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基金资助 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论 刘大可著 爬经济科学出版社 北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基金资助 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论 刘大可 著 经 济 科 学 出 版 社 北 京
目录 第-章导论…1 第二章企业初始缔约所有权安排分析 …l2 第一节关于企业产权安排已有文献的回顾与评析…12 第二节要素所有者缔结企业合约动机分析…26 第三节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30 第四节企业所有权初始安排: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33 第五节基本逻辑框架与主要结论…36 第三章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动态调整…38 第一节引起企业产权初始安排调整的原因……39 第二节既定控制权条件下剩余索取权的调整 …44 第三节剩余控制权的调整(一):雇主自愿模型…48 第四节剩余控制权的调整(二):雇主被迫模型…52 第五节结论及相关实证分析…59 第四章股份公司所有权安排与绩效表现…66 第一节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及其兴起的原因…66 第二节股份公司所有权安排与绩效关系文献回顾…71 第三节股份公司所有权安排与绩效:一种假说…78 第四节股份公司中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85 第五节股份公司所有权结构演变态势实证分析…93 第五章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改革与演变…101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成立背景与改革历程…101 第二节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演变… …108 第三节国有企业所有权变革对绩效表现的影响… …115 第四节实证分析:公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绩效比较…119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二章 企业初始缔约所有权安排分析 …………………………………………12 第一节 关于企业产权安排已有文献的回顾与评析 ………………………12 第二节 要素所有者缔结企业合约动机分析 ………………………………26 第三节 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30 第四节 企业所有权初始安排: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33 第五节 基本逻辑框架与主要结论 …………………………………………36 第三章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动态调整 ……………………………………………38 第一节 引起企业产权初始安排调整的原因 ………………………………39 第二节 既定控制权条件下剩余索取权的调整 ……………………………44 第三节 剩余控制权的调整(一):雇主自愿模型……………………………48 第四节 剩余控制权的调整(二):雇主被迫模型……………………………52 第五节 结论及相关实证分析 ………………………………………………59 第四章 股份公司所有权安排与绩效表现 ………………………………………66 第一节 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及其兴起的原因 ……………………………66 第二节 股份公司所有权安排与绩效关系文献回顾 ………………………71 第三节 股份公司所有权安排与绩效:一种假说……………………………78 第四节 股份公司中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 …………………………85 第五节 股份公司所有权结构演变态势实证分析 …………………………93 第五章 我国国有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改革与演变………………………………101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成立背景与改革历程………………………………101 第二节 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演变…………………………108 第三节 国有企业所有权变革对绩效表现的影响…………………………115 第四节 实证分析:公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绩效比较 ………………………119
第五节结论及因有企业所有权结构优化方向…125 第六章中国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及绩效分析…129 第一节股份公司产生背景及所有权结构法律安排…129 第二节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传统国有企业的区别…133 第三节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36 第四节股东资产属性与公司绩效:理论和实证分析…140 第七章所有权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有限性…148 第一节企业所有权安排重要性的相对性…148 第二节产权制度变革与市场机制建设的互补…153 第三节民营企业在提高绩效方面的局限性…162 第八章结论及政策含义…169 附件:部分外国学者中英文姓名对照表…174 参考文献…175
第五节 结论及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优化方向……………………………125 第六章 中国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及绩效分析…………………………………129 第一节 股份公司产生背景及所有权结构法律安排………………………129 第二节 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与传统国有企业的区别……………………133 第三节 上市公司所有权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36 第四节 股东资产属性与公司绩效:理论和实证分析……………………140 第七章 所有权结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有限性…………………………………148 第一节 企业所有权安排重要性的相对性…………………………………148 第二节 产权制度变革与市场机制建设的互补……………………………153 第三节 民营企业在提高绩效方面的局限性………………………………162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含义…………………………………………………………169 附件:部分外国学者中英文姓名对照表 …………………………………………174 参考文献 …………………………………………………………………………175
第一章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论”为题撰写这本著作,主要考虑到如下四 点理由: 第一,企业理论是现代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不少经济学家包括 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如科斯、莫里斯等,都因其对企业理论的突出贡献而 著名。现代企业理论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的本质;二是企业的规 模:三是企业的内部结构。对企业本质的研究主要是回答企业是什么以及市场经 济条件下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等根本性问题:对企业规模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弄清企 业规模的决定因素以及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对企业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什 么样的产权结构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本文致力于企业内部结构问题的探讨, 在选题上涉足了经济学的前沿领域。 第二,从关于企业产权安排的已有研究成果看,经济学家对有效率的企业 产权结构的认识目前还存在很大分歧。强调“出资者主权”的企业产权安排理论 虽然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但近年来已经受到诸如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产权理论等 新观点的挑战。当然,对理论研究来说,尚无定论的题目意味着仍然存在较大 的研究空间。分歧与争论决不是坏事,有更多的人参与某一学术领域的探讨,有 助于促进理论的成熟和真理的发现。我之所以选定“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 论”这一题目,参与有关企业产权制度安排方面的研究,正是为了进一步探索企 业产权结构的决定因素以及企业产权安排与绩效表现的关系,以便为优化企业产 权结构、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供更加有说服力的理论指导。 第三,从企业产权安排的现实状况看,至少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方面, 无论是不同国家的企业,还是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企业,从目前情况看并不存在 统一的产权安排,这说明现实中企业产权结构分布是多元的,不存在统一模式: 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的发展变化看,各种形式的产权分享制度,如“工资+奖 金+股票期权”的管理者报酬制度、员工参与决策的管理制度以及职工持股计划 这里称其为新 主要是因为利益相关者理 只是近儿年才得到 变垫的有盗霜关者论陵智用个经济科等品酸军究第烟关的贸: 于始着手
第一章 导 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论”为题撰写这本著作,主要考虑到如下四 点理由: 第一, 企业理论是现代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不少经济学家包括 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如科斯、莫里斯等,都因其对企业理论的突出贡献而 著名。现代企业理论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的本质;二是企业的规 模;三是企业的内部结构。对企业本质的研究主要是回答企业是什么以及市场经 济条件下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等根本性问题;对企业规模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弄清企 业规模的决定因素以及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对企业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什 么样的产权结构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本文致力于企业内部结构问题的探讨, 在选题上涉足了经济学的前沿领域。 第二, 从关于企业产权安排的已有研究成果看,经济学家对有效率的企业 产权结构的认识目前还存在很大分歧。强调“出资者主权”的企业产权安排理论 虽然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但近年来已经受到诸如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产权理论等 新观点的挑战1 。当然,对理论研究来说,尚无定论的题目意味着仍然存在较大 的研究空间。分歧与争论决不是坏事,有更多的人参与某一学术领域的探讨,有 助于促进理论的成熟和真理的发现。我之所以选定“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 论”这一题目,参与有关企业产权制度安排方面的研究,正是为了进一步探索企 业产权结构的决定因素以及企业产权安排与绩效表现的关系,以便为优化企业产 权结构、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供更加有说服力的理论指导。 第三, 从企业产权安排的现实状况看,至少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方面, 无论是不同国家的企业,还是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企业,从目前情况看并不存在 统一的产权安排,这说明现实中企业产权结构分布是多元的,不存在统一模式; 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的发展变化看,各种形式的产权分享制度,如“工资+奖 金+股票期权”的管理者报酬制度、员工参与决策的管理制度以及职工持股计划 1 这里称其为“新观点”,主要是因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只是近几年才得到较快传播并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事 实上,早在 1963 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利益相关者问题。参阅杨瑞龙、周业安: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28—130 页
等,不仅已经引起实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且在不少企业中已经得到了成功的 实践。面对企业产权安排的多元化状态以及分享制度的广泛发展,人们不禁要问 究竞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否存在共同的规律?为什么许多发 达国家在不同的企业产权安排下,取得了同样令人瞩目的经济绩效?企业产权分 享制度的发展是否意味着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产权分配 中的地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产权结构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绩效表现?为 了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未来的企业产权安排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变迁?从目前己 有的理论看,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分歧依旧 存在。为了对上述诸多问题给出系统和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将在前人己有研究 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做出新的尝试。 第四,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过去的20余年 中,我们曾经进行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转换机制、产权改革等多方面的尝试, 这些做法也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并没有摆脱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困 境。国有企业究竞应该怎样改?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我看 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理论。实践固然是重要 的,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短视甚至是盲目的。因而,能否实现国有 企业改革理论的突破,能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是关系到国有企 业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本文选择“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论”这一题目进 行研究,正是期望通过深入探讨企业产权安排与绩效表现的关系,尽可能地为推 动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示。 总之,企业产权安排与绩效表现的关系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愿之 一,选择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企业理论的认识,而且对探 讨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基本假定与主要概念 (一)基本假定。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总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几乎所有 的经济学结论都有其赖以成立的背景条件。这些假定一方面简化了经济学的推理 与论证过程,另一方面增加了经济学的科学性。秉承经济学研究的这一传统,本 文提出如下四个前提假定: 1.资源稀缺假定。经济学本质上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资源稀缺假定是经
等,不仅已经引起实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且在不少企业中已经得到了成功的 实践。面对企业产权安排的多元化状态以及分享制度的广泛发展,人们不禁要问: 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否存在共同的规律?为什么许多发 达国家在不同的企业产权安排下,取得了同样令人瞩目的经济绩效?企业产权分 享制度的发展是否意味着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产权分配 中的地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产权结构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绩效表现?为 了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未来的企业产权安排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变迁?从目前已 有的理论看,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分歧依旧 存在。为了对上述诸多问题给出系统和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将在前人已有研究 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做出新的尝试。 第四,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过去的 20 余年 中,我们曾经进行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转换机制、产权改革等多方面的尝试, 这些做法也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并没有摆脱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困 境。国有企业究竟应该怎样改?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我看 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一种强有力的指导理论。实践固然是重要 的,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短视甚至是盲目的。因而,能否实现国有 企业改革理论的突破,能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是关系到国有企 业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本文选择“出资者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论”这一题目进 行研究,正是期望通过深入探讨企业产权安排与绩效表现的关系,尽可能地为推 动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示。 总之,企业产权安排与绩效表现的关系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 一,选择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企业理论的认识,而且对探 讨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基本假定与主要概念 (一)基本假定。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总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几乎所有 的经济学结论都有其赖以成立的背景条件。这些假定一方面简化了经济学的推理 与论证过程,另一方面增加了经济学的科学性。秉承经济学研究的这一传统,本 文提出如下四个前提假定: 1.资源稀缺假定。经济学本质上是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资源稀缺假定是经
济学最基本的假定。离开这一假定,整个经济学大厦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为 在一个资源足够充裕的世界里,价格、交易、资本等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将不复 存在,经济学研究将因此而失去价值。 2个人行为假定。经济学的逻辑是一种个人主义逻辑,个人行为是经济学研 究的基础。经济学涉及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从分析个人选择行为出发的,即使对 组织行为的研究,同样采取了从个人到组织的方法。这一点与社会学有所不同 因为后者是以组织和团体为研究对象的,通常采取从组织(团体)到个人的研究 方法。 3.理性人假定。传统经济学通常把人的本性假定为“经济人”,即认为人的 行为总是以满足“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准则。但是,随着人们对人类行为认识的 深化,这种假定受到了严峻挑战。由于人的许多行为根本无法用纯经济利益进行 解释,在这种背景下,“理性人假定”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得以广泛传播。该假定 认为,经济中的个人选择行为总是以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这种效 用既可以来自经济利益,也可以来自情感、权利等非经济利益。同“经济人”假 定相比,理性人假定是一个涵盖范围更广的假定,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选择行为 的复杂性。 4.不完全信息假定。该假定认为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而人类的知识和认 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信息占有问题上,通常总会出现一方处于信息优 势而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的状况,即信息不对称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不完全 信息假定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提出的,同完全信息 假定相比,该假定更加接近现实,以不完全信息假定为基础而得出的结论对现实 经济具有更大的解释力。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假定都是在“先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经过严 格的理论证明,这些假定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假定与现实 的差距,并不意味着按照这样的假定得出的研究结果将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例 如,就本文对企业产权安排的研究而言,其根本目的在于设计一套相对完善的制 度规则,使每一个处于企业中的人都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使每一种企图侵占 他人利益的行为都能够得到制止,从而使企业能够高效率地运转。为了达到这 目的,将人假定为“利己”的人肯定是有益的,这样可以保证制度规则的完善。 如果的确存在一些乐于助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些人的存在并不妨碍制度规
济学最基本的假定。离开这一假定,整个经济学大厦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为 在一个资源足够充裕的世界里,价格、交易、资本等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将不复 存在,经济学研究将因此而失去价值。 2.个人行为假定。经济学的逻辑是一种个人主义逻辑,个人行为是经济学研 究的基础。经济学涉及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从分析个人选择行为出发的,即使对 组织行为的研究,同样采取了从个人到组织的方法。这一点与社会学有所不同, 因为后者是以组织和团体为研究对象的,通常采取从组织(团体)到个人的研究 方法。 3.理性人假定。传统经济学通常把人的本性假定为“经济人”,即认为人的 行为总是以满足“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准则。但是,随着人们对人类行为认识的 深化,这种假定受到了严峻挑战。由于人的许多行为根本无法用纯经济利益进行 解释,在这种背景下,“理性人假定”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得以广泛传播。该假定 认为,经济中的个人选择行为总是以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这种效 用既可以来自经济利益,也可以来自情感、权利等非经济利益。同“经济人”假 定相比,理性人假定是一个涵盖范围更广的假定,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选择行为 的复杂性。 4.不完全信息假定。该假定认为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而人类的知识和认 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信息占有问题上,通常总会出现一方处于信息优 势而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的状况,即信息不对称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不完全 信息假定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提出的,同完全信息 假定相比,该假定更加接近现实,以不完全信息假定为基础而得出的结论对现实 经济具有更大的解释力。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假定都是在“先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经过严 格的理论证明,这些假定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假定与现实 的差距,并不意味着按照这样的假定得出的研究结果将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例 如,就本文对企业产权安排的研究而言,其根本目的在于设计一套相对完善的制 度规则,使每一个处于企业中的人都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使每一种企图侵占 他人利益的行为都能够得到制止,从而使企业能够高效率地运转。为了达到这一 目的,将人假定为“利己”的人肯定是有益的,这样可以保证制度规则的完善。 如果的确存在一些乐于助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些人的存在并不妨碍制度规
则的有效性。相反,如果我们假定人的行为是“利他”的,在这种情况下,规则 的制定就失去了意义,各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也将无法得到有效制止。 (二)主要概念。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来说,清楚界定主要概念是至关重要 的,因为许多理论上的分歧往往导源于概念上的模糊。所以,在正式分析展开之 前,本文将对6个关系全文理解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1.企业。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企业是一个与家庭相对应的概念。企业是经 济中的基本生产单位,家庭是基本消费单位。企业向家庭和其他企业购买劳务和 原材料等投入品,通过加工转换,把这些投入品转化成商品和服务,然后出售给 家庭和其他企业,并最大化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差额。由此看来,传统经济学并不 关注企业的内部结构,仅仅把企业看成一个与家庭有对等交易关系的生产单位。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界定企业,主要是因为就其研究目的而言, 忽略对企业内部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简化论证过程,而且做到这一点己经足 够。而从事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正是从传统经济学所忽略的部分一 企业内部结构着手,对企业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科斯和威廉姆森从交 易费用、阿尔钦与德姆塞茨从监督成本、哈特和格罗斯曼从不完全契约等多角度 出发,对企业的本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尽管每种看法都有其产生的理由,但 本文更倾向于接受由哈特和格罗斯曼开创的不完全契约企业理论。因为这种理论 不仅对企业的本质能够提供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己经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 家的认可。本文认为,企业是由众多的企业生产要素所有者从各自效用最大化的 选择出发而结成的一张“契约网”3。这张“契约网”有两个特点:一是参与签 约的所有要素所有者的行为都是自愿的:二是所有要素所有者在法律上的地位是 平等的。人们之所以自愿走在一起组成企业而不采取单干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企 业内部的协作劳动可以创造更高的生产率,从而增加每一个人的收益。 2.不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是相对完全契约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完全契约是 指缔约双方都能够完全预期缔约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的契约,契约条款包含 了所有可能的未来状态,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和随机事项。当缔约双方在契约执 行中对契约条款产生争议时,第三方(比如说,法院)能够明确界定缔约双方各 :不学科太 堂在在 研究金业问题,因 改革的意义,我《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故革,正海人民出版社195年,第12页
则的有效性。相反,如果我们假定人的行为是“利他”的,在这种情况下,规则 的制定就失去了意义,各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也将无法得到有效制止。 (二)主要概念。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来说,清楚界定主要概念是至关重要 的,因为许多理论上的分歧往往导源于概念上的模糊。所以,在正式分析展开之 前,本文将对 6 个关系全文理解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1.企业。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企业是一个与家庭相对应的概念2 。企业是经 济中的基本生产单位,家庭是基本消费单位。企业向家庭和其他企业购买劳务和 原材料等投入品,通过加工转换,把这些投入品转化成商品和服务,然后出售给 家庭和其他企业,并最大化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差额。由此看来,传统经济学并不 关注企业的内部结构,仅仅把企业看成一个与家庭有对等交易关系的生产单位。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来界定企业,主要是因为就其研究目的而言, 忽略对企业内部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简化论证过程,而且做到这一点已经足 够。而从事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正是从传统经济学所忽略的部分—— 企业内部结构着手,对企业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科斯和威廉姆森从交 易费用、阿尔钦与德姆塞茨从监督成本、哈特和格罗斯曼从不完全契约等多角度 出发,对企业的本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尽管每种看法都有其产生的理由,但 本文更倾向于接受由哈特和格罗斯曼开创的不完全契约企业理论。因为这种理论 不仅对企业的本质能够提供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 家的认可。本文认为,企业是由众多的企业生产要素所有者从各自效用最大化的 选择出发而结成的一张“契约网”3 。这张“契约网”有两个特点:一是参与签 约的所有要素所有者的行为都是自愿的;二是所有要素所有者在法律上的地位是 平等的。人们之所以自愿走在一起组成企业而不采取单干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企 业内部的协作劳动可以创造更高的生产率,从而增加每一个人的收益。 2.不完全契约。不完全契约是相对完全契约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完全契约是 指缔约双方都能够完全预期缔约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的契约,契约条款包含 了所有可能的未来状态,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和随机事项。当缔约双方在契约执 行中对契约条款产生争议时,第三方(比如说,法院)能够明确界定缔约双方各 2 不同学科对同一事物的界定通常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管理学中人们更注重从实证角度,根据企业的 功能和具体表现形态来定义企业;而在经济学中,人们更倾向于在理论抽象的基础上,从本质的角度定义 企业。由于本文立足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企业问题,因而不再详细介绍管理学中关于企业的有关定义。 3 对企业概念的这种界定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观点。参阅张维迎:《企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 改革的意义》,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112 页
自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强制其执行。与此相反,不完全契约是指缔约双方在签订契 约时并没有将缔约期内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说清楚的契约,不完全契约中总是 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随机事项,这些事项需要在契约执行过程中进行重新谈判或 者按照双方的约定将不确定事件的处置权事前赋予缔约的某一方。因而,不完全 契约意味着需要设计不同的机制以对付契约条款的不完备性,并处理由不确定性 事件引发的各种有争议的问题。不完全契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无法获取完 备的信息,而信息不完备主要是由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 性以及契约当事人或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等原因造成的。 3.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是由不完全契约引出的一个概念。契约不完全性 决定了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后不可能得到确定的产出,从而决定了企业要素提供者 不可能都获取固定收益,总有一部分人要承担生产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结果。这样, 企业的总收入便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对固定合同的支付,如原材料成本、 固定工资、利息等:另一部分为企业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合同支付的余额,即通常 所说的利润。所谓剩余索取权,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利润的索取权。显然, 般说来,获取固定合同收入的要素所有者是没有风险的,而索取剩余的要素所有 者总是与风险联系在一起,因为利润通常是不确定的,或者多一些,或者少一些, 甚至为负值。由此看来,剩余索取者即参与分享利润的人,其收益是最难以得到 保障的,他们必定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 4.剩余控制权。同剩余索取权一样,剩余控制权同样是由契约不完备性引起 的。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结点,而且与市场(或产品)契约不 同的是,人力资本参与了企业契约的签订。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不同于实物资本 的产权特征,同时企业合约又具有长期性、未来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与产品市 场合约相比,企业合约必然是一个更加不完备的合约。换句话说,要素持有者在 签约组成企业时,肯定无法将事后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说清楚。那么,当企业 运行中发生了签订合同时未预期到的情况时,该怎样处理呢?谁将做出最终的决 策?显然,此时做决策的权利就是所谓的剩余控制权。由此看来,剩余控制权本 质上是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合约中没有给出具体规定的“随机事项”的决策权
自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强制其执行。与此相反,不完全契约是指缔约双方在签订契 约时并没有将缔约期内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说清楚的契约,不完全契约中总是 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随机事项,这些事项需要在契约执行过程中进行重新谈判或 者按照双方的约定将不确定事件的处置权事前赋予缔约的某一方。因而,不完全 契约意味着需要设计不同的机制以对付契约条款的不完备性,并处理由不确定性 事件引发的各种有争议的问题。不完全契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无法获取完 备的信息,而信息不完备主要是由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 性以及契约当事人或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等原因造成的4 。 3.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是由不完全契约引出的一个概念。契约不完全性 决定了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后不可能得到确定的产出,从而决定了企业要素提供者 不可能都获取固定收益,总有一部分人要承担生产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结果。这样, 企业的总收入便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对固定合同的支付,如原材料成本、 固定工资、利息等;另一部分为企业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合同支付的余额,即通常 所说的利润。所谓剩余索取权,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利润的索取权。显然,一 般说来,获取固定合同收入的要素所有者是没有风险的,而索取剩余的要素所有 者总是与风险联系在一起,因为利润通常是不确定的,或者多一些,或者少一些, 甚至为负值。由此看来,剩余索取者即参与分享利润的人,其收益是最难以得到 保障的,他们必定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 4.剩余控制权。同剩余索取权一样,剩余控制权同样是由契约不完备性引起 的。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结点,而且与市场(或产品)契约不 同的是,人力资本参与了企业契约的签订5 。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不同于实物资本 的产权特征,同时企业合约又具有长期性、未来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与产品市 场合约相比,企业合约必然是一个更加不完备的合约。换句话说,要素持有者在 签约组成企业时,肯定无法将事后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说清楚。那么,当企业 运行中发生了签订合同时未预期到的情况时,该怎样处理呢?谁将做出最终的决 策?显然,此时做决策的权利就是所谓的剩余控制权。由此看来,剩余控制权本 质上是对企业运行中出现的、合约中没有给出具体规定的“随机事项”的决策权。 4 关于不完全契约产生的原因,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曾进行过深入的探讨,综述性的研究可以参阅李 风圣(1999)为《契约经济学》一书所作的前言,载科斯等著:《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 第 14—15 页。 5 周其仁直接将企业的本质概括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参阅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 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9 年,第 6 期
按照这样的定义,企业剩余控制权必然是多层次的,分布于企业决策系统的各个 阶层,但是现代企业理论通常只关注企业最终的剩余控制权,包括企业重大事项 的决策权、重要人事任免权等,而不包括最终控制权约束下的各种形式的内部授 权。由于人们习惯于将企业剩余控制权简称为“控制权”,因而本文以下部分中 出现的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具有同等含义。 5.企业所有权。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比,人们对企业所有权的认 识分歧更大。绝大多数关于现代企业理论的文献是从剩余索取权的角度来定义企 业所有权的,认为谁拥有剩余索取权谁就拥有企业所有权。但是哈特(1995)和 米尔格罗姆(1992)是比较典型的例外,他们是从剩余控制权的角度来定义企业 所有权的。米尔格罗姆(1992)用剩余控制权统一定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 哈特也认为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是一致的,只有拥有对企业的剩余控 制权,才能真正拥有企业所有权。这显然有别于传统的产权理论,因为传统产权 理论更强调资产的剩余收入索取权'。本文将企业所有权界定为剩余索取权与剩 余控制权的统一,但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关系上,更强调剩余控制权的 重要性。由此看来,企业所有权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 制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离开具体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企业 所有权是没有意义的。为了避免与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等概念之间的混淆 以下部分中将尽量避免“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使用,而直接从企业所有权的具体 内容出发,深入探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 响。 6.企业绩效。绩效(performance)是现代企业理论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大 致与一般经济理论中的效率(efficiency)概念相对应。在一般经济理论中,效 率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解释:一是“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t),二是“希 克斯效率”(Hicks Efficient)。通常情况下,当一项交易使一部分人的境况更 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坏时,人们就称这种交易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当 的影响
按照这样的定义,企业剩余控制权必然是多层次的,分布于企业决策系统的各个 阶层,但是现代企业理论通常只关注企业最终的剩余控制权,包括企业重大事项 的决策权、重要人事任免权等,而不包括最终控制权约束下的各种形式的内部授 权。由于人们习惯于将企业剩余控制权简称为“控制权”,因而本文以下部分中 出现的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具有同等含义。 5.企业所有权6 。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比,人们对企业所有权的认 识分歧更大。绝大多数关于现代企业理论的文献是从剩余索取权的角度来定义企 业所有权的,认为谁拥有剩余索取权谁就拥有企业所有权。但是哈特(1995)和 米尔格罗姆(1992)是比较典型的例外,他们是从剩余控制权的角度来定义企业 所有权的。米尔格罗姆(1992)用剩余控制权统一定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 哈特也认为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是一致的,只有拥有对企业的剩余控 制权,才能真正拥有企业所有权。这显然有别于传统的产权理论,因为传统产权 理论更强调资产的剩余收入索取权7 。本文将企业所有权界定为剩余索取权与剩 余控制权的统一,但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关系上,更强调剩余控制权的 重要性8 。由此看来,企业所有权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 制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离开具体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企业 所有权是没有意义的。为了避免与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等概念之间的混淆, 以下部分中将尽量避免“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使用,而直接从企业所有权的具体 内容出发,深入探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 响。 6.企业绩效。绩效(performance)是现代企业理论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大 致与一般经济理论中的效率(efficiency)概念相对应。在一般经济理论中,效 率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解释:一是“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t),二是“希 克斯效率”(Hicks Efficient)。通常情况下,当一项交易使一部分人的境况更 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坏时,人们就称这种交易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当 6 严格说来,企业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即企业在正常经营 和破产倒闭等不同状态下,按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要求,企业所有权会在不同的要素主体间发生转移。详 细的论述可参阅张维迎:《所有权、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 年,第 9 期。 7 参阅[美]O.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69—79 页。 8 对企业所有权的这种认识,借鉴了张维迎(1996)的观点,同时也受到了哈特(1995)和米尔格罗姆(1992) 的影响
一项交易导致“赢家(Winners)赢得比输家(Losers)输得更多”时',或者用 更通俗的话说,当一项交易带来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时,人们就称其为“希克斯 有效率”的。显然,一般经济理论中提出的上述两种效率概念,都无法准确描述 企业产权安排的调整对企业运行状况的真实影响。所以,在现代企业理论文献中, 大多数学者用“绩效(performance)”一词取代了一般经济理论中的效率 (efficiency)概念。主要是因为效率(efficiency)概念着重于从最终结果的 角度考察某一行为的成本与收益问题,而绩效(performance)概念不仅关注行 为结果,同时也关注行为本身。这就是说,同效率一词相比,绩效的概念更为宽 泛。具体到实际中,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资产总量的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的 提高、职员工作热情的激发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减少等,都可以视为绩效提高的表 现。当然,在这些绩效表现中,企业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盈利能力是最根本的评 价指标。因为长期亏损的企业是无法存活下去的,不论是企业资产的增加还是市 场占有率的提高,抑或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 的利润并得到长远发展。 总之,贯穿本文主体的上述6个核心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企业理 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联结,通常情况下契约是不完备的,由此便产生了企 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不同要素主体之间 的分配又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影响。 三、企业目标 由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总是为特定的企业目标服务的,因而研究 企业产权安排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从已有 理论看,对有效率的企业产权安排存在不同认识的理论派别,对该问题做出了不 同回答。“出资者主权论”者认为企业的目标应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应该以 出资者的利益为核心:“劳动者主权论”者则恰好相反,认为企业应该为劳动者 服务,企业应该由劳动者管理并由劳动者分享剩余:而主张“利益相关者共同分 享论”者认为,企业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出资者、 债权人以及企业员工等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人,也包括消费者、产业链中的供货 商以及企业周围的社区居民等与企业关系相对松散的人。对企业目标的上述三种 崔之元:《关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一项交易导致“赢家(Winners)赢得比输家(Losers)输得更多”时9 ,或者用 更通俗的话说,当一项交易带来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时,人们就称其为“希克斯 有效率”的。显然,一般经济理论中提出的上述两种效率概念,都无法准确描述 企业产权安排的调整对企业运行状况的真实影响。所以,在现代企业理论文献中, 大多数学者用“绩效( performance)”一词取代了一般经济理论中的效率 (efficiency)概念。主要是因为效率(efficiency)概念着重于从最终结果的 角度考察某一行为的成本与收益问题,而绩效(performance)概念不仅关注行 为结果,同时也关注行为本身。这就是说,同效率一词相比,绩效的概念更为宽 泛。具体到实际中,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资产总量的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的 提高、职员工作热情的激发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减少等,都可以视为绩效提高的表 现。当然,在这些绩效表现中,企业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盈利能力是最根本的评 价指标。因为长期亏损的企业是无法存活下去的,不论是企业资产的增加还是市 场占有率的提高,抑或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 的利润并得到长远发展。 总之,贯穿本文主体的上述 6 个核心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企业理 论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联结,通常情况下契约是不完备的,由此便产生了企 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不同要素主体之间 的分配又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影响。 三、企业目标 由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安排总是为特定的企业目标服务的,因而研究 企业产权安排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企业的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从已有 理论看,对有效率的企业产权安排存在不同认识的理论派别,对该问题做出了不 同回答。“出资者主权论”者认为企业的目标应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应该以 出资者的利益为核心;“劳动者主权论”者则恰好相反,认为企业应该为劳动者 服务,企业应该由劳动者管理并由劳动者分享剩余;而主张“利益相关者共同分 享论”者认为,企业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出资者、 债权人以及企业员工等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人,也包括消费者、产业链中的供货 商以及企业周围的社区居民等与企业关系相对松散的人。对企业目标的上述三种 9 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经济研究》,1999 年,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