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热点述评 Highlights Review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需要 明确的几个问题 郑言王东旭 ◆政治制度所确立的是一种整体性、稳定性的政治架构,这决定了 其在阶级属性方面的排他性 ◆简单地将中国改革概括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是不够准确的,也并 没有充分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互相促进、彼此支持 的实际 坚 定不移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应首要任务。因为一旦政治制度受到冲击组织体制 当在总结国内外政治体制改革经甚至发生质变,往往也就意味着政治系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成 验教训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统内的阶级关系与利益格局将随之发立后,在马克思主文指导下,结合中国 义方向,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生重大改变以至整个社会性质发生根国情建立起来的,为中国的建设、改革 下循序渐进地推进。同时,有必要进一本变化。 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充分显示出其 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尽管政治体制优越性,也是最值得珍襖的制度成果。 并不直接决定社会的阶级属性与阶级关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也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系,但它总是通过政治制度影响社会的应有所调整,但政治体制改革的对象应 面貌与状况。政治制度所确立的是一种该是那些无法满足时代要求的政治体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既互相联系又整体性、稳定性的政治架构,这决定了制,而不应指向基本政治制度。明确政 有所区别。政治制度以其特有的结构和其在阶级属性方面的排他性。政治体制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区别,有利于准确 功能决定政治的性质,以此作为根本标则更体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确定政治体 志区别于其他政治形态,并通过对权力也使得一种政治制度通过不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科学处理维扩政治制度 主体的属性、权力机构及其运行目标体制予以体现具备了可能性。随着人类科与创新政治体制的关系,在坚定不移地 影响规定政治体制的冋能形式和运技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髙,公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防范将政治 作方向。政治体制的实际运行状况应当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品质与需求的体制改革引向改旗易帜的邪路、歧路的 体现政治制度的本质,同时也会反过来增长,政治体制总是需要不断地更新内危险,真正实现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影响政治制度的实现程度。政治制度与容、方法和形式。由于诹治制度主要受与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有机统一 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所到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影 不同。就整体而言,政治制度是一个社响,因而具有根本性。而政治体制则更政治体制与其他体制的关系 会在政治领域为社会成员所规定的根本多地取决于民族特性、文化传统、地域 行为准则,直接反映该社会阶级统治的环境、社会管理的技术与需求等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政治与经济以及其 本质特征,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必然将所以政治体制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治制他领域的区分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相 保持其稳定性与权威性作为政治统治的度,同样的政治制度也可能采取不同的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现代社会越来越 54|人民论坛1201306下 o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4│ 人民论坛 │ 2013.06 下 热点述评 Highlights Review 坚定不移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应 当在总结国内外政治体制改革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 下循序渐进地推进。同时,有必要进一 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既互相联系又 有所区别。政治制度以其特有的结构和 功能决定政治的性质,以此作为根本标 志区别于其他政治形态,并通过对权力 主体的属性、权力机构及其运行目标体 系的影响规定政治体制的可能形式和运 作方向。政治体制的实际运行状况应当 体现政治制度的本质,同时也会反过来 影响政治制度的实现程度。政治制度与 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所 不同。就整体而言,政治制度是一个社 会在政治领域为社会成员所规定的根本 行为准则,直接反映该社会阶级统治的 本质特征,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必然将 保持其稳定性与权威性作为政治统治的 首要任务。因为一旦政治制度受到冲击 甚至发生质变,往往也就意味着政治系 统内的阶级关系与利益格局将随之发 生重大改变以至整个社会性质发生根 本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尽管政治体制 并不直接决定社会的阶级属性与阶级关 系,但它总是通过政治制度影响社会的 面貌与状况。政治制度所确立的是一种 整体性、稳定性的政治架构,这决定了 其在阶级属性方面的排他性。政治体制 则更体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 也使得一种政治制度通过不同的政治体 制予以体现具备了可能性。随着人类科 技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公 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品质与需求的 增长,政治体制总是需要不断地更新内 容、方法和形式。由于政治制度主要受 到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影 响,因而具有根本性。而政治体制则更 多地取决于民族特性、文化传统、地域 环境、社会管理的技术与需求等因素, 所以政治体制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政治制 度,同样的政治制度也可能采取不同的 组织体制。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成 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 国情建立起来的,为中国的建设、改革 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充分显示出其 优越性,也是最值得珍视的制度成果。 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也 应有所调整,但政治体制改革的对象应 该是那些无法满足时代要求的政治体 制,而不应指向基本政治制度。明确政 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区别,有利于准确 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确定政治体 制改革的目标,科学处理维护政治制度 与创新政治体制的关系,在坚定不移地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防范将政治 体制改革引向改旗易帜的邪路、歧路的 危险,真正实现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与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有机统一。 政治体制与其他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政治与经济以及其 他领域的区分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相 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现代社会越来越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需要 明确的几个问题 郑 言 王东旭 ◆政治制度所确立的是一种整体性、稳定性的政治架构,这决定了 其在阶级属性方面的排他性 ◆简单地将中国改革概括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是不够准确的,也并 没有充分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互相促进、彼此支持 的实际
及到改革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政社合一忌在改革过程中画地为牢,绝对地区分 的管理体制;不能不涉及到在乡镇层面各种体制改革,盲信单一体制改革能产 的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生先决性、整体性的赅果 自治组织,以及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理 顺国家基层治理结构这一类具有先决意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国的政 义的政治体制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治体制 讲,简单地将中国改革概括为经济体 改革先行是不够准确的,也并没有充分 如同所有的社会现象一样,政治体 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互制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任何一种政治 相促进、彼此支持的实际。 体制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然而 同样,重新划分各级政府与企业的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或者有意无意地 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混淆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概念,或明 多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与政治问题础作用,发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或暗地将攻击矛头引向我国的治体制 的关联性不断强增强,其解决过程也越作用,政府承担统筹规划、信息引导、系统,甚至指向基本政治制度;或者持 来越离不开政治手段的积极介入。经济监督检査、提供服务等职能,并从一些有意识形态的偏见将历史上和改革过程 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一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不再扮演既是裁中的一切矛盾与问题都归结到政治体制 定时空范围内,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也涉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这一系列改革上来;甚至提出要与改革开放前的 及政治体制的不同层面,涉及到调整调整政企关系改革的意义也绝不仅仅停历史作出切割的主张,全盘否定我国政 权力体系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角色与功留在解放生产力方面。从更深远的层面治体制历史与现实的合理性。这些主张 能,而政治体制改革的许多方面,如调看,政府逐渐减少直接管理、加强宏观人为地割裂了政治体制这一历史穊念的 整政府的职能与权限、改革决策与政策调控与监管,将更多的资源与精力集中演进进程,而其潜在的危险性则在于借 制定体系、完善不同层级的政府间权力到社会服务与民生建设领域,也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之名行挑战社会主义政治 划分与配置等又往往与经济体制相联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制度之实 系。简而言之,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往离开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 不可否认,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的 往相互交疊发展,有机统一于国家的改相互配合,全方位、多领域的社会改革一些政治体制确实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 革全局,共同构成了中国改革发展进程发展事业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发展的现实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也确实 的宏大叙事。因此,绝对不能将政治体坚持体制改革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取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都并 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截然分开。 得改革发展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更是不能成为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形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社会我们视现实问题、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的政治体制的功绩,以及成为抹杀改 发展成就,正是得益于各种体制改革的所必须的。只有在此指导下,改革进程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交相辉映。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才能避免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截的理由。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评判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表明,经济体然分开,确立全面、系统和联系地分析任何事物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情鐛中, 制改革与政冶体制改革一道推进的历史问题的思維,将改革措施置于社会各领历史地、全面地、辯证地予以分析,对 脚步从未停滞过。众所周知,以家庭联域的联系、互动中予以思考和布局。当政治体制的评价也当如此。 产承包为标志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然,这并不是说要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体 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制、文化体制混同起来,更不是要将所制的设计首先着眼于对人民民主专制制 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有的改革都附加上政治色彩,我们所强度作出准确表达和确实体现,同时也必 力。但这种改革并非仅仅是经济体制改调的是在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应当将政须对国内与国际困难交织的背景下国家 革,因为经济生产方式的变迁不能不涉治体制与经济或其他体制联系起来,切与民族生存发展的问题作出回答。全党 Jun, 2013 I PEOPLES TRIBUNE 1 55 o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Jun, 2013 │ PEOPLE'S TRIBUNE│55 多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与政治问题 的关联性不断强增强,其解决过程也越 来越离不开政治手段的积极介入。经济 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一 定时空范围内,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也涉 及政治体制的不同层面,涉及到调整 权力体系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角色与功 能,而政治体制改革的许多方面,如调 整政府的职能与权限、改革决策与政策 制定体系、完善不同层级的政府间权力 划分与配置等又往往与经济体制相联 系。简而言之,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往 往相互交叠发展,有机统一于国家的改 革全局,共同构成了中国改革发展进程 的宏大叙事。因此,绝对不能将政治体 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截然分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社会 发展成就,正是得益于各种体制改革的 交相辉映。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表明,经济体 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一道推进的历史 脚步从未停滞过。众所周知,以家庭联 产承包为标志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 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实践,极大地调动了 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但这种改革并非仅仅是经济体制改 革,因为经济生产方式的变迁不能不涉 及到改革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政社合一 的管理体制;不能不涉及到在乡镇层面 的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 自治组织,以及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理 顺国家基层治理结构这一类具有先决意 义的政治体制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 讲,简单地将中国改革概括为经济体制 改革先行是不够准确的,也并没有充分 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互 相促进、彼此支持的实际。 同样,重新划分各级政府与企业的 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 础作用,发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 作用,政府承担统筹规划、信息引导、 监督检查、提供服务等职能,并从一些 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不再扮演既是裁 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这一系列 调整政企关系改革的意义也绝不仅仅停 留在解放生产力方面。从更深远的层面 看,政府逐渐减少直接管理、加强宏观 调控与监管,将更多的资源与精力集中 到社会服务与民生建设领域,也是深化 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 离开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 相互配合,全方位、多领域的社会改革 发展事业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坚持体制改革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取 得改革发展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更是 我们正视现实问题、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所必须的。只有在此指导下,改革进程 才能避免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截 然分开,确立全面、系统和联系地分析 问题的思维,将改革措施置于社会各领 域的联系、互动中予以思考和布局。当 然,这并不是说要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 制、文化体制混同起来,更不是要将所 有的改革都附加上政治色彩,我们所强 调的是在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应当将政 治体制与经济或其他体制联系起来,切 忌在改革过程中画地为牢,绝对地区分 各种体制改革,盲信单一体制改革能产 生先决性、整体性的效果。 历史地、全面地分析看待我国的政 治体制 如同所有的社会现象一样,政治体 制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任何一种政治 体制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然而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或者有意无意地 混淆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概念,或明 或暗地将攻击矛头引向我国的政治体制 系统,甚至指向基本政治制度;或者持 有意识形态的偏见将历史上和改革过程 中的一切矛盾与问题都归结到政治体制 改革上来;甚至提出要与改革开放前的 历史作出切割的主张,全盘否定我国政 治体制历史与现实的合理性。这些主张 人为地割裂了政治体制这一历史概念的 演进进程,而其潜在的危险性则在于借 政治体制改革之名行挑战社会主义政治 制度之实。 不可否认,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的 一些政治体制确实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 发展的现实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也确实 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都并 不能成为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形 成的政治体制的功绩,以及成为抹杀改 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的理由。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评判 任何事物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 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予以分析,对 政治体制的评价也当如此。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体 制的设计首先着眼于对人民民主专制制 度作出准确表达和确实体现,同时也必 须对国内与国际困难交织的背景下国家 与民族生存发展的问题作出回答。全党
③ 热点述评 Highlights Review 全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出生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得到完他领域改革的滞后与困难。将政治体制 建立起了一整套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总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人民代表大会改革的方向定位于提升我国政治体制整 体政治任务、政治形势与政治条件相适制度及组织建设等方面逐渐规范化,立体适应性,其理由也正在于此。 应的,以集中统一为主要特征,以有利法和监督职能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 此外,由于不同政治体制的改革事 于最快最好地完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程项所面对的具体矛盾不同,必然体现为 设任务的政治体制。对这套体制的评序化、规范化,政治协商的合作渠道和不同的个性要求。各改革事项对现实发 价,首先应当建立在客观考察其历史作沟通形式的扩展,也带动了各民主党派展的效果各异,对社会稳定的关涉度有 用的方面。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自身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别。只有具体客观地分析具体改革事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和完善,不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群众权项,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弄清其内含的 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利的保障,而且在新形势下推动了少数主次缓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 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民主自找到相应的方法,对症下药。 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治体系的法制化与规范化有力地保障 必须明确的是,某项具体政治体制 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窦践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的民主权利改革的着眼点、侧重点与努力方向是不 证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政治体得到倸障,政治参与的形式不断丰富,尽相同的,因此在筹划政治体制改革方 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迅速有效地参政议政途径不断发展。我国宪法所规案、规划改革进程时,切忌一概而论、 巩固了新生政权的稳定,正确地处理了定的人民享有的各种权利,包括民主选哄而起。需要对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 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了政局的安定举权、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等都得选择具体分析,采取坚持、调整与建设 团结;恢复了国民经济秩序,建立了社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这些从根本上促相辅相成的因应措施,力戒不加分析地 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保障和改善了人民进了政府的改革与能力建设,促进了权盲目推进。对与我国国情枏符、适应时 的生活;在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初力结构曰趋合理,政府职能不断转变,代潮流且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 步建成了国民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力发机构设置曰趋科学,工作职责更加明的,并能够激发社会活力的政治体制, 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当时的历史确,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法治在国家和坚决予以巩固和维护;对已经过时 条件下,这一政治体制在国家的各项建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适应中国国情,并阻碍社会发展进 设事业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不仅上述成就有目共睹、不容否认,政治体步,窒息社会生机的政治体制毫不犹豫 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曰益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与自我完善地予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对适应时代发 政治制度的阻力,而且积累了建立与中的活力。因而一概否定我国现有的政治展和形势需要的政治体制在实践中不断 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体制的初步实践经体制是极不科学的。 创新,对古今中外政治体制中对我有益 验,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 与此同时,政治体制作为一个极其的具体形式、方法与运行机制大胆地学 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因此,割裂历史、复杂的结构体系,其部分子系统的不断习借鉴。真发挥政治体制改革的正能 全盘否定改革开放前政治体制的功绩是改进虽然可以暂时适应关涉领域的发展量,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对历史不负责、不尊重的表现。 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体制度的优越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共产党制的改进必将受其他子系统的掣肘,其(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开始抒写改革开放相对优势必然受到约,这就提出了全副所长,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的历史新篇章。对权力过分集中、机构面配套改革的要求。综观政治体制改革 责编/袁静美编/石 臃肿、效率低下的官僚主义,干部人事的过程与全局,无论是行政体制改革、 制度,具体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备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是司法体制改 系列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革、权力监督体制改革等,都表现出了 些体制痼疾得到不同程度的整治,一些高度的相关性和彼此制约的特点,其中 新体制应运而生,中国的政治体制焕发一项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往往也源于其 56|人民论坛1201306下 o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6│ 人民论坛 │ 2013.06 下 热点述评 Highlights Review 全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建立起了一整套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总 体政治任务、政治形势与政治条件相适 应的,以集中统一为主要特征,以有利 于最快最好地完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 设任务的政治体制。对这套体制的评 价,首先应当建立在客观考察其历史作 用的方面。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 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 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 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 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实践 证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政治体 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迅速有效地 巩固了新生政权的稳定,正确地处理了 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了政局的安定 团结;恢复了国民经济秩序,建立了社 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保障和改善了人民 的生活;在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初 步建成了国民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力发 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这一政治体制在国家的各项建 设事业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不仅 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的阻力,而且积累了建立与中 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体制的初步实践经 验,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 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因此,割裂历史、 全盘否定改革开放前政治体制的功绩是 对历史不负责、不尊重的表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共产党 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开始抒写改革开放 的历史新篇章。对权力过分集中、机构 臃肿、效率低下的官僚主义,干部人事 制度,具体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备等 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 些体制痼疾得到不同程度的整治,一些 新体制应运而生,中国的政治体制焕发 出生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得到完 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及组织建设等方面逐渐规范化,立 法和监督职能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程 序化、规范化,政治协商的合作渠道和 沟通形式的扩展,也带动了各民主党派 自身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 和完善,不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群众权 利的保障,而且在新形势下推动了少数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民主自 治体系的法制化与规范化有力地保障了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的民主权利 得到保障,政治参与的形式不断丰富, 参政议政途径不断发展。我国宪法所规 定的人民享有的各种权利,包括民主选 举权、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等都得 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这些从根本上促 进了政府的改革与能力建设,促进了权 力结构日趋合理,政府职能不断转变, 机构设置日趋科学,工作职责更加明 确,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法治在国家和 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述成就有目共睹、不容否认,政治体 制日益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与自我完善 的活力。因而一概否定我国现有的政治 体制是极不科学的。 与此同时,政治体制作为一个极其 复杂的结构体系,其部分子系统的不断 改进虽然可以暂时适应关涉领域的发展 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体 制的改进必将受其他子系统的掣肘,其 相对优势必然受到制约,这就提出了全 面配套改革的要求。综观政治体制改革 的过程与全局,无论是行政体制改革、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是司法体制改 革、权力监督体制改革等,都表现出了 高度的相关性和彼此制约的特点,其中 一项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往往也源于其 他领域改革的滞后与困难。将政治体制 改革的方向定位于提升我国政治体制整 体适应性,其理由也正在于此。 此外,由于不同政治体制的改革事 项所面对的具体矛盾不同,必然体现为 不同的个性要求。各改革事项对现实发 展的效果各异,对社会稳定的关涉度有 别。只有具体客观地分析具体改革事 项,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弄清其内含的 主次缓急,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 找到相应的方法,对症下药。 必须明确的是,某项具体政治体制 改革的着眼点、侧重点与努力方向是不 尽相同的,因此在筹划政治体制改革方 案、规划改革进程时,切忌一概而论、 一哄而起。需要对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 选择具体分析,采取坚持、调整与建设 相辅相成的因应措施,力戒不加分析地 盲目推进。对与我国国情相符、适应时 代潮流且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 的,并能够激发社会活力的政治体制, 坚决予以巩固和维护;对已经过时、 不适应中国国情,并阻碍社会发展进 步,窒息社会生机的政治体制毫不犹豫 地予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对适应时代发 展和形势需要的政治体制在实践中不断 创新,对古今中外政治体制中对我有益 的具体形式、方法与运行机制大胆地学 习借鉴。真正发挥政治体制改革的正能 量,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制度的优越性。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副所长,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袁静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