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3、过程与方法: 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深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 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 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 青睐 (二)、吟诵诗作 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 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 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 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 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 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 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 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 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 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 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 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 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
6、《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⑵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3、过程与方法: 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深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 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 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 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 青睐。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 基本上是 6.7 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 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 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 2 节在音乐上像 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 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 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 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 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 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 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 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 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
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 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 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 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 新颖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第二课时 (一)、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 体感受和留恋。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 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 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 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岀一缕淡 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 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 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杄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 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 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 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 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 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第7节,跟开头呼应。四、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 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 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 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 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 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 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诗富有绘画美、音乐美、语言美 (三)、补充 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
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 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 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 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 新颖) 第 1 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第二课时 (一)、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 体感受和留恋。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 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 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 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 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 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 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 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 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 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 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 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 6 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 第 2 节至第 6 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第 7 节,跟开头呼应。四、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 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 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 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 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 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 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诗富有绘画美、音乐美、语言美。 (三)、补充: 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
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 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 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 它在使人 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 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 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让 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 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四、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志摩 绘画美音乐美语言美 抒写以对母校深深地依恋之 五、教学后记
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 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 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它在使人 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 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 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让 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 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四、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绘画美 音乐美 语言美 抒写以对母校深深地依恋之 五、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