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概论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Economy》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8,文件大小:4.59MB,团购合买
第一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中国经济体制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第四章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产业政策 第五章 中国农村经济 第六章 中国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经济 第七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第八章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第九章 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消费和投资 第十章 财政与税收 第十一章 货币运行机制与金融机构体系 第十二章 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宏观调控 第十三章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授课班级: 九八级企业管理 九八级营销 授课名称: 中国经济论纲 授课时间: 每周二78节 单周三5-6节 课程类犁:重点理论课 教学目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了第20个年头,这2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不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讲授本课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把握中国 经济运行的脉络线索,分析我们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揭示中国经济发展变化 的演进轨迹,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预测。 教学方法: 授课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线,力求根 据改革的实际进展,利用最新的资料,对中国经济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介绍。 并引进中外各种经济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评论,使学生 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框架和实际运行状况有一个比较完整翔实的认识。 教学主要内容: 全书分三篇十三章: 上篇:中国经济体制于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第一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的基本理论:第二章:中国经济体制;第三章: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中篇:中国经济结构。包括第四章: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产业政策:第五 章:中国农村经济:第六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经济。 下篇:中国经济运行。包括第七章:企业制度与经营管理:第八章:劳动就业 与社会保障制度:第九章:居民个人收入的分配、消费与投资:第十章:财政与税 收:第十一章:金融体系与货币运行机制;第十二章: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第 十三章: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第一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简要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着重阐述社会主义的本 质和道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本质,基本解决制度。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成功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科学地把握 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 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进一 步阐述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从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 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国际形势作出新的 科学判断、形成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充 分的科学论证,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指明了正确的途径。 2、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我们党的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显著的发展和提 高。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的新局面和取得的光辉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 观察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 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无论对中国的繁荣昌盛,还是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都 具有重大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 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从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发 展,形成主题 这个阶段的主要历史内容就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也迈出重要步伐。主要是在农 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开始兴办经济特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后来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展开,形成轮廓。十二大 以后,历史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正式宣布全面改革。这里说的改革,包括对外开放在内。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 入,要求思想解放的深入,要求理论思考的深入。 1

3、从党的十三大以来,经过十四大到十五大,以南巡讲话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 成熟,形成体系。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把这个理论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以南巡讲话为灵魂的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个新的科 学概括,使之构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 鲜明的科学概念,表明了这个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道路 一、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建立在对这个问题探讨的基础上的。 1、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走自己的道路,在探索中前进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1、新概括用唯物史观去观察社会主义 2、新概括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社会主义 3、新概括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去研究社会主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第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 长大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大本质需要。 第二,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 防力量,在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和较量中站住脚跟。 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增强 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第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 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从一定意义说,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就没有发达的社会主义。今天社会主义国家 的种种缺陷和不足,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有关。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就可以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3

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 2、三个“有利于”标准更为完整 3、全面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历史定位,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是制定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客观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 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特定阶段,必须从这个实 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两方面的国情决定 的。 从时间跨度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从本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大体到下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为止。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依据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多样化,也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发 展。 再次,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需要吸引大量外商来我国创办独资、合资、合作经营 企业。 3、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 成分。 4、努力探案公有制的实行形式,继续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基 本点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

第二章中国经济体制 教学重点: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入手,阐述中国改革前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背景 和内容、计划经济的运行及其优劣:介绍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 革过程和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过程。 第一节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国家计划地安排控制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和管理制度。 主要特征是: 1、经济决策高度集中 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宏观调控目标微观化。从我国的经济实践来 说,从5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宏观调控决策体系。 (1)建立了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2)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 (3)建立了以计划流通为主体的流通体制: (4)建立了由国家集中管理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 2、经济运行依靠行政命令推动 为了贯彻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整个社会建立庞大的横向和纵向经济管理网络。 纵的方面是从中央到地方按产业的划分建立各个部门的管理机构:横的方面是按 地区划分建立各级地区的管理机构。 3、经济调节实物化 经济调节实物化,是指调控体系实物化,调控过程直接化。 二、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这种体制的形成有 其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也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 1、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1)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 (2)建国初期形势和任务的客观要求 (3)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背景 2、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和弊端 优点: 一是有利于迅速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用国家有限的经济 力量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和满足国防需要:二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国民经济结 构,集中发展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改变生产力布局。 主要弊端: (1)政企职责不分,国家权力过分集中 (2)国民经济缺乏横向联系 (③)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地作用 (4)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4

第二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初始阶段(1978年至1984年10月)。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在农村,大 范围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阶段:改革全面推进阶段(1984年底至1987年10月)。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从农 村转向城市。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阶段(1987年10月至1991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 经济新体制。 第四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至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 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1、转轨过程 首先将市场机制部分地引入到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内来,在其内部培育起一个 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生长点,然后随着它的成长壮大,逐渐成为与计划经济并立的另 一级,从而使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并存,共同调节经济运行。最后,市场经济体 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占据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主导地位,经济转归过程宣告完成。 因此,双轨制是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桥梁。 2、双轨制 双轨制,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并存, 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过渡性经济体制。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手段双轨 (2)价格双轨 (3)决策行为双轨 (4)政策双轨 双轨制意味着在一个经济整体内部并存着两套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运行规则, 违反了市场公正交易的要求,破坏市场机制,造成经济生活的混乱无序。尽管这是过 濮时期不得不付出的改革成本,但它带来的严重后果会恶化改革的社会环境,造成一 系列社会、经济乃至政治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改革。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趋利性 (2)自主性 (3)开放性 (4)竞争性 (5)分化性 2、市场经济的功能 (1)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5

(2)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增进社会利益 (③)提供价值评估的客观标准 (4)提供奖优罚劣的强制手段 3、市场经济的缺陷 (1)市场无法自发地实行经济总量的平衡,必然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振荡 (2)市场经济容易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③)市场无法解决生态失衡,环境保护以及“外部不经济”等问题 (4)市场竞争的“失灵”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2、中国存在市场经济的原因 (1)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分工 2)中国存在大量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③)劳动者的劳动力依然是商品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目前国际上几种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1)美国式的市场经济是从完全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曾被奉为市场经济的经典 模式。 (2)日本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2、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构成 (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中国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指由相互联系的各种市场构成的有机主体。 一、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1、消费品市场 2、生产资料市场 二、生产要素市场 1、金融市场 (1)货币市场 6

(2)资本市场 (3)外汇市场 2、劳动力市场 3、技术市场 4、信息市场 5、房地产市场 6、产权市场 三、积极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我国在建立市场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各类市场发育不平衡,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 2、部门和地方对市场的分割和封锁较为严重 3、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尚未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仍不能构成真正的市场主体 4、市场法规建设落后 7

第三章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介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战略,阐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 径。 教学难点:经济增长方式。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国际比较 一、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1、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 1949年,整个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是一个经济水平很低的农业大国。 2、经济发展阶段 (1)“一五”时期 (2)“大跃进”时期 (3)调整时期 (4)“十年动乱” (5)改革开放以来 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1953-1989年 这期间,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87%,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68%。 2、1991一1995年 “八五”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生产力、综合国 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3、1996年 “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4、1997至今 三、经济生活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居于世界前列。 2、经济总量指标 3、人均经济指标 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指标相对十分低下。 4、经济结构 5、消费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体制问题 经济发展状况受经济体制制约。 2、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6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高经济增长 率与低经济效益并存。 3、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4、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合理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5、对外开放问题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战咯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企业、部门或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等经济主体,为实现经济 发展目标,通过内外环境的全面分析,从经济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较厂时期总体性的 谋划和纲领。 一、“翻两番”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城乡居民小康生活的内容 三、“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奋斗目标 2、指导方针 3、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 第三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是指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 增长,是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经济增长方式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途径、道路和方法、 形式的总和,也是经济增长目的和经济增长手段的统一。 这与经济发展战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 两种基本类型:粗放型和集约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是高投入、高消耗甚至高浪费,和低质量、低效率、低效 益的方式: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低投入、低消耗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式。 但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并非截然分开的。 三、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及其局限性 1、投资膨胀与被迫收缩带来经济周期波动 2、盲目追求产值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失调 3、企业规模不经济 4、技术进步缓慢 5、单纯追求数量增长 9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58页,可试读2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