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十八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55.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实验十八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2.了解共沉淀物的验证方法。 二、实验指导 固体分散体系指利用熔融法、溶剂法、溶剂一熔融法等使药物在载体中成为高度分散 状态的一种固体分散物。难溶性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后可提高其分散度、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体主要有简单低共熔混合物、共沉淀物和固态溶液三种类型。共沉淀物是由 固体药物与载体二者以适当比例制备而成的无定形物。常用的载体为多羟基化合物,如枸橼 酸、蔗糖和PVP等。目前应用最多的为PVP。共沉淀物的制备方法为溶剂法,常用乙醇、 异丙醇、氯仿、二氯甲烷或乙醇一二氯甲烷混合溶剂等。 难溶性药物与PVP形成共沉淀物而增加其溶解度与溶出速度的机理,是药物以高能态 的无定形分散在载体中,药物和PVP之间的氢键结合较强,在溶解过程中可形成过饱和态 而不析出结晶,从而增加了药物的溶解度。药物与PVP能否形成氢键,以及形成氢键能力 的大小与PVP分子量大小有关,一般来说,PVP分子量小,易形成氢键,形成的共沉淀物 溶出速度大。常用共沉淀物的载体如PVPK30,平均分子量为40000。 药物与载体是否形成共沉淀物,可用X-射线粉未衍射、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溶出速 度及熔点测定等法验证。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芦丁-PVP固体分散体(共沉淀物)的制备 1.处方 芦丁 1g PVP 3g 2.操作 (1)芦丁-PVP共沉淀物的制备:取芦丁1g,置蒸发皿中,加95%乙醇10ml,在50~60℃ 水浴上加热溶解,加入PVPK303g搅拌使完全溶解后,置水浴上蒸去溶媒,置干燥器中干 燥,粉碎,过80目筛,即得

实验十八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2.了解共沉淀物的验证方法。 二、实验指导 固体分散体系指利用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等使药物在载体中成为高度分散 状态的一种固体分散物。难溶性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后可提高其分散度、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体主要有简单低共熔混合物、共沉淀物和固态溶液三种类型。共沉淀物是由 固体药物与载体二者以适当比例制备而成的无定形物。常用的载体为多羟基化合物,如枸橼 酸、蔗糖和 PVP 等。目前应用最多的为 PVP。共沉淀物的制备方法为溶剂法,常用乙醇、 异丙醇、氯仿、二氯甲烷或乙醇-二氯甲烷混合溶剂等。 难溶性药物与 PVP 形成共沉淀物而增加其溶解度与溶出速度的机理,是药物以高能态 的无定形分散在载体中,药物和 PVP 之间的氢键结合较强,在溶解过程中可形成过饱和态 而不析出结晶,从而增加了药物的溶解度。药物与 PVP 能否形成氢键,以及形成氢键能力 的大小与 PVP 分子量大小有关,一般来说,PVP 分子量小,易形成氢键,形成的共沉淀物 溶出速度大。常用共沉淀物的载体如 PVP K30,平均分子量为 40000。 药物与载体是否形成共沉淀物,可用 X-射线粉未衍射、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溶出速 度及熔点测定等法验证。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芦丁-PVP 固体分散体(共沉淀物)的制备 1.处方 芦丁 1g PVP 3g 2.操作 (1)芦丁-PVP 共沉淀物的制备:取芦丁 1g,置蒸发皿中,加 95%乙醇 10ml,在 50~60℃ 水浴上加热溶解,加入 PVP K30 3g 搅拌使完全溶解后,置水浴上蒸去溶媒,置干燥器中干 燥,粉碎,过 80 目筛,即得

(2)芦丁-PVP物理混合物的制备:按共沉淀物中芦丁和PVP的比例,称取适量的芦丁 和PVP,研碎过80目筛,混匀即得。 3.操作注意 芦丁PVP共沉淀物制备时,溶剂的蒸发速度是影响共沉淀物均匀性的重要因素,常在 搅拌下快速蒸发,均匀性好,否则共沉淀物均匀性差。 4.质量检查 试验样品为相对于芦丁150mg的纯芦丁、芦丁-PVP共沉淀物、芦丁-PVP物理混合物。 (1)体外溶出度测定 ①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制作 精密称干燥至恒重的芦丁标准品20mg置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约7ml微热使溶解, 放冷后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取5ml置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标准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标准品溶液0.5、1.0、1.5、2.0、2.5和3.0ml分别置10ml容量瓶 中,各加水至30ml,各加5%亚硝酸钠溶液0.5ml,混匀,放置6min,加10%硝酸铝溶液, 混匀,放置6min,加lmo/L氢氧化钠溶液5ml,再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l5min后,在 500m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②测定:按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第二法,转速l00r/min,溶出介质为人工胃液(己 脱气处理),温度37±1℃。 当介质温度恒定为37±1℃,加入精密称取的样品,分别于2、5、10、15、20、30、50、 60min取样,每次取样3ml(同时补入介质3ml),置10ml容量瓶中,放至室温,然后按标准 曲线绘制项下自“各加水至30ml.”起操作,测定吸收度,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 (2)溶解度的测定:精密称取各试验药品(约相当于芦丁80mg),置于50ml具塞三角瓶 中,各加水50ml,磁力搅拌1.0h,使成过饱和溶液,过滤,取滤液1.0ml置10ml容量瓶中, 按标准曲线绘制项下自各加水至3.0ml..起操作,测定吸收度,计算各样品的溶解度。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写出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2.将溶出度测定数据填于表18-1。 3.将溶解度测定数据填于表18-2。 表18-1芦丁溶出速度测定结果(累积溶出量) 样品 取样时间(min) A值 累积溶出量(%) 2 5 10 芦丁 15 20 30

(2)芦丁-PVP 物理混合物的制备:按共沉淀物中芦丁和 PVP 的比例,称取适量的芦丁 和 PVP,研碎过 80 目筛,混匀即得。 3.操作注意 芦丁-PVP 共沉淀物制备时,溶剂的蒸发速度是影响共沉淀物均匀性的重要因素,常在 搅拌下快速蒸发,均匀性好,否则共沉淀物均匀性差。 4.质量检查 试验样品为相对于芦丁 150mg 的纯芦丁、芦丁-PVP 共沉淀物、芦丁-PVP 物理混合物。 (1)体外溶出度测定 ①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制作 精密称干燥至恒重的芦丁标准品 20mg 置 10ml 容量瓶中,加甲醇约 7ml 微热使溶解, 放冷后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取 5ml 置 5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标准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标准品溶液 0.5、l.0、l.5、2.0、2.5 和 3.0ml 分别置 10ml 容量瓶 中,各加水至 30ml,各加 5%亚硝酸钠溶液 0.5ml,混匀,放置 6min,加 10%硝酸铝溶液, 混匀,放置 6min,加 lmol/L 氢氧化钠溶液 5ml,再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 15min 后,在 500nm 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②测定:按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第二法,转速 100r/min,溶出介质为人工胃液(已 脱气处理),温度 37±1℃。 当介质温度恒定为 37±1℃,加入精密称取的样品,分别于 2、5、10、15、20、30、50、 60min 取样,每次取样 3ml(同时补入介质 3ml),置 10ml 容量瓶中,放至室温,然后按标准 曲线绘制项下自“各加水至 3.0ml……”起操作,测定吸收度,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 (2)溶解度的测定:精密称取各试验药品(约相当于芦丁 80mg),置于 50ml 具塞三角瓶 中,各加水 50ml,磁力搅拌 1.0h,使成过饱和溶液,过滤,取滤液 1.0ml 置 10ml 容量瓶中, 按标准曲线绘制项下自“各加水至 3.0ml……”起操作,测定吸收度,计算各样品的溶解度。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写出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 2.将溶出度测定数据填于表 18-1。 3.将溶解度测定数据填于表 18-2。 表 18-1 芦丁溶出速度测定结果(累积溶出量) 样品 取样时间(min) A 值 累积溶出量(%) 芦丁 2 5 10 15 20 30

50 60 2 10 芦丁-PVP共 15 沉淀物 20 30 50 60 2 5 10 芦丁-PVP物 15 理混合物 20 30 50 60 表18-2溶解度测定结果 样品 溶解度(ugml) 芦丁 芦丁-PVP共沉淀物 芦丁-PVP物理混合物 五、思考题 1.共沉淀物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速度的机理、存在的问题及药剂学中的应用。 2.验证形成共沉淀物的方法共有哪些?基本原理是什么?

50 60 芦丁-PVP 共 沉淀物 2 5 10 15 20 30 50 60 芦丁-PVP 物 理混合物 2 5 10 15 20 30 50 60 表 18-2 溶解度测定结果 样品 溶解度(μg/ml) 芦丁 芦丁-PVP 共沉淀物 芦丁-PVP 物理混合物 五、思考题 1.共沉淀物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速度的机理、存在的问题及药剂学中的应用。 2.验证形成共沉淀物的方法共有哪些?基本原理是什么?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