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国建筑艺术鉴赏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国建筑: 2.掌握中国建筑的制作形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及难点:掌握中国建筑的制作形式。 三、教学过程: 本章在对建筑载体讲解的同时进行思政教有。例如,在古代园林艺术这一内 容的讲解中,可以以苏州园林为例引入本课主题,对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结构 框架、悬置布局等内容进行系统论述,并与学生进行探讨,从而感受中华民族的 审美习惯,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建筑作品所体现的美学性格也不尽相同,如苏州园 林提倡含蓄内涵,北京故宫则提倡大气恢弘,从而更好的感知古代园林的群体组 合美。以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艺术讲解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突出了中国传统建 筑强调的阶级、风水、礼教文化。天子脚下的四合院,平民房顶不可高过金銮殿 的台阶;皇家使用琉璃瓦,平民房顶的瓦不得有颜色,只能用灰色瓦。中国古代 建筑重视风水,东南方正是柔风细雨、风调雨顺的大吉位置。叶兆言认为“四合 院是传统中国的写真”,在鉴赏优秀艺术作品时,深入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才 能更好地感受本土文化的韵味。最后,还需讲述华新民女士面对大面积拆毁北京 胡同奔走呼吁的事件,才有了我们现在去北京还能看到的遗留下来的京味十足的 老北京四合院,呼吁学生要珍惜和爱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课堂导入 据《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 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以待风雨”就是以实用的需求为标准,而“取诸大壮, 则表明了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即建筑物不仅仅只是作为物质生活的居所,更是 项“面子工程”。小到家庭,大到国家。 2.教学内容 一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经典,开始时由北宋的将作监编修,至 元祐六年成书,绍圣四年又由将作监少监李桀奉敕重修,与崇宁二年刊印颁发。 全书共三十四卷,分为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部分。此书总结了历代 建筑的经验,同时又为当时、后世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寺庙、官署、府邸的构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 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造方法,制定了明确的等级和规范,既强调森严的规章制度,又宣称“有定法而 无定式”,各种制度在基本遵守的大前提下不妨“随意加减”。但我们在这里借 用这个书名,并不是为了介绍这部经典本身,而是通过这部经典来认识中国古建 筑的一些常识和规范。 专以单体建筑论,它需要一个赖以扇立的基础,基础越是深广,建筑物的体 量也就可以建得越是高大,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建 筑、尤其是官式的宫殿建筑,几乎都是木结构,由于木料的长度、粗细、承重的 预应力及易燃等局限性,一般说来,建筑的空间体量不可能很大。但古代的建筑 匠师在营造宫室之时,巧妙地统筹规划,利用巨大的台基或高起的地形地势做烘 托,或向高层发展,造成伟大的体量。同时,又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重 重铺陈,环环烘托,造成伟大的体量。从而成功地克服了木构建筑难以达到崇高、 伟岸的缺陷,表现出丰富多彩,不同而和的“大壮”审美特色。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所谓的“大木作”是指屋身构架而言的。它由柱、 枋、梁、斗拱、桁、椽等木料,按照一定的尺寸比例和形状体量,筑成为一座建 筑物的基本框架,然后在柱间砌墙或安置门窗,在椽上铺设屋顶即成。通常由叠 梁式和立贴式两种。 叠梁式又称拾梁式,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如 是层叠而上,其间再插枋、斗拱、桁、椽等部件而成。这种结构多用于北方。 立贴式又称穿斗式,其特点是立柱从上而下直落台基,称为落地柱,柱间不 用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两根落地柱之间的穿枋上另立短柱,与落地柱一起直 接承桁,因此一般不用斗拱。这种结构多用于南方。 古代建筑在外观上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屋顶这一“上层建筑”,其形式有庑殿 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项、卷棚多种形制,其组合有单檐、重檐、丁字脊 十字脊多种方式。 用瓦的材料、色彩和屋脊的装饰,极其美轮美奂,辉煌、平淡,应有尽有, 各有不同的等级制度。 庑殿 庑殿((庑殿顶四坡五脊也叫四阿顶或五脊顶)一一屋面分成四大坡面排水, 前后坡屋面相交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则与前后屋面相交成四条斜脊,若正脊 向两端成推出使斜直线变柔和的曲线,则称推山庑殿。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 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有严格要求。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琉璃瓦屋项最尊 贵,为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 按等级用黄绿混合、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 筑的毁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 棕、黑等色。 中国古代建筑多有大量油饰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 以用金、用龙的有无多少来区分等级。中国古建筑往往有大量的细部雕刻,如: 石雕、砖雕、木雕等。 飞檐 飞檐是汉族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 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项转角处,四角翘伸, 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飞檐为汉族建筑民族风格 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 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 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 韵味。 装饰 中国古建筑中颇有特色的装饰主要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 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 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 最前面是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着如下的神兽:龙、风、狮子、天马、海马、 狻猊Suan nf、狎xiá鱼、獬豸xi色zhi、斗牛、行什。 二北京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50米,面积7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000 多间。它周围有高10米的城墙,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门,南 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紫禁城内由外朝、内廷两大部 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为两 翼,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后面是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 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 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 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 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 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故宫内廷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从乾清门进入故宫内廷。 大门一一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 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 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 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项。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 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 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三园林建筑 官殿建筑是入世的极致,它的观念影响了包括庙宇,衙邸乃至各阶层“安居 乐业”的民居的基本规范,无非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园林建筑则是出世、 遁世的极致。尽管这二者不是绝然分割而是互有渗透的,包括庙字中、衙邸中乃 至民居中,也有不同规模的“园林”,但二者之间毕竞有本质的不同。同样是“安 居”,它的目的不是“乐业”即追求功利,而是与大自然的亲和。 园林建筑就是城市山林。中国的园林建筑,涉及到人居的各个方面、各个层 次,而以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为最典型的两大形式。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和皇室所有,古籍里称为苑、囿、御苑、御园等。它的特 点是,具有皇权至上的规划思想,其规模之大非私家园林可比拟。并且由于财力 雄厚,往往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具有浓郁的宫廷色彩。历史上, 比较有名的皇家园林,如秦汉时期的阿方宫、上林苑,隋唐时期的西苑、大明宫、 华清宫,两宋时期的艮岳、大内御苑等等,这些早已不存,现存的还有题和园、 故宫、避暑山庄等。 上古时期,帝王于政事之余,因祈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而在园圃中营造 所谓的“海上三山”的意境。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f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 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唐朝以后的苑圃,转向享乐生活的声色逸豫与私家园林复归自然的林泉高致 的结合,也有的则是政事活动、声色逸豫、林泉高致三位合于一体。 私家园林属于贵族、官僚、缙绅、文人所有,古籍一般称为园、园亭、园墅、 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也就是依附 于邸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不大,一般呈前宅 后园的格局。私家园林中还有一依附于邸宅的游憩园和别墅园,这些园林一般建 在郊外的山水风景之处。 汉代外戚大将军梁冀的私家别墅、魏晋时期一代富豪石崇德金谷园、唐代 大诗人王伟的辋川别业、宋代文人苏舜钦的“沧浪亭”等。现存的私家园林大部 分为明清两代所建,如苏州园林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扬州的瘦西湖、寄啸 山庄,上海的豫园等,这些园林代表了私家园林的最高水平 园林建筑的审美特征,可以概括为六点: 一、立意构思 二、掇(duo)山理水 三、亭台楼阁 四、莳花移木 五、题名点景 六、诗情画意 立意构思 立意构思是造园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座基选地、总体布局、景观组合三个方 面。基本上不用规则的“方形”而用“因地制宜”的“随形”,这不仅是为了充 分地利用土地资源,更是为了加强“曲径通幽”的意境营造。尤其在经管组合方 面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在既定的总体布局中体现各景区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具 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通常所用的手法,有抑景、透景、添景、夹景、对景、隔景、 框景、漏景、借景等。 抑景:俗称“先藏后漏”,“欲扬先抑”。 如进门见假山,则为山抑:见树丛,则为树抑。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 所以园林造景也决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 后面,这叫做“先藏后漏”,“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采取抑景得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抑景的运用,不限于入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 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口处,在园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它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讲求含蓄、幽邃、 深藏不露的审美特色。 透景:美好的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物所遮挡,须开辟透景线。 这种处理手法要把园内外主要风景点透视线在平面规划设计图上表现出 来,并保证在透视线范围内,景物的立面空间上不再受遮挡。 在安排透景时,常常与轴线或放射型直线道路和河流统一考虑,这样做可以 减少因开辟透景线而移植或砍伐大量树木。透景线除透景外,还具有加强“对景” 地位的作用。因此沿透景线两侧的景物,只能做透景的配置布景,以提高透景的 艺术效果。 添景 当远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如果中间或近处没有过渡景观,跳望时就缺乏 空间层次。如果在中间或近处有乔木或花卉作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这乔木或花 卉便是添景。添景可以建筑小品、树木绿化等来形成。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 无论一株或几株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 夹景 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界很宽,但其中又并非都很动人,因此,为了突出理想景 色,常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于是形成左右遮挡的 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夹景,夹景是运用轴线,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可 增加园景的深远感。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不但能表现特定的情 趣和感染力(如肃穆、深远、向前、探求等),以强化设计构思意境、突出端景 地位,而且能够诱导、组织、汇聚视线,使景视空间定向延伸,直到端景的高潮。 当风景点的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他们本身都很 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 者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得风景点的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就是夹景。比如颐和 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是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 所夹峙。 对景:既能相互观赏、互相烘托的构景手法。 对景一般讲究轴线对称,对的景物恰好在观赏者所处轴线的正中,运用于大 场景时,对的景物可与总体布局的轴线不在一条主轴上,如白然山水中亭榭,这 边的亭榭,那边的瀑布,即形成一种对景的关系。 障景:障景的手法被成熟地运用于北京颐和园中。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f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 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巨大的、秀美的太湖石被安置在仁寿门内,起到了障景的作用,使整个院落 的景致显得富有层次感。在许多院落里,进入正门,就是一面屏风,是同样的道 理。此外,园内的许多道路被蜿蜒曲折地布置在假山、草木之中,增加了曲径通 幽的感觉,营造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框景: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祠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 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 取之景。《园治》中谓:“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 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李渔也谈于室内设 “尺幅窗”、或“无心窗”以收室外佳景,也是框景的应用 漏景: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 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苔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 疏林等手法。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 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例如,苏州留园入口的洞窗漏景,苏 州狮子林的连续玫瑰窗漏景等。 借景:园林中的借景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类。其方法通常有 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 借景内容包括:借山水、动植物、建筑等景物:借人为景物:借天文气象景物等。 如北京颐和园的“潮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 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 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 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 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在北京的西北郊,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历时15年 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是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 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 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园可分为宫廷区 和苑林区。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Visit www.printf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 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3.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引导、对比 4.教学手段 多媒体 5.作业 思考:“曲径通幽”的古代园林有哪几种景观组合手法? 四、参考资料: [1]邵捷,徐建融等,《中国美术鉴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2 [2]张春新,枚依昌等,《美术鉴赏》,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08 [3]卞秉利,《中国美术鉴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08 [4]王朝闻,《中国美术史》,齐鲁书社,2000年版 [5]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凌继尧,《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邵洛羊,《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版 [8]徐建融,《中国建筑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版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trial version of Print2Flash. 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