神财 富,是发 展社 会主 义先 进文
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树立高度的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 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 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维护民族文化基本 元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 力量 第二节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 统的基础上,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 文化成果”,特别是注意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努力推进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的意义 吸收借鉴包括国外优秀道德成果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也不是从现在才开始做的,但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今天,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 潮,面对社会道德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显得愈加紧迫、愈加重要,具有更 加突出的理论价值和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是自觉顺应人类文明和道德发展规律的需 要。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 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人 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种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冲 突和融合,是保持其生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演进 发展的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当今任何民族或国家的文明发展和道德进步
8 化的 深厚 基础 ,是 建设 中华 民族 共有 精 神家 园的 重要 支撑 。要 树立 高度 的文 化自 觉和 文化 自信 ,全 面认 识祖 国传 统 文化 ,取 其精 华、去其 糟粕 ,古 为今 用、推陈 出新 ,坚 持保 护利 用、普及 弘 扬并 重,加强 对优 秀传 统文 化思 想价 值的 挖掘 和阐 发,加强 对优 秀传 统文 化 传承 体系 的建 设,维护 民族 文化 基本 元素 ,弘 扬中 华传 统美 德,使优 秀传 统文 化 成为 新时 代鼓 舞人 民前 进的 精神 力量。 第二节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 当前 ,我 们正 处 在一 个思 想大 活跃 、观念 大碰 撞 、文 化大 交融 的时 代。 在加 强社 会主 义文 化强 国建 设的 过 程中,在 继承 和弘 扬中 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基础 上, 我们 要按 照党 的 十八 大报 告的 要求 ,“ 积极 吸收 借鉴 国外 优秀 文化 成果”,特 别 是注 意吸 收借 鉴国 外优 秀道 德 成果 ,进 一步 丰富 和完 善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道 德体 系, 努力 推 进人 类先 进的 精神 文明 建设 和道 德建 设。 一、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的意义 吸收 借鉴 包括 国外 优秀 道德 成果 在 内的 人类 文明 发展 的一 切优 秀成 果, 并不 是今 天才 提出 来的 ,也 不是 从现 在 才开 始做 的,但在 努力 建设 社会 主义 文化 强国 和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道 德 的今 天,面对 各种 思想 文化 相互 激荡 的大 潮,面对 社会 道德 生活 多样 活跃 的态 势 ,显 得愈 加紧 迫、愈加 重要 ,具 有更 加突出的理论价值和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是自觉顺应人类 文 明 和道 德 发 展 规 律的 需 要 。一个国家 或民 族的 文化 发展 和 道德 进步 ,除 了要 注意 继承 和弘 扬本 民族 文化 和道 德的 优良 传统 之外 ,还 必须 积 极吸 收其 他民 族文 明的 优秀 成果 。人 类文 化和 文明 发展 进步 的过 程表 明,一 种文 化与 异质 文化 的交 流和 碰撞 、冲 突和 融合 ,是 保 持其 生命 力 、实 现自 我更 新和 发展 的重 要机 制 ,是 文化 演进 发展 的一 种带 规律 性的 现象 。当 今 任何 民族 或国 家的 文明 发展 和道 德进 步
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或道德文明成果的影响,都不可能脱 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不同文化或不同道德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或道 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 建设不仅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植根于民族优良道 德传统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的潮流,自觉顺应人类文 明和道德发展规律的需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增强国家文 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是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需 要。人类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人类道德是丰富多样的,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 着不同的芳香。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或道德都有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过 程,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 或道德发展的优秀成果。列宁说过,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 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毛泽东认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 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同时,“中国 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 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他强调:“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 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2革命导师在这里所说的“知识”、“文化”, 当然包括“伦理”、“道德”在内。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贏得与资本主 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 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 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2江泽民提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 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 2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7页。 2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9
9 都不 可能 不受 到其 他民 族或 国家 的 文化 或道 德文 明成 果的 影响 ,都 不可 能脱 离人 类文 明发 展的 大道 。不 同文 化或 不同 道 德的 相互 学习 和借 鉴是 文化 或道 德发 展的 必要 条件 。吸 收借 鉴国 外优 秀 道德 成果 ,使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道德 建设 不仅 植根 于社 会主 义初 级阶 段 和现 代化 建设 的实 践,植根 于民 族优 良道 德传 统的 沃土 ,而 且符 合世 界文 化发 展 和道 德进 步的 潮流 ,自 觉顺 应人 类文 明和 道德 发展 规律 的需 要,具有 强大 的 吸引 力和 感召 力,有利 于增 强国 家文 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吸 收 借 鉴 国 外 优 秀 道 德 成 果 是 大 力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德 的 需 要 。人类文 化是 丰富 多彩 的 ,人 类道 德是 丰富 多样 的 ,玫 瑰花 和紫 罗兰 散发 着 不同 的 芳 香 。每 一 个 国 家和 民 族 的 文化 或 道 德 都有 自 己 的 形 成和 发 展过 程,也都 有自 己的 优势 和长 处。马克 思主 义 历来 主张 积极 吸收 借鉴 人类 文明 或道 德发 展的 优秀 成果 。列 宁说 过,只有 了 解人 类创 造的 一切 财富 以丰 富自 己的 头脑 ,才 能成 为共 产主 义者 。毛 泽 东认 为,我们 不应 当割 断历 史,从孔 夫子 到孙 中山 ,我 们应 当给 以 总结 ,承 继这 一份 珍贵 的遗 产 ;同 时,“ 中国 应该 大量 吸收 外国 的进 步文 化,作为 自 己文 化食 粮的 原料 ”,“ 凡属 我们 今天 用得 着的 东西, 都应 该吸 收。” 2 2他 强调:“我 们这 个民 族,从 来就 是 接受 外 国的 先进 经验 和优 秀文 化的 ”。 2 3革命 导师 在这 里所 说的 “ 知识”、“ 文化”, 当然 包括 “伦 理”、“道 德” 在 内。 邓小 平指 出:“社 会主 义要 赢得 与资 本主 义相 比较 的优 势,就必 须大 胆吸 收和 借 鉴人 类社 会创 造的 一切 文明 成果 ,吸 收 和借 鉴 当 今 世界 各 国 包 括资 本 主 义 发达 国 家 的 一切 反 映 现 代 社会 化 生产 规律 的先 进经 营方 式、管 理办 法。” 2 4江泽 民提 出:“ 我们 要继 承和 发 扬中 华 民族 的思 想文 化传 统,吸收 人类 文明 发 展的 一切 优秀 成果 ,在 生动 丰富 的社 22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1 年 版 , 第 70 6—7 07 页 。 23 《 毛泽东文集》第 6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9 年 版 , 第 264 页 。 24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1993 年 版 , 第 373 页
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25这一切,为我们今天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道德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 文化的繁荣发展更加离不开与世界各种文明的交流与对话,道德的建设完善 更加离不开对国外优秀道德成果的吸收与借鉴。通过这种交流与对话、吸收 与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将因兼收并畜而丰 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其内容不断充实,其体系日益完善,其建 设扎实推进,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是广大社会成员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 质的需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进步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实现的,广大社会成员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同样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 下实现的。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 融交锋更加频繁,这既使我国面临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又 对广大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广大社会成员学 习借鉴世界各国有益文化成果包括优秀道德成果提供了难得机遇。今天,在 开放的条件下,在复杂的环境中,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面对的考验越来 越频繁,应对的挑战越来越多样,道德修养、道德素质在人的各种修养、各 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而,加强道德修养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 更高了,提高道德素质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加强道德修养可以呈现 出与时俱进、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气度,提高道德素质可以展 现出高尚人格、民族魅力、时代风采、国际视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社 会成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 的视野,充分吸收借鉴国外一切有利于促进我们道德修养的有益经验,充分 吸收借鉴国外一切有利于增强我们道德素质的有益成果,在科学比较中吸纳 2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10 会主 义 实 践中 , 创 造出 人 类 先进 的 精 神文 明 。” 2 5这 一 切, 为 我 们今 天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文 化和 道德 指 明了 正确 方向 。在 日益 开放 的当 今时 代, 文化 的繁 荣发 展更 加离 不开 与世 界 各种 文明 的交 流与 对话 ,道 德的 建设 完善 更加 离不 开对 国外 优秀 道德 成果 的 吸收 与借 鉴。通过 这种 交流 与对 话、吸收 与借 鉴,中华 民族 优秀 传统 文化 和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义 道德 将因 兼收 并畜 而丰 富多 彩,因博 采众 长而 永葆 活力 ,其 内 容不 断充 实,其体 系日 益完 善,其建 设扎实推进,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是广大社会成员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 质的需要。 我国 经济 的 快 速 发展 和 文 化 的繁 荣 进 步 是在 对 外 开 放的 条 件下 实现 的,广大 社会 成员 加强 道德 修养 提高 道 德素 质同 样是 在对 外开 放的 条件 下实 现的 。随 着 世界 多极 化 、经 济全 球化 的加 快发 展 ,中 外思 想文 化交 流交 融交 锋更 加频 繁 ,这 既使 我国 面临 更加 直接 、更加 激烈 的国 际文 化 竞争 ,又 对广 大社 会成 员的 道德 修养 道德 素 质提 出了 新的 要求 ,也 为广 大社 会成 员学 习借 鉴世 界各 国有 益文 化成 果包 括 优秀 道德 成果 提供 了难 得机 遇。今天 ,在 开放 的条 件下 ,在复 杂的 环境 中 ,对 每一 个社 会成 员来 说 ,面 对的 考验 越来 越频 繁,应对 的挑 战越 来越 多样 ,道 德 修养 、道 德素 质在 人的 各种 修养 、各 种素 质中 的地 位和 作用 更加 凸显 ,因 而,加 强道 德修 养的 要求 不是 低了 而是 更高 了,提高 道德 素质 的任 务不 是轻 了 而是 更重 了。加强 道德 修养 可以 呈现 出与 时俱 进、自尊 自信 、开 放包 容、理 性平 和的 气度 ,提 高道 德素 质可 以展 现出 高尚 人格 、民 族魅 力、时代 风采 、国际 视野 。包 括大 学生 在内 的广 大社 会成 员要 坚持 马克 思主 义的 世界 观 和方 法论 ,以 更加 开放 的心 态、更加 开阔 的视 野,充分 吸收 借鉴 国外 一切 有利 于 促进 我们 道德 修养 的有 益经 验,充分 吸收 借鉴 国外 一切 有利 于增 强我 们 道德 素质 的有 益成 果,在科 学比 较中 吸纳 25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版 , 第 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