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人力资本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人本主义诠释(著:杨风禄)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3,文件大小:431.4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人力资本 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人本主义诠释 杨风禄著

人力资本 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人本主义诠释 杨风禄著

作者简介 杨风禄,1962年生于山东招远,1980-1984年就读于曲阜师范学院政治 系并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4-1999年于山东莱阳农学院任讲师、副教授,讲 授政治经济学,1992-1999年于南开大学经济系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山东 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参加编写和合作出版的著作有《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过渡经济 中的混合所有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经济学》 等;先后在《天津社会科学》、《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山东大学 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作者简介 杨风禄,1962 年生于山东招远,1980-1984 年就读于曲阜师范学院政治 系并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4-1999 年于山东莱阳农学院任讲师、副教授,讲 授政治经济学,1992-1999 年于南开大学经济系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山东 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参加编写和合作出版的著作有《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过渡经济 中的混合所有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经济学》 等;先后在《天津社会科学》、《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山东大学 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序 风禄博士的专著《人力资本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 础上完善而成的。现在终于就要出版了,作为他的导师,心里着实为他高兴,并 欣然应允为他作序。 制度是一种由人选择、制定的行为规则。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它扮演着极 为重要的角色。制度的存在对于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而维系社会秩序起着至关雨 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关于经济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活跃的领域,甚至可以说, 亚当·斯密以来的200多年的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诚如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卢瑟福所言:把与制度及制度变迁有关的问题纳入经济 学科的努力,贯穿经济思想史的始终。无数的经济学研究者们都在努力地思考或 寻找一种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风禄这部著作的宗台也在于此。 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是:我们需要什么 样的制度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作者 所要讨论的正是这其中的题目之一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这是一个从古 典经济学时代到现在始终令人兴奋、分歧颇多的题目。作者从人本主义观念和立 场出发,用剩余的“生产”来解释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逻辑一致地证明和坚 持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一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制度。尽管未必每个人都同意 作者的观点,但是,文中清新的立场以及独特的分析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而且,作者以一个经济学人应有的真诚,既有对古典经济学理论上的继承和反思, 也有对现代经济学主流思想的批评和反叛。正如波普尔、库恩等人告诉我们的, 这是人类知识继承、积累和发展的不变路径。 无论是否有人说过,事实上,理论只有与现实相联系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正如科斯所主张的,经济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假设,不但应当是“易于处理的”, 而且必须是“真实的”。过去的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倍受 困扰”(科斯语)。其实,“倍受困扰的”又何止只是前提假设?在当前的理论研 究中,为了使问题“易于处理”而放弃前提假设的“真实性”的做法屡见不鲜。 与此不同的是,本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跳出了从理论到理论的思维路径, 也没有堆砌过多的理论假设,而是从一些基本的经济事实出发,推论出自己的结

序 风禄博士的专著《人力资本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 础上完善而成的。现在终于就要出版了,作为他的导师,心里着实为他高兴,并 欣然应允为他作序。 制度是一种由人选择、制定的行为规则。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它扮演着极 为重要的角色。制度的存在对于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而维系社会秩序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关于经济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活跃的领域,甚至可以说, 亚当·斯密以来的 200 多年的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诚如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卢瑟福所言:把与制度及制度变迁有关的问题纳入经济 学科的努力,贯穿经济思想史的始终。无数的经济学研究者们都在努力地思考或 寻找一种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风禄这部著作的宗旨也在于此。 20 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是:我们需要什么 样的制度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作者 所要讨论的正是这其中的题目之一 ——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这是一个从古 典经济学时代到现在始终令人兴奋、分歧颇多的题目。作者从人本主义观念和立 场出发,用剩余的“生产”来解释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逻辑一致地证明和坚 持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人力资本的剩余索取权制度。尽管未必每个人都同意 作者的观点,但是,文中清新的立场以及独特的分析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而且,作者以一个经济学人应有的真诚,既有对古典经济学理论上的继承和反思, 也有对现代经济学主流思想的批评和反叛。正如波普尔、库恩等人告诉我们的, 这是人类知识继承、积累和发展的不变路径。 无论是否有人说过,事实上,理论只有与现实相联系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正如科斯所主张的,经济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假设,不但应当是“易于处理的”, 而且必须是“真实的”。过去的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倍受 困扰”(科斯语)。其实,“倍受困扰的”又何止只是前提假设?在当前的理论研 究中,为了使问题“易于处理”而放弃前提假设的“真实性”的做法屡见不鲜。 与此不同的是,本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跳出了从理论到理论的思维路径, 也没有堆砌过多的理论假设,而是从一些基本的经济事实出发,推论出自己的结

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也希望探讨一个“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许多人已经指出:对于经济学问题,如果把它理解为仿佛是一个自然科学的 问题,那是不合适的。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对于经验科学,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曾 经指出: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或所有‘有意义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 其真和伪的。记得张五常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明:任何经验科学的发展都可以用以 下标准来判断:它的假说被确凿的事实检验了多少次?按照这个标准,经济学可 能并不成功。由此而论,我们更能够从这篇论文中体会到作者所做的建设性努力。 读者所拿到的这本书,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学问人的作品。接触过作者的人 都知道,他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然后又能够坐下来认真看书的人。由于是站在 前人肩膀上的独立思考之作,这篇论文的特点是以思想性见长,想必读者在阅读 中是会自己发现的。 另外,我们应该提倡用浅显的方式来表达和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这方面 的努力一定会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当然,这并非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与文 章的不足之处相比,我更愿意肯定作者的探索精神,而且期待者他新的成果。 朱光华 2007年8月于南开大学

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也希望探讨一个“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许多人已经指出:对于经济学问题,如果把它理解为仿佛是一个自然科学的 问题,那是不合适的。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对于经验科学,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曾 经指出: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或所有‘有意义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 其真和伪的。记得张五常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明:任何经验科学的发展都可以用以 下标准来判断:它的假说被确凿的事实检验了多少次?按照这个标准,经济学可 能并不成功。由此而论,我们更能够从这篇论文中体会到作者所做的建设性努力。 读者所拿到的这本书,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学问人的作品。接触过作者的人 都知道,他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然后又能够坐下来认真看书的人。由于是站在 前人肩膀上的独立思考之作,这篇论文的特点是以思想性见长,想必读者在阅读 中是会自己发现的。 另外,我们应该提倡用浅显的方式来表达和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这方面 的努力一定会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当然,这并非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与文 章的不足之处相比,我更愿意肯定作者的探索精神,而且期待着他新的成果。 朱光华 2007 年 8 月于南开大学

人力资本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人本主义诠释 内容提要 在早期的经济理论中,也包括在早期社会的经济生活中,长期流行并占统治 地位的观念是“资本”主义的,或是“资本”本位的。作为这种观念的逻辑上的 延伸,资本所有者或股东被“天然地”视为企业剩余的索取者。随者生产力、 生产的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随着人们对生产性质,对经济组织的性质的认识上 的深化,这种正统的观念正在日益失去其“合理”的性质。另一方面,在日渐流 行开来的现代经济观念和现代企业理论中,特别是在产权企业理论和交易费用企 业理论中,一种趋于成为主流的观念认为:企业的企业家应该成为企业的剩余索 取者。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企业家的行为更重要、更难监督。让企业家成为企业的 剩余索取者,就是要以激励的手段或激励性制度安排,来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 (或效率问题)。 但是,如此的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真的能够奏效吗?企业中的另一组的行 为主体一企业的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努力果真不重要吗?更进一步地,在现代企 业实践中,企业的经营者煞费心机地要调动他的员工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诸多 探索和尝试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是否是多余的无谓之举?企业究竞需要什么样 的激励制度,什么样的剩余索取权安排?如此等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现代企 业理论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重大缺 憾,也是现代企业激励理论中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的重要表现。 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企业激励性制度安排的重新思考和深入探讨,初步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求弥补现存理论的不足。 人力资本理论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充其量只有三、四十年的时间,而且

人力资本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人本主义诠释 内 容 提 要 在早期的经济理论中,也包括在早期社会的经济生活中,长期流行并占统治 地位的观念是“资本”主义的,或是“资本”本位的。作为这种观念的逻辑上的 延伸,资本所有者或股东被“天然地”视为企业剩余的索取者1 。随着生产力、 生产的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随着人们对生产性质,对经济组织的性质的认识上 的深化,这种正统的观念正在日益失去其“合理”的性质。另一方面,在日渐流 行开来的现代经济观念和现代企业理论中,特别是在产权企业理论和交易费用企 业理论中,一种趋于成为主流的观念认为:企业的企业家应该成为企业的剩余索 取者。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企业家的行为更重要、更难监督。让企业家成为企业的 剩余索取者,就是要以激励的手段或激励性制度安排,来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 (或效率问题)。 但是,如此的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真的能够奏效吗?企业中的另一组的行 为主体——企业的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努力果真不重要吗?更进一步地,在现代企 业实践中,企业的经营者煞费心机地要调动他的员工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诸多 探索和尝试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是否是多余的无谓之举?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 的激励制度,什么样的剩余索取权安排?如此等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现代企 业理论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重大缺 憾,也是现代企业激励理论中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的重要表现。 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企业激励性制度安排的重新思考和深入探讨,初步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求弥补现存理论的不足。 人力资本理论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充其量只有三、四十年的时间,而且 1 持这种观念的中外经济学家迄今大有人在,其数量之众使我们无法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但密尔顿·弗 里德曼显然能够作为他们的代表。他的有关观点可参《弗里德曼文萃》第 44 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在此期间,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而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更是比现代产 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还要晚出许多。本文所要做的,就正是从人力资本的产权 的角度,对现代企业的激励问题,也就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问题进行研究和 做出回答。这一研究,说它是现代经济学的前沿课题并不为过,它所涉及到的, 大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至今尚未完全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分 支。其中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企业资本结构 和公司治理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最新发展,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背景。但是 对于我们所要说明的问题来说,己经取得了的成果是很不够的。特别是上述成果 中所包含的与传统观念、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血缘关系和内在联系,常常使那些 己有的成果,对于我们所要进行的分析,无法采取拿来主义的作法。 在本文中,我们对一些长期流传的观念或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并做出了 自己的解释。本文()用劳动的有效性差别否定了统治经济学长达三、四百年 的非人力资本生产力理论:(2)区分了生产要素和生产力要素:(3)区分了非人 力资本主权与非人力资本产权。在此基础上,本文把人力资本的生产力理论与人 力资本产权理论融为一体,并且坚持下来。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问题。在对现 代企业激励理论文献和经济思想史上积累下来的丰富理论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 础上,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建立在这种观察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本文在以下几个 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一,企业的激励性制度本质上是对企业中的财产权利的界定和划分。因此, 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只能依据产权的逻辑。企业激励制度与企业的产权制度安 排不是两分的。 第二,人力资本的生产力理论构成了人力资本论的企业激励理论的硬核,是 我们全部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本文的全部说明都在此基础上展开,基本的结论 也由此而推出。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我们把人力资本的生产力看作是人力资本产 权的基石。 第三,企业中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剩余的创造者,(承认)人力资本产权,本 质上要求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或创造物的权利。这是人力资 本所有者参与分享企业剩余的依据

在此期间,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而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更是比现代产 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还要晚出许多。本文所要做的,就正是从人力资本的产权 的角度,对现代企业的激励问题,也就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问题进行研究和 做出回答。这一研究,说它是现代经济学的前沿课题并不为过,它所涉及到的, 大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至今尚未完全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分 支。其中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企业资本结构 和公司治理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最新发展,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背景。但是, 对于我们所要说明的问题来说,已经取得了的成果是很不够的。特别是上述成果 中所包含的与传统观念、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血缘关系和内在联系,常常使那些 已有的成果,对于我们所要进行的分析,无法采取拿来主义的作法。 在本文中,我们对一些长期流传的观念或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并做出了 自己的解释。本文(1)用劳动的有效性差别否定了统治经济学长达三、四百年 的非人力资本生产力理论;(2)区分了生产要素和生产力要素;(3)区分了非人 力资本主权与非人力资本产权。在此基础上,本文把人力资本的生产力理论与人 力资本产权理论融为一体,并且坚持下来。 现代企业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问题。在对现 代企业激励理论文献和经济思想史上积累下来的丰富理论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 础上,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建立在这种观察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本文在以下几个 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一,企业的激励性制度本质上是对企业中的财产权利的界定和划分。因此, 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安排只能依据产权的逻辑。企业激励制度与企业的产权制度安 排不是两分的。 第二,人力资本的生产力理论构成了人力资本论的企业激励理论的硬核,是 我们全部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本文的全部说明都在此基础上展开,基本的结论 也由此而推出。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我们把人力资本的生产力看作是人力资本产 权的基石。 第三,企业中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剩余的创造者,(承认)人力资本产权,本 质上要求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或创造物的权利。这是人力资 本所有者参与分享企业剩余的依据

第四,剩余索取权与剩余创造的对称分布是企业生产效率的制度前提。经济 行为主体的利益,与竞争、开放的经济格局的结合,生成了效率取向的制度演进 趋势。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就是人力资本载体与人力资本所有权主体的逐步结合 过程。在实践中,就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逐渐成为剩余索取者。 第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物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社会 的财产权利制度也由此经历了一个对“物权中心”体系从肯定到否定的过程。现 代经济社会正在发生一场人本复归的现实转变。 第六,中国国有企业的传统模式中,不存在独立的、真实意义上的人力资本 产权,由此造成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行为的抑制和压抑。没有“活”人,就不可 能有活的“资产。”而国有企业革的现有思路仍然不曾跳出“物权”变革的思 维路径。正确的目标取向是确立人力资本产权。 本研究的目的,首先意在促进企业激励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其次也包含了对 传统经济观念和经济理论研究方法提出批评和修正之含义。如果这一目的达到了 或者是部分地达到了,则本研究的意义自不待言。同时,我们历来主张,经济学 应是一门致用之学。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关系中国未来命运的经济体制改革,其 中的艰巨任务之一是对国有企业的制度重构,而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正在于为 我国的企业制度重建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如果本研究作到了这一点, 想必意义非浅。 关键词: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企业激励制度

第四,剩余索取权与剩余创造的对称分布是企业生产效率的制度前提。经济 行为主体的利益,与竞争、开放的经济格局的结合,生成了效率取向的制度演进 趋势。这一趋势的具体表现就是人力资本载体与人力资本所有权主体的逐步结合 过程。在实践中,就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逐渐成为剩余索取者。 第五,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物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社会 的财产权利制度也由此经历了一个对“物权中心”体系从肯定到否定的过程。现 代经济社会正在发生一场人本复归的现实转变。 第六,中国国有企业的传统模式中,不存在独立的、真实意义上的人力资本 产权,由此造成了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行为的抑制和压抑。没有“活”人,就不可 能有活的“资产。”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现有思路仍然不曾跳出“物权”变革的思 维路径。正确的目标取向是确立人力资本产权。 本研究的目的,首先意在促进企业激励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其次也包含了对 传统经济观念和经济理论研究方法提出批评和修正之含义。如果这一目的达到了 或者是部分地达到了,则本研究的意义自不待言。同时,我们历来主张,经济学 应是一门致用之学。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关系中国未来命运的经济体制改革,其 中的艰巨任务之一是对国有企业的制度重构,而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正在于为 我国的企业制度重建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如果本研究作到了这一点, 想必意义非浅。 关键词: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企业激励制度

Abstract What the firm incentive theory wants to solve i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irm residue claim rights.Economists have more and more clearly recognized: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firms is determined by the initiative.and enthusiasm, creativity of firm members to a larger extent.Therefore.How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firm members or what kind of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can be used to encourage the firm members has become and attractive issue in the modern firm theory. Now there are mainly two kinds of answers to this question:One is that the firm residue claim right,which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naturally belongs to the non-human capital owners (investors/stockholders);the other is the points of view, which has become popular gradually in recent years,that argues that the firm residue claim right should belong to entrepreneurs.The common position of these two arguments is that the labors and producers in firm are not important.To us,we have no reason to think that the moder firm incentive theory is perfect.As a matter of fact their conclusions still have a long distance toward the reality confronted us. Firms will not win success if they lacks the enthusiasm and effort of producers The firm residue claim right,as an arrangement of the incentive institution,should not exclude the producers in firms.This is a logical conclusion not only of incentive but also of property rights.Based on the critical assimilation of the prese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this dissertation has made new progress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toward reality and the rethinking in theory: (1)The productive forc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forms the hard core of our firm incentiv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s,which is the logically starting point for all of our theoretical analysis.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theory. (2)Human capitals are the creators of the firm residues.To acknowledge the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is naturally to demand that human capital owners should enjoy the right to own their work achievements. (3)The arrangement of the firm incentive institutions and that of the firm property.rights institutions are not separate.The 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sidue claim right and the residue creation is the efficient firm incentive institutions. That the human capital owners becom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rm residue claimers

Abstract What the firm incentive theory wants to solve i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irm residue claim rights. Economists have more and more clearly recognized: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firms is determined by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creativity of firm members to a larger extent. Therefore, How to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firm members or what kind of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can be used to encourage the firm members has become and attractive issue in the modern firm theory. Now there are mainly two kinds of answers to this question: One is that the firm residue claim right, which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 naturally belongs to the non-human capital owners (investors/stockholders); the other is the points of view, which has become popular gradually in recent years, that argues that the firm residue claim right should belong to entrepreneurs. The common position of these two arguments is that the labors and producers in firm are not important. To us, we have no reason to think that the modern firm incentive theory is perfect. As a matter of fact, their conclusions still have a long distance toward the reality confronted us. Firms will not win success if they lacks the enthusiasm and effort of producers. The firm residue claim right, as an arrangement of the incentive institution, should not exclude the producers in firms. This is a logical conclusion not only of incentive but also of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the critical assimilation of the prese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his dissertation has made new progress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toward reality and the rethinking in theory: (1) The productive forc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forms the hard core of our firm incentiv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s, which is the logically starting point for all of our theoretical analysis.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theory. (2) Human capitals are the creators of the firm residues. To acknowledge the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is naturally to demand that human capital owners should enjoy the right to own their work achievements. (3)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irm incentive institutions and that of the firm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s are not separate. The 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sidue claim right and the residue creation is the efficient firm incentive institutions. That the human capital owners becom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rm residue claimers

the carriers of human capitals and the subject of human capital ownership is the basic tendency of institutions evolution in the human history. (4)The traditional models of the Chinese state firms have denied the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Its common state of low efficiency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is denial.The correct train of thought about the state firm reformation should be to establish the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firstly,to set up a relatively complete framework of initial analysis for the moder firm incentive theo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rm incentive theory:secondly,to imply the criticism and revision toward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al ideas and the theoretical ways of research; and finally to provide a valuable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state firm reform in our country.If the purposes mentioned above could be reached or partly reached,nothing need to be said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Key words: Human capital,residue claim right Incentive institution

the carriers of human capitals and the subject of human capital ownership is the basic tendency of institutions evolution in the human history. (4) The traditional models of the Chinese state firms have denied the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Its common state of low efficiency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is denial. The correct train of thought about the state firm reformation should be to establish the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firstly, to set up a relatively complete framework of initial analysis for the modern firm incentive theo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rm incentive theory; secondly, to imply the criticism and revision toward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al ideas and the theoretical ways of research; and finally to provide a valuable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state firm reform in our country. If the purposes mentioned above could be reached or partly reached, nothing need to be said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Key words: Human capital, residue claim right Incentive institution

目录 前言:经济学认识论片论 第一章导论 一、激励理论的哲学、经济学基础 二、激励问题:一个贯穿人类经济史的恒久课题-------- 三、现代企业激励理论回眸------一----------一… 四、人力资本论的企业激励理论 第二章人力资本论的生产理论 第一节人类社会的生产 一、生产的实质… 二、生产活动的种类 三、生产活动中的投入一 第二节生产中的非人力资本 一、非人力资本的生产力理论 二、人力资本论的非人力资本观 第三节生产中的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的涵义· 二、人力资本的生产力一 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增长 第三章人力资本论的企业理论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 一、交易费用企业论 二、产权企业论

目 录 序 前言:经济学认识论片论 第一章 导论 ……………………………………………………………….. 一、激励理论的哲学、经济学基础┄┄┄┄┄┄┄┄┄┄┄┄┄┄┄┄ 二、激励问题:一个贯穿人类经济史的恒久课题┄┄┄┄┄┄┄┄┄┄ 三、现代企业激励理论回眸┄┄┄┄┄┄┄┄┄┄┄┄┄┄┄┄┄┄┄ 四、人力资本论的企业激励理论 第二章 人力资本论的生产理论…………………………………………….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生产……… ……………………………………………… 一、生产的实质 ┄┄┄┄┄┄┄┄┄┄┄┄┄┄┄┄┄┄┄┄┄ 二、生产活动的种类 ┄┄┄┄┄┄┄┄┄┄┄┄┄┄┄┄┄┄┄ 三、生产活动中的投入 ┄┄┄┄┄┄┄┄┄┄┄┄┄┄┄┄┄┄ 第二节 生产中的非人力资本………………………………………………… 一、非人力资本的生产力理论 ┄┄┄┄┄┄┄┄┄┄┄┄┄┄ 二、人力资本论的非人力资本观 ┄┄┄┄┄┄┄┄┄┄┄┄┄┄ 第三节 生产中的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的涵义 ┄┄┄┄┄┄┄┄┄┄┄┄┄┄┄┄┄┄┄ 二、人力资本的生产力 ┄┄┄┄┄┄┄┄┄┄┄┄┄┄┄┄┄┄ 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增长 ┄┄┄┄┄┄┄┄┄┄┄┄┄┄ 第三章 人力资本论的企业理论…..……………………………………….. 第一节 企业的性质……… ……………………………………………………. 一、交易费用企业论┄┄┄┄┄┄┄┄┄┄┄┄┄┄┄┄┄┄┄┄ 二、产权企业论┄┄┄┄┄┄┄┄┄┄┄┄┄┄┄┄┄┄┄┄┄┄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73页,可试读2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