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爱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人”是仁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B、“泛爱众”表明孔子的“仁爱”思想包括“爱众人”,不“爱物”。 C、得知马棚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可见孔子重人而轻物的思想 D、孔子只用一个鱼钩的鱼竿钓鱼,不射杀宿窝的鸟,表明他有仁德之心 (2)有人说,孔子不滥杀鱼、鸟,却不关心马的死活,说明他对众生仍存有偏心。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回答问题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1)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喻,意在告诉子贡为仁之道。 B、“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十分重视如何培养仁德,“事贤者”,“友仁者”就是途径之 C、孔子认为器不自利,必经磨砺,人要实行仁德,就要住在一个国家,接受各种磨练和国家的考验 D、孔子认为,事奉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能够帮助实施仁德, (2)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行仁与择友的关系 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众助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连尧舜那样的圣王都 不一定能做得到。 B、“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自己想要立身和通达,而推及到帮助别人立身和通达,这种推己及人的方 法,就是行仁之道。 C、尽管“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但不易把握,故孔子认为求仁不必舍近求远,他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 “恕”之道做起,推己及人 D、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说:“那不是仁 人,只算是圣人。” (2)本章涉及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一个“圣”,一个“仁”。结合上文,简要说明你对这 两个道德范畴的理解 4、阅读回答。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 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人子文,多次担任宰相而没有露出得意的神色,多次被免职也不懊恼。每次免职时,他都能 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B、子张询问孔子,令尹子文这种宠辱不惊的表现,是否达到“仁”了。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只是 个忠于职守的人
1 论仁爱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人”是仁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B、“泛爱众”表明孔子的“仁爱”思想包括“爱众人”,不“爱物”。 C、得知马棚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可见孔子重人而轻物的思想。 D、孔子只用一个鱼钩的鱼竿钓鱼,不射杀宿窝的鸟,表明他有仁德之心。 (2)有人说,孔子不滥杀鱼、鸟,却不关心马的死活,说明他对众生仍存有偏心。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回答问题。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1) 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喻,意在告诉子贡为仁之道。 B、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十分重视如何培养仁德,“事贤者”,“友仁者”就是途径之一。 C、 孔子认为器不自利,必经磨砺,人要实行仁德,就要住在一个国家,接受各种磨练和国家的考验。 D、 孔子认为,事奉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能够帮助实施仁德。 (2) 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行仁与择友的关系。 3、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众助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连尧舜那样的圣王都 不一定能做得到。 B、 “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自己想要立身和通达,而推及到帮助别人立身和通达,这种推己及人的方 法,就是行仁之道。 C、 尽管“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但不易把握,故孔子认为求仁不必舍近求远,他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 “恕”之道做起,推己及人。 D、 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说:“那不是仁 人,只算是圣人。” (2) 本章涉及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一个“圣”,一个“仁”。结合上文,简要说明你对这 两个道德范畴的理解。 4、 阅读回答。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 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国人子文,多次担任宰相而没有露出得意的神色,多次被免职也不懊恼。每次免职时,他都能 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B、 子张询问孔子,令尹子文这种宠辱不惊的表现,是否达到“仁”了。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只是一 个忠于职守的人
C、齐国大夫崔杼乱政而杀死了齐庄公。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齐国大夫陈文子舍弃了丰厚的家产而 离开自己的国家 D、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个清白人。因为陈文子发现几个邦国的执政者都与催子结盟,便毅然选择离开, 那只是一种清白。 (3)孔子为什么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算不上“仁”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回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也,我未之见也。”(里仁)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仁,斯仁至矣。告诉我们“仁”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仁全靠自身努力 B、孔子认为他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C、“恶不仁者”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D、实践“仁”,冉求感到“力不足也”。孔子认为冉求是能力问题,所以他半涂而废。 (2)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阅读回答。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诩。”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得无切 乎?”颜渊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仁人说话要慎重,因为一句话说出来容易,但要做得好却很难 B、孔子反对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认为君子应敏捷地行事,谨慎地说话。 C、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话,“其言也诩”与“讷于言”意思相同。 D、孔子的一系列告诫,旨在说明要言顾行,行顾言,言行相符,不可先言后行,先行后果 (2)孔孑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言”与“仁”的关系 7、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行仁,在于自己而不在别人,所以颜渊在谈到实践仁时说,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还是想按自己 的想法去做。 B、一个人只要克服己身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那么,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 人了 C、克服欲望,抵御诱惑,战胜自我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而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所以修养仁德要靠自 D、一个人要做到“克己复礼”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符合礼的事便是了。 8、阅读回答。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C、 齐国大夫崔杼乱政而杀死了齐庄公。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齐国大夫陈文子舍弃了丰厚的家产而 离开自己的国家。 D、 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个清白人。因为陈文子发现几个邦国的执政者都与催子结盟,便毅然选择离开, 那只是一种清白。 (3) 孔子为什么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算不上“仁”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 阅读回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也,我未之见也。”(里仁)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欲仁,斯仁至矣。告诉我们“仁”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仁全靠自身努力。 B、 孔子认为他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C、 “恶不仁者”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D、 实践“仁”,冉求感到“力不足也”。孔子认为冉求是能力问题,所以他半涂而废。 (2) 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阅读回答。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得无讱 乎?”颜渊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仁人说话要慎重,因为一句话说出来容易,但要做得好却很难。 B、 孔子反对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认为君子应敏捷地行事,谨慎地说话。 C、 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话,“其言也讱”与“讷于言”意思相同。 D、 孔子的一系列告诫,旨在说明要言顾行,行顾言,言行相符,不可先言后行,先行后果。 (2)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言”与“仁”的关系。 7、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行仁,在于自己而不在别人,所以颜渊在谈到实践仁时说,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还是想按自己 的想法去做。 B、 一个人只要克服己身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那么,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 人了。 C、 克服欲望,抵御诱惑,战胜自我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而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所以修养仁德要靠自 己。 D、 一个人要做到“克己复礼”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符合礼的事便是了。 8、 阅读回答。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道宽广,不易把握,有子教人致力于实践孝悌之道,指点人们从切近处把握实践仁德的方法 这样做比较容易见效 B、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谈孝悌,他认为,他认为行孝悌能大大减少犯上作乱行为的发生,有 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C、有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只要能行孝悌就能成为君子,并能掌握治国之道。可见,他提倡以 孝悌治天下。 D、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的情意,这样 才算能尽孝道 (2)孔子又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人。”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孝悌”与“仁”的 关系。 论修养 1、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也。”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 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可以配称为士。 B、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敬爱兄长,从而获得很好的名声,这样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C、能够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并且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D、当今从政者见识短浅,气量狭小,连“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不如,不配称为“士”。 (2)孔子设教四科,文行忠信。信是最重要的科目,并且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 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信的理解。 2、阅读回答。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 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的育人目标。 B、孔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为官从政,一切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D、子夏虽然肯定了种菜、治病、占卜之类“小道”的作用,但认为这些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 (2)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完全反对他的学生 学习技艺吗?请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6·26(最善于给老师挖坑的学生就是宰予)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也。”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遇到有人落入井中这样的事,仁者必须前去搭救,但不能头脑发热,跟着往下跳,而 要想办法救人。 孔子反对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无船而徒步趟水过河这类冒险的行为,他认为缺乏谋略的行为很
3 A、 仁道宽广,不易把握,有子教人致力于实践孝悌之道,指点人们从切近处把握实践仁德的方法, 这样做比较容易见效。 B、 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谈孝悌,他认为,他认为行孝悌能大大减少犯上作乱行为的发生,有 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C、 有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只要能行孝悌就能成为君子,并能掌握治国之道。可见,他提倡以 孝悌治天下。 D、 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的情意,这样 才算能尽孝道。 (2) 孔子又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人。”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孝悌”与“仁”的 关系。 论修养 1、 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也。”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 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可以配称为士。 B、 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敬爱兄长,从而获得很好的名声,这样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C、 能够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并且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D、 当今从政者见识短浅,气量狭小,连“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不如,不配称为“士”。 (2) 孔子设教四科,文行忠信。信是最重要的科目,并且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 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信的理解。 2、 阅读回答。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 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的育人目标。 B、孔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为官从政,一切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D、子夏虽然肯定了种菜、治病、占卜之类“小道”的作用,但认为这些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 (2)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完全反对他的学生 学习技艺吗?请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6·26(最善于给老师挖坑的学生就是宰予)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也。”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遇到有人落入井中这样的事,仁者必须前去搭救,但不能头脑发热,跟着往下跳,而 要想办法救人。 B、 孔子反对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无船而徒步趟水过河这类冒险的行为,他认为缺乏谋略的行为很
难成大事。 C、子路好勇是出了名的,他心想孔子如果率领三军征战,总该跟自己一道,没想到孔子很委婉地批 评了他的好勇 D、孔子认为仁智勇都具备的人就是君子。孔子自谦尚未具备这三种美德,可子贡认为这几句话是孔 子的写照。 (2)孔子既然说“勇者不惧”,又说要“临事而惧”,这是否矛盾?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 4、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 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要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B、孔子认为能够“修己”者,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修己以安百姓”是最高境界,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D、这一章节子路善问,孔子善答,三问三答之间,师生其乐融融 (2)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修身的目的 5、阅读回答问题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 氏16)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失是: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该说的时候却不说,不看别人脸色而贸 然说话 B、君子的三戒,并不是说到人生的某一阶段才要戒某一件事,而是说少时最需要戒色,壮时最需要戒斗 老时最需要戒得。 C、敬畏之心是君子的基本品格,不知敬畏就会肆无忌惮。孔子强调要敬畏天命,敬畏统治者,敬畏圣人 之言。 D、这三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三愆”“三戒”“三畏”旨在告诉人们要加强自 身修养,谨慎从事。 (2)言语是否得体,也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孔子认为怎样说话才得体?结合上面的选段 要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过错,孔子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有错而不该,那才真叫过错 B、孔子认为一个人如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C、孔子以“日月之食”为喻,说明小人在过错面前,如若不该,人必唾之。 D、在过错面前,若能及时改正,就能取得“人皆仰之”的效果。 (2)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谈谈孔子的过错观 7、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4 难成大事。 C、 子路好勇是出了名的,他心想孔子如果率领三军征战,总该跟自己一道,没想到孔子很委婉地批 评了他的好勇。 D、 孔子认为仁智勇都具备的人就是君子。孔子自谦尚未具备这三种美德,可子贡认为这几句话是孔 子的写照。 (2) 孔子既然说“勇者不惧”,又说要“临事而惧”,这是否矛盾?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 4、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 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 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君子要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B、 孔子认为能够“修己”者,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 “修己以安百姓”是最高境界,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D、 这一章节子路善问,孔子善答,三问三答之间,师生其乐融融。 (2) 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修身的目的。 5、 阅读回答问题。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 氏 16)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失是: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该说的时候却不说,不看别人脸色而贸 然说话。 B、 君子的三戒,并不是说到人生的某一阶段才要戒某一件事,而是说少时最需要戒色,壮时最需要戒斗, 老时最需要戒得。 C、 敬畏之心是君子的基本品格,不知敬畏就会肆无忌惮。孔子强调要敬畏天命,敬畏统治者,敬畏圣人 之言。 D、 这三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三愆”“三戒”“三畏”旨在告诉人们要加强自 身修养,谨慎从事。 (2) 言语是否得体,也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孔子认为怎样说话才得体?结合上面的选段,简 要谈谈你的看法。 6、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过错,孔子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有错而不该,那才真叫过错。 B、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C、 孔子以“日月之食”为喻,说明小人在过错面前,如若不该,人必唾之。 D、 在过错面前,若能及时改正,就能取得“人皆仰之”的效果。 (2) 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谈谈孔子的过错观。 7、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他认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不会受到人们欢迎,而只会被大家所怨恨 B、颜回吃粗食淡饭,住简陋小屋,他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身处贫穷而快乐,因此受到孔子高度赞扬 C、在孔子看来,处贫困比处富贵难。人在贫困之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是很不容易的 D、其实,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前者修养的功夫比后者来 得深厚 (2)孔子曾说过:“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孔子教我们如何远怨。 8、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 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 何其拒人也?”子张19.3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可以使自己进步,提升自己的修养。 B、子夏认为交友要慎重选择,能够结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能结交的就不去结交 C、孑张认为君子交友讲求仁爱守信,既能敬爱贤人,又能同情生活不能自给的人。 D、孔子、子夏、子张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2)根据“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句话,概括出 交友的前提及应持的态度 论教育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 焉?”曰:“教之。”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政令刑法不足以完全匡正社会人心,那就得靠道德和礼的教化,使人们有羞耻之心,而且能 匡正他人的过失 B、孔子主张先富后教。他认为人口繁庶之后,必须首先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然后再教 化民众 C、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经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劳动力、发展生产、教化 民众这三个条件 D、孔子育人循循善诱:他先感叹卫国人口众多,以引起冉有的追问。在一问一答中,由浅入深,一步步 引向自己的为政观点 2)孔子还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2阅读回答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 其往也。”述而 (1)不正确的一项() A、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孔子认为像冉雍这样的 人才堪为重用 B、孔子对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面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 因为他们心术不正。 C、互乡的人自以为是,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所以孔子不穷既往,收
5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他认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不会受到人们欢迎,而只会被大家所怨恨。 B、 颜回吃粗食淡饭,住简陋小屋,他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身处贫穷而快乐,因此受到孔子高度赞扬。 C、 在孔子看来,处贫困比处富贵难。人在贫困之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是很不容易的。 D、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前者修养的功夫比后者来 得深厚。 (2) 孔子曾说过:“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孔子教我们如何远怨。 8、 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 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 何其拒人也?”子张 19.3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可以使自己进步,提升自己的修养。 B、 子夏认为交友要慎重选择,能够结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能结交的就不去结交。 C、 子张认为君子交友讲求仁爱守信,既能敬爱贤人,又能同情生活不能自给的人。 D、 孔子、子夏、子张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2) 根据“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句话,概括出 交友的前提及应持的态度。 论教育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 焉?”曰:“教之。”子路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政令刑法不足以完全匡正社会人心,那就得靠道德和礼的教化,使人们有羞耻之心,而且能 匡正他人的过失。 B、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他认为人口繁庶之后,必须首先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然后再教 化民众。 C、 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经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劳动力、发展生产、教化 民众这三个条件。 D、 孔子育人循循善诱:他先感叹卫国人口众多,以引起冉有的追问。在一问一答中,由浅入深,一步步 引向自己的为政观点。 (2) 孔子还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2 阅读回答。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 其往也。”述而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孔子认为像冉雍这样的 人才堪为重用。 B、 孔子对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面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 因为他们心术不正。 C、 互乡的人自以为是,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所以孔子不穷既往,收
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要诚心向善学 好,都应该给予鼓励支持 (2)孔子又说:“有教无类。”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阅读回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认为孝悌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他勉励弟子们要努力践行孝悌 B、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弟子进德修业的谆谆教诲 C、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 D、孔子始终把仁政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文的教育要先于行忠信的教育。 (2)前两个选段把道德内容放在前面,后面选段把知识的吸收放在最前面,请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两个方面谈谈这样做的原因 3、阅读回答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1)不正确的一项() A、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告诉他,得民心最为重要,其次是要有充足的粮食,再次才是拥有充足的 军备 B、孔子告诉子路,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只有永不懈怠地敦促老百姓勤劳地干活,才能取得政 治上的成功。 C、孔子告诉仲弓,为政者要责成手下官员各尽其责,要宽赦他们的小错误,要选拔贤才。孔子还告诉他 应如何选拔贤才。 D、孔子告诉子夏,为政者不可急求近功,要从远大处循序渐进;也不可贪图小利,而要从根本处贯彻始 (2)同样问为政之道,孔子却做出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说 明 5、阅读回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里仁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嗲。先进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认为他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 B、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讲那些高深的学问 C、从孔子对四弟子的评述中,可看出孔子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了然于心 D、孔子认为髙柴曾参颛孙师仲由等弟子都有各自的缺点,皆属中人以下 (2)根据上面的选段,你认为曾参属于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请简要说明。 4、阅读回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6 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 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要诚心向善学 好,都应该给予鼓励支持。 (2) 孔子又说:“有教无类。”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 阅读回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认为孝悌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他勉励弟子们要努力践行孝悌。 B、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弟子进德修业的谆谆教诲。 C、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 D、 孔子始终把仁政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文的教育要先于行忠信的教育。 (2) 前两个选段把道德内容放在前面,后面选段把知识的吸收放在最前面,请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两个方面谈谈这样做的原因。 3、 阅读回答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1) 不正确的一项() A、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告诉他,得民心最为重要,其次是要有充足的粮食,再次才是拥有充足的 军备。 B、孔子告诉子路,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只有永不懈怠地敦促老百姓勤劳地干活,才能取得政 治上的成功。 C、孔子告诉仲弓,为政者要责成手下官员各尽其责,要宽赦他们的小错误,要选拔贤才。孔子还告诉他 应如何选拔贤才。 D、孔子告诉子夏,为政者不可急求近功,要从远大处循序渐进;也不可贪图小利,而要从根本处贯彻始 终。 (2)同样问为政之道,孔子却做出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说 明。 5、阅读回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里仁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认为他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 B、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讲那些高深的学问。 C、 从孔子对四弟子的评述中,可看出孔子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了然于心。 D、 孔子认为髙柴曾参颛孙师仲由等弟子都有各自的缺点,皆属中人以下。 (2) 根据上面的选段,你认为曾参属于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请简要说明。 4、 阅读回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 何言哉?”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 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发的时机是学生要达到“愤”“悱”的状态 B、孔子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学生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C、对教师来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D、孔子欲无言,那是因为子贡未达到愤悱的状态 (2)孔子以“天何言哉”回答子贡的问题,意在告诉他什么道理?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现代教育有一句 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日。孔 子用“天何言哉?”这句话启发子贡,子贡应该领会老师的用意吧。 7阅读回答。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已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1)错误的一项() A、孔子教育子路,求学进德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 智的 B、季氏聚敛财富,季氏家臣冉求却帮他搜刮钱财,孔子很气愤,宣布与冉求断绝师徒关系,并号召弟子 们攻击冉求。 C、孑贡告诉子禽,老师孔子了解别国政事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是靠温和善良恭敬分寸谦让这些美德去获 取的。 D、孺悲想求见孔子,孔子托病不见他:等到孺悲刚要离开,孔子就鼓瑟唱歌让他知道是故意不见,这种 无言的批评不留情面。 2)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请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谈谈孔子诲人的方法有哪些 8阅读回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1)错误的一项( A、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优缺点,别人的优点可供我学习效法,别人的缺点可引起我反省改正,因此别人 都可说是我的老师 B、在孔子看来,老师不必一定在学校,任何人都可成为让我学习或让我反省改正的老师,只要虚心求教, 何患德业无成 C、《诗经》中的诗句是说这个女子本身长得就很美,再加上纹饰就更美。孔子解读说,这就好比有白底 子才能画出好画一样 D、子夏理解了孔子的解读,还联想到完成礼仪之后要行仁德。孔子认为他对诗经有所领悟,能够举一反 三,便大加赞扬 (2)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你认为上面的选段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 想?请简要说明。 论礼乐
7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 何言哉?”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 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发的时机是学生要达到“愤”“悱”的状态。 B、 孔子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学生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C、 对教师来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D、 孔子欲无言,那是因为子贡未达到愤悱的状态。 (2)孔子以“天何言哉”回答子贡的问题,意在告诉他什么道理?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现代教育有一句 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日。孔 子用“天何言哉?”这句话启发子贡,子贡应该领会老师的用意吧。 7 阅读回答。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已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1) 错误的一项() A、 孔子教育子路,求学进德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 智的。 B、 季氏聚敛财富,季氏家臣冉求却帮他搜刮钱财,孔子很气愤,宣布与冉求断绝师徒关系,并号召弟子 们攻击冉求。 C、 子贡告诉子禽,老师孔子了解别国政事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是靠温和善良恭敬分寸谦让这些美德去获 取的。 D、 孺悲想求见孔子,孔子托病不见他;等到孺悲刚要离开,孔子就鼓瑟唱歌让他知道是故意不见,这种 无言的批评不留情面。 (2)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请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谈谈孔子诲人的方法有哪些。 8 阅读回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1) 错误的一项() A、 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优缺点,别人的优点可供我学习效法,别人的缺点可引起我反省改正,因此别人 都可说是我的老师。 B、 在孔子看来,老师不必一定在学校,任何人都可成为让我学习或让我反省改正的老师,只要虚心求教, 何患德业无成。 C、 《诗经》中的诗句是说这个女子本身长得就很美,再加上纹饰就更美。孔子解读说,这就好比有白底 子才能画出好画一样。 D、 子夏理解了孔子的解读,还联想到完成礼仪之后要行仁德。孔子认为他对诗经有所领悟,能够举一反 三,便大加赞扬。 (2) 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你认为上面的选段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 想?请简要说明。 论礼乐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国家动乱主要在于“名不正”,所以他首先要“正名”以恢复正常的关系。 B、子路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太过迁腐,对子路的无理,孔子委婉地给予批评教育。 C、孔子的正名就是要正君臣父子之名,定伦理礼制之名,各定其位,各就其职 D、孔子的正名实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2)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的正名思想与他的礼治主张的关系。 2.阅读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 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 不告也。”宪问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把齐国大夫陈恒杀死齐简公篡位的事情报告鲁哀公,请求出兵讨伐 B、孔子“沐浴而朝”,这说明他感到事态严重,必须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 C、孔子之所以请求出兵讨伐,是因为陈恒弑君严重破坏周礼、破坏国家秩序,必须受到严惩 D、鲁哀公觉得这是齐国内政,不关鲁国事,不愿出兵,故意推脱,让孔子去“告夫三子”。 (2)子所慎:斋、战、疾。孔子对待斋戒、战事、疾病都很慎重。可是,在以上选段中,一向行仁好礼 的孔子却请求出兵讨伐陈恒,这是为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回答问题。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述而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1)不正确的一项() A、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但礼的形式还保存着。鲁国人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根本,孔子很感叹,认为他问 了一个好问题。 B、孔子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告诉林放,办丧事时不能大讲排场,过于奢侈,否则就违背了 礼的根本 C、春秋末年诸侯大夫的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大大超过标准,孔子认为这是越礼、违理的行为,他主张宁 愿礼数不周也不要违理犯义。 D、在孔子看来,不能把礼乐的重心放在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的形式上,而应该重视礼乐的本 质和目的。 (2)朱熹说:“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礼和乐的 根本目的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饒而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 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姜食。不多食。乡党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他觉得吃的粮食必须要精,而且越精越好;吃的肉必须切得细,而且越细 越好 B、“不时,不食”,可理解为吃饭要定时,也可理解为不吃反季节的蔬菜,还可以理解为不吃不到成熟期 的东西
8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国家动乱主要在于“名不正”,所以他首先要“正名”以恢复正常的关系。 B、子路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太过迂腐,对子路的无理,孔子委婉地给予批评教育。 C、孔子的正名就是要正君臣父子之名,定伦理礼制之名,各定其位,各就其职。 D、孔子的正名实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2)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的正名思想与他的礼治主张的关系。 2.阅读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 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 不告也。”宪问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把齐国大夫陈恒杀死齐简公篡位的事情报告鲁哀公,请求出兵讨伐。 B、孔子“沐浴而朝”,这说明他感到事态严重,必须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 C、孔子之所以请求出兵讨伐,是因为陈恒弑君严重破坏周礼、破坏国家秩序,必须受到严惩。 D、鲁哀公觉得这是齐国内政,不关鲁国事,不愿出兵,故意推脱,让孔子去“告夫三子”。 (2)子所慎:斋、战、疾。孔子对待斋戒、战事、疾病都很慎重。可是,在以上选段中,一向行仁好礼 的孔子却请求出兵讨伐陈恒,这是为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 阅读回答问题。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述而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1)不正确的一项() A、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但礼的形式还保存着。鲁国人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根本,孔子很感叹,认为他问 了一个好问题。 B、孔子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告诉林放,办丧事时不能大讲排场,过于奢侈,否则就违背了 礼的根本。 C、春秋末年诸侯大夫的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大大超过标准,孔子认为这是越礼、违理的行为,他主张宁 愿礼数不周也不要违理犯义。 D、在孔子看来,不能把礼乐的重心放在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的形式上,而应该重视礼乐的本 质和目的。 (2)朱熹说:“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礼和乐的 根本目的。 4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 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姜食。不多食。乡党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他觉得吃的粮食必须要精,而且越精越好;吃的肉必须切得细,而且越细 越好。 B、“不时,不食”,可理解为吃饭要定时,也可理解为不吃反季节的蔬菜,还可以理解为不吃不到成熟期 的东西
C、孔子讲究饮食卫生,他强调在特定的境况下不吃,实际上要阐明的是,吃的环境及吃的意义要大于吃 的本身。 D、孔子寓教于生活,从孔子的日常饮食习惯中,弟子们可感受并学习他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 (2)孔子还说:“席不正,不坐。”选段中,只有割不正与饮食无关,孔子为什么也将它列入不食行列? 请简要说明 5、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 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 也,夫二三子也。”先进 (1)不正确的一项() 孔子曾经当过鲁国大夫,按周礼,他平时出门都坐车。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孔子爱子以义,便按照周礼薄 葬了他。 B、颜路颜回都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死时,颜路家贫却爱子情深,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一口外棺, 孔子不同意 C、颜回死时,孔子的其他弟子为了表示对颜回的敬重,打算厚葬颜回。在孔子提出异议的情况下,他们 仍厚葬了颜回 D、颜回平时服侍孔子如同儿子服侍父亲一样,而现在颜回死了,自己再也见不到这么好的儿子,孔子对 此大为伤感。 (2)孔子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反对厚葬颜回 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6阅读回答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 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雍也2005年王世居过年时给了盒茶叶,我不 知该回他的孩子多少钱。2012年刘书记儿子中科院士给我儿压岁钱,我不知该不该给他姐姐的孩子回多 少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 (1)不正确的一项() A、冉子为朋友的母亲请粟,一是表现了冉子的孝,二是表现了冉子的义。 B、孔子十分赞赏并支持冉子的请求,但冉子在执行过程中却有违孔子的意愿 C、孔子认为周济他人应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D、孔子给原思九百斛谷米,原思辞谢,孔子说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亲 (2)根据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在财富分配上的态度和方法是否符合礼义?请简要说明。 7、阅读回答。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颜渊问为邦,子曰:“。。。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尽美”、“尽善”,孔子认为《韶》这一舞乐,达到了这一境界。 B、孔子认为音乐不但可以调节人的情操,而且还是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手段 C、孔子欣赏《韶》,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忘我境界,足见孔子具有很高的的音乐素养。 D、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禁止不善不美的靡靡之音,疏远花言巧语善于狡辩的小人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是什么?简要说明 8、阅读回答。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
9 C、孔子讲究饮食卫生,他强调在特定的境况下不吃,实际上要阐明的是,吃的环境及吃的意义要大于吃 的本身。 D、孔子寓教于生活,从孔子的日常饮食习惯中,弟子们可感受并学习他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 貌。 (2)孔子还说:“席不正,不坐。”选段中,只有割不正与饮食无关,孔子为什么也将它列入不食行列? 请简要说明。 5、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 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 也,夫二三子也。”先进 (1)不正确的一项() 孔子曾经当过鲁国大夫,按周礼,他平时出门都坐车。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孔子爱子以义,便按照周礼薄 葬了他。 B、颜路颜回都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死时,颜路家贫却爱子情深,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一口外棺, 孔子不同意。 C、颜回死时,孔子的其他弟子为了表示对颜回的敬重,打算厚葬颜回。在孔子提出异议的情况下,他们 仍厚葬了颜回。 D、颜回平时服侍孔子如同儿子服侍父亲一样,而现在颜回死了,自己再也见不到这么好的儿子,孔子对 此大为伤感。 (2)孔子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反对厚葬颜回 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6 阅读回答。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 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雍也 2005 年王世居过年时给了盒茶叶,我不 知该回他的孩子多少钱。 2012 年刘书记儿子中科院士给我儿压岁钱,我不知该不该给他姐姐的孩子回多 少。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 (1)不正确的一项() A、冉子为朋友的母亲请粟,一是表现了冉子的孝,二是表现了冉子的义。 B、孔子十分赞赏并支持冉子的请求,但冉子在执行过程中却有违孔子的意愿。 C、孔子认为周济他人应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D、孔子给原思九百斛谷米,原思辞谢,孔子说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亲。 (2)根据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在财富分配上的态度和方法是否符合礼义?请简要说明。 7、阅读回答。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颜渊问为邦,子曰:“。。。。。。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尽美”、“尽善”,孔子认为《韶》这一舞乐,达到了这一境界。 B、孔子认为音乐不但可以调节人的情操,而且还是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手段。 C、孔子欣赏《韶》,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忘我境界,足见孔子具有很高的的音乐素养。 D、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禁止不善不美的靡靡之音,疏远花言巧语善于狡辩的小人。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是什么?简要说明。 8、阅读回答。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
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1)不正确的一项() 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 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 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 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这说明孔子为人 幽默,教育方法灵活 (2)“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孔子的乐教观 论天命 1阅读回答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则,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1)不正确的一项() A、贵为卫灵公夫人的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还是依礼见了南子。 B、子路认为孔子不该迫于南子的淫威,委屈求见,有失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C、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厌弃,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D、孔子在匡地受到围困拘禁的事件,表现了孔子临危不惧,乐天知命的胸襟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2阅读回答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 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罕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 我者其天乎!”宪问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病危时没有家臣,子路却要安排门人去充当孔子的家臣,这是为了摆排场,准备以大夫之礼 来安葬孔子 B、孔子对子路想违反周礼隆重办理丧事的虚伪做法予以严厉地批评,认为那是一种欺骗上天的行 为,绝对不能做 C、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费尽心血,却没有一位国君采纳他的治国主张。孔子不禁感叹,没有 人真正理解他。 D、孔子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人事有痞泰,他能安然处之,不责备人:天道有穷有通,他能觉解天 道,不埋怨天 (2)孔子的不欺天和不怨天是迷信的说法吗?根据选段说明孔子的天命观。 阅读回答。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告密,说孔子毁三都的真实目 的是为鲁君集权)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是知其不可而 为之者与?
10 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1)不正确的一项() 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 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 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 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这说明孔子为人 幽默,教育方法灵活。 (2)“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孔子的乐教观。 论天命 1 阅读回答。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则,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1) 不正确的一项() A、 贵为卫灵公夫人的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还是依礼见了南子。 B、 子路认为孔子不该迫于南子的淫威,委屈求见,有失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C、 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厌弃,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D、 孔子在匡地受到围困拘禁的事件,表现了孔子临危不惧,乐天知命的胸襟。 (2) 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2 阅读回答。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 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罕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 我者其天乎!”宪问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病危时没有家臣,子路却要安排门人去充当孔子的家臣,这是为了摆排场,准备以大夫之礼 来安葬孔子。 B、 孔子对子路想违反周礼隆重办理丧事的虚伪做法予以严厉地批评,认为那是一种欺骗上天的行 为,绝对不能做。 C、 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费尽心血,却没有一位国君采纳他的治国主张。孔子不禁感叹,没有 人真正理解他。 D、 孔子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人事有痞泰,他能安然处之,不责备人;天道有穷有通,他能觉解天 道,不埋怨天。 (2) 孔子的不欺天和不怨天是迷信的说法吗?根据选段说明孔子的天命观。 3 阅读回答。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告密,说孔子毁三都的真实目 的是为鲁君集权)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 “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 为之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