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 育的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 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通过我国教育发 展的史实,使学生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必修I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 发展”和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史实基本掌握,同时 作为在校学生,对教育发展史实和教育的意义会格外关注。 【任务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主要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 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二是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要组织学生问题探究, 努力将史实运用、历史比较、现实感悟、交流对话等目标贯穿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从而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成 人成才、报效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 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2.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 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2.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 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2019-2020 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第21 课 现代中国教 育的发展 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 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通过我国教育发 展的史实,使学生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必修Ⅰ第 20 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 21 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 发展”和必修Ⅱ第 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 12 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 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史实基本掌握,同时 作为在校学生,对教育发展史实和教育的意义会格外关注。 【任务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主要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 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二是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要组织学生问题探究, 努力将史实运用、历史比较、现实感悟、交流对话等目标贯穿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从而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成 人成才、报效祖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 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2.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 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表:新中国前 17 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2.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 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3.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 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 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2.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 证关系。 【设计思路】 本课图片等资料丰富,在教授新中国教育发展三个阶段时穿插一些资料,并设计一些 思考题,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的竞争取 决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 业,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思考: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 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 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 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
3.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 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 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2.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 证关系。 【设计思路】 本课图片等资料丰富,在教授新中国教育发展三个阶段时穿插一些资料,并设计一些 思考题,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的竞争取 决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 业,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 1948—1984 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 1952—1961 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 60%—80%,我国占 30%左右。 思考: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 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 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 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人民教育的奠基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填写知识结构表格 时代背景 具体措施 影响 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回到人民逐步形成比较 新教育。 的手中。 完整的国民教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确定了教育发展的育体系。培养 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方向。 了大批素质较 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高的劳动后备 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军和德才兼备 进入全面建设③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的建设人才 社会主义时期 育方针。 ④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扫除文盲,培养人 的学校教育制度 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讲解这一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并总结影响,即逐 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 才 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分析教材P100“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 展的比较”表,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解题关键:实际上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思路引领:中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 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教师概括指出: 发展:①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 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动乱中的教育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填写知识结构表格。 时代背景 具体措施 影响 新中国成立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 新教育。 教育事业回到人民 的手中。 逐步形成比较 完整的国民教 育体系。培养 了大批素质较 高的劳动后备 军和德才兼备 的建设人才。 ②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 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确定了教育发展的 方向。 进入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时期 ③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 育方针。 ④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 的学校教育制度。 扫除文盲,培养人 才。 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讲解这一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并总结影响,即逐 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 才。 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分析教材 P100“新中国头 17 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 展的比较”表,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解题关键:实际上文革前 17 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思路引领:中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 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教师概括指出: 发展:①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 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出示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 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思考: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 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 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教师补充资料: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 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 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 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 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 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 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 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 的反潮流英雄 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拉大 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出示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 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思考: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 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 年废止高考制度;70 年代招收不需要文 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教师补充资料: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 1973 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 月 30 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 3 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 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 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 情绪。 同年 7 月 19 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 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 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 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 的反潮流英雄。 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拉大。 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材料1: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材料2: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 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3: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 产值 173 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探究: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师生对话,使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教育的复兴” 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 七年自东高等学校都生试 语文试题(A) 生只式式什材全情,一题 D请《是③炊(E 三,增下一故文言文加上化汉 组含并么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看教材中“历史纵横”,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 思考:这些学生为什么能有机会参加高考考试?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指导 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到文革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 1、措施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 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 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材料 1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 200 万中专毕业生和 100 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 亿元。 材料 2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 9 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957 年获理工农医专业 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 88%。 1965-1970 年培养出 19 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 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 产值 173 682 1969 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探究: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师生对话,使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三、“教育的复兴” 出示反映 1977 年高考的历史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看教材中“历史纵横”,了解 1977 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 思考:这些学生为什么能有机会参加高考考试?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指导 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到文革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 1、措施: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 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 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4)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A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B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C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 (6)启动“希望工程” (7)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具体做法: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 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的发展。 教师指出,在上述7条中,第1条是在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 春天。第2、3、4条是在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在80年代,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内 容。第5、6、7条主要是90年代以来有针对性的一些具体举措 思考: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三个面向”的关系: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 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 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 教师出示希望工程图片: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 形象代表!她和许许多多的贫困 山区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那双 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 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 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 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 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完 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 她学习勤奋努力,顺利地考入 安徽大学,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 位 指导学生看图片和教材“历史纵横”,认识“希望工程”在救助农村失学儿童方面起到 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以点带面,认识“文革”以后教育所取得成就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4)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A 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B 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C 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D 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 (5)20 世纪 90 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211 工程”计划 (6)启动“希望工程” (7) 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具体做法:国家出资支持西部 20 所高校建设,并在 西部 200 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的发展。 教师指出,在上述 7 条中,第 1 条是在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 春天。第 2、3、4 条是在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在 80 年代,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内 容。第 5、6、7 条主要是 90 年代以来有针对性的一些具体举措。 思考: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三个面向”的关系: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 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 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 教师出示希望工程图片: 指导学生看图片和教材“历史纵横”,认识“希望工程”在救助农村失学儿童方面起到 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以点带面,认识“文革”以后教育所取得成就。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 形象代表!她和许许多多的贫困 山区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那双 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 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 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 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 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完 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 她学习勤奋努力, 顺利地考入 安徽大学,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 位
探究: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措施可 以得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是新时期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可以 得出,教育改革措施得当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探究: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用表格形式展现三者之间的关系: 经济 促进 提供物质保障 提供物质保障 促进 提供人才 教育 科技 推动 【本课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完成表格 期 方针措施 奠基时期 挫折时期 发展时期 指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才能林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板书设计:
探究: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措施可 以得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是新时期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从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可以 得出,教育改革措施得当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探究: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用表格形式展现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课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完成表格。 时期 方针措施 影响 奠基时期 挫折时期 发展时期 指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才能林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板书设计: 教育 提供物质保障 促进 提供人才 推动 促进 科技 经济 提供物质保障
人民教育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3、探究: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讲授本课是切忌只是进行知识的罗列堆砌,一定要使学生认识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 关系,认识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二、动乱中的教育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2、原因: 3、探究: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讲授本课是切忌只是进行知识的罗列堆砌,一定要使学生认识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 关系,认识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