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 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在社会的各种组 织内,管理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从社会普遍存在的管理活动中 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就构成了管 理学(或称一般管理学),它适用于社会活动中各行各业的不同组织。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 1985年就开设了这一门课程,分别在研究生、本科生及全校工商管理学院有 关各系本科讲授,1988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列为重点建设课程之一,现 属经济、管理类27门通开课中的一门。为了满足校內外《管理学原理》课程 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八年多来校内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有 关管理学的大量资料文献、进行社会调查,以及进一步地研究探讨,编撰了 本书。 在编撰本书时,我们考虑到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具有的四个特 点:(1)一般性。它有别于其他种种专门的管理学,例如工业企业管理学、 商业企业管理学。生产管理学、质量管理学等等,管理学不是各种专门管理 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它们的概括、抽象、提炼和综合,因而属于基础性学 科 (2)多学科性。管理学广泛吸收和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 等各学科的原理、理论和方法,它属于边缘学科,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之间。 (3)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管理经验、管理思想和理论的 总结、扬弃和发展。(4)实用性。管理学是为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提供从事管 理工作的有用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它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要 结合实际,既要借鉴历史的、国外的经验,也要注意总结当今我们自己的实 践经验。 根据管理学的以上四个特点,对于本书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的安排,我们 还考虑到以下几点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纵观国内外现有的有关管理学教材, 其体系结构和内容都有所侧重。有的偏重于定量方面,有的偏重于定性方面 两种侧重都各有其特点和长处。但是按照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八年来的教学 实践与效果,我们认为,从管理者出发,通过管理职能系统研究管理过程这 样一个思路来安排本书的体系结构与内容,可能是一种比较适宜的办法。就 是说,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该定量分析的,就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 第二篇计划工作和第六篇控制工作;宜于定性分析的,则尽量删去定量分析 的内容。(2)以史带论,知往鉴来,立足今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 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搞封锁是害人又害己。”①对于管理学来说, 情况尤其如此。因此,本书提出的某些理论、概念、命题,力求说明其来龙 去脉,以利于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 于基本理论与知识的阐述,本书作为管理学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同各种专门 的管理学教材难免会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遇有这种情况,我 们在篇幅上则尽量压缩,力求把基本理论阐述清楚,为进一步学习各专门管
编者的话 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 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在社会的各种组 织内,管理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从社会普遍存在的管理活动中 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包括一般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就构成了管 理学(或称一般管理学),它适用于社会活动中各行各业的不同组织。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 1985 年就开设了这一门课程,分别在研究生、本科生及全校工商管理学院有 关各系本科讲授,1988 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列为重点建设课程之一,现 属经济、管理类 27 门通开课中的一门。为了满足校内外《管理学原理》课程 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八年多来校内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有 关管理学的大量资料文献、进行社会调查,以及进一步地研究探讨,编撰了 本书。 在编撰本书时,我们考虑到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具有的四个特 点:(1)一般性。它有别于其他种种专门的管理学,例如工业企业管理学、 商业企业管理学。生产管理学、质量管理学等等,管理学不是各种专门管理 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它们的概括、抽象、提炼和综合,因而属于基础性学 科。 (2)多学科性。管理学广泛吸收和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 等各学科的原理、理论和方法,它属于边缘学科,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之间。 (3)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管理实践、管理经验、管理思想和理论的 总结、扬弃和发展。(4)实用性。管理学是为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提供从事管 理工作的有用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它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要 结合实际,既要借鉴历史的、国外的经验,也要注意总结当今我们自己的实 践经验。 根据管理学的以上四个特点,对于本书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的安排,我们 还考虑到以下几点: (1)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纵观国内外现有的有关管理学教材, 其体系结构和内容都有所侧重。有的偏重于定量方面,有的偏重于定性方面。 两种侧重都各有其特点和长处。但是按照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八年来的教学 实践与效果,我们认为,从管理者出发,通过管理职能系统研究管理过程这 样一个思路来安排本书的体系结构与内容,可能是一种比较适宜的办法。就 是说,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该定量分析的,就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 第二篇计划工作和第六篇控制工作;宜于定性分析的,则尽量删去定量分析 的内容。(2)以史带论,知往鉴来,立足今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 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搞封锁是害人又害己。”①对于管理学来说, 情况尤其如此。因此,本书提出的某些理论、概念、命题,力求说明其来龙 去脉,以利于读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 于基本理论与知识的阐述,本书作为管理学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同各种专门 的管理学教材难免会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遇有这种情况,我 们在篇幅上则尽量压缩,力求把基本理论阐述清楚,为进一步学习各专门管
理知识打好必要的基础。 本书共分六篇(二十四章)和结束语。第一篇(1-3章)阐述管理、管 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①《邓小平文选》(1975 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页。 当今管理学的主要流派;属于基本概念和“知往”的内容。第二至第六 篇(4-24章)按管理过程的五大职能,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 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等,分别阐明各职能的基本原理、概念、目的、 性质、内容、结构的特点,以及执行这些职能的方法和手段,为本书的主体 内容,结束语:90年代管理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属“鉴来” 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本书的小结。本书可作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 (MBA)和本科学生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和实际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 参考书。 本书可以说是五易其稿。对本书的编撰提出宝贵意见,并给予支持的有: 塞风。李占祥。徐昶、施礼明、邓荣霖教授。郑泽铭、何逵副教授(以上为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廖永平教授(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严圣武教 授(北京理工大学)、邢文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强振銮教授(福州大 学财经学院)。在此谨致谢忱。参与撰写本书的有:朱锡莹(北京医科大学)、 杨梅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卫伟、张雁、李晓光、杨文士、韩俊红(以 上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杨文士、张雁任主编,并统纂全书。 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正处于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深知本书还 有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索,敬希读者不吝赐教。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杨文士 国际企业管理教研室 1994年2月
理知识打好必要的基础。 本书共分六篇(二十四章)和结束语。第一篇(1—3 章)阐述管理、管 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①《邓小平文选》(1975 —1982 年),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55 页。 当今管理学的主要流派;属于基本概念和“知往”的内容。第二至第六 篇(4—24 章)按管理过程的五大职能,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 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等,分别阐明各职能的基本原理、概念、目的、 性质、内容、结构的特点,以及执行这些职能的方法和手段,为本书的主体 内容,结束语:90 年代管理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属“鉴来” 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本书的小结。本书可作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 (MBA)和本科学生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和实际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 参考书。 本书可以说是五易其稿。对本书的编撰提出宝贵意见,并给予支持的有: 塞风。李占祥。徐昶、施礼明、邓荣霖教授。郑泽铭、何逵副教授(以上为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廖永平教授(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严圣武教 授(北京理工大学)、邢文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强振銮教授(福州大 学财经学院)。在此谨致谢忱。参与撰写本书的有:朱锡莹(北京医科大学)、 杨梅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卫伟、张雁、李晓光、杨文士、韩俊红(以 上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杨文士、张雁任主编,并统纂全书。 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正处于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深知本书还 有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索,敬希读者不吝赐教。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 国际企业管理 教研室杨文士 1994 年 2 月
加方序言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与麦吉尔大学合作出版管理学丛书之一。这套丛书 是中加大学管理教育项目第二周期( CCMEP‖)麦吉尔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交 流项目里的一项活动内容,由中国人民大学编写,共计16本。这套丛书的重 要意义就在于,它结合了中国的实际,符合管理教育中十分强调的理论联系 实际的要求。 在本套丛书的研究、写作与编辑过程中,中国的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与 加拿大的卡尔顿大学和舍尔布鲁克大学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之际,谨 以这六所相互合作的院校的名义,我愿向加拿大国际开发总署(CDA)和中 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在他们的大力帮助下,我们 的校际交流项目经历了由1983年开始的加中大学管理教育项目第一周期的 活动;经历了由1988年开始的加中大学管理教育项目第二周期的活动;最后 在1991年9月建立了中国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以及本套丛书的出 版。所有这些成就都表明中国的管理教育在不断发展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在工商管理硕士(MBA)这一崭新学位的建设上花了很大的 气力。他们派人到加拿大的大学里考察学习,参与课堂实践,撰写研究论文, 研究加拿大MBA的教育体制。当他们回到中国之后,大胆地革新教学的方法 与手段,不断地摸索中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们的 努力,定会带来丰硕的成果,为中国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管理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因此,在这套丛书里反映了作者们 的研究成果,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实际上,中加大学管理教育项目中的 个主要目标就是,在科研与培训中形成这种乘数效应。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所有的教授与学生们对此书提出批评与建议。这将 对开拓管理学与管理教育极为有益。 GcMP国家项目协调员 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W.B.克劳斯顿博士 1994.4
加方序言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与麦吉尔大学合作出版管理学丛书之一。这套丛书 是中加大学管理教育项目第二周期(CCMEPⅡ)麦吉尔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交 流项目里的一项活动内容,由中国人民大学编写,共计 16 本。这套丛书的重 要意义就在于,它结合了中国的实际,符合管理教育中十分强调的理论联系 实际的要求。 在本套丛书的研究、写作与编辑过程中,中国的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与 加拿大的卡尔顿大学和舍尔布鲁克大学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之际,谨 以这六所相互合作的院校的名义,我愿向加拿大国际开发总署(CIDA)和中 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在他们的大力帮助下,我们 的校际交流项目经历了由 1983 年开始的加中大学管理教育项目第一周期的 活动;经历了由 1988 年开始的加中大学管理教育项目第二周期的活动;最后 在 1991 年 9 月建立了中国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以及本套丛书的出 版。所有这些成就都表明中国的管理教育在不断发展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在工商管理硕士(MBA)这一崭新学位的建设上花了很大的 气力。他们派人到加拿大的大学里考察学习,参与课堂实践,撰写研究论文, 研究加拿大 MBA 的教育体制。当他们回到中国之后,大胆地革新教学的方法 与手段,不断地摸索中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们的 努力,定会带来丰硕的成果,为中国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管理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因此,在这套丛书里反映了作者们 的研究成果,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实际上,中加大学管理教育项目中的一 个主要目标就是,在科研与培训中形成这种乘数效应。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所有的教授与学生们对此书提出批评与建议。这将 对开拓管理学与管理教育极为有益。 CCMPⅡ 国家项目协调员 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W.B.克劳斯顿博士 1994.4
中方序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务实型高级管理人才,必须改革目前的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跟 踪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学生们不仅在理论上要有所建树,而且 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此,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系统地学习 经济学、管理学、财政金融、会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管 理、国际工商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相关管理学科的知识。 改革开放的发展,要求在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大胆吸收和借 鉴当今世界各国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 法。为此,在中加大学管理教育项目进行第二周期活动的过程中,中国人民 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相互合作、共同编审出版这 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吸收外国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的管理学丛书,以 期推动并完善中国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建设。 在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友好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衷心地感谢该 管理学院院长w.B.克劳斯顿博士、副院长耶格博士,以及其他编委为本丛书 的顺利出版所做出的贡献;感谢该院其他朋友们在本丛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 给予的诚挚合作;最后,我们还要感谢加拿大国际开发总署通过麦吉尔大学 为本丛书的出版所给予的财务资助。我们殷切地期望中加大学管理教育项目 会顺利而持久地开展下去,并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获得更大的成功。 中方编辑委员会 1994年3月
中方序言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务实型高级管理人才,必须改革目前的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跟 踪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学生们不仅在理论上要有所建树,而且 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此,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系统地学习 经济学、管理学、财政金融、会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管 理、国际工商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相关管理学科的知识。 改革开放的发展,要求在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大胆吸收和借 鉴当今世界各国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 法。为此,在中加大学管理教育项目进行第二周期活动的过程中,中国人民 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相互合作、共同编审出版这 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吸收外国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的管理学丛书,以 期推动并完善中国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建设。 在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友好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衷心地感谢该 管理学院院长 w.B.克劳斯顿博士、副院长耶格博士,以及其他编委为本丛书 的顺利出版所做出的贡献;感谢该院其他朋友们在本丛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 给予的诚挚合作;最后,我们还要感谢加拿大国际开发总署通过麦吉尔大学 为本丛书的出版所给予的财务资助。我们殷切地期望中加大学管理教育项目 会顺利而持久地开展下去,并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获得更大的成功。 中方编辑委员会 1994 年 3 月
第一篇绪论 管理学作为一门系统地硏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 方法的科学,进入本世纪以来,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发展并得到人们的普遍 重视。由于管理领域的不同,因而人们研究管理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许多多专门的管理学科,如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农业管理、旅游管理、教育管理、医院管理、军队管理等等。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或正在认识到,虽然各个领域、各类组织的管理活 动吝有其特殊性,但在这些特殊的管理活动中却都蕴含着管理活动的一些共 性的东西,即无论在社会的什么领域或什么类型的组织中,管理活动都是按 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而且这些规律不会因组织的性质或类别的不同而不 问。回此,从社会普遍存在的管理活动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其中包 括一般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就构成了一般管理学的内容。之所以 称之为一般,就是因为管理学,尤其是管理学的原理,对各类、各种不同的 组织都是适用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组织,所以说管理学是各门具体 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性质、 特点、形成过程以及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方法等,旨在让读者对管理学 有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各篇、章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一篇 绪论 管理学作为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 方法的科学,进入本世纪以来,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发展并得到人们的普遍 重视。由于管理领域的不同,因而人们研究管理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许多多专门的管理学科,如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农业管理、旅游管理、教育管理、医院管理、军队管理等等。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或正在认识到,虽然各个领域、各类组织的管理活 动吝有其特殊性,但在这些特殊的管理活动中却都蕴含着管理活动的一些共 性的东西,即无论在社会的什么领域或什么类型的组织中,管理活动都是按 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而且这些规律不会因组织的性质或类别的不同而不 问。回此,从社会普遍存在的管理活动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其中包 括一般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就构成了一般管理学的内容。之所以 称之为一般,就是因为管理学,尤其是管理学的原理,对各类、各种不同的 组织都是适用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组织,所以说管理学是各门具体 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性质、 特点、形成过程以及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方法等,旨在让读者对管理学 有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各篇、章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活动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 中,大至国家、军队,小至企业、医院、学校等等,凡是一个由两人以上组 成的、有一定活动目的的集体就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活动中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组织的活动中,就有 必要了解什么是管理,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活动,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活 动。本章的内容就是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二重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 内容;管理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活动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 中,大至国家、军队,小至企业、医院、学校等等,凡是一个由两人以上组 成的、有一定活动目的的集体就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活动中 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组织的活动中,就有 必要了解什么是管理,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活动,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活 动。本章的内容就是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二重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 内容;管理学的研究与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 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 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 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 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 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 当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一些管理学著作或管理教科书中,也 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如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 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2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 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 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 来实现某个目标 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我国的一些文献或教科书中也给管理下了一些定义,如 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 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0 管理是管理者为使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合乎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相应 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 上述定义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 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本书认为对“管理”作如下定义能够全面概括 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 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 活动过程。 音理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①[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美」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32年版,第81页 ③「美」弗里蒙特·E卡斯特等:《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④「美]托尼·布洛克特:《管理理论与原则》,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D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美]RM霍德盖茨:《美国企业经营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张尚仁:《管理·管理学与管理晢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 戴金珊:《东西方的不同管理艺术》,载《读书》1985年第2期,第11页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 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 等意,即对一定范围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但是这种字面的解释是 不可能严格地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定义,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 策。”① 当前,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各国的一些管理学著作或管理教科书中,也 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如: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 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②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③ “管理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④ “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 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 来实现某个目标。”⑤ “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⑥ 我国的一些文献或教科书中也给管理下了一些定义,如: “管理就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 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⑦ “管理是管理者为使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合乎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相应 的方式所进行的活动。”⑧ 上述定义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 是揭示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本书认为对“管理”作如下定义能够全面概括 管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 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 活动过程。 二、音理的基本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管理的概念,理解管理学研究的特点、范围和内容,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把握管理的一些基本特征。 ① [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33 页。 ② 「美」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32 年 版,第 81 页。 ③ 「美」弗里蒙特·E·卡斯特等:《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版,第 8 页。 ④ 「美]托尼·布洛克特:《管理理论与原则》,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第 1 页。 ⑤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第 2 页。 ⑥ [美]R.M.霍德盖茨:《美国企业经营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65 页。 ⑦ 张尚仁:《管理·管理学与管理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72 页。 ⑧ 戴金珊:《东西方的不同管理艺术》,载《读书》1985 年第 2 期,第 11 页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 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文化现象。从科学的定义上讲, 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前面讲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 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管理总是存在于 定的组织之中。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 在和有必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 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 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有效的协作 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 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 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一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 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一宗 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 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活动必然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组织还包括九个外部要素 (1)行业,包括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和相关行业的状况; (2)原材料供应基地; (3)人力资源; (4)资金资源 (5)市场; (6)技术 (7)政治经济形势; (8)政府 (9)社会文化。 因此,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要具备五个基本的内部要素,又要受 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组织中,由一个或 者若干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 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点对于任何性质、任何类型 的组织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三)管理的任务、职能、层次。管理作为一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和 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 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管理活动是通过人来 进行的,人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把执行管理任务的人统称为“管理 人员”、“管理者”( managera1 people)。管理的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人 员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管理人员,没有主管领导( executive)、行政人员 ( administrator),以及基层领导者( supervisor)这些等级之分。虽然这 些管理人员可能因为各自所处的组织类型和所进行的具体工作不同而处于不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
(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 管理存在,因此,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称文化现象。从科学的定义上讲, 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1.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的、行政的……等活动。 2.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 (二)管理的“载体”就是“组织”。前面讲过,管理活动在人类现实 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而且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管理总是存在于 一定的组织之中。正因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组织,管理也才存 在和有必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活动的集 体就形成了组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 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①有效的协作 需要有组织,需要在组织中实施管理。社会生活中各种组织的具体形式虽因 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会有差异,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 在组织内部,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人——包括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物 和技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机构——实质反映管理的分工关系和 管理方式;信息——管理的媒介、依据,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目的——宗 旨,表明为什么要有这个组织,它的含义比目标更广泛。 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活动必然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组织还包括九个外部要素: (1)行业,包括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和相关行业的状况; (2)原材料供应基地; (3)人力资源; (4)资金资源; (5)市场; (6)技术; (7)政治经济形势; (8)政府; (9)社会文化。 因此,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既要具备五个基本的内部要素,又要受 到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管理就是在这样的组织中,由一个或 者若干人通过行使各种管理职能,使组织中以人为主体的各种要素的合理配 置,从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点对于任何性质、任何类型 的组织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三)管理的任务、 职能、层次。管理作为一项工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和 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 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管理活动是通过人来 进行的,人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把执行管理任务的人统称为“管理 人员”、“管理者”(managera1 people)。管理的任务当然也就是管理人 员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管理人员,没有主管领导( executive)、行政人员 (administrator),以及基层领导者(supervisor)这些等级之分。虽然这 些管理人员可能因为各自所处的组织类型和所进行的具体工作不同而处于不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362 页
同的地位和级别,担任不同的管理职务,拥有不同的权力范围,担负不同的 责任;但是他们的任务都是相同的,都必须为组织及其所有成员创造和保持 种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通过努力去实现组织目 标。这是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他们的工作比组织中其他工作更重要,因 此我们将这个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统称为“主管人员”( manager)。例如在· 个工厂中,不论是厂长还是车间主任、科长、班组长等,都属主管人员之列。 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 也就是通常说的管理职能。对管理的职能,国外有多种划分方法,早期的管 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有计划、执行、控制三大基本职能。法国的法约尔认 为,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的古利克提出 管理有七项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结合我 国管理活动的实践,我们倾向于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观点,即管理包括计划、 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五项职能。关于具体的内容,将在以后 各篇章中详细论述。 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即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 指导与领导、控制。但由于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 这些职能时也就各有侧重。组织中的主管人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主 管( topmanager)、中层主管( middle maneger)和基层主管( first ine manager或 supervI sor),如图1-1所示,根据所处的不同层次,他们将各 有侧重地执行其职能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 定的组织中实施的。对主管人员来讲,管理是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 人员的行为,是要让别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组织中的任何 事都是由人来传达和处理的,所以主管人员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实际上也 是管人,管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因此说管 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这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导与核心:组织内的一般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不存在 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组上层主管人员中层主 管人员 图1—1一个组织中主管人员的三个层次 织中大量存在,它直接表现为组织的社会气氛;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是组 织内部的团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团体是指组织内按专业分工所划 分的各个部门,而非正式团体则是指正式团体的一些成员为某种共同的感情 或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团体,要重视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处理好它们之 间与正式团体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人际关系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的。在我 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任何一个组织中的层次,无论它是主管人员,还 是普通成员都是国家主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至于主管和下属,仅仅是 由于处在不同的岗位,各司其职而已。 (五)管理者的角色。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1955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 The role of the manager)的概
同的地位和级别,担任不同的管理职务,拥有不同的权力范围,担负不同的 责任;但是他们的任务都是相同的,都必须为组织及其所有成员创造和保持 一种环境,使人们在其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通过努力去实现组织目 标。这是管理人。员共同的任务,他们的工作比组织中其他工作更重要,因 此我们将这个意义上的管理人员统称为“主管人员”(manager)。例如在一 个工厂中,不论是厂长还是车间主任、科长、班组长等,都属主管人员之列。 管理作为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 也就是通常说的管理职能。对管理的职能,国外有多种划分方法,早期的管 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有计划、执行、控制三大基本职能。法国的法约尔认 为,管理有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的古利克提出, 管理有七项职能,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结合我 国管理活动的实践,我们倾向于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观点,即管理包括计划、 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五项职能。关于具体的内容,将在以后 各篇章中详细论述。 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是相同的,即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 指导与领导、控制。但由于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 这些职能时也就各有侧重。组织中的主管人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上层主 管(topmanager)、中层主管(middle maneger)和基层主管(first line manager 或 supervisor),如图 1—1 所示,根据所处的不同层次,他们将各 有侧重地执行其职能。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管理不是个人的活动,它是在 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对主管人员来讲,管理是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协调下属 人员的行为,是要让别人同自己一道去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组织中的任何 事都是由人来传达和处理的,所以主管人员既管人又管事,而管事实际上也 是管人,管理活动自始至终,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因此说管 理的核心是处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这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导与核心:组织内的一般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不存在 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组上层主管人员中层主 管人员 图 1—1 一个组织中主管人员的三个层次 织中大量存在,它直接表现为组织的社会气氛;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是组 织内部的团体,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团体是指组织内按专业分工所划 分的各个部门,而非正式团体则是指正式团体的一些成员为某种共同的感情 或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团体,要重视非正式团体的作用,处理好它们之 间与正式团体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人际关系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的。在我 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任何一个组织中的层次,无论它是主管人员,还 是普通成员都是国家主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至于主管和下属,仅仅是 由于处在不同的岗位,各司其职而已。 (五)管理者的角色。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55 年提出“管理者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manager)的概
念,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对管理含义的理解。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 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 大体上分三类 1.管理一个组织( manag ing a bus i ness),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 此必须 (1〕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实现 目标 (2)求得组织的最大效益 (3)“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 2.管理管理者( manag Ing manager)。组织的上、中、下三个层次中, 人人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因此必须: (1)确保下级的设想、意愿、努力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2)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 (3)培训下级; (4)建立健全组织结构。 3.管理工人和工作( manag ing workers&work)。因此要认识到两个 假设前提: (1)关于工作,其性质是不断急剧变动的,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 动,后者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2)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 严”对于处理各级各类人员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念,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对管理含义的理解。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 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所以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 大体上分三类: 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 a business),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 此必须: (1)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实现 目标; (2)求得组织的最大效益; (3)“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 2.管理管理者(managing manager)。组织的上、中、下三个层次中, 人人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因此必须: (1)确保下级的设想、意愿、努力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2)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 (3)培训下级; (4)建立健全组织结构。 3.管理工人和工作(managing workers & work)。因此要认识到两个 假设前提: (1)关于工作,其性质是不断急剧变动的,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 动,后者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2)关于人,要正确认识到“个体差异、完整的人、行为有因、人的尊 严”对于处理各级各类人员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