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选择题 1.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 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 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同意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2.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 析正确的是 2001年 1997年 12.2% 1991 15.8%6 20世纪8年代初 235%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3.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 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4.对于下表的历史统计数据,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1.1977 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 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 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同意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2.下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肓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 析正确的是(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3.1952 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 7 个工 科系、20 个专业和 13 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 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4.对于下表的历史统计数据,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 选择题
1957-1960年各类各级学校增长情况(所) 高校 高中 1957年229 2184 89l2 547300 1958年791 24787 776800 1959年841 1669】 737400 1960年1289 17115 726500 A.教育大跃进未必改善教育质量B.这种增长严重冲击了扫盲教育 C.高等教育获得了较明显进步 D.教育发展均衡性得到一定改善 5.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 1200r单位方人 ■报考人数 ■招生人数 197719921998200220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6.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 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的这一看法() A.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 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7.1968年中国农村不少村一级办的小学升格为初中,这些初中缩短学制至7年(即小学5 年,初中2年),公社(乡镇)一级办的中学学制缩短为9年(即小学为5年,初高中各2 年)。这一学制改革() A.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B.受时代环境的影啊较大 C.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降低了高考招生的录取率 8.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 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教育大跃进未必改善教育质量 B.这种增长严重冲击了扫盲教育 C.高等教育获得了较明显进步 D.教育发展均衡性得到一定改善 5.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 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 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 C.文革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招生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6. 1977 年 5 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 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 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的这一看法( ) A.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 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7.1968 年中国农村不少村一级办的小学升格为初中,这些初中缩短学制至 7 年(即小学 5 年,初中 2 年),公社(乡镇)一级办的中学学制缩短为 9 年(即小学为 5 年,初高中各 2 年)。这一学制改革( ) A.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B.受时代环境的影啊较大 C.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降低了高考招生的录取率 8.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 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9.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后,国家十分重视科学和教育的发 展规划,下列属于20世纪90年代科学和教育发展规划的是 ①“863计划 ②“211工程计划”③“希望工程” ④“科教兴国”战略⑤“985工程”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10.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心 比旧中最多时增长心 高等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6.9倍 小学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对上表解读无误的是() A.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C.人民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D.直接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1.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 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12.下列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 13.1977年邓小平复出以后,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他“否定‘两个估计’,强调‘科 学技术是生产力,肯定新中国成立后科教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 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使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恢复了高考制度 B.扩大了高校自主办学权 C.提出“三个面向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 9.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后,国家十分重视科学和教育的发 展规划,下列属于 20 世纪 90 年代科学和教育发展规划的是( ) ①“863 计划” ②“211 工程 计划” ③“希望工程” ④“科教兴国”战略 ⑤“985 工程”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⑤ 10.新中国头 17 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的比较( ) 对上表解读无误的是( ) A.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C.人民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直接为新时期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1.我国从 1957 年到 1966 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 140 万人,为 1950 年到 1956 年 7 年间 的 4.9 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12.下列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13.1977 年邓小平复出以后,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他“否定‘两个估计’,强调‘科 学技术是生产力’,肯定新中国成立后科教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 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使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恢复了高考制度 B.扩大了高校自主办学权 C.提出“三个面向”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年代 大事记 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 1952年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 财经等人文学科 1958年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500所。 1966年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 1977年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 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 1996年 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 1999年 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 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 2000年 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材料反映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1952年或2000年中,选取一个发展阶段,概 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 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年代 大事记 1952 年 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 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 65 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 财经等人文学科。 1958 年 全国高校从 1957 年的 229 所增加到 23500 所。 1966 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1977 年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 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 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96 年 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 1998 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 度基本取消,当年 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1999 年 当年招生人数增加 51.32 万人,招生总数达 159.68 万人,增长速度达到 47.4%, 2000 年的扩招幅度为 38.16%。 2000 年 2000 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 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材料反映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 1952 年或 2000 年中,选取一个发展阶段,概 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 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 ◆ 综合题
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 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 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一一太学正式 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 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 年不变的性质一一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下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科目与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开设的课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1999年6日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 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2008年小学净入学率已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为98.5,青壮年文盲率降 低至2.5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大学堂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 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 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 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 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 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 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下面是 1904 年京师大学堂科目与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开设的课 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 1904 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 1999 年 6 日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 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2008 年小学净入学率已达到 99.5%,初中毛入学率为 98.5,青壮年文盲率降 低至 2.5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大学堂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 发展的认识。 ◆ 参考答案
谷案和解析 【答案】 1.C2.D3.B4.A5.D6.D7.B8.B9.B10.B11.A 12.C13.A 示例一: 特点: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 式的影响;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 示例二 特点:2000年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 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任答两点即可) (1)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 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言之成理即可) 特点: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 (2)特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近代科技相组合:大多数学科的设置具有实用性:科目和 专业设置近代化。 原因: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影响:西方近代科技传播的推动:人们思想的日益解放 (3)理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 认识:教育发展具有渐进性;教育发展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受政治、经济形势 的影响 【解析】 1.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査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 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正确:A说法绝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材料没有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2.D 3.B 4.A 5.D 6.D 7.B 8.B 9.B 10.B 11.A 12.C 13.A 14. 示例一: 特点: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 式的影响;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 示例二: 特点:2000 年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 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任答两点即可) 15. (1)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 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言之成理即可) 特点: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 (2)特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近代科技相组合;大多数学科的设置具有实用性;科目和 专业设置近代化。 原因: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影响;西方近代科技传播的推动;人们思想的日益解放。 (3)理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 认识:教育发展具有渐进性;教育发展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受政治、经济形势 的影响。 【解析】 1.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 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高考招生规模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 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 C 正确; A 说法绝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材料没有
反映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信息,故排除B: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并不能说明高 等教育已经普及,故排除D。故选C 2.本题考査的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灵 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1年, 中国文盲、半文盲人数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这与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教育政策密不可分。 A项提及的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与题干时间段不符,排除:进入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我国逐步确立起了社会主义教育 制度,排除B:C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而且主要是科学文艺方面的方针,排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1986年通过并施行,有利于普及义务教育、扫除了大 量文盲,故D正确。故选D 3.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教育,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到 1952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故排除A项;C 项应为提出于1995年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故排除 题目中的高校院系调整不仅仅发生于天津,故D项的说法错误;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开 始执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为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天津大学…… 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B项的说法符合题意,故选B 5.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报考人数的增加可知A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招生的 增加说明B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破坏, 1977年恢复高考,所以岀现报考人数大增,故C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 能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故D符合题意。故选D 6.本题考査的是邓小平关于新中国科学、教育的主张,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 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题干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与“双百方针”无关,A项错误;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目标是在1960年,B项错误;揭开 改革开放大潮序幕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错误:由“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 现现代化”,可知这是对错误行为的批判,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7.本题考査的是新中国“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旨在考査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明显与“文革”时期教育状况史实不符, 而且题干信息也无从体现,排除:题干信息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C;D项错误
反映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信息,故排除 B;1977 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并不能说明高 等教育已经普及,故排除 D。故选 C。 2. 本题考查的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灵 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2001 年, 中国文盲、半文盲人数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这与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教育政策密不可分。 A 项提及的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与题干时间段不符,排除;进入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我国逐步确立起了社会主义教育 制度,排除 B;C 项“双百”方针,是 1956 年提出的,而且主要是科学文艺方面的方针,排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 1986 年通过并施行,有利于普及义务教育、扫除了大 量文盲,故 D 正确。故选 D。 3.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教育,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到 1952 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53 年”,故排除 A 项;C 项应为提出于 1995 年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53 年”,故排除; 题目中的高校院系调整不仅仅发生于天津,故 D 项的说法错误;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开 始执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为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天津大学…… 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B 项的说法符合题意,故选 B。 4. 略 5.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报考人数的增加可知 A 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招生的 增加说明 B 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严重破坏, 1977 年恢复高考,所以出现报考人数大增,故 C 分析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 能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D。 6. 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关于新中国科学、教育的主张,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 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题干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与“双百方针”无关,A 项错误;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目标是在 1960 年,B 项错误;揭开 改革开放大潮序幕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项错误;由“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 现现代化”,可知这是对错误行为的批判,D 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故选 D。 7.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 项明显与“文革”时期教育状况史实不符, 而且题干信息也无从体现,排除;题干信息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 C;D 项错误
十年“文革”期间(1966年—1976年),高考制度停止:题干所揭示的学制改革与十年“文 革”期间,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相吻合,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B。 8.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教育,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时间限定 “1985年”。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故B符合题意:1977年,邓小平 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开始在教育领域全面拨乱反正。排除A: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 的战略提出,排除C:“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发生于1965年,排除D。故选B 9.本题考查新中国新时期教育复兴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863计划”出现在1986年,“希望工程”在1989年10月开始出现。其余三项 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综上所述,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1.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教育,考查对材料和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材料中的“1957 年到1966年”时间段,“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B项:拨乱反正整顿教学 秩序,是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排除C项:“三个面向”方针是1983年提出的 排除D项;到1965年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故选 12.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判断,①项为1983 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所题:②项是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的:③项是1949年《共 同纲领》中的规定:④项为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的 内容。正确顺序为③①②④,ABD三项不符题意,均排除,C项正确,故选C。 13.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复兴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 据材料“1977年”、“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结合所学知识,1977年,邓小平决定恢 复高考,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A符合题意;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排除B:邓 小平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排除C: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 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排除D。故选A 14.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旨在考査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 问特点,需要选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如选定1952年,据 材料“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可知1952年髙校院系调整,据材料“政府接办改造了 65所私立高校”可知政府办学,据材料“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可知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再如选定2000年,据材料“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
十年“文革”期间(1966 年—1976 年),高考制度停止;题干所揭示的学制改革与十年“文 革”期间,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相吻合,B 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B。 8. 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教育,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时间限定 “1985 年”。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故 B 符合题意;1977 年,邓小平 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开始在教育领域全面拨乱反正。排除 A;20 世纪 90 年代“科教兴国” 的战略提出,排除 C;“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发生于 1965 年,排除 D。故选 B。 9. 本题考查新中国新时期教育复兴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863 计划”出现在 1986 年,“希望工程”在 1989 年 10 月开始出现。其余三项 均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综上所述,故 B 正确,排除 ACD。故选 B。 10. 略 11.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教育,考查对材料和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材料中的“1957 年到 1966 年”时间段,“科教兴国”战略是 1995 年提出的,排除 B 项;拨乱反正整顿教学 秩序,是在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排除 C 项;“三个面向”方针是 1983 年提出的, 排除 D 项;到 1965 年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故选 A。 12.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判断,①项为 1983 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所题;②项是 1988 年 9 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的;③项是 1949 年《共 同纲领》中的规定;④项为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的 内容。正确顺序为③①②④,ABD 三项不符题意,均排除,C 项正确,故选 C。 13.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复兴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依 据材料“1977 年”、“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结合所学知识,1977 年,邓小平决定恢 复高考,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A 符合题意;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排除 B;邓 小平 1983 年提出“三个面向”,排除 C;1995 年 5 月 6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 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排除 D。故选 A。 14.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 问特点,需要选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如选定 1952 年,据 材料“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可知 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据材料“政府接办改造了 65 所私立高校”可知政府办学,据材料“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可知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再如选定 2000 年,据材料“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
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办公办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 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可知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时代 背景,如选定195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计划经济的反映和工业化对人才的需 要,政治方面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如选定2000年,据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 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 (1)本问主要考查太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 概括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审准试题的设问,试题的分值,答案来源,从而从历史 时空角度组织答案。其次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信息,材料一中可以得出中国太学兴起的因素 有选官制度的弊端,董仲舒儒家思想,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培养官僚需要;结合汉代背景可 以得出大一统国家形成,汉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小农经济占主导等:历史因素则为古代早 期稷下学宫等学校教育影响。结合材料“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培养国家 后备官僚”,“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可以看出其特点: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培养 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等。 (2)本问主要考查京师大学堂教育特点及其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科目内容、专业知识及备注,可以得出京师大学堂在继承中国古 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原则,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近代科技相组合:并且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科的设置具有 实用性。 (3)本问主要考查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 方向。至于如何看教育的发展,我觉得应该从这样几方面去理解,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一定要营造好的政治和经 济环境,这样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
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办公办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 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可知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时代 背景,如选定 1952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计划经济的反映和工业化对人才的需 要,政治方面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如选定 2000 年,据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 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 15. (1)本问主要考查太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 概括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审准试题的设问,试题的分值,答案来源,从而从历史 时空角度组织答案。其次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信息,材料一中可以得出中国太学兴起的因素 有选官制度的弊端,董仲舒儒家思想,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培养官僚需要;结合汉代背景可 以得出大一统国家形成,汉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小农经济占主导等;历史因素则为古代早 期稷下学宫等学校教育影响。结合材料“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培养国家 后备官僚”,“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可以看出其特点: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培养 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等。 (2)本问主要考查京师大学堂教育特点及其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科目内容、专业知识及备注,可以得出京师大学堂在继承中国古 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原则,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近代科技相组合;并且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科的设置具有 实用性。 (3)本问主要考查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 方向。至于如何看教育的发展,我觉得应该从这样几方面去理解,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一定要营造好的政治和经 济环境,这样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