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巩固 论仁爱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人”是仁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B、“泛爱众”表明孔子的“仁爱”思想包括“爱众人”,不“爱物”。 C、得知马棚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可见孔子重人而轻物的思想 D、孔子只用一个鱼钩的鱼竿钓鱼,不射杀宿窝的鸟,表明他有仁德之心。 (2)有人说,孔子不滥杀鱼、鸟,却不关心马的死活,说明他对众生仍存有偏心。对此, 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回答问题。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者。”(卫灵公) (1)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喻,意在告诉子贡为仁之道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十分重视如何培养仁德,“事贤者”,“友仁者”就是途径 C、孔子认为器不自利,必经磨砺,人要实行仁德,就要住在一个国家,接受各种磨练和国 家的考验 D、孔子认为,事奉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能够帮助实施仁德 (2)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行仁与择友的关系 3、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众助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连尧舜 那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B、“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自己想要立身和通达,而推及到帮助别人立身和通达,这种 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行仁之道。 C、尽管“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但不易把握,故孔子认为求仁不必舍近求远,他劝子贡 从浅近易行的“恕”之道做起,推己及人 D、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 说:“那不是仁人,只算是圣人 (2)本章涉及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一个“圣”,一个“仁”。结合上文,简 要说明你对这两个道德范畴的理解。 4、阅读回答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 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
1 专题巩固 论仁爱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人”是仁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B、“泛爱众”表明孔子的“仁爱”思想包括“爱众人”,不“爱物”。 C、得知马棚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可见孔子重人而轻物的思想。 D、孔子只用一个鱼钩的鱼竿钓鱼,不射杀宿窝的鸟,表明他有仁德之心。 (2)有人说,孔子不滥杀鱼、鸟,却不关心马的死活,说明他对众生仍存有偏心。对此, 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回答问题。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者。”(卫灵公) (1) 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喻,意在告诉子贡为仁之道。 B、“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十分重视如何培养仁德,“事贤者”,“友仁者”就是途径 之一。 C、孔子认为器不自利,必经磨砺,人要实行仁德,就要住在一个国家,接受各种磨练和国 家的考验。 D、 孔子认为,事奉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能够帮助实施仁德。 (2) 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行仁与择友的关系。 3、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 也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众助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连尧舜 那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B、“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自己想要立身和通达,而推及到帮助别人立身和通达,这种 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行仁之道。 C、尽管“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但不易把握,故孔子认为求仁不必舍近求远,他劝子贡 从浅近易行的“恕”之道做起,推己及人。 D、 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 说:“那不是仁人,只算是圣人。” (2) 本章涉及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一个“圣”,一个“仁”。结合上文,简 要说明你对这两个道德范畴的理解。 4、 阅读回答。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 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 知。焉得仁?”(公冶长)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人子文,多次担任宰相而没有露出得意的神色,多次被免职也不懊恼。每次免 职时,他都能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B、子张询问孔子,令尹子文这种宠辱不惊的表现,是否达到“仁”了。孔子认为,令 尹子文只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C、齐国大夫崔杼乱政而杀死了齐庄公。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齐国大夫陈文子舍弃了 丰厚的家产而离开自己的国家 D、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个清白人。因为陈文子发现几个邦国的执政者都与催子结盟,便 毅然选择离开,那只是一种清白 (3)孔子为什么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算不上“仁”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回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 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也,我未之见也。” (里仁)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仁,斯仁至矣。告诉我们“仁”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仁全靠自身努力 B、孔子认为他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C、“恶不仁者”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D、实践“仁”,冉求感到“力不足也”。孔子认为冉求是能力问题,所以他半涂而废 (2)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6、阅读回答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诩。”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 之难,得无切乎?”颜渊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仁人说话要慎重,因为一句话说出来容易,但要做得好却很难。 B、孔子反对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认为君子应敏捷地行事,谨慎地说话 C、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话,“其言也诩”与“讷于 言”意思相同 D、孔子的一系列告诫,旨在说明要言顾行,行顾言,言行相符,不可先言后行,先行 后果 (2)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言”与“仁”的 关系。 7、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 知。焉得仁?”(公冶长)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国人子文,多次担任宰相而没有露出得意的神色,多次被免职也不懊恼。每次免 职时,他都能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B、子张询问孔子,令尹子文这种宠辱不惊的表现,是否达到“仁”了。孔子认为,令 尹子文只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C、齐国大夫崔杼乱政而杀死了齐庄公。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齐国大夫陈文子舍弃了 丰厚的家产而离开自己的国家。 D、 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个清白人。因为陈文子发现几个邦国的执政者都与催子结盟,便 毅然选择离开,那只是一种清白。 (3) 孔子为什么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算不上“仁”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 阅读回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 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也,我未之见也。” (里仁)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欲仁,斯仁至矣。告诉我们“仁”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仁全靠自身努力。 B、孔子认为他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C、“恶不仁者”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D、 实践“仁”,冉求感到“力不足也”。孔子认为冉求是能力问题,所以他半涂而废。 (2) 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6、 阅读回答。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 之难,得无讱乎?”颜渊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仁人说话要慎重,因为一句话说出来容易,但要做得好却很难。 B、孔子反对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认为君子应敏捷地行事,谨慎地说话。 C、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话,“其言也讱”与“讷于 言”意思相同。 D、 孔子的一系列告诫,旨在说明要言顾行,行顾言,言行相符,不可先言后行,先行 后果。 (2)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言”与“仁”的 关系。 7、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行仁,在于自己而不在别人,所以颜渊在谈到实践仁时说,自己虽然不聪敏,但 还是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B、一个人只要克服己身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那么,天下人都 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 C、克服欲望,抵御诱惑,战胜自我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而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所以修 养仁德要靠自己 D、一个人要做到“克己复礼”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符合 礼的事便是了。 阅读回答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道宽广,不易把握,有子教人致力于实践孝悌之道,指点人们从切近处把握实践 仁德的方法,这样做比较容易见效 B、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谈孝悌,他认为,他认为行孝悌能大大减少犯上作乱行 为的发生,有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C、有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只要能行孝悌就能成为君子,并能掌握治国之道。可 见,他提倡以孝悌治天下。 D、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 的情意,这样才算能尽孝道 (2)孔子又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人。”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孝悌” 与“仁”的关系。 参考答案:1孔子对鱼“钓而不纲”,对鸟“弋不射宿”,说明他对禽兽也保持着仁爱之 心。而在马棚失火焚毁的时候,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做财产来对待,说明他重人 不重财,有仁爱之心。所以,不能就此说孔子对众生存有偏心。 2、孔子认为彼此追求的道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商量,更不可能与之为友。在孔子 看来,要修养仁德,必须高度重视择友,要亲近贤能、仁厚的师友,在与他们相处、交 流、切磋过程中,把自己砥砺成一个仁者。 3、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仁 则不同,“仁”是孔子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 4、在孔子看来,仁德是最高最全的道德标准,令尹子文的“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陈文 子的清只是洁身自好而没有履行正君诛邪、清君侧的职责,因而都不能算真正的仁德 5、这句话的意思是行仁需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在孔子看来,仁德就存在于我们的心性之 中,完全由自己主宰。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心念到了。所以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 而不能推说自己能力不足 6、孔子认为话说出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所以真正的仁者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即说话 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如果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就会言过其行,导致失信,对培养仁德是 有害的。 7、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首先要有仁德之心,这样礼才有意义。在孔子看 来,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言语行
3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行仁,在于自己而不在别人,所以颜渊在谈到实践仁时说,自己虽然不聪敏,但 还是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B、一个人只要克服己身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那么,天下人都 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 C、克服欲望,抵御诱惑,战胜自我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而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所以修 养仁德要靠自己。 D、 一个人要做到“克己复礼”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符合 礼的事便是了。 8、 阅读回答。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道宽广,不易把握,有子教人致力于实践孝悌之道,指点人们从切近处把握实践 仁德的方法,这样做比较容易见效。 B、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谈孝悌,他认为,他认为行孝悌能大大减少犯上作乱行 为的发生,有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C、有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只要能行孝悌就能成为君子,并能掌握治国之道。可 见,他提倡以孝悌治天下。 D、 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 的情意,这样才算能尽孝道。 (2) 孔子又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人。”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孝悌” 与“仁”的关系。 参考答案:1 孔子对鱼“钓而不纲”,对鸟“弋不射宿”,说明他对禽兽也保持着仁爱之 心。而在马棚失火焚毁的时候,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做财产来对待,说明他重人 不重财,有仁爱之心。所以,不能就此说孔子对众生存有偏心。 2、孔子认为彼此追求的道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商量,更不可能与之为友。在孔子 看来,要修养仁德,必须高度重视择友,要亲近贤能、仁厚的师友,在与他们相处、交 流、切磋过程中,把自己砥砺成一个仁者。 3、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仁” 则不同,“仁”是孔子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 4、在孔子看来,仁德是最高最全的道德标准,令尹子文的“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陈文 子的清只是洁身自好而没有履行正君诛邪、清君侧的职责,因而都不能算真正的仁德。 5、这句话的意思是行仁需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在孔子看来,仁德就存在于我们的心性之 中,完全由自己主宰。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心念到了。所以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 而不能推说自己能力不足。 6、孔子认为话说出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所以真正的仁者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即说话 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如果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就会言过其行,导致失信,对培养仁德是 有害的。 7、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首先要有仁德之心,这样礼才有意义。在孔子看 来,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言语行
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德了。 8、孔子认为,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而厚待亲族最好的做法是行 孝悌。孔子有子师徒俩均把孝悌当作实践仁德的根本之道,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 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泛爱众”。 论修养 1、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也。”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 必果,砼砼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可以配称为士。 B、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敬爱兄长,从而获得很好的名声,这样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C、能够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并且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D、当今从政者见识短浅,气量狭小,连“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不如,不配称为“士”。 (2)孔子设教四科,文行忠信。信是最重要的科目,并且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信的理解 2、阅读回答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的育人 目标 B、孔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 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为官从政,一切事情就可 迎刃而解 D、子夏虽然肯定了种菜、治病、占卜之类“小道”的作用,但认为这些对远大的事业恐有 妨碍。 (2)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完全 反对他的学生学习技艺吗?请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6·26(最善于给老师挖坑的学生就是宰予)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遇到有人落入井中这样的事,仁者必须前去搭救,但不能头脑发热,跟 着往下跳,而要想办法救人
4 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德了。 8、孔子认为,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而厚待亲族最好的做法是行 孝悌。孔子有子师徒俩均把孝悌当作实践仁德的根本之道,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 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泛爱众”。 论修养 1、 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也。”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 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子路)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可以配称为士。 B、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敬爱兄长,从而获得很好的名声,这样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C、能够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并且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D、 当今从政者见识短浅,气量狭小,连“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不如,不配称为“士”。 (2) 孔子设教四科,文行忠信。信是最重要的科目,并且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信的理解。 2、 阅读回答。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的育人 目标。 B、孔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 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为官从政,一切事情就可 迎刃而解。 D、子夏虽然肯定了种菜、治病、占卜之类“小道”的作用,但认为这些对远大的事业恐有 妨碍。 (2)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完全 反对他的学生学习技艺吗?请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6·26(最善于给老师挖坑的学生就是宰予)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遇到有人落入井中这样的事,仁者必须前去搭救,但不能头脑发热,跟 着往下跳,而要想办法救人
B、孔子反对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无船而徒步趟水过河这类冒险的行为,他认为缺乏 谋略的行为很难成大事。 C、子路好勇是出了名的,他心想孔子如果率领三军征战,总该跟自己一道,没想到孔 子很委婉地批评了他的好勇。 D、孔子认为仁智勇都具备的人就是君子。孔子自谦尚未具备这三种美德,可子贡认为 这几句话是孔子的写照 (2)孔子既然说“勇者不惧”,又说要“临事而惧”,这是否矛盾?根据上面的选段 简要说明。 4、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 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要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B、孔子认为能够“修己”者,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修己以安百姓”是最高境界,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D、这一章节子路善问,孔子善答,三问三答之间,师生其乐融融 (2)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修身的目的。 5、阅读回答问题。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 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圣人之言。(季氏16)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失是: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该说的时候却不说,不看 别人脸色而贸然说话。 君子的三戒,并不是说到人生的某一阶段才要戒某一件事,而是说少时最需要戒色,壮 时最需要戒斗,老时最需要戒得。 C、敬畏之心是君子的基本品格,不知敬畏就会肆无忌惮。孔子强调要敬畏天命,敬畏统治 者,敬畏圣人之言。 D、这三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三愆”“三戒”“三畏”旨在告 诉人们要加强自身修养,谨慎从事 (2)言语是否得体,也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孔子认为怎样说话才得体?结合上 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过错,孔子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有错而不该,那才真叫过 B、孔子认为一个人如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5 B、孔子反对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无船而徒步趟水过河这类冒险的行为,他认为缺乏 谋略的行为很难成大事。 C、子路好勇是出了名的,他心想孔子如果率领三军征战,总该跟自己一道,没想到孔 子很委婉地批评了他的好勇。 D、 孔子认为仁智勇都具备的人就是君子。孔子自谦尚未具备这三种美德,可子贡认为 这几句话是孔子的写照。 (2) 孔子既然说“勇者不惧”,又说要“临事而惧”,这是否矛盾?根据上面的选段 简要说明。 4、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 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 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君子要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B、孔子认为能够“修己”者,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修己以安百姓”是最高境界,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D、 这一章节子路善问,孔子善答,三问三答之间,师生其乐融融。 (2) 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修身的目的。 5、 阅读回答问题。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 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圣人之言。(季氏 16)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失是: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该说的时候却不说,不看 别人脸色而贸然说话。 B、君子的三戒,并不是说到人生的某一阶段才要戒某一件事,而是说少时最需要戒色,壮 时最需要戒斗,老时最需要戒得。 C、敬畏之心是君子的基本品格,不知敬畏就会肆无忌惮。孔子强调要敬畏天命,敬畏统治 者,敬畏圣人之言。 D、 这三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三愆”“三戒”“三畏”旨在告 诉人们要加强自身修养,谨慎从事。 (2) 言语是否得体,也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孔子认为怎样说话才得体?结合上 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6、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过错,孔子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有错而不该,那才真叫过错。 B、孔子认为一个人如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C、孔子以“日月之食”为喻,说明小人在过错面前,如若不该,人必唾之。 D、在过错面前,若能及时改正,就能取得“人皆仰之”的效果 (2)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谈谈孔子的过错观。 7、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他认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不会受到人们欢迎,而只会 被大家所怨恨。 B、颜回吃粗食淡饭,住简陋小屋,他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身处贫穷而快乐,因此受到孔 子高度赞扬 C、在孔子看来,处贫困比处富贵难。人在贫困之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 是很不容易的 D、其实,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前者修养的 功夫比后者来得深厚。 (2)孔子曾说过:“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孔子教我 们如何远怨。 8、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季氏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193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可以使自己进步,提升自己的修养 B、子夏认为交友要慎重选择,能够结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能结交的就不去结交。 C、子张认为君子交友讲求仁爱守信,既能敬爱贤人,又能同情生活不能自给的人。 D、孔子、子夏、子张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2)根据“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 句话,概括出交友的前提及应持的态度 参考答案:1不矛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 地推崇信,而是认为守信也需要通权达变,不可拘泥而不知变通,成为“砼砼然小人”。 2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就是希望他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他并没有完全反对他 的学生学习技艺,而是认为进修德业是本,学习技艺是末,要先本后末,先德后才, 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不矛盾。临事而惧的“惧”不是害怕,而是小心谨慎,严肃认真的意思。仁智 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最高的品德标准,孔子认为,仁者既要勇为,又要讲智慧 遇到有人落井之类的事,仁者要勇敢地前去搭救,但又要保持冷静,要想办法 救人。孔子主张审时度势,他反对“暴虎冯河”之类有勇无谋的人 4、儒家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君子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可 以修己以安人,即辅佐诸侯王治理好诸侯国,并进而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辅 佐天子治理好当时的周朝天下。 6
6 C、孔子以“日月之食”为喻,说明小人在过错面前,如若不该,人必唾之。 D、 在过错面前,若能及时改正,就能取得“人皆仰之”的效果。 (2) 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谈谈孔子的过错观。 7、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他认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不会受到人们欢迎,而只会 被大家所怨恨。 B、颜回吃粗食淡饭,住简陋小屋,他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身处贫穷而快乐,因此受到孔 子高度赞扬。 C、在孔子看来,处贫困比处富贵难。人在贫困之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 是很不容易的。 D、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前者修养的 功夫比后者来得深厚。 (2) 孔子曾说过:“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孔子教我 们如何远怨。 8、 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季氏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 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19.3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可以使自己进步,提升自己的修养。 B、子夏认为交友要慎重选择,能够结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能结交的就不去结交。 C、子张认为君子交友讲求仁爱守信,既能敬爱贤人,又能同情生活不能自给的人。 D、 孔子、子夏、子张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2) 根据“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 句话,概括出交友的前提及应持的态度。 参考答案:1 不矛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 地推崇信,而是认为守信也需要通权达变,不可拘泥而不知变通,成为“硁硁然小人”。 2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就是希望他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他并没有完全反对他 的学生学习技艺,而是认为进修德业是本,学习技艺是末,要先本后末,先德后才, 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 不矛盾。临事而惧的“惧”不是害怕,而是小心谨慎,严肃认真的意思。仁智 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最高的品德标准,孔子认为,仁者既要勇为,又要讲智慧。 遇到有人落井之类的事,仁者要勇敢地前去搭救,但又要保持冷静,要想办法 救人。孔子主张审时度势,他反对“暴虎冯河”之类有勇无谋的人。 4、 儒家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君子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可 以修己以安人,即辅佐诸侯王治理好诸侯国,并进而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辅 佐天子治理好当时的周朝天下
5孔子认为,说话—一尤其与上级说话的时候要稳重,该你说的时候你才说:要诚 厚,该你说的时候要推心置腹地大胆说;要察言观色,把握最佳时机,从最好的切 入点进言,这样说的话才比较容易被人接受 6孔子认为犯错误不足畏,只有犯了错误却坚持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孔子还 认为,面对过错,要多多反省责备自己,而不能归咎于别人,这样才能远离怨恨, 与人和谐相处。 7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是:一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躬自厚而薄则于人” 二要力戒唯利是图;三要像颜回那样身处贫穷而能守道乐道。 9、加强自我修养是交友的基本前提,交友要有宽容之心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论教育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政令刑法不足以完全匡正社会人心,那就得靠道德和礼的教化,使人们有羞耻 之心,而且能匡正他人的过失 B、孔子主张先富后教。他认为人口繁庶之后,必须首先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 求,然后再教化民众。 C、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经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劳动力、发 展生产、教化民众这三个条件。 D、孔子育人循循善诱:他先感叹卫国人口众多,以引起冉有的追问。在一问一答中,由浅 入深,一步步引向自己的为政观点 (2)孔子还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教育作用 的认识 2阅读回答。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 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 (1)不正确的一项() A、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孔子认为 像冉雍这样的人才堪为重用 B、孔子对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面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 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 C、互乡的人自以为是,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所以孔子 不穷既往,收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 要诚心向善学好,都应该给予鼓励支持 (2)孔子又说:“有教无类。”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3阅读回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7 5 孔子认为,说话——尤其与上级说话的时候要稳重,该你说的时候你才说;要诚 厚,该你说的时候要推心置腹地大胆说;要察言观色,把握最佳时机,从最好的切 入点进言,这样说的话才比较容易被人接受。 6 孔子认为犯错误不足畏,只有犯了错误却坚持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孔子还 认为,面对过错,要多多反省责备自己,而不能归咎于别人,这样才能远离怨恨, 与人和谐相处。 7 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是:一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躬自厚而薄则于人”; 二要力戒唯利是图;三要像颜回那样身处贫穷而能守道乐道。 9、 加强自我修养是交友的基本前提,交友要有宽容之心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论教育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政令刑法不足以完全匡正社会人心,那就得靠道德和礼的教化,使人们有羞耻 之心,而且能匡正他人的过失。 B、孔子主张先富后教。他认为人口繁庶之后,必须首先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 求,然后再教化民众。 C、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经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劳动力、发 展生产、教化民众这三个条件。 D、 孔子育人循循善诱:他先感叹卫国人口众多,以引起冉有的追问。在一问一答中,由浅 入深,一步步引向自己的为政观点。 (2) 孔子还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教育作用 的认识。 2 阅读回答。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 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孔子认为 像冉雍这样的人才堪为重用。 B、孔子对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面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 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 C、互乡的人自以为是,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所以孔子 不穷既往,收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 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 要诚心向善学好,都应该给予鼓励支持。 (2) 孔子又说:“有教无类。”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3 阅读回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认为孝悌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他勉励弟子们要努力践行孝悌。 B、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弟子进德修业的谆谆教诲 C、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宄信用。 孔子始终把仁政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文的教育要先于行忠信的教育 (2)前两个选段把道德内容放在前面,后面选段把知识的吸收放在最前面,请从教育理 念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这样做的原因 5、阅读回答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颜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1)不正确的一项() A、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告诉他,得民心最为重要,其次是要有充足的粮食,再次才 是拥有充足的军备。 B、孔子告诉子路,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只有永不懈怠地敦促老百姓勤劳地干活, 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成功。 C、孔子告诉仲弓,为政者要责成手下官员各尽其责,要宽赦他们的小错误,要选拔贤才。 孔子还告诉他应如何选拔贤才。 D、孔子告诉子夏,为政者不可急求近功,要从远大处循序渐进;也不可贪图小利,而要从 根本处贯彻始终 (2)同样问为政之道,孔子却做出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根据上面 的选段简要说明。 5、阅读回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嗲。先进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认为他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 B、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讲那些高深的学问 C、从孔子对四弟子的评述中,可看出孔子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了然于心。 D、孔子认为髙柴曾参颛孙师仲由等弟子都有各自的缺点,皆属中人以下。 (2)根据上面的选段,你认为曾参属于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请简要说明。 6、阅读回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
8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认为孝悌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他勉励弟子们要努力践行孝悌。 B、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弟子进德修业的谆谆教诲。 C、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 D、 孔子始终把仁政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文的教育要先于行忠信的教育。 (2) 前两个选段把道德内容放在前面,后面选段把知识的吸收放在最前面,请从教育理 念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这样做的原因。 5、 阅读回答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 不立。”颜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1) 不正确的一项() A、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告诉他,得民心最为重要,其次是要有充足的粮食,再次才 是拥有充足的军备。 B、孔子告诉子路,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只有永不懈怠地敦促老百姓勤劳地干活, 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成功。 C、孔子告诉仲弓,为政者要责成手下官员各尽其责,要宽赦他们的小错误,要选拔贤才。 孔子还告诉他应如何选拔贤才。 D、孔子告诉子夏,为政者不可急求近功,要从远大处循序渐进;也不可贪图小利,而要从 根本处贯彻始终。 (2)同样问为政之道,孔子却做出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根据上面 的选段简要说明。 5、阅读回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认为他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 B、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讲那些高深的学问。 C、从孔子对四弟子的评述中,可看出孔子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了然于心。 D、 孔子认为髙柴曾参颛孙师仲由等弟子都有各自的缺点,皆属中人以下。 (2) 根据上面的选段,你认为曾参属于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请简要说明。 6、 阅读回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
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1)不正确的一项() 、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发的时机是学生要达到“愤”“悱”的状态。 B、孔子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学生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C、对教师来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D、孔子欲无言,那是因为子贡未达到愤悱的状态 (2)孔子以“天何言哉”回答子贡的问题,意在告诉他什么道理?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 的理解。 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现 代教育有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之日。孔子用“天何言哉?”这句话启发子贡,子贡应该领会老师的用意吧。 7阅读回答。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 恭俭让已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1)错误的一项() A、孔子教育子路,求学进德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 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B、季氏聚敛财富,季氏家臣冉求却帮他搜刮钱财,孔子很气愤,宣布与冉求断绝师徒关系, 并号召弟子们攻击冉求。 C、子贡告诉子禽,老师孔子了解别国政事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是靠温和善良恭敬分寸谦让 这些美德去获取的 D、孺悲想求见孔子,孔子托病不见他:等到孺悲刚要离开,孔子就鼓瑟唱歌让他知道是故 意不见,这种无言的批评不留情面 2)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请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谈谈孔子诲人的方法有哪些 8阅读回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 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1)错误的一项() A、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优缺点,别人的优点可供我学习效法,别人的缺点可引起我反省改 正,因此别人都可说是我的老师。 B、在孔子看来,老师不必一定在学校,任何人都可成为让我学习或让我反省改正的老师, 只要虚心求教,何患德业无成 C、《诗经》中的诗句是说这个女子本身长得就很美,再加上纹饰就更美。孔子解读说,这 就好比有白底子才能画出好画一样 D、子夏理解了孔子的解读,还联想到完成礼仪之后要行仁德。孔子认为他对诗经有所领悟, 能够举一反三,便大加赞扬。 (2)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你认为上面的选段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
9 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发的时机是学生要达到“愤”“悱”的状态。 B、孔子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学生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C、对教师来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D、 孔子欲无言,那是因为子贡未达到愤悱的状态。 (2)孔子以“天何言哉”回答子贡的问题,意在告诉他什么道理?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 的理解。 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现 代教育有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之日。孔子用“天何言哉?”这句话启发子贡,子贡应该领会老师的用意吧。 7 阅读回答。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 恭俭让已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1) 错误的一项() A、 孔子教育子路,求学进德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 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B、季氏聚敛财富,季氏家臣冉求却帮他搜刮钱财,孔子很气愤,宣布与冉求断绝师徒关系, 并号召弟子们攻击冉求。 C、子贡告诉子禽,老师孔子了解别国政事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是靠温和善良恭敬分寸谦让 这些美德去获取的。 D、 孺悲想求见孔子,孔子托病不见他;等到孺悲刚要离开,孔子就鼓瑟唱歌让他知道是故 意不见,这种无言的批评不留情面。 (2)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请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谈谈孔子诲人的方法有哪些。 8 阅读回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 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1) 错误的一项() A、 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优缺点,别人的优点可供我学习效法,别人的缺点可引起我反省改 正,因此别人都可说是我的老师。 B、在孔子看来,老师不必一定在学校,任何人都可成为让我学习或让我反省改正的老师, 只要虚心求教,何患德业无成。 C、《诗经》中的诗句是说这个女子本身长得就很美,再加上纹饰就更美。孔子解读说,这 就好比有白底子才能画出好画一样。 D、 子夏理解了孔子的解读,还联想到完成礼仪之后要行仁德。孔子认为他对诗经有所领悟, 能够举一反三,便大加赞扬。 (2) 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你认为上面的选段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
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说明 论教育参考答案 1从个人修养来说,孔子认为人的禀赋相近,而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会使人的行为习惯 有很大差异,因此勉励人们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从治理天下来说,孔子认为丰衣足食之 后必须教化民众,以提高国民素质:靠道德和礼的教化,比政令刑法更加有效。 2有教无类就是施教不论对象。孔子的教育不分贫富贵贱贤愚,都一视同仁。如对出身很不 理想的冉雍和互乡童子,只要他们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教导他们 3从教育理念上,孔子始终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勉励学生要立大志求大道;而在施教方法 上,孔子则由浅入深,用传六艺使学生获得知识,知而后能行,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上 达天命),并非认为读书重于品行的修养。 4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比如子路好勇,勇于实践却难以持久,所以孔子就告 诉他,为政者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无所懈怠的情怀:;而仲弓的德行深为孔子所称赞,只 要对他介绍一些为政的方法就行了,这就是因材施教。 5、曾参反应有些迟钝,不够聪敏,被孔子说为鲁,但他为人诚恳诚实,学习扎实深入,对 孔子一以贯之的道,他能准确地理解领会,可见他仍属于中人以上 6、孔子晓喻弟子学不可专在言语上寻求,徒得其言,而不能得其所以言。孔子以“天何言 哉”回答子贡,是指点妙理,意在告诉弟子静思默察以识天地之道。 7、孔子诲人的方法多种多样:他用言语对子路进行正面教育;他对着其他弟子评说冉求的 行为,是对冉求进行间接而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自身温良恭俭让,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他 还以不屑之教来促使孺悲作出深刻的反省 8学无常师的教育思想。子贡认为,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不是专向某一个人学习,而是向 众人学习。在孔子看来,众人都可资我效法或改正缺失,都可以是我的老师。孔子总是与学 生一起相互切磋,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论礼乐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 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 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国家动乱主要在于“名不正”,所以他首先要“正名”以恢复正常的关系 B、子路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太过迂腐,对子路的无理,孔子委婉地给予批评教育。 C、孔子的正名就是要正君臣父子之名,定伦理礼制之名,各定其位,各就其职 D、孔子的正名实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2)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的正名思想与他的礼治主张的关系。 2.阅读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宪问 (1)不正确的一项() 孔子把齐国大夫陈恒杀死齐简公篡位的事情报告鲁哀公,请求出兵讨伐。 B、孔子“沐浴而朝”,这说明他感到事态严重,必须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 C、孔子之所以请求出兵讨伐,是因为陈恒弑君严重破坏周礼、破坏国家秩序,必须受到严 惩
10 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说明。 论教育参考答案: 1 从个人修养来说,孔子认为人的禀赋相近,而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会使人的行为习惯 有很大差异,因此勉励人们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从治理天下来说,孔子认为丰衣足食之 后必须教化民众,以提高国民素质;靠道德和礼的教化,比政令刑法更加有效。 2 有教无类就是施教不论对象。孔子的教育不分贫富贵贱贤愚,都一视同仁。如对出身很不 理想的冉雍和互乡童子,只要他们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教导他们。 3 从教育理念上,孔子始终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勉励学生要立大志求大道;而在施教方法 上,孔子则由浅入深,用传六艺使学生获得知识,知而后能行,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上 达天命),并非认为读书重于品行的修养。 4 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比如子路好勇,勇于实践却难以持久,所以孔子就告 诉他,为政者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无所懈怠的情怀;而仲弓的德行深为孔子所称赞,只 要对他介绍一些为政的方法就行了,这就是因材施教。 5、曾参反应有些迟钝,不够聪敏,被孔子说为鲁,但他为人诚恳诚实,学习扎实深入,对 孔子一以贯之的道,他能准确地理解领会,可见他仍属于中人以上。 6、孔子晓喻弟子学不可专在言语上寻求,徒得其言,而不能得其所以言。孔子以“天何言 哉”回答子贡,是指点妙理,意在告诉弟子静思默察以识天地之道。 7、孔子诲人的方法多种多样:他用言语对子路进行正面教育;他对着其他弟子评说冉求的 行为,是对冉求进行间接而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自身温良恭俭让,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他 还以不屑之教来促使孺悲作出深刻的反省。 8 学无常师的教育思想。子贡认为,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不是专向某一个人学习,而是向 众人学习。在孔子看来,众人都可资我效法或改正缺失,都可以是我的老师。孔子总是与学 生一起相互切磋,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论礼乐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 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 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国家动乱主要在于“名不正”,所以他首先要“正名”以恢复正常的关系。 B、子路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太过迂腐,对子路的无理,孔子委婉地给予批评教育。 C、孔子的正名就是要正君臣父子之名,定伦理礼制之名,各定其位,各就其职。 D、孔子的正名实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2)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的正名思想与他的礼治主张的关系。 2.阅读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宪问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把齐国大夫陈恒杀死齐简公篡位的事情报告鲁哀公,请求出兵讨伐。 B、孔子“沐浴而朝”,这说明他感到事态严重,必须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 C、孔子之所以请求出兵讨伐,是因为陈恒弑君严重破坏周礼、破坏国家秩序,必须受到严 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