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周普元 自宗教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儿童宗教意识问题就成为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 要方面。皮亚杰认为,不论是在儿童早期(3-7岁),还是在儿童后期(10-12岁),随着具体 到抽象思维的概念形成,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和前因果观念下的泛灵论、目的论、人工论起重要作 用,儿童自发宗教观念时隐时现。此理论被宗教神学家所利用,针对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适时 进行儿童的宗教教育,即所谓“三岁给我,六岁还你”。 关键词:宗教心理学皮亚杰述评 作者:周普元,1979年生,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宗教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把宗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 研究,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人类群体意识的发生、发展系统来研究,如冯特以 种族群体的发生系统来研究人类宗教意识的根源和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个体意识的发生、发 展系统来研究,如弗洛伊德用潜意识理论说明个体的“人神相通”是一种神经官能症①,詹姆 斯则认为潜意识理论是“人神相通”的中介项②。本文将介绍皮亚杰理论有关青春期之前儿童 个体宗教意识的发生及其演化问题,希望本文对起步中的宗教心理学学科的理论构建有所裨益。 、皮亚杰儿童宗教心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皮亚杰(J.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对生物学、哲学、心理学和逻辑 学都有精湛的研究。1908年皮亚杰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 山的软体动物”。此后他把对生物学和哲学的见识引向他的心理学研究。同年,在烈勃斯和雷舒 纳的心理实验室工作,并在布鲁勒精神病诊疗所学习精神分析学说。皮亚杰听过荣格的讲课并阅 读过弗洛伊德的书籍,还在1919年去巴黎大学,听过皮龙的讲课,学习病理心理学并学习科学 的逻辑学和哲学。皮亚杰还受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理论的影响,在自传中他曾 说过:“如果我在1913-1915年间早就接触到魏特里和苛勒的著作,我可能会成为一个格式塔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宗教信仰现状调查研究”(11BZ019)和新疆师范大学 博士点立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项目“新疆宗教与文化建设关系研究”( MKSZY20115)的阶段性 成果。 ①周普元:《宗教心理学视阈下弗洛伊德的宗教经验观:兼谈弗洛伊德理论的X模型》,《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 ②周普元:《论宗教心理学视國下詹姆斯的中介项》,《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皮 亚 杰 的儿 童 宗教 周普 元 意识 述 评 自宗教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 学以来 ,儿童宗教意识问题就成为宗教心理 学研究的一个重 要方面。皮亚杰认为 ,不论是在儿童早期 (3—7岁),还是在儿童后期 (10—12岁),随着具体 到抽象思维的概念形成 ,儿童 自我 中心主义和前 因果观念下的泛 灵论 、目的论 、人工论起重要作 用,儿童 自发宗教观念 时隐时现。此理论被宗教神学家所利用 ,针对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适时 进行儿童的宗教教育,即所谓 “三岁给我,六岁还你”。 关键词 :宗教心理学 皮亚杰 述评 作者 :周普元 ,1979年 生,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 究员。 宗教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 、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问的一门边缘学科 。把宗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 研究 ,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足从人类群体意识的发生 、发展系统来研究 ,如冯特以 种族群体的发生系统来研究人类宗教意识的根源和特征 ;另一方 面也 可以从个体 意识 的发生 、发 展系统来研究 ,如弗洛伊德用潜意识 理论说 明个体 的 “人神相通”是一种神经官能症(1),詹姆 斯则认为潜意识理论是 “人神相通” 的中介项②。本 文将介绍皮亚杰理论 有关青春期之’nuJL童 个体宗教意识的发生及其演化问题 ,希望本文对起步中的宗教心理学学科 的理论构建有所裨益 。 一 、 皮亚杰儿童宗教心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皮亚杰 (J.Piaget,1896—1980),瑞士 tl,理学家和哲学家 ,对生物学 、哲学 、心理学和逻辑 学都有精湛的研究 。1908年皮亚杰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 ,论文题 目为 “阿尔卑斯 山的软体动物”。此后他把对生物学和哲学的见识引向他的心理学研究 。同年 ,在烈勃斯 和雷舒 纳的心理实验室工作 ,并在布鲁勒精神病 诊疗所学习精神分析学说。皮亚杰听过荣格的讲课并阅 读过弗洛伊德的书籍 ,还在 1919年去巴黎大学 ,听过皮龙的讲课 ,学 习病理心理学并学习科学 的逻辑学和哲学。皮亚杰还受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理论的影响 ,在 自传中他曾 说过 :“如果我在 1913—1915年问早就接触到魏特里和苛勒的著作 ,我可能会成为一个格式塔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宗教信仰现状调查研究” (11BZJ019)和新疆师范大学 博士点立项学科 马克思 主义理论 创新项 目 “新疆 宗教与文 化建设关 系研究 ” (MKSZY201105)的 阶段 性 成果 。 ① 周普元:《宗教心理学视阈下弗洛伊德的宗教经验观:兼谈弗洛伊德理论的 x模型》,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 4期。 ② 周普元 :《论宗教心理学视阈下詹姆斯的中介项》,《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 5期。 · 9 ·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理学者。”①1921年皮亚杰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然后工作在巴黎,任西蒙助手,并在 所小学的比纳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1955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建立“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 心”,专门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在近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属机能心理学派。其儿童宗 教心理学论述散见于《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世界概念》、《儿童物理因果概念》等著 作 (一)平衡概念 早期,皮亚杰对哲学的兴趣受到带有宗教色彩的萨特“进化论”和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思想的激发。这两种在哲学上观点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都涉及到生物学上的调节适应问题,他们 间的争端引起了皮亚杰的关注。这种看起来似乎与年轻人所寻求的科学知识与宗教价值之间的 某种调节相关,却引起皮亚杰以生物学观点去领会万物与自我意识之间的释义。他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写的哲学散文诗《布道观念》,预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基督教三方面之间的相互调节的知 识萌芽。他的第二本哲理传记小说《精选论》从生物物种的适应问题入手,通过各种平衡概念 和循环科学的方法,使那些英雄人物找到了智慧的分辨力(即灵魂的拯救)。平衡概念在后来皮 亚杰的著作中都占有显著地位。② 在皮亚杰看来,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⑧认识结 这一概念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是指认识的结构或心理背景,它是 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儿童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个体 把客体纳人主体的图式之中,这只能引起图式的量变;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引 起自身图式的质的变化,促进调整或创立新的心理背景图式。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 机能的平衡。“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 衡”,④且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 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从20世纪20年代起,皮亚杰便把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作为自己研究的中心。30年代初,他 就提出并开始研究儿童的思维结构及其运演活动。在分析思维结构时,他采用图式、同化、顺 应、平衡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并借助其阐述和构建他的儿童心理学的整个思维运演系统,也构成 了他的理论体系的基础,认为青春期前因为自我中心和因果观念带来的不平衡,儿童自发宗教意 识由泛神论等走向青春期后的理性(物性)平衡时期。就自身心理机能而言,青春期后随着理 性思维的发展,自我中心和因果观念的弱化,致使宗教观念逐渐淡漠 (二)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皮亚杰的儿童发生认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皮亚杰的临床分析法 直接得益于荣格。在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还原论的 思维图式,即儿童是成人之父和非理性为理性之本。 首先,在弗洛伊德的影响下,皮亚杰把儿童作为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对象,认为儿童宗教观念 生于自性,是一种自发的宗教获得。作为西蒙的助手,皮亚杰受西蒙的委托,运用勃德的推理 测验,在测量巴黎儿童时,发现了传统认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即只看到了成人水平的认识,却 忽略了这一认识是从婴儿的认识发展而来的。正像墨菲和柯奇指出的那样,“直到18世纪,人 们几乎从未发现过有什么童年期的心理学。18世纪开始把儿童放在画面上;20世纪则已经把儿 ①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史论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03页。 ②〔英〕玛·博登:《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一—皮亚杰》,胡刚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页 ③〔瑞土〕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页。 ④同上,第2页 国家哲10,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世界宗教研 究》2012年第4期 理学者。”① 1921年皮亚杰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然后工作在 巴黎 ,任西蒙助手 ,并在一 所小学的比纳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 。1955年 ,皮亚杰在 日内瓦建立 “国际发生认识论研 究中 心”,专门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 ,在近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属机能心理学派 。其儿童宗 教心理学论述散见于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儿童的世界概念》、 《儿童物理 因果概念》 等著 作 。 (一)平衡概念 早期 ,皮亚杰对哲学 的兴趣 受到带有宗教色彩的萨特 “进化论 ”和柏格森 “创造进 化论 ” 思想的激发。这两种在哲学上观点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都涉及到生物学上的调节适应问题 ,他们 之间的争端引起 了皮亚杰 的关注。这种看起来似乎与年轻人所寻求的科学知识与宗教价值之间的 某种调节相关 ,却引起皮亚杰 以生物学观点去领会万物与自我意识之间的释义。他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写的哲学散文诗 《布道观念》,预示 了科学 、社会 主义 、基督教三方 面之间的相互调节的知 识萌芽。他的第二本哲理传记小说 《精选论》 从生物物种 的适应问题人手 ,通过各种平衡概 念 和循环科学的方法 ,使那些英雄人物找到了智慧的分辨力 (即灵魂的拯救 )。平衡概念在后来皮 亚杰 的著作中都 占有显著地位。② 在皮亚杰看来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 ,而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③ 认识结 构这一概念涉及图式 、同化 、顺应和平衡 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是指认识的结构或心理背景 ,它是 人类认识事物 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儿童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在认识过程 中,同化是个体 把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之中,这 只能引起 图式的量变 ;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 ,因而引 起 自身图式的质的变化 ,促进调整或创立新的心理背景图式。平衡是指 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 机能的平衡。“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 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 的平 衡”,④ 且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 的,是由不平衡到平衡 的发展过程 ,不断发展着 的平衡状态,就 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从 2O世纪 20年代起 ,皮亚杰便把儿 童的语言和思维作为 自己研究的中心。30年代初 ,他 就提出并开始研究儿 童的思维结构及其运演活动。在分析思维结构时 ,他采用 图式、同化 、顺 应 、平衡等一 系列基本概念,并借助其阐述和构建他的儿童心理学的整个思维运演系统 ,也构成 了他 的理论体系的基础 ,认为青春期前因为 自我中心和因果观念带来的不平衡 ,儿童 自发宗教意 识由泛神论等走 向青春期后的理性 (物性 )平衡时期。就 自身心理机能而言,青 春期后 随着理 性思维 的发展 ,自我 中心和因果观念的弱化 ,致使宗教观念逐渐淡漠 。 (二 )对精神分析理论 的批判与继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皮亚杰的儿童发生认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皮亚杰的临床分析法 直接得益于荣格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在客观上形成 了一种影响深远的还原论 的 思维图式 ,I~OJL童是成人之父和非理性为理性之本 。 首先 ,在弗洛伊德的影响下,皮亚杰把儿童作为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对象 ,认 为儿童宗教观念 产生于 自性 ,是一种 自发 的宗教获得。作为西蒙的助手 ,皮亚杰受西蒙的委托 ,运用勃德的推理 测验 ,在测量巴黎儿童时,发现了传统认识论 的一个重大缺陷 ,即只看到了成人水平的认识 ,却 忽略了这一认识是从婴儿 的认识发展而来的。正像墨菲和柯奇指 出的那样 , “直 到 18世纪 ,人 们几乎从未发现过有什么童年期 的心理学 。18世纪开始把儿童放在画面上 ;20世纪则 已经把儿 ① 朱智贤:(JL童心理学史论丛》,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年,第 103页。 ② (英]玛 ·博登:《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胡刚译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第 4页。 ③ [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JL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 1页。 ④ 同上 ,第 2页。 · 1O ·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童推向画面的中心。”①弗洛伊德提出的“儿童是成人之父”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内容,认 为:虽然幼年时代的大部分印象会被遗忘,但有些印象会在成长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会形成 日后患神经症病的倾向。”②把对人的一切方面的性情研究都追溯到人的早期阶段的经历,这是 弗洛伊德的思维模式,客观上推动着心理学的研究把焦点从成人转向儿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皮亚杰把儿童作为毕生研究的对象,并对儿童自发宗教心理做了开拓性的诠释。所以皮亚杰 说:“十分明显,我要多么感谢精神分析论,因为我认为这个理论对于原始思维的心理学产生了 革命的作用。”③ 其次,通过对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反思,皮亚杰确立了儿童发生认识论研究的总体方 向。从对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分析,皮亚杰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各有缺陷。反理性主义把理性归结为经验或本能,而理性主义把理性看作是与经验、本能毫无关 系的空中楼阁。在这两条对立的道路之间,应当有一条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中间道路。从这一中间 道路出发,既应看到为反理性主义者所排斥的“内源因素”、理性能力(认识的结构、形式和范 畴)的存在;同时又不能像理性主义者那样把这种“内源因素”、理性能力看作是作为一种遗传 程序先验存在的东西。皮亚杰认为:“内源因素”本身亦即理性的能力有一个发生的过程。那 么,第二,这一发生过程的起点是什么?理性能力的胚芽是什么?皮亚杰明确指出是本能。“问 题就是去了解从本能到智力的过渡,或者说智力从本能之中的出现。”④ 最后,皮亚杰认为,儿童从本能到理智的发展过程与“自我中心”状态的理论紧密联系在 一起。指出,从个体认识的发生学角度来看,由于初生婴儿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动物,还不能 建立起主客体概念。因此,从本能到智力的认识进化过程,也就是由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不分 的混沌状态到主客体分化的不断建构过程,也就是自我中心状态的不断出现与脱离。正好,这表 明皮亚杰的自我中心状态理论,受到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儿童自发宗教自我中心 状态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自恋、潜意识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三)对“重演论”的借鉴 儿童宗教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发现象,还是神学家宣扬的神的启示?围绕这 个问题,尤其是儿童有没有自发宗教观念,国外学者大致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派认为儿童宗教意 识来源于儿童外部的社会环境,是获得性的,也是社会性的,不是神启的。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 美国的艾姆斯、普拉特、斯塔伯格、阿尔伯特等;中国学者持有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另外一派认 为,儿童个体意识发展过程,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霍 尔、弗洛伊德等。皮亚杰运用他的天才智慧,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儿童心理学的新理论和新见解 对霍尔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吸收借鉴,并釆取各家之长解释儿童的心理状态。 霍尔的重演论指出,每个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宗教意识的出 现,例如:儿童智力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万物有灵论”(即泛灵论)现象,就是这种自发宗教 意识的特征之一。霍尔还认为,儿童个体宗教意识的发展,基本上是人类宗教意识发展的重演。 他指出,依据“重演论”的思想,使儿童迅速而健康地通过必然要经历的各个阶段——万物有 灵、巫术和宗教等,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弗洛伊德赞成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从万物有灵开始的,其间通过宗教阶段,最后达到科学阶 段。他采用类比法广泛地运用于比较宗教学、历史、人类学等学科,并得出结论:人类文化史上 ①(美〕加德纳·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567、551页。 ②《弗洛伊德自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3-44页。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1页 ④〔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65页。 术期刊数据库 11
皮亚杰 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童推向画面的中心。”① 弗洛伊德提 出的 “儿童是成人之父 ”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 内容 ,认 为 :虽然幼年时代的大部分印象会被遗忘 ,但有些印象会在成长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会形成 日后患神经症病的倾 向。”② 把对人的一切方面的性情研究都追溯 到人的早期 阶段的经历 ,这是 弗洛伊德的思维模式 ,客观上 推动着心理学 的研究把焦点从成人转 向儿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 ,皮亚杰把儿童作为毕生研究的对象 ,并对儿童 自发宗教心理做了开拓性的诠释。所 以皮亚杰 说 :“十分明显,我要多么感谢精神分析论 ,因为我认为这个理 沦对于原始思维的心理学产生了 革命 的作用 。”③ 其次,通过对理性主义和反理性 主义 的反思 ,皮亚杰确立 了儿 童发生认识论研究的总体 方 向。从对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分析 ,皮亚杰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 ,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各有缺陷。反理性主义把理性归结为经验或本能,而理性 主义把理性看作是与经验 、本能毫无关 系的空中楼阁。在这两条对立 的道路之 间,应当有一条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中间道路 。从这一 中间 道路 出发 ,既应看到为反理性主义者所排斥 的 “内源因素”、理性能力 (认识的结构 、形式和范 畴 )的存在 ;同时又不能像理性主义者那样把这种 “内源因素”、理性能力看作是作为一种遗传 程序先验存在的东西 。皮亚杰认为: “内源因素”本身亦 即理性 的能力有一个发生 的过程。那 么 ,第二 ,这一发生过程的起点是什么?理性能力的胚芽是什么?皮亚杰 明确指出是本能。 “问 题就是去了解从本能到智力的过渡,或者说智力从本能之中的出现。”④ 最后 ,皮亚杰认为 ,儿童从本能到理智的发展过程与 “自我 中心”状态 的理论紧密联系在 一 起。指出,从个体认识的发生学角度来看 ,由于初生婴儿作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动物 ,还不能 建立起主客体概念。因此 ,从本能到智力的认识进化过程 ,也就是由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体不分 的混沌状态到主客体分化 的不断建构过程 ,也就是 自我 中心状态 的不断出现与脱离。正好 ,这表 明皮亚杰的 自我中心状态理论 ,受到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儿童 自发宗教 自我中心 状态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 自恋、潜意识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三)对 “重演论”的借鉴 儿童宗教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发现象 ,还是神学家宣扬的神 的启示?围绕这 个 问题 ,尤其是儿童有没有 自发宗教观念 ,国外学者大致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派认为儿童宗教意 识来源于儿童外部的社会环境 ,是获得性的,也是社会性的 ,不是神启 的。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 美国的艾姆斯 、普拉特、斯塔伯格 、阿尔伯特等 ;中国学者持有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另外一派认 为 ,儿童个体意识发展过程 ,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霍 尔 、弗洛伊德等。皮亚杰运用他的天才智慧,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儿童心理学的新理论和新见解 , 对霍尔和弗洛伊德 的理论吸收借鉴 ,并采取各家之长解释儿童的心理状态。 霍尔的重演论指出 ,每个儿童在其发展过程 中,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 自发宗教意识 的出 现 ,例如 :儿童智力发展过程表现出来 的 “万物有灵论” (即泛灵论 )现象 ,就是这种 自发宗教 意识的特征之一 。霍尔还认为,儿童个体宗教意识 的发展 ,基本上是人类宗教意识发展的重演。 他指出,依据 “重演论” 的思想 ,使儿童迅速而健康地通过必然要经历的各个 阶段——万物有 灵 、巫术和宗教等 ,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弗洛伊德赞成人类精神 的发展是从万物有灵开始的 ,其间通过宗教 阶段 ,最后达到科学阶 段 。他采用类 比法广泛地运用于 比较宗教学 、历史 、人类学等学科 ,并得出结论 :人类文化史上 ① [美]加德纳 ·墨菲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 567、551页。 ② 《弗洛伊德 自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 43—44页。 ③ (瑞士]让 ·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年,第 11页。 ④ [瑞士]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 65页。 · 11·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的万物有灵时期相当于幼儿期;宗教时期相当于儿童对父母恋情期;科学时期相当于个体精神成 熟期。 皮亚杰发展了霍尔提出的重演论。一方面,他肯定了精神分析学说强调早期儿童经验的作用 及对成人宗教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批评精神分析理论有依据成人精神疾病来创建儿童早 期情绪生活的危险。①皮亚杰认为,人类认识不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并认为 从儿童说明成人,比从成人说明儿童”更好些。②他确信,揭露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唯一途 径,是研究儿童个体发展情况,“儿童的逻辑与原始种族的逻辑在某些方面十分相似…在科学 史和科学的哲学中以及在认识论中,所有这一切领域的知识和儿童逻辑发展的联系比我们所想到 的联系要密切得多”。③他的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世界概念》等,通过临床法列 举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儿童个体宗教意识的发展和人类宗教意识的发展,不仅在相应的 发展阶段上,而且在宗教意识的某些特征上都有相似之处。在这里,皮亚杰对个体和整个人类在 认识的起点问题上的一致性提出了两点论证:一是认识发展过程阶段性的一致,无论哪一个人或 整个人类,认识的最初阶段都是儿童时期的思维;二是心理发展呈现稳定性,尽管认识的内容会 有变化,但认识的机制基本一致。 日前,国内外学者和心理学家们一般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 影。④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几个阶段大致与人类思维发展相符的思想,已经成为儿童宗教心 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在儿童宗教意识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儿童的宗教观念是后天习得的,还是自发的,亦或 是神启的。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在生活实践中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测试,不仅说明儿童宗教自发观念 的存在,还确定了儿童自发宗教观念的测定标准和方法。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自发观念检测的三项测定标准(有的学者分为五项),一是儿童自发观念 与心理结构密切相关,儿童能顶得住任何相反的暗示测试;二是被试儿童随着年龄的成长,原来 的观念逐渐进步,并越来越近似成年人的概念,这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真实发展的趋向仍是一种自 发的确信;三是同一年龄水平的儿童对某个问题,大多数给予一致性回答,那么这种观念也是自 发。⑤皮亚杰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把儿童的应答看做是儿童对客观现象的一般的智力倾向性。研 究的目的不在于探索儿童在想些什么具体内容,而是探索运用什么方法引导儿童做出具有世界观 倾向的应答。例如,在有关事物起源问题的应答中,那种共同的人为性观点总是在引导幼儿做出 这样那样的应答。而随着儿童长大,它才逐渐地让位于自然界自身的因果律解释。 受精神分析法的影响,皮亚杰综合了观察法、自由谈话法和实验法的技术,创造了他自己的 临床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提问的艺术”,⑥其新颖之处不仅仅在于记录儿童的 回答,还让儿童主动地谈话。“如果我要追踪儿童的每一个答案,我让他带头,诱导他越来越自 由地讲话,我们将逐渐在智力的每一个部门创立一种临床分析法,类似精神病医生作为诊断手段 所釆取的那种方法。”⑦当然,这里的临床法不同于没有固定主题的自由谈话法,也不同于运用 标准问题向被试者提问的测验法。他在同儿童进行自由交谈时,不把成人所希望的正确答案强加 D〔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第19页。 ②〔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13页。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第12页 ④世瑾:《宗教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94页。 ⑤同上,第106页。 ⑥〔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第6页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的万物有灵时期相当=F幼儿期;宗教时期相 当于儿童对父 母恋情期 ;科学时期相当于个体精神成 熟期。 皮亚杰发展了霍尔提 出的霞演论。一方面 ,他肯定了精神分析学说强调早期儿童经验的作用 及对成人宗教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批评精神分析理论有依据成人精神疾病来创建儿童早 期情绪生活的危 险。① 皮亚杰认为 ,人类认识不管有多么复杂 ,都可 以追溯到儿童时期 ,并认 为 “从儿童说明成人 ,比从成人说 明儿童” 更好些 。② 他确信 ,揭露史 前人类认 识功 能的唯一途 径 ,是研究儿童个体发展情况 ,“儿童的逻辑与原始种族的逻辑在某些方丽十分相似 ……在科学 史和科学的哲学中以及在认识论 中,所有这一切领域的知识_不1iJL童逻辑发展的联 系比我们所想到 的联系要密切得多”。③ 他的著作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世界概念》 等,通过临床法列 举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儿童个体宗教意识的发展和人类宗教意识的发展 ,不仅在相应的 发展阶段 r,而且在宗教意识的某些特征上都有相似之处。在这里 ,皮亚杰对个体和整个人类在 认 识 的起点 问题 上 的一致 性提 出 了两点论 证 :一 是认识 发展 过 程阶段性 的一致 ,无论 哪一 个 人或 整个人类 ,认识的最初阶段都足儿童时期的思维 ;二是心理发展呈现稳定性 ,尽管认识的内容会 有变化 ,但认识的机制基本一致。 口前,国内外学者和心理学家们一般认为 ,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 影。④ 皮 杰关于儿 豪认知发展几个阶段大致 与人类思维发展相符 的思想 ,已经成为儿童宗教心 理研究 的理 论基础 。 (四) 研究 方法 在儿童宗教意识研究 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儿童的宗教观念是后天习得的,还是 自发的 ,亦或 是神启 的。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在生活实践中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测试 ,不仅说明儿童宗教 白发观念 的存在 ,还确定了儿童 自发宗教观念的测定标准和方法。 皮 哑杰提出了儿童 自发观念检测的三项测定标准 (有的学者分为五项 ),一是儿童 自发观念 了心理结构密切相关 ,儿童能顶得住仟何相反的暗示测试 ;二是被试儿童随着年龄的成长 ,原来 的观念逐渐进步 ,并越来越近似成年人的概念 ,这反映了儿毫的心理真实发展的趋 向仍是一种 自 发的确信 ;三是问一年龄水平的儿童对某个问题 ,大多数给予一致性回答 ,那么这种观念也是 自 发。⑨ 皮亚杰认为 ,最重要的应该把儿童的应答看做是儿童对客观现象的一般 的智力倾向性 。研 究的日的不在于探索儿童在想些什么具体 内容 ,而是探索运用什么方法引导儿童做出具有世界观 倾向的应答。例如 ,在有关事物起源 问题的应答中,那种共同的人为性观点总是在引导幼儿做出 这样那样 的应答。而随着儿童长大 ,它才逐渐地让位于 自然界 自身的因果律解释。 受精神分析法 的影响 ,皮亚杰综合了观察法 、自由谈话法和实验法的技术 ,创造 了他 自己的 “临床法”,这种方法是 “一种艺术 ,是 一种提问的艺术”,⑥ 其新颖之处不仅仅在于记录儿童的 回答 ,还让儿童主动地谈话 。“如果我要追踪儿童的每一个答案 ,我让他带头,诱导他越来越 自 由地讲活,我们将逐渐在智力的每一个部 f-j'0:~立一种临床分析法 ,类似精神病医生作为诊断手段 所采取 的那种方法 。”⑦ 当然 ,这里 的临床法不同于没有 固定 主题的 自由谈话 法,也不 同于运用 标准问题 向被试者提问的测验法。他在同儿童进行 自由交谈时 ,不把成人所希望的正确答案强加 ① [瑞 士]J.皮 亚杰 ,B.英海尔德 :《儿童心理学》,第 l9页 。 ② [瑞士]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第 13页。 ③ [瑞士 ]让 ·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第 12页。 ④ 世瑾:《宗教心理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94页。 ⑧ 同上 ,第 106页。 ⑥ (瑞士]让 ·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第6页。 ⑦ 同上 ,第 5页 。 · l2 .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给儿童,通过灵活的谈话可以看到儿童的复杂的思维模式,并用适当的问题来探索隐藏在现象背 后的本质的东西。 皮亚杰还致力于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个体意识发生系统和人类意识发生系统之间的类似性 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类比法,把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同人类智力发展加以比较,完全不同于德国的冯 特和法国的列维·布留尔,不同于他们从民族风俗习惯、神话故事等路径探讨原始人类生活情 况 二、皮亚杰儿童宗教心理思想要点 (一)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 皮亚杰在其《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用“自我中心”这一术语来指代精神分析学派 的我向思维。①自我中心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其内在的智慧。儿童逻辑的、言语的和关于 世界观念的特点,不过是这种自我中心智慧立场的结果②。要研究儿童宗教观念发展理论,必须 了解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主义”。 1.自我中心主义与儿童发展的典型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概括为一种不断的自我中心化和不断地打破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早期儿童的活动表明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这时期的儿童显示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化。 然而,随着儿童自身活动作用的结果,“永久客体”概念的形成,幼儿在1至2岁时便爆发了 “哥白尼式的革命”。幼儿时期爆发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与科学史上的那场革命具有同等的意 义。他说,“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主体的身体 开始被看作是处于一个空间中的诸多客体中的一个。”③以下两阶段是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较 强的阶段 )感知运动(0-2岁) 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自我和外在世界还没有明确地分化开来,即婴儿所体验到和所感知 到的印象还没有涉及到一个所谓自我这样一种个人意识,也没有涉及到一些被认为自我之外的客 体。婴儿除自已动作外,没有世界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自我中心”的。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用符号和内部想象去思维,但他们的思考是无系统和不合逻辑的,他们 是从自我中心出发来考虑问题,与成人的思维极不相同,但与0-2岁阶段相比,自我中心观念 2.自我中心主义分类 林菁在其《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一文中对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论 述较为细致,皮亚杰著作中主要从以下六方面来阐述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 (1)言语 皮亚杰观察了两个卢梭学院“幼儿之家”的儿童言语,他把学前儿童言语的机能分为自我 ①精神分析学派区别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有指向的或智力的思维;另外一种是无指向的,如列 维·布留尔的我向思维;并指出我向思维是潜意识的,其不在意识之内,也不适应现实,而是为自己创造 的一个想象的梦想世界。我向思维主要靠形象发生作用,并通过间接的方法表达本身,借助于符号与神话 来激起产生他的感情。参见〔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第63页。 ②〔苏联〕奥布霍娃:《皮亚杰的概念:赞成与反对》,北京:商务印书馆,第8页 ③〔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24页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 给儿童 ,通过灵活的谈话可以看到儿童的复杂的思维模式 ,并用适当的问题来探索隐藏在现象背 后的本质的东西 。 皮亚杰还致力于通过实验研究来验汪个体意识发生 系统和人类 意识发生系统之 间的类似性 , 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类 比法 ,把儿童个体智力发展 同人类智力发展加以比较 ,完全不同于德 国的冯 特和法 国的列维 ·布留尔 ,不 同于他们从 民族风俗习惯 、神话故事等路径探讨原始人类生活情 况 。 二、皮亚杰儿童宗教心理思想要点 (一 )皮 亚杰 的 “自我 中心 主义 ” 皮亚杰在其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一书中,用 “自我中心”这一术语来指代精神分 析学派 的我 向思维。① 自我中心是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是其内在的智慧。儿童逻辑 的、言语的和关于 世界观念 的特点 ,不过是这种 自我中心智慧立场 的结果②。要研究儿童宗教观念发展理论 ,必须 了解皮亚杰的儿童 “自我中心主义”。 · 1.自我中心主义 与儿童发展的典型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概括为一种不断的 自我中心化和不断地打破 自我 中心化 的过程。 早期儿童的活动表明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 ,这时期 的儿童显示出强烈 的 iL4我中心化。 然而,随着儿 童 自身活动作用的结果 , “永久 客体 ”概念 的形成 ,幼儿在 l至 2岁时便爆发 了 “哥 白尼式的革命 ”。幼儿时期爆发的 “哥 白尼式 的革命” 与科学史上 的那场革命具有同等的意 义。他说 ,“所渭 ‘哥 白尼式 的革命 ’,就是 说,活动不再 以主体 的身体为 中心 了。主体的身体 开始被看作是处于一个空间中的诸多客体中的一个。”③ 以下两阶段是儿童 自我中心 主义表现较 强 的 阶段 : (1)感知运动 (0—2岁) 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 ,自我和外在世界还没有明确地分化开来 ,即婴儿所体验到和所感知 到的印象还没有涉及到一个所谓 自我这样一种个人意识 ,也没有涉及到一些被认为 自我之外的客 体。婴儿除 自己动作外 ,没有世界的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 “自我 中心”的。 (2)前运算思维 阶段 (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用符号和 内部想象去思维 ,但他们的思考是无系统和不合逻辑 的,他们 是从 自我中心出发来考虑问题 ,与成人的思维极不相同,但与 0—2岁阶段相 比,自我 中心观念 相对 变 弱 。 2.自我中心主义分类 林菁在其 《皮亚杰的儿童 “自我中心”理论述评》 一文中对皮亚杰 的 “自我中心主义 “论 述较为细致 ,皮亚杰著作 中主要从以下六方 面来 阐述儿童的 自我中心主义。 (1)言语 皮亚杰观察 了两个卢梭学院 “幼儿之家” 的儿童言语 ,他把学前儿童言语 的机能分为 自我 ① 精神分析学派区别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 ,~种是有指向的或智力的思维;另外一种是无指向的 ,如列 维 ·布 留尔 的我 向思维 ;并指 出我 向思维是 潜意识 的,其 不在 意识 之 内,也 不适应 现实 ,而是 为 自己创 造 的一个想象的梦想世界。我向思维主要靠形象发生作用 ,并通过间接的方法表达本身,借助于符号与神话 来激起产生 他的感情 。参见 [瑞 士]让 ·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第 63页 。 ② [苏联]奥布霍娃:《皮亚杰的概念 :赞成与反对》,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 8页。 ③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 24页。 · 】3 ·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中心言语(包括重复、独白和集体独白三个范畴)和社会化言语(包括适应性告知、批评、命 令请求和威胁、提问、答复五个范畴)。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它不考 虑听者的需要,可以用来指导行动而并不用来进行交流,有时是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 字词和音节。儿童语言约38%是自我中心的。 (2)游戏 在儿童的游戏中也能发现自我中心思维的特征,表现在儿童倾向于呆在一起各玩各的,每个 儿童都按照他自己的那种不协调的方式游戏着,只有到具体运算期,才能产生合作的游戏。如在 象征性游戏中,儿童经常以独白的方式对他自己说话,用以剌激、维持自己的行为,这个独白在 当时也只有主体本人懂得。同时,在游戏中儿童常常在随意的幻想和言语刺激的影响之下,对动 物和无生物发出命令,如“这是小兔子的家,小兔在睡觉,小黄狗在看家,不要吵呀! (3)“泛灵论”(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论’同样起源于不能区分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幼儿认为凡是运动中的物 体都是有生命的和有意识的,风知道它自己的吹动,太阳知道它自己的运转等。”“泛灵论”的 产生与自我中心主义也有关系。在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他们的思 维经常是泛灵论的,他们把意识和情感看作无生命物质的属性,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他们自己那 样活动。四岁到六岁左右,儿童把对人类有用的任何事物都看作有生命的,太阳是有生命的, 因为它带来光”;山没有生命,“因为它不会做任何事”。约在六岁到八岁,儿童认为只有活动 的东西有生命,如桌子、花都没有生命,因为它们不能活动,而自行车、云是有生命的。在八岁 左右,儿童才把有生命的东西限于能自己活动的东西,如太阳和风。最后,才把有生命的东西限 于动物和植物。皮亚杰在他研究中指出“泛灵论”的实质:它产生于儿童把事物同化于他自己 的活动之中,是由于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 (4)梦 皮亚杰也试图证明幼儿关于梦的概念也与自我中心主义有关。当儿童是“自我中心”的时 候,他们就不能了解像梦那样为个人具有的、主观体验的范围。皮亚杰调查了儿童关于梦的概 念,认为儿童对梦的理解似乎遵循一个特别的顺序。最初,儿童似乎相信梦是真实的,孩子说他 看见巨人在地板上的脚印。不久以后,儿童发现梦不是真的,是从外面来的,是其他人看得见 的。在具体运算期,儿童逐渐领悟到梦不但不真实,而且看不见,是内部发生的,位于内部的。 (5)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在早期阶段,大约延续到十岁,儿童认为行为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经常说 规则来自有声望的权威,来自政府或上帝。年龄较小儿童的基本道德态度是道德法律,而自我中 、主义是与道德法律携手前进的。幼儿仅从一个角度把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上面交下来的,因此 他们釆取盲目服从和必须遵循的态度,他们还不能明白,规则是怎样建立于两个以上的同伴采取 合作的方式,协调他们不同目的的相互协议的基础上的。皮亚杰推断:大约十岁左右的儿童达到 道德自律时,也通过处理与伙伴的相互关系相同的方式克服自我中心主义。 6)科学作业 照皮亚杰看来,自我中心主义与儿童科学作业,如守恒实验的完成也存在着一种联系,正如 自我中心”的儿童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一样,不能守恒的儿童只集中于问题的一个方面。例 如,将水从一个玻璃杯倒向一个较矮、较宽的杯子时,儿童集中于一个单一的、显著的“量度 高度”的不同,他不能脱离“中心”而同时考虑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维度,他是借助于 简单的、单程的行为去感知事物的。①。 ①林菁:《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国家哲,14 术期刊数据库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中心言语 (包括重复、独 白和集体独 白三个范畴 )和社会化言语 (包括适应性告知 、批评 、命 令请求和威胁 、提问、答复五个范畴)。皮亚杰认为 自我 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 ,它不考 虑听者 的需要 ,可以用来指导行动而并不用来进行交流,有时是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 字词和音节 。儿童语言约 38%是 自我 中心的。 (2)游戏 在儿童的游戏中也能发现 自我中心思维的特征 ,表现在儿童倾 向于呆在一起各玩各的 ,每个 儿童都按照他 自己的那种不协调的方式游戏着 ,只有到具体运算期 ,才能产生合作 的游戏。如在 象征性游戏 中,儿童经常以独 自的方式对他 自己说话 ,用以刺激 、维持 自己的行为,这个独 白在 当时也只有主体本人懂得 。同时 ,在游戏中儿童常常在随意的幻想和言语刺激的影响之 下,对动 物和无生物发出命令 ,如 “这是小兔子的家,小兔在睡觉 ,小黄狗在看家 ,不要吵呀 !,, (3) “泛灵论” (万物有灵论) “ ‘万物有灵论 ’同样起源于不能区分心理 的东西和物理 的东西 :幼儿认为凡是运 动中的物 体都是有生命的和有意识的,风知道它 自己的吹动,太阳知道它 自己的运转等。” “泛灵论” 的 产生与 自我中心主义也有关系。在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 ,他们 的思 维经 常是泛灵论的 ,他们把意识和情感看作无生命物质的属性 ,认为每一样事物都像他们 自己那 样活动 。四岁到六岁左右,儿童把对人类有用 的任何 事物都看作有生命 的,太 阳是有生命 的, “因为它带来光”;山没有生命 ,“因为它不会做任何事”。约在六 岁到八 岁,儿童认 为只有活动 的东西有生命 ,如桌子、花都没有生命 ,因为它们不能活动 ,而 自行车 、云是有生命的。在八岁 左右 ,儿童才把有生命的东西限于能 自己活动的东西 ,如太 阳和风。最后 ,才把有生命 的东西限 于动物和植物。皮亚杰在他研究 中指 出 “泛灵论” 的实质 :它产生于儿童把事物 同化 于他 自己 的活动之中,是 由于内在 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 尚未分化 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 (4)梦 皮亚杰也试 图证明幼儿关于梦的概念也 与 自我 中心 主义有关。当儿童是 “自我 中心” 的时 候 ,他们就不能了解像梦那样为个人具有 的、主观体验 的范围。皮亚杰调查 了儿童关于梦 的概 念 ,认为儿童对梦的理解似乎遵循一个特别的顺序 。最初 ,儿童似乎相信梦是真实的,孩子说他 看见巨人在地板上的脚印。不久以后 ,儿童发现梦不是真的,是从外面来 的,是其他人看得见 的。在具体运算期 ,儿童逐渐领悟到梦不但不真实,而且看不见 ,是内部发生的,位于内部的。 (5)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 ,在早期阶段 ,大约延续到十岁 ,儿童认为行为规则是 固定不变 的。他们经常说 规则来 自有声望的权威 ,来 自政府或上帝 。年龄较小儿童的基本道德态度是道德法律 ,而 自我中 心主义是与道德法律携手前进的。幼儿仅从一个角度把规则看作是绝对 的,上面交下来的 ,因此 他们采取盲 目服从和必须遵循的态度,他们还不能明白,规则是怎样建立于两个 以 上的同伴采取 合作的方式 ,协调他们不同 目的的相互协议的基础上 的。皮亚杰推断 :大约十岁左右的儿童达到 道德 自律时 ,也通过处理与伙伴 的相互关系相同的方式克服 自我 中心主义 。 (6)科学作业 照皮亚杰看来 ,自我中心主义与儿童科学作业 ,如守恒实验的完成也存在着一种联系 ,正如 “自我 中心”的儿童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一样 ,不能守恒 的儿童只集 中于问题的一个方面。例 如 ,将水从一个玻璃杯倒向一个较矮 、较宽 的杯子时 ,儿童集 中于一个单一的 、显著 的 “量度 — — 高度” 的不同,他不能脱离 “中心 ”而同时考虑 问题的两个方面 、两个维度 ,他是借助于 简单的 、单程的行为去感知事物 的。①。 ① 林菁:《皮亚杰的儿童 “自我中心”理论述评》,《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 1期。 · l4 ·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总之,儿童是按完全不同的自我中心思维方式,与成人十分不同地考虑梦、道德、生命以及 科学事实,并自发地用道德的、万物有灵论和人工论来解释自然现象。 (二)皮亚杰的因果观念 儿童初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儿童看来,任意的结合会产生一个重要的现象,一切事物都 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总可以用别的事物来说明,儿童的心理没有“偶然”的观念。故此,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没有什么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暂时联系与条件反射)。儿童并不知 道客观的因果联系,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目的,都是按照一个既定的计划事先安排好了的。皮 亚杰把这种因果观念叫做前因果观念。 皮亚杰对3-15岁(青春期)儿童的因果观念做了细微的观察,并分成17种因果观念,且 因果观念之间是连续的,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时期(1-6种)因果观念是心理的、现象主义 的、最后目的的和魔术的。第二个时期(7-9种)因果观念是人造论的、泛灵论的和动力学的 第三个时期(10-17种)因果观念逐渐消失,理性的科学因果观逐渐取代前因果论。第 个时期的因果观念是前因果观念,第三个时期的因果观念是反映事物因果联系的物理因果观念 儿童自发宗教观念主要集中在前两个时期,即前因果观念时期。例如: 第一种,动机的因果观念。儿童把心理动机当做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河水湍湍而流是因为 人或上帝希望它这样流。这种因果观念是儿童最早的因果观念。在儿童三岁时出现。 第五种,魔术的因果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儿童把物理过程系统地同化于自己的动作 中,从而产生了类似魔术的看法,认为因果之间无需空间联系。许多四到六岁的儿童认为,月亮 跟着自己走,能迫使月亮跟着自己走。月亮与儿童,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其间就没有空间 联系。这种因果观念就是魔术的因果观念 第八种,泛灵论的因果观念。儿童认为,事物都有生命有意识,所以他就用生命来解释事物 的运动。在儿童看来,云彩和天体之所以运动是因为它们有生命。这种因果观念也是在主体与客 体有了一定分化之后才出现的,在儿童看来,正是人把生命和意识赋予事物的。 第九种,动力学的因果观念。起初,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后来,他们认为 只有运动的事物才有生命。七到八岁的儿童认为,星、火、风、水是有生命的,所以它们能够自 己运动。这时,儿童把生命看成是事物运动的动力。这种因果观念是泛灵论因果观念的进一步发 展,只有在泛灵论因果观念中主体把生命赋予客体之后,在儿童能把运动的事物与不运动的事物 加以区分时,才会把生命看成是事物运动的动力。① 皮亚杰在阐述因果关系时,其目的是要说明因果性首先是从实践的先后次序中产生的,儿童 的活动常常是事件的先后次序的一个要素;皮亚杰在其他地方是把这一点作为儿童思维的自我中 心性质来提的。只有在较晚的年龄阶段,因果性才从儿童活动中分离出来,并具有物理的性 (三)儿童自发宗教观念发生的四阶段 在《儿童心理学》、《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生认识论原理》等著作中,皮亚杰论述了从 出生的婴儿到青春期少年(15岁)思维发展的四个必经阶段,并断断续续地探讨了儿童在这个 四个阶段中表现出来的宗教意识的特征 第一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没有概念活动,初生婴儿不分主体和外界客体,属于“无意识的自 我中心状态”。婴儿通过感觉运动图式,如抓取、吮吸等动作来适应世界。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 李浙生:《皮亚杰关于儿童因果观念的思想》,《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5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皮亚 杰 的儿 童 宗教意 识述 评 ◎ 总之 ,儿童是按完全不 同的 自我中心思维方式 ,与成人十分不同地考虑梦、道德 、生命 以及 科学事实 ,并 自发地用道德的 、万物有灵论和人工论来解释 自然现象 。 (二)皮亚杰的因果观念 儿童初期是以 自我为中心的 ,在儿童看来 ,任意的结合会产生一个重要的现象 ,一切事物都 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总可 以用别的事物来 说明 ,儿童的心理没有 “偶然” 的观念。故此 ,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没有什么事物是偶然发生 的 (暂时联系与条件反射 )。儿童并不知 道客观的因果联系,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 目的 ,都是按照一个既定的计划事先安排好了的。皮 亚杰把这种 因果观念叫做 前因果观念。 皮 亚杰对 3一l5岁 (青春期 )儿童的因果观念做了细微的观察 ,并分成 17种 因果观念 ,且 因果观念之间是连续的,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 时期 (1—6种 ) 因果观念是心理 的、现象主 义 的、最后 目的的和魔术的。第二个时期 (7—9种 )因果观念是人造论的、泛灵论 的和动力学的。 第三个时期 (1O一17种 )因果观念逐渐消失 ,理性 的科学 因果 观逐渐取代前因果论 。第一 、二 个时期 的因果观念是前 因果观念 ,第三个时期的因果观念足反映事物因果联系的物理因果观念。 儿童 自发宗教观念主要集 中在前两个时期 ,即前 因果观念时期。例如 : 第一种 ,动机的因果观念。儿童把心理动机 当做一切事物运动的原因。河水湍湍而流是因为 人或上帝希望它这样流。这种因果观念是儿童最早的因果观念。在儿童三岁时出现。 第五种 ,魔 术的因果观念 。在 日常生活中 ,由于儿童把物理过程系统地 同化于 自己的动作 中,从而产生 ¨『类似魔术 的看法 ,认为因果之间无需空间联系。许多 四到六岁的儿童认为 ,月亮 跟着 自己走 ,能迫使月亮跟着 自己走 。月亮与儿童 ,一个在天上 ,一个在地上 ,其间就没有空间 联系。这种因果观念就是魔术的因果观念 第八种 ,泛灵论 的因果观念。儿童认为 ,事物都有生命有意识 ,所以他就用生命来解释事物 的运动。在儿童看来 ,云彩和天体之所以运动是因为它们有生命。这种因果观念也是在主体与客 体有了一定分化之后才出现的,在儿童看来 ,正是人把生命和意识赋予事物 的。 第九种 ,动力学的因果观念 。起初 ,儿童认 为 ,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后来 ,他们认为, 只有运动的事物才有生命 。七到八岁的儿童认为,星、火 、风 、水是有生命的 ,所以它们能够 自 己运动。这时 ,儿童把生命看成是事物运动的动力。这种因果观念是泛灵论因果观念 的进一步发 展 ,只有在泛灵 沦因果观念 中主体把生命赋予客体之后 ,在儿童能把运动的事物与不运动的事物 加 以区分时,才会把生命看成是事物运动的动力 。① 皮亚杰在阐述因果关 系时 ,其 目的是要说明因果性首先是从实践 的先后次序 中产生的,儿童 的活动常常是事件的先后次序的一个要素 ;皮亚杰在其他地方是把这一点作为儿童思维的自我 中 心性质来提 的。只有 在较晚 的年 龄阶段 ,因果性才 从儿童 活动 中分 离出来 ,并具有物理 的性 质 。② (三)儿童 自发宗教观念发生的四阶段 在 《儿童心理学》、《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生认识论原理》 等著作 中,皮亚杰论述 了从 出生的婴JLN青春期少年 (15岁)思维发展的四个必经阶段 ,并断断续续地探讨 了儿童在这个 四个阶段中表现出来 的宗教意识的特征。 第一阶段 (0—2岁):感知运动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 ,婴儿没有概念 活动 ,初 生婴儿不分主体 和外 界客体 ,属于 “无意识 的 自 我 中心状态”。婴儿通过感觉运动图式 ,如抓取 、吮吸等动作来适应世界 。这一 阶段是思维 的萌 ① 李浙生:《皮亚杰关于儿童因果观念的思想》,《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第 2期。 ②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 5页。 · l5 ·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刚出生头两年的婴儿无所谓宗教意识,如果说有,真正的 宗教就是一切事物 第二阶段(2-7岁):前运演阶段(表象运演) 在前运演阶段,儿童借助语言频繁地以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故也称之为表象运演阶段 儿童开始把物体本身和物概念区分开来,但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 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该阶段依照“自我中心 的强度,分为两个发展时期 2-4岁阶段儿童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的特征,不能协调自我同他人的观点,即不能 以自身的行为图式去同化或顺应外在坏境和他人的观点。在对待物理世界和有关运动现象方面 儿童自我中心表现为:太阳、月亮和云彩等都围绕他自己运行。月亮跟人走是为了给人照路;人 睡了,月亮还在走,为了给猫儿、狗儿照路。此阶段表现为目的论和万物有灵论特征 4-7岁阶段儿童属于前运演阶段的知觉思维阶段。此阶段儿童拥有了有限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仍受知觉经验支配,对抽象的问题会得出错误的回答。皮亚杰认为,该阶段儿童思维与列维 布留尔的“原始人思维”十分相似。此阶段为目的论、泛灵论和人工论特征。皮亚杰认为,这 些特征是儿童自发宗教意识的表现,是研究儿童宗教心理的重要阶段。 第三阶段(7-12岁)具体运演阶段 此阶段儿童开始改变自发的万物有灵论的直观思维,意识中出现有条理的思维,但还不能摆 脱具体的形象,不能形成抽象概念。儿童对世界的解释逐渐减少泛灵论或人工论特征,而此时人 技术论(即人工解释和技术解释相结合)成为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12-青春期)形式运演阶段 此阶段儿童的“认识已越出现实”本身,无需具体事物为中介,就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 容分开,也能根据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儿童已能独立地做出道德评价。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四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发展顺序。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相邻 阶段不可逾越,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结构和年龄特征。在四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伴随儿童 感情、宗教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发展,出现泛灵论、目的论和人工论所表现出来的、令人深思的规 律性现象。 (四)儿童自发性宗教观念的特征 皮亚杰发现,儿童在前运演阶段是基于我向思维(自我中心)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思维发 展带有不同程度的目的论、泛灵论和人工论特征。并且与原始人的宗教意识发展有不少相似之 处。在皮亚杰的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中提出了儿童自发宗教观念的三大特征,主要表现 1.目的论特征 大量研究表明,在前运演阶段中,儿童“为什么”的询问非常多,在7岁以前,即前运演 阶段,儿童洵问的“为什么”还未能区分“有关原因的、有关动机的、提出证明的”三大类。 一个三岁儿童最早提出的问题或许是属于最初原因或目的的。例如:“为什么书上长有叶子?答 案至少有两类:一类是叶子使树保暖的最后目的,另一类属于最初原因,即“上帝把他放上去 的”。这就是说,儿童往往以拟人的观点来想生物和无生物的。又如:河水为什么流的这么急? 答案:人或上帝希望它这样。 皮亚杰指出,这种情况说明儿童思维发展的开始还分不出这类问题是目的论的,还是泛灵论 的,也分不出哪一种占上风。在《儿童心理学》中,皮亚杰进一步指出,对运演阶段的儿童来 说,目的论几乎是普遍存在的,此外,也发现了“实在论”的特征,即认为梦也和真实事物 样,对儿童来说,梦是在床上默想出来的微小的物质的动画片。这是由儿童不能区分心理的东西 国家哲·16·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 4期 芽期 ,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皮 q杰认为刚f_f{生头两年 的婴儿尤所谓宗教意识 ,如果说钉,真正的 宗教就是 一切事物。 第二阶段 (2—7岁):前运演阶段 (表象运演) 在前运演阶段 ,儿童借助语青频繁地以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 物,故也称之为表象运演阶段 。 儿奄歼始把物体本身和物慨念区分开来 ,但不能真正理解概念 的确切含 义,这时儿童开始 以符 号 作 为巾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 、想象或游戏之中。该 阶段依照 “自我 中心 ” 的强度 ,分为两个发展时期 : 2—4岁阶段儿童表现为强烈的 “自我中心” 的特征 ,不能协调 自我 同他人的观点 ,即不能 以 自身 的行为图式去同化或顺应外在坏境和他人的观点。在对待物理世界和有关运动现象方面 , 儿童 自我 中心表现为 :太阳 、月亮和云彩等都 围绕他 自己运行。月亮跟人走是为了给人照路 ;人 睡 r,月亮还在走 ,为 r给猫儿 、狗儿照路。此阶段表现为 目的论和万物有灵论特征。 4~7岁阶段儿童属于前运演阶段的钿1觉思维阶段 。此阶段儿童拥有 了 限的逻辑推理能力 , 但仍受知觉经验支配 ,对抽象的问题会得 出错误的回答 。皮 杰认为,该阶段儿童思维与列维 · 布留尔的 “原始人思维” 卜分卡H似。此阶段 为 目的论 、泛灵论和人 论特征 。皮哑杰认 为,这 些特征是儿童 自发宗教意识的表现 ,是研究 儿童宗教心埋的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 (7一l2岁)具体运演阶段 此阶段儿童开始改变 自发的万物有灵论的直观思维 ,意识 中出现有条理的思维 ,但还不能摆 脱具体的形象 ,不能形成抽象概念。儿童对世界的解释逐渐减少泛灵沦或人 [沦特征 ,而此时人 ¨r技术论 (即人工解释和技术解释相结合)成为儿童思维 的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 (12一青舂期 )形式运演阶段 此阶段儿童的 “认识 已越出现实”本身 ,无需具体事物为 中介 ,就能在头脑中把形 式和内 容分开 ,也能根据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儿童已能独立地做出道德评价。 皮 杰认 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四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发展顺序。由低级向高级 阶段发展,相邻 阶段不 可逾越 ,每个发展 阶段都有 自己独特结构和年龄特征 。在 四阶段的发展过程 中,伴随儿童 感情 、宗教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发展,出现泛灵论 、目的论和人工论所表现出来的 、令人深思的规 律性 现象 。 (四)儿童 自发性宗教观念的特征 皮业杰发现 ,儿童在前运演 阶段是基于我 向思维 (自我 中心 )对 因果关系的理解 ,思维发 展带有不 同程度的 日的沦、泛灵论和人 工 沦特征 。并且与原始人 的宗教意识 发展有不少相似之 处。在皮亚杰的著作 《儿童的语 言和思维》 中提 出了儿童 自发宗教观念 的三大特征 ,主要表现 为 : 1.日的沦 特征 大量研究表明 ,在前运演阶段中 ,儿童 “为 ‘么 ”的询问非常多 ,在 7岁 以前 ,即前 运演 阶段 ,儿童询问的 “为什么”还未 能区分 “有关 原因的 、有关动机的 、提 出证 明的”三大类。 一 个三岁儿童最 早提出的问题或许是属于最初原 因或 目的的。例如 :“为什么书上长有叶子?答 案至少有两类 :一一类是1卜子使树保暖 的最后 目的 ,另一类属于最初原 因,即 “上帝把他放上去 的”。这就足说 ,儿童往往以拟人的观点来想生物和无生物的。又如 :河水为什么流的这么急? 答案 :人或上帝希望它这样。 皮亚杰指出,这种情况说 明儿童思维发展的开始还分不出这类问题是 目的论的,还是泛灵论 的,也分不出哪一种占上风。在 《儿童心理学》 中,皮亚杰进一步指 出,对运演 阶段 的儿童来 说,目的论几乎是普遍存在 的,此外 ,也发现了 “实在论” 的特征 ,即认 为梦也 和真实事物一 样 ,对儿童来 说,梦是在床上默想出来的微小 的物质的动画片。这是由儿童不能区分心理 的东西 . 】6 .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和物理的东西的缘故。同样,万物有灵论也是起源于这种不能区分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的缘 2.泛灵论特征 3-5岁左右的儿童总把一切事物看成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因为“在儿童 看来,自然界中是没有机遇的,而一切事物都按照一个既存的明智计划为人类和儿童选好了的 以人类为中心”①。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没有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因而不能发现和理解客观事物 之间的固有联系,他们囿于主体本身一定的思维图式,用主体自身的特性(状态、行为、需要 等)去解释客体,因而他们所再现的这个现实世界是和实际宇宙的组织相反的。现实世界在他 们眼中成了一种有生命意向的东西,其特点就在于把死板的物体生命化而把心灵世界物质化 儿童看到月亮随人而动,认为月亮会走,闻到风声,认为风也会跑。皮亚杰在幼儿因为好奇 而自发的提问中发现,从儿童的这种询问,实验者可以探究出儿童的观点和信仰。他在《儿童 的物理因果概念》一书中,记述了一个儿童对“云彩为什么会动”的典型万物有灵论回答:“我 们走,云彩也走了。”“当人走时,它也走,”“晚上人都睡了,猫在走,还有狗在走,他们使得 云彩也跟着走了”。皮亚杰指出,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像云彩浮动,月亮会跟人走等现 象,因为他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毫无所知,所以他便把事物移动的原因和 动机混为一谈。这样,在儿童看来,所有的现象便都是活的、有生命的了。另有一个个案研究记 录表明,7岁左右的儿童把星、火、风、水都看成有生命、有意识的。皮亚杰以此认为,在儿童 发展过程中,同人类种族发展过程中一样普遍地出现一种先于人为性的泛灵论。儿童往往还用一 些和泛灵论相混合的人工论(或人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多种自然现象。儿童在回答问题中表 现出对事物的心理秩序和物理秩序之间混淆不清,以及事物的原因带有心理动机的痕迹,皮亚杰 称之为前因果关系,而泛灵论因果关系就是这种前因果关系中的一种。一般这种因果关系是先于 人为性的。 皮亚杰总结了儿童“泛灵论”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延续到4-5岁为止,儿童认为任何事物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在这个 阶段中,主体和客体完全混淆,相互渗透。现实常常被想象为魔幻般的活动。 第二阶段从4-6岁后开始到8-9岁。主客体开始区分,但是主观意向仍附着于客体之上。 儿童认为主体可以采取某些方式渗透于客体之中(如语言、形象、姿势等等)。魔幻和泛灵论依 然是构成该阶段的基本成分。 第三阶段从8-9岁到11-12岁。主客体开始分离,儿童开始认识到主体不必追随客体。魔 幻和泛灵论的成分趋于消失。 3.人工论特征 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人工论特征表现在儿童对事物起源的回答上。在儿童心目中,所有的事物 似乎都有由人或像人一样工作的神所创造的倾向。这种人工论是儿童观念发展中极为突出、系统 的特征。 皮亚杰在其《儿童的世界概念》一书最后一章中,详尽地探讨了儿童对世界的看法,以及 儿童思考自然界起源的人工论特征。皮亚杰把儿童的人工论定义为,儿童“把事物看作为人创 造的产物”的倾向。并把儿童想象太阳、月亮、云彩、天空、暴风雪和河流等自然现象的人工 论特征,划分成四个阶段或四类。 1)杂乱的人工论 这种杂乱的人工论表现为:儿童把自然界想象为是由人控制的存在。这个阶段是魔术、巫 ①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45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17·
皮亚杰的儿童宗教意识述评◎ 和物理的东西的缘故。同样 ,万物有灵沦也是起源于这种J小能区分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的缘 故 。 2.泛灵论特征 3—5岁左右的儿童总把一切事物看成 和人一样有生命 、有意识 、活的东西 , 为 “在 儿童 看来 ,自然界 中是没有机遇的 ,而一切事物都按照一个既存 的明智 计划为人类和儿童选 好了的 , 以人类为中心”①。这一f对期的儿童由于没有摆脱 自我 巾心状态 ,因而不能发现和理解客观事物 之间的固有联系 ,他们 同于主体本身一定的思维图式 ,用主体 自身的特性 (状态 、行为 、需要 等)去解释客体 ,因而他们所再现 的这个 现实世界是和实 际宇宙的组织相反 的。现实世界在他 fl'-]Hi~中成了一种有生命意向的东西 ,其特点就在于把死板 的物体生命化而把心灵世界物质化 。 儿童看 到月亮随人而动,认为月亮会走 ,闻到风声 ,认为风也会跑。皮亚杰在幼儿因为好奇 而 自发的提问中发现 ,从儿童的这种询问 ,实验者可以探究 出儿童 的观点和信仰 。他在 《儿童 的物理因果概念》 一书 中,记述 了一个儿童对 “云彩为什么会动” 的典型万物有灵论 回答 :“我 们走 ,云彩也走 了。” “当人走时 ,它也走 ,” “晚上人都睡了,猫在走 ,还有狗在走 ,他们使得 云彩也跟着走 了”。皮亚杰指 出,对这个年龄 阶段 的儿童来说 ,像云彩浮动,月亮会跟人走等现 象 ,因为他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毫无所知 ,所以他便把事物移动的原因和 动机混为一谈 。这样 ,在儿童看来 ,所有的现象便都是活的 、有生命的了。另有一个个案研究记 录表明 ,7岁左右的儿童把星 、火 、风 、水都看成有生命、有意识 的。皮亚杰以此认为,在 儿童 发展过程中 ,同人类种族发展过程中一样普遍地出现一种先于人为性的泛灵论。儿童往往还用一 些和泛灵论相混合的人l:l=论 (或人 为主义 )的观点来解释多种 自然现 象。儿童在 回答 问题 中表 现出对事物的心理秩序和物理秩序之间混淆不清 ,以及事物的原因带有心理动机 的痕迹 ,皮亚杰 称之为前因果关系,而泛灵论因果关系就是这种前因果关系中的一种。一般这种 因果关系是先于 人 为性 的 。 皮亚杰总结 了儿童 “泛灵沧”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 第一个 阶段延续到 4—5岁为止 ,儿童认为任何事物的活动都是有 目的、有意识 的。在这个 阶段中 ,主体和客体完全混淆 ,相互渗透 。现实常常被想象为魔幻般的活动。 第二阶段从 4—6岁后开始到 8—9岁。主客体开始 区分 ,但是主观意向仍附着 于客体之上 。 儿童认为主体可以采取某些方式渗透于客体之 中 (如语言、形象、姿势等等)。魔幻和泛灵论依 然是构成该 阶段的基本成分 。 第三阶段从 8—9岁到 11—12岁。主客体开始分离,儿童开始认识到主体不必追随客体。魔 幻和泛灵论 的成分趋于消失 。 3.人 工论 特 征 儿童智力发展 中的人工论特征表现在儿童对事物起源的回答上。在儿童心 目中 ,所有的事物 似乎都有由人或像人一样工作的神所创造的倾 向。这种人工论是儿童观念发展 中极为突出、系统 的特征。 皮亚杰在其 《儿童的世界概念》一 书最后一章中,详尽地探讨 了儿童对世界 的看法 ,以及 儿童思考 自然界起源的人工论特征。皮亚杰把儿童 的人工论定义为 ,儿童 “把事物看作为人创 造 的产物” 的倾 向。并把儿童想象太 阳、月亮 、云彩 、天空 、暴 风雪和河 流等 自然现象 的人工 论特征,划分成 四个阶段或四类 。 (1)杂乱的人工论 这种杂乱的人工论表现为 :儿童把 自然 界想象为是 }}j人控制的存在 。这个 阶段是魔术 、巫 ①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2年,第45页。 · l7 ·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4期 术、泛灵论、人工论相混杂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平均年龄约5岁左右。 (2)神话人工论阶段 此阶段特点是把一些自然现象的起源归结为人或神的力量。例如,六岁儿童认为太阳起源于 上帝,因为,太阳是上帝用一根火柴在天空点燃的一团火。这个阶段大致从4-7岁,此后便进 人一个中间阶段,出现第三类人工论。 (3)技术人工论阶段 此阶段特点是自然解释和人工解释相结合。例如,儿童解释说,太阳和月亮是由云雾形成, 但云雾起源于上帝,或起源于人们屋顶烟囱里冒出来的烟。这个阶段大致从7-10岁。 (4)内在的人工论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对自然现象起源的看法同人和神的活动毫无关系。人创造自然的观念已完全消 失。太阳、月亮纯粹是自然的名称。一个儿童思维达到这个阶段大约在10岁以后。 总之,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前运演阶段的儿童心理非常类似于原始人的心理。可以说,皮亚 杰研究儿童自发心理的年龄特征,以及其自发宗教观念的目的论、泛灵论和人工论特征,对进 步研究人类宗教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对于探索个体宗教世界观的形成的心理机制,具有积极意 三、进一步分析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从实验到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为认知心理学和思维心理学开辟了新的道 路,这是国际心理学界共同承认的。但皮亚杰的理论在今天仍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因此,皮亚 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以及他的研究成果是否符合我国儿童的情况和我国的国情,还有待进一步 探索和验证。 1.皮亚杰的儿童心理观念的发生带有先天论性质 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并不否认后天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但认为儿童因为“先天心理结构 所以是按顺序完成认识的。他过分强调生物适应性,较少论及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强调图 式,而不强调反映,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维果茨基较早认识到皮亚杰的先天论性质,并对 皮亚杰抛开儿童的历史发展来谈儿童心理发展,把儿童的心理发展看成是受内部力量驱使的过 程”进行了指责。①后期的苏联心理学家对维果茨基批判皮亚杰的观点进行了发展,认为:皮亚 杰先把儿童看做只是逐渐地和相当晚才参与社会关系系统的个体,然后才来考察儿童的心理发 展,这是错误的。其实,皮亚杰的理论并不是完全否定社会因素在认识发生中的作用。在发生认 识论中,社会化问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皮亚杰著作中提到,“社会性这个词,在认知意义 上是指儿童同成人的关系,它是文化教育和语言传递的源泉,而在感情意义上则指特殊情感特别 是道德情感的源泉。”② 总之,在各种对皮亚杰的批判中,对于儿童早期思维和语言等的来源问题,都集中在对其先 天论的批判,少有顾及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就儿童宗教观念的起源问题而言,皮亚杰的“儿童 宗教发生四阶段”和“儿童宗教三大特征”是在强调儿童宗教产生的自发性,否定了儿童宗教 来源的外部影响,比如,家庭、学校和社会。 2.对宗教起源和本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于宗教起源问题,在研究早期原始宗教时,除了坚持从生产力方面去找依据外,也可以结 ①〔苏联〕奥布霍娃:《皮亚杰的概念:赞成与反对》,第156页。 ②〔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第87、88页 国家18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世界宗教研 究》2012年第 4期 术 、泛灵论 、人工论相混杂的阶段 ,这个 阶段 儿童的平均年龄约 5岁左右。 (2)神活人工论阶段 此阶段特点是把一些 自然现象的起源归结为人或神 的力量。例如 ,六岁儿童认为太阳起源于 上帝 ,因为 ,太阳是上帝用一根火柴在天空点燃的一团火。这个阶段大致从 4—7岁 ,此后便进 入一个中间阶段 ,出现第三类人工论 。 (3)技术人工沦阶段 此阶段特点是 自然解释和人工解释相结合。例如 ,儿童解释说 ,太阳和月亮是由云雾形成 , 但云雾起源于上帝 ,或起源于人们屋顶烟囱里 冒出来的烟。这个阶段大致从 7—10岁。 (4) 内在的人工论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对 自然现象起源的看法 同人和神的活动毫无关系。人创造 自然的观念已完全消 失。太阳、月亮纯粹是 自然的名称。一个儿童思维达到这个阶段大约在 1O岁以后 。 总之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 :前运演阶段的儿童心理非常类似于原始人的心理。可以说 ,皮亚 杰研究儿童 自发心理的年龄特征 ,以及其 自发宗教观念的 目的论 、泛灵论和人工论特征 ,对进一 步研究人类宗教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对 于探索个体宗教世界观 的形成的心理机制 ,具有积极意 义 三、进一步分析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从实验到理论都有独到之处 ,为认知心理学和思维心理学开辟了新的道 路 ,这是国际心理学界共同承认 的。但皮亚杰的理论在今天仍是一个有争议 的理论。因此 ,皮亚 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以及他的研究成果是否符合我国儿童的情况和我国的国情 ,还有待进一步 探 索和验 证 。 1.皮亚杰的儿童心理观念 的发生带有先天论性质 ’ 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并不否认后天教育 和环境的作用 ,但认 为儿童 因为 “先天心理结构”, 所 以是按顺序完成认识的。他过分强调生物适应性 ,较少论及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强调 图 式 ,而不强调反映 ,具有明显 的唯心主义倾向。维果茨基较早认识到皮亚杰的先天论性质 ,并对 “皮亚杰抛开儿童的历史发展来谈儿童心理发展 ,把儿童的心理发展看成是受 内部力量驱使 的过 程”进行了指责 。① 后期的苏联心理学家对维果茨基批判皮亚杰的观点进行了发展 ,认为 :皮亚 杰先把儿童看做只是逐渐地和相当晚才参与社会关 系系统的个体 ,然后才来考察儿童 的心理发 展 ,这是错误的。其实 ,皮亚杰的理论并不是完全否定社会 因素在认识发生中的作用。在发生认 识论中,社会化问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皮亚杰著作 中提到 ,“社会性这个词 ,在认知意义 上是指儿童同成人的关系,它是文化教育和语言传递的源泉,而在感情意义上则指特殊情感特别 是道德情感 的源泉。”② 总之 ,在各种对皮亚杰的批判中,对于儿童早期思维和语言等的来源问题 ,都集中在对其先 天论的批判 ,少有顾及环境和教育 的影响。就儿童宗教观念的起 源问题而言 ,皮亚杰的 “儿童 宗教发生 四阶段”和 “儿童宗教三大特征 ”是在强调儿童宗教产生 的 自发性 ,否定 了儿童宗教 来源的外部影响 ,比如,家庭 、学校和社会 。 2.对宗教起源和本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于宗教起源问题 ,在研究早期原始宗教时,除了坚持从生产力方面去找依据外 ,也可以结 ① [苏联]奥布霍娃 :《皮亚杰的概念:赞成 反对》,第 156页。 ② [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第 87、88页。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