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比热容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计算。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不同 2、通过“想想议议”用算术法计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 情感目标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导法:演示法、探究交流法、练习法 学法:讨论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 导学准备:导学案、实验器材、PPT 教案来源:自撰 导学过程: 、激情导入 师:投影图片(海滩)并伴随字幕“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当我们赤脚踩岸边的砂石上, 砂石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当我们跳进水里,河水又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的出现,让学生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展示PPT3 生:海水凉(冷):砂石烫(热) 师:这“一烫一凉”说明了水和砂石的什么不同? 生:温度 师:这一现象曾被称为“水陆温度的差异”那么,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生:猜想、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必要、合理的解释。 师:两种不同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为什么却不一样,这与物质的什么有关? 、导学环节: 探究一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1.请学生阅读教材P11“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小组交流讨论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3)如何设计实验 探究二理解比热容概念 2.请学生阅读教材“比热容”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是
1 第三节 比热容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计算。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不同。 2、 通过“想想议议”用算术法计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 情感目标: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 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导法:演示法、探究交流法、练习法 学法:讨论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 导学准备:导学案、实验器材、PPT 教案来源:自撰 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投影图片(海滩)并伴随字幕“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当我们赤脚踩岸边的砂石上, 砂石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当我们跳进水里,河水又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的出现,让学生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展示 PPT3 生:海水凉(冷);砂石烫(热)。 师:这“一烫一凉”说明了水和砂石的什么不同? 生:温度。 师:这一现象曾被称为“水陆温度的差异”;那么,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生:猜想、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必要、合理的解释。 师:两种不同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为什么却不一样,这与物质的什么有关? 二、导学环节: 探究一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1.请学生阅读教材 P1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小组交流讨论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3)如何设计实验 探究二理解比热容概念 2.请学生阅读教材“比热容”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是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4)水的比热容是 ,表示 探究彐热量的计算 问题展示: 3.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2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5.2k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6.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物体吸收热量计算公式 板书设计 、比热容 概念: 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 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物理意义:1kg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二、热量的计算 Q吸=cm(t-to)吸热 公式: Q政=cm(to-t)放热 课堂小结 1.海里的水和岸边的砂石同时受到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水陆温度的差异”? 2.质量、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想同的热量后,温度往往不一样,我们用什 么来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性质差异?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什么?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物质比热容相同吗? 4.水的比热容是多少?它的物理意义是?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多少与物质的 什么有关? 5.热量的计算公式是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请随机完成《学生用书》中“课堂探究案案”中针对训练部分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炎热的夏天中午,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海滨浴场沙滩上沙子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的,而海水的温度明显低于沙滩的温度,其原因是 ,受到同样的太阳光照射时, 的温度升高得更多 2.“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主要是城市中人口、汽车和空调等的急剧增加从而使城市 聚热,钢筋水泥、土木砖瓦以及纵横交织的道路网,它们的」 小,在阳光的照射下升 温快,它们取代了原本能降低城市温度的树木和草地,雨水大部分从下水道排走,地面水分 的散热作用日益丧失,再加之城市通风不良,空气难以形成对流,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 等原因
2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4)水的比热容是 ,表示 。 探究三热量的计算 问题展示: 3.1kg 水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2kg 水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5.2kg 水温度升高 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6.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物体吸收热量计算公式 三、 板书设计 一、比热容 概念: 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 水的比热容:c 水=4.2×103 J∕(㎏·℃) 物理意义:1 ㎏的水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是 4.2×103 J 二、热量的计算 Q 吸 = c m (t-t0) 吸热 公式: Q 放 = c m (t0-t) 放热 课堂小结 1.海里的水和岸边的砂石同时受到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水陆温度的差异”? 2.质量、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想同的热量后,温度往往不一样,我们用什 么来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性质差异?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什么?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物质比热容相同吗? 4.水的比热容是多少?它的物理意义是?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多少与物质的 什么有关? 5.热量的计算公式是 ●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请随机完成《学生用书》中“课堂探究案案”中针对训练部分 ●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炎热的夏天中午,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海滨浴场沙滩上沙子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这是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内能的,而海水的温度明显低于沙滩的温度,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同样的太阳光照射时,_______的温度升高得更多。 2.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主要是城市中人口、汽车和空调等的急剧增加从而使城市 聚热,钢筋水泥、土木砖瓦以及纵横交织的道路网,它们的________小,在阳光的照射下升 温快,它们取代了原本能降低城市温度的树木和草地,雨水大部分从下水道排走,地面水分 ____的散热作用日益丧失,再加之城市通风不良,空气难以形成对流,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 等原因
3.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非燃料液体吸收的热量与温度变化情况的图象, 请根据图象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液体的比热容较小,如果要你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 种作为汽车的冷却液,你认为选择液体更好。 4.质量为100kg的水,温度从20℃降低到8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c*=4.2×10J/(kg·℃) 5.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500℃,质量是1.5g,它的温度降低到20℃,要放出多少热量? [已知铁的比热容c铁=0.46×10J/(kg·℃) ●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 ●导学反思:
3 3. 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非燃料液体吸收的热量与温度变化情况的图象, 请根据图象中提供的信息判断,___液体的比热容较小,如果要你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 一种作为汽车的冷却液,你认为选择___液体更好。 4.质量为 100kg 的水,温度从 20℃降低到 8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 c 水=4.2×10 3 J/(kg·℃)] 5.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 500℃,质量是 1.5g,它的温度降低到 20℃,要放出多少热量? [已知铁的比热容 c 铁=0.46×103 J/(kg·℃)] ● 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 ● 导学反思: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是( ) A C.绿洲荒漠交界带 .地质灾害易发区 B D.水土流失严重区 .高寒带生态系统 解析:选D 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常见的有海岛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和高寒带生态系统等。 2.下列属于非洲的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乱垦滥伐 C.过度放牧 D.破坏植被 解析: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沙 3.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 非洲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荒漠化问题特别严重;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和破坏植被为人为原因。 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河北怀来沙漠离北京天安门已不足 ( ) 70 km。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造成的;5%是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所致。据此完成3~4题。 A B C .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 4.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这些沙漠化土地的形成( ) A.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 C D .是人类发展工农业所致 .主要是由于降水减少,蒸 .是由于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土地推进 发加剧 解析: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 5.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 3.C 4.A 第3题,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具有旱害的半湿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第 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 ( ) 4 题,由材料可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 据此完成5~7题。 A B C .泥沙淤积河、湖,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气候恶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D 6.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四月、七月 B.四月 C 7.七月.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 D.十一月 A.缺乏分解者 B C D .缺少枯枝落叶 .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解析:二、综合题5.A 6.C 7.D 第5题,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因而造成下游淤积严重,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第6 题,长江流域降水夏季最为集中,在暴雨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四月、七月、十一月相比,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七月。第7 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