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卷第2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48 No. 2 015年3月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Mar.2015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秩序建构 与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丁长艳 (上海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上海200233)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发展命题,是基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两大转型即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从现代化的初级治理向复杂的 高级治理转变中所藴含“如何实现囯家治理体系内部的转型与完善”和“如何实现囯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 性”两大任务。因传统的体制弊端与现实治理需求多样性,国家治理的部分领域失效问题比较严重。中国的 国家治理要实现“国家战略规划与治理策略的统υ、¨治理的价值、制度与技术的统-″,通过塑造协调的政 治制度体系、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民主治理与复合治理的基本要求,从制度治 理、文化治理和技术治理等方面提升囯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关键词:国家治理;秩序;治理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D616,D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79(2015)02-000-07 The Order 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mod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a s national governance DING Changya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puts forward"im- proving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 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 It is based on the two large transforma- tion trends: from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o modern governance: from elementary level to senior and complex level of modernized governance. It contains two major tasks of how e the transforma- 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national inter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how to realize the validity and le- gitimacy of national govemance. Because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system and the realistic complicated demands, there are serious invalidation problems in some governance areas. It is neces sary for the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to realize " the unification of national strategy planning and monious political system, efficient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adaptiv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to pro- mote the capacity and standard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entering 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demo- cratic and complex governance in the fields of governances of system, cultur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收稿日期:20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研究”(编号:11Bz04) 作者简介:丁长艳(1984-),女,安徽庐江人,政治学博士,上海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参与性治理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48 卷第 2 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48 No. 2 2015 年 3 月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Mar. 2015 收稿日期: 2014 - 10 - 2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研究”( 编号: 11BZZ004) 作者简介: 丁长艳( 1984 - ) ,女,安徽庐江人,政治学博士,上海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参与性治理。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秩序建构 与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丁长艳 ( 上海行政学院 政治学教研部,上海 200233)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发展命题,是基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两大转型即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从现代化的初级治理向复杂的 高级治理转变中所蕴含“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内部的转型与完善”和“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 性”两大任务。因传统的体制弊端与现实治理需求多样性,国家治理的部分领域失效问题比较严重。中国的 国家治理要实现“国家战略规划与治理策略的统一”、“治理的价值、制度与技术的统一”,通过塑造协调的政 治制度体系、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民主治理与复合治理的基本要求,从制度治 理、文化治理和技术治理等方面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秩序; 治理模式; 转型 中图分类号: D616,D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79( 2015) 02 - 0009 - 07 The Order 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Mod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DING Changyan (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Shanghai 200233,China) Abstrac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puts forward“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 It is based on the two large transformation trends: from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o modern governance; from elementary level to senior and complex level of modernized governance. It contains two major tasks of how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national internal governance system,and how to realize the validity and legitimac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Because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system and the realistic complicated demands,there are serious invalidation problems in some governance area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to realize“the unification of national strategy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tactics”and unity of“management value,system and technology”,through shaping harmonious political system,efficient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adaptiv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to promote the capacity and standard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entering 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democratic and complex governance in the fields of governances of system,cultur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national governance; order; governance mode; transformation
10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 构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文化”需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有效治理国家是中国国家的基本发展目 标。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新形势下如何适应现代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主动 回应国家治理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是中国国家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现实需求。 中国的国家治理既要保持开放性与包容性,又要保持中国特色,因为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文化 和制度的产物,也是有意识回应全球化趋势的结果。当下中国需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的方式,通过“在政治体系结构与功能的自我完善中、在政治体系有效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在 政治体系预防危机和驾驭风险中”⑩累积合法性的发展战略,实现平稳与有序的体制转型与秩序建构, 塑造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治理的一般性趋势与中国国家治理的秩序建构 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与秩序、跨国与跨区域的国际社会组织与公司、全球性的 共同治理议题等,正在形塑不同于传统的复杂的治理形态。由依赖政府的单一权威模式走向多元主体 合作的治理发展趋势,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治理形态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现代国家治理的一般趋势与基本问题 治理一般被视为“关于权力、关系和责任:有影响力、能够做决定的人并且决策者是负责的” 治理重视塑造负责任的决策者与有能力的合作者。治理本身也是一种规则体系,治理主体之间互赖性 依存于平等的地位与关系。治理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扩 大,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得以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的需要,并实现各自的愿望。(-3治理正在改变 官僚制的运行原理,多层化合作日益替代权威决策模式。但并不意味治理的中心不再是政府,即使网络 化、分散化和私有化的势头正劲,仍然“笼罩在官僚制的阴影下”。尽管官僚体系内部的公共管理者仍 然不是十分热衷于合作,国不可否认的是官僚制仍十分重要。以下两种类型的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 定程度上都和官僚制有很大关系 其一,发达国家的再民主化趋势与重塑治理。政府从管理走向治理,意味着已经逾越关注行政 实践的传统,即超越了政府的边界,传统的政府中心统治机制发生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面远离了“官 僚国家和直接政府”的两极模式,被视为“第三类政党政府”模式。但是,曾经引以为傲的政府治理、社 会治理和个人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源于“管制、福利与发展”的复杂问题,也使得部分领域的问题不 少,发达国家的无效治理与统治失效问题凸显。弱政府-强市场逻辑支配的“无能力治理”缺陷日益明 显,导致政治激进主义现象频发,体制外的公民参与不断发生。尤其是“社会因素(如社会化的失败、传 统价值观的丢失)、政治因素(代表人民意志、引导輿论的党派体制的失败)、政府体制(无力决定和遏制 对国家的普遍不信任以及不认可)”图0等民主体制的内在缺陷,加上现实的治理问题,使如何重塑 理过程解决民主的深层次问题成为其主要任务。 其二,发展中国家民主转型失败与治理失败。近来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民主衰退、民主衰落、民主撤 退、民主倒退等问题说明,民主转型并没有改变治理无力、社会无序的问题,反而诱发了这种体制性矛 盾,不少国家和地区失败的治理现象频现。除了民主转型的条件不具备外,根源在于本来是弱政府的国 家,民主转型加剧了政府无力治理问题的严重性;而本来是强政府的国家民主转型后,仍然沿用传统的 管理逻辑。民主与治理从来都是一体双生的关系,不同时期两者的关系决定了国家治理绩效。关键是 民主能否给国家治理带来需要的资源,以及治理能否提供民主所需要的巩固条件。 民主提供国家治理的框架,治理提供民主的资源“从自反性现代化视角看,致力于摆脱作为社会 治理模式的代议制民主的困境,建构与后民族国家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和运作框架,再造民主政治生活, 成为‘治理革命’的使命。”圆与民主过程一样,治理也需要协调社会自治与权力控制间关系,治理的本 质是改变多元的社会自治与权力控制间关系的机制。从权力来源与服务提供方面看,多元社会主体参 与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横向合作关系,而不仅仅是作为辅助的功能或是延伸垂直型的管理关系。与无政 府主义不同的是,治理本身“并不反对组织,而是要形成一种横向网络……基于分散的、非官僚化的共 识型民主”。因为治理中形成社会权威不仅依据治理的好坏,也要根据获得最大的同意和最小的集中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构建适应中国“经济 - 社会 - 文化”需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有效治理国家是中国国家的基本发展目 标。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新形势下如何适应现代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主动 回应国家治理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是中国国家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现实需求。 中国的国家治理既要保持开放性与包容性,又要保持中国特色,因为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文化 和制度的产物,也是有意识回应全球化趋势的结果。当下中国需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的方式,通过“在政治体系结构与功能的自我完善中、在政治体系有效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在 政治体系预防危机和驾驭风险中”[1]累积合法性的发展战略,实现平稳与有序的体制转型与秩序建构, 塑造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一、治理的一般性趋势与中国国家治理的秩序建构 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与秩序、跨国与跨区域的国际社会组织与公司、全球性的 共同治理议题等,正在形塑不同于传统的复杂的治理形态。由依赖政府的单一权威模式走向多元主体 合作的治理发展趋势,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治理形态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 一)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般趋势与基本问题 治理一般被视为“关于权力、关系和责任: 有影响力、能够做决定的人并且决策者是负责的”,[2]( p2) 治理重视塑造负责任的决策者与有能力的合作者。治理本身也是一种规则体系,治理主体之间互赖性 依存于平等的地位与关系。治理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扩 大,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得以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的需要,并实现各自的愿望。[3]( p4 - 5) 治理正在改变 官僚制的运行原理,多层化合作日益替代权威决策模式。但并不意味治理的中心不再是政府,即使网络 化、分散化和私有化的势头正劲,仍然“笼罩在官僚制的阴影下”。[4]尽管官僚体系内部的公共管理者仍 然不是十分热衷于合作,[5]不可否认的是官僚制仍十分重要。以下两种类型的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都和官僚制有很大关系。 其一,发达国家的再民主化趋势与重塑治理。政府从管理走向治理,[6]意味着已经逾越关注行政 实践的传统,即超越了政府的边界,传统的政府中心统治机制发生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方面远离了“官 僚国家和直接政府”的两极模式,被视为“第三类政党政府”模式。[7]但是,曾经引以为傲的政府治理、社 会治理和个人自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源于“管制、福利与发展”的复杂问题,也使得部分领域的问题不 少,发达国家的无效治理与统治失效问题凸显。弱政府 - 强市场逻辑支配的“无能力治理”缺陷日益明 显,导致政治激进主义现象频发,体制外的公民参与不断发生。尤其是“社会因素( 如社会化的失败、传 统价值观的丢失) 、政治因素( 代表人民意志、引导舆论的党派体制的失败) 、政府体制( 无力决定和遏制 对国家的普遍不信任以及不认可) ”[8]( p201) 等民主体制的内在缺陷,加上现实的治理问题,使如何重塑 治理过程解决民主的深层次问题成为其主要任务。 其二,发展中国家民主转型失败与治理失败。近来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民主衰退、民主衰落、民主撤 退、民主倒退等问题说明,民主转型并没有改变治理无力、社会无序的问题,反而诱发了这种体制性矛 盾,不少国家和地区失败的治理现象频现。除了民主转型的条件不具备外,根源在于本来是弱政府的国 家,民主转型加剧了政府无力治理问题的严重性; 而本来是强政府的国家民主转型后,仍然沿用传统的 管理逻辑。民主与治理从来都是一体双生的关系,不同时期两者的关系决定了国家治理绩效。关键是 民主能否给国家治理带来需要的资源,以及治理能否提供民主所需要的巩固条件。 民主提供国家治理的框架,治理提供民主的资源。“从自反性现代化视角看,致力于摆脱作为社会 治理模式的代议制民主的困境,建构与后民族国家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和运作框架,再造民主政治生活, 成为‘治理革命’的使命。”[9]与民主过程一样,治理也需要协调社会自治与权力控制间关系,治理的本 质是改变多元的社会自治与权力控制间关系的机制。从权力来源与服务提供方面看,多元社会主体参 与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横向合作关系,而不仅仅是作为辅助的功能或是延伸垂直型的管理关系。与无政 府主义不同的是,治理本身“并不反对组织,而是要形成一种横向网络……基于分散的、非官僚化的共 识型民主”。[10]因为治理中形成社会权威不仅依据治理的好坏,也要根据获得最大的同意和最小的集中 10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年
第2期 丁长艳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秩序建构与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不同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也是民主形式的拓展。 (二)中国从发展主义的管理到建构新秩序的治理 根据不同国家的原始条件、地域规模和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国家治理内部的发展问题带来的挑战差 异性十分复杂。对于中国的国家治理而言,全球化的开放环境是中国国家转型的外部条件,治理风险多 发频发,国家治理难度系数更髙,国家面临的制度化风险突岀,严重考验着国家治理能力。 首先,依赖有效性的发展主义管理路径。对于国家与社会稳定而言,不发展是最大破坏因素。当前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由发展导致“刚性维稳”问题突出,改变这种负效应是国家治理的社会任 务。改革前,中国被视为依靠政治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主要依赖执政党领导人对未来社会的认知,通 过强有力政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一体两翼结构实现。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没有政治 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国家治理策略,中国取得较好的经济绩效,形成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p03 并没有触动封闭环境下政党领导与国家治理高度重合的权力结构,这经常与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秩序的 多元化、差异化和高度流动化趋势产生冲突。因为“高度组织起来的和有效的党治国家逐渐退化成这 样一种政体,它着迷于意识形态,在党治国家系统中缺乏有活力的社会基础,并且最终在合法或有效治 理上变得越来越困难”。如11994年开始,围绕财税体制中央与地方重构双方的关系,形成以中央政 府为主体、地方政府参与国家中心的纵向权力格局,结果是中央政府形成强大的经济支配力。综合来 看,形成国家发展需要的权力结构与资源条件,基本完成从革命到管理的初次转型。 其次,建构新秩序的国家治理模式。开放环境下保持国家治理有效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选择 以建构秩序为起点,推动国家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国家治理基本的任务。经济发展导致资本力量的多元 分化,社会结构随之多元化与分层化,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随之变化,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国家的权力结 构,特别是国家治理成功地形成一种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以及与秩序紧密结合的权力结构。与市 场相伴随的资本以及社会阶层快速发展,导致现存政治秩序与新社会秩序间出现矛盾,因为政治制度并 没有在体系内部有效解决外部的社会压力,国家治理风险系数增高。与发展主义国家治理路径匹配的 社会秩序定型,形成“行政吸纳政治、行政吸纳社会”分类控制的格局,并且,环境变化促使国家治理 面临“转型陷阱”的危险:体制方面,将一种过渡性体制定型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发展层面,不仅 经济放缓或停滞,还会陷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即国家治理部分领域“能力不足”或“能力超前”问 题严重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结构 从采取依赖有效性的发展主义管理,到建构新秩序的国家治理模式,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在治理转 型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但是,以执政党与官僚的组织化为基础的权力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现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是要建立理性化官僚体系,本质上要形成一个有限的、规范的权力网络。因此,对 于中国的国家治理而言,战略层面重塑国家治理原则与结构,适应中国现实与未来治理需要十分必要。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论 中国的国家治理及其制度变迁正面临第三次转型。正在由自发状态变成一种理性自觉,国家主体 性日益明显是治理的重要特征,中国元素日益成为治理主体考虑的重要要素,凸显了国家治理的本土问 题意识,中国国家制度建设逐步从仿效西方和仿效苏联迈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洲国家不可能发展成欧洲或者北美那样的民主模式。在所有这些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根深蒂固的 特性,这极有可能将它们引向沿自身轨道发展的道路。的与西方相比,一定阶段内,“国家造社会”与 政党培育社会”仍是中国国家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方法论上应均衡两层关系 其一,国家战略规划与治理策略的统一。中国国家治理的前置结构与凯恩斯主义国家相似“支持 庇护主义、分配性的财政政策、政治化的官僚机构以及保护支持者不受市场力量侵害的国家干预模 式”,主要通过“支持-庇护主义的协议涉及物质利益换取弱化组织程度和政治上的默认”,6p国家 与支持者之间形成的默认关系具有统合主义特点。形式上,制度与政策方面,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 业享有市场优势地位,成为优势资源与政策的受益者,同时这些受益者也是被改革的对象。如何均衡改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不同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也是民主形式的拓展。 ( 二) 中国从发展主义的管理到建构新秩序的治理 根据不同国家的原始条件、地域规模和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国家治理内部的发展问题带来的挑战差 异性十分复杂。对于中国的国家治理而言,全球化的开放环境是中国国家转型的外部条件,治理风险多 发频发,国家治理难度系数更高,国家面临的制度化风险突出,严重考验着国家治理能力。 首先,依赖有效性的发展主义管理路径。对于国家与社会稳定而言,不发展是最大破坏因素。当前 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由发展导致“刚性维稳”问题突出,改变这种负效应是国家治理的社会任 务。改革前,中国被视为依靠政治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主要依赖执政党领导人对未来社会的认知,通 过强有力政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一体两翼结构实现。1978 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通过“没有政治 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国家治理策略,中国取得较好的经济绩效,形成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11]( p10 - 20) 并没有触动封闭环境下政党领导与国家治理高度重合的权力结构,这经常与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秩序的 多元化、差异化和高度流动化趋势产生冲突。因为,“高度组织起来的和有效的党治国家逐渐退化成这 样一种政体,它着迷于意识形态,在党治国家系统中缺乏有活力的社会基础,并且最终在合法或有效治 理上变得越来越困难”。[12]( p65) 1994 年开始,围绕财税体制中央与地方重构双方的关系,形成以中央政 府为主体、地方政府参与国家中心的纵向权力格局,结果是中央政府形成强大的经济支配力。综合来 看,形成国家发展需要的权力结构与资源条件,基本完成从革命到管理的初次转型。 其次,建构新秩序的国家治理模式。开放环境下保持国家治理有效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选择 以建构秩序为起点,推动国家现代化转型是中国国家治理基本的任务。经济发展导致资本力量的多元 分化,社会结构随之多元化与分层化,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随之变化,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国家的权力结 构,特别是国家治理成功地形成一种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以及与秩序紧密结合的权力结构。与市 场相伴随的资本以及社会阶层快速发展,导致现存政治秩序与新社会秩序间出现矛盾,因为政治制度并 没有在体系内部有效解决外部的社会压力,国家治理风险系数增高。与发展主义国家治理路径匹配的 社会秩序定型,形成“行政吸纳政治、行政吸纳社会”分类控制的格局,[13]并且,环境变化促使国家治理 面临“转型陷阱”的危险: [14]体制方面,将一种过渡性体制定型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 发展层面,不仅 经济放缓或停滞,还会陷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即国家治理部分领域“能力不足”或“能力超前”问 题严重。 二、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结构 从采取依赖有效性的发展主义管理,到建构新秩序的国家治理模式,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在治理转 型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但是,以执政党与官僚的组织化为基础的权力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现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是要建立理性化官僚体系,本质上要形成一个有限的、规范的权力网络。因此,对 于中国的国家治理而言,战略层面重塑国家治理原则与结构,适应中国现实与未来治理需要十分必要。 (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论 中国的国家治理及其制度变迁正面临第三次转型。正在由自发状态变成一种理性自觉,国家主体 性日益明显是治理的重要特征,中国元素日益成为治理主体考虑的重要要素,凸显了国家治理的本土问 题意识,中国国家制度建设逐步从仿效西方和仿效苏联迈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亚 洲国家不可能发展成欧洲或者北美那样的民主模式。在所有这些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根深蒂固的 特性,这极有可能将它们引向沿自身轨道发展的道路。”[15]与西方相比,一定阶段内,“国家造社会”与 “政党培育社会”仍是中国国家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方法论上应均衡两层关系。 其一,国家战略规划与治理策略的统一。中国国家治理的前置结构与凯恩斯主义国家相似: “支持 - 庇护主义、分配性的财政政策、政治化的官僚机构以及保护支持者不受市场力量侵害的国家干预模 式”,主要通过“支持 - 庇护主义的协议涉及物质利益换取弱化组织程度和政治上的默认”,[16]( p173) 国家 与支持者之间形成的默认关系具有统合主义特点。形式上,制度与政策方面,中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 业享有市场优势地位,成为优势资源与政策的受益者,同时这些受益者也是被改革的对象。如何均衡改 第 2 期 丁长艳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秩序建构与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11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 革启动者与改革对象一体的体制性矛盾,需要从国家层面着眼:保障人民权利和集中国家权力统一是总 的策略原则,以协商民主为重点的民主政治发展策略,循序渐进扩大人民权利,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改 革采取问题推动、试点推进、制度设计的方法。治理策略方面,网络化的治理结构、多元主体参与和规范 的治理过程的统一不可或缺,防止形成碎片化、短期化、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的治理体制 其二,治理的价值与制度、技术的统一。改革初期,中国的国家治理已经开始有选择输入发达国家 的“国家产品”与“治理技术”,完善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维持体制的基本结构,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的新秩序。过去,国家治理的制度与技术学习方面,没有很好地做到制度的文化层面与伦理基础 的统一。中国的国家治理具有重移植轻创新、重形式轻内涵的特点,移植制度与治理技术时,碎片式的 理解多于整体消化。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治理的制度与技术,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过程的教训与经验充分 说明本土化十分关键。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结构 现代化进程中环境变迁、制度转型、国家治理形态变化等突出权力的时代主题,国家治理结构与形 态变迁的主要线索是人、制度与环境间的“权力-权利”关系。治理现代化内蕴的秩序价值倾向是强化 各级公共权力的相对化,有效制约公共权力的外部动力源自有效维护公民权利的结构与制度。 因而,国家治理体系要协调权力结构、制度规范与价值体系三大关系。 首先,政治层面形成协调有效的制度体系。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国,治理具有激活已有制度 体系发展空间的重要功能,并且联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一具体制度”三大制度层次。政治层面形成 公共权力责任体系,解决社会的压力参与问题。国家治理也并非简单地激活制度体系以及治理能力与 手段,协调的政治制度体系是维护治理秩序的基本条件,其中,参与制度是现代治理体系的沟通中介。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明显特点是,改变传统国家与公民之间高度组织化或无序个体化的政治参与,通过制 度化实现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的良性关系。 其次,行政层面形成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长期拥有官僚传统的国家,政党领导体制与官僚体 制的高度重合,仍然没有完成国家治理理性主体的任务。国家治理需要三大重要支柱“建构一个高效 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治理体系”,形成一个能够及时回应民意的回应性政府,能够有效负责的精英 政治更替体制,-)解决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遵循通过治理能力建设为先导,在政府系统强化制 度与政策、执行力,以国家组织机构的功能优化为重点,引入社会化力量参与合作,推动政府各方面体制 与机制的创新。如何有效回应社会需求,行政体系关键是塑造官僚机构及其成员拥有良好的治理能力 再次,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领域中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诱因是公民权 与公民福利保障缺失,治理主体单一导致治理结构力量失衡。一方面,公众面对权力侵害时难以自我保 护;另一方面,社会内部的治理方面,国家经常缺位,资源供给能力与公众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比较严 重。要解决两难问题,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从国家治理社会的能力高低、社会的自治能力高低以及 国家与社会共治能力高低三方面着手,逐步形成适应的公民参与制度,在制度体系内部争取和实现他们 的社会保障权利。 中国国家治理的整体性既源于国家使命,更与垂直性的权力结构密切相关“统治的思想与等级 化的权力、垂直和自上而下的指挥关系,以及以整齐划一的方式推行的意志等,与对国家整体性的思考 紧密相关。”09p国家的整体性赋予国家治理以一体化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内外部权力与权利的力量 与结构分布不均衡情况下,非制度化激励往往容易抵消制度化激励的正效应,因此,迅速地建构起真正 具有效能的现代制度化激励机制十分必要。 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 基于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与建构国家治理新秩序的需求,中国国家的治理重心应放在规范权 力、制度重塑、治理资源的整合与开放等方面。即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新的权力-权利关系模式,寻找 种新的确定性替代由于社会变革而失去的确定性。不同的制度会遇到不同的治理困境,解决方式各 异,要尽可能避免陷入制度的“价值预判”误区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革启动者与改革对象一体的体制性矛盾,需要从国家层面着眼: 保障人民权利和集中国家权力统一是总 的策略原则,以协商民主为重点的民主政治发展策略,循序渐进扩大人民权利,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改 革采取问题推动、试点推进、制度设计的方法。治理策略方面,网络化的治理结构、多元主体参与和规范 的治理过程的统一不可或缺,防止形成碎片化、短期化、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的治理体制。 其二,治理的价值与制度、技术的统一。改革初期,中国的国家治理已经开始有选择输入发达国家 的“国家产品”与“治理技术”,完善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维持体制的基本结构,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的新秩序。过去,国家治理的制度与技术学习方面,没有很好地做到制度的文化层面与伦理基础 的统一。中国的国家治理具有重移植轻创新、重形式轻内涵的特点,移植制度与治理技术时,碎片式的 理解多于整体消化。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治理的制度与技术,中国的国家现代化过程的教训与经验充分 说明本土化十分关键。 (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结构 现代化进程中环境变迁、制度转型、国家治理形态变化等突出权力的时代主题,国家治理结构与形 态变迁的主要线索是人、制度与环境间的“权力 - 权利”关系。治理现代化内蕴的秩序价值倾向是强化 各级公共权力的相对化,[17]( p22) 有效制约公共权力的外部动力源自有效维护公民权利的结构与制度。 因而,国家治理体系要协调权力结构、制度规范与价值体系三大关系。 首先,政治层面形成协调有效的制度体系。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国,治理具有激活已有制度 体系发展空间的重要功能,并且联接“根本制度 - 基本制度 - 具体制度”三大制度层次。政治层面形成 公共权力责任体系,解决社会的压力参与问题。国家治理也并非简单地激活制度体系以及治理能力与 手段,协调的政治制度体系是维护治理秩序的基本条件,其中,参与制度是现代治理体系的沟通中介。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明显特点是,改变传统国家与公民之间高度组织化或无序个体化的政治参与,通过制 度化实现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的良性关系。 其次,行政层面形成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长期拥有官僚传统的国家,政党领导体制与官僚体 制的高度重合,仍然没有完成国家治理理性主体的任务。国家治理需要三大重要支柱,“建构一个高效 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治理体系”,形成一个能够及时回应民意的回应性政府,能够有效负责的精英 政治更替体制,[18]( p135) 解决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遵循通过治理能力建设为先导,在政府系统强化制 度与政策、执行力,以国家组织机构的功能优化为重点,引入社会化力量参与合作,推动政府各方面体制 与机制的创新。如何有效回应社会需求,行政体系关键是塑造官僚机构及其成员拥有良好的治理能力。 再次,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领域中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诱因是公民权 与公民福利保障缺失,治理主体单一导致治理结构力量失衡。一方面,公众面对权力侵害时难以自我保 护; 另一方面,社会内部的治理方面,国家经常缺位,资源供给能力与公众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比较严 重。要解决两难问题,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从国家治理社会的能力高低、社会的自治能力高低以及 国家与社会共治能力高低三方面着手,逐步形成适应的公民参与制度,在制度体系内部争取和实现他们 的社会保障权利。 中国国家治理的整体性既源于国家使命,更与垂直性的权力结构密切相关。“统治的思想与等级 化的权力、垂直和自上而下的指挥关系,以及以整齐划一的方式推行的意志等,与对国家整体性的思考 紧密相关。”[19]( p14) 国家的整体性赋予国家治理以一体化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内外部权力与权利的力量 与结构分布不均衡情况下,非制度化激励往往容易抵消制度化激励的正效应,因此,迅速地建构起真正 具有效能的现代制度化激励机制十分必要。 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 基于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与建构国家治理新秩序的需求,中国国家的治理重心应放在规范权 力、制度重塑、治理资源的整合与开放等方面。即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新的权力 - 权利关系模式,寻找 一种新的确定性替代由于社会变革而失去的确定性。不同的制度会遇到不同的治理困境,解决方式各 异,要尽可能避免陷入制度的“价值预判”误区。 1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年
第2期 丁长艳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秩序建构与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式问题”倒逼“中国式改革”,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强烈的问题意 识。要始终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对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重点、优先次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 时间表、路线图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内容方面,中国的治理现代化有三大层次,一是国家建设的现 代化,二是国家治理制度的现代化,三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在国家现代化方面己经取得一定 发展,开发制度空间与治理能力是基本方向,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是两大支点。中 国的体制改革与制度现代化需要在理念与思维方面树立正确的“立破观”,在传统国家资源与现代国家 价值之间寻找均衡点。 第一,规范国家的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国家治理现代化围绕的核心是公共权力运行问题,围绕权 力的运行特点与方式,需要在五大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公共治理和 制度安排的民主化、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最高权威的法治化、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效率 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协调化。”回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结构基础,国家治理能力的 现代化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现实基础,两者的联接点在于制度化 第二,重塑正向的制度化激励治理结构。从现实来看,转型中国的社会领域出现过治理悖论,比较 明显的是“法治-稳定”悖论,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应对未知的突发情况,中国政府不希望自己受制于法 律约束,相反它需要使政体时刻保持一定程度弹性””。凹转型阶段国家治理结构内保持一定的弹性,能 够有效解决国家的整合与协调问题。但是,如何让组织与权力在公开化与法治化条件下,保持国家治理过 程的适度弹性不至于走向反面,国家治理不可避免地要在制度与程序方面约束权力和保障权利。 第三,整合组织资源与开发治理资源。中国的国家治理一个重要资源是治理效率。面对新老问题, 国家动员体系承担生产效率的功能,已己有的动员结构能很快实现高效率。随着人数规模与环境变化,效 率开始下降。鉴于国家治理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社会团体,强制限制多元化趋势只会提高治理成本, 无益于治理。一定阶段内,中国传统的组织化调控仍会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社会的重新组织化是 中国国家治理重要的治理资源与条件。因为高效率的动员体系能够提供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的基础与 条件,关键是如何在这个平台上重新整合组织资源,开放制度资源,转化为国家治理的优势。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当前中国国家治理具有“强国家,半市场,弱社会”结构特点,源于总体性权力结构下非制度化的生 存逻辑,当前与未来中国要将非制度化的生存方式转变成制度化的权利关系即用制度化权力规范国家 权力与政府权力 第一,民主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宪法和法律的 权威性、公权力制约、民主化等成为理论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新提法的最典型诠释。的虽然治理有 效性与否与民主之间并没有直接相关性,不少发展中国家实现了选举民主化,由于国家的治理能力不 足,无法有效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国家治理最大问题是要解决权力过大导致部分治理失效问题。通过 善治的理念与实践,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合作治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 治、回应、有效”(m六大要素为民主化治理提供有效原则。民主化治理需要提供共同的制度平台,基 于多元利益和平等的对话协商,构建与中国的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权力与权利关系,将不同公民的偏好转 化为有效政策,将多元的社会利益转化为统一行动。 第二,复合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形式。现代化从简单现代化阶段进入复杂现代化阶段,面 对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国家治理结构的制度弱化与治理环境间的不适应,容易将国家带入更多不确定 性中。社会转型阶段国家治理的规则体系受多元因素影响,国家权威对规则体系控制有弱化趋势,因 而,国家治理的规则体系转型与完善是重塑国家权威的必然选择。首先,平等的多元治理主体。除了政 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三个重要的次级体系外,中国的政党治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既是支配 的主导力量,也是改革的重要对象。相对于民主而言,中国更需要自律型的政党。复合治理特点是一种 “多元主体参与、多层次协调合作和权力的多维运行”的模式。其次,合作的治理关系。包容的、复合 的、合作的治理模式是一种导向,因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共同参与治理模式导致治理结构从垂直型走向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一)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式问题”倒逼“中国式改革”,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强烈的问题意 识。要始终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对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重点、优先次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 时间表、路线图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20]内容方面,中国的治理现代化有三大层次,一是国家建设的现 代化,二是国家治理制度的现代化,三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在国家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 发展,开发制度空间与治理能力是基本方向,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是两大支点。中 国的体制改革与制度现代化需要在理念与思维方面树立正确的“立破观”,在传统国家资源与现代国家 价值之间寻找均衡点。 第一,规范国家的权力结构与行为方式。国家治理现代化围绕的核心是公共权力运行问题,围绕权 力的运行特点与方式,需要在五大方面进行系统规划: “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公共治理和 制度安排的民主化、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最高权威的法治化、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效率 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协调化。”[21]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结构基础,国家治理能力的 现代化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现实基础,两者的联接点在于制度化。 第二,重塑正向的制度化激励治理结构。从现实来看,转型中国的社会领域出现过治理悖论,比较 明显的是“法治 - 稳定”悖论,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应对未知的突发情况,中国政府不希望自己受制于法 律约束,相反它需要使政体时刻保持一定程度‘弹性’”。[22]转型阶段国家治理结构内保持一定的弹性,能 够有效解决国家的整合与协调问题。但是,如何让组织与权力在公开化与法治化条件下,保持国家治理过 程的适度弹性不至于走向反面,国家治理不可避免地要在制度与程序方面约束权力和保障权利。 第三,整合组织资源与开发治理资源。中国的国家治理一个重要资源是治理效率。面对新老问题, 国家动员体系承担生产效率的功能,已有的动员结构能很快实现高效率。随着人数规模与环境变化,效 率开始下降。鉴于国家治理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社会团体,强制限制多元化趋势只会提高治理成本, 无益于治理。一定阶段内,中国传统的组织化调控仍会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社会的重新组织化是 中国国家治理重要的治理资源与条件。因为高效率的动员体系能够提供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的基础与 条件,关键是如何在这个平台上重新整合组织资源,开放制度资源,转化为国家治理的优势。 (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当前中国国家治理具有“强国家,半市场,弱社会”结构特点,源于总体性权力结构下非制度化的生 存逻辑,当前与未来中国要将非制度化的生存方式转变成制度化的权利关系即用制度化权力规范国家 权力与政府权力。 第一,民主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宪法和法律的 权威性、公权力制约、民主化等成为理论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新提法的最典型诠释。[23]虽然治理有 效性与否与民主之间并没有直接相关性,不少发展中国家实现了选举民主化,由于国家的治理能力不 足,无法有效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国家治理最大问题是要解决权力过大导致部分治理失效问题。通过 善治的理念与实践,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合作治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 治、回应、有效”[24]( p9) 六大要素为民主化治理提供有效原则。民主化治理需要提供共同的制度平台,基 于多元利益和平等的对话协商,构建与中国的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权力与权利关系,将不同公民的偏好转 化为有效政策,将多元的社会利益转化为统一行动。 第二,复合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形式。现代化从简单现代化阶段进入复杂现代化阶段,面 对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国家治理结构的制度弱化与治理环境间的不适应,容易将国家带入更多不确定 性中。社会转型阶段国家治理的规则体系受多元因素影响,国家权威对规则体系控制有弱化趋势,因 而,国家治理的规则体系转型与完善是重塑国家权威的必然选择。首先,平等的多元治理主体。除了政 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三个重要的次级体系外,中国的政党治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既是支配 的主导力量,也是改革的重要对象。相对于民主而言,中国更需要自律型的政党。复合治理特点是一种 “多元主体参与、多层次协调合作和权力的多维运行”的模式。其次,合作的治理关系。包容的、复合 的、合作的治理模式是一种导向,因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共同参与治理模式导致治理结构从垂直型走向 第 2 期 丁长艳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秩序建构与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13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 扁平化,治理的运作机制从垄断走向竞争,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四再次 网络型治理模式正在形成。大众城市的综合治理体系结构的网格化、行为的联动化,日益成为治理的特 征,特别是依赖于网络技术与平台的网络化、数据化的治理技术使用更普遍。 四、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与标准 规范层面看,国家能力源于国家合法性的范畴,揭示的是公权主体与公众间的关系,体现为法理和 道德上的双重合法性。政治合法性与国家能力间一般体现为纵向与横冋维度,纵向合法性关系到统治 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自愿服从关系;横向合法性关系到实施正式规则的政治共同体的边界问题,体现为 国家的制度能力、技术能力、行政能力和政治能力四个维度。而纵向合法性前提是在“汲取要求、 服务供给预期以及参与”之间维持一种平衡。治理能力则要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考虑,从以下三 个角度形成标准,提升治理能力。 第一,治理的制度能力与标准。“政治稳定性与政府能力、市场有效性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社 会发展”三对关系事关国家的治理质量,根据“制度产出、“制度输入”、“制度改进”标准,合理与合 法的制度能够维持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实现集体行动,为社会成员提供表达和参与渠道。对于转型国 家而言,既要面对现代化过程带来的诱发性风险,又要应对转型可能产生的体系性风险。简单的民主转 型在时机与条件未准备充分情况下,治理超越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将重心放在政治规则塑造,以及规范 各类行为者的行为方式,形成分层与分领域立体的国家治理模式。 第二,治理的文化视角与标准。治理体系的开放性与信息化并不会导致国家治理体系内部的灵活 性。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治理的价值与文化导向,但是,从理念变成行为,有效的文化传 播结构与路径不可或缺。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视角基点是,实现文化治理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生存方式 的统一。不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或是仍然保持意识形态的“去生活化”趋势,难 以形成有效的文化治理能力。一个国家的文化治理能力不是靠直接的文化控制,而是文化产品本身表 现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三,治理的技术性视角与标准。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是国家治理重要的资源与载体。十八届三 中全会提出“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 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等要求,建立国家治理的技术平台、信息平台,最终 形成治理的综合网络,建构立体化的网络治理体系。对媒体与网络等技术手段和平台实行分类监管的 策略十分必要,“中国的领导层允许社交媒体发展,允许对政府、政策、领导人的负面、正面批评……只 要不发生群体性事件——政府以外的权力控制群众的行为”。现实结构中,不同领域中,中国呈现差 异、交叉或重叠的状况,信息传播方面国家统合与政党统合表现明显,形成以上海、广州、北京为代表的 不同类型的“政党-市场统合主义”。治理需求与治理结构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将治理的“线 上”关系有序引导到“线下”,制度吸纳民意和参与行为是不可缺的转化阶段,塑造治理体制与技术稳定 的关系与有效的传导机制、路径。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形成一种特有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务实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 通过体制性调节和不断地适应,逐渐形成适应性的渐进式治理改革,形式上表现为国家治理的模式转型 与制度成长。开放性、多元性、合作性、互惠性、网络化等发展特点,使得中国的国家治理朝着多元主体 参与、民主与合作的复合治理模式发展,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具有政治的包容性、体系的开 放性、沟通的互动性、协商的审慎性。 参考文献 ]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 World Bank Gorernance and Development. 1992 [M].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on Governance. Principles for Good Govern- ance in the 21 st Century( Policy brief 15),2003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扁平化,治理的运作机制从垄断走向竞争,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25]再次, 网络型治理模式正在形成。大众城市的综合治理体系结构的网格化、行为的联动化,日益成为治理的特 征,特别是依赖于网络技术与平台的网络化、数据化的治理技术使用更普遍。 四、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与标准 规范层面看,国家能力源于国家合法性的范畴,揭示的是公权主体与公众间的关系,体现为法理和 道德上的双重合法性。政治合法性与国家能力间一般体现为纵向与横向维度,纵向合法性关系到统治 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自愿服从关系; 横向合法性关系到实施正式规则的政治共同体的边界问题,体现为 国家的制度能力、技术能力、行政能力和政治能力四个维度。[26]( p8) 而纵向合法性前提是在“汲取要求、 服务供给预期以及参与”之间维持一种平衡。[27]( p92) 治理能力则要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考虑,从以下三 个角度形成标准,提升治理能力。 第一,治理的制度能力与标准。“政治稳定性与政府能力、市场有效性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社 会发展”[28]三对关系事关国家的治理质量,根据“制度产出”、“制度输入”、“制度改进”标准,合理与合 法的制度能够维持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实现集体行动,为社会成员提供表达和参与渠道。对于转型国 家而言,既要面对现代化过程带来的诱发性风险,又要应对转型可能产生的体系性风险。简单的民主转 型在时机与条件未准备充分情况下,治理超越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将重心放在政治规则塑造,以及规范 各类行为者的行为方式,形成分层与分领域立体的国家治理模式。 第二,治理的文化视角与标准。治理体系的开放性与信息化并不会导致国家治理体系内部的灵活 性。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治理的价值与文化导向,但是,从理念变成行为,有效的文化传 播结构与路径不可或缺。治理现代化的文化视角基点是,实现文化治理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生存方式 的统一。不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或是仍然保持意识形态的“去生活化”趋势,难 以形成有效的文化治理能力。一个国家的文化治理能力不是靠直接的文化控制,而是文化产品本身表 现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三,治理的技术性视角与标准。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是国家治理重要的资源与载体。十八届三 中全会提出“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 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等要求,建立国家治理的技术平台、信息平台,最终 形成治理的综合网络,建构立体化的网络治理体系。对媒体与网络等技术手段和平台实行分类监管的 策略十分必要,“中国的领导层允许社交媒体发展,允许对政府、政策、领导人的负面、正面批评……只 要不发生群体性事件———政府以外的权力控制群众的行为”。[29]现实结构中,不同领域中,中国呈现差 异、交叉或重叠的状况,信息传播方面国家统合与政党统合表现明显,形成以上海、广州、北京为代表的 不同类型的“政党 - 市场统合主义”。[30]治理需求与治理结构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将治理的“线 上”关系有序引导到“线下”,制度吸纳民意和参与行为是不可缺的转化阶段,塑造治理体制与技术稳定 的关系与有效的传导机制、路径。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形成一种特有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务实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 通过体制性调节和不断地适应,逐渐形成适应性的渐进式治理改革,形式上表现为国家治理的模式转型 与制度成长。开放性、多元性、合作性、互惠性、网络化等发展特点,使得中国的国家治理朝着多元主体 参与、民主与合作的复合治理模式发展,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具有政治的包容性、体系的开 放性、沟通的互动性、协商的审慎性。 参考文献: [1]林尚立. 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 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 复旦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 . [2]World Bank.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1992[M]. Washington,DC. : Institute on Governance. Principles for Good Governance in the 21st Century( Policy brief 15) ,2003. [3]〔美〕詹姆斯·N. 罗西瑙. 没有政府的治理: 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M]. 张胜军,刘小林,等 译. 南昌: 江西人民出 14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年
第2期 丁长艳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秩序建构与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版社,2001 4]Scharpf. F. Games Real Actors Could Play: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ordination in Embedded Negotiations []. Journal of Theo- 5] Agranoff. R Inside Collaborative Netucorks: Ten Lessons for Public Managers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66) 6]Peters, B. G,& Pierre, ]. Governance Without Gowernment? 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 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998,(8) 7]Hill, C.J.& Lynn,L E,Jr Is Hierarchical Governance in Decline? Evidence From Empirical Research D].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5, (15 冈〔英)雷纳特·梅因茨统治失效与治理能力:对一个理论范式的评价[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0 ⑨]孔繁斌.多中心治理诠释—基于承认政治的视角D.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0]graeber,d.(2002).theNewAnarchistsnEwLeftRevieu,13[eb/Olj.Retrievedfromhttp://newleftreview.org/11/13/ David-graeber-the-new -anarchists [1]Susan Shirk.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2] Vivienne Shue. State Power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 [A]. Joel S Migdal, Atul Kohli, and Vivienne Shue eds. Power and Social Forces: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3]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6) I4]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D].开放时代,2012,(3) [5]Francis Fukuyama. Confucianism and Democracy []. Journal of Democracy, 1995,(2) 6〔美〕戴维·瓦尔德纳国家构建与后发展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 I刁〔法〕皮埃尔·卡蓝默,等.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2005 [] Jamens E Jresisat Compa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2002. 19]〔法〕让一皮埃尔·戈丹何为治理D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D2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D21]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N].北京日报,2013-12-09 22]Benjamin L Liebman: Legal Reform: Chinas Law - Stability Paradox [].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Sciences, 2014,(2) 23]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理论界如何看“第五个现代化”叮.人民论坛,2014,(4)上 D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D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D25]唐亚林.国家治理在中国的登场及其方法论价值D].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6] Merilee S Grindle, Challenging the State and Innovation in Latin American and Africa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7] Kalvei J Holsti: The State, War and the State of Wa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D28]王永兴,景维民转型经济体国家治理质量检测指数研究D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1) 29] Gary King, Jennifer Pan, Margaret E. Roberts: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r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xpression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3, (5) 30]Lee,Chin Chuan, Zhou He, and Yu Huang Party Market Corporatism, Clientelism, and Media in Shanghai []. 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2007,(3) (责任编辑:郭荣华)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版社,2001. [4]Scharpf. F. Games Real Actors Could Play: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ordination in Embedded Negotiations[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1994. [5]Agranoff. R. Inside Collaborative Networks: Ten Lessons for Public Manager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6,( 66) . [6]Peters,B. G. ,& Pierre,J.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998,( 8) . [7]Hill,C. J. & Lynn,L. E. ,Jr. Is Hierarchical Governance in Decline? Evidence From Empirical Research[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5,( 15) . [8]〔英〕雷纳特·梅因茨. 统治失效与治理能力: 对一个理论范式的评价[A]. 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C]. 北京: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0. [9]孔繁斌. 多中心治理诠释———基于承认政治的视角[J]. 南京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6) . [10]Graeber,D. ( 2002) . The New Anarchists. New Left Review,13[EB/OL]. Retrieved from http: / /newleftreview. org /II/13 / David - graeber - the - new - anarchists. [11]Susan Shirk.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M].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12]Vivienne Shue. State Power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A]. Joel S. Migdal,Atul Kohli,and Vivienne Shue eds. 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s: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3]康晓光,韩 恒. 分类控制: 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5,( 6) . [14]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 [J]. 开放时代,2012,( 3) . [15]Francis Fukuyama. Confucianism and Democracy[J]. Journal of Democracy,1995,( 2) . [16]〔美〕戴维·瓦尔德纳. 国家构建与后发展[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17]〔法〕皮埃尔·卡蓝默,等. 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 上海: 三联书店,2005. [18]Jamens E. Jresisat. Compa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2002. [19]〔法〕让 - 皮埃尔·戈丹. 何为治理[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习近平.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 人民日报,2013 - 11 - 16. [21]俞可平. 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N]. 北京日报,2013 - 12 - 09. [22]Benjamin L. Liebman: Legal Reform: China’s Law - Stability Paradox[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2014,( 2) . [23]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理论界如何看“第五个现代化”[J]. 人民论坛,2014,( 4) 上. [24]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5]唐亚林. 国家治理在中国的登场及其方法论价值[J]. 复旦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2) . [26]Merilee S. Grindle,Challenging the State and Innovation in Latin American and Africa[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7]Kalvei J. Holsti: The State,War and the State of Wa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8]王永兴,景维民. 转型经济体国家治理质量检测指数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 1) . [29]Gary King,Jennifer Pan,Margaret E. Roberts: How Censorship in China Allows Government Criticism but Silences Collective Expression[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3,( 5) . [30]Lee,Chin Chuan,Zhou He,and Yu Huang. Party Market Corporatism,Clientelism,and Media in Shanghai[J]. 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2007,( 3) . ( 责任编辑: 郭荣华) 第 2 期 丁长艳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秩序建构与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