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新世纪文论:从文本间性到事物间性 报 张进王垚 社第(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 学版 内容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本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的轴心概念。随着鈷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演 进,文本主义逐渐占据理论中心。与之联袂而行的文本间性和“文本巨无霸”理论聚焦于语言、符号、话语, 致使其忽略现实事物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岀来。20世纪末期,文学理论“回归事物¨的思潮和物质文化硏究的崛 七年第三期 起引发了从“文本间性”到“事物间性”的范式转换。“事物间性”概念建立在反思文本主义的基础上,旨在 调解长期以来语言/事实、人/物、心/身的分裂状态,重新考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事物参与社 会生活的方式 关键词:物质文化;文本间性;文本巨无霸;事物间性 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0-2804(2017)03-0120-07 回顾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发展,流派众多、潮以及当前的物质文化研究是对文本主义的扬 话语丛生、思潮涌现的局面使我们很难轻易概括弃。虽然多曼斯卡并没有展开分析,但她的这 出其中的脉络。如果说“人文主义文论思潮”和个论断总结性地指出了近年来物质文化研究的 科学主义文论思潮”是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主趋向。 潮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文 论以反本体论的姿态将这两大主潮汇融、打散 文本主义的范式危机 并派生出更加多元的理论话语和视角。21世纪的 文论将如何发展,走向何处?众多的理论家早在 在康德之前,西方哲学长期受困于经验论和 世纪之交就做出了各自的展望。其中,物质文化理性论的论争,康德试图克服二者的局限,将物 研究作为新生的力量从20世纪80年代生发,经分为“物自体”和“物的显现”。物自体具有不 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演变,在众多的学科中成为可知性,主体能够认识的是物的显现。这就将传 不容忽视的理论增长点。然而,物质文化研究的统的什么是物的问题转换成了人如何认识物。于 跨学科特色也使得给“物质文化”这一术语下定是,人作为主体不再依照对象物,而是对象物依 义显得异常困难。和伊哈布·哈桑对“后现代”照主体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康德的“哥白尼 词如果不进行理论化就会快速沦为陈词滥调的革命”悬置物自体,倒置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 担忧一样,“物质文化”同样亟待理论化。 秩序,宣告了主体的支配权。康德对笛卡尔开创 20世纪末兴起的“回到物本身”( return to的认识论转向做出了决定性的推进,以致到了黑 things)的思潮将理论的视野重新聚焦于物上。格尔那里,理性成为绝对主宰。认识论哲学不断 这种“回归”说明对物的聚焦并不是纯然新的一将主体与客体分裂开来并确立理性的绝对权威的 个领域,而是在理论话语争夺的过程中不断振摆做法在19世纪后期以来受到冲击。皮尔士、弗雷 的结果。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物,人文格以及胡塞尔提供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认识 大科学也有对物的研究传统(例如人类学、民族论向语言论过渡。语言不再是理性的工具,而是 了学、博物学、媒介学)。爱娃·多曼斯卡在《过独立的定律,掌管自身并控制理性,这就是贯穿 叛去的物质性存在》一文中指出:“回到物”的思20世纪的语言哲学或文本哲学的基本主张。 收稿日期:2017-03-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物性诗学导论”(15FZW027);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项目(15 LZUJBWYJ007) 120 作者简介:张进(1966-),男,甘肃会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艺学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 National social sclences Datab
届时 七 萼 款 第 四 十 五 卷 ● 总 第 二 。 五 期 120 新世纪文论 :从文本问性到事物问性 张 进 王 矗 (兰州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I 730000) 内容摘要 :20世 纪 6O年代 以来 ,文本逐 渐成为文 学理论 的轴心概 念。随着结构 主义到后结构主 义的理论演 进 ,文本主 义逐渐 占据理论 中心 。与之联袂 而行的 文本 间性和 “文本 巨无 霸”理论 聚焦于语 言、符 号、话语 , 致使其忽略现实事物的局限性 日益显现出来。20世纪末期,文学理论 “回归事物”的思潮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崛 起引发了从 “文本间性”到 “事物间性”的范式转换。“事物间性”概念建立在反思文本主义的基础上 ,旨在 调解长期以来语言/事实、人/物、心/身的分裂状态,重新考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事物参与社 会 生活的方式。 关 键 词 :物 质文化 ;文本间性 ;文本 巨无霸 ;事物 间性 中图分类号 :10 文献标示码 :A 文章编 号 :1000—2804 (2017)o3—0l20—07 回顾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发展 ,流派众多 、 话语丛生 、思潮涌现的局面使我们很难轻易概括 出其中的脉络 。如果说 “人文主义文论思潮 ”和 “科学主义文论思潮 ”是 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主 潮 的话 ,那么 20世纪 80年代 以来后现代主义文 论 以反本体论 的姿态将这两大主潮汇融 、打散 , 并派生出更加多元的理论话语和视角。21世纪的 文论将如何发展 ,走向何处?众多的理论家早在 世纪之交就做出了各 自的展望 。其中 ,物质文化 研究作 为新生 的力量从 20世纪 80年代生发 ,经 历 了近==十年的发展演变 ,在众多的学科 中成为 不容忽视 的理论增长点。然而 ,物质文化研究 的 跨学科特色也使得给 “物质文化 ”这一术语下定 义显得异常 困难 。和伊哈布 ·哈桑对 “后现代 ” 一 词如果不进行理论化就会快速沦为陈词滥调的 担忧一样 ,“物质文化 ”同样亟待理论化。 20世 纪末 兴起 的 “回到物本 身 ” (retum to things)的思潮将 理论 的视 野重 新 聚焦 于物 上 。 这种 “回归”说明对物的聚焦并不是纯然新 的一 个领域 ,而是在理论话语争夺的过程 中不断振摆 的结果 。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物 ,人文 科学 也有对物 的研究传统 (例如人 类学 、民族 学 、博物学 、媒介学 )。爱娃 ·多曼斯卡在 《过 去 的物质性存在》一文中指出 :“回到物”的思 潮 以及 当前 的物质文 化研究是 对文本 主义 的扬 弃 。虽然多曼斯卡并没有展开分析 ,但 她的这 个论 断总结性 地指 出了近年来 物质 文化研究 的 趋 向 。 文本主义的范式危机 在康德之前 ,西方哲学长期受 闲于经验论和 理性论的论争 ,康德试图克服二者的局限 ,将物 分为 “物 自体 ”和 “物 的显现 ”。物 自体具有不 可知性 ,主体能够认识的是物的显现 。这就将传 统的什么是物 的问题转换成了人如何认识物。于 是 ,人作为主体不再依照对象物 ,而是对象物依 照主体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 。康德 的 “哥 门尼 革命 ”悬置物 自体 ,倒置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问的 秩序 ,宣告了主体的支配权。康德对笛卡尔开创 的认识论转向做 出了决定性的推进 ,以致到 了黑 格尔那里 ,理性成为绝对主宰。认识论哲学不断 将主体与客体分裂开来并确立理性的绝对权威的 做法在 l9世纪后期以来受到冲击 。皮尔士 、弗雷 格 以及胡塞尔提供 了一条新 的哲学道路——认识 论 向语言论过渡。语言不再是理性 的T具 ,而是 独立 的定律 ,掌管 自身并控制理性 ,这就是贯穿 20世纪的语言哲学或文本哲学的基本主张。 研业 … ~ 兰州大学学报 一社会科学版 一二。 一七年第 三期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伴随着20世纪的语言论转向,文本理论兴稳定性和深层结构)。巴特分析了作品和文本在张 起、发展并持续影响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文艺理论七个方面的区别,指出“作品”概念作为一个传王巨 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强调天才论、情感论,统概念,到了彻底被“放弃或颠倒”的时候,垚 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认为作者的创它被具有不确定性、去中心化、去文学性、去作新 造力、灵感在文学创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9者权威的“文本”概念所代替。文本(ext)一t 世纪末到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对“无意识”词来自拉丁文“exe°,意为“编织、织物”。文 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文学活动中作者的权巴特在讲文本的复数特质时谈到:“每个文本, 威。俄苏形式主义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确立其自身作为与别的文本的交织物,有着交织功 的对象是“文学性”,也就是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源’和‘影响’是为了满足那种关于起源的神 <08巴00 了文学语言的独立性。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研究能,这不能混同于文本的起源:探索作品·起杳|2 文学的独特性。英美新批评派提出“文学本体话。构成文本的引文无个性特征,不可还原并且 论”,认为文学作品是完整的、自足的客体,是是已经阅读过的:它们是不带引号的引文。”"/ 文学研究的对象。新批评后期,韦勒克、沃伦的本的这种交织功能,实质上就是文本间性(又译性 《文学理论》将文学作品研究分为“内部研究”互文性)。 与“外部研究”,并且强调“内部研究”的中心 “文本间性”( intertextuality)的概念由朱丽 地位。俄苏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将文学理论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以来,推动了将文本理论从 zo 从作者中心转向作品中心,虽然没有形成“文文学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的发展。文本间性的理 本”的概念,但从理论上为作品转向文本奠定论源头是艾略特的“非个人化”和巴赫金的对话兰 了基础。之后,结构主义开启了从作品转向文本理论。克里斯蒂娃分析并总结了巴赫金的理论 的进程,文本理论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的显学。“任何文本都是被引文镶嵌所建构;任何文本都 理查德·罗蒂在一篇总结性的论文中指出:“上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并主张用“文本间 世纪(19世纪——笔者注),哲学家们争论的,性的概念替换主体间性。”巴特将文本间性的概 除了理念就再没有别的东西。在我们这个世纪念进一步发挥和深化,认为所有文学都是互文 (20世纪——笔者注),那些写理论的人仿佛除了的,文本就意味着文本间性,文本是开放的、生 谈文本就再没有别的东西,这些人,我叫他们产性、互动的意指实践。 ‘文本主义者’。” 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以来,大批理论 受到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结构主义将文学家加入了文本理论的言说当中,除论述“文本 看做语言的结构,剔除了语言的社会、历史、文最多的巴特和克里斯蒂娃外,德里达和福柯也尤 化、意识形态等相关领域。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为关键。德里达的“文本之外空无一物”将文 结构网络,与传统“作品”概念下作品表达作者本理论推向极致。通过福柯,文本理论发展到话 的意图或者作品传达“文学性”不同,“文本”语的层面,凸显了“向外转”的特征。对此,萨 的概念下,语言结构超越主体,不是“人说语义德有颇具洞见的评述:“德里达的批评,使我 言”,而是“语言说人”。结构主义倡导的从能指们陷入了文本,而福柯却让我们进入而又跳出了 与所指的二元探寻语言的深层结构很快受到了各文本。”回理论的无限扩展引发的将是范式危机 方指责,这种脱离了社会性的理论主张延续了形文本理论即是如此。20世纪后期文化研究的加入 式主义和新批评的传统,将文本看做封闭的稳定使得文本理论跳出了语言、文学范畴,走向更广 的系统,必须进行批判和革新。于是,大批后结阔的文化领域。“文化研究就是把文学分析的技 构主义理论家从批判结构主义的“文本观”出巧运用到其他文化材料中才得以发展的。它把文 发,建构起了“文本理论”这一“大理论”。 化的典型产物作为‘文本’解读,而不是仅仅把 罗兰·巴特的重要文章《从作品到文本》标它们作为需要清点的物件。”四于是,文本变得无 志着他的思想从结构主义过渡到后结构主义,彻所不在,无所不包,无远弗届。文化的各个方 底颠覆了形式主义和新批评传统影响下的结构主面、各个产品都被当做文本参与到“无限的能指 义“文本观”(结构主义的“文本观”实质上仍游戏”中,意义在“延异”中不断生成、蔓延 然是一种“作品观”,依旧强调语言的封闭性、消解。 12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lences Datab
伴 随着 20世纪的语 言论转 向 ,文 本理论兴 起 、发展并持续影响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文艺理论 界 。l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强调天才论 、情感论 , 文学作 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 ,认为作者的创 造力 、灵感 在文学 创作 中起 着决定 性作用 。l9 世纪 末 到 20世纪初 ,精 神分析 学对 “无 意识 ” 的分 析一定程度 上强化 了文学 活动 中作 者的权 威 。俄 苏形式 主义从文学作 品本身 出发 ,确 立 了文学语 言 的独 立性 。雅各 布森指 出文学研 究 的对象是 “文学性 ”,也就是文学作品区别于非 文学的独特性。英美新批评派提出 “文学本体 论”,认为文学作 品是完整 的 、自足的客体 ,是 文学研究的对象 。新批评后期 ,韦勒克 、沃伦的 《文学理论》将 文学作 品研究分为 “内部研究 ” 与 “外部研究”,并且强调 “内部研 究” 的中心 地 位 。俄苏 形式 主义和英美新 批评将 文学理论 从作 者 中心转 向作 品 中心 ,虽然没有 形成 “文 本 ”的概念 ,但从理 论上为作 品转 向文本奠定 了基础 。之后 ,结构主义开启了从作品转 向文本 的进程 ,文本理论逐渐发展成为 20世纪的显学 。 理查德 ·罗蒂在一篇总结性 的论 文中指 出 :“上 世纪 (19世 纪—— 笔者注 ),哲 学家们争论 的 , 除 了理 念就再 没有别 的东 西 。在 我们这个世 纪 (2O世纪——笔者注),那些写理论的人仿佛除了 谈 文本 就再没有 别 的东西 ,这些 人 ,我 叫他们 ‘文本主义者 ’。”[21 受 到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 ,结构主义将文学 看做语 言的结构 ,剔除了语言的社会 、历史 、文 化 、意识形态等相关领域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 结构网络 ,与传统 “作 品”概念下作 品表达作者 的意 图或者作 品传达 “文 学性 ”不 同 ,“文本 ” 的概念 下 ,语 言结构超越 主体 ,不 是 “人说语 言”,而是 “语言说人”。结构主义倡导的从能指 与所指 的二元探寻语言的深层结构很快受到 了各 方指责 ,这种脱离了社会性 的理论主张延续 了形 式主义和新批评的传统 ,将文本看做封闭的稳定 的系统 ,必须进行批判和革新。于是 ,大批后结 构 主义理论 家从批判结 构主 义的 “文本 观 ”出 发 ,建构起 了 “文本理论”这一 “大理论 ”。 罗兰 ·巴特的重要文章 《从作 品到文本》标 志着他 的思想从结构主义过渡到后结构主义 ,彻 底颠覆 了形式主义和新批评传统影响下的结构主 义 “文本观”(结构 主义 的 “文本观 ”实质上仍 然是 一种 “作 品观 ”,依 旧强 调语 言 的封 闭性 、 J0llnl∞一0f.LaIlZ0 Iliv0_∞ ^∞00ial∽0ieIl00∞')、.,o1. Z0.u\ pv. 01_J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兰|第从维特根斯坦到索绪尔,从罗兰·巴特再到么呢?从这里开始,海德格尔开启了“物性”分 德里达,实在只有在语言、文本、叙事中才能够析。他以一把壶为例,探究壶之“物性”不在于 卷把握,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除言说的文物“是什么”而在于物的存在之“聚集”。从词 本之外别无他物,这种将实在架空,转而探讨文源上分析,德语古语中正是用 thing(物)来命名 杖第本间关系的主张似乎容纳万物却导致存在与语言“聚集”。他指出“物如何成其本质呢?物物化 |。的割裂与对峙。文本形成自治,似乎居于中间地物化聚集。”m“物化”德语为: Das Ding 废蒴带,填补主客体的裂痕,却使所指物与主体人之dmg,英语为: The thing things,海德格尔这种 间的联系更加困难,因为万物都被置于语言、符名词动词化的用法体现出他独特的哲思。他说 号、话语体系。文本间性引入社会的、联系的主“物化之际,物居留统一的四方,即大地与天 七张,意在弥补结构主义的“能指-所指”的封闭空,诸神与终有一死者,让它们居留在它们从白 局限,进一步确立文本的合法性,剥夺主体的地身而来统一的四重整体的纯一性中。”也就是 位。当文本主义超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而扩大到说,天、地、人、神的聚集使物成为物,物在这 自然、社会、文化领域,操作就变得复杂而困四方的相互依赖、相互顺从中生成、发生。 难,世间万物很难仅仅被剥离成一段文本。文本对于后来从事“事物研究”的理论家们来 主义这种脱离实在、趋于相对主义的态势遭到了说,海德格尔既是他们的导师,更是他们批判 质疑和批判。 的对象。布鲁诺·拉图尔认为海德格尔作为 个哲学家始终无法涉及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 二、理论重新回归事物 海德格尔分析的是“聚集”之“事物”(Ding, Thing),也就是他所说的可用的上手物(das 文本主义将文化中的一切视为文本,用文学 zuhandene, a material entity ready-to-hand),而不 的方式分析一切文化文本,最终都走向了符号是“客体物”( gegenstand, object,也就是在手 的、语言的、话语的层面,而“真正”的“现物( das vorhandensein, a material entity present 实”世界则被文本隔离,无法进入理论关注的视at-hand)。海德格尔拿一把锤子举例,锤子在被 野。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开始将“事使用的时候,我们对锤子本身关注最少,这时锤 物”作为理论探讨的对象,拒绝使用文本主义的子就是上手物,通过与上手物的操作关系,我们 研究方法,旨在超越文本主义将事物作为文本、与世界产生观照、通达、意义。当锤子不可用 符号、隐喻,打破对象物形式内容的二分法,(例如毁坏)时,它就成为在手物,是被客体 倡导一种“整体”的观念,探讨物质性存在(包化、对象化的物。这种将可使用、可操作的人工 括人)之间的关系。 物与自然客体两分的观念遭到了拉图尔的批判: 对“事物研究”或“物质文化研究”进行理“白云石也可以被描述为一种聚集;也可以被看 论溯源的话,海德格尔的“物的追问”和“物作是四重聚合。但为什么不试图用对海德格尔的 性”分析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之一。海德格尔壶那样的热情、论争、复杂性描述它?海德格尔 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座架”(Ge- stell,的错误不在于把那把壶分析得太精彩,而是勾画 或译“集置”),科技将事物作为可控制、利出一个充满了冷酷偏见的并没多少合理性的二分 用、加工的“持存物”( bestand),人也成为了法,客体物与事物。”門虽然上手物/在手物和 陷“持存物",表现为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带来了距“聚集物”分别属于海德格尔前期和后期思想 离的缩短(例如各种发达的交通工具),却无法但并不能因此而使其免于批判。海德格尔的天、 达到“切近”(Nahe)。因为这种“切近”并不是地、神、人汇聚的“聚集物”分析看似摆脱了康 距离的接近或时间的缩短,而是时间和空间相融德以来的人的意识与外部存在的断裂,却依旧是 合、共为一体考量时才可能接近“切近”。在海在 thing/object的二分观念下产生的。在拉图尔这 德格尔看来,“切近”是难以触及也难以达到样的当代跨学科学者这里,哲学界、文学界和现 的,那么如何才能经验到“切近”的本质呢?他代自然科学界对待事物的方式都不可取。 认为“我们就要去追踪在切近中存在的东 拉图尔在考察了自然科学实验室的工作流程 122西。”这种东西即是“物”(Ding)。而物是什和研究方法后指出,自然科学界对待事物的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lences Datab
第 四 十 五 卷● 总 第 二 。 五 期 甬山● 七 拓 122 从维特根斯坦到索绪尔 ,从 罗兰 ·巴特再到 德里达 ,实在只有在语言 、文本 、叙事 中才能够 把握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除言说 的文 本之外别无他物 ,这种将实在架空 ,转而探讨文 本间关系 的主张似乎容纳万物却导致存在与语言 的割裂与对峙。文本形成 自治 ,似乎居于中间地 带 ,填补主客体的裂痕 ,却使所指物与主体人之 间的联系更加困难 ,因为万物都被置于语言 、符 号 、话语体系。文本问性引人社会的 、联系的主 张 ,意在弥补结构主义的 “能指一所指 ”的封 闭 局 限,进一步确立文本的合法性 ,剥夺主体的地 位。当文本主义超 出对文学作 品的分析而扩大到 自然 、社会 、文化领 域 ,操作 就变得 复杂而 困 难 ,世间万物很难仅仅被剥离成一段文本 。文本 主义这种脱离实在 、趋于相对主义的态势遭到了 质疑和批判。 二、理论重新回归事物 文本主义将文化 中的一切视为文本 ,用文学 的方 式分析一切 文化文 本 ,最终都 走 向了符号 的 、语 言 的 、话 语 的层 面 ,而 “真正 ”的 “现 实”世界则被文本隔离 ,无法进入理论关注的视 野 。20世纪末 ,越来越 多的理论家开 始将 “事 物 ”作为理论探讨的对象 ,拒绝使用文本主义的 研究方法 ,旨在超越文本主义将事物作为文本 、 符号 、隐 喻 ,打破 对象 物形 式/内容 的二分法 , 倡导一种 “整体”的观念 ,探讨 物质性存在 (包 括人 )之间的关系。 对 “事物研究 ”或 “物质文化研究”进行理 论溯 源的话 ,海德 格尔 的 “物 的追 问” 和 “物 性”分析是最为重要 的一个源头之一 。海德格尔 认 为现代科学技 术 的本 质是 “座架 ” (Ge—stell, 或 译 “集置 ” ),科 技将 事物 作为 可控 制 、利 用 、加工 的 “持存 物 ”(bestand),人也成 为 了 “持存物”,表现为人力 资源 。科学技术带来了距 离 的缩短 (例如各种发达的交通工具 ),却无法 达到 “切近”(N~ihe)。因为这种 “切近”并不是 距 离的接近或时间的缩短 ,而是时间和空间相融 合 、共为一体考 量时才可能接近 “切近”。在海 德格 尔 看来 ,“切 近 ”是难 以触 及也 难 以达 到 的 ,那么如何才能经验到 “切近”的本质呢?他 认 为 “我 们 就 要 去 追 踪 在 切 近 中 存 在 的 东 西 。”【8J】这种东西 即是 “物” (Ding)。而物是什 么呢?从这里开始 ,海德格尔开启 了 “物性”分 析 。他以一把壶为例 ,探究壶之 “物性”不在于 物 “是什 么”而在 于物 的存在之 “聚集 ”。从词 源上分析 ,德语古语 中正是用 thing (物 )来命名 “聚集”。他 指出 “物 如何成其本质 呢?物物化 。 物 化 聚集 。”㈣ ‘物物 化 ”德语 为 :DasDing dingt,英语 为 :Thethingthings,海德格 尔这种 名词动词 化的用 法体现 出他独特 的哲思 。他说 : “物 化之 际 ,物居 留统 一 的 四方 ,即大 地 与天 空 ,诸神与终有一死者 ,让它们居留在它们从 自 身而来统一的四重整体的纯一性 中。”【8】】也就是 说 ,天 、地 、人 、神 的聚集使物成为物 ,物在这 四方 的相互依赖 、相互顺从中生成 、发生。 对 于后来 从事 “事物研 究 ”的理论 家们来 说 ,海德格尔 既是他们 的导 师 ,更是他 们批判 的对 象 。布鲁诺 ·拉 图尔认 为海德格 尔作为一 个 哲学 家始 终无 法 涉及科 学 技术 研究 的对象 。 海 德格 尔分 析 的是 “聚集 ”之 “事 物” (Ding, Thing),也 就是 他 所 说 的可 用 的上 手 物 (das zuhandene,amaterialentityready—to—hand),而 不 是 “客体物”(gegenstand,object),也就是在手 物 (dasvorhandensein,amaterialentity present— at—hand)。海 德格 尔拿一把 锤子举 例 ,锤 子在被 使用 的时候 ,我们对锤子本身关注最少 ,这 时锤 子就是上手物 ,通过与上手物的操作关系 ,我们 与世 界产生 观照 、通 达 、意 义。 当锤子 不可用 (例 如毁 坏 )时 ,它 就成 为在 手物 ,是被 客体 化 、对象化的物 。这种将可使用 、可操作 的人工 物 与 自然客体两分 的观念遭到 了拉图尔的批判 : “白云石也可以被描述为一种 聚集 ;也 可以被看 作是 四重聚合。但为什 么不试图用对海德格尔的 壶那样的热情 、论争 、复杂性描述它?海德格尔 的错误不在于把那把壶分析得太精彩 ,而是勾画 出一个充满 了冷酷偏见的并没多少合理性的二分 法 ,客 体 物与 事 物 。”[91虽然 上 手 物/在 手 物和 “聚集物 ”分别属 于海 德格 尔前 期和后期 思想 , 但并不能因此而使其免于批判 。海德格尔 的天 、 地 、神 、人汇聚的 “聚集物”分析看似摆脱了康 德 以来的人的意识与外部存在的断裂 ,却依 旧是 在 thing/object的二分观念下产生 的。在拉 图尔这 样 的当代跨学科学者这里 ,哲学界 、文学界和现 代 自然科学界对待事物 的方式都不可取。 拉图尔在考察 了自然科学实验室 的工作流程 和研 究方 法后指 出 , 自然 科学 界对待事物 的分 兰州大学学报 一社会科学版 一二。 一七年第三期
国家哲学社会 类、隔离法也有问题。研究人员在封闭的、分类尔的“天地神人”的四重“物”之“聚集”,而张 的实验室里对物进行反复的微观操作,并记录数是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所有事物的“集体”(c 据,写成报告或论文,最后“一个事实就构成 lective)。在拉图尔看来,这个集体是四种系统的垚 了”。科学活动并非针对‘本质’,而是为联结:自然(nte)、话语( discourse)、社会新/ 了建构实在性而进行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实验室(soiy)、存在(bing)。“现代”以来,正是这 就是这场战斗的场所,总的生产力使这个建构成四个系统被划分开,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建制,并冒 为可能。”320世纪80年代,一批科学哲学领试图排除其他系统的影响。然而,并没有一个独 域的理论家对现代科学的“客观性事实”进行了立的系统,也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物。正是事物间父三 强烈批判。除了拉图尔之外,布鲁尔的“强纲这种“自然的真实性,话语的叙事性,社会的集茶/ 领”、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都将矛头指向了体性,存在的存在性”的相互联系才引发 基于实验室的“物化”“的科学事实。他们认为“现代”人的增殖( proliferate)理查德·罗蒂曾|宫 科学事实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建构的,强评价拉图尔是在反二元论式的哲学讨论上做得最 调社会因素的重要性。拉图尔指出实验室研究人出色的学者。 员的工作和文学家写作并无不同,哈拉维也在其 不论是海德格尔还是拉图尔,都召唤了物的 《灵长类视觉》一书中说科学就是“讲故事”。 回归。文本主义的困境一定程度上促发了20世纪子 “科学事实是被建构的而不是被发现的”这末的许多理论家重新审视被长期排除在外的事 实质上是对波义耳以来的近现代科学的纯客观物。物开始回归到理论视野。 性的彻底反叛,从而解构了自然科学的“客观 性”与人文科学的“虚构性”的二元对立,在此 三、走向事物间性研究 基础上拉图尔转向了事物研究。在后来的论著 中,拉图尔声称自己无意做一个建构主义者,他 20世纪语言学转向中诞生的文本理论在大半 在早期花很大的时间论述科学事实的建构性的意个世纪汇集了世纪最优秀的理论家的成果,新世 图是“把公众从贸然自然化的客观事实里解救出纪文本理论在西方学界的衰落并不是它被遗忘或 来。”國有别于“事实之物”( matter of fact),拉者被抛弃,而是自身的范式危机将理论带入了僵 图尔提出了“关涉之物”( matter of concern)。局。正如拉图尔所说:“他们将自己的事业仅仅 关涉之物指对事实之物增加整体透视的视角,限制在了话语领域。”四在“话‘语’”的狭小 就像把注意力从舞台转向剧院的整体装置。”凹圈子里打转,而不是在“话‘事’”的问题域中 也就是说关涉物是整体的、联系的、经验的,物分析和解决问题。后结构主义以来人文学科的研 与人,与其他物,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并互相影究者不论是从文学文本还是社会生活文本出 响,重要的不是物是什么,而是物所处的整体,发,试图拉近或者填补主体与客体的裂痕,然 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而“文本”“文本间性”这样的概念自始至终都 转向事物研究是对主体/客体、心/身、语言/无法真正“切近”我们所遭遇和经验的事物以 事实、人/非人这样的二元对立观念的反叛,试及我们自身。 图弥合长久以来的分裂状态。拉图尔指出需要定理论研究的聚焦点正在从“文本间性”走向 义一种“物的议会”( the parliament of things),“事物间性”( inter-objectivity/inter-thingness/inter 这个议会不是凭空创造,而是“重新聚合被波义 materiality)。然而与“主体间性”和“文本间 耳和霍布斯撕裂的两个部分的象征,一半是在科性”这样的概念不同,事物间性在英文里面并没游 学与技术中被建构出来的政治,一半是在社会中有形成固定的理论词汇,也正是这样,才为当前号 被建构出来的自然。”由此可以看出,拉图尔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论说空间。拉图尔曾经在y 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并不是“反海德格尔”,而是1996年发表了论文《论事物间性》( On Interop 非海德格尔”,他的“物的议会”并非海德格 jectivity)。纵观拉图尔的著述,他对海德格尔的 ①这里的“物化”区别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和《庄子》中“物化”的概念,在拉图尔的著作《实验室生活》英文版中对应 reification,指基于实验室的现代科学将研究对象客体化,为了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真理性,排除了一切社会性因素,把硏究对 象仅仅当作“死的”物质质料。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ab
类 、隔离法也有 问题 。研究人员在封闭的、分类 的实验室里对物进行反复的微观操作 ,并记 录数 据 ,写成报告 或论文 ,最后 “一个事实 就构成 了” 。“科学 活动并非 针对 ‘本质 ’,而是为 了建构实在性 而进行 的一场激烈的战斗 。实验室 就是这场战斗 的场所 ,总的生产力使这个建构成 为可能 。” 始20世纪 8O年代 ,一批科学哲学领 域 的理论家对现代科学的 “客观性事实”进行 了 强烈批判 。除 了拉 图尔之外 ,布鲁 尔的 “强 纲 领”、哈拉维 的 “情境化知识 ”都将矛头指 向了 基 于实验 室的 “物化 ”①的科学事实 。他 们认 为 科学事实不是被 “发现”的,而是被建构 的,强 调社会因素 的重要性 。拉图尔指出实验室研究人 员 的工作和文学家写作并无不同 ,哈拉维也在其 《灵长类视觉》一书中说科学就是 “讲故事”。 “科学事实是被建构 的而不是被发现 的”这 一 实质上是对波义耳以来 的近现代科学 的纯客观 性 的彻底反叛 ,从 而解构 了 自然科学 的 “客观 性”与人文科学 的 “虚构性”的二元对立 ,在此 基础 上拉 图尔 转 向了事物研究 。在后来 的论著 中,拉 图尔声称 自己无意做一个建构主义者 ,他 在早期花很 大的时间论述科学事实的建构性 的意 图是 “把公众从 贸然 自然化 的客观事实里解救出 来 。” 有别 于 “事实之物” (matteroffact),拉 图尔 提 出 了 “关 涉 之物 ” (matterofconcern)。 “关 涉之物指对 事实之 物增加整体 透视 的视 角 , 就像把 注意力从舞 台转 向剧 院的整体装 置。” u 也就是说关涉物是整体的 、联系的 、经验 的,物 与人 ,与其他物 ,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并互相影 响 ,重要 的不是物是什么 ,而是物所 处的整体 , 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是如何发挥作用 的。 转 向事物研究是对 主体/客体 、心/身 、语言/ 事实 、人 E人这样 的二元对立观念 的反叛 ,试 图弥合长久以来的分裂状态。拉图尔指出需要定 义一 种 “物 的议 会 ” (theparliamentofthings), 这个议会不是凭空创造 ,而是 “重新聚合被波义 耳和霍 布斯撕裂的两个部分的象征 ,一半是在科 学与技术 中被建构 出来的政治 ,一半是在社会中 被建构 出来的 自然。”u。” 由此可以看出 ,拉图尔 对海德 格尔的批判并不是 “反海 德格尔 ”,而是 “非海德格 尔 ”,他 的 “物 的议 会 ”并非 海德格 尔的 “天地神人 ”的四重 “物 ”之 “聚集”,而 是包括科学技术在 内的所有事物的 “集体”(col— lective)。在拉图尔看来 ,这个集体是 四种系统的 联 结 :自然 (nature)、话语 (discourse)、社会 (society)、存在 (being)。“现代 ”以来 ,正是这 四个系统被划分开 ,形成 了不 同的学科建制 ,并 试 图排除其他系统的影 响。然而 ,并没有一个独 立 的系统 ,也并没有一个单独 的物。正是事物间 这种 “自然的真实性 ,话语的叙事性 ,社会 的集 体性 ,存在 的存在性 ”U2]的相互联系才引发 了 “现代”人的增殖 (proliferate)。理查德 ·罗蒂曾 评价拉 图尔是在反二元论式的哲学讨论上做得最 出色的学者 。 不论是海德格尔还是拉 图尔 ,都召唤了物的 回归。文本主义的困境一定程度上促发了20世纪 末 的许 多理论家重 新审视 被长期排 除在外 的事 物。物开始 回归到理论视野。 三、走向事物问性研究 20世纪语言学转向中诞生的文本理论在大半 个世纪汇集 了世纪最优秀的理论家的成果 ,新世 纪文本理论在西方学界 的衰落并不是它被遗忘或 者被抛弃 ,而是 自身的范式危机将理论带人了僵 局 。正如拉图尔所说 :“他们将 自己的事业仅仅 限制在 了话语领域。”u1在 “话 ‘语 ’’’的狭小 圈子里打转 ,而不是在 “话 ‘事 ’’’的问题域 中 分析和解决问题 。后结构主义 以来人文学科 的研 究 者不 论 是从 文 学 文本 还 是 社 会 生 活文 本 出 发 ,试 图拉近或 者填补 主体 与客体 的裂痕 ,然 而 “文本 ”“文本间性”这样的概念 自始至终都 无 法真正 “切近 ”我们所遭 遇和经验 的事物 以 及我们 自身。 理论研究 的聚焦点正在从 “文本间性”走 向 “事物问性” (inter-objectivity/inte卜thingness/intermateriality)。然而 与 “主 体 间性 ”和 “文本 问 性”这样的概念不同 ,事物间性在英文里面并没 有形成 固定的理论词汇 ,也正是这样 ,才为当前 的研究 提供 了一定 的论说 空间 。拉 图尔 曾经在 1996年发表 了论 文 《论事 物问性》 (OnInterob— jectivity)。纵观拉 图尔 的著述 ,他对海德格尔的 ① 这里 的 “物化” 区别于卢 卡奇 “物化理论 ”和 《庄子》 中 “物 化”的概念 ,在拉 图尔 的著作 《实验 室生 活》 英文 版 中对应 reification,指基 于实验室 的现代科 学将研究对 象客体化 ,为 了保 证科学事实 的客观性 、真理性 ,排除 了一切社 会性 因素 ,把研究 对 象仅仅 当作 “死 的”物质质料。 赢时 七 萼 据 123 J0 nlalo 鐾_Zl10ll lliv0rs~ty^∞ooia一∞0~gn0∞') 1_. Z0.3\ aV.01_ 张进 王壶 .新世纪文论 ..从文本问性到事物问性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批判集中在海德格尔后期关于“物性”的一系列 事物间性”这一概念旨在指出事物的关联 讨论上,认为海德格尔都是基于“ thing”这个词性、过程性和事件性。这里的“物”并不仅仅指 而忽视了“ object”所指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对实体的物,而更多强调互相关联的关系中的存在 象。在此基础上,他极力推动打通自然与人文的物。“事物间性”不再重视“什么是物,什么是 第边界,将在人文学科那里认为“死气沉”的物非物”而是转向“事物何为”的问题。事物研 ○质客体,在自然科学领域被认为绝对客观的实验究在怀特海那里获得了较早较好的阐发:“在这 废|蒴室客体即"oer”提升至与海德格尔的个世界上,存在着有序和无序的成分,它们的存 “hing”同样的位置。拉图尔的这种说法也带来在意味着世间万物根本上都是相互联系的。” 了弊端,使用“ object”极易与“ subject”关“事件是通过扩延关系联系起来的事物。”s 七联,这似乎又一次落人西方哲学认识论传统的主“自然的具体事实是事件,事件展示其相互关系 客二元对立( subject/object的泥沼,而这正是中的某种结构和它们自己的某些特征 就 后结构主义以来无论是文本主义还是事物研究竭是说,怀特海认为并不存在静止的、稳定的物 力批判的。或许拉图尔发现了使用“ object 只有动态的、关联性的、时间一空间扩延关系中 词的问题,在新世纪以来的文章中,他更多使用的事物。在“事物间性”这里,“原本”的自然 matr一词,并提出了“ matter of concern"”的概与文化、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物质与精神等二 念。在近年来的物质文化研究中, object-词逐元结构被毁坏。无论是拉图尔的“行动元网络” 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 thing, matter, material,( Actor-Network)还是麦克卢汉的信息元网络 materiality等词。 (“媒介即讯息”);哈拉维的“统治信息学 无论使用哪个词谈论物,当代理论家们都倾( the informatics of domination)还是唐·伊德的 向于强调这些词中除实体物、质料物之外的含“物质性诠释学”( material hermeneutics),都在 义,例如 thing:事情;matr:重要的、事情;把“无灵物”的观念拉向“杂糅物”( hybrids)。 material:身体的、重要的。张法分析:“西方的“杂糅物”是关联性的、情境化的、对话/互生 事物以三个层次表达出来,一是宇宙层面,即的,是边界模糊的,互相渗透的,亲密纠缠的, being(是本身),形上的、抽象的、静态的;二意义增殖的 是种类层面,即t6ea(理式),呈现为理式——实 走向“事物间性”并不是在寻求人与“真 物——艺术之间的模仿关系;三是具体事物,即实”世界的“重新”联系,而是确立联系的世界 substance(实体性的本体),呈现为十范畴与四(或者世界的联系性),无论理论如何定义“存 因。对这三个层面进行总括,四词以蔽之:实在”这个概念,都不可否认存在是相互关联的 体、可分、逻辑、明晰。西方的事物概念以此四因此当前事物研究、物质文化研究、物性诗学研 词为基本。”圓沿着这三个基本内涵,事物一词究“并不企图完成一部由‘现成的’、‘无缝的 中“物”的含义在近代科学和心物二分的哲学体和‘凸显的’思想观念连缀而成的‘观念史’ 系中凸显出来。20世纪初,以亨利·柏格森、威而是试图发掘由生成中的缝隙和边缘境遇构成的 廉·詹姆斯、怀特海为代表的晢学家力图使晢学居间层所呈现的文化秘密。”在居间层面,我 摆脱机械唯物论,从而转向有机论、整体论和过们可以欣喜地发现一个与主客二分、自然科学/ 程论,然而几乎与此同时发生的语言学转向迅速人文科学相隔绝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截然不 陷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物的符号存在(文本)与同的充满可能性、不确定性的世界。 #物本身的割裂。随着文本主义逐渐遭到质疑和批 在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研究中,语言的优 判,柏格森的“绵延”理论,怀特海的“事件”先性似乎毋庸置疑,语言学转向发展到后来成就 兵理论、“过程”哲学和“事件哲学”成为当代事了文本的优先性。在伯明翰学派引领的文化研究 物研究和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源泉,从而带动了中,语言、文本的优先性被最大化。在那些语言 事物一词“事”的内涵的加重。对“事”的强调学转向影响下的文化研究者看来,“任何具有某 进一步打破了现代科学对“物”的静态化、客体种符号功能的,与其他符号一起被组织进能携带 化的“操作规范”,以及文本主义在语言、话语和表达意义的一种系统中去的声音、词、形象或 124领域的“言说规则”。 客体,都是‘一种语言’。”事物不过是被解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lences Datab
第 四 十 五 卷 ● 总 第 二 。 五 期 扇 七 拓 l24 批判集 中在海德格尔后期关于 “物性”的一系列 讨论上 ,认 为海德格尔都是基于 “thing”这个词 而 忽 视 了 “object”所 指 的 自然科 学 研 究 的对 象 。在此基础上 ,他极力推动打通 自然与人文 的 边界 ,将在人文学科那里认 为 “死气沉沉”的物 质客体 ,在 自然科学领域被 认为绝对客观的实验 室 客 体 即 “object” 提 升 至 与 海 德 格 尔 的 “thing” 同样 的位置 。拉 图尔 的这种说法也带来 了 弊 端 ,使 用 “object”极 易 与 “subject” 关 联 ,这似乎又一次落入西方哲学认识论传统的主 客二元对立 (subject/object)的泥沼 ,而这正是 后结构主义 以来无论是文本主义还是事 物研究竭 力批判的 。或许拉 图尔发 现 了使用 “object”一 词的问题 ,在新世纪 以来 的文章中 ,他更多使用 matter一词 ,并 提出了 “matterofconcem”的概 念 。在近年来 的物质文化研究 中 ,object一词逐 渐淡 出 ,取 而代之 的是 thing,matter,material, materiality等 词 。 无论使用哪个词谈论物 ,当代理论家们都倾 向于强调这些 词 中除实体物 、质 料物之 外 的含 义 ,例如 thing:事情 ;matter:重要 的 、事情 ; material:身体 的 、重要的。张法分析 :“西方 的 事 物 以三个层 次表达 出来 ,一 是宇宙层 面 ,即 being(是本身 ),形上的 、抽象 的 、静态的 ;二 是种类层面 ,即l6£a(理式),呈现为理式——实 物——艺术之间的模仿关 系;三是具体事物 ,即 substance (实体性 的本体 ),呈现 为十范畴与 四 因。对 这三个层 面进行 总括 ,四词 以蔽之 :实 体 、可分 、逻辑 、明晰。西方的事物概念以此 四 词为基本 。”『】沿着这 三个 基本 内涵 ,事物一词 中 “物 ”的含义在近代科学和心物二分的哲学体 系中凸显出来 。20世纪初 ,以亨利 ·柏格森 、威 廉 ·詹姆斯 、怀特海为代表的哲学家力图使哲学 摆脱机械唯物论 ,从而转 向有机论 、整体论和过 程论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发生的语言学转 向迅速 占据主导地位 ,形成了物的符号存在 (文本 )与 物本身的割裂 。随着文本主义逐渐遭到质疑和批 判 ,柏格森 的 “绵延 ”理论 ,怀特海 的 “事件 ” 理论 、“过程 ”哲学和 “事件哲学”成为 当代事 物研究和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源泉 ,从而带动 了 事物一词 “事”的内涵 的加重 。对 “事”的强调 进一步打破了现代科学对 “物 ”的静态化 、客体 化 的 “操作规范”,以及 文本 主义在语言 、话语 领域的 “言说规则”。 “事物 间性 ”这一概念 旨在指 出事物的关 联 性 、过程性和事件性 。这里 的 “物”并不仅仅指 实体的物 ,而更多强调互相关联的关系 中的存在 物。“事物 间性 ”不再重视 “什么是物 ,什么是 非物”,而是转 向 “事物何为 ”的问题 。事物研 究在怀特 海那里 获得 了较早较好 的阐发 :“在这 个世界上 ,存在着有序和无序 的成分 ,它们的存 在意味着世 间万物根本上都 是相互联系的 。”[14 “事 件是 通 过扩 延关 系联 系起 来 的事 物 。”ItS] “自然的具体 事实是事件 ,事件展示其相互关 系 中的某种结构和它们 自己的某些特征。”[151”也就 是说 ,怀特海认为并不存在静止的 、稳定的物 , 只有动态 的、关联性的 、时间一空间扩延关系中 的事物 。在 “事物间性”这里 ,“原本 ”的 自然 与文化 、主体与客体 、人与物 、物质与精神等二 元结构被毁坏 。无论是拉 图尔 的 “行动元 网络 ” (Actor-Network)还 是 麦 克 卢 汉 的信 息 元 网络 (“媒介 即讯息 ” );哈拉维 的 “统 治信息学 ” (theinformaticsofdomination)还 是唐 ·伊 德 的 “物质性 诠释学 ” (materialhermeneutics),都在 把 “无灵物” 的观念拉 向 “杂糅 物”(hybrids)。 “杂糅 物 ”是关联 性 的 、情 境化 的 、对话/互生 的,是边界模糊的 ,互 相渗透的 ,亲密纠缠的 , 意义增殖 的。 走 向 “事 物 间性 ”并 不是在 寻求 人与 “真 实”世界 的 “重新”联系 ,而是确立联系的世界 (或 者世界 的联 系性 ),无 论理论 如何定 义 “存 在 ”这个概念 ,都不可否认存在是相互关联 的。 因此 当前事物研究 、物质文化研究 、物性诗学研 究 “并不企 图完成一部 南 ‘现成 的 ’、‘无缝 的 ’ 和 ‘凸显 的 ’思 想 观 念 连 缀 而 成 的 ‘观 念 史 ’, 而是试图发掘 由生成 中的缝 隙和边缘境遇构成的 居 问层 所 呈 现 的 文 化秘 密 。” 在 居 间层 面 ,我 们可 以欣喜地 发现一个 与主客二分 、自然科 学/ 人文科学相隔绝 的,人类 中心主义的世界截然不 同的充满可能性 、不确定性 的世界。 在人文学科 ,尤其是文学研究 中,语言 的优 先性似乎毋庸置疑 ,语言学转 向发展到后来成就 了文本的优先性。在伯明翰学派引领 的文化研究 中,语言 、文本的优先性被最大化 。在那些语言 学 转 向影响下的文化研究 者看 来 ,“任何具有 某 种符号功能的,与其他符号一起被组织进能携带 和表达意义的一种系统 中去的声音 、词 、形象或 客体 ,都是 ‘一种语言 ’。””事物不过是被解释 兰州大学学报 一社会科学版 一二。 一七年第三期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的意义载体,仅仅是“语言性”事物。表征、语物质文化研究的极好范例。这些学者的研究大都|音 言、意义的关系系统在文化研究中的地位似乎无被归入人类学领域,这种归类也从侧面反映出当 法撼动,在这一系统中,文化研究者熟练地操作前物质文化研究的境况,即散布在各个学科领域 身份、阶级、性别、族群、趣味等等。然而,语的分支中(如人类学、科技哲学、博物学、历史新且 言、文本的优先性和统治力引发的难题是:如果学等)。如科布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学些 切事物都是文本,那么事物是什么?实际上,科的方法和概念都变得相当封闭,与其他学科亳琴 正如朱迪斯·巴特勒所说:“语言与物质性总是无共同之处。尽管各学科之间也许会相互发生影 相互交缠、相互超越、从未完全等同,也从不完响,但这些影响是随意的。每一学科主要是根据5 全相异。”在事物研究和物质文化研究这里,臆测内容的实质特征在塑造自己。”四2 事物不再是次级的语言符号载体,而是其本身就 在文学研究领域,“理论终结”“文学死了 是言说者。因此“语言性”事物转向了“物质这样的口号近年在学界获得更多关注,引发大事 性”语言。唐·伊德指出,我们应该让事物说量讨论。一批研究者批判文学理论研究脱离文鹊 话( let things speak),事物也具有声音,或者能学作品,置身于文本的世界,不断地将“外性 够发出声音。”为了回答上面文本主义引发的部”的东西拉进文学理论的范畴,忽视了文学 问题,我们可以借助 matter一词的双关特质,即作品的内容,强调重新关注“作品”。20世纪末 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性。“事物走向了存在(ex到新世纪的理论界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向即跨学2 tt),它们是稳定’的制造者,帮助不稳定科研究。这种转向由多种因素决定:文化研究 的人类在世界上定位( orient)自己。”圆 的持续发展将各学科纳入到“大文化圈”的理 提出“事物间性”,主要有如下几种理论诉论语境;后现代主义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二分 求: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后人文主义;批判以及学科不断细分的现代科学建制的批判;科 建构主义、文本主义使语言与其他物质性因素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激发了传 割裂,走向调解的、关联的物质性观念;转变主统的人文理论对自然科学领域更多的重视,传 客二分、人物二分的观念范式,走向后人类的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互动已经不能 (杂合体)的观念;考察曾经被当做一般商品、满足理论更新的要求,多领域的渗透和角力成 工具的物是如何与人亲密纠缠、对话共生的,走为新的态势;跨学科(尤其是科学哲学界)理 向“与物为春”的人一物关系愿景。 论家长期的研究、倡导和努力。传统的文学理 论研究不论是回归“作品”的呼声还是继续文 四、小结 本研究的行动都困难重重。跨学科研究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维度。如何在跨文 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文本”取代“作化、跨学科的背景下多维度开展物质文化研 品”而一跃成为理论研究的辐辏之处,也使文本究?在物质文化研究的浪潮中,文学理论研究 性和文本间性成为理论思考的“轴心概念”,其走向何处?这样的问题已经横亘在我们面前。 文本主义倾向也导致“文学理论”摆脱“文学”文学研究应区分“阐释学”和“诗学”。传统 而成为所谓的“大理论”,而文本最终膨胀为无的文学研究是“阐释”的方法,即探求文学的“意 所不在、无远弗届的“文本巨无霸”(TOE,思”,而“诗学”的方法则是探寻“意思的表达 Text Of Everything)P这个意义上的文本,终方式”。意识到两种方法论的分歧有助于我们 究与文学的事实和历史的过程“物”之间存在间理解文学观念从“人性的表征”到“物性的体艹 距。近30年来,在马塞尔·莫斯的《礼物》的启现”的转向。在“文学性”走向瓦解,“文本间 发下,大批研究者参与到“物如何参与社会生性”面临危机的当前,“事物间性”这种将文学的 活”的讨论中来。物不再是外在的物、功能的物自然实在、社会关系、语言文本、具身性存在多维 和载体的物,而是参与者、行动者和言说者。丹联结的范式,为我们提供了新型的跨学科文学研究 尼尔·米勒的《物质文化与大众消费》、阿尔的方法论,而它所强调的事物之间的“连通性 君·阿帕杜莱主编的《物的社会生活》、伊戈也为中国传统“万物一体”的诗学观念方法参与 尔·科普托夫的文章《物的文化传记》都是当代世界文论的言说平台,开拓出了巨大的空间。 National social sclences Datab
的意义载体 ,仅仅是 “语言性 ”事物。表征 、语 言 、意义的关 系系统在文化研究 中的地位似乎无 法撼动 ,在这一系统中,文化研究者熟练地操作 身份 、阶级 、性别 、族群 、趣味等等。然而,语 言 、文本的优先性和统治力引发的难题是 :如果 一 切事物都是文本 ,那 么事 物是什 么?实 际上 , 正如朱迪斯 ·巴特勒所说 :“语言与物质性总是 相互交缠 、相互超越 、从未完全等同 ,也从不完 全相 异 。” 在事 物研究 和物质文化 研究这 里 , 事物不再是次级的语言符号载体 ,而是其本身就 是言说 者 。因此 “语 言性 ”事物转 向 了 “物质 性 ”语 言 。唐 ·伊 德指 出 ,我们应该 让事物 说 话 (1etthingsspeak),“事物也具有声音 ,或者能 够发 出声音 。”u为 了回答上 面文本 主义 引发的 问题 ,我们可 以借 助matter一词的双关特质 ,即 认 识到事物 的重要性 。“事物走 向了存在 (exis— tentia1),它们是 ‘稳定 ’的制造者 ,帮助不稳定 的人类在世界上定位 (orient)自己。” 提出 “事物间性”,主要有如下几种理论诉 求 :批判人类 中心主义 ,走 向后人文主义 ;批判 建构主义 、文本主义使语言与其他物质性 因素的 割裂 ,走 向调解的 、关联 的物质性观念 ;转变主 客 二分 、人 物二分 的观念范式 ,走 向后 人类 的 (杂合 体 )的观念 ;考察 曾经被 当做 一般商 品 、 工具的物是如何与人亲密纠缠 、对话共生的 ,走 向 “与物为春”的人一物关系愿景。 四 、小 结 自20世纪 60年代末开始 ,“文本”取代 “作 品”而一跃成为理论研究的辐辏之处 ,也使文本 性 和文本 间性成为理论思考 的 “轴心概念 ”,其 文本 主义倾 向也导致 “文学理论 ”摆脱 “文学” 而成 为所谓 的 “大理论 ”,而文本最终膨胀为无 所 不 在 、无 远 弗 届 的 “文 本 巨 无 霸 ” (TOE, TextOfEverything)[21]0这个意义上 的文本 ,终 究与文学 的事实和历史的过程 “物”之 间存在间 距 。近 30年来 ,在马塞尔 ·莫斯 的 《礼物》的启 发下 ,大批研 究者参 与到 “物 如何参 与社 会生 活”的讨论 中来 。物不再是外在 的物 、功能的物 和载体 的物 ,而是参与者 、行动者和言说者。丹 尼尔 ·米勒 的 《物质 文 化与 大众 消费 》、阿尔 君 ·阿 帕杜 莱 主编 的 《物 的社 会 生活 》、伊 戈 尔 ·科普托夫的文章 《物的文化传记》都是 当代 物质文化研究 的极好范例。这些学者 的研究大都 被归人人类学领域 ,这种归类也从侧面反映 出当 前物质文化研究的境况 ,即散布在各个学科领域 的分支中 (如人类学 、科技哲学 、博物学 、历史 学等 )。如科布所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 ,每一学 科 的方法和概念都变得相当封闭 ,与其他学科毫 无共同之处。尽管各学科之 问也许会相互发生影 响 ,但这些影响是随意的。每一学科主要是根据 臆测内容的实质特征在塑造 自己。”口 在文学研究领域 ,“理论终结 ”“文学死了” 这样 的口号近年 在学界 获得更 多关 注 ,引发大 量讨论 。一批研究 者批判文 学理论研 究脱离文 学 作 品 ,置 身 于 文 本 的世 界 ,不 断 地将 “外 部 ”的东 西拉进文 学理论 的范畴 ,忽视 了文学 作 品的内容 ,强调重新关注 “作 品”。20世纪末 到新世纪 的理论界发 生 了一个 重要 转 向即跨 学 科研究 。这种转 向由多种 因素决定 :文化研究 的持续发 展将各学科 纳入到 “大文化 圈”的理 论语境 ;后现代主义对 自然科 学/人 文科学二分 以及学科不 断细分 的现代科学建 制 的批判 ;科 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 引发的一 系列 问题激发 了传 统 的人文理论 对 自然科 学领域更 多的重视 ,传 统的 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 学之 间的互 动 已经不 能 满 足理论更新 的要求 ,多领域 的渗 透和角力成 为新 的态势 ;跨 学科 (尤 其是科学 哲学界 )理 论 家长期 的研究 、倡导 和努力 。传 统 的文学理 论研 究不论是 回归 “作 品” 的呼声 还是继续文 本研究 的行动都 困难重重 。跨学科研 究 为我们 提 供 了一个 充 满 可 能 性 的维 度 。如 何 在跨 文 化 、跨 学科 的背 景 下 多维 度 开 展 物 质 文化 研 究 ?在 物质文化研 究 的浪潮 中,文学 理论研究 走 向何处 ?这样的问题 已经横亘在我们 面前 。 文学研究应区分 “阐释学”和 “诗学”。传统 的文学研究是 “阐释”的方法 ,即探求文学的 “意 思”,而 “诗学 ”的方法则是探 寻 “意思 的表达 方式” 。意识到两种方法论 的分歧有助于我们 理解文学 观念从 “人性 的表征 ”到 “物性 的体 现 ”的转 向。在 “文学性 ”走 向瓦解 ,“文本问 性”面临危机的当前 ,“事物间性”这种将文学的 自然实在 、社会关系、语言文本 、具身f生存在多维 联结的范式 ,为我们提供了新型的跨学科文学研究 的方法论 ,而它所强调 的事物之间的 “连通性”, 也为中国传统 “万物一体”的诗学观念方法参与 世界文论的言说平台,开拓出了巨大的空间。 局● 萼 霉 款 125 J0 n1一0 aTlZll0lld iv0I.∞il 一∽00ia一∞0ieI100∞一 ,0一. Z0.3\ ∞v. 0l_J7 张进 王盎 .新世纪文论 从文本问性到事物问性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lab |第参考文献 学/五]爱娃,多曼斯卡过去的物质性存在门江海学刊,20(6:3136 报 [2] Rorty R. Nineteenth-Century Idealism and Twentieth-Century Textualism[J]. The Monist, 1981, 64(2): 155-174 总[3]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文艺理论研究,1988(5):86-89 社 []Kristeva J. The Kristeva Reader[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37 会[5]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7 6]爱德华·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M]李自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324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队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5 6|[8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 七 [9] Latour B. Why Has Critique Run Out of Stream? From Matter of Fact to Matter of Concern[J]. Critique Inquiry, 2004 第|(10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DM张柏霖,刁小英,译,北京:东方出 [ll] Latour B. what Is the Style of Matters of Concern? [M]. Assen: Van Gorcum, 2008: 39 [12]Latour B.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13]张法.西方哲学中 thing(事物)概念:起源,内蕴,演变[]社会科学战线,2013(3):45-53. [4]AN怀特海.观念的冒险[M周邦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2 [15]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自然的概念M].张桂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 [6]张进,活态文化与物性的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11 「1斯图亚特·霍尔,表征的运作[G/斯图亚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 务印书馆,2003:19 18]朱迪斯·巴特勒.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M]李钧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 [1]]唐·伊德.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1 [20]Domanska E. The Return to Things[]. Archaeologia Polona, 2006, 44: 171-185 [21] Zizek S.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ztof Kies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 Theory[M].British Film Institute 221小约翰B科布,生态学、科学和宗教:走向一种后现代世界观[G]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一科学魅力的再 现,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40 [23]J希利斯·米勒.文学在当下的“物质性”和重要性[J国外文学,2013(2):3-8 Literary Theories in the 2lst Century: from Intertextuality to Interobjectivity ZHANG Jin WANG Y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Text has become the axial concept of literary theories since 196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 turalism and Post-structuralism, textualism has been in the center of literary theories. Accompanying textual- M ism are intertextuality and Text of Everything theory, which focus on language, symbol and discourse F much that their limitation of neglecting realistic things stands out.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discus- y sion of returning to things"and material culture studies lead to a paradigm shift of literary theories: from 4 tertextuality to interobjectivity. The definition of interobjectivity is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upon textualism, aiming to mediate the split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 man and things, mind and body, and re-exa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thing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ings, and how things are involved in social life Keywords: material culture; intertextuality; Text of Everything; interobjectivity 126 (责任编辑:李向辉) 国家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lences Datab
同 时 款 第 四 十 五 卷 ● , ^ 第 二 。 五 期 l26 参 考 文 献 [1]爱娃 ·多曼斯卡 .过 去的物质 性存在[J].江海学刊 ,2010 (6):31-36. [2]RortyR.Nineteenth—CenturyIdealism andTwentieth—CenturyTextualism[J].TheMonist,1981,64(2):155—174. [3】罗兰 ·巴特 .从作 品到文本[J】.文 艺理论研 究,1988 (5):86.89. [4】KristevaJ.TheKristevaReader[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6:37. [5】雅克 ·德 里达 .论文 字学【M].汪堂家 ,译 .上海 :上海译文 出版社 ,2005:237. [6】爱德 华 ’萨义德 .世界 ·文本 ·批评家【M].李 自修 ,译 .北京 :生活 ·读 书 ·新知三联 书店 ,2009:324. 【7】乔纳森 。卡勒 .当代 学术入 门:文学理论[M】.李平 ,译 .沈 阳:辽 宁教育 出版社 ,1998:55. (8】马 丁 ‘海德格 尔.演讲与论文集[MJ.孙周兴 ,译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 书店 ,2005. [9]LatourB.WhyHasCritiqueRunOutofStream?From MaRerofFacttoMa~erofConcem[J].CritiqueInquiry,2004. 30(2):225-248. [10]布鲁诺 ’拉图尔,史蒂夫 ·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M].张柏霖,刁小英,译.北京:东方出 版 社 ,2004. [1l】LatourB.WhatIstheStyleofMattersofConcern?[M].Assen:VanGorcum,2008:39. 【12]LatourB.WeHaveNeverBeenModern[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3. [13]张法 .西方哲 学中thing (事物 )概念 :起源 , 内蕴,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 ,2013 (3):45—53. [14】AN怀特海 .观念 的冒险[M】.周 邦宪 ,译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2011:242. [15]阿尔弗雷德 ·诺思 ·怀特海 .自然的概念 【M].张桂权 ,译 .南京 :译林 出版 社,2011. [16]张进 .活 态文化 与物性 的诗 学[M】.北京 :人 民出版社 ,2014:10.11. [17]斯图亚特 ·霍尔.表征的运作[G]//斯图亚特 ·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 务 印书馆 ,2003:19. [18】朱迪斯 ’巴特勒 .身体 之重——论 “性别”的话语界 限[M].李钧鹏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l:52. [19】唐 ·伊德 .让 事物说话—— 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M].韩连庆 ,译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08:121. [20]DomanskaE.TheReturntoThings[J].ArchaeologiaPolona,2006,44:171-185. [21]ZizekS.TheFrightofRealTears:KrzysztofKieslowskibetweenTheory andPost。Theory[M].BritishFilm Institute. 2001:14. 【22】小约 翰 B科 布 .生态学 、科 学和 宗教 :走 向一种后现代 世界观 [G]//大卫 ·格 里芬 .后现代 科学—— 科学 魅力的再 现 .马季方 ,译 .北京 :中央编译 出版社 ,1995:140. [23】J希利斯 ·米勒.文学在当下的 “物质性”和重要性【J].国外文学,2013(2):3-8. LiteraryTheoriesin the21stCentury: from IntertextualitytoInterobjectivity ZHANG J/n NG Yao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A bstract:Texthasbecometheaxialconceptofliterarytheoriessince 1960s.W iththedevelopm entofStruc— turalism andPost—structuralism ,textualism hasbeen in thecenterofliterary theories.Accompanyingtextu al— ism areintertextuality and “TextofEvery thing”theory ,which focuson language,symboland discourseso muchthattheirlimitationofneglectingrealisticthingsstandsout.Attheend ofthe20thcentury ,thediscus— sionof“returningtothings”andmaterialculturestudiesleadtoaparadigm shift ofliterary theories:from in— tertextuality tointerobjectivity.Thedefinitionofinterobjectivityisbasedonthereflectionupontextualism, aiming tom ediatethesplitbetween language andreality,man and things,mind andbody,and re—examine therelationbetweenm an andthings,therelationbetweenthings,andhow thingsareinvolvedin sociallife. Keywords:materialculture;intertextuality;TextofEverything;interobjectivity (责任编辑:李向辉) 兰州大学学报 一社会科学版 一二。 一七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