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期 黑龙江社会科学 (总第163期) 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 General. No 163 ·语言与文化 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再谈汉语形容词分类 王寒松 (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作为汉语中一个确定的词美,汉语形容词在汉语语法解释上存在许多矛盾之处,汉语形容词的类 别划分之论也从未停止过,而矛盾的根源归根结底在于词汇类别的划分原则问题。这些问题和分歧的存在, 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无法避免的困扰。从作为汉语词汇类别的形容词与语言事实的矛盾出发,可以从对 外汉语教学语法现实问题中对汉语形容词的分类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形容词;词类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17)04-0133-04 说到词类,首先要理清的问题就是给词汇分象,汉语词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学界所忽视 类的必要性。沈家煊曾指出:“词类是语句结构当我们引进语言学及其相关的理论框架后,汉语 必不可少的“道具’(或‘理论构件’),有了这个理论研究者才开始关注到它。 道具才方便我们讲语法。”1事实上,也正是因为 作为汉语中一个确定的词类,汉语形容词在 讲授语法的需要特别是汉语形容词的教学中遇汉语语法解释上存在许多矛盾之处,汉语形容词 到的相关问题十分复杂,才更有必要重谈这一旧的类别划分之论也从未停止过,而矛盾的根源归 话题。 根结底在于词汇类别的划分原则问题。这些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区分词类是因为词本身的特和分歧的存在,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无法避 点值得分类并需要分类。例如,吕叔湘就曾说:免的困扰。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在讲授相关问题 “这个话,对于有发达的形态的语言也许适用对时,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 于汉语不适用因为词本身的特点实际上就指学生来说想查找此类语法现象的解释时,更是无 的是形态变化”2“即便拿形态发达的语言来从下手。基于这样一种困顿笔者萌生了重新梳 说,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法结构这句话仍然是对理这一存在争议的语法现象的构思,希望在一种 的因为词只有在语句里边才有各种变化形清晰的历时和共时的空间里,重新思考对此类语 式。”3还有的学者指出词语有“固有的词性”,词法现象的合理描述即使无法得出一种最合理的 语“在词汇层面的词性,需在词典中标明4。在解释我们相信这种梳理也会给教学和学习带来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给词标注词类的原可资借鉴的思考方式。 则是:“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能够概括地说 明词的功能与用法。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词典 、词汇分类意义的再思考 过去是不标注词类的,词性是通过词所在的例句 自从有了系统的汉语语法学,人们关于汉语 体现出来的。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词汇分类意义 到底有没有词性(词类),以及如何判断汉语词性 的争论角度,还是从词典开始标注词类的时间现的问题就出现了很多争论。经过百余年的讨论, 收稿日期:2017-03-12 至今为止,词类及其划分标准也仍然没有形成共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汉 识。笔者曾与一位非语言专业的博士(本科为外 英熟语的文化差异研究”(l5YYDo 语专业),聊起汉语词类划分的话题,仍然能听到 作者简介:王寒松(1969—),男,黑龙江密山人,讲他对汉语现有词类划分存在的必要性的否定。当 师,从事词汇学研究。 然,他不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待此类问题的,而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 sciences anabas
2017年第 4期 (总第 163期 ) 黑 龙 江 社 会 科 学 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 No.4.2017 Genera1.No.163 · 语言与文化 · 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再谈汉语形容词分类 王 寒 松 ’ (黑龙江大学 国际文化 教育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作 为汉语 中一个确定 的词 类 ,汉语形容词在 汉语语法解释上存在许 多矛盾之 处 ,汉语形容词 的类 别 划分之 论也从 未停止过 ,而矛盾 的根 源归根结底在 于词汇 类别的划 分原则 问题 。这些 问题和 分歧 的存在 , 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无法避免的困扰。从作为汉语词;12类另q的形容词与语言事实的矛盾出发。可以从对 外汉语教 学语 法现 实问题 中对汉语形容词的分 类进行 思考和探 索。 关键 词 :对 外汉语 ;教 学语 法 ;形容词 ;词类 、 中图分 类号 :H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4937(2017)04-0133-04 说到词类 ,首先要 理清的问题 就是 给词汇分 类 的必要性。沈家煊 曾指 出:“词类是语 句结构 必不可少 的 ‘道具 ’(或 ‘理 论构件 ’),有 了这个 道具才方便我们讲语法。”… 事实上 ,也正是 因为 讲授语法的需要 ,特别是 汉语形容词 的教学 中遇 到 的相关问题十分复杂 ,才更有必要重谈这一 旧 话 题 。 有 的学者认为 ,区分词类是 因为词本身的特 点值得分 类并需 要分类 。例如 ,吕叔 湘就 曾说 : “这个话 ,对于有发达 的形态 的语 言也 许适用 ,对 于汉语不适用 ,因为 ‘词本身 的特点 ’实 际上就指 的是形态 变化。” J‘‘即便 拿形 态发达 的语言来 说 ,划分词类是为 了讲语法结构这句话仍然是对 的 ,因为 词 只 有 在 语 句 里 边 才 有 各 种 变 化 形 式。”_3j还有的学者指出词语有“固有的词性”,词 语“在词汇层 面的词性 ,需在词典 中标明 ” j。在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中,给词标注词类的原 则是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能 够概括地说 明词的功能与用法。”l5J值得注意的是 ,这部词典 过去是不标注词类 的,词性是通过词所在 的例句 体现出来的。由此可见 ,无论是从词汇分类意义 的争论角度 ,还是从词 典开始标注词类 的时 间现 收稿 日期 :2017—03,12 基金项 目:黑龙 江省哲学社 会科 学研究 规划项 目“汉 英熟语的文化差异研究”(15~YD02) 作者 简 介 :王 寒 松 (1969一 ),男 ,黑 龙 江 密 山人 ,讲 师,从事词汇学研 究。 象 ,汉语词类在相 当长的时间里都被学界所忽视。 当我们引进语言学及其相关的理论框架后 ,汉语 理论研究者才开始关注到它。 作为汉语 中一个确定 的词类 ,汉语形容词在 汉语语法解释上存在许多矛盾之处 ,汉语形容词 的类别划分之论也从未停止过 ,而矛盾 的根源归 根结底在于词汇类别的划分原则问题 。这些问题 和分歧 的存在 ,已经成为对外 汉语教学 中无法避 免的困扰 。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在讲授相关问题 时,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于学习汉语 的外 国留 学生来说 ,想查找此类语法现象的解释时 ,更是无 从下手 。基于这样一种 困顿 ,笔者萌生了重新梳 理这一存在争议 的语法现象的构思 ,希望在一种 清晰的历时和共 时的空间里 ,重新思考对此类语 法现象的合理描述 ,即使无法得 出一种最合理 的 解释 ,我们相信这种梳理也会给教学和学 习带来 可资借鉴 的思考方式。 一 、 词汇分类意义的再思考 自从有 了系统 的汉语语法学 ,人们关于汉语 到底有没有词性(词类 ),以及如何判断汉语词性 的问题 ,就出现 了很多争论。经过百余年的讨论 , 至今为止 ,词类及其划分标 准也仍然没有形成共 识。笔者曾与一位非语言专业的博士 (本科为外 语专业 ),聊起汉语词类划分 的话题 ,仍 然能听到 他对汉语现有词类划分存在的必要性的否定。当 然 ,他不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待此类问题的 ,而是 · 133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凭着一种对汉语言及其词类的感觉来表达观点 我们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划 的,其实在汉语言的应用中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分词类?其一在于词类的划分是为描述语法服务 少,与其说持此类观点多为非专业人员,不如说正的;其二则是因为从事语言学研究的群体不是很 是汉语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汉语的词类必定是一个熟悉的领域,即为“机器翻译”或曰“机器语言”提 复杂的问题。 供理论数据和依据。不论出于哪一种目的,研究 总体来说,从《马氏文通》开始,“汉语是否有目的的明确,都不是一个形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研 词类”问题的答案就基本确定了。尽管“词无定究过程中,要根据目的去对待研究中的问题,因为 性”之说一直不绝于耳,但也只是对汉语词类问只有清楚了研究的目的,才能找到研究方向,避免 题之复杂一种无奈的表达而已。从历史上的两次徘徊不前,迷失方向的情形出现 规模较大的汉语语法大讨论不难发现,此后的汉 语语法焦点主要集中在汉语词类如何划分及描述 、汉语形容词的主要分类观 上。本文认为,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如何确定,具 基于上述的目的,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汉语 体类别如何划分,虽然一时难以统一,但事实上这形容词几种主要的分类观点。在诸多分类观点 还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这一点从汉语词类一百中,其区别关键在于各自所确立的分类标准不同, 多年来的演变可见一斑,汉语词类从《马氏文通》因此,我们将已有的一些主要观点大致分为两大 引进西方的“九分法”确立汉语词类体系之始,相类:单一标准类和多重标准类。 对还是比较稳定的,主要的变化集中在汉语实词 汉语形容词单一标准类的划分,主要见下 语义类别的划分上 表 代表人物 形容词分类说 主要观点 “意义标准”说 词的概念、意义和性质就是词类划分的唯一标准 高名凯 形态标准”说 从词的形式或词的形态变化这个物质的外壳着眼,不能依照词和其 他的词在句子里的结合来定 文炼、胡附 “结构功能标准”说 词类是结构中的词,离开结构,自然难找妥当的分类标准 词的语法功能标准首先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上。能够 胡裕树 广义的语法功能标准”说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实 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词和词的组合能力上。 按多重标准给汉语形容词分类,主要见文后 表2 此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朱德熙先生关于形的矛为汉语词汇类别的形容词与语言事实 容词的研究。众所周知,朱德熙先生的研究深受 作为汉语中一个确定的词类,无论是过去还 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在国内可谓独树一帜。是今天,汉语形容词在汉语语法解释上还存在 他提出的变换分析法在汉语词类研究中,不仅在许多矛盾之处。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 主观上始终贯彻了词类分析目的和原则,在客观方面 上,也解决了以语法解释为目的的词类分析的方 1.源自古汉语的“使动”和“意动”的语 法论问题。从而将形容词分为简单式和复杂式两解释; 种,在进一步的描写中,根据语法解释的需要,运 2.“形容词+宾语”现象的语法解释; 用变换分析法将形容词分析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 3“形容词作宾语”的语法解释 形容词。虽然从划分类型上看,朱德熙的划分结 4形容词与区别词的关系问题 果似乎与其他研究者的观点并无太大差别,但是 5作状语的形容词与副词的关系问题。 在语法解释实践中,其意义是巨大的。 从上述表述上,我们不难发现所有问题或矛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aba
凭着一种对汉语 言及其词类 的感觉来 表达观点 的 ,其实在汉语 言的应用 中持这种观点 的人并不 少 ,与其说持此类观点多为非专业人员 ,不如说正 是汉语本身的特性决定 了汉语的词类必定是一个 复杂 的 问题 。 总体来说 ,从《马氏文通》开始 ,“汉语是否有 词类”问题 的答案就基本确定 了。尽管 “词元定 性 ”之说一直不绝 于耳 ,但也只是对汉语 词类 问 题之复杂一种无奈的表达而已。从历史上 的两次 规模较大的汉语语法大讨论不难发现 ,此后 的汉 语语法焦点主要集 中在汉语词类如何划分及描述 上 。本文认为 ,汉语词类 的划分标准如何确定 ,具 体类别如何划分 ,虽然一时难 以统一 ,但事实上这 还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这一点从汉语词类一百 多年来的演变可见一斑,汉语词类从《马氏文通》 引进西方的“九分法”确立汉语词类体系之始 ,相 对还是 比较稳定的 ,主要的变化集 中在汉语实词 语义类别的划分上 。 表 1 我们认为 ,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为什 么要划 分词类 ?其一在于词类的划分是为描述语法服务 的;其二则是因为从事语言学研究 的群体不是很 熟悉的领域 ,即为“机器翻译”或日“机器语 言”提 供理论数据和依据 。不论 出于哪一种 目的,研究 目的的明确 ,都不是一个形式问题 ,重要的是在研 究过程中,要根据 目的去对待研究 中的问题 ,因为 只有清楚 了研究 的目的,才能找到研究方向,避免 徘徊不前 ,迷失方向的情形出现。 二、汉语形容词的主要分类观 基于上述的 目的,我们来 回顾一下关 于汉语 形容词几 种主要 的分类 观点。在诸 多分类观点 中 ,其 区别关键在于各 自所确立的分类标准不 同, 因此 ,我们将已有的一些主要观点大致分为两大 类 :单一标准类和多重标准类。 汉语 形 容词单 一标 准类 的划分 ,主要 见下 表 1: 代表人物 形容词分类说 主要观点 傅子东 “意义标准 ”说 词 的概 念 、意义 和性质就是词类划 分的唯一标 准 高名凯 “形态标准 ”说 从词 的形式 或词的形态变化这个物质 的外壳着 眼,不能依 照词 和其 他 的词在句 子里 的结 合来 定 文炼 、胡附 “结构功能标准 ”说 词类是 结构 中的词 ,离开结构 ,自然难找妥当 的分类标准 词 的语法功 能标 准首 先表 现在 能不能 单独 充 当句 法成 分上 。能 够 胡裕树 “广义的语法功能标准”说 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实 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词和词的组合能力上。 按多重标准给汉语形容词分类 ,主要见文后 表 2: 此外 ,特别值得指 出的是朱德熙先生关于形 容词的研究 。众所周 知,朱 德熙先生 的研究深受 美 国描 写语 言学的影响 ,在 国内可谓独树一 帜。 他提出的变换分析法在汉语词类研究 中,不仅在 主观上始终贯彻 了词类分析 目的和原则 ,在客观 上 ,也解决了以语法解 释为 目的的词类分析的方 法论 问题。从 而将形容词分为简单式和复杂式两 种 ,在进一步的描写 中,根据语法解释的需要 ,运 用变换分析法将形容词分析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 形容词 。虽然从划分类型上看 ,朱德熙的划分结 果似乎与其他研究者 的观点并无太大差别 ,但是 在语法解释实践 中,其意义是巨大的。 · 134 . 三、作为汉语词汇类别的形容词与语言事实 的矛盾 作为汉语中一个确定的词类 ,无论是过去还 是今 天 ,汉 语形 容词在 汉语语 法解释 上还存 在 许多矛盾之处。这些 矛盾主要表现 在下 面几 个 方 面 。 1.源 自古 汉语 的“使动 ”和 “意 动”的语 法 解释; 2.“形容词+宾语”现象的语法解释 ; 3.“形容词作宾语”的语法解释; 4.形容词与区别词的关系问题 ; 5.作状语 的形容词与副词 的关系问题。 从上述表述上,我们不难发现 ,所有问题或矛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 盾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作为一个词汇类别的划维极其苍白。借用吕叔湘先生的观点,就是如果 分原则问题。可以确定地说,上述问题不能合理我们摆脱了西方语法的窠臼,也许我们的汉语语 地加以解释,汉语形容词的类别划分之论就不会法研究会走得更远……也正是这种研究思路和方 停止,而这些问题及分歧的存在,已经成为对外汉法论的羁绊,才导致我们既无法摆脱西方语言学 语教学中无法避免的困扰。这种情形从汉语体系研究的思维模式,又要追求汉语本身的特色表现 本身这一角度看,似乎并不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从而矛盾重重、分歧多多。但是,仅仅能客观地看 各种分歧可以长期存在,至少它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待研究的不足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 交际和语言本身的演变但是从对外汉语教学视角去处理分歧解决争议。本文认为,在这方面需要 来看解决或者减少分歧却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我们研究者具备一种追求科学的勇敢精神,即敢 题。这种迫切性不仅表现在汉语环境下的对外汉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更要向自己挑战。对于前 语教学,也表现在境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境外的汉人的研究我们要尊重,但是尊重不等于全盘接受, 语本体研究上。以《俄语和汉语比较语法》(xao要从质疑开始,挑战权威的结论,挑战汉语本体研 HOHbIIK, OAOMsnaTeJTbCKagrpynna“ Ilporpecc”,究中的大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方面,目前互 2003)一书为例,作为国外的汉语本体研究著作,联网上非专业的研究爱好者倒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形容词,其中有这样的一些表述:“俄汉形容的榜样,他们思考的角度新颖,观点朴实,尤其是 词的分类在性质形容词上是相同的,其语法特征的天生一对待权威的科学精神,更是我们值得深思 表现形式也相同,如俄语性质形容词的短尾形式汉并学习的。总之,本文认为,在承认分歧的背景 语中也是存在的,性质形容词不带“的’字作表语下,我们需要自己的思考、分析和筛选,最终走上 时,即可认为相当于‘短尾’。如:这条河很研究之路。 深。—这条河是很深的。3 ta peka oeH 其次,要敢于面对学生承认我们汉语语法体 ry6oKa.—3 Ta peka oqeHb T6oKa等。”不难看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自学、参考和思 出,研究者将俄语的语法特征套用在了汉语上,首索加以引导。我们的很多教师愿意美化汉语的特 先是将“深”和“深的”作为汉语的形态变化,进而色,炫耀汉语语法的复杂性和学习的艰难,似乎只 将“是……的”的语法结构看作是“ad+的”的延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教师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伸,类似的情形不仅在俄罗斯的汉语本体研究中也是很可怕的。很多外国留学生错误地认为学 比比皆是,在其他语言中也不鲜见。不难想象,对习汉语就是在学习一个个的词语,这种观念的形 于汉语语法规则的这种理解和描述,其危害是严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现有的对外汉语课 重而深远的。 堂教学确实存在大量的词语教学,很多教师甚至 四、语法教学和学习的再思考 以此为乐,乐此不疲。本文同时还认为,这种现象 与汉语在应用中长期存在词语的推敲习惯有关, 事实上,在汉语语法解释中,存在矛盾的远不中国人追求言语中词语的合理性和礼节性的习惯 止形容词一类,只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形容由来已久,因此形成合理、合情有余,科学严谨和 词作为汉语的一个词类,其出现的频率最高,教学朴实不足的情况;二是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汉语 中遇到的困惑最多,在寻找答案时,存在的争议和语法缺少体系的客观现实,但是对很多语言现象 分歧也最复杂多样。因此,无论教学经验是否丰又无法从现有的语法研究成果中找到合理的解 富,对于汉语语法体系中类似形容词存在的理论释,因此出现了一种逃避的隐性心理状况。本文 分歧,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如何引导建议,面对学生我们一方面要从心理上让学生感 外国学生正确地看待汉语语法中的这种状况,如受到汉语的魅力和博大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要勇 何从对外汉语的角度进行汉语本体研究,都需要敢地承认汉语语法体系研究的不足,这种不足有 我们重新思考。 我们每一位从业者的责任,也是学生们未来从事 首先,对待汉语语法体系中多种观点并存现汉语研究的价值所在 象的态度要客观,并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跳出传统 最后,我们认为,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切入汉 研究的窠臼。这是指,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汉语语语本体研究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 法研究的不足,尤其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汉语思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aba
盾的根源 ,归根结 底还是作为一个词汇类别的划 分原则问题。可 以确定地说 ,上述 问题不能合理 地加 以解释 ,汉语 形容词 的类别划分之论就 不会 停止 ,而这些问题及分歧的存在 ,已经成为对外汉 语教学中无法避免的困扰 。这种情形从汉语体系 本身这一角度看 ,似乎并不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 各种分歧可以长期存在 ,至少它没有影响到我们 的 交际和语言本身的演变 ,但是从对外汉语教学视角 来看,解决或者减少分歧却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 题。这种迫切性不仅表现在汉语环境下的对外汉 语教学 ,也表现在境外 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境外的汉 语本体研究上。以《俄语 和汉语比较语法》(UI~ao K)HbIIHI-I,oAOM3ⅡaTe肪 cK姐 rpy1IⅡa“Hporpecc”, 2003)一 书为例 ,作为 国外 的汉语本体研究著作 , 关于形容词 ,其 中有这样 的一些表述:“俄汉形容 词的分类在性质形容词上是相 同的,其语法特征的 表现形式也相同,如俄语l生质形容词的短尾形式汉 语 中也是存在 的,性质形容词不带 ‘的’字作表语 时,即 可 认 为 相 当 于 ‘短 尾 ’。如 :这 条 河 很 深 。——这 条 河 是 很 深 的。3Ta pexaO~eHb rm]6oxa.——3TapexaOqeHbFJIy6oKa,q.等。”不难看 出,研究者将俄语的语法特征套用在 了汉语上 ,首 先是将 “深”和“深的”作为汉语的形态变化,进而 将“是……的”的语法结构看作是“adj.+的”的延 伸 ,类似的情形不仅在俄罗斯的汉语本体研究 中 比比皆是 ,在其他语言 中也不鲜见。不难想象 ,对 于汉语语法规则的这种理解 和描述 ,其危害是严 重 而深 远 的 。 四、语法教学和学 习的再思考 事实上 ,在汉语语法解释中,存在矛盾 的远不 止形容词一类 ,只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中形容 词作为汉语 的一个词类 ,其出现的频率最高 ,教学 中遇到 的困惑最 多,在寻找答案时 ,存在的争议和 分歧也最复杂多样 。因此 ,无 论教 学经验是否丰 富,对于汉语语法体系 中类似形容词存在 的理论 分歧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 ,如何引导 外 国学生正确地看待汉语语法 中的这种状况 ,如 何从对外汉语的角度进行汉语本体研究 ,都需要 我们重新思考。 首先 ,对待汉语语法体 系中多种观点并存现 象的态度要客观,并敢于挑战权威 ,敢于跳 出传统 研究 的窠臼。这是指 ,我们要充分认识 到汉语语 法研究 的不足 ,尤其是汉语语 法研究 中的汉语思 维极其苍白。借用 吕叔湘先生的观点 ,就是如果 我们摆脱 了西方语法的窠臼,也许 我们 的汉语 语 法研究会走得更远……也正是这种研究思路和方 法论 的羁绊 ,才导致我们既无法摆脱 西方语言学 研究的思维模式 ,又要追求汉语本身的特色表现, 从而矛盾重重 、分歧多多。但是 ,仅仅能客观地看 待研究的不足是远远不够 的 ,更为重要 的是如何 去处理分歧 ,解决争议 。本文认为 ,在这方面需要 我们研究者具备一种追求科学 的勇敢精神 ,即敢 于挑战权威 ,挑战传统 更要 向自己挑战。对于前 人的研究我们要尊重 ,但是尊重不等于全盘接受 , 要从质疑开始 ,挑战权威 的结论 ,挑战汉语本体研 究中的大课题 。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方面 ,目前互 联网上非专业 的研究爱好者倒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的榜样 ,他们思考的角度新颖 ,观点朴实 ,尤其是 天生一对待权威 的科学精神,更是 我们值得深思 并学习的。总之 ,本文认 为,在承认分歧 的背 景 下 ,我们需要 自己的思考 、分析和筛选 ,最终走 上 研究 之路 。 其次 ,要敢于面对学生承认我们汉语语法体 系研究中存在 的问题 ,并对学生的 自学 、参考和思 索加 以引导。我们的很多教师愿意美化汉语 的特 色 ,炫耀汉语语法的复杂性和学习的艰难 ,似乎只 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教师 的作用。这是不可取 的, 也是很可怕的。很多外国留学生错误地认为 ,学 习汉语就是在学习一个个 的词语 ,这种观念的形 成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们现有 的对外汉语课 堂教学确实存在大量 的词语教学 ,很多教师甚 至 以此为乐 ,乐此不疲 。本文同时还认为 ,这种现象 与汉语在应用 中长期存 在词语 的推敲习惯有关 , 中国人追求言语 中词语的合理性和礼节性的习惯 由来 已久 ,因此形成合理 、合情有余 ,科学严谨 和 朴实不足的情况 ;二是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汉语 语法缺少体系的客观现实 ,但是对很多语 言现象 又无法从现有 的语 法研究 成果 中找到合理的解 释 ,因此出现 了一种逃避 的隐性心理状况 。本文 建议 ,面对学生我们一方面要从心理上让学生感 受到汉语的魅力和博 大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要勇 敢地承认汉语语法体 系研究的不足,这种不足有 我们每一位从业者的责任 ,也是学生们未来从事 汉语研究的价值所在。 最后 ,我们认为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切入汉 语本体研究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 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 的历史 虽然不长 ,但是 · 135 ·
其研究成果和思路对汉语本体研究来说却不啻一参考文献: 个莫大的惊喜,它带来的是新的汉语研究思路,因1]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38) 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者首先研究的是汉[21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J中国 语,从汉语的词汇、汉语的习惯,甚至每一天工作 语文,1954,(9) 和思考的都是如何正确地运用汉语的思维,传授[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32 汉语语言及言语的习惯因此这一群体有着得天[4]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独厚的思考及思考方式的优势。无论是对外汉语 2002:89, 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教学研究其过程和成果无[5]徐枢谭景春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 疑是对没语本体研究的补充和启发。 标注的说明[J].中国语文,2006,(1) 表 代表人物 形容词分类说 主要观点 “词义和语法功能招划分词类主要依据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而词义和功能又互相联系、互相 黎锦熙 结合标准”说 制约。依据这种理念,黎先生在《新著国文语法》中将形容词分为性状形容 词、数量形容词、指示形容词和疑问形容词四小类。 吕叔湘 “结构和形态相结合结构关系鉴定字能否重叠及用什么方法重叠,这些都可以用来划分词 标准”说 类。结构关系能照顾的面最大,宜于做主要标准,据此将形容词划分为一 般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 “词义、形态和句法狭义的形态加上广义的形态也就能解决汉语词类划分的一部分问题。另 相结合标准”说 一部分问题可以由词义和词跟词的配合上获得解决。 词汇和语法范畴相结合标准,是一个集国内外多年研究语法之大成的标 龙果夫 词汇和语法范畴相准,实际上是一个词义、功能形态相结合的标准。其出版的许多汉语语法 结合标准”说 专著和《暂拟汉语教学法系统简述》均持此说,据此将形容词分为绝对性质 形容词和相对性质形容词、 张静 “词义、功能、句法和 划分的标准应是各类词能够相互对立的语法特点。能够用来划分词类的 词法相结合标准”说标准主要有抽象意义、功能意义句法结合形式词法结合形式四种。此 后,张氏又将其表述为“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特点相结合的标准。 [责任編辑:修磊] 13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aba
其研究成果和思路对汉语本体研究来说却不啻一 个莫大的惊喜 ,它带来的是新的汉语研究思路 ,因 为从事对外汉语教 学的研究者首 先研究 的是汉 语 ,从汉语的词汇 、汉语 的习惯 ,甚至每一天工作 和思考的都是如何正确地运用汉语 的思维 ,传授 汉语语言及言语 的习惯 ,因此这一群体有着得天 独厚的思考及思考方式的优势 。无论是对外汉语 教学的理论研究 ,还是教学研究 ,其过程 和成果无 疑是对汉语本体研究 的补充和启发 。 襄 2 参 考文献 : [1] 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 ,2oo9,(38). [2] 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J].中国 语文 ,1954,(9). [3]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32. [4]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89. [5] 徐枢 ,谭景春.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词类 标注 的说 明[J].中国语文 ,2006,(1). 代 表人物 形容词分类说 主要观点 “词义和语法功能相 划分词类主要依据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而词义和功能又互相联系、互相 黎锦熙 结合标准”说 制约。依据这种理念 ,黎先生在《新著国文语法》中将形容词分为性状形容 词 、数 量形 容词 、指示形容词 和疑问形容 词四小类 。 “结构和形 态相 结合 结构关系 、鉴 定字 、能否 重叠 及用 什 么方 法重 叠 ,这 些都 可 以用来 划 分词 吕叔 湘 标准 ”说 类 。结构关系能照顾 的面最大 ,宜 于做 主要标 准 ,据此 将形 容词划 分为 一 般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 王力 “词 义 、形 态 和 句 法 狭义的形态加上广义 的形态 ,也就能解决 汉语词类 划分 的一部 分问题 。另 相结合标准”说 一部分问题可以由词义和词跟词的配合上获得解决。 词汇和语法范畴相结合标准,是一个集 国内外多年研究语法之大成的标 龙果夫 “词汇和语法 范 畴相 准 ,实 际上是一个词 义 、功能 、形态相结合 的标 准。其 出版 的许多汉 语语法 结合标准”说 专著和《暂拟汉语教学法系统简述》均持此说,据此将形容词分为绝对性质 形 容词和相对性质形容词 、 “词义、功能 、句 法和 划 分的标准应是各类词 能够 相互对 立 的语 法特 点 。能够 用来 划分词 类 的 张静 词法相结合标准”说 标准主要有抽象意义、功能意义、句法结合形式、词法结合形式四种。此 后 ,张 氏又将其表述 为“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特点相结合 的标准 。 · 136 · [责任编 辑:修 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