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秋日撷英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要点】 1、诗人笔下的秋天各不相同,甚至情趣大异。 2、表现不同情调的重点语句,抒写秋景秋情的名句妙词。 3、“意象并列”等古代诗词曲的某些特点 4、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捕捉自己对秋的独特感触,写写你“心中的秋” 5、査阅课外咏秋诗文。举办诗文朗诵会。 行 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 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要点】 1、诗人笔下的秋天各不相同,甚至情趣大异。 2、表现不同情调的重点语句,抒写秋景秋情的名句妙词。 3、“意象并列”等古代诗词曲的某些特点。 4、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捕捉自己对秋的独特感触,写写你“心中的秋”。 5、查阅课外咏秋诗文。举办诗文朗诵会。 3 山 行 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撷”,是摘取之 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天的精华之 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 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 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 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生活的时代唐 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杜牧的 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 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苦心”说的是 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他在晩唐诗坛独树一帜。刘 煕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其七言绝句以画面 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 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 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 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词牌和词牌名: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 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 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 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 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录音诵读或教师范读《山行》及范仲淹的两首词《渔家傲》《苏幕遮》 补充注释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撷”,是摘取之 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天的精华之 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 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 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 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生活的时代唐 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杜牧的 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 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苦心”说的是 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刘 熙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其七言绝句以画面 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 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 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 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词牌和词牌名: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 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 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 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 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录音诵读或教师范读《山行》及范仲淹的两首词《渔家傲》《苏幕遮》。 补充注释: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 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径】狭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a,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产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处、高处。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晚】指日落时分,傍晚。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烟】课文中指秋天带着寒意的水气烟雾。 【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愁肠】指充满烦愁哀伤的心绪。肠,心肠,指内心。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琅琅上口 3、同桌互读、评读 4、指名读诗。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感情四个方面作出评价。师重点指导 “生”斜”。 齐读全诗 6、四人小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7、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8、教师小结三首诗的诗意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 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径】狭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产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处、高处。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晚】指日落时分,傍晚。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烟】课文中指秋天带着寒意的水气烟雾。 【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愁肠】指充满烦愁哀伤的心绪。肠,心肠,指内心。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琅琅上口。 3、同桌互读、评读。 4、指名读诗。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感情四个方面作出评价。师重点指导 “生”“斜”。 5、齐读全诗。 6、四人小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7、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8、教师小结三首诗的诗意:
《山行》: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 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 恋忘返! 《渔家傲》: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 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苏幕遮》: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 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 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 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了相思 的眼泪 9、全班齐读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明确】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 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 和烘托作用的
《山行》: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 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 恋忘返! 《渔家傲》: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 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苏幕遮》: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 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 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 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了相思 的眼泪。 9、全班齐读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明确】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 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 和烘托作用的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 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 了得了 或“我觉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 ”句式说话。 【示例】 (1)我觉得“斜”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由下而上,写 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我觉得“生”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 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处,“白云”亦可理解为“炊 烟”,一个“生”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 使人倍感温馨。 (3)我觉得“晚”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 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 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晩,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 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 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觉得“红于”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 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 艳丽的画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 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 烘托。 4、“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明确】 (1)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肃条,二月鲜花意味 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 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2)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 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 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 了 ”或“我觉 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 了 ”句式说话。 【示例】 (1)我觉得“斜”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由下而上,写一 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我觉得“生”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 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处,“白云”亦可理解为“炊 烟”,一个“生”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 使人倍感温馨。 (3)我觉得“晚”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 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 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 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⑷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 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觉得“红于”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 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 艳丽的画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 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 烘托。 4、“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明确】 (1)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肃条,二月鲜花意味 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 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2)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 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
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 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3)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 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 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 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 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 红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 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4、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 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5、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 【明确】山林秋色图、秋山旅行图、秋山枫叶图、深秋晚景图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1、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明确】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点,“秋”点明时间,其中“异”字是关键,它领起 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2、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风景”之“异”? 【明确】 从三个角度来写:“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视觉角度写,反衬边地荒凉,战士生 活条件艰苦;“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角度写,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 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表现出了兵 营生活的单调孤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再次从视觉角度写,犹如特 写镜头,“长烟”、“落日”、“孤城”,壮阔的背景与伶仃的“孤城”形成强 烈的对比,一个“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
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 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3)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 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 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 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 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 红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 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4、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 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5、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 【明确】山林秋色图、秋山旅行图、秋山枫叶图、深秋晚景图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1、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明确】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点,“秋”点明时间,其中“异”字是关键,它领起 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2、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风景”之“异”? 【明确】 从三个角度来写:“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视觉角度写,反衬边地荒凉,战士生 活条件艰苦;“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角度写,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 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表现出了兵 营生活的单调孤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再次从视觉角度写,犹如特 写镜头,“长烟”、“落日”、“孤城”,壮阔的背景与伶仃的“孤城”形成强 烈的对比,一个“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
3、你能给这首词的上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边塞风光图、悲壮兵营图、边塞秋景图、塞下孤城图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明确】 思念家乡,思念妻儿老小,可是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 盾,再加上身处浓霜满地的夜晚,耳畔听着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声,使人倍感凄 凉,内心充满苦闷与悲愤。 5、你能给这首词的下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将军思乡图、将军怨恨图、征人思乡图、霜夜思乡图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苏幕遮》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 上片描写了天、地、山、水、白云、黄叶、绿波、寒烟、斜阳、芳草,这些景物 自上而下,自近及远,际天极地,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 2、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你是如何理解词中之景的? 【明确】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以草的 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相关链接】 古代诗歌多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唐代刘 禹锡《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东 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独依栏杄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代谢逸《蝶 恋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3、你能给这首词的上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边塞风光图、悲壮兵营图、边塞秋景图、塞下孤城图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明确】 思念家乡,思念妻儿老小,可是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 盾,再加上身处浓霜满地的夜晚,耳畔听着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声,使人倍感凄 凉,内心充满苦闷与悲愤。 5、你能给这首词的下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将军思乡图、将军怨恨图、征人思乡图、霜夜思乡图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苏幕遮》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 上片描写了天、地、山、水、白云、黄叶、绿波、寒烟、斜阳、芳草,这些景物 自上而下,自近及远,际天极地,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 图”。 2、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你是如何理解词中之景的? 【明确】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以草的 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相关链接】 古代诗歌多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唐代刘 禹锡《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东 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代谢逸《蝶 恋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又有以草代指故乡、思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还有以芳草喻爱人、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 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3、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什么?是通 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明确】“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 羁旅之思。词人通过融情入景、反衬、联想等手法表现了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 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 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 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 段“愁肠”把“泪”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 肠荡气。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什么不同吗?请使用“我觉 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明确】 我觉得《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这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或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等句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苏幕遮》的情调是悲而清彻的,这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 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 (四)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附】板书设计: 相同点 不同点 《山行》 都写对秋天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一反历来悲秋情调
又有以草代指故乡、思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还有以芳草喻爱人、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 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3、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什么?是通 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明确】“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 羁旅之思。词人通过融情入景、反衬、联想等手法表现了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 深。 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 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 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 段“愁肠”把“泪” 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 肠荡气。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什么不同吗?请使用“我觉 得 一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明确】 我觉得《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这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或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等句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苏幕遮》的情调是悲而清彻的,这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 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 (四)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附】板书设计: 篇 目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山 行》 都写对秋天 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一反历来悲秋情调
《渔家做》的独特感受都写乡愁,外在景色悲凉而内心满怀豪情 《苏幕遮》 色彩艳丽,意象明净,情调悲而清彻 4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 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 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渔家傲》 的独特感受。都写乡愁。 外在景色悲凉而内心满怀豪情。 《苏幕遮》 色彩艳丽,意象明净,情调悲而清彻。 4 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三)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意象并列的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 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⑤表达一定的思想, 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 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 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 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1、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 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 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 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 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 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 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 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 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 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 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 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 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 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 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 一种境界。 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是因 为:“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 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1、马致远(1250?一 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 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 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 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 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 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 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元曲的相关常识: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 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 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 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 即要一韵到底。三、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 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 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 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 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