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间性组织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纯科层组织与纯市场组织是两种最基本的协调交易的制度形式, 在这两极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具有科层组织某些特征又具有市场组织某些特征的制度形 式一一中间性组织。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贱都表明,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中间性 组织在协调特定交易方面,比纯市场组织和纯科层组织具有更高的效率。本章主要从产业 组织角度分析中间性组织的有关问题,包括中间性组织的内涵、外延界定,中间性组织的 结构、规模、运行模式及运行机制等问愿。 10.1中间性组织概述 中间性组织的含义 与中间性组织相关的两个概念是纯市场与纯科层,它们均属于协调经济活动或交易的制 度形式,并且这些制度形式本质上表现为某种契约安挂,换言之,制度形式的选择必定是 种契约选择。不同制度形式协调经济活动或交易的协调机制各不相同。协调机制分为价格机 制与权威机制,在纯市场制度形式下发挥作用的协调机制是价格机制,权威机制则是纯科 的协调机制,而在中间性组织中价格机制与权威机制同时存在。纯市场是依靠价格机制配置 资源的产品所有权交易契约。纯科层是依靠权威机制配置资源的要素使用权的转让契约。中 间性组织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之间其于核心能力,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以合作为 目的, 依靠价格机制和权威机制配置资源,具有网络特性的相对稳定且普遍存在的一种契约 安挂。纯市场、纯科层与中间性组织, 三种制度形式的比较见表10一 表10一1纯科层、纯市场、中间性组织的比较(1) 协调的制度形式 纯市场 中问性组织 纯科层 协调机制 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与权威(行 权威(行政)机制 政)机制的联合 协调方式 自动协调 联合协调 强制协调 协调参考点 价格 契约 协调的力量来渴 供求 谈判 计划 合作稳定性 较强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这里对中间性组织的论述仅限于市场集中度呈下降趋势技术达于成竞争性强的苗产并,且是 集合性概 其体到任何二类
10 中间性组织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纯科层组织与纯市场组织是两种最基本的协调交易的制度形式, 在这两极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具有科层组织某些特征又具有市场组织某些特征的制度形 式――中间性组织。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都表明,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中间性 组织在协调特定交易方面,比纯市场组织和纯科层组织具有更高的效率。本章主要从产业 组织角度分析中间性组织的有关问题,包括中间性组织的内涵、外延界定,中间性组织的 结构、规模、运行模式及运行机制等问题。 10.1 中间性组织概述 中间性组织的含义 与中间性组织相关的两个概念是纯市场与纯科层。它们均属于协调经济活动或交易的制 度形式,并且这些制度形式本质上表现为某种契约安排,换言之,制度形式的选择必定是一 种契约选择。不同制度形式协调经济活动或交易的协调机制各不相同。协调机制分为价格机 制与权威机制,在纯市场制度形式下发挥作用的协调机制是价格机制,权威机制则是纯科层 的协调机制,而在中间性组织中价格机制与权威机制同时存在。纯市场是依靠价格机制配置 资源的产品所有权交易契约。纯科层是依靠权威机制配置资源的要素使用权的转让契约。中 间性组织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之间基于核心能力,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以合作为 目的,依靠价格机制和权威机制配置资源,具有网络特性的相对稳定且普遍存在的一种契约 安排。纯市场、纯科层与中间性组织,三种制度形式的比较见表 10-11 。 协调的制度形式 纯市场 中间性组织 纯科层 协调机制 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与权威(行 政)机制的联合 权威(行政)机制 协调方式 自动协调 联合协调 强制协调 协调参考点 价格 契约 权威 协调的力量来源 供求 谈判 计划 合作稳定性 弱 较强 强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 这里对中间性组织的论述仅限于市场集中度呈下降趋势、技术趋于成熟、竞争性强的制造业产业,并且是 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制造业产业,如化纤工业、消费品工业(家用电器、日用机械、日用化工)等。其 余产业均不在论述范围之内。并且这里的论述限定于“中间性组织”这一集合性概念,不具体到任何一类 中间性组织的现实组织形态(包括虚拟企业、企业集群、战略联盟、企业集团等经济组织形态)。 表 10-1 纯科层、纯市场、中间性组织的比较(1)
中间性组织的特征 中间性组织兼具了科层权威机制的计划性与市场价格机制的竞争性、效率性双重优势。 一方面它卓服了市场失灵,防止交易费用过大,另一方面它又点服了一体化组织失灵,防: 组织费用过高,从而达到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的最小化和效率的最大化。中间性组织不是市 场与科层的某种简单折裹,它在结构与运行上具有自己的特征 中间性组织的结构特征首先,它是多个企业基于各自核心能力结成的动态联盟。换言 之,多个企业为赢得或寻找某一市场,而将资源集中在核心能力上结成联理。这种联盟是具 有相对稳定性的长期关系系统,并随环境变化而处于不断演进之中。其次,它是一种网络结 构。网络中各成员企业是独立平等的关系。成员相互之间遵循自愿互利的原则,每个成员 业拥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即使网络中存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的关系也是平等的。网络 中各成员企业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成员企业各自拥有自己的特定优势,并根据这种优势在 网络中确立起相应的位置,通过重组生产要素产生协同效应,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网 络具有开放性。成员企业自主控制与网络的关系、自主决定与网络之间联系的建立或中断 加强或减弱,在网络整体层面上表现为网络边界的扩展和收缩 中间性组织的运行特征第一,它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中间性组织本质上一种契约 关系,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任何契约关系都是不完全的,不完全契约 就会引起机会主义行为,而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或惩罚机会主义行为所花费的交易成本大大高 于成员企业通过共同协商 解决的交易成本 因此,中间性组织中的企业被此间建立的相互信 任机制有利于形成长期合作。第二,合作式竞争(collective competition),中间性组纷 成员企业间的竞争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联盟最终强化了而不是抑制了竞争。联盟的目 的是为了获得互补的能力,每个企业分工从事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正如杨小凯指出的,每个 企业的核心能力作为一种企业独有的、难以模仿的中间产品其市场交易效率极低必须通过企 业来组织,而那些不体现核心能力的部分可以部分或全部交由市场进行组织。如此通过合作 参与竞争要比单个企业参与 争要有 率,但是联盟内部企业间的竞争没有因企业间的协 机制而消除,因为企业间存在着一旦其他企业掌握了需要由外部(本企业)配合的能力或外 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其他企业不再需要由外部(本企业)提供的能力时就会对本企业造成威胁, 所以企业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第三,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持手段。特别是internet网络 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为中间性组织的高效运 作提供了可能 中间性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被认为是分工理论的起源。斯密认为劳 动分工是提高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源泉。斯密认为分工会带来专业化,专业化会使得劳 动者的技巧改进,劳动时间会大大节省,同时也有利于机器的发明与采用。斯密的逻辑是 交通状况决定市场广狭,市场广狭限制交换能力,交换能力又限制劳动分工的程度,劳动分 工的程度决定了一国的劳动生产力,一围的劳动生产力又是围民财富多赛的主要决定因素。 阿林·杨格称“劳动分工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为斯密定理。杨格认为,劳动分工的主要经 济性表现为劳动的迂回生产经济性,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广狭,同时市场广狭又依赖于劳司 分工 分工和专业化同时也是企业产生的必要条件,杨小凯和黄有光在他们的合著中指出:如 果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效率低于用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则企业制度将因分工
中间性组织的特征 中间性组织兼具了科层权威机制的计划性与市场价格机制的竞争性、效率性双重优势。 一方面它克服了市场失灵,防止交易费用过大,另一方面它又克服了一体化组织失灵,防止 组织费用过高,从而达到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的最小化和效率的最大化。中间性组织不是市 场与科层的某种简单折衷,它在结构与运行上具有自己的特征 中间性组织的结构特征 首先,它是多个企业基于各自核心能力结成的动态联盟。换言 之,多个企业为赢得或寻找某一市场,而将资源集中在核心能力上结成联盟。这种联盟是具 有相对稳定性的长期关系系统,并随环境变化而处于不断演进之中。其次,它是一种网络结 构。网络中各成员企业是独立平等的关系。成员相互之间遵循自愿互利的原则,每个成员企 业拥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即使网络中存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的关系也是平等的。网络 中各成员企业相互依存,优势互补。成员企业各自拥有自己的特定优势,并根据这种优势在 网络中确立起相应的位置,通过重组生产要素产生协同效应,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网 络具有开放性。成员企业自主控制与网络的关系、自主决定与网络之间联系的建立或中断、 加强或减弱,在网络整体层面上表现为网络边界的扩展和收缩。 中间性组织的运行特征 第一,它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中间性组织本质上一种契约 关系,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任何契约关系都是不完全的,不完全契约 就会引起机会主义行为,而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或惩罚机会主义行为所花费的交易成本大大高 于成员企业通过共同协商解决的交易成本。因此,中间性组织中的企业彼此间建立的相互信 任机制有利于形成长期合作。第二,合作式竞争(collective competition)。中间性组织 成员企业间的竞争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的,联盟最终强化了而不是抑制了竞争。联盟的目 的是为了获得互补的能力,每个企业分工从事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正如杨小凯指出的,每个 企业的核心能力作为一种企业独有的、难以模仿的中间产品其市场交易效率极低必须通过企 业来组织,而那些不体现核心能力的部分可以部分或全部交由市场进行组织。如此通过合作 参与竞争要比单个企业参与竞争要有效率。但是联盟内部企业间的竞争没有因企业间的协调 机制而消除,因为企业间存在着一旦其他企业掌握了需要由外部(本企业)配合的能力或外 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其他企业不再需要由外部(本企业)提供的能力时就会对本企业造成威胁, 所以企业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第三,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持手段。特别是 internet 网络 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为中间性组织的高效运 作提供了可能。 中间性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被认为是分工理论的起源。斯密认为劳 动分工是提高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源泉。斯密认为分工会带来专业化,专业化会使得劳 动者的技巧改进,劳动时间会大大节省,同时也有利于机器的发明与采用。斯密的逻辑是: 交通状况决定市场广狭,市场广狭限制交换能力,交换能力又限制劳动分工的程度,劳动分 工的程度决定了一国的劳动生产力,一国的劳动生产力又是国民财富多寡的主要决定因素。 阿林·杨格称“劳动分工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为斯密定理。杨格认为,劳动分工的主要经 济性表现为劳动的迂回生产经济性,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广狭,同时市场广狭又依赖于劳动 分工。 分工和专业化同时也是企业产生的必要条件,杨小凯和黄有光在他们的合著中指出:如 果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效率低于用来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则企业制度将因分工
的内生演进而产生。否则,企业制度将不会产生。斯密将分工分为三种:(1)企业内分工:(2) 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3)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纹 质上就是中间性组织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中间性组织才会具有无论是单 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 间性组织保证 分 儿制, 时能将这种分工与专业化深化下去,使得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和加深, 从而反过来又促进了中间性组织的深度发展。 衣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木的概念最早是由科断提出的,交易成本是指寻找市场的成本 谈判成本、拟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等。通过引入交易成本 科斯将企业的边界定在 外部交易成本与内部管理成本相等的地方,而企业的扩张与缩小则完全取决于交易成本的节 约。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交易成本理论的基出上,依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引入交 易的维度解释了制度安排与交易类型的关系。威廉姆森认为,不同制度安排的选择,其目的 是使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小化。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中间性组织的形成就是为了 获得一种成本最低的制度安排 由 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断将相关企业一体化 倾向,以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交易成木。但当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企业为维持其组织的完整性,即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保持稳定,需要支出昂贵的组织成本。因 此,企业开始尝试通过资金、技术或是人员等纽带与某些企业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而不是 一体化。这样就逐渐演变成为了中间性组织。中间性组织各成员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同时,仍 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体化组织的规模、范围和分散风险的经济性 资源依赖与团队生产理论Pfeffer和Salancik基于资源依赖的研究表明,在开放的系 统中,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有资源必须与环境交互作用,企业必须依靠其他组织才能获得所需 要的资源。换句话说,企业对外部资源具有依赖性。因而,企业不得不通过组织间的合作 形成一种稳定的资源流动方式。各具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相互支持、互为补充, 不仅可以 使每个企业获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 而且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了自身的优势 中间性组织各个成员企业间达成的协议或合同,保证了资源的外部获取,使得资源流动呈现 持续性和可靠性: I972年阿尔钦(Armen Alchian)和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s)在《生产、信息成本和 经济组织》一文中提出的“团队生产”2理论认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团队生产”通过投 入资源的联合使用所创造的产出大于每种资源分别生产所创造的产出之和,即产品不是每种 资源的可分离的产出之利 。在团飘生 ,由于进行合作 员的边际产品不能 接 和分别的被观察出来,这就使每个人都会有偷懒的动机,减少偷懒的一种方法是设专职监格 者来检查团队成员的投入行为,再通过对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来激励监督者做一个不偷懒的监 督者,从而实现对监督者的监督。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产权安排是导致企业产生的根源 企业的实质不是雇主与员的长期合约,而是闭队牛产,企业是由合约、协议和内部各成员 间的默契构成的 系列关系的总和 只有当团队的各成员受到激励与监控时 ,团队的效率 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虽然团队生产理论主要讨论的是企业内部的成员合作关系,但其分析) 法同样适用于中间性组织各成员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分析。一个中间性组织就是一个团队,每 个参加中间性组织的成员企业就是团队成员。各个成员企业同样是在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控 机制的管理下相互合作,最终实现整个团队效率的大幅提高及各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所谓团队生产,意思是一群人以任务为中心,互相合作,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智慧、能力和力量贡献给自己 正在从事的工作
的内生演进而产生。否则,企业制度将不会产生。斯密将分工分为三种:(1)企业内分工;(2) 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3)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 质上就是中间性组织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中间性组织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 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中间性组织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机制,同 时能将这种分工与专业化深化下去,使得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和加深, 从而反过来又促进了中间性组织的深度发展。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的概念最早是由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是指寻找市场的成本、 谈判成本、拟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等。通过引入交易成本,科斯将企业的边界定在 外部交易成本与内部管理成本相等的地方,而企业的扩张与缩小则完全取决于交易成本的节 约。威廉姆森等人在科斯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引入交 易的维度解释了制度安排与交易类型的关系。威廉姆森认为,不同制度安排的选择,其目的 是使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小化。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中间性组织的形成就是为了 获得一种成本最低的制度安排。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有一种不断将相关企业一体化的 倾向,以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交易成本。但当一体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企业为维持其组织的完整性,即企业与市场的界线保持稳定,需要支出昂贵的组织成本。因 此,企业开始尝试通过资金、技术或是人员等纽带与某些企业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而不是 一体化。这样就逐渐演变成为了中间性组织。中间性组织各成员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同时,仍 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体化组织的规模、范围和分散风险的经济性。 资源依赖与团队生产理论 Pfeffer 和 Salancik 基于资源依赖的研究表明,在开放的系 统中,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有资源必须与环境交互作用,企业必须依靠其他组织才能获得所需 要的资源。换句话说,企业对外部资源具有依赖性。因而,企业不得不通过组织间的合作, 形成一种稳定的资源流动方式。各具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相互支持、互为补充,不仅可以 使每个企业获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源,而且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了自身的优势。 中间性组织各个成员企业间达成的协议或合同,保证了资源的外部获取,使得资源流动呈现 持续性和可靠性。 1972 年阿尔钦(Armen Alchian)和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s)在《生产、信息成本和 经济组织》一文中提出的“团队生产”2 理论认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团队生产”通过投 入资源的联合使用所创造的产出大于每种资源分别生产所创造的产出之和,即产品不是每种 资源的可分离的产出之和。在团队生产中,由于进行合作的团队成员的边际产品不能直接的 和分别的被观察出来,这就使每个人都会有偷懒的动机,减少偷懒的一种方法是设专职监督 者来检查团队成员的投入行为,再通过对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来激励监督者做一个不偷懒的监 督者,从而实现对监督者的监督。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产权安排是导致企业产生的根源, 企业的实质不是雇主与雇员的长期合约,而是团队生产,企业是由合约、协议和内部各成员 间的默契构成的一系列关系的总和。只有当团队的各成员受到激励与监控时,团队的效率才 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虽然团队生产理论主要讨论的是企业内部的成员合作关系,但其分析方 法同样适用于中间性组织各成员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分析。一个中间性组织就是一个团队,每 个参加中间性组织的成员企业就是团队成员。各个成员企业同样是在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监控 机制的管理下相互合作,最终实现整个团队效率的大幅提高及各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2 所谓团队生产,意思是一群人以任务为中心,互相合作,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智慧、能力和力量贡献给自己 正在从事的工作
中间性组织织研究的前沿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纯市场、纯科层及中间性组织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研究揭示出中 间性组织与纯市, 纯科尼的本质区别 交易成本经济学侧重于从交易分析入手,注重区分纯市场、纯科层及中间性组织的本质 特征,并认为不同的交易类型与不同的制度形式相对应。研究者大多从分析交易条件入手对 交易进行分类,然后再界定不同交易适宜的协调制度,但不同学者由于选择的交易划分维度 不同,因而对话合由中间性组织这种制度形式来组织的交易类型具有不同见解 开创这一研究思路的是威廉姆森。威康姆森在《经济组织比较:两种可替代的独立结构 分析 文中指出,在纯市场与纯科层两极之间存在若一种“杂交”(Hybrid)制度形式,他 称他们为交易的规制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并在该文中作者比较了纯市场、纯科层 和杂交三种规制结构的风别。作者认为纯市场的权威好制程度很弱,合作话成性也很弱 w心ak),而自主话应性4及微励强度却很强(strong)。纯科层则恰恰相反,其权威控制程度及 合作适应性很高,而自主适应性及激励强调很弱。杂交的规制结构各项指标都处于中间状态 strong ) 瘢姆森在该文中选择了资产专业性 不确定性及交易须 三个维度对 易进行划分,并且分别以此三个维度为衡量标准研究了纯市场、纯科层和杂交的制度形式所 适宜的交易区间。他认为当交易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都较低时,市场是有发 的协调手段,而三个变量都较高时,企业就会出现,处于两者之间的是双边、多边的杂交制 度形式。感璃极森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研究协调的制度形式的分析框架,概以交易为分析对 象,通过对交易 件的划分来确定交易类型 再指出不同制度形式适宜的交易区间, 继威廉姆森之后,兰逊(Larsson)继承了威廉姆森的分析框架 在威球森分析的星 础上对交易的维度进行了修正,他结合资源依赖的观点,用特定资原依赖代替资产专用性 得出如下结论:(1)当内部化成本较低、行为者之间缺乏信任时.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特 定资源依婉程度越高,协调越可能由科层一看得见的手一来完成。(2)当外部化成本较低 同时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特定资源依赖较低时,协调将由市场 一看不见的手一来完成。 在较低的召集成本,较高的内在化成本或行为者之间信任程度较高时 不确定性 交易频 和特定资源依赖程度越高,协调越可能由作为企业间契约的网络(中间性组织)来完成 兰逊的贡献在于,将资源依赖的观点引入到交易分析中,并且他认为市场原则和组织原则能 够同时存在,而中间性组织就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互之间的“据手”。 Candace Tones测方易成本经济学与社风理论用结合,他认为当易冬件吊 较高的需求不确定性(供给 定条件 交高的人力资本专业性 高任务复杂性(较 时间压力下)以及较高的交易频率时,交易适合由中间性组织 这种制度形式来组织。Candace Jons的贡就在于,跳出经济学界限,结合社会学理论从嵌入性视角对中间性组织进行重新 认识,他的研究超越了威磨姆查及兰孙单纯从交易类型视角研究协调的制度形式的框架,他 将研究深入到了中间性组织协调交易的具体手段,探时了“结构性嵌入”下的中间性组织是 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 attono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matives, The Hand n Hads SdieofMgr re-te mre 兰认为.召集成木是为了使众多 ed b 为者达成 意见而召集他们参与谈判所发生的成木】 ral The The Academy of Man ent Review.Vol.2.No.4(Oct.1997).9945
中间性组织织研究的前沿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纯市场、纯科层及中间性组织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研究揭示出中 间性组织与纯市场、纯科层的本质区别。 交易成本经济学侧重于从交易分析入手,注重区分纯市场、纯科层及中间性组织的本质 特征,并认为不同的交易类型与不同的制度形式相对应。研究者大多从分析交易条件入手对 交易进行分类,然后再界定不同交易适宜的协调制度,但不同学者由于选择的交易划分维度 不同,因而对适合由中间性组织这种制度形式来组织的交易类型具有不同见解。 开创这一研究思路的是威廉姆森。威廉姆森在《经济组织比较:两种可替代的独立结构 分析》3 一文中指出,在纯市场与纯科层两极之间存在着一种“杂交”(Hybrid)制度形式,他 称他们为交易的规制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并在该文中作者比较了纯市场、纯科层 和杂交三种规制结构的区别。作者认为纯市场的权威控制程度很弱,合作适应性也很弱 (weak),而自主适应性4 及激励强度却很强(strong)。纯科层则恰恰相反,其权威控制程度及 合作适应性很高,而自主适应性及激励强调很弱。杂交的规制结构各项指标都处于中间状态 (semi--strong)。威廉姆森在该文中选择了资产专业性、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三个维度对交 易进行划分,并且分别以此三个维度为衡量标准研究了纯市场、纯科层和杂交的制度形式所 适宜的交易区间。他认为当交易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都较低时,市场是有效 的协调手段,而三个变量都较高时,企业就会出现,处于两者之间的是双边、多边的杂交制 度形式。威廉姆森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研究协调的制度形式的分析框架,既以交易为分析对 象,通过对交易条件的划分来确定交易类型,再指出不同制度形式适宜的交易区间。 继威廉姆森之后,兰逊(Larsson)继承了威廉姆森的分析框架,在威廉姆森分析的基 础上对交易的维度进行了修正,他结合资源依赖的观点,用特定资源依赖代替资产专用性, 得出如下结论:(1)当内部化成本较低、行为者之间缺乏信任时,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特 定资源依赖程度越高,协调越可能由科层-看得见的手-来完成。(2)当外部化成本较低, 同时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特定资源依赖较低时,协调将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来完成。(3) 在较低的召集成本,较高的内在化成本或行为者之间信任程度较高时,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和特定资源依赖程度越高,协调越可能由作为企业间契约的网络(中间性组织)来完成5 。 兰逊的贡献在于,将资源依赖的观点引入到交易分析中,并且他认为市场原则和组织原则能 够同时存在,而中间性组织就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互之间的“握手”。 Candace Jones 6 则将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社会网络理论相结合,他认为当交易条件满足 较高的需求不确定性(供给稳定条件下)、较高的人力资本专业性、较高任务复杂性(较高 时间压力下)以及较高的交易频率时,交易适合由中间性组织这种制度形式来组织。Candace Jones 的贡献在于,跳出经济学界限,结合社会学理论从嵌入性视角对中间性组织进行重新 认识,他的研究超越了威廉姆森及兰逊单纯从交易类型视角研究协调的制度形式的框架,他 将研究深入到了中间性组织协调交易的具体手段,探讨了“结构性嵌入”下的中间性组织是 3 Oliver E. Williamson, 1991,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36, No.2, p269-296. 4 自主适应性 adaptation A(autonomy),消费者与生产者对价格参数独立的做出使各自效用或收益最大化 的反应。合作适应性 adaptation C(cooperation),参与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做出协调努力。原文见 Oliver E. Williamson, 1991,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36, No.2, P277-281. 5 Rikard Larsson, The Handshake Between Invisible and Visible Hands, Int. Studies of Mgt. & Org.1993, vol.23.No.1, p103. 原文为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low convening costs combined with high internalization costs and/or high trust between parties, and the more uncertain, frequent, and specific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s are, the more likely these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s will be coordinated by the handshak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agreements. 兰逊认为,召集成本是为了使众多行为者达成一致意见而召集他们参与谈判所发生的成本。 6 Candace Jones , 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nance: 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2, No. 4 (Oct., 1997), 911-945
如何通过进入限制、集体惩罚、信誉、宏观文化等手段进行交易协调的。 杨小凯(Vag)的研究不同于传统交易成本经济学,不是通过别分交易条件来解释不同 交易需要用不同制度形式来组织的问题,他从分工入手以交易效率为研究对象,他认为企业 应根据交易效率的变化,将中 产品的市场交易效率高于生 中间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的 交易外部化,既当最终产品的市场足够大,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效率足够高时,分工就倾向 于在企业间发生,企业间出现网络化趋势。杨小凯的贡献是将交易条件的研究转向了交易效 率,他从分工的角度揭示了中间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有一些学者从分析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中间性组织、纯市场、纯科层展开了研 究。日本学者今井贤一在《日本的产业社会》一书中用交易主体间的联系方式和他们的交易 达成依据把纯市场和纯科层严格的区分开来,而在纯市场与纯科层之间,兼具两者特征的就 是中间性组织。他认为交易主体的交易是通过自由组合、自由离异的方式进行,同时交易达 成的依据为价格时,就是纯市场。而当交易主体间的关系有某种程度的连续性,不是那么自 由自在,同时交易达成的依据为组织内的权限划分时,就是纯科层。而交易达成依据是价格 但交易主体不能自由组合 或交易主体可以自由离开但交易达成依据是组织内的权限划分 时,就是中间性组织。丸川知雄则指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介于 一体化(台 并)和偶然而短暂的市场交易关系这两极之间的各种形式,这就是中间组织形式,其特征是 在企业之间互相保持独立性的条件下,建立比较长期而稳定的交易关系。 上述研究是对传统企业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以科斯(Ronald Coase)为代表的传统企业理 论认为协调经济活动或交易的制度形式只有纯市场和纯科层。科斯认为企业是节约市场交易 成本的替代物。他开创性的使用交易成本研究企 ,交易成本分析成为后人研究企业的主要 研究方法。但企业史的经验证明,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往往没有明确的分野。而后人的研究 恰恰证明了中间性组织作为一种存在于纯市场与纯科层之间的协调交易的制度形式的合理 性。 基于交易分析及方易主体关系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府对中间性组织、纯科层组织和纯 市场组织的本质区别进行了探讨,证实了中间性组织不是市场与科层的 一种简单粘合。 外,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的一大批以中间性组织的各种组织形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验证 了中间性组织存在的普遍性及其组织形态的多样性。但是,迄今为止,对中间性组织的结 构特性、运行方式与机制的研究涉及不多,对中间性组织的内涵、外延缺乏严格界定,还 没有形成对中间性组织进行研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7丸川知雄,关于企业集团中间组织产生的理论依据,《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年第9期
如何通过进入限制、集体惩罚、信誉、宏观文化等手段进行交易协调的。 杨小凯(Yang)的研究不同于传统交易成本经济学,不是通过划分交易条件来解释不同 交易需要用不同制度形式来组织的问题,他从分工入手以交易效率为研究对象,他认为企业 应根据交易效率的变化,将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效率高于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的 交易外部化,既当最终产品的市场足够大,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效率足够高时,分工就倾向 于在企业间发生,企业间出现网络化趋势。杨小凯的贡献是将交易条件的研究转向了交易效 率,他从分工的角度揭示了中间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有一些学者从分析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中间性组织、纯市场、纯科层展开了研 究。日本学者今井贤一在《日本的产业社会》一书中用交易主体间的联系方式和他们的交易 达成依据把纯市场和纯科层严格的区分开来,而在纯市场与纯科层之间,兼具两者特征的就 是中间性组织。他认为交易主体的交易是通过自由组合、自由离异的方式进行,同时交易达 成的依据为价格时,就是纯市场。而当交易主体间的关系有某种程度的连续性,不是那么自 由自在,同时交易达成的依据为组织内的权限划分时,就是纯科层。而交易达成依据是价格 但交易主体不能自由组合,或交易主体可以自由离开但交易达成依据是组织内的权限划分 时,就是中间性组织。丸川知雄7 则指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介于一体化(合 并)和偶然而短暂的市场交易关系这两极之间的各种形式,这就是中间组织形式,其特征是 在企业之间互相保持独立性的条件下,建立比较长期而稳定的交易关系。 上述研究是对传统企业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以科斯(Ronald Coase)为代表的传统企业理 论认为协调经济活动或交易的制度形式只有纯市场和纯科层。科斯认为企业是节约市场交易 成本的替代物。他开创性的使用交易成本研究企业,交易成本分析成为后人研究企业的主要 研究方法。但企业史的经验证明,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往往没有明确的分野。而后人的研究则 恰恰证明了中间性组织作为一种存在于纯市场与纯科层之间的协调交易的制度形式的合理 性。 基于交易分析及交易主体关系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中间性组织、纯科层组织和纯 市场组织的本质区别进行了探讨,证实了中间性组织不是市场与科层的一种简单粘合。另 外,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的一大批以中间性组织的各种组织形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验证 了中间性组织存在的普遍性及其组织形态的多样性。但是,迄今为止,对中间性组织的结 构特性、运行方式与机制的研究涉及不多,对中间性组织的内涵、外延缺乏严格界定,还 没有形成对中间性组织进行研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7 丸川知雄,关于企业集团中间组织产生的理论依据,《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