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20,0海边风景 题号 四附加题总分 (1-6)(7-12)(13-20)(21-25) (1-4) 得分 说明: 全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本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3.考生请把自己的班级、姓名按要求写在密封线左边的空格内 4.答题只能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按要求答在试卷上。不准用铅笔或红笔 基础整合(14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欣慰馨香薪水辛苦B.娴熟和弦头衔嫌疑 C.起哄洪水拱桥烘托D.阴谋殷勤音讯原因 2.下面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错别字应改为( )。(2分) A.锐不可当B.荡然无存C.张皇失措D.无人问精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请在病句上直接修改。(2分) A.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B.通过老师教育,他终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D.有专家指出,运动量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请你判断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把答案写在括号内。(3分) ①.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要记忆,只要警告一一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 杀了。( ②.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说话要得体、连贯。请你在下面的语句中的空白处,完成句子,使之得体连贯。(2分) 中国跨栏运动员刘翔在瑞士的洛桑以12.88秒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世界记录,他回国受 到热烈欢迎。如果你是迎接者,你会对他说 6.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20字)(3分)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 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在这118个招牌中共有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1页共9页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 1 页 共 9 页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2006。10——海边风景 题号 一 (1—6) 二 (7—12) 三 (13—20)(21—25) 四 附加题 (1—4) 总分 得分 说明: 1.全卷共 8 页,满分为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 2.本卷设有附加题,共 10 分。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 120 分。 3.考生请把自己的班级、姓名按要求写在密封线左边的空格内。 4.答题只能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按要求答在试卷上。不准用铅笔或红笔。 一、基础整合(14 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不相同 ...的一项是( )。(2 分) A.欣.慰 馨.香 薪.水 辛.苦 B.娴.熟 和弦. 头衔. 嫌.疑 C.起哄. 洪.水 拱.桥 烘.托 D.阴.谋 殷.勤 音.讯 原因. 2.下面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错别字应改为( )。(2 分) A. 锐不可当 B.荡然无存 C.张皇失措 D.无人问精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请在病句上直接修改。(2 分) A. 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B.通过老师教育,他终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D. 有专家指出,运动量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4.请你判断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把答案写在括号内。(3 分) ①.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要记忆,只要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 杀了。( ) ②.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5.说话要得体、连贯。请你在下面的语句中的空白处,完成句子,使之得体连贯。(2 分) 中国跨栏运动员刘翔在瑞士的洛桑以 12.88 秒的成绩打破男子 110 米栏世界记录,他回国受 到热烈欢迎。如果你是迎接者,你会对他说:_____________ ___。 6.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 20 字)(3 分)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 段的 747 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 118 个,约占总数的 16%。在这 118 个招牌中共有
326个不规范字。由此看来,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7.默写古诗文。(10分) 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1分) ②.迷津欲有问,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1分) ③ 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分) ④.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1分) ⑤.《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美丽的景色的句子是: 。(2分) ⑥.《陋室铭》中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2分) ⑦.《爱莲说》中描写莲品格的句子是: ,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2分) 8.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芳草鲜美 寻向所志( ①.鲜 ②寻 陶后鲜有闻 未果,寻病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9-12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不同意义。(2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意 今意: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意: 今意: 11.为什么桃花源人会与世隔绝?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2.文段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能说说他们叹惋的原因吗?(2分)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2页共9页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 2 页 共 9 页 326 个不规范字。由此看来, 。 二、古诗文阅读(24 分) 7.默写古诗文。(10 分) ①. ,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1 分) ②.迷津欲有问,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1 分) ③. ,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 分) ④.树树皆秋色, 。 (王绩《野望》)(1 分) ⑤.《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美丽的景色的句子是: , 。(2 分) ⑥.《陋室铭》中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 。(2 分) ⑦.《爱莲说》中描写莲品格的句子是:“ , ,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2 分) 8.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 分) 芳草鲜.美 ( ) 寻.向所志 ( ) ①.鲜. ②.寻. 陶后鲜.有闻 ( ) 未果,寻.病终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 9—12 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不同意义。(2 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意: 今意: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意: 今意: 11.为什么桃花源人会与世隔绝?请用原文回答。(2 分) 答: 12. 文段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能说说他们叹惋的原因吗?(2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 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 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 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 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 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3.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2分)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主要人物: ④事件 14.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2分) 答 15.用横线在文段中画出插叙的语句。(2分) 16.“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2分)()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17.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心里暗笑他的迁 等句。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8.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分) 19.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迁。” A.是指我说话漂亮,父亲太迂。 B.是指父亲太迂,我完全能料理自己 C.是指父亲说话不漂亮,我聪明能干。D.反语,强调那时太不理解父亲,现在追悔莫及 20.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父母往往有“总觉得他(她)说话不大漂亮”、而后来也有“我现在 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类似经历,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这种感受。(4分) 答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3页共9页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 3 页 共 9 页 三、现代文阅读(32 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 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 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 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 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 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3.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2 分) ①时间: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 ③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5.用横线在文段中画出插叙的语句。(2 分) 16.“父亲”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其原因是(2 分)( )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17.分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等句。这三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分) 答: 18.分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 分) 答: 19.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①“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A.是指我说话漂亮,父亲太迂。 B.是指父亲太迂,我完全能料理自己。 C.是指父亲说话不漂亮,我聪明能干。 D.反语,强调那时太不理解父亲,现在追悔莫及。 20.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父母往往有“总觉得他(她)说话不大漂亮”、而后来也有“我现在 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类似经历,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这种感受。(4 分) 答:
(二) 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 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 咬牙也就过去了 “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 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的流下来 那一晚,我失眠了一一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 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桑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 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 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看一叠奖状回 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 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一借 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 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 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一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丁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 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 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 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才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 地,我看见娘了—一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 食费啊 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 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酒在钞票上。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 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读着读着,退水不由得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21.本文采用的主要记叙顺序是什么?(1分) 22.本文第2段画线句子“多挺一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她把这句话说给儿子听 的用意是什么?(3分)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4页共9页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 4 页 共 9 页 (二) “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 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 咬牙,也就过去了……” “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 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的流下来。 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 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桑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 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 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看一叠奖状回 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 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 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 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丁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 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 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 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才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 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 食费啊! 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 10 元钞票, 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 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21.本文采用的主要记叙顺序是什么?(1 分) 答: 。 22.本文第 2 段画线句子“多挺一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她把这句话说给儿子听 的用意是什么?(3 分) 答:
23.本文第8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的是什么?(2分) 答: 24.本文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练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这三次流泪的不同:(3分) 第一次流出的是 的泪。 第二次流出的是 的泪。 第三次流出的是 的泪 25.概括出本文主要选取了哪些材料来歌颂母亲,请用简洁的文字列举出来,并说明它们各表达 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 附加题(1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6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 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 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 诵《孝经》《论语》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夫书者,凡得学者 ②.童子苟有志 ③.师恻然曰:“欲书可耳!” ④.吾徒相教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3.根据你理解的文意,说说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2分) (二)句子仿写。(4分) 根据下面句子的内容和结构,请你补写两个句子。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你 时,就 你 时,就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5页共9页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 5 页 共 9 页 。 23.本文第 8 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的是什么?(2 分) 答: 。 24.本文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练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这三次流泪的不同:(3 分) 第一次流出的是 的泪。 第二次流出的是 的泪。 第三次流出的是 的泪。 25.概括出本文主要选取了哪些材料来歌颂母亲,请用简洁的文字列举出来,并说明它们各表达 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 分) 答: 附加题(10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6 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 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 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 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夫书.者,凡得学者 ②.童子苟.有志 ③.师恻然..曰:“欲书可耳!” ④.吾徒.相教 2.翻译下面句子(2 分)。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3.根据你理解的文意,说说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2 分) 答: (二)句子仿写。(4 分) 4.根据下面句子的内容和结构,请你补写两个句子。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 !你 时,就 。 !你 时,就
四、作文(50分) 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 报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提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不乏各式各样的报答:既有子女对父母的,学生对老师 受益者对恩人的:也有游子对故乡的,赤子对祖国的: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还有人类与大自 然之间彼此的报答…… 要求 1.按自己的选材角度,题目自拟 2.联系生活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围绕着一个主题自选写作角度,有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文题: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6页共9页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 6 页 共 9 页 四、作 文(50 分) 按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 以“报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 提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不乏各式各样的报答:既有子女对父母的,学生对老师的, 受益者对恩人的;也有游子对故乡的,赤子对祖国的;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还有人类与大自 然之间彼此的报答…… 要求: 1.按自己的选材角度,题目自拟。 2.联系生活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围绕着一个主题自选写作角度,有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文题: 100 200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7页共9页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 7 页 共 9 页 300 400 500
700 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1.C(2分)2.D津(选择和改错各1分) 3.A把“大概”或“左右”删去。(选择和修改各1分) 4.①排比②反问③对偶(每空1分) 5.合理就行。例:欢迎你凯旋归来,你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2分) 6.不规范运用文字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意思合理即可,3分) 7.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错漏一个字不给分。 ①少壮不努力②平海夕漫漫③坐观垂钓者④山山唯落晖⑤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①鲜:鲜美少②寻:寻找 不久(每空1分) 9.译文每句2分。译文略。 10.①妻子:古意:妻子儿女 今意:指男人的配偶 ②无论:古意:(更)不必说今意: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每空0.5分,共2分。)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8页共9页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 8 页 共 9 页 600 700 40X20 = 800 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1.C (2 分) 2.D 津 (选择和改错各 1 分) 3.A 把“大概”或“左右”删去。(选择和修改各 1 分) 4.①排比 ②反问 ③对偶(每空 1 分) 5.合理就行。例:欢迎你凯旋归来,你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2 分) 6.不规范运用文字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意思合理即可,3 分) 7.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错漏一个字不给分。 ①少壮不努力 ②平海夕漫漫 ③坐观垂钓者 ④山山唯落晖 ⑤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①鲜:鲜美 少 ②寻:寻找 不久(每空 1 分) 9.译文每句 2 分。译文略。 10.①妻子:古意:妻子儿女 今意:指男人的配偶 ②无论:古意:(更)不必说 今意: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每空 0.5 分,共 2 分。)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多答少答都适当扣分,2分) 12.桃花源人是为桃花源外的人经历了这么多战乱与磨难,为他们的生活不安定而叹惋。(2分) 13.①时间:到南京时的第二天下午②地点:南京浦口火车站③人物:“我”和父亲 ④事件:父亲送“我”坐车北去。(每空0.5分,共2分) 14.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无关,所以不写。(2分) 15.插叙部分是“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多画或少 画,每句扣一分。(2分) 16.C(2分) 17.这三句话在课文中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怀照顾,是对“我”的爱具体表现。(2分) 18.用反语来“我”后悔当时没有理解父亲对我的爱,以此来衬托父亲对“我”的爱的真挚与深 沉。(2分) 19.D(2分) 20.要求用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对父母的爱的误解,以及现在的后悔之情。(没有经历只谈感想要 扣2分,共4分) 21.时间顺序。(1分) 22.“多挺以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的坚强与吃苦耐劳的品质。她把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 想儿子能够在困难面前挺住,要有坚强和吃苦的精神。(前一问2分,后一问1分,共3分。) 23.那个誓言是指: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用自己的话概括也行,但意思要准确。2分。) 24.第一次是离别而感伤的泪。第二次是感动而辛酸的泪。第三次是感激而想念的泪。(每 空1分,共3分。) 25.①母子分别。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分别时的依恋。②母亲为我借伙食费。表达我对母亲是 感激。③读着妹妹的来信。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列举一点给2分,共4分。) 附加题: 1.①读书②如果③悲痛的样子④白白地(每空0.5分,共2分。) 2.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其中如果没有准确翻译“愿”和“羡”要扣 1分,共2分。) 3.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2分) 4.这仿写要求句式要与例句一致,意思要连贯。缺一都当作不对。每句2分,共4分。 例如:山中的石!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水中的萍!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空中的雁!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山顶的松!你挺直腰杆后,根基就牢了。水中的鱼!你游进大海时,境界就宽了。 井底的蛙!你越身地面时,眼界就宽了。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 四.作文 评分按中考要求。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9页共9页
初二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第 9 页 共 9 页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多答少答都适当扣分,2 分) 12.桃花源人是为桃花源外的人经历了这么多战乱与磨难,为他们的生活不安定而叹惋。(2 分) 13.①时间:到南京时的第二天下午 ②地点:南京浦口火车站 ③人物:“我”和父亲 ④事件:父亲送“我”坐车北去。(每空 0.5 分,共 2 分) 14.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无关,所以不写。(2 分) 15.插叙部分是“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多画或少 画,每句扣一分。(2 分) 16.C(2 分) 17.这三句话在课文中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关怀照顾,是对“我”的爱具体表现。(2 分) 18.用反语来“我”后悔当时没有理解父亲对我的爱,以此来衬托父亲对“我”的爱的真挚与深 沉。(2 分) 19.D(2 分) 20.要求用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对父母的爱的误解,以及现在的后悔之情。(没有经历只谈感想要 扣 2 分,共 4 分) 21.时间顺序。(1 分) 22.“多挺以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的坚强与吃苦耐劳的品质。她把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 想儿子能够在困难面前挺住,要有坚强和吃苦的精神。(前一问 2 分,后一问 1 分,共 3 分。) 23.那个誓言是指: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用自己的话概括也行,但意思要准确。2 分。) 24.第一次是离别而感伤的泪。 第二次是感动而辛酸的泪。 第三次是感激而想念的泪。(每 空 1 分,共 3 分。) 25.①母子分别。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分别时的依恋。②母亲为我借伙食费。表达我对母亲是 感激。③读着妹妹的来信。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列举一点给 2 分,共 4 分。) 附加题: 1. ①读书 ②如果 ③悲痛的样子 ④白白地 (每空 0.5 分,共 2 分。) 2.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其中如果没有准确翻译“愿”和“羡”要扣 1 分,共 2 分。) 3.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2 分) 4.这仿写要求句式要与例句一致,意思要连贯。缺一都当作不对。每句 2 分,共 4 分。 例如:山中的石!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 水中的萍!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空中的鸟!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 空中的雁!你离开队伍时,危险就大了。 山顶的松!你挺直腰杆后,根基就牢了。 水中的鱼!你游进大海时,境界就宽了。 井底的蛙!你越身地面时,眼界就宽了。 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贡献就大了。 四.作文 评分按中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