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实验》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experimental course)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41612071000 误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艺术类及生物类专业 总学分:25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28 实验学时:12 白修:0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负责人:陈海 误程师资:陈涛、冯士令、丁春邦、刘江、袁明、杨鸿玉、周莉君 二、裸程简介 《农学概论》是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是烟草专业的推 荐选修课。2021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广告学和视觉传 达设计专业增设本课程.其目的是让生物类及艺术类非农学专业学生能够对我国 农业及农业生产有基本得认识和草握。 课程主要学习和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及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 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利用衣业资源、科学种田,降低农业成本,合理利用农业技 术,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裸程着 重培养学生掌握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心系“三农”、服务“三农”、 为杜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的复合型人才。 三、课程目标 裸程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分析,我们确定以下三个技术领域: 作物育苗技术、士地整理及耕作技术、作物种植及管理技术,依据农学概论课程 核心内容和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任务的难易程序,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 业能力形成规律,确定学习的课程体系
1 《农学概论——实验》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experimental course)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41612071000 课程性质: 专业方向课 先修课程: 无 适用专业: 艺术类及生物类专业 总学分:2.5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28 实验学时:12 自修:0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负责人:陈涛 课程师资:陈涛、冯士令、丁春邦、刘江、袁明、杨鸿玉、周莉君 二、课程简介 《农学概论》是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是烟草专业的推 荐选修课。2021 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广告学和视觉传 达设计专业增设本课程。其目的是让生物类及艺术类非农学专业学生能够对我国 农业及农业生产有基本得认识和掌握。 课程主要学习和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及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 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科学种田,降低农业成本,合理利用农业技 术,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课程着 重培养学生掌握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心系“三农”、服务“三农”、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的复合型人才。 三、课程目标 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分析,我们确定以下三个技术领域: 作物育苗技术、土地整理及耕作技术、作物种植及管理技术,依据农学概论课程 核心内容和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任务的难易程序,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 业能力形成规律,确定学习的课程体系
知识目标:掌握常见作物育苗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攀握不同的整地方法和不 同生产需求下不同方法的应用,了解和掌握常见作物的播种或种植技术及后明的 管理技术。 能力目标:通过作物育苗、土地整理、作物种植及管理3个学习情境的设计,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真实培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按照农学概论教学大纲的制定,修改、确定、实施,并对培养过程进行检查与评 估,能熟练进行:至少一种作物从种苗培育、土地整理、耕作、种植、后期管理 到收获的一个完整生长周期的全称操作管理。并结合不同品种,解决生产常见间 题,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 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在教学工作中的讨论、计划、分工、协作、学生代表发言等 方式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学会与团队合作、败于面对挫折与失败的社会能力,培 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敏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 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问题引导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操演示、问题反馈方法。 五、考楼方式与成绩构成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 平时考核:由出勒、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组成: 结果考核:最后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对实验种植作物最后收 获情况进行评价。 表1平时考核方式及权重 平时考核方式 所占百分比() 考核目的 出勤 10 培养学生自律意机和自我管理能力
2 知识目标:掌握常见作物育苗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掌握不同的整地方法和不 同生产需求下不同方法的应用、了解和掌握常见作物的播种或种植技术及后期的 管理技术。 能力目标:通过作物育苗、土地整理、作物种植及管理 3 个学习情境的设计,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真实培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按照农学概论教学大纲的制定、修改、确定、实施,并对培养过程进行检查与评 估,能熟练进行:至少一种作物从种苗培育、土地整理、耕作、种植、后期管理 到收获的一个完整生长周期的全称操作管理。并结合不同品种,解决生产常见问 题,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 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在教学工作中的讨论、计划、分工、协作、学生代表发言等 方式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学会与团队合作、敢于面对挫折与失败的社会能力,培 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 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问题引导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操演示、问题反馈方法。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 平时考核:由出勤、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组成; 结果考核:最后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对实验种植作物最后收 获情况进行评价。 表 1 平时考核方式及权重 平时考核方式 所占百分比(%) 考核目的 出勤 10 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总结文献、问愿思考与 实验报告 60 报告统筹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实验操作 20 锻藤和考察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检验学生操作的流畅度,细节问题的处理能 结果反馈 10 力以及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颗能力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表2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学时 学时安排 序号 敏学内容 总计 实验/实践 讨论… 备往 实验一:作物有前技术(存季:西瓜:软 季:草暮) 3 2 实验二:士地整理及耕作技术 4 4 3 实验三:作物种植及管理 4 合计 12 23 实验一;作物育苗技术(4学时) 1.1实验性质:演示性实验 1,2实验目的:了解和鉴握作物常规育苗技术。结合现代化种苗繁育技 术,让同学们认识传统育苗技术和现代育苗技术的差别。掌握育苗的技术原理并 开展一定的创新性应用。 1.3实验内容: L.3.1西瓜种子的浸种催芽,草莓的匍匐茎分株繁殖(讲解) 1.3.2穴盘及其它容器育苗操作 1,3.3苗期管理 1.4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让同学了解作物生产的现状,结合具体作物生 产实际和自己专业,能够将作物育菌或农业生产融入到今后的工作或生活中
3 实验报告 60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总结文献、问题思考与 报告统筹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实验操作 20 锻炼和考察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结果反馈 10 检验学生操作的流畅度,细节问题的处理能 力以及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额能力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表 2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总计 学时安排 备注 实验/实践 讨论 … 1 实验一:作物育苗技术(春季:西瓜;秋 季:草莓) 4 3 1 2 实验二: 土地整理及耕作技术 4 4 3 实验三: 作物种植及管理 4 4 合 计 12 23 1 实验一:作物育苗技术(4 学时) 1.1 实验性质:演示性实验 1.2 实验目的:了解和掌握作物常规育苗技术,结合现代化种苗繁育技 术,让同学们认识传统育苗技术和现代育苗技术的差别。掌握育苗的技术原理并 开展一定的创新性应用。 1.3 实验内容: 1.3.1 西瓜种子的浸种催芽,草莓的匍匐茎分株繁殖(讲解) 1.3.2 穴盘及其它容器育苗操作 1.3.3 苗期管理 1.4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让同学了解作物生产的现状,结合具体作物生 产实际和自己专业,能够将作物育苗或农业生产融入到今后的工作或生活中
1.5产学合作有人实施:根据不同的季节达择不同的作物,春季可选玉 米、西瓜,秋季可选草暮、萝卜等常见作物,让同学们体验和尝试作物实际的种 植过程,增加对农业的认识和兴趣,体验作物收获的喜悦。 1.6思政元素融入点:结合传统育苗技术和现代化机械化育苗技术的差 别,让同学们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强大,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实验二:土地整理及耕作技术(4学时) 2.1实验性质:演示操作性实验 2.2实验目的: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作物种植过程中常用的土壤 耕作方法。对比传统整地和施肥过程与现代机械化整地技术的实施效率,了解现 代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 2.3实验内容: 2.3.1基本耕作制度的操作: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2.3.2表土耕作制度的操作:起望、做畦 2.3.3覆膜、水肥一体设施的使用 24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体会和认识到农业生产 的艰辛,激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专业知识的应用来创新和继承新的技术方法 来提升作物生产效率 2.5产学合作育人实施:以实际需种植的农作物为对象,让同学们根据 实验设计做好耕地除草、平整起垄、播种覆膜的全过程,体验自己动手劳作的充 实与快乐。 26思政元素融入点:通过让同学们使用传统的锄头、铁锹、人工拔草, 充分胞合劳动教育到课程实验,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认识旷粒 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实验三:作物种植及管理技术(4学时) 3.1实验性质:演示操作性实验 3,2实验日的: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作物播种的常规方法,通过实际动
4 1.5 产学合作育人实施: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作物,春季可选玉 米、西瓜,秋季可选草莓、萝卜等常见作物,让同学们体验和尝试作物实际的种 植过程,增加对农业的认识和兴趣,体验作物收获的喜悦。 1.6 思政元素融入点:结合传统育苗技术和现代化机械化育苗技术的差 别,让同学们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强大,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实验二:土地整理及耕作技术(4 学时) 2.1 实验性质:演示操作性实验 2.2 实验目的: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作物种植过程中常用的土壤 耕作方法。对比传统整地和施肥过程与现代机械化整地技术的实施效率,了解现 代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 2.3 实验内容: 2.3.1 基本耕作制度的操作: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2.3.2 表土耕作制度的操作:起垄、做畦 2.3.3 覆膜、水肥一体设施的使用 2.4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体会和认识到农业生产 的艰辛,激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专业知识的应用来创新和继承新的技术方法 来提升作物生产效率。 2.5 产学合作育人实施:以实际需种植的农作物为对象,让同学们根据 实验设计做好耕地除草、平整起垄、播种覆膜的全过程,体验自己动手劳作的充 实与快乐。 2.6 思政元素融入点:通过让同学们使用传统的锄头、铁锹、人工拔草, 充分融合劳动教育到课程实验,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认识到“粒 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实验三:作物种植及管理技术(4 学时) 3.1 实验性质:演示操作性实验 3.2 实验目的: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作物播种的常规方法,通过实际动
手操作,熟练1-2种播种或种植方法:草握1-2种常见作物的栽培管理方法,并 结合理论知识点,了解操作方法的具体原理和预期效果。 3.3实验内容: 3.3.1西瓜或草莓的种植 2.3.2种植后的土肥水管理 3.3.3病虫害防治及采收 34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让同学们了解到作物栽培 的实际过程,找到自己专业知识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或农产品营销的结合点,以 自己所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三农, 3.5产学合作育人实施:通过让同学实际种植当季农作物。体验不同的 栽培技术方法和措施,观察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无后期的管理方法,一直到最 后收获,让同学们认识的作物种植管理的技术门槛和辛苦付出,同时也有收获的 咸就感, 3.6思攻元素融入点: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讲解,让同学体会到传统作物 栽培产量和现代作物产量的差距,其中都是一代代农业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辛 苦付出。如我校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就是通过改进栽培措施达到单 位面积综合产生大幅提升的鲜活例子。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1]李天主编,农学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8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李存东主编,农学概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杜,20228 〔2)王宏富,王爱潭主编。农学概论(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21.04
5 手操作,熟练 1-2 种播种或种植方法;掌握 1-2 种常见作物的栽培管理方法,并 结合理论知识点,了解操作方法的具体原理和预期效果。 3.3 实验内容: 3.3.1 西瓜或草莓的种植 2.3.2 种植后的土肥水管理 3.3.3 病虫害防治及采收 3.4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让同学们了解到作物栽培 的实际过程,找到自己专业知识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或农产品营销的结合点,以 自己所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三农。 3.5 产学合作育人实施:通过让同学实际种植当季农作物。体验不同的 栽培技术方法和措施,观察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无后期的管理方法,一直到最 后收获。让同学们认识的作物种植管理的技术门槛和辛苦付出,同时也有收获的 成就感。 3.6 思政元素融入点: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讲解,让同学体会到传统作物 栽培产量和现代作物产量的差距,其中都是一代代农业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辛 苦付出。如我校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就是通过改进栽培措施达到单 位面积综合产生大幅提升的鲜活例子。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1]李天主编,农学概论(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8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李存东主编,农学概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8 [2]王宏富,王爱萍主编,农学概论(第 2 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