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9,文件大小:102.5KB,团购合买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第四节 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大学生在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一般原理角度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精神,而且要从整体上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 制度的认识,不断增强维护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这对于推动法律实施,建设政治文 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于我国法律体系的 始终。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就是要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了解我国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尊严。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与人类进入阶 级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相一致,法律有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 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当代中国的法律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有透过各种法律现象,把握深 藏其后的本质,才能深刻揭示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刨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 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 范。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 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 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也就是说,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 的国家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 保护。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律观念也在保 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包 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 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统治阶级不仅迫使被统治阶级 服从和遵守法律,而且要求统治阶级的成员也遵守法律。其次,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

1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大学生在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一般原理角度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精神,而且要从整体上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提高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 制度的认识,不断增强维护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这对于推动法律实施,建设政治文 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于我国法律体系的 始终。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就是要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了解我国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尊严。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与人类进入阶 级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相一致,法律有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 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当代中国的法律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只有透过各种法律现象,把握深 藏其后的本质,才能深刻揭示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 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 范。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 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 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也就是说,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 的国家强制性,既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现为国家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 保护。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律观念也在保 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包 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 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统治阶级不仅迫使被统治阶级 服从和遵守法律,而且要求统治阶级的成员也遵守法律。其次,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

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还体 现在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等形式之中,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 条件基础之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 和人口等。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 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对法 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应地产生了 四种性质的法律。同样,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法律的发展程度。不能设想,在生产力 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 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命根据地政权,制定和实施了一批反映人民意志的法律,如土地法、政府组织法、选举法等, 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婚姻法》、《宪法》等法 律。“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的严重干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度遭到严 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目 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 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 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 的统一。在全体人民当中,工人阶级作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在政治上居于领导地位。因 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首先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同时,由于工人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与全 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也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体人民 共同意志的体现。当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所体现的共同意志,并不是人民中各个阶级、阶 层和群体的意志的简单相加,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一一作为中国工人阶级 2

2 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还体 现在国家政策、统治阶级的道德、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等形式之中。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 条件基础之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 和人口等。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 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对法 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应地产生了 四种性质的法律。同样,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法律的发展程度。不能设想,在生产力 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 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命根据地政权,制定和实施了一批反映人民意志的法律,如土地法、政府组织法、选举法等, 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婚姻法》、《宪法》等法 律。“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的严重干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度遭到严 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目 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 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 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 的统一。在全体人民当中,工人阶级作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在政治上居于领导地位。因 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首先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同时,由于工人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与全 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也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体人民 共同意志的体现。当然,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所体现的共同意志,并不是人民中各个阶级、阶 层和群体的意志的简单相加,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

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一的领导下逐步形成的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 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法律受少数人狭隘利益的局限, 容易与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相背离。社会主义法律反映的不是少数人的特殊利益,而是 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尽管这种共同利益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 它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因此,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法律更能够尊 重和反映客观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引人们去发现客观规律,在法律实践中尊重和反映客观 规律。二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和外国法的成功经验。前人和他人的成功 经验实际上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因而对这些成功经验的吸收,就是对规律性认识的吸收。三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 使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发生的影响,与法的本质、目的和特征密切联系。按照法作用于 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区别,可以将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这两种作用相辅相成,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从整体上 看,可以归结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在作用方式上是通过自己的规范作用来实 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作用的。 从法的规范作用来看,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 教育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 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 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 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与之相应的指引形式分别为 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授权性指引是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可 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禁止性指引是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不得做什么;义 务性指引是指运用义务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 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

3 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领导下逐步形成的。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 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法律受少数人狭隘利益的局限, 容易与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相背离。社会主义法律反映的不是少数人的特殊利益,而是 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尽管这种共同利益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 它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因此,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法律更能够尊 重和反映客观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引人们去发现客观规律,在法律实践中尊重和反映客观 规律。二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和外国法的成功经验。前人和他人的成功 经验实际上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因而对这些成功经验的吸收,就是对规律性认识的吸收。三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 使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发生的影响,与法的本质、目的和特征密切联系。按照法作用于 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区别,可以将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这两种作用相辅相成,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从整体上 看,可以归结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在作用方式上是通过自己的规范作用来实 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作用的。 从法的规范作用来看,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 教育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 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 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 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与之相应的指引形式分别为 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授权性指引是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可 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禁止性指引是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不得做什么;义 务性指引是指运用义务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 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

的趋向与后果。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从而自觉、自主 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减少和化解一些矛盾和纠纷,减 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法律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全社会确立正常的法律意识,自觉服从法律, 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法律的预测作用对于法的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 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法律评 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由于强调其“依法行政”、“依法司 法”等,所以其公职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上的根据。对其行为的评价标准就是合法与不合法。 他们的公职行为只有合法,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否则就是非法,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 任。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法律对其要求是不能违反法律,只要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必须承担 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它们是可以同时适用的。 但应该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 价代替法律评价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 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没有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预 测作用就会被怀疑,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教育作用的效力也会受到严重影 响。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国家是强制的主动主体,作为被强制对 象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则是被动主体。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 监狱等。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即实施法律,确保法律的应有权威, 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从强制作用的角度看,法律对于义务者来说是一种强 制约束,对于权利者来说则是一种强制保障。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 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法律 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 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 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法律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 作用、强制作用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法律的教育作用普遍存在于法律作用中,可以通过多 个方面和多种形式得以实现和体现。法律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使法律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进 而自觉遵守。 从法的社会作用来看,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

4 的趋向与后果。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预测,从而自觉、自主 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减少和化解一些矛盾和纠纷,减 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法律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全社会确立正常的法律意识,自觉服从法律, 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法律的预测作用对于法的适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 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法律评 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由于强调其“依法行政”、“依法司 法”等,所以其公职行为必须要有法律上的根据。对其行为的评价标准就是合法与不合法。 他们的公职行为只有合法,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否则就是非法,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 任。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法律对其要求是不能违反法律,只要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必须承担 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它们是可以同时适用的。 但应该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 价代替法律评价。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 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没有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预 测作用就会被怀疑,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教育作用的效力也会受到严重影 响。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国家是强制的主动主体,作为被强制对 象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则是被动主体。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 监狱等。法律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即实施法律,确保法律的应有权威, 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从强制作用的角度看,法律对于义务者来说是一种强 制约束,对于权利者来说则是一种强制保障。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 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法律 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 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 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法律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 作用、强制作用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法律的教育作用普遍存在于法律作用中,可以通过多 个方面和多种形式得以实现和体现。法律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使法律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进 而自觉遵守。 从法的社会作用来看,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在经济建设方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顺利推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顺利 推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文化建设方面,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准则,促进和保障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社会建设方面,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构建。 在对外方面,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 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法律的遵守、执行、适用则是把法定的权利和 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把文本上的法律转化为现实中的法律。 (一)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 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根据我国宪法、立法法等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可以 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 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 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 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施行。省 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 地方性法规,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当地民 族的具体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有权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自 1《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

5 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在经济建设方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顺利推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顺利 推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文化建设方面,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准则,促进和保障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社会建设方面,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构建。 在对外方面,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 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法律的遵守、执行、适用则是把法定的权利和 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把文本上的法律转化为现实中的法律。 (一)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 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根据我国宪法、立法法等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可以 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 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1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 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 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施行。省、 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地方性法规,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当地民 族的具体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有权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自 1《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 市

主地制定本行政区的法律 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 括以下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二)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 责和义务的活动。人们通常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其实,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 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 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因此,不能将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义务,它还包含着正确行使权利。 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 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 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 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 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 规都是由行政机关贯彻执行的。在法律运行中,行政执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 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大体分为 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另一类是各级政府中 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主要有工商、公安、税务、物价、环境保护、食品卫生、技术 监督、国土资源管理、城建、农业、水利、交通、海关、金融、计量、统计、审计、劳动、 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出版、计划生育等部门。此外,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 (四)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 门活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 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 司法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法规,公正司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 法权利,解决法律纠纷,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捍卫法律权威,维护法律秩序

6 主地制定本行政区的法律。 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而言,大体包 括以下四个环节: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二)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 责和义务的活动。人们通常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其实,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 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 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因此,不能将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义务,它还包含着正确行使权利。 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 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 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 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 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 规都是由行政机关贯彻执行的。在法律运行中,行政执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 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大体分为 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另一类是各级政府中 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主要有工商、公安、税务、物价、环境保护、食品卫生、技术 监督、国土资源管理、城建、农业、水利、交通、海关、金融、计量、统计、审计、劳动、 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出版、计划生育等部门。此外,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 (四)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 门活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 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 司法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法规,公正司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 法权利,解决法律纠纷,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捍卫法律权威,维护法律秩序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标志及其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和特征,不 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再到形成、然后经过 不断完善趋于更加成熟的过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 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 主人。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 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82年通过了现 行宪法,此后又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先后四次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到2010年 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 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 部门己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 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 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

7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标志及其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和特征,不 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再到形成、然后经过 不断完善趋于更加成熟的过程。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 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 主人。6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 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82 年通过了现 行宪法,此后又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先后四次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到 2010 年 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 236 件、行政法规 690 多件、地方性法规 8600 多件,并全面 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 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 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 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

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成,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 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 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拖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积极构建,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 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 障。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我国宪法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 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 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解决的 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行政法规 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确立了国家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制度,构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也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搪 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行政法规。这是国务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重要形式。行政法规可以就执行法律的

8 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成,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 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 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拖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从制度上、法 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积极构建,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 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 障。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我国宪法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 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 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解决的 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行政法规 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确立了国家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制度,构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也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 行政法规。这是国务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重要形式。行政法规可以就执行法律的

规定和履行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作出规定,同时对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 律的事项,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将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 化和补充。 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 其常委会积极行使地方立法职权,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了大量地方性法规, 对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有效实施,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 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 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 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我国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构领导人员选举制 度,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国家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合法基础;制定了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 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权限等方面的制度: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实现国家 统一,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建立了特别行政区制度,保 持了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制定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了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 利,对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这成为我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 践。制定了缔结条约程序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反分裂国家法和国 旗法、国徽法等法律,建立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制度,捍卫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制定了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以及民族、宗教、信访、出版、社团登记方面的 行政法规,保障了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 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 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 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9 规定和履行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作出规定,同时对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 律的事项,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将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 化和补充。 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 其常委会积极行使地方立法职权,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了大量地方性法规, 对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有效实施,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 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 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 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我国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构领导人员选举制 度,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国家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合法基础;制定了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 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权限等方面的制度;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实现国家 统一,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建立了特别行政区制度,保 持了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制定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了 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 利,对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这成为我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 践。制定了缔结条约程序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反分裂国家法和国 旗法、国徽法等法律,建立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制度,捍卫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制定了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以及民族、宗教、信访、出版、社团登记方面的 行政法规,保障了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 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 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 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对民事商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作出规定,明确了民法的调 整对象、基本原则以及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我国陆续制定了合同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债权制度和包括 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物权制度;制定了侵权责任法,完善了侵权责任制度;制定 了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法律,建立和完善了婚姻家庭制度:制定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 适用法,健全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制度;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 商业银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主体制度:制定 了证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行为制度,我国的海上贸易 票据、保险、证券等市场经济活动制度逐步建立并迅速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 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植物 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以 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一大批法律法规。1982年制定的商标法是我国开始系统建立现代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适应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的需要,我国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先后多次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在立法原则、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手段等方面,更加突出对 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法律保护 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 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 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我国十分重视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规范,依法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确保行政 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权力。我国制定了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处罚法定、公正公开、过罚相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行政处罚决定 和执行程序,建立了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对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可能产生重大 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前,赋予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权利。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 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依据这部法律,平 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处理行政争议8万多件。制定了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 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规范了行政许可制度,并为减少行政许可,明确了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的事项,同时规定,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

10 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对民事商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作出规定,明确了民法的调 整对象、基本原则以及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我国陆续制定了合同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债权制度和包括 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物权制度;制定了侵权责任法,完善了侵权责任制度;制定 了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法律,建立和完善了婚姻家庭制度;制定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 适用法,健全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制度;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 商业银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主体制度;制定 了证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行为制度,我国的海上贸易、 票据、保险、证券等市场经济活动制度逐步建立并迅速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 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植物 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以 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一大批法律法规。1982 年制定的商标法是我国开始系统建立现代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适应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的需要,我国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先后多次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 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在立法原则、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手段等方面,更加突出对 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法律保护。 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 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 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 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我国十分重视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规范,依法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确保行政 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权力。我国制定了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处罚法定、公正公开、过罚相当、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行政处罚决定 和执行程序,建立了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对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可能产生重大 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前,赋予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权利。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 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依据这部法律,平 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处理行政争议8万多件。制定了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 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规范了行政许可制度,并为减少行政许可,明确了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的事项,同时规定,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9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