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价体系 2008-11-20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具有公益性及经营性双重特征,在 经济学领域被划分为准公共用品。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体现速度、效率和公平原则 的基础上,突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通过多目标集合,建立一套科学的指 标评价体系,从而对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评价和监测,综合测度可持续发展整体及 各相关领域的协调情况,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一、交通运输可持线发展规划与评价的系统构成 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须通过不同层 次交通运输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征的综合分析,来科学、合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度。 1,宏观交通运输子系统 其定义为国家、区域范围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国家和省级交通管理所面对的对象,其管 理层次包括宏观交通政策、战略规划和交通运输组织方案等。宏观交通运输子系统的目标是 在可持续和社会公平前提下,实现宏观交通运输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为社会经济生活提 供服务。交通宏观交通运输系统的环境系统是宏观生态环境系统和宏观社会经济系统,其中 影响宏观交通运输系统的因素包括各种社会经济系统的主要指标(GP、经济增长速度、居民 收入水平等)、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 2.中观交通运输子系统 其定义为城市内比较宏观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理所面对的对象,其管理层次 包括城市交通政策、规划、工程设计和交通运输组织方案。中观交通运输系统的环境系统是 中观生态环境系统、中观社会经济系统和宏观交通运输系统,其中影响中观交通运输系统的 因素包括各种中观社会经济系统的主要指标、大范围的产业布局和宏观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交 通政童、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等。 3.微观交通运输子系统 其定义的是城市内微观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交通管控最基本的层次,主要体现为: 交通控制与诱导,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微观管理(包括具体的交通运输业务的具体管理工作和
构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价体系 2008-11-20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具有公益性及经营性双重特征,在 经济学领域被划分为准公共用品。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体现速度、效率和公平原则 的基础上,突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通过多目标集合,建立一套科学的指 标评价体系,从而对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评价和监测,综合测度可持续发展整体及 各相关领域的协调情况,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一、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价的系统构成 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须通过不同层 次交通运输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征的综合分析,来科学、合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度。 1.宏观交通运输子系统 其定义为国家、区域范围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国家和省级交通管理所面对的对象,其管 理层次包括宏观交通政策、战略规划和交通运输组织方案等。宏观交通运输子系统的目标是 在可持续和社会公平前提下,实现宏观交通运输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为社会经济生活提 供服务。交通宏观交通运输系统的环境系统是宏观生态环境系统和宏观社会经济系统,其中 影响宏观交通运输系统的因素包括各种社会经济系统的主要指标(GDP、经济增长速度、居民 收入水平等)、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 2.中观交通运输子系统 其定义为城市内比较宏观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理所面对的对象,其管理层次 包括城市交通政策、规划、工程设计和交通运输组织方案。中观交通运输系统的环境系统是 中观生态环境系统、中观社会经济系统和宏观交通运输系统,其中影响中观交通运输系统的 因素包括各种中观社会经济系统的主要指标、大范围的产业布局和宏观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交 通政策、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等。 3.微观交通运输子系统 其定义的是城市内微观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城市交通管控最基本的层次,主要体现为: 交通控制与诱导,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微观管理(包括具体的交通运输业务的具体管理工作和
物流、客流实施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微观交通运输子系统的目标是在已有的交通需求和交 通供给条件下,实现交通流的安全、快捷、便利的通行。微观交通运输系统的环境系统是微 观生态环境系统、微观社会经济系统和中观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性表现在它的各个子系统之间,非线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动态 性等在交通运输系统中都有表现。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性不仅意味着 系统一般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接受环境的输入和扰动、向环境提供输出 而且还具有主动适应和进化的含义。由于交通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虽然交通运输系统与社 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但交通运输系统与其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 强度比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更大,因而生态环境因素也就成为制约交通运输可持续 发展的关健因素。 二、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资源约束 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必须与经济社会其他资源的优化 配置进行良性互动。我国目前从总体上仍处在交通运输需求迅速上升的初级运输化阶段,经 济快速增长对运输先行发展的要求与人口压力、制度滞后和环境脆弱性等问题之间的矛盾, 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在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 战。 1.交通需求方面 我国既是当今世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时又是交通需求增长最快的国 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展预测,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 内,这种趋势将不会改变。交通运输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人口众多的基本情况和长期 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己使我国交通发展的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客货运输需求和汽车拥有量 的增长己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也迅速接近资源与环境的容量限制,交通运输需求柔性 和供给刚性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由于需求的超边界柔性,交通需求会受到宏观经济管理措施 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交通供给的刚性则往往不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一一这种冲突在短时间内 体现为交通运输内在柔性和交通供给刚性的矛盾,在较长的时间则体现为交通需求与交通供 给的难以协调。 2.土地利用方面
物流、客流实施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微观交通运输子系统的目标是在已有的交通需求和交 通供给条件下,实现交通流的安全、快捷、便利的通行。微观交通运输系统的环境系统是微 观生态环境系统、微观社会经济系统和中观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性表现在它的各个子系统之间,非线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动态 性等在交通运输系统中都有表现。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性不仅意味着 系统一般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接受环境的输入和扰动、向环境提供输出, 而且还具有主动适应和进化的含义。由于交通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虽然交通运输系统与社 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但交通运输系统与其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 强度比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更大,因而生态环境因素也就成为制约交通运输可持续 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资源约束 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必须与经济社会其他资源的优化 配置进行良性互动。我国目前从总体上仍处在交通运输需求迅速上升的初级运输化阶段,经 济快速增长对运输先行发展的要求与人口压力、制度滞后和环境脆弱性等问题之间的矛盾, 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在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 战。 1.交通需求方面 我国既是当今世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时又是交通需求增长最快的国 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展预测,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 内,这种趋势将不会改变。交通运输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人口众多的基本情况和长期 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使我国交通发展的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客货运输需求和汽车拥有量 的增长已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也迅速接近资源与环境的容量限制,交通运输需求柔性 和供给刚性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由于需求的超边界柔性,交通需求会受到宏观经济管理措施 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交通供给的刚性则往往不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冲突在短时间内 体现为交通运输内在柔性和交通供给刚性的矛盾,在较长的时间则体现为交通需求与交通供 给的难以协调。 2.土地利用方面
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 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影响者交通运输的分布特性,也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交通发展的 结构。一方面,土地利用是交通生成的主要决定因素,土地利用的状况将决定对交通设施的 需要,另一方面,交通设施的供给则改变了土地使用本身的可达性,并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发 生改变。由于不同的运输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不同,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交通的可持续 发展,要求选择土地资源占用少、使用效率高的运输方式和工程项目,要注重科学决策,合 理选择线位资源,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集约用地、保护耕 地。 3.能源消耗方面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交通运输是目前世界上能源消耗量最大和增长最快的 一个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己占国家总消耗的0%左右。现阶段我 国交通油品消耗已占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40%以上,而道路运输系统的能源消耗量占整个交 通运输部门能源消费量的50%以上。预计到2010年,中国每千人将拥有近50辆机动车,原 油进口量将占到石油总需求的45%。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能源的支撑,有效节约和合理利用 不可再生的能源,既关系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我国能源的战略安全。发展低耗能 交通运输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己经成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4,环境保护方面 交通运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易于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 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汽车化现象日趋明显,汽车己成为我国大中城 市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汽车排放的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氨氧化合物已占总排放量的 40%一75%。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区域的水土、植被、动物生存环境及人们的居住、 生活环境与人文景观带来影响,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也同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交 通阻塞、噪音和事故,以及大气、士地和海洋等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部分发达国家在《京 都议定书》的审批上要求“主要”发展中国家必须承诺自愿减排,其矛头直指我国,这都对 我国在发展交通运输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通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替性和不可再生行。在当前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交通需 求、土地供给、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将成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构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就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减少环境破坏,在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实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 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分布特性,也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交通发展的 结构。一方面,土地利用是交通生成的主要决定因素,土地利用的状况将决定对交通设施的 需要,另一方面,交通设施的供给则改变了土地使用本身的可达性,并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发 生改变。由于不同的运输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不同,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交通的可持续 发展,要求选择土地资源占用少、使用效率高的运输方式和工程项目,要注重科学决策,合 理选择线位资源,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集约用地、保护耕 地。 3.能源消耗方面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交通运输是目前世界上能源消耗量最大和增长最快的 一个产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已占国家总消耗的 30%左右。现阶段我 国交通油品消耗已占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 40%以上,而道路运输系统的能源消耗量占整个交 通运输部门能源消费量的 50%以上。预计到 2010 年,中国每千人将拥有近 50 辆机动车,原 油进口量将占到石油总需求的 45%。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能源的支撑,有效节约和合理利用 不可再生的能源,既关系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我国能源的战略安全。发展低耗能 交通运输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4.环境保护方面 交通运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易于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 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汽车化现象日趋明显,汽车已成为我国大中城 市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汽车排放的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已占总排放量的 40%—75%。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区域的水土、植被、动物生存环境及人们的居住、 生活环境与人文景观带来影响,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也同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交 通阻塞、噪音和事故,以及大气、土地和海洋等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部分发达国家在《京 都议定书》的审批上要求“主要”发展中国家必须承诺自愿减排,其矛头直指我国,这都对 我国在发展交通运输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通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替性和不可再生行。在当前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交通需 求、土地供给、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将成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构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就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减少环境破坏,在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实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价的目标婴求 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核心目标,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进行规划和评价,应当注意以下三方 面原则。 1,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性必须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极强的进化性。交通运输的适应性要求 其发展速度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在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资源的配置、交通设 施的建设与运营等方面不断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高效率地满足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过 程中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同时,进化性又要求交通运输系统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即交通运输生产投入要素的节约与可持续性。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获得,要求 交通运输的各种要素,包括设施、工具、土地、能源、技术、资本、人力等,通过要素投入 减化和优化,加快交通由传统产业迈向现代服务业的历史进程,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建立持续 运转的“安全、高效、节约、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支撑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交通运输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共存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社会公平也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产 生社会有失公平的诱因,关键在于社会生存权利的不平等。具体到交通领域,就是由于社会 中的技术权贵和精英群体的权利进一步扩大的同时,相对处于边缘地位的、己已经在承受紊乱 运输对环境所造成的重负的社会群体的权力进一步减少,弱势群体不但受到了交通带来的环 境污染等方面的侵害,还容易受到边缘化和孤立。因此研究交通规划管理的可持续性,就不 能再单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必须同时关注交通运输社会角度,特别是要站在贫困人 口等交通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角度进行思考。因此,交通运输与社会的和谐性要求交通运输 业必须保证社会公平,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利益应在全社会各种交通运输利益主体之间、代际 之间公平分配,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整体利益可持续发展之间进行协调,从而构成良 性的社会发展循环机制。 3.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三、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价的目标要求 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核心目标,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进行规划和评价,应当注意以下三方 面原则。 1.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性必须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极强的进化性。交通运输的适应性要求 其发展速度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在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资源的配置、交通设 施的建设与运营等方面不断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高效率地满足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过 程中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同时,进化性又要求交通运输系统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即交通运输生产投入要素的节约与可持续性。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获得,要求 交通运输的各种要素,包括设施、工具、土地、能源、技术、资本、人力等,通过要素投入 减化和优化,加快交通由传统产业迈向现代服务业的历史进程,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建立持续 运转的“安全、高效、节约、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支撑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交通运输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共存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社会公平也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产 生社会有失公平的诱因,关键在于社会生存权利的不平等。具体到交通领域,就是由于社会 中的技术权贵和精英群体的权利进一步扩大的同时,相对处于边缘地位的、已经在承受紊乱 运输对环境所造成的重负的社会群体的权力进一步减少,弱势群体不但受到了交通带来的环 境污染等方面的侵害,还容易受到边缘化和孤立。因此研究交通规划管理的可持续性,就不 能再单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必须同时关注交通运输社会角度,特别是要站在贫困人 口等交通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角度进行思考。因此,交通运输与社会的和谐性要求交通运输 业必须保证社会公平,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利益应在全社会各种交通运输利益主体之间、代际 之间公平分配,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整体利益可持续发展之间进行协调,从而构成良 性的社会发展循环机制。 3.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求考虑运输本身的经济效果,而且要求考虑运输的外部效 用和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交通运输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将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环境保护 作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的建设和运营尽可能减 少对生态等资源的极度占用和破坏,减少车辆运行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噪音等对环境 的污染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在交通运输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与保护环境之 间确定最合适的均衡,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价的实现途径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标志着一种转变,即从传统的、视交通为经济发展所派生的需求、 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设施的交通规划,向着强调论证、重视风险、正视过度发展弊端的政策手 段的转变,调整结构、加强规划、推进创新、完善制度成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 通发展模式的关键途径。 1.调整产业结构,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体系,首要任务就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 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正处 在工业化中期,能源资源消耗强度较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不加快调整经济 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社会负担不下,环境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持续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果继续沿用粗放的增长方式,资源消耗 继续维持现在的水平,如果没有集约利用土地、能源等资源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政 策和技术,交通行业不仅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而且既定的交通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 必须摒弃单纯强调交通运输发展而漠视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片面认识,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在 不断提高交通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交通发展 需要的同时,积极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做到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服务与资源供给、 环境条件统筹兼顾,统筹安排交通发展的结构、规模和速度,规范交通建设、运营、管理和 服务行为。 2.加强总体规划,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没有总体规划的强有力支持,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日标和功能不可能顺利实现。我国 交通运输宏观战略规划必须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突出交通 运输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经济、社会、环境、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要素行为的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求考虑运输本身的经济效果,而且要求考虑运输的外部效 用和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交通运输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将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环境保护 作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的建设和运营尽可能减 少对生态等资源的极度占用和破坏,减少车辆运行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噪音等对环境 的污染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在交通运输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与保护环境之 间确定最合适的均衡,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价的实现途径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标志着一种转变,即从传统的、视交通为经济发展所派生的需求、 为经济发展的服务设施的交通规划,向着强调论证、重视风险、正视过度发展弊端的政策手 段的转变,调整结构、加强规划、推进创新、完善制度成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 通发展模式的关键途径。 1.调整产业结构,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体系,首要任务就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 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正处 在工业化中期,能源资源消耗强度较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不加快调整经济 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社会负担不下,环境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持续。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果继续沿用粗放的增长方式,资源消耗 继续维持现在的水平,如果没有集约利用土地、能源等资源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政 策和技术,交通行业不仅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而且既定的交通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 必须摒弃单纯强调交通运输发展而漠视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片面认识,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在 不断提高交通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交通发展 需要的同时,积极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做到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服务与资源供给、 环境条件统筹兼顾,统筹安排交通发展的结构、规模和速度,规范交通建设、运营、管理和 服务行为。 2.加强总体规划,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没有总体规划的强有力支持,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功能不可能顺利实现。我国 交通运输宏观战略规划必须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突出交通 运输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经济、社会、环境、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要素行为的
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合理确定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和资源分配。遵循 交通运输客流、物流规律,按照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结构化的要求,打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 行业限制和地区封锁,强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合理配置运输资源,逐步形成有 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交通消费方式和供给方式。积极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科学 评价交通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对资源使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运 输、管理各环节不断提高交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和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实现交通资源的低 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重复、能循环。推进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 的评价体系作为指导。一是在突出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反 映交通的显性成本的同时强调外部成本,重复反映社会各行业以及各行为主体在交通领域中 的投资和收益:二是每一种指标的设计都以交通系统所有使用者获得的效用和对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为基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是加快完善行业资源和环境统计制度和共 享制度,强化统计调查、分析、预测和发布工作。 3.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交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开展技 术创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整合交通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绿色交通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的科技含量,加快发展现代 交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提升交通运输的先进装备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大力研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车辆技术和清洁燃料,发展节约能源、排放量小、技术先进 的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运输工具。加快发展高速、重载技术、集装箱多式联运技术和现 代物流技术,推广运输技术与装备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发展先进运输管理组织技术,充分利 用基础设施的能力,发挥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损耗。采取政策引导、投资支持等 手段,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在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切 实加强交通行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资源节 约、环境保护的能力,注重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软环境建设,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动 力。 4,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政策法规保障 一是制定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投资政策、士地资 源利用政策,鼓励交通科技进步政策等,通过政策引导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交通 需求管理政策的制定,引导交通消费方式。充分考虑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力发展公众
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合理确定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和资源分配。遵循 交通运输客流、物流规律,按照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结构化的要求,打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 行业限制和地区封锁,强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合理配置运输资源,逐步形成有 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交通消费方式和供给方式。积极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科学 评价交通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对资源使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运 输、管理各环节不断提高交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和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实现交通资源的低 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重复、能循环。推进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 的评价体系作为指导。一是在突出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反 映交通的显性成本的同时强调外部成本,重复反映社会各行业以及各行为主体在交通领域中 的投资和收益;二是每一种指标的设计都以交通系统所有使用者获得的效用和对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为基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是加快完善行业资源和环境统计制度和共 享制度,强化统计调查、分析、预测和发布工作。 3.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交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开展技 术创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整合交通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绿色交通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的科技含量,加快发展现代 交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提升交通运输的先进装备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大力研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车辆技术和清洁燃料,发展节约能源、排放量小、技术先进 的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运输工具。加快发展高速、重载技术、集装箱多式联运技术和现 代物流技术,推广运输技术与装备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发展先进运输管理组织技术,充分利 用基础设施的能力,发挥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损耗。采取政策引导、投资支持等 手段,鼓励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在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切 实加强交通行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资源节 约、环境保护的能力,注重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软环境建设,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动 力。 4.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政策法规保障 一是制定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投资政策、土地资 源利用政策,鼓励交通科技进步政策等,通过政策引导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交通 需求管理政策的制定,引导交通消费方式。充分考虑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力发展公众
交通体系,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交通消费观念。三是要加强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立法工作,尽快制定与交通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策法规 体系,使交通行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四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交通政策法规体系,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控制,强化交通节约资源、 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制约束力。 (案例来源:《综合运输》2008年第8期,作者:程航东郝春晖】
交通体系,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交通消费观念。三是要加强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立法工作,尽快制定与交通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策法规 体系,使交通行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四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交通政策法规体系,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控制,强化交通节约资源、 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制约束力。 {案例来源:《综合运输》2008 年第 8 期,作者:程航东 郝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