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柳永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 高考 诗歌赏析小练习 浣溪沙咏橘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高考 诗歌赏析小练习 少年游 柳永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轼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浣溪沙 咏橘 苏轼
少年游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 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 尽,独自凭兰桡。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 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 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 触景生情,见微知著。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 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 暗处,霸桥横卧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 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 尽,独自凭兰桡。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 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 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 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 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 暗处,霸桥横卧
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 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 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 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 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 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 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 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 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 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 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 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 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处不在
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 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 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 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 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 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 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 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 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 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 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 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 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 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处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 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 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 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 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 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 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 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 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 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 之以自然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 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 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 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 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 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 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 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 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 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 之以自然
词中借助了哪些物象来寄情,将羁旅与伤昔 的双重惆怅进行渲染? 借助灞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 《阳关》之曲等物象
1、词中借助了哪些物象来寄情,将羁旅与伤昔 的双重惆怅进行渲染? 借助灞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 《阳关》之曲等物象
2、下片“离思满蘅皋”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离 愁?“一曲《阳关》,断肠声尽”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离 愁的? “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 之多,无处不在。“一曲《阳关》,断肠声 尽”两句,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使离愁显得绵 长
2、下片“离思满蘅皋”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离 愁?“一曲 《阳关》, 断肠声尽”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离 愁的? “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 之多,无处不在。 “一曲《阳关》, 断肠声 尽”两句,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使离愁显得绵 长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与友人柳子玉一同南下,次年二月于金山送别柳子 玉。②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 【鉴赏】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 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 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 苏轼在金山(在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与友人柳子玉一同南下,次年二月于金山送别柳子 玉。②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曾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 【鉴赏】: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 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 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 苏轼在金山(在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 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 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 托出。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 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 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 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 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 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 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 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 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 托出。 下阕遥想“ 明日 ”分别的情景 。“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 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 。送别的 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 行舟 ,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 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 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 ,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 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 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与友人柳子玉一同南下,次年二月于金 山送别柳子玉。②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曾为王徽之吹奏 三个曲调。 (1)词中“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1)(2分)用典。(1分)表达了作者的愁怨之情。(1分)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 苏轼 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与友人柳子玉一同南下,次年二月于金 山送别柳子玉。②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曾为王徽之吹奏 三个曲调。 (1)词中“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1)(2分)用典。(1分)表达了作者的愁怨之情。(1分)
(2)本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主人公深夜被笛声惊醒,看到一轮新月,江天茫茫,(1 分)想到友人也不忍离别,而明天则是花落絮飞的季节,朋 友终究要离去,主人公内心充满了离愁。(1分)刻画了一位 不忍送别,依依惜别的主人公形象。(2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想象、以景结情。(2分,各1分)设想朋友远去,只 有飞絮相送,借飞絮表达作者的不舍之情;(1分)而流水 无情,滔滔东流,借流水无情衬托人的有情。(1分)
(2)本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主人公深夜被笛声惊醒,看到一轮新月,江天茫茫,(1 分)想到友人也不忍离别,而明天则是花落絮飞的季节,朋 友终究要离去,主人公内心充满了离愁。(1分)刻画了一位 不忍送别,依依惜别的主人公形象。(2分) 想象、以景结情。(2分,各1分)设想朋友远去,只 有飞絮相送,借飞絮表达作者的不舍之情;(1分)而流水 无情,滔滔东流,借流水无情衬托人的有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