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 战后国际留易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引起了留易理论界对传统留易理论的反思,在对传 统贸易理论反思的过程中,采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逐步产生了新贸易理论。新贸 易理论以规模 完全竞 年为前 对国 易的原因和基础 国际 的决 因素以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从而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了 补充和发展。正是在这种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战略性贸易政策 理论,并成为20年来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兴奋点,本章将结合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过程 及其内容与政策意义,来探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发展和基本内容。第一节探讨国际贸 易理论的新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第二节探讨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第三节讨论 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集中探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内容。 19.1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重新思考传统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 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其核心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理论最早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断密认为每个国家均有其 绝对有利的、适合某些特定产品生产的条件,如果各国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 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 那么他们就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 劳动力和资本,从而有 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各自的福利。亚当·斯密的理论虽然正确,却无法回答 个问题, 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是否可以参加国际分工。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 产品存在者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尽管 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成本可能会高 一个国家不具有比较优势 产品 成本。比较成本理论成功地解决了绝对优势理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又是什么原因造 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异,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做出了合理解 释。资源禀赋学说认为,各个国家的资源禀城存在差异,有的劳动资源丰富,有的自然资源 丰富,有的资本资源丰富: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啊 贸易,各国获得最大的福利 不难看出,以比较优势 论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是建立在 一系列假定条件之上的,主 要包括:第一 国家之间存在者某种特征差异:第二,各国的比较优势静态不变:第三,不 存在规模经济的作用:第四,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传统贸易理论在较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 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留易量讯速上升,产业内留易也快速增长 传统贸易理论不能或不完全能够解释 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因此,就引起了贸易理论界对 统贸易理论的局限和弱性的重新思考 国际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迅速增加,需要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贸易向技 术密集型产品的转移,以及谁从这种转移中获益和受损等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从 理论上更名地注意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技术转化为产权和座断的过程。然而,在这一过 程中,技术所产生的“外在性”,技术密集产品生产中显著的规模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 技术和市场垄断等问题,都不能够从以规模报磷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的传统贸易理论中得 到很好的解释,似乎也不能将这些问题都交由市场米处理。因此,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增 加,必然要求贸易理论能反映技术创新和转移、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问题
19 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 战后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引起了贸易理论界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反思,在对传 统贸易理论反思的过程中,采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逐步产生了新贸易理论。新贸 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对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决定 因素以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从而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了 补充和发展。正是在这种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战略性贸易政策 理论,并成为 20 年来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兴奋点。本章将结合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过程 及其内容与政策意义,来探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发展和基本内容。第一节探讨国际贸 易理论的新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第二节探讨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第三节讨论 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集中探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内容。 19.1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重新思考传统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 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其核心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理论最早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均有其 绝对有利的、适合某些特定产品生产的条件,如果各国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 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那么他们就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从而有 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各自的福利。亚当·斯密的理论虽然正确,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 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是否可以参加国际分工。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 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尽管 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成本可能会高于另一个国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同一产品的 成本。比较成本理论成功地解决了绝对优势理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又是什么原因造 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异,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做出了合理解 释。资源禀赋学说认为,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有的劳动资源丰富,有的自然资源 丰富,有的资本资源丰富;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际 贸易,各国获得最大的福利。 不难看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条件之上的,主 要包括:第一,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征差异;第二,各国的比较优势静态不变;第三,不 存在规模经济的作用;第四,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传统贸易理论在较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 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迅速上升,产业内贸易也快速增长。 传统贸易理论不能或不完全能够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因此,就引起了贸易理论界对传 统贸易理论的局限和脆弱性的重新思考。 国际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迅速增加,需要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贸易向技 术密集型产品的转移,以及谁从这种转移中获益和受损等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从 理论上更多地注意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以及技术转化为产权和垄断的过程。然而,在这一过 程中,技术所产生的“外在性”,技术密集产品生产中显著的规模经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 技术和市场垄断等问题,都不能够从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的传统贸易理论中得 到很好的解释,似乎也不能将这些问题都交由市场来处理。因此,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的增 加,必然要求贸易理论能反映技术创新和转移、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问题
工业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的增加引起对贸易基础问题的重新思考。传统贸易理论完全以 国家之间的差异,包括生产技术、要素禀赋。甚至需求偏好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它强调国家 间的相似性 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之间越相似,相互间的贸易量越 家之间的差异越大,相互间的贸易量就越大。按照这种传统的智慧来推断,贸易量的增加应 当发生在差异性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则由于其较大的相似性 相间的留易量应当是减少的。然而,战后以来几平所有年份里,发达国家之间的留易以及 这种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份额都在上升,世界贸易的一半以上是发生在这些相对要素禀赋 非常相似的国家之间。这就不能不引起贸易理论家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传统贸易理论是否能 说明国际贸易的全部原因?国家间的特征差异是否是国际贸易的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同样引起对贸易基础及由这一基础决定的贸易结构问题的重新思考 如果国家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惟一基础的话,则贸易结构无疑应当反映这一基础,按照比较 优势学说,专门生产和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即各国所交换 的成当素密集府不同的产品,是不同产业产品的留易即产业间贸易。姚而,实际的 易结构中却包持 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产品的双向贸 并且,这种产业内贸易在要素禀 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比重远高于要素禀赋相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重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引发了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疑问。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表现出传统理论的不适 应性。在传统理论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没有个体化和实体化的公司,因而也就无 法讨论 司内贸易问题 此外,战后日本及韩国等新兴工业国的成功,不仅否定了比较优势天然形成的假定, 且其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也使人们对自由贸易政策最优的理论产生怀疑。同时,战后出现的 诸如欧洲共同体、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等一系列贸易自由化事件,使人们关心贸易自由化的福 利效成问颗。传统理论总是将贸易与资源再配置联系起来,这种资源再配留能够增加国民总 但至心 减少某些要素的实际收 通过对贸易自由化的研究发现,在这些重 要的贸易自由化事件中,资源再配置几乎没有发 ,相 反,贸易似乎提高 了现有资源的生 率,从而使每个人都过得更好。因此,新现象似乎有力地动摇了关于贸易基础和自由贸易或 策最优性的传统理论,并要求对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做出更恰当的解释。 通过上述各方面对传统贸易理论的重新思考,人们发现“传统贸易理论的问题在于它根 本就是一个不话当的框妈”。一些留易理论家开始探素一种新的国际留易分析方法。20世纪 60-70年代,格鲁贝等 学者对产业内贸易进行 了初步的研究,但由于受新古典主义对不完全 竞争分析较欠缺的制约,他们都没有克服引入规模报酬递增条件带来的市场结构问题。直到 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理性预期理论,尤其是博弈论的引入, 出业组织理论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讲展,为围际经济学提供了分析的新工且 产业组织理论的引入与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许多传统经济分析都是 以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为假设的,在那里有许多生产者,每个生 产者都很小以至于不能影响价格,也不能影响其竞争对手的未来行为。但现在,许多贸易萄 是由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积累经验的优势以及由创新带来的短期优势所引起的。在许多这些 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产业中,我们看不到许多小厂商间进行的原子状竞争,而是少数相同的竞 争对手的竞争。它们拥有某种直接影响价格的能力,它们会采取战略性行动以便影响其竞争 对手的行为。这种不完全竞争市场所发生 情况是完全 国内与国际问题 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由于在不完全竞争产业方面研究的贡献,国际经济学家已经能够借 助一组扩大了的工具来分析各种贸易问题。 新贸易理论起源于1978年至1982年,Dixit、Norman、Krugman等人相对独立发表了
工业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的增加引起对贸易基础问题的重新思考。传统贸易理论完全以 国家之间的差异,包括生产技术、要素禀赋。甚至需求偏好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它强调国家 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之间越相似,相互间的贸易量越小;相反,国 家之间的差异越大,相互间的贸易量就越大。按照这种传统的智慧来推断,贸易量的增加应 当发生在差异性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则由于其较大的相似性, 相互间的贸易量应当是减少的。然而,战后以来几乎所有年份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 这种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份额都在上升,世界贸易的一半以上是发生在这些相对要素禀赋 非常相似的国家之间。这就不能不引起贸易理论家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传统贸易理论是否能 说明国际贸易的全部原因?国家间的特征差异是否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基础?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同样引起对贸易基础及由这一基础决定的贸易结构问题的重新思考。 如果国家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惟一基础的话,则贸易结构无疑应当反映这一基础,按照比较 优势学说,专门生产和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即各国所交换 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是不同产业产品的贸易,即产业间贸易。然而,实际的贸 易结构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产品的双向贸易,并且,这种产业内贸易在要素禀赋 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比重远高于要素禀赋相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重。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引发了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疑问。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表现出传统理论的不适 应性。在传统理论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没有个体化和实体化的公司,因而也就无 法讨论公司内贸易问题。 此外,战后日本及韩国等新兴工业国的成功,不仅否定了比较优势天然形成的假定,而 且其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也使人们对自由贸易政策最优的理论产生怀疑。同时,战后出现的 诸如欧洲共同体、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等一系列贸易自由化事件,使人们关心贸易自由化的福 利效应问题。传统理论总是将贸易与资源再配置联系起来,这种资源再配置能够增加国民总 收入,但至少会减少某些要素的实际收入。然而,通过对贸易自由化的研究发现,在这些重 要的贸易自由化事件中,资源再配置几乎没有发生,相反,贸易似乎提高了现有资源的生产 率,从而使每个人都过得更好。因此,新现象似乎有力地动摇了关于贸易基础和自由贸易政 策最优性的传统理论,并要求对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做出更恰当的解释。 通过上述各方面对传统贸易理论的重新思考,人们发现“传统贸易理论的问题在于它根 本就是一个不适当的框架”。一些贸易理论家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分析方法。20 世纪 60-70 年代,格鲁贝等学者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由于受新古典主义对不完全 竞争分析较欠缺的制约,他们都没有克服引入规模报酬递增条件带来的市场结构问题。直到 70 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理性预期理论,尤其是博弈论的引入,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国际经济学提供了分析的新工具。 产业组织理论的引入与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许多传统经济分析都是以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为假设的,在那里有许多生产者,每个生 产者都很小以至于不能影响价格,也不能影响其竞争对手的未来行为。但现在,许多贸易都 是由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积累经验的优势以及由创新带来的短期优势所引起的。在许多这些 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产业中,我们看不到许多小厂商间进行的原子状竞争,而是少数相同的竞 争对手的竞争。它们拥有某种直接影响价格的能力,它们会采取战略性行动以便影响其竞争 对手的行为。这种不完全竞争市场所发生的情况是完全不同和更为复杂的,国内与国际问题 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由于在不完全竞争产业方面研究的贡献,国际经济学家已经能够借 助一组扩大了的工具来分析各种贸易问题。 新贸易理论起源于 1978 年至 1982 年,Dixit、Norman、Krugman 等人相对独立发表了
一系列关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的论文。在此基础上,1985年Krugman 等在其专芳《市场结物与对外留易》中,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部分克服了想榄报 酬递增的条件,建立起了垄斯竞争和产品种类内生化的国际贸易一般均衡模型, 这被君作已 新贸易理论正式形成 标志。在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后,新贸易理论 规模 经济和 完全竞争条件下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也是国家之间贸易 发生的依据之一: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格局是不确定的:要素通向也是不确定的,要素价格并 不会趋于相等:贸易利益的来源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一国还会因规模经济和 产品多样化而提高本国福利水平,但也不排除一国因贸易受损的可能性】 Dxit和Stigliz(1977)首先讨论了垄 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的问题 从 一个新的角 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他们建立了 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选择的模型。在这 一模型里,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消费,从生产考虑,产品的品种越少 越好(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而从消费考虑,产品的品种越多越好。他们认 为,市场竞争会折衷这两方面的利害,形成一种垄断音争的均衡,这种均衡虽然是次优的 但在垄断不可避免的约束下,将消费者的净福利尽量最大化 而一个经济的规模,可能使折 衷这种利害的余地增大,所以, 个统 市场的规模扩大,会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 由于国际贸易会增加整个世界市场的规模,因而会使所有人有更多机会消费更多样化和更廉 价的商品。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人被假定为先天完全一样的,所以不存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但因为规模经济的存在,如果人们后天选择不同的专业化分工,则斯密:的后天绝对优势就会 出现 Krugman(1979)将这 分析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建立了一个由规模经济而不是出 要素禀赋或技术的差异引致贸易的2x1模型。他在模型中假定存在者生产的规模经济和生 差异产品的厂商,厂商均衡采取张伯伦垄断竞争均衡的形式,即每个厂商都拥有某种垄断力 量,但进入会使垄断利润为零。通过采用垄断竞争分析方法去分析规模报递增条件下的国 际贸易,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贸易并不一定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相反,由于与劳 动力增长和区域聚集效应相类似的贸易效应,贸易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 种途径人们所期望的清楚、严密、有说服力的收益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模型是可以建立起才 的。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形式的关系,认为当两个不完全竞争的经 济被允许贸易时,即使它们有者相同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递增的报酬会产生贸易并从 贸易中得益。他还考察了运输成本效应和国内市场效应等问题并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 况下,拥有更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将有较高的工资率,国家倾向于出口那些它拥有较大国内市 场的商品 Krugman将有关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以及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等问题的经 验主义的结论一 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的力量作用于产品群(产业)并引致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 和贸易,而生产的规模经济将导致各国只生产同一产品群内部某一商品子集,并由此产生产 业内专业化分工和留易 纳入了留易的理论模型之中,使这些有可能被理没的正确观占得 以保留和发扬。该理论模型从根本 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 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Lancaster(1979)以另一种模型得出了和Krugman相似的结论。他假定只有制造业 种作为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而进入其效用函数。如果他最喜欢的商品无法买到,该消费者可 能被功说在可获得商品和他最喜欢的商品间存在价格差异基础上接受另一商品。Lancaste 入“一性设 ”概念 即“两个具有很不相同的最喜欢商品的消费者,对于与他们各自 最喜欢商品具有相同的光谱距离的两种可获得商品,都持有相同观点”。每个国内消费者 能对应者具有相同收入和最喜欢商品的某国外消费者,在自由贸易条件下,Lancaster如此 描述没有两家厂商生产同样商品的完全垄新竞争的世界制造业:“因而,每件制造业的商品
一系列关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的论文。在此基础上,1985 年 Krugman 等在其专著《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中,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部分克服了规模报 酬递增的条件,建立起了垄断竞争和产品种类内生化的国际贸易一般均衡模型,这被看作是 新贸易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在放松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后,新贸易理论在规模经济和不 完全竞争条件下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也是国家之间贸易 发生的依据之一;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格局是不确定的;要素通向也是不确定的,要素价格并 不会趋于相等;贸易利益的来源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一国还会因规模经济和 产品多样化而提高本国福利水平,但也不排除一国因贸易受损的可能性。 Dixit 和 Stigliz(1977)首先讨论了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的问题,从一个新的角 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他们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选择的模型。在这 一模型里,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消费,从生产考虑,产品的品种越少 越好(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而从消费考虑,产品的品种越多越好。他们认 为,市场竞争会折衷这两方面的利害,形成一种垄断竞争的均衡,这种均衡虽然是次优的, 但在垄断不可避免的约束下,将消费者的净福利尽量最大化。而一个经济的规模,可能使折 衷这种利害的余地增大,所以,一个统一市场的规模扩大,会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 由于国际贸易会增加整个世界市场的规模,因而会使所有人有更多机会消费更多样化和更廉 价的商品。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人被假定为先天完全一样的,所以不存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但因为规模经济的存在,如果人们后天选择不同的专业化分工,则斯密的后天绝对优势就会 出现。 Krugman(1979)将这一分析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建立了一个由规模经济而不是由 要素禀赋或技术的差异引致贸易的 2x1 模型。他在模型中假定存在着生产的规模经济和生产 差异产品的厂商,厂商均衡采取张伯伦垄断竞争均衡的形式,即每个厂商都拥有某种垄断力 量,但进入会使垄断利润为零。通过采用垄断竞争分析方法去分析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国 际贸易,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贸易并不一定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相反,由于与劳 动力增长和区域聚集效应相类似的贸易效应,贸易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 种途径;人们所期望的清楚、严密、有说服力的收益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模型是可以建立起来 的。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形式的关系,认为当两个不完全竞争的经 济被允许贸易时,即使它们有着相同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递增的报酬会产生贸易并从 贸易中得益。他还考察了运输成本效应和国内市场效应等问题并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 况下,拥有更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将有较高的工资率,国家倾向于出口那些它拥有较大国内市 场的商品。 Krugman 将有关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以及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等问题的经 验主义的结论一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的力量作用于产品群(产业)并引致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 和贸易,而生产的规模经济将导致各国只生产同一产品群内部某一商品子集,并由此产生产 业内专业化分工和贸易——纳入了贸易的理论模型之中,使这些有可能被埋没的正确观点得 以保留和发扬。该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 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Lancaster(1979)以另一种模型得出了和 Krugman 相似的结论。他假定只有制造业一 种作为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而进入其效用函数。如果他最喜欢的商品无法买到,该消费者可 能被劝说在可获得商品和他最喜欢的商品间存在价格差异基础上接受另一商品。Lancaster 引入“一致性假设”概念,即“两个具有很不相同的最喜欢商品的消费者,对于与他们各自 最喜欢商品具有相同的光谱距离的两种可获得商品,都持有相同观点”。每个国内消费者可 能对应着具有相同收入和最喜欢商品的某国外消费者,在自由贸易条件下,Lancaster 如此 描述没有两家厂商生产同样商品的完全垄断竞争的世界制造业:“因而,每件制造业的商品
将只由某一个国家来生产,但在两个国家消费”。Lancaster还把在规模收益不变下生产的另 一个部1 一农业也包括进来。行业内贸易的水平取决于每个国家的总计消费中制造业生产 的商品所 的比 开斯特得出与Kgmm同样的 结论,“当各国在所有方面完全相同 且在比较优势条件下能保持下去时,这种行业内贸易当然会发生”。Lancaster证明了由 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的规模越大,均衡条件下差异化制成品的种类就越多。因此,这可以假 设为两个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与它们平均国土大小成正比例关系。 Dixit和Norman(1980)将上述两个命题结合起来,指出:“如果两个国家国土大小相 似,并且在跨行业间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我们将会发现占统治地位的贸易格局是一种产业 内贸易。”在这里比较优势是以要素察赋的差别来定义的,通常可用人均收入的差别来代替 些经济学家试图将赫-俄解释国际贸易的方法同解释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 异化的垄断竞争方法结合起米。Helpman(1981)认为,在存在垄断竞争的情况下,即使岩 异性产品的生产函数并不相同,部门之间的贸易格局仍可以从要素泉赋中预测出来。他的研 究结果显示,净贸易格局怡好是赫俄所预测的资本丰裕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 而劳动力丰裕国是劳 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每 个国家都慨进口又出口差异性产品。随 后,Helpman对上述命题提供证明:假设本国比外国具有较低的资本/芳动比 ,要素价格 是均等的,这时如果我们重新配置世界劳动力和资本存量,即在不变动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 情况下增加外国的资本存量和降低本国资本/劳动的比率,那么产业内贸易将会下降.因此, 他指出:“由于在跨国比较中,资本/劳动的比率越高,人均收入水平就越高。这就提出了 个假说,即 个国家与另 一个国家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份额与这两国双边人均收入的绝对 额成反比关系。”Helpman还对另一个命题提供了证明:在两个相同资本/劳动比率的国家中 如果缩小在国家规模大小上的差别,在重新分配资源上保持每一国家最初的资本/劳动品 率,也会增加双方的贸易量:相反,若扩大两国大小上的差别,就会减少贸易量。当两国相 同大小时,双方的留易量最大。这个命题的假设是全部留易处于相同大小时,双方的翻易量 大 这一命题的假设是全部贸易的增长都属于产业内贸易。相应地看,如果两国的资本 芳动此率有差别 这两国的规模大小越相等, 业内贸易份额就越上升 ,因而,另一个假 是,任何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与这两围规模大小的差别成反比例关系 几乎是与Krugman同时,Ethier也用Dxit的方法分析了一个规模经济与机器种类多样 化两难的问题,成功地解释了生产率、贸易依存度和机器种类数同时增加的问题。机器种类 数的增加与新技术的发明、内生的技术进步有关。因此,这一模型成为启发Rome和 Gros ,也对贸易 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新贸易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绝大多数产业都是不完全竞 争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物中,厂商拥有一定的市场斯力量,因此自由留易政策就失去 了它的最优性,同时也产生了政府干预贸易的必要,革慎话度的干预会促进产业成长,增 本国福利。同时,新贸易理论还对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生产补贴等贸 易政策措施的效应作了规范分析,并就贸易政策的战略运用问题,即战略性贸易政策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讨论。我们将在“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 一节中详细讨论。 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内涵 曾形象地概括说,如果要举一个什么是新贸易理论的具体事例的话,就可能是 传统贸易理论将世界贸号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小麦这样的商品上,而新贸易理 纶则将世 易看成是元全发生在像飞机这样的商品上。具体来说,新贸易理论的内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 面来考察。 第一,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传统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国家之间存在特征差异才有国
将只由某一个国家来生产,但在两个国家消费”。Lancaster 还把在规模收益不变下生产的另 一个部门——农业也包括进来。行业内贸易的水平取决于每个国家的总计消费中制造业生产 的商品所占的比例。兰开斯特得出与 Krugman 同样的结论,“当各国在所有方面完全相同而 且在比较优势条件下能保持下去时,这种行业内贸易当然会发生”。 Lancaster 证明了由于 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的规模越大,均衡条件下差异化制成品的种类就越多。因此,这可以假 设为两个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与它们平均国土大小成正比例关系。 Dixit 和 Norman(1980)将上述两个命题结合起来,指出:“如果两个国家国土大小相 似,并且在跨行业间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我们将会发现占统治地位的贸易格局是一种产业 内贸易。”在这里比较优势是以要素禀赋的差别来定义的,通常可用人均收入的差别来代替。 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将赫-俄解释国际贸易的方法同解释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 异化的垄断竞争方法结合起来。Helpman(1981)认为,在存在垄断竞争的情况下,即使差 异性产品的生产函数并不相同,部门之间的贸易格局仍可以从要素禀赋中预测出来。他的研 究结果显示,净贸易格局恰好是赫-俄所预测的资本丰裕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 而劳动力丰裕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每一个国家都既进口又出口差异性产品。随 后,Helpman 对上述命题提供证明:假设本国比外国具有较低的资本/劳动比率,要素价格 是均等的,这时如果我们重新配置世界劳动力和资本存量,即在不变动商品价格和要素报酬 情况下增加外国的资本存量和降低本国资本/劳动的比率,那么产业内贸易将会下降。因此, 他指出:“由于在跨国比较中,资本/劳动的比率越高,人均收入水平就越高。这就提出了 一个假说,即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份额与这两国双边人均收入的绝对差 额成反比关系。”Helpman 还对另一个命题提供了证明:在两个相同资本/劳动比率的国家中, 如果缩小在国家规模大小上的差别,在重新分配资源上保持每一国家最初的资本/劳动比 率,也会增加双方的贸易量;相反,若扩大两国大小上的差别,就会减少贸易量。当两国相 同大小时,双方的贸易量最大。这个命题的假设是全部贸易处于相同大小时,双方的贸易量 最大。这一命题的假设是全部贸易的增长都属于产业内贸易。相应地看,如果两国的资本/ 劳动比率有差别,这两国的规模大小越相等,产业内贸易份额就越上升。因而,另一个假说 是,任何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与这两国规模大小的差别成反比例关系。 几乎是与 Krugman 同时,Ethier 也用 Dixit 的方法分析了一个规模经济与机器种类多样 化两难的问题,成功地解释了生产率、贸易依存度和机器种类数同时增加的问题。机器种类 数的增加与新技术的发明、内生的技术进步有关。因此,这一模型成为启发 Rome 和 Grossman 发展内生增长模型的催化剂。 政策研究是理论研究的逻辑延伸。新贸易理论家在构建纯贸易理论的过程中,也对贸易 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新贸易理论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绝大多数产业都是不完全竞 争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厂商拥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量,因此自由贸易政策就失去 了它的最优性,同时也产生了政府干预贸易的必要,谨慎适度的干预会促进产业成长,增加 本国福利。同时,新贸易理论还对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生产补贴等贸 易政策措施的效应作了规范分析,并就贸易政策的战略运用问题,即战略性贸易政策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讨论。我们将在“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一节中详细讨论。 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内涵 Krugman 曾形象地概括说,如果要举一个什么是新贸易理论的具体事例的话,就可能是 传统贸易理论将世界贸易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小麦这样的商品上,而新贸易理论则将世界贸 易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飞机这样的商品上。具体来说,新贸易理论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 面来考察。 第一,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传统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国家之间存在特征差异才有国
际贸易发生,这些差异可能表现在资源差异、技术差异、偏好差异等多个方面,传统贸易理 论总是将利用这些特征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看成是各国开展贸易的基础。新贸易理论认 为,国家间的特征差异是贸易的一个原因,但各国也可能会因为专业化内在优势的存在而进 行贸 飞机制浩 规模经济如此。 世界市场上仅能 几个有 规模的生产者和仅有少数几个生产中心,为使 ·个生产中心能服务于世界市场,就必然会有 贸易发生。新贸易理论认为,很多贸易,特别是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反映的是利用递增报 酬的专业化分工而不是对国家间内在差异的资本化。 第一,围际专业化分工的形式是由什么决定的。传统留易理论认为,国家的特征决定若 它生产什么商品,在新贸易理论中则增加了 个决定国际专业化分工形式的重要因素。飞机 为什么会在西雅图生产?并不存在一个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某种独特因素如城市区位 等,而是报酬递增的逻辑使飞机生产集中在某个地方,由于西雅图(或底特律,或硅谷)是 一个产业最初建立的地方,报酬递增使这个产业继续留在那里。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的效应是什么。在传统贸易理论模型中,关税或进口配额会提高国 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格,减少进口,总的来说是不好的。在新贸易理论中,这种结果可能 更 也可能更好 如果所有国家都保护国内飞机产业, 其结果是一个分的世界市场,其 损失的增加不仅来自于专业化分工方面,而且来自于无效规模的生产。另 一方面,如果某 个国家单独保护其飞机产业,则可增加这一产业的规模以获得一种净利润,甚至还可能降低 国内消费者的价格。 第四,什么是最优贸易政策。传统贸易理论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基础,这也是经济学家们 的坚定立场。在传统理论中,贸易保护只是在纠正国内市场失败的次优情况下才出现。新贸 易理论则持有 种更为复杂的观点 在报酬递增的世界里 来自贸易的潜在利益甚至更大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史斋要自由贸易。”但另一方面,飞机的例子已清楚说明,单个国家的 单独行动可能有理由不实行自由贸易。新贸易模型表明,运用出口补贴、临时关税等保护措 施将世界专业化分工转向有利于保护国是可能的,但不确定。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传统贸易理论是建立在简化了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之上的。 一旦放宽这一假定,我们 就面临市场结构问题。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市场结构将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具有市场力量的厂商既可以合作的方式(如卡特尔、价格领导、串谋 和默契等),也可以不合作方式来行事,新留易理论所分析的正是各个厂商行为不合作的不 完全竞争市场】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不合作行为和结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个是进行不合 作游戏的战略变量,另一个是进入和退出该产业的条件。一般来说,大多数寡占理论都假定 厂商的战略变量不是产量就是价格。假设每个厂商都将其他厂商的产量看作是既定不变的来 选择自己利润最大化产量水平的话,就叫古诺(Coot)假设:假设每个厂商都将其他「 商的价格作为既定来选择自己利润最大化价格水平的话,就叫 nd)罗设。许 多人都认为对于厂商行为来 ,古诺假设似乎更为合理 另外,新厂商进入不完全竞争产业 还会产 新)商的进入是否会消除经济利润(租金)和已有商对进入进行阻止的问题。基 于对这些情况的考虑,新贸易理论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区分为可竞争市场、古诺寡占市 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并分别探讨了这三种市场结构下的国际贸易。 可音年市场(Contestable market)这一概念首先由的莫尔(Baumol)、播扎(Panzar 和威利格(Wg)等人提出的,它是指那些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产业是由一个厂商来生产 但存在着能够迅速进入和退出的竞争者的市场。当市场是可竞争的时候,每 种具有厂商水 平规模经济的商品都只能由一个商来生产并以平均成本定价。在国际贸易条件下,具有内
际贸易发生,这些差异可能表现在资源差异、技术差异、偏好差异等多个方面,传统贸易理 论总是将利用这些特征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看成是各国开展贸易的基础。新贸易理论认 为,国家间的特征差异是贸易的一个原因,但各国也可能会因为专业化内在优势的存在而进 行贸易。例如飞机制造业,其规模经济如此之大,以至于世界市场上仅能容纳少数几个有效 规模的生产者和仅有少数几个生产中心,为使一个生产中心能服务于世界市场,就必然会有 贸易发生。新贸易理论认为,很多贸易,特别是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反映的是利用递增报 酬的专业化分工而不是对国家间内在差异的资本化。 第二,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形式是由什么决定的。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家的特征决定着 它生产什么商品,在新贸易理论中则增加了一个决定国际专业化分工形式的重要因素。飞机 为什么会在西雅图生产?并不存在一个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某种独特因素如城市区位 等,而是报酬递增的逻辑使飞机生产集中在某个地方,由于西雅图(或底特律,或硅谷)是 一个产业最初建立的地方,报酬递增使这个产业继续留在那里。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的效应是什么。在传统贸易理论模型中,关税或进口配额会提高国 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格,减少进口,总的来说是不好的。在新贸易理论中,这种结果可能 更糟,也可能更好。如果所有国家都保护国内飞机产业,其结果是一个分割的世界市场,其 损失的增加不仅来自于专业化分工方面,而且来自于无效规模的生产。另一方面,如果某一 个国家单独保护其飞机产业,则可增加这一产业的规模以获得一种净利润,甚至还可能降低 国内消费者的价格。 第四,什么是最优贸易政策。传统贸易理论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基础,这也是经济学家们 的坚定立场。在传统理论中,贸易保护只是在纠正国内市场失败的次优情况下才出现。新贸 易理论则持有一种更为复杂的观点。在报酬递增的世界里,来自贸易的潜在利益甚至更大,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更需要自由贸易。”但另一方面,飞机的例子已清楚说明,单个国家的 单独行动可能有理由不实行自由贸易。新贸易模型表明,运用出口补贴、临时关税等保护措 施将世界专业化分工转向有利于保护国是可能的,但不确定。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传统贸易理论是建立在简化了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之上的。一旦放宽这一假定,我们 就面临市场结构问题。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市场结构将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具有市场力量的厂商既可以合作的方式(如卡特尔、价格领导、串谋 和默契等),也可以不合作方式来行事,新贸易理论所分析的正是各个厂商行为不合作的不 完全竞争市场。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不合作行为和结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进行不合 作游戏的战略变量,另一个是进入和退出该产业的条件。一般来说,大多数寡占理论都假定 厂商的战略变量不是产量就是价格。假设每个厂商都将其他厂商的产量看作是既定不变的来 选择自己利润最大化产量水平的话,就叫古诺(Cournot)假设;假设每个厂商都将其他厂 商的价格作为既定来选择自己利润最大化价格水平的话,就叫伯特兰(Bertrand)假设。许 多人都认为对于厂商行为来说,古诺假设似乎更为合理。另外,新厂商进入不完全竞争产业 还会产生新厂商的进入是否会消除经济利润(租金)和已有厂商对进入进行阻止的问题。基 于对这些情况的考虑,新贸易理论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区分为可竞争市场、古诺寡占市 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并分别探讨了这三种市场结构下的国际贸易。 可竞争市场( Contestable Market)这一概念首先由鲍莫尔(Baumol)、潘扎(Panzar) 和威利格(Willig)等人提出的,它是指那些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产业是由一个厂商来生产 但存在着能够迅速进入和退出的竞争者的市场。当市场是可竞争的时候,每一种具有厂商水 平规模经济的商品都只能由一个厂商来生产并以平均成本定价。在国际贸易条件下,具有内
部规模经济的商品就可能是由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的某个厂商生产。只要世界市场大于国内 扬,翻易得若是可能的 占市场就是少数儿家大灯商占有整个产业全部或大部分产量的市场:寡头厂商生产的 商品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能是有差异的。由于同一产业中厂商数目很少,各寡头厂商之间 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即一个厂商在采取某种行动时必须考虑其他厂商的反应,而这往往只 能根据估计和猜测来进行。根据斯威齐(Sw心zy)“拗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寡头厂商总是 采取“悲观主义”的态度,假定竞争对手会作出对自己不利的行动反应。而根据古诺双寡头 垄断模型,寡头厂商则总是采取“乐观主义”态度,假定竞争对手不会采取任何反应动作(如 改变产量)。寡占厂商进行猜测和竞争的战略变量 个是古诺假设中的产量,另 则是 特兰假设中的价格。 一段认为,古诺假设可能史接近寡头竞争的实际。在古诺双寡头望断积 型中,当两个厂商的产量反应函数相交时,就意味着这两家厂商的产量引起对方的反应是相 容的,它们都不会再改变产量,这时寡头市场就达到了非合作博弈中的纳什均衡,又称古诺 一纳什均衡。寡占市场的另一种结构可能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厂商(主导厂商)和另一家或 几家小 一商(追随厂商)并存,在这里, 迫随 商将领导厂 商的产量看作是既定不变的并据 此来确定自己的产量,而领导商则按照市场需求与追随)商产量之差来确定自己利润最大 化的产量,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斯塔克伯格(Stackelberg)均衡,为了限制进入,寡头厂商还 可能将价格定在既能获取足够利润又不会引致外来厂商进入的“限制进入”水平上。 新翻易理论用古诺方法考察了宾占对留易产生的影向:()卖主集中与留易的相五影响 如果 个国家为生产 一种商品进行 宫年的 商数目少于另 个国家,而其他条件相同,那么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第一个国家该商品的相对价格较高:如果可以进行贸易, 个国 家就会进口该商品。反过来,贸易对集中也有直接影响。如果贸易使同一产业在两国生产 那就创造了没有在其中任何一国生产那样集中的产业,这就会加剧竞争,从而会增加从贸易 中获益的来源。(2)市场分刺对留易的影响。如果运输成本或其他留易喷碍使厂商能够对不 同的客户索取不同的价格,寡头厂商就有进行价格歧视的动机, 尤其是对些它所占市场份 额较低的国家,可能通过低价倾销来扩大份额。而这种价格歧视又能够改变贸易模式,产生 同一产业的双向贸易。 新贸易理论还从产品差异出发考察了垄断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情况。垄断竞争是一种普 遍和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它兼有垄断和竞争这两方面的特征。在垄断竞争中,单个 厂商有较大规模并生产差异化产品因而对市场价格有一定控制能力:产业内厂商数量较多。 行为相对独立,可以不考虑其他厂商的反应行 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入和退出,从而会 压缩已有厂商的经济利润。新贸易理论以伯特兰假设(每个厂商都将竞争对手的价格看作是 既定的)为基础,使用差异产品分析方法研究了垄新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模式、贸易量、贸易 构成和贸易福利等问题,其研究成果综合反映在新贸易理论的以下结论之中。 第一,贸易模式。在报酬递增和以垄断音争为主的不完全竞争世界里,来源于国家特征 差异的比较优势不是进行贸易的惟一理由。规模经济提供了另一个动因,它使得即使在各国 的技术、要素 武都 一致的时候,也会有贸易发生 第二,贸易量。在报酬不变的世界里,贸易量完全取决于国家间的差异,没有差异就没 有贸易。而在报酬递增的世界里,即使各国都没有差异,也会有专业化和贸易。如果某些商 品以不变报酰生产而另一些以递增报酬生产,并且在某些产业有不完全的专业化,那么,具 不同要者的国家越多,但应们的收入平等,到留易量越大 三,贸易构成。在报酬不变条 、,国家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 要素服务的净贸易就 越少。但在报酬递增条件下,随着国家越来越相似,它们之向的贸易就会越来越多地转向用 相似要素比例生产的商品之间的双向贸易。要素比例不同的国家主要进行产业间贸易,而要 素比例相似的国家主要进行产业内贸
部规模经济的商品就可能是由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的某个厂商生产。只要世界市场大于国内 市场,贸易得益是可能的。 寡占市场就是少数几家大厂商占有整个产业全部或大部分产量的市场。寡头厂商生产的 商品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能是有差异的。由于同一产业中厂商数目很少,各寡头厂商之间 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即一个厂商在采取某种行动时必须考虑其他厂商的反应,而这往往只 能根据估计和猜测来进行。根据斯威齐(Sweezy)“拗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寡头厂商总是 采取“悲观主义”的态度,假定竞争对手会作出对自己不利的行动反应。而根据古诺双寡头 垄断模型,寡头厂商则总是采取“乐观主义”态度,假定竞争对手不会采取任何反应动作(如 改变产量)。寡占厂商进行猜测和竞争的战略变量一个是古诺假设中的产量,另一个则是伯 特兰假设中的价格。一般认为,古诺假设可能更接近寡头竞争的实际。在古诺双寡头垄断模 型中,当两个厂商的产量反应函数相交时,就意味着这两家厂商的产量引起对方的反应是相 容的,它们都不会再改变产量,这时寡头市场就达到了非合作博弈中的纳什均衡,又称古诺 一纳什均衡。寡占市场的另一种结构可能是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厂商(主导厂商)和另一家或 几家小厂商(追随厂商)并存,在这里,追随厂商将领导厂商的产量看作是既定不变的并据 此来确定自己的产量,而领导厂商则按照市场需求与追随厂商产量之差来确定自己利润最大 化的产量,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斯塔克伯格(Stackelberg)均衡。为了限制进入,寡头厂商还 可能将价格定在既能获取足够利润又不会引致外来厂商进入的“限制进入”水平上。 新贸易理论用古诺方法考察了寡占对贸易产生的影响:(l)卖主集中与贸易的相互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为生产一种商品进行竞争的厂商数目少于另一个国家,而其他条件相同,那么,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第一个国家该商品的相对价格较高;如果可以进行贸易,这第一个国 家就会进口该商品。反过来,贸易对集中也有直接影响。如果贸易使同一产业在两国生产, 那就创造了没有在其中任何一国生产那样集中的产业,这就会加剧竞争,从而会增加从贸易 中获益的来源。(2)市场分割对贸易的影响。如果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使厂商能够对不 同的客户索取不同的价格,寡头厂商就有进行价格歧视的动机,尤其是对那些它所占市场份 额较低的国家,可能通过低价倾销来扩大份额。而这种价格歧视又能够改变贸易模式,产生 同一产业的双向贸易。 新贸易理论还从产品差异出发考察了垄断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情况。垄断竞争是一种普 遍和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它兼有垄断和竞争这两方面的特征。在垄断竞争中,单个 厂商有较大规模并生产差异化产品因而对市场价格有一定控制能力;产业内厂商数量较多, 行为相对独立,可以不考虑其他厂商的反应行为;厂商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入和退出,从而会 压缩已有厂商的经济利润。新贸易理论以伯特兰假设(每个厂商都将竞争对手的价格看作是 既定的)为基础,使用差异产品分析方法研究了垄断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模式、贸易量、贸易 构成和贸易福利等问题,其研究成果综合反映在新贸易理论的以下结论之中。 第一,贸易模式。在报酬递增和以垄断竞争为主的不完全竞争世界里,来源于国家特征 差异的比较优势不是进行贸易的惟一理由。规模经济提供了另一个动因,它使得即使在各国 的技术、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时候,也会有贸易发生。 第二,贸易量。在报酬不变的世界里,贸易量完全取决于国家间的差异,没有差异就没 有贸易。而在报酬递增的世界里,即使各国都没有差异,也会有专业化和贸易。如果某些商 品以不变报酬生产而另一些以递增报酬生产,并且在某些产业有不完全的专业化,那么,具 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越多,但它们的收入越平等,则贸易量就越大。 第三,贸易构成。在报酬不变条件下,国家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要素服务的净贸易就 越少。但在报酬递增条件下,随着国家越来越相似,它们之间的贸易就会越来越多地转向用 相似要素比例生产的商品之间的双向贸易。要素比例不同的国家主要进行产业间贸易,而要 素比例相似的国家主要进行产业内贸
第四,贸易福利。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潜在得 益来源:()如果贸易能够使规模经济产业扩大,并且国际竞争只有亲竞争的效应,使不完 全竞争厂商提高 量,降低价格,这就提供一种得益来源2)贸易会使每一个规模经济产 业集中于 个 家,而世界市场又能为生产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因此贸易会使商品价格进 步下降,使生产国甚至停止生产的国家受益:(3)国际贸易会加强竞争,使不完全竞争产业 厂商的数目减少和平均产出增加,取得更大规模经济,而且只要有自由的进入和退出,还会 减少垄断利润:(4)消费者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国的多种商品和差异化商品的消费满足
第四,贸易福利。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潜在得 益来源:(l)如果贸易能够使规模经济产业扩大,并且国际竞争具有亲竞争的效应,使不完 全竞争厂商提高产量,降低价格,这就提供一种得益来源;(2)贸易会使每一个规模经济产 业集中于一个国家,而世界市场又能为生产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因此贸易会使商品价格进一 步下降,使生产国甚至停止生产的国家受益;(3)国际贸易会加强竞争,使不完全竞争产业 厂商的数目减少和平均产出增加,取得更大规模经济,而且只要有自由的进入和退出,还会 减少垄断利润;(4)消费者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国的多种商品和差异化商品的消费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