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44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CH020024B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高分子化学实验 学时/学分:45/15 英文名称:Polvmer Chemistry Experiment 考核方式:考查 选用教材:徐文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大纲执笔人:罩忠琼 《高分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材料与工程 大纲审核人:徐文总 二、课程简介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在学生修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含有机化学和物 理化学实验)》后,紧密结合《高分子化学》理论课而开设的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误程作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材料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 实践环节。 三、“立德树人”育人内洒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理解高分子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 任,能够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田高分子工作者在高分子合成实验额城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在高分子新 材料的开发领城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学习他们努力奋斗、孜孜不倦的结研精神,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的敬业 精神和创新品质。 四、课程任务 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任务如下: 1.支撑指标点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2.支撑指标点10.1:能够就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 己的观点,国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五、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任务,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的课程目标如下: 1.了解各种聚合方法的基本配方,加深学生对不同引发剂和不同的聚合方法之间匹配关系的理解,通过引 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聚合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能够掌握聚合工艺,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选择合 适的聚合方法。 2.能够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详细记录,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利用EXCEL、ORIGIN等软件绘制图 表,并对图表进行合理的分析讨论,会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3.能够独立查阅资料,对实验中遇到的一些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理解后得到自己的观点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C H 0 2 0 0 2 4 B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高分子化学实验 学时/学分:45/1.5 英文名称:Polymer Chemistry Experiment 考核方式: 考查 选用教材:徐文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大纲执笔人:覃忠琼 《高分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材料与工程 大纲审核人:徐文总 二、课程简介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在学生修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含有机化学和物 理化学实验)》后,紧密结合《高分子化学》理论课而开设的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作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材料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 实践环节。 三、“立德树人”育人内涵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理解高分子工程师对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以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 任,能够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自觉履行责任。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高分子工作者在高分子合成实验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在高分子新 材料的开发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学习他们努力奋斗、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的敬业 精神和创新品质。 四、课程任务 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任务如下: 1.支撑指标点 4.4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2.支撑指标点 10.1:能够就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 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五、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任务,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的课程目标如下: 1.了解各种聚合方法的基本配方,加深学生对不同引发剂和不同的聚合方法之间匹配关系的理解;通过引 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聚合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能够掌握聚合工艺,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选择合 适的聚合方法。 2.能够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详细记录,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利用 EXCEL、ORIGIN 等软件绘制图 表,并对图表进行合理的分析讨论,会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3.能够独立查阅资料,对实验中遇到的一些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理解后得到自己的观点。 大纲44
表1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排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4.4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 4.研究 H 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10.1:能够就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年 杂工程问题以口头、文、图表等方式 10.沟通 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国应质疑,理解 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表2课程日标达成的教学方法要求 课程目标 教学方法要求 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仔细阅读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并写出 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技术,实验操作的次序和注意点,数 据记录的格式,以及预习中产生的疑难题等。指导老师应检查学生的 课程目标1(支撑指标点10.1) 预习报告,讲解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日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方法 及注意事项,进行实验前的预习抽查,解答预习中的问题。学生达到预 习要求后才能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原始数据,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课程目标2(支掉指标点10.1) 要求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合作精 神,积极主动探求科学规律。实验结束后学生正确处理数据,绘制图表。 并对图表进行合理的分析讨论,根据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课程目标3(支撑指标点4.4)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所获得的心得体会,再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对 实险结果和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和解稀,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进行该 实验的设想。 六、敦学基本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 表3基本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 实验 试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要求(能力要求) 重点难点 课程 目标 1、本体聚合实验方法及 5 理解自由基聚合原理:通过实验了 本体聚合原理: 有机 克脸臣理《05学时》 解本体聚合的优缺点,掌探木体聚 聚合过程中自动 2、本体聚合合成预系 合工艺 加速现象的避 1,3 体(1,5学时 分析单体在聚合 备 2、有机玻璃板材或棒材 中的演变过程 的制备(2.5学时)
表 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4. 研究 4.4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 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H 10. 沟通 10.1:能够就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复 杂工程问题以口头、文稿、图表等方式, 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 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M M 表 2 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要求 课程目标 教学方法要求 课程目标 1(支撑指标点 10.1) 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仔细阅读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并写出 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技术,实验操作的次序和注意点,数 据记录的格式,以及预习中产生的疑难问题等。指导老师应检查学生的 预习报告,讲解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方法 及注意事项,进行实验前的预习抽查,解答预习中的问题,学生达到预 习要求后才能进行实验。 课程目标 2(支撑指标点 10.1)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原始数据,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要求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合作精 神,积极主动探求科学规律。实验结束后学生正确处理数据,绘制图表, 并对图表进行合理的分析讨论,根据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课程目标 3(支撑指标点 4.4) 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所获得的心得体会,再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对 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和解释,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进行该 实验的设想。 六、教学基本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 表 3 基本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 实验 名称 支撑 课程 目标 试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 验 学 时 教学要求(能力要求) 重点难点 有 机 玻 璃 的 制 备 1, 3 1、本体聚合实验方法及 实验原理 (0.5 学时) 2、 本体聚合合成预聚 体(1.5 学时) 2、有机玻璃板材或棒材 的制备(2.5 学时) 5 理解自由基聚合原理;通过实验了 解本体聚合的优缺点,掌握本体聚 合工艺。 本体聚合原理; 聚合过程中自动 加速现象的避免; 分析单体在聚合 中的演变过程
3、实验结果分析(05 学时) 1、盐浮聚合试验方法 了解悬浮聚合基本配方和特点 能 实验装置的搭廷 实验原理、单体纯化( 进行单体精刺操作:草握悬浮聚合 搅拌速度、况拌 学时) 的聚合工艺 度及搅拌叶片的 装乙 2、悬浮聚合实验操作 洗择 (5.5学时) 茉乙橘颗拉大 1,3 3、实验结果分析(0. 小拉制 学时) 分析悬浮聚合钓 粒径的影响因素 分析单体在聚合 过程中的演变过 1、乳液聚合试验方法及 了解乳液聚合基本配方和特点:理 乳化剂的加入 实验原理、单体纯化(」 解乳化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掌握乳 聚合温度和聚合 苯乙 学时) 液聚合的聚合工艺 时问拉制: 烯丙 2、乳液聚合合成苯丙引 搅拌速度、授拌高 液操作(5.5学时) 度及搅拌叶片的 观测涂层的成膜情沙 选择 1,3 (2学时) 乳胶粒子的影 液的 4、实验结果分析(05 因素: 制 学时) 单体在聚合过程 中的滴变过程 珠粒的成型状 的影响因素 1、溶液聚合试验方法及 通过实验了解自由剂溶液聚合基本 聚合温度和聚合 实验原理、单体纯化(们 配方和特占。熟悉溶液聚合生产工 时间整制 丙 学时) 艺,学会固含量测定的方法」 搅拌速度、投拌 2 溶液聚合法制各丙 度及搅拌叶片的 酸酯氨基涂料:(4学时 选择 涂料 1,3 3、涂料的配方确定和调 固含量的测定: 的制 配(05学时) 涂料的配方确定 4、涂层的成膜(2学时 、实验结果分析(0. 学时) 膨胀 【、膨胀计法测定自由基 熟悉膨胀计测定自由基聚合反应速 膨胀计的正确使 计法 聚合反应速度机理,单 度的原理: 用 测定 体纯化(1学时): 掌操膨胀计测定反应速度的操作 实验数据的处理 2、利用过氧化苯 会分析处理数据 实验结果分析 1,23 引发剂 通过测定 论 由 烯聚合反应过程中体 收缩与转化帝的关系: 反应 (2学时) 速度 3、通过获得转化率一时
3、实验结果分析(0.5 学时) 苯 乙 烯 悬 浮 聚 合 1,3 1、悬浮聚合试验方法及 实验原理、单体纯化(1 学时) 2、悬浮聚合实验操作 (5.5 学时) 3、实验结果分析(0.5 学时) 7 了解悬浮聚合基本配方和特点;能 进行单体精制操作;掌握悬浮聚合 的聚合工艺。 实验装置的搭建; 搅拌速度、搅拌高 度及搅拌叶片的 选择; 聚苯乙烯颗粒大 小控制; 分析悬浮聚合物 粒径的影响因素; 分析单体在聚合 过程中的演变过 程 苯 乙 烯-丙 烯 酸 酯 共 聚 乳 液 的 制备 1,3 1、乳液聚合试验方法及 实验原理、单体纯化(1 学时) 2、乳液聚合合成苯丙乳 液操作(5.5 学时) 3、观测涂层的成膜情况 (2 学时) 4、实验结果分析(0.5 学时) 8 了解乳液聚合基本配方和特点;理 解乳化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掌握乳 液聚合的聚合工艺 乳化剂的加入; 聚合温度和聚合 时间控制; 搅拌速度、搅拌高 度及搅拌叶片的 选择; 乳胶粒子的影响 因素; 单体在聚合过程 中的演变过程; 珠粒的成型状态 的影响因素 丙 烯 酸 酯 氨 基 涂 料 的 制 备 1,3 1、溶液聚合试验方法及 实验原理、单体纯化(1 学时) 2、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 酸酯氨基涂料;(4 学时) 3、涂料的配方确定和调 配(0.5 学时) 4、涂层的成膜(2 学时) 5、实验结果分析(0.5 学时) 8 通过实验了解自由剂溶液聚合基本 配方和特点;熟悉溶液聚合生产工 艺,学会固含量测定的方法。 聚合温度和聚合 时间控制; 搅拌速度、搅拌高 度及搅拌叶片的 选择; 固含量的测定; 涂料的配方确定 膨胀 计法 测定 苯乙 烯自 由基 聚合 反应 速度 1,2,3 1、膨胀计法测定自由基 聚合反应速度机理,单 体纯化(1 学时); 2、利用过氧化苯甲酰为 引发剂,通过测定苯乙 烯聚合反应过程中体积 收缩与转化率的关系; (2 学时) 3、通过获得转化率—时 4 熟悉膨胀计测定自由基聚合反应速 度的原理; 掌握膨胀计测定反应速度的操作。 会分析处理数据 膨胀计的正确使 用; 实验数据的处理; 实验结果分析讨 论
回关系,根据直线斜率 求得平均聚合速度( 学时) 1、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 6 加深对自由基共聚原理的认识:了 共聚物的制备利 定聚酷酸乙烯酯和聚甲 解整外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并会使 纯化: 基丙烯酸甲酯的混和物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浓度。 EXCEL.、ORIGIN 的标准溶液工作曲线 堂提北物制条和提纯方法合对 等软件的使用 (2学时) 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聚 实验结果分析 室,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自由 2、控制一定温度和不可 时间,使5种不同配比 基共 供榜7桥所和甲其丙松 聚合 竟 ,23 酸甲酯在引发制作用下 的 共聚 产物提纯精制( 学时 测定 3、将合成的共聚物配成 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引 测定(每一配比由一位 同学完成)(1.5学时 1 实验结果分析(0 学时) 1、缩聚反应机理(05 7 堂拥缩聚反应机理:能够控制反应 缩聚反应机理: 聚酯 %计), 过程制备缩聚反应聚合物:能够对 聚合温度和聚 反应 2、缩聚反应聚合(5 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聚酯反 时问控制 1,2,3 学时 应动力学关系。 3、实验结果分析(1 度及搅拌叶片的 关系 时) 选择: 测定 数据分析和处理 七、教学参考资料 1.韩哲文,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实验》,【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 2.杜,清华大学《高分子科学实验与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 3.何卫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实验》,【M】,中田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4.梁晖,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 八、成绩评定方式 (一)实验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易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要求考试考核内容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本课程采用分课程目标对应的 模块化考核方法。各模块考核成绩评价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各课程目标达成的期望值设定为0,7,课程 总成绩与各课程目标的权重及组成如表4所示, 表4课程目标权重 课程目标1权重 课程目标2权重 目标3权重 课程总成绩
间关系,根据直线斜率 求得平均聚合速度(1 学时) 自 由 基 共 聚 合 竟 聚 率 的 测定 1,2,3 1、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 定聚醋酸乙烯酯和聚甲 基丙烯酸甲酯的混和物 的标准溶液工作曲线。 (2 学时) 2、控制一定温度和不同 时间,使 5 种不同配比 醋酸乙烯酯和甲基丙烯 酸甲酯在引发剂作用下 共聚,产物提纯精制(2 学时) 3、将合成的共聚物配成 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测定(每一配比由一位 同学完成)(1.5 学时) 4、实验结果分析(0.5 学时) 6 加深对自由基共聚原理的认识;了 解紫外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并会使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浓度。 掌握共聚物制备和提纯方法学会对 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竟聚 率,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共聚物的制备和 纯化; EXCEL、ORIGIN 等软件的使用; 实验结果分析讨 论 聚 酯 反 应 的 动 力 学 关 系 测定 1,2,3 1、缩聚反应机理(0.5 学时); 2、缩聚反应聚合(5.5 学时) 3、实验结果分析(1 学 时) 7 掌握缩聚反应机理;能够控制反应 过程,制备缩聚反应聚合物;能够对 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聚酯反 应动力学关系。 缩聚反应机理; 聚合温度和聚合 时间控制; 搅拌速度、搅拌高 度及搅拌叶片的 选择; 数据分析和处理 七、教学参考资料 1.韩哲文,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实验》, 【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02 2.杜奕,清华大学《高分子科学实验与技术》,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 3.何卫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实验》, 【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4. 梁晖,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高分子化学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年 1 月 八、成绩评定方式 (一)实验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易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要求考试考核内容针对课程目标设计。本课程采用分课程目标对应的 模块化考核方法。各模块考核成绩评价对应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各课程目标达成的期望值设定为 0.7,课程 总成绩与各课程目标的权重及组成如表 4 所示。 表 4 课程目标权重 课程目标 1 权重 课程目标 2 权重 目标 3 权重 课程总成绩
0.25 025 0.5 100 (三)评定等级 课程目标1、2、3考核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分别见表5、表6、表7 表5课程目标1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考核点 价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色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能熟练掌握能较好地掌 能掌握实验基本能掌握 不能完全掌握 A实验预习 实验目的、实握实验目的 目的、实验原 实验目的、实 实验目的、实验 验原理。 实验原理 理 验原理 原理。 能熟练搭建能较好搭建 能搭建实验搭建实验装 不能搭建实验 实验装置,控实验装置,控 装置,控制实置,实验条件 装置,实验条件 B实验操作 制实验条件,制实验条件, 验条件,实验控制不好,实控制不好,实验 0.6 实验过程、实实验过程、实 过程、实验步验过程、实验 过程、实验步露 验步骤正确。 验步骤正确。 骤正确。 步豫正确。也不完全正确。 表6课程目标2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考核点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权雕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实验原始数实验原始数 实验原始数实验原始数 实验原始数据 据记录非常据记录较为 据记录完整、 据记录基本 记录不完整、不 A实验数据 完整、准确, 完整、准确, 准确,格式合 完整、准确, 够准确,格式也 0.4 记录 格式规范合格式合理。 理 格式合理. 不规范合理。 理。 能然练对原能较好地对 能对原始数基本能对原不能对原始数 始数据进行 原始数据进 据进行处理 始数据进行 据进行正确处 处理,对实验行处理,对实 对实验现象 处理,对实验 理,对实验现象 B实验数据 现象能合理验现象能较 能解经,诵过现象基本能也不能合理地 处理、结果分 地解释,通过为合理地解 分析能得到合理地解释, 解释,通过分析 06 析 分析能得到释,通过分析 正确的结论 通过分析基 不能得到正确 正确的结论。 能得到正确 本能得到正 的结论。 的结论, 确的结论
0.25 0.25 0.5 100 (二)评定等级 课程目标 1、2、3 考核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分别见表 5、表 6、表 7 表 5 课程目标 1 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考核点 评分标准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权重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A 实验预习 能熟练掌握 实验目的、实 验原理。 能较好地掌 握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能掌握实验 目的、实验原 理。 基本能掌握 实验目的、实 验原理。 不能完全掌握 实验目的、实验 原理。 0.4 B 实验操作 能熟练搭建 实验装置,控 制实验条件, 实验过程、实 验步骤正确。 能较好搭建 实验装置,控 制实验条件, 实验过程、实 验步骤正确。 能搭建实验 装置,控制实 验条件,实验 过程、实验步 骤正确。 搭建实验装 置,实验条件 控制不好,实 验过程、实验 步骤正确。 不能搭建实验 装置,实验条件 控制不好,实验 过程、实验步骤 也不完全正确。 0.6 表 6 课程目标 2 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考核点 评分标准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权重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A 实验数据 记录 实验原始数 据记录非常 完整、准确, 格式规范合 理。 实验原始数 据记录较为 完整、准确, 格式合理。 实验原始数 据记录完整、 准确,格式合 理。 实验原始数 据记录基本 完整、准确, 格式合理。 实验原始数据 记录不完整、不 够准确,格式也 不规范合理。 0.4 B 实验数据 处理、结果分 析 能熟练对原 始数据进行 处理,对实验 现象能合理 地解释,通过 分析能得到 正确的结论。 能较好地对 原始数据进 行处理,对实 验现象能较 为合理地解 释,通过分析 能得到正确 的结论。 能对原始数 据进行处理, 对实验现象 能解释,通过 分析能得到 正确的结论。 基本能对原 始数据进行 处理,对实验 现象基本能 合理地解释, 通过分析基 本能得到正 确的结论。 不能对原始数 据进行正确处 理,对实验现象 也不能合理地 解释,通过分析 不能得到正确 的结论。 0.6
表7课程目标3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考核点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权凰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具有很强的其有较强的 口头表达,实基本能正确不能够正确的 口头表达能口头表达能 验报告撰写的口头表达, 口头表达自已 A口头表达 力,实验报告力,实验报告 文字表达能 实验报告撰的意思,实验报 文字摆写 07 撰写文字表撰写文字表 力一般 写文字表达 告撰写文字表 达清 达较为清晰 基本清楚 达不清 具有很强的具有较强的 具有一定的沟通协作能沟通协作能力 B沟通协作沟通协作能沟通协作能 沟通协作能力一般 较差 力 力 力 (三)考核周期 考核周期为一个学年。 (四)考核依据 考核依据《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课程耳标达成实施办法》进行】 九、课程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 课程结束后由课程责任教授以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方法针对具体课程目标形成文字和图表形式的报 告。针对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学习成果评价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课程目标达成与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 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具体环节任务的达成相关性分析:对以上各薄弱项进行原因分析,提供持续改进意见, 并由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核。 针对学生个体和整体的课程日标评价方法如下: 【.面向整体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某课程目标评价值=Σ每个学生课程目标评价值/学生总人数 2.针对学生个体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学生个体的课程目标评价值=(Σ各考核环节所得分数×权重值)/该课程目标总分值
表 7 课程目标 3 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 考核点 评分标准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权重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A 口头表达, 文字撰写 具有很强的 口头表达能 力,实验报告 撰写文字表 达清晰 具有较强的 口头表达能 力,实验报告 撰写文字表 达较为清晰 口头表达、实 验报告撰写 文字表达能 力一般 基本能正确 的口头表达, 实验报告撰 写文字表达 基本清楚 不能够正确的 口头表达自己 的意思,实验报 告撰写文字表 达不清 0.7 B 沟通协作 具有很强的 沟通协作能 力 具有较强的 沟通协作能 力 具有一定的 沟通协作能 力 沟通协作能 力一般 沟通协作能力 较差 0.3 (三)考核周期 考核周期为一个学年。 (四)考核依据 考核依据《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课程目标达成实施办法》进行。 九、课程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 课程结束后由课程责任教授以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方法针对具体课程目标形成文字和图表形式的报 告。针对学生个体和整体的学习成果评价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课程目标达成与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 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具体环节任务的达成相关性分析;对以上各薄弱项进行原因分析,提供持续改进意见, 并由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进行审核。 针对学生个体和整体的课程目标评价方法如下: 1. 面向整体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某课程目标评价值=Σ每个学生课程目标评价值/学生总人数 2. 针对学生个体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学生个体的课程目标评价值=(Σ各考核环节所得分数×权重值)/该课程目标总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