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随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加剧,为了在竞争 中争取主动、寻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竞争力问题非常重视,因此出现 了国家竞争力分析、区域竞争力分析、城市竞争力分折、产业竞争力分析和企业竞争力分 析等研究项目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 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分析产业的竞争水平和指标之间的差距,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 考:企业竞争力主要分析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因素,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 和评价指标,企业竞争力研究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提供指导。 15.1竞争力理论的产生及其学派 竞争力理论的经济增长学派 经济增长学派认为竞争力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竞 争力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经济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技术 进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发展经济学近期研究成果的综合,在这一学派中首先研究经济增长 的理论模型是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Harrod--Domar Growth Model),40年代哈罗德 (F.Harrod)和多马(ED.Dmar)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了先河。该模型认 为:资本存量和流量的不断增加。 是保证经济稳定增 的唯 这个模 假定资本劳动 比例不变,否定资本与劳动的替代性,对技术进步忽略不计,使模型所设计的经济增长只能 在狭窄的范用、“刀锋”式道路上前进。进入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0lo)、米德 (J.E.Meade)),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Swan)等对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进行修改,提出了资 本一产出比可变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假定生产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性,通过调整资 本劳动此,改变资本 增加经济增长率的可调性,使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成为可能 该模型指出影响 至济 长的变量除了资本和人力外, 还有技术进步 突破了哈罗储 模型的“唯资本论”观点,使人们重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问题。和新古典经济增长 模型不同,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和罗宾逊以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为基础,以李嘉图、马克思 的分析为依据,提出了新剑桥增长模型。该模型认为要使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必须建立 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占适当的份额,通过政策措施消除分配中的不 合理因素,使经济 能稳定增 ,60年代丹尼森(E.De s0 )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 素,把这些因素归纳为六个方面,称为丹尼森模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包括要素投入量的 增长和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两部分,共有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劳动投入量的增长:(②) 资本投入量的增长:(3)长期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进展和规模经济:(4) 过渡性因素,指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5)短期因素,如劳资争议、气候变化等:(6)环境 因素,如环境污染治理、健康安全、犯罪和社会稳定。在六项因素中,资本投入和知识进展 对经济增长起的作 用最 。库兹涅茨(S·Kuznets)对发达国家长时期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资 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 (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罗默(P·Romer)、卢斯卡(R·Lucas)等经济学家利用新古典 经济增长理论的方法,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有许多缺陷 主要表现了新古典丝 济增长 理论把生产率的增长人为地归纳为外生的技术进步,忽略了经济 系统内部促进效率提高的因素。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排除了干预长期增长率的可能性,并 且在解释现实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缺陷。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不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经济系统能够通过内部力量实现持续增长。构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是人力资本、学习
15 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加剧,为了在竞争 中争取主动、寻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竞争力问题非常重视,因此出现 了国家竞争力分析、区域竞争力分析、城市竞争力分析、产业竞争力分析和企业竞争力分 析等研究项目。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 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来分析产业的竞争水平和指标之间的差距,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 考;企业竞争力主要分析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因素,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 和评价指标,企业竞争力研究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提供指导。 15.1 竞争力理论的产生及其学派 竞争力理论的经济增长学派 经济增长学派认为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竞 争力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经济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技术 进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发展经济学近期研究成果的综合。在这一学派中首先研究经济增长 的理论模型是哈罗德-- 多马增长模型(Harrod-Domar Growth Model),40 年代哈罗德 (F.Harrod)和多马(E.D.Domar)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创了先河。该模型认 为:资本存量和流量的不断增加,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唯一源泉。这个模型假定资本劳动 比例不变,否定资本与劳动的替代性,对技术进步忽略不计,使模型所设计的经济增长只能 在狭窄的范围、“刀锋”式道路上前进。进入 5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米德 (J.E.Meade),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Swan)等对哈罗德--多马模型进行修改,提出了资 本--产出比可变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假定生产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性,通过调整资 本劳动比,改变资本产出比,增加经济增长率的可调性,使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成为可能。 该模型指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除了资本和人力外,还有技术进步,突破了哈罗德---多马 模型的“唯资本论”观点,使人们重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问题。和新古典经济增长 模型不同,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和罗宾逊以哈罗德--- 多马模型为基础,以李嘉图、马克思 的分析为依据,提出了新剑桥增长模型。该模型认为要使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必须建立 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占适当的份额,通过政策措施消除分配中的不 合理因素,使经济能稳定增长。60 年代丹尼森 (E.Dennison)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 素,把这些因素归纳为六个方面,称为丹尼森模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包括要素投入量的 增长和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两部分,共有六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劳动投入量的增长;(2) 资本投入量的增长;(3)长期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进展和规模经济;(4) 过渡性因素,指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5)短期因素,如劳资争议、气候变化等;(6)环境 因素,如环境污染治理、健康安全、犯罪和社会稳定。在六项因素中,资本投入和知识进展 对经济增长起的作用最大。库兹涅茨(S·Kuznets)对发达国家长时期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资 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 (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罗默(P·Romer)、卢斯卡(R·Lucas)等经济学家利用新古典 经济增长理论的方法,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有许多缺陷, 主要表现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生产率的增长人为地归纳为外生的技术进步,忽略了经济 系统内部促进效率提高的因素。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排除了干预长期增长率的可能性,并 且在解释现实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缺陷。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不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经济系统能够通过内部力量实现持续增长。构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是人力资本、学习
效应、专业化和技术经济的外在性。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学派奠定之后,又产生了新的 观点.如克鲁格(A,Krueger)的“音争性寻租”理论,他认为寻租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寻 租行为导致资源配置极大扭曲和浪费,成本极高,同时还造成发展动力丧失,影响 的 。寻租的根源在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因此提高政府效率,采取适度干预能促进经 的持续增长。 竞争力理论的市场结构学派 音争力理论的市场结构学派认为,音争力是产业在市场中不惭扩大市场份额,并日且有 良好市场锁效的能力。产业竞争力是该产业内的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企业在市 场中争夺有限的资源,竞争力的大小通过企业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表现出来,产业 竞争力除了自身因素外,还受到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业竞争力的理 论基础是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来源于古典学派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橄尔-俄林的资源应赋理论。比 较成本理论是指,不同国家和企业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通 过分工,各国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均能获得市场收益。资源禀赋学说是指国家间的珍 源禀赋存在差异(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通过分工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 素生产产品,可以获得最大福利。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个行业能在国际上处于 领先地位,不但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状况,而且还取决于该国这个行业中的竞争环境。虽然要 素禀赋是难以改变的,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政策手段来影响和改变竞争环境,创造竞争优 势。 产业的竞争优势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竞争性要素的水平。要素禀赋论把生产要素区分为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竞争 优势理论研究的市场要素首先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同时扩大了要素禀赋论的范围,它认为一 国要素状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2)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3)工资率。由 于资本可以方 跨因流动 工资率不作为优势要素条件 2、市场需求状况。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需求偏好论,该理论认为,企业采取现代 营销观念,依据本国消费者的需求设计生产其产品,这些产品能出口,是因为进口国存在同 本国相似的需求偏好。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消费者需求存在竞争,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 竞争对手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对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影向到这一行业的竞争状况,主要的 影响因素是:(1)市场规模:(2)消费者偏好:(3)对产品促销力度,如舆论力量、企业 告。 3、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产业竞争中,竞争优势的产生需要多因素的协调和合 作,行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要有相关产业来支持。相关产业根据它们的紧密程度有所分 工,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改良、市场渠道建设、企业形象策划、广告宣传等方面必须相 石协作和支持 4、产业发展战略和竞争环境。产业发展通 经过一段曲折的历程 产业竞争优势的形 成取决于产业中企业的管理状况,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在温和的竞争环 境中,企业就会失去改进其管理状况的动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需要努 力开发技术、培训人员、改进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影响竞争环境因素主要有:(1)同一 行业内企业数目:(2)产品的差异程度:(3)产业内竞争或协作的历史。如果某产业具有竞 争的历史传统,产业内的竞争程度常比较激烈。 竞争力理论的社会经济系统学派 该学派认为竞争力是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现
效应、专业化和技术经济的外在性。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学派奠定之后,又产生了新的 观点,如克鲁格 (A·Krueger)的“竞争性寻租”理论,他认为寻租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寻 租行为导致资源配置极大扭曲和浪费,成本极高,同时还造成发展动力丧失,影响产品和技 术的创新。寻租的根源在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因此提高政府效率,采取适度干预能促进经济 的持续增长。 竞争力理论的市场结构学派 竞争力理论的市场结构学派认为,竞争力是产业在市场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并且具有 良好市场绩效的能力。产业竞争力是该产业内的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企业在市 场中争夺有限的资源,竞争力的大小通过企业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表现出来,产业 竞争力除了自身因素外,还受到市场中的竞争对手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业竞争力的理 论基础是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来源于古典学派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比 较成本理论是指,不同国家和企业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通 过分工,各国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均能获得市场收益。资源禀赋学说是指国家间的资 源禀赋存在差异(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通过分工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 素生产产品,可以获得最大福利。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个行业能在国际上处于 领先地位,不但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状况,而且还取决于该国这个行业中的竞争环境。虽然要 素禀赋是难以改变的,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政策手段来影响和改变竞争环境,创造竞争优 势。 产业的竞争优势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竞争性要素的水平。要素禀赋论把生产要素区分为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竞争 优势理论研究的市场要素首先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同时扩大了要素禀赋论的范围,它认为一 国要素状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2)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3)工资率。由 于资本可以方便地跨国流动,工资率不作为优势要素条件。 2、市场需求状况。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需求偏好论,该理论认为,企业采取现代 营销观念,依据本国消费者的需求设计生产其产品,这些产品能出口,是因为进口国存在同 本国相似的需求偏好。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消费者需求存在竞争,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 竞争对手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对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影响到这一行业的竞争状况,主要的 影响因素是:(1)市场规模;(2)消费者偏好;(3)对产品促销力度,如舆论力量、企业广 告。 3、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产业竞争中,竞争优势的产生需要多因素的协调和合 作,行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要有相关产业来支持。相关产业根据它们的紧密程度有所分 工,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改良、市场渠道建设、企业形象策划、广告宣传等方面必须相 互协作和支持。 4、产业发展战略和竞争环境。产业发展通常经过一段曲折的历程,产业竞争优势的形 成取决于产业中企业的管理状况,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在温和的竞争环 境中,企业就会失去改进其管理状况的动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需要努 力开发技术、培训人员、改进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影响竞争环境因素主要有:(1)同一 行业内企业数目;(2)产品的差异程度;(3)产业内竞争或协作的历史。如果某产业具有竞 争的历史传统,产业内的竞争程度常比较激烈。 竞争力理论的社会经济系统学派 该学派认为竞争力是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现
了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国家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表现 出来的整体竞争能力,以及国家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提供一种有效的环境支持能 力 该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1990年他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 据对10个国家上百种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归纳出著名的“钻石体系”,以分析国家如何 在特定产业建立竞争优势。在“钻石模型”中,产业竞争力由六个要素共同组成,它们是: 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路、结构和同业音作:机调:政府。其中 前四顶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铺助要素,它们之间被此互动。国家竞争力体现了国家能够生 产适应市场检验且扩大国民收入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或程度。世界经济论坛把对外开放程 度、政府、金融、基础设施、技术、管理 劳动、法规制度等八项 产力要素指标作为衡司 一国整体竞争力的基础,国际竞争力还体现了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 竞争力资 是指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及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竞争力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 再通过国际化所产生出来的竞争能力。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于1980年 创立,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发表《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对世界主要 国家的年度国际 竞争力进行评价,1993年中国也加了国际竟争力评价的行列。 目前参加这 一评价体系的有53个国家和地区,其总产出、贸易总量和投资总量占全世界的95%以上, 受到世界的高度重视。 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是多变量的复合指标体系,指标有硬指标,即可以用数量单位来 表示的指标:同时环有软指标,即不能自接用数量来表示,但是可以通讨人们的主观评价 来衡量 硬指标和软指标在评价中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国 际竞争力报告》中,共设指标195个,其中硬指标68个,软指标(通过全球专家问卷调查 得到的指标)127个,指标体系划分为8大要素,其中经济实力指标15个(硬指标1个,软 指标4个),国际化水平指标22个(硬指标5个,软指标17个),政府管理要素指标21个(硬 指标9个,软指标12个),金融要素指标22个(硬指标9个,软指标13个),基础设施要 素指标28个(硬指标13个,软指标15个),科学技术要素指标29个(硬指标15个,软指 标14个),企业管理要素指标18个(硬指标0个,软指标18个),国民素质要素指标40个 (硬指标6个,软指标34个)
了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国家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表现 出来的整体竞争能力,以及国家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提供一种有效的环境支持能 力。该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1990 年他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 根据对 10 个国家上百种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归纳出著名的“钻石体系”,以分析国家如何 在特定产业建立竞争优势。在“钻石模型”中,产业竞争力由六个要素共同组成,它们是: 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其中 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国家竞争力体现了国家能够生 产适应市场检验且扩大国民收入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或程度。世界经济论坛把对外开放程 度、政府、金融、基础设施、技术、管理、劳动、法规制度等八项生产力要素指标作为衡量 一国整体竞争力的基础。国际竞争力还体现了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竞争力资产 是指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及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竞争力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 再通过国际化所产生出来的竞争能力。根据这一理论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于 1980 年 创立,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发表《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对世界主要 国家的年度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1993 年中国也加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的行列。目前参加这 一评价体系的有 53 个国家和地区,其总产出、贸易总量和投资总量占全世界的 95%以上, 受到世界的高度重视。 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是多变量的复合指标体系,指标有硬指标,即可以用数量单位来 表示的指标;同时还有软指标,即不能直接用数量来表示,但是可以通过人们的主观评价 来衡量。硬指标和软指标在评价中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国 际竞争力报告》中,共设指标 195 个,其中硬指标 68 个,软指标(通过全球专家问卷调查 得到的指标)127 个,指标体系划分为 8 大要素,其中经济实力指标 15 个(硬指标 11 个,软 指标 4 个),国际化水平指标 22 个(硬指标 5 个,软指标 17 个),政府管理要素指标 21 个(硬 指标 9 个,软指标 12 个),金融要素指标 22 个(硬指标 9 个,软指标 13 个),基础设施要 素指标 28 个(硬指标 13 个,软指标 15 个),科学技术要素指标 29 个(硬指标 15 个,软指 标 14 个),企业管理要素指标 18 个(硬指标 0 个,软指标 18 个),国民素质要素指标 40 个 (硬指标 6 个,软指标 34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