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城市化与中产阶层成长——试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论扩大消费(朱迪)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711.31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城市化与中产阶层成长 城市化与中产阶层成长 试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论扩大消费 朱迪 内容提要针对内需不足的问题,本文尝试跳出收入一消貲的理论框架,从社会结构的 度入手,通过壮大中产阶层来增强城市化对于消费的驱动作用,这样既能够提高政策实施的效 率,也能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赉源的作用。实证分析发现,中产阶层购买力较强、消费欲望也很 强烈,是扩大消费的主要驱动力;边缘中产阶层,主要由有一定技术或工作经验的农民工和底层 白领以及失业或收入较低的大学毕业生构成,也显示了相当程度的消费欲望和需求,尤其体现 在购房和休闲服务消费上,因此也是内需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建议政策设置应着眼增强边缘 中产阶层的就业和受教育机会及社会保障。 关键词城市化扩大消费中产阶层社会结构消费模式 朱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100732 英囯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博士 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消费的大学生来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其中有一定技术的 结构转型过程中。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动力,一是大农民工和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收入和工作一时不太 众消费,二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而现实中我国也理想的大学毕业生可以称得上“边缘中产阶层”,即 已经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有条件依靠国内消费需求他们也是最有可能上升流动到中产阶层的一批人。 来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对于扩大消费也有推动的他们不同于典型的体力劳动者,这群“边缘中产阶 作用(李培林,2010。今天在大众消费的背景下,中层”具有一定向上流动的动力,他们有一些跻身中产 产阶层已成为消费文化兴起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扩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向往有物质 大内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不仅有较高保障、有品位的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如果能妥善解决 的经济资本来负担多种多样的消费活动,也有较高这群边缘中产阶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将会极 的文化资本以新的品味和生活方式,带动消费市场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他们得以安居乐业的同时 的活跃。笔者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民工和更能产生新的需求增长点。 本文系“当代中国城市化和城乡关系”课题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为李培林。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消费的 结构转型过程中。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动力,一是大 众消费,二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而现实中我国也 已经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有条件依靠国内消费需求 来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对于扩大消费也有推动的 作用(李培林,2010)。今天在大众消费的背景下,中 产阶层已成为消费文化兴起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扩 大内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不仅有较高 的经济资本来负担多种多样的消费活动,也有较高 的文化资本以新的品味和生活方式,带动消费市场 的活跃。笔者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民工和 大学生来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其中有一定技术的 农民工和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收入和工作一时不太 理想的大学毕业生可以称得上“边缘中产阶层”,即 他们也是最有可能上升流动到中产阶层的一批人。 他们不同于典型的体力劳动者,这群“边缘中产阶 层”具有一定向上流动的动力,他们有一些跻身中产 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向往有物质 保障、有品位的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如果能妥善解决 这群边缘中产阶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将会极 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他们得以安居乐业的同时 更能产生新的需求增长点。 本文系“当代中国城市化和城乡关系”课题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为李培林。 城 市 化 与 中 产 阶 层 成 长 ——试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论扩大消费 朱 迪 内容提要 针对内需不足的问题,本文尝试跳出收入-消费的理论框架,从社会结构的角 度入手,通过壮大中产阶层来增强城市化对于消费的驱动作用,这样既能够提高政策实施的效 率,也能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实证分析发现,中产阶层购买力较强、消费欲望也很 强烈,是扩大消费的主要驱动力;边缘中产阶层,主要由有一定技术或工作经验的农民工和底层 白领以及失业或收入较低的大学毕业生构成,也显示了相当程度的消费欲望和需求,尤其体现 在购房和休闲服务消费上,因此也是内需增长的重要力量。 本文建议政策设置应着眼增强边缘 中产阶层的就业和受教育机会及社会保障。 关键词 城市化 扩大消费 中产阶层 社会结构 消费模式 朱 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 100732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博士 城 市 化 与 中 产 阶 层 成 长 70

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社会学研究 为此,本文尝试跳出收入-消费的理论框架,从三个维度来研究中产阶层。他们将“核心中产阶层” 社会结构的角度入手,通过壮大中产阶层来增强城定义为(1)各种领取薪金的、具有一定管理权限或技 市化对于消费的驱动作用。我们通常强调的消费弹术水平的非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自雇”和雇主)(2 性较大的中产阶层到底是哪些人?有没有一些潜在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4001元或以上(3)取得了大专 的或者边缘的中产阶层被忽略了?这些潜在的或边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此外还有“半核心中产阶 缘的中产阶层是否具有一定的消费欲望和经济实层”即符合其中任意两个维度的人群,及“边缘中产 力?理想一点假设,如果能够稳定住现有的中产阶层阶层”只符合一个维度的人群。研究发现,只有3.2% 人群,同时增加这些具有一定消费欲望和购买力的的全国人口属于“核心中产阶层”:;如果算上“半核心 边缘中产阶层的生活机会,则能够壮大中产阶层的中产阶层”,那么有12.%的全国人口属于中产阶层, 规模,并由他们共同发挥扩大消费的功能将更加强254%的城市就业人口属于中产阶层。从这里我们可 大。而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思考扩大消费的问题,还能以看到,李培林、张翼(2008)的分层模型为中产阶层 使得政策实施更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壮大阐释了一个理论框架,本文将采用这一理论 进行资源配置的作用。 框架来考察边缘中产阶层对于扩大消费的作用。 本文关注中产阶层和边缘中产阶层的规模和消 除了以上静态的视角,也有学者从动态的、社会 费模式特征。主要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社会状况综合流动的视角考察中产阶层的构成。严翅君(2012)分 调查(CSS,调查时间分别在2011年和2008年,使析了“边缘中产”上升流动的障碍,它主要包括发展 用的是多阶随机抽样的方法,范围基本涉及全国25-阶段的局限、制度体制的分割,以及强势阶层的挤 28个省/自治区的城乡区域,调查对象为18至69周压。李强(2010将中产阶层的候选群体锁定在农民 岁的中国公民。两次调査所获得样本均超过7000人。工,他主张发展这群有技术、但由于制度限制而“无 一、中产阶层的界定和构成 地位”的人进入“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从而达到我国 社会结构的优化。其独特的理论视角是:不同于现有 关于如何定义中产阶层,学术界存在着争论。经的一些试图“整体性”地增加收入、优化社会保障或 济学家和官方统计常常以个人或家庭收入作为标者改革户籍制的建议,它能够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 准,即使用“中等收入群体家庭”的概念来衡量中产同时也尽可能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本文认同这 阶层。国家统计局(2005将年收入在6-50万的城市一思路,主张重视边缘中产阶层的作用,通过增加他 家庭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约占城市家庭总数的们的就业、受教育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来促进内 5%。但是,单独将收入作为测量中产阶层的尺度是不需的拉动,这种社会结构的视角既能较有针对性地 可靠的,因为收入本身既不能反映雇佣关系也不能进行政策设计,又能够促进中产阶层的成长壮大 反映文化资本。因此,社会学家大多倾向使用能够体 为此,本文主要关心的也是城市化对于中产阶层 现劳动力市场中所处地位的职业指标(陆学艺,成长的影响,其实证分析也只考虑城镇地区的样本, 2002:刘欣,2007:李友梅,2005),或者建立在职业的即从居委会抽取样本,不考虑户口属性。本文的分层 基础上并综合教育和收入的测量尺度(周晓虹,框架首先将城市人口划分为三类职业群体,精英、白 2005;吕大乐、王志铮,2003;李培林、张翼,2008) 领和体力劳动者,其中白领和体力劳动者内部的划 本文认为,构建一个以职业为基础、较为综合的分综合考虑了收入(经济资源)和受教育程度,如图1 测量指标对于转型中的社会还是比较恰当的。李春所示。虽然学界对于中产阶层的边界仍有争议,但是 玲(2009)认为,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高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管理权限或专业技术的脑力劳动者亳无疑 和中产阶层初步形成时期,中产阶层多元身份特征问属于“中产阶层”,很多现有文献也将他们称作“管 的一致性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处于成熟阶段的中产阶理精英”和“专业精英”(如边燕杰、刘勇利,2005),即 层,因此,估计中国中产阶层人数规模采用多元指标为图1中的A块。其次,虽然本文不赞成用收入来单 更为合适。李培林、张翼(2008)使用2006年中国社维度地定义中产阶层,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会状况综合调査的数据,从收入、职业和教育程度这不得不承认收入或所占有的经济资源是影响一个人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2013 年 第 3 期 社 会 学 研 究 为此,本文尝试跳出收入-消费的理论框架,从 社会结构的角度入手,通过壮大中产阶层来增强城 市化对于消费的驱动作用。我们通常强调的消费弹 性较大的中产阶层到底是哪些人?有没有一些潜在 的或者边缘的中产阶层被忽略了?这些潜在的或边 缘的中产阶层是否具有一定的消费欲望和经济实 力?理想一点假设,如果能够稳定住现有的中产阶层 人群,同时增加这些具有一定消费欲望和购买力的 边缘中产阶层的生活机会,则能够壮大中产阶层的 规模,并由他们共同发挥扩大消费的功能将更加强 大。而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思考扩大消费的问题,还能 使得政策实施更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市场 进行资源配置的作用。 本文关注中产阶层和边缘中产阶层的规模和消 费模式特征。主要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社会状况综合 调查(CSS),调查时间分别在 2011 年和 2008 年,使 用的是多阶随机抽样的方法,范围基本涉及全国 25- 28 个省/自治区的城乡区域,调查对象为 18 至 69 周 岁的中国公民。两次调查所获得样本均超过 7000人。 一、中产阶层的界定和构成 关于如何定义中产阶层,学术界存在着争论。经 济学家和官方统计常常以个人或家庭收入作为标 准,即使用“中等收入群体/家庭”的概念来衡量中产 阶层。国家统计局(2005)将年收入在 6-50 万的城市 家庭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约占城市家庭总数的 5%。但是,单独将收入作为测量中产阶层的尺度是不 可靠的,因为收入本身既不能反映雇佣关系也不能 反映文化资本。因此,社会学家大多倾向使用能够体 现劳动力市场中所处地位的职业指标 (陆学艺, 2002;刘欣,2007;李友梅,2005),或者建立在职业的 基础上并综合教育和收入的测量尺度 (周晓虹, 2005;吕大乐、王志铮,2003;李培林、张翼,2008)。 本文认为,构建一个以职业为基础、较为综合的 测量指标对于转型中的社会还是比较恰当的。李春 玲(2009)认为,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高速经济增长 和中产阶层初步形成时期,中产阶层多元身份特征 的一致性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处于成熟阶段的中产阶 层,因此,估计中国中产阶层人数规模采用多元指标 更为合适。李培林、张翼(2008)使用 2006 年中国社 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从收入、职业和教育程度这 三个维度来研究中产阶层。他们将“核心中产阶层” 定义为(1)各种领取薪金的、具有一定管理权限或技 术水平的非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自雇”和雇主)(2) 家庭年人均收入在 14001 元或以上(3)取得了大专 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此外还有“半核心中产阶 层”即符合其中任意两个维度的人群,及“边缘中产 阶层”只符合一个维度的人群。研究发现,只有 3.2% 的全国人口属于“核心中产阶层”;如果算上“半核心 中产阶层”,那么有 12.1%的全国人口属于中产阶层, 25.4%的城市就业人口属于中产阶层。从这里我们可 以看到,李培林、张翼(2008)的分层模型为中产阶层 的壮大阐释了一个理论框架,本文将采用这一理论 框架来考察边缘中产阶层对于扩大消费的作用。 除了以上静态的视角,也有学者从动态的、社会 流动的视角考察中产阶层的构成。严翅君(2012)分 析了“边缘中产”上升流动的障碍,它主要包括发展 阶段的局限、制度体制的分割,以及强势阶层的挤 压。李强(2010)将中产阶层的候选群体锁定在农民 工,他主张发展这群有技术、但由于制度限制而“无 地位”的人进入“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从而达到我国 社会结构的优化。其独特的理论视角是:不同于现有 的一些试图“整体性”地增加收入、优化社会保障或 者改革户籍制的建议,它能够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 同时也尽可能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本文认同这 一思路,主张重视边缘中产阶层的作用,通过增加他 们的就业、受教育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来促进内 需的拉动,这种社会结构的视角既能较有针对性地 进行政策设计,又能够促进中产阶层的成长壮大。 为此,本文主要关心的也是城市化对于中产阶层 成长的影响,其实证分析也只考虑城镇地区的样本, 即从居委会抽取样本,不考虑户口属性。本文的分层 框架首先将城市人口划分为三类职业群体,精英、白 领和体力劳动者,其中白领和体力劳动者内部的划 分综合考虑了收入(经济资源)和受教育程度,如图 1 所示。虽然学界对于中产阶层的边界仍有争议,但是 具有一定管理权限或专业技术的脑力劳动者毫无疑 问属于“中产阶层”,很多现有文献也将他们称作“管 理精英”和“专业精英”(如边燕杰、刘勇利,2005),即 为图 1 中的 A 块。其次,虽然本文不赞成用收入来单 维度地定义中产阶层,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不得不承认收入或所占有的经济资源是影响一个人 71

城市化与中产阶层成长 消费模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也将一部分人均收入21000元(以2010年收入为计算期)。按照 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白领—脑力或半体力劳动同样的思路处理CSs2008数据,经过百位后化零的 者一归入“中产阶层”,即图1中的B1和B2块 调整,确定中产的收入标准为16000元 表1我国城市中产阶层的规模,2008年和2011年(%) 2008年 2011年 81本科及以 缘中产阶层 社会底层 总样本 3065 精英和专B:白领 业精英 由表1可见,201l年在我国城镇地区,中产阶 B3本科及以 层—一管理精英、专业精英以及家庭人均收入超过 21000元的白领约占27%,边缘中产阶层约占34%。 本科及以 本料以 2008年在我国城镇地区,中产阶层——管理精英、专 C:体力劳动 业精英以及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6000元的白领约占 18%,边缘中产约占33%。根据李培林、张翼(2008)对 早均表废以卡 CSs2006数据的分析,中产阶层占城市就业人口的 254%,本文分析得出2008年中产阶层占城市就业 人口比例为27%,2011年该比例增长到了37%。 图1城市中产阶层的划分体系 可见到了2011年,城市中产的比例有所上升, 注:此图所划分的比例并不代表各阶层实际所占比例 而社会底层的比例显著下降,说明有更多的人群获 借用李培林、张翼(2008)的概念,本文将中产以得了向上流动。但是目前来讲,城镇地区的社会结构 外的群体划分成“边缘中产”和“社会底层”。“边缘中还不十分均衡,社会底层所占人口比例仍然最高。很 产”指的是拥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或权力资源,但是显著的是边缘中产阶层所占的人口比例,约三分之 相比较中产阶层又处于弱势的群体。“社会底层”指,这暗示着中产阶层的成长有一定潜力。 的是在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都处于弱势的群体 本文将“边缘中产”进一步划分为受过高等教育 图1中的C4块)。利用图1可以简单总结,中产阶的“边缘知识群体”(B3+C1+C3)、具有一定管理或技 层为A+B1+B2,边缘中产阶层为B3+B4+C1+C2+C3,术能力的“边缘白领”(B4),以及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社会底层为C4 的体力劳动者——“边缘富裕群体”(C2)。分析发现 根据CSS数据使用的职业编码表,本文将管理边缘白领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大多为 精英和专业精英定义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普通办事人员或者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34%为农 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将白领定义为业户口,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具有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定技术或工作经验的城市农民工,从事类似推销 工作人员”、“警察及军人”叫:将体力劳动者定义为员、餐馆服务员、电脑维修等工作,此外,还有部分边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工人和运输工缘知识群体的职业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白领职业,也 人”以及“其他职业”和“没有工作”的人群 有一部分失业在家,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且也较年 本文使用家庭人均收入,而非被访者汇报的个轻,推断大多由失业或者收入较低的大学毕业生构 人收入,作为划定中产的标准之一回,并将60岁以上成。而边缘富裕群体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活优裕 人群以及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者从样本中剔除。的城市退休或“持家”人群,也包括了一部分个体户 参考国家统计局年鉴数据、不同类型城市最低生活和高级技术工人。 保障标准以及相关研究,本文认为CSS2011分析得 到的家庭人均收入处于合理范围内,经过百位后化 二、中产和边缘中产的消费模式 零的调整,确定2011年城市中产的收入标准为家庭 文以收入弹性较高的消费领域来研究消费模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图 1 城市中产阶层的划分体系 注:此图所划分的比例并不代表各阶层实际所占比例。 消费模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也将一部分 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白领——脑力或半体力劳动 者——归入“中产阶层”,即图 1 中的 B1 和 B2 块。 借用李培林、张翼(2008)的概念,本文将中产以 外的群体划分成“边缘中产”和“社会底层”。“边缘中 产”指的是拥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或权力资源,但是 相比较中产阶层又处于弱势的群体。“社会底层”指 的是在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都处于弱势的群体 (图 1 中的 C4 块)。利用图 1 可以简单总结,中产阶 层为 A+B1+B2,边缘中产阶层为 B3+B4+C1+C2+C3, 社会底层为 C4。 根据 CSS 数据使用的职业编码表,本文将管理 精英和专业精英定义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 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将白领定义为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 工作人员”、“警察及军人”[1];将体力劳动者定义为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工人和运输工 人”以及“其他职业”和“没有工作”的人群。 本文使用家庭人均收入,而非被访者汇报的个 人收入,作为划定中产的标准之一[2],并将 60 岁以上 人群以及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者从样本中剔除。 参考国家统计局年鉴数据、不同类型城市最低生活 保障标准以及相关研究,本文认为 CSS2011 分析得 到的家庭人均收入处于合理范围内,经过百位后化 零的调整,确定 2011 年城市中产的收入标准为家庭 人均收入 21000 元(以 2010 年收入为计算期)。按照 同样的思路处理 CSS2008 数据,经过百位后化零的 调整,确定中产的收入标准为 16000 元[3]。 由表 1 可见,2011 年在我国城镇地区,中产阶 层——管理精英、专业精英以及家庭人均收入超过 21000 元的白领约占 27%,边缘中产阶层约占 34%。 2008 年在我国城镇地区,中产阶层——管理精英、专 业精英以及家庭人均收入超过 16000 元的白领约占 18%,边缘中产约占 33%。根据李培林、张翼(2008)对 CSS2006 数据的分析,中产阶层占城市就业人口的 25.4%,本文分析得出 2008 年中产阶层占城市就业 人口比例为 27%,2011 年该比例增长到了 37%。 可见到了 2011 年,城市中产的比例有所上升, 而社会底层的比例显著下降,说明有更多的人群获 得了向上流动。但是目前来讲,城镇地区的社会结构 还不十分均衡,社会底层所占人口比例仍然最高。很 显著的是边缘中产阶层所占的人口比例,约三分之 一,这暗示着中产阶层的成长有一定潜力。 本文将“边缘中产”进一步划分为受过高等教育 的“边缘知识群体”(B3+C1+C3)、具有一定管理或技 术能力的“边缘白领”(B4),以及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的体力劳动者——“边缘富裕群体”(C2)。分析发现, 边缘白领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大多为 普通办事人员或者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34%为农 业户口,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具有 一定技术或工作经验的城市农民工,从事类似推销 员、餐馆服务员、电脑维修等工作,此外,还有部分边 缘知识群体的职业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白领职业,也 有一部分失业在家,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且也较年 轻,推断大多由失业或者收入较低的大学毕业生构 成。而边缘富裕群体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活优裕 的城市退休或“持家”人群,也包括了一部分个体户 和高级技术工人。 二、中产和边缘中产的消费模式 本文以收入弹性较高的消费领域来研究消费模 表 1 我国城市中产阶层的规模,2008 年和 2011 年(%) 中产阶层 边缘中产阶层 社会底层 总样本 2008 年 18% 33% 49% 3065 2011 年 27% 34% 39% 2957 城 市 化 与 中 产 阶 层 成 长 72

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社会学研究 式。目前,学界达成共识的拉动需求效果最强的是房家具、家用电器等耐用品购置加在一起可以构建一 地产和汽车的消费,这些商品价格昂贵,并且能够消个“享受型消费”的指标的话,中产家庭的该支出占 化一大批基建和工业的投资。此外,还可能具有较高总支出的16%,远高于其他阶层:边缘富裕家庭次 收入弹性的消费领域有:数码产品、奢侈品和服务之,该支出占11%;边缘知识家庭则在这个指标上掉 业。根据已有的数据,消费模式的实证分析包括日常了队,享受型支出仅占总支出的8%,与边缘白领家 支出及构成,住房、汽车、数码产品的拥有和消费意庭和社会底层家庭较接近。 愿以及休闲服务消费。 这些发现说明,拥有丰富资源的中产家庭和一 1.日常支出及构成 些“小康”的边缘富裕家庭既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也有 分析发现,中产家庭的日常支出显著最高,2010较强的购买力,对购买服务和体验具有一定兴 年平均100595元,其次为边缘富裕家庭,平均85762趣——他们是扩大消费非常重要的力量。而边缘知 元:而边缘知识家庭和边缘白领家庭的支出较低,分识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享受服务和体验的消费欲望 别为79532元和44020元。图2显示了各阶层的家但受购买力不足的局限,特别在具有集体消费性质 庭日常支出构成。其中在家饮食仍然是各阶层的主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上的支出非常高,接近甚至高于 要消费,其次为购房首付和房货支出,对于中产家庭中产家庭的该支出。而边缘白领家庭的日常支出较 来说,购房支出甚至比在家饮食支出略高。这一项在低,娱乐型和享受型支出的比例也很低,高比例的支 边缘富裕家庭的各类支出也很显著,且在家饮食和出来自在家饮食、医疗保健、教育和人情支出,在支 医疗保健支出高于中产家庭,这也体现了这一阶层出及构成上的特征更接近社会底层家庭,即边缘知 的消费模式特征:而在外出饮食、家庭耐用品购置、识家庭和边缘白领家庭面临类似的困境一一购买力 教育和人情往来上,边缘富裕家庭的支出仅次于中都显著地受到了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限制。 产阶层家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产家庭和生 2.住房、汽车及数码产品的拥有和消费意愿 活“小康”的边缘富裕家庭的购买力都较强。从这里 城市各阶层家庭之间在住房拥有上差别不大, 可以看出家庭人均收入并不算高的边缘知识家庭的80%以上的家庭都以各种形式拥有自己的住房,这 支出也很高,在饮食、衣着、家庭耐用品购置、教育的与早年间的住房分配制度有很大关系。但是2008年 支出都紧随中产家庭之后,而房租和医疗保健的支的数据显示,中产家庭和边缘富裕家庭拥有两套房 出甚至高于中产家庭,体现了该阶层的生活压力。 子的比例最高,分别占到各自阶层的13%和19%。分 析也显示,65%的中产家庭为本人或配偶(共同拥有 住房,该比例接近边缘富裕家庭的情况,但是只有 47%的边缘知识家庭为本人或配偶(共同)拥有住房, 这意味着一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群人暂时没 h 有自己名下的住房,其大都在30岁以下,他们是边 缘中产阶层中向上流动机会最多的,随着工作经验 和财富的积累,这一群体很可能成为房地产需求增 长的重要源泉。 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家庭私人汽车拥有 中产家庭边如识家边雄自领家达缘富家社金震展家 率已达20%。其中中产家庭有车的比例最高,占中产 图22010年我国城镇家庭生活支出构成(单位:元) 总体的37%;其次是边缘富裕家庭和边缘知识家庭 就注重服务购买和体验的文化、娱乐和旅游消有车的比例分别为37%和35%:社会底层家庭的有 费来讲,中产家庭和边缘富裕家庭2010年分别支出车族仅占8%。而从年龄结构看,中产私家车主比边 了4178元和2984元,各占家庭总支出的4%和3%,缘中产的私家车主稍微年轻些,平均分别为38岁和 而边缘知识家庭的该支出也达到了2880元,占家庭41岁。相比较而言,中产家庭有房(不考虑产权所有 总支出的3%左右。如果将文化、娱乐、旅游和家电、者)有车的比例是最高的,占中产总体的35%;但是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2013 年 第 3 期 社 会 学 研 究 式。目前,学界达成共识的拉动需求效果最强的是房 地产和汽车的消费,这些商品价格昂贵,并且能够消 化一大批基建和工业的投资。此外,还可能具有较高 收入弹性的消费领域有:数码产品、奢侈品和服务 业。根据已有的数据,消费模式的实证分析包括日常 支出及构成,住房、汽车、数码产品的拥有和消费意 愿以及休闲服务消费。 1. 日常支出及构成 分析发现,中产家庭[4]的日常支出显著最高,2010 年平均 100595 元[5],其次为边缘富裕家庭,平均85762 元;而边缘知识家庭和边缘白领家庭的支出较低,分 别为 79532 元和 44020 元。图 2 显示了各阶层的家 庭日常支出构成。其中在家饮食仍然是各阶层的主 要消费,其次为购房首付和房贷支出,对于中产家庭 来说,购房支出甚至比在家饮食支出略高。这一项在 边缘富裕家庭的各类支出也很显著,且在家饮食和 医疗保健支出高于中产家庭,这也体现了这一阶层 的消费模式特征;而在外出饮食、家庭耐用品购置、 教育和人情往来上,边缘富裕家庭的支出仅次于中 产阶层家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产家庭和生 活“小康”的边缘富裕家庭的购买力都较强。从这里 可以看出家庭人均收入并不算高的边缘知识家庭的 支出也很高,在饮食、衣着、家庭耐用品购置、教育的 支出都紧随中产家庭之后,而房租和医疗保健的支 出甚至高于中产家庭,体现了该阶层的生活压力。 就注重服务购买和体验的文化、娱乐和旅游消 费来讲,中产家庭和边缘富裕家庭 2010 年分别支出 了 4178 元和 2984 元,各占家庭总支出的 4%和 3%, 而边缘知识家庭的该支出也达到了 2880 元,占家庭 总支出的 3%左右。如果将文化、娱乐、旅游和家电、 家具、家用电器等耐用品购置加在一起可以构建一 个“享受型消费”的指标的话,中产家庭的该支出占 总支出的 16%,远高于其他阶层;边缘富裕家庭次 之,该支出占 11%;边缘知识家庭则在这个指标上掉 了队,享受型支出仅占总支出的 8%,与边缘白领家 庭和社会底层家庭较接近。 这些发现说明,拥有丰富资源的中产家庭和一 些“小康”的边缘富裕家庭既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也有 较强的购买力,对购买服务和体验具有一定兴 趣——他们是扩大消费非常重要的力量。而边缘知 识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享受服务和体验的消费欲望, 但受购买力不足的局限,特别在具有集体消费性质 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上的支出非常高,接近甚至高于 中产家庭的该支出。而边缘白领家庭的日常支出较 低,娱乐型和享受型支出的比例也很低,高比例的支 出来自在家饮食、医疗保健、教育和人情支出,在支 出及构成上的特征更接近社会底层家庭,即边缘知 识家庭和边缘白领家庭面临类似的困境——购买力 都显著地受到了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限制。 2. 住房、汽车及数码产品的拥有和消费意愿 城市各阶层家庭之间在住房拥有上差别不大, 80%以上的家庭都以各种形式[6]拥有自己的住房,这 与早年间的住房分配制度有很大关系。但是 2008 年 的数据显示,中产家庭和边缘富裕家庭拥有两套房 子的比例最高,分别占到各自阶层的 13%和 19%。分 析也显示,65%的中产家庭为本人或配偶(共同)拥有 住房,该比例接近边缘富裕家庭的情况,但是只有 47%的边缘知识家庭为本人或配偶(共同)拥有住房, 这意味着一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群人暂时没 有自己名下的住房,其大都在 30 岁以下,他们是边 缘中产阶层中向上流动机会最多的,随着工作经验 和财富的积累,这一群体很可能成为房地产需求增 长的重要源泉。 统计显示,2011 年,我国城镇家庭私人汽车拥有 率已达 20%。其中中产家庭有车的比例最高,占中产 总体的 37%;其次是边缘富裕家庭和边缘知识家庭, 有车的比例分别为 37%和 35%;社会底层家庭的有 车族仅占 8%。而从年龄结构看,中产私家车主比边 缘中产的私家车主稍微年轻些,平均分别为 38 岁和 41 岁。相比较而言,中产家庭有房(不考虑产权所有 者)有车的比例是最高的,占中产总体的 35%;但是 图 2 2010 年我国城镇家庭生活支出构成(单位:元) 73

城市化与中产阶层成长 仍有56%的中产家庭有房(不考虑产权所有者)无缘白领家庭中,“暂时不打算购买”的群体主要是受 车,这点跟西方社会中有房有车是中产阶层的典型到购买能力的困扰。家庭打算三年内购房的被访者 特征有很大区别,也说明了我国的中产阶层并不十和仅有意愿的被访者年龄相近,都在37岁左右:这 分富裕,或者说仍存在汽车消费增长的空间。 两种家庭的住房拥有状况和购房原因也差不多,都 在信息时代,手机成为了大众消费品,它跨越了有17%的家庭不拥有任何房子产权:50%左右的家庭 阶层甚至年龄,数据显示中产阶层家庭的手机拥有是为了改善现有居住条件:30%左右的家庭是为自己 率达到99%,社会底层家庭也达到了近90%,即各阶或子女成家购房,因此可以推断打算三年内购房和 层在手机拥有的数量上也不相上下。70%的中产阶层仅有意愿而暂时不打算购房的家庭在住房需求上差 家庭有2-3个手机,社会底层家庭的该比例稍低但不多。而仅有购房意愿的家庭选择“住房条件差,建/ 也达到了60%。所以,普通手机在城镇居民中的需求买不起房”的比例是最高的,占该群体的48%:人均 增长空间已经很有限。但是,在笔记本电脑的拥有上收入比打算三年内购房的家庭人均收入显著低(分 则有显著的阶层差异。48%的中产阶层家庭拥有笔记别为27381元和49656元),家庭存款余额和股票、证 本电脑,排在第二位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边缘知识券价值总额等也显著低很多(分别为69702元和 家庭,其拥有率为42%,而社会底层家庭的拥有率只194637元),所以阻碍这部分家庭购房的主要原因应 有10% 当是购买能力,或说房价同家庭收入不成比例。但是 消费意愿是测量消费需求最直接的指标,分析我们也看到,有购房意愿且暂时不打算购买的这部 中我们将“消费意愿”分解为“有计划”的意愿和“无分中产和边缘中产家庭的人均收入还是高于城镇家 计划”的意愿。首先来看“有计划”的消费意愿。如图庭人均收入水平,说明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总体上 3,中产家庭打算1至3年内买房的占16%,是各阶这部分中产和边缘中产家庭感受到的房价压力也可 层家庭中比例最高的,但是这个数字并不让人乐观,能同所选择的购房地点有关,他们中有相当的比例 因为,从前面的分析可得知,有35%的中产家庭没有打算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购房,包括45%的中产家 属于本人或配偶产权的住房。还有很低比例的边缘庭,32%的边缘知识家庭和26%的边缘白领家庭。 中产家庭打算1至3年内买房,社会底层家庭的该 因此,如果国家能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有效的宏 比例更是微乎其微。从我国城镇家庭总体来看,只有观调控,使得房价尤其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房价 9%的家庭打算3年内买房。这个数据低于同时期央同居民收入水平成比例,能落实保障房建设和购买 行发布的储户调査数据:据央行2011年第3季度的的政策,将激活四分之一的有意愿并且有一定购买 报告,未来一季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占142%m,该结果力的中产和边缘中产家庭的购房计划,这将极大地 更接近本文数据来源中的中产和边缘知识阶层有意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购房的比例。 但是,如果不考虑购买计划,我们发现各阶层家0 庭都有相当程度的购房意愿。中产家庭、边缘知识家 庭和边缘白领家庭的购房意愿是最高的,各有四分 之一的家庭选择“有购房的想法,但暂时不打算购32 买”。可见,在购房“意愿”上,阶层效应被抵消了一部 分,因为房子本身是刚性需求的一部分,特别对于中 低收入家庭来说。 中产家庭边缘知识家底边缘白领庭边缘富格家庭杜会底层家庭 那是什么原因使得相当比例的家庭有意愿却又 打算13年买房一◎有购房的想法,但暂时不打科购买一没有购房的想法 没有明确的购房计划呢?按理居民的购房意愿受到 图3我国城市各阶层的购房意愿(2011年) 注:1图中数字表示占该阶层总体的百分比 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购买能力、生命周期以及当前 .有效样本为2884。 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限购”政策。但是本文分析发 由于购房方面较高的支出和预算,不难理解城 现,在这群有着较强购房意愿的中产、边缘知识和边镇家庭买车的热情并不高。当然除了购买力的原因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仍有 56%的中产家庭有房 (不考虑产权所有者)无 车,这点跟西方社会中有房有车是中产阶层的典型 特征有很大区别,也说明了我国的中产阶层并不十 分富裕,或者说仍存在汽车消费增长的空间。 在信息时代,手机成为了大众消费品,它跨越了 阶层甚至年龄,数据显示中产阶层家庭的手机拥有 率达到 99%,社会底层家庭也达到了近 90%,即各阶 层在手机拥有的数量上也不相上下。70%的中产阶层 家庭有 2-3 个手机,社会底层家庭的该比例稍低但 也达到了 60%。所以,普通手机在城镇居民中的需求 增长空间已经很有限。但是,在笔记本电脑的拥有上 则有显著的阶层差异。48%的中产阶层家庭拥有笔记 本电脑,排在第二位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边缘知识 家庭,其拥有率为 42%,而社会底层家庭的拥有率只 有 10%。 消费意愿是测量消费需求最直接的指标,分析 中我们将“消费意愿”分解为“有计划”的意愿和“无 计划”的意愿。首先来看“有计划”的消费意愿。如图 3,中产家庭打算 1 至 3 年内买房的占 16%,是各阶 层家庭中比例最高的,但是这个数字并不让人乐观, 因为,从前面的分析可得知,有 35%的中产家庭没有 属于本人或配偶产权的住房。还有很低比例的边缘 中产家庭打算 1 至 3 年内买房,社会底层家庭的该 比例更是微乎其微。从我国城镇家庭总体来看,只有 9%的家庭打算 3 年内买房。这个数据低于同时期央 行发布的储户调查数据:据央行 2011 年第 3 季度的 报告,未来一季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占 14.2%[7],该结果 更接近本文数据来源中的中产和边缘知识阶层有意 购房的比例。 但是,如果不考虑购买计划,我们发现各阶层家 庭都有相当程度的购房意愿。中产家庭、边缘知识家 庭和边缘白领家庭的购房意愿是最高的,各有四分 之一的家庭选择“有购房的想法,但暂时不打算购 买”。可见,在购房“意愿”上,阶层效应被抵消了一部 分,因为房子本身是刚性需求的一部分,特别对于中 低收入家庭来说。 那是什么原因使得相当比例的家庭有意愿却又 没有明确的购房计划呢?按理居民的购房意愿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购买能力、生命周期以及当前 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限购”政策。但是本文分析发 现,在这群有着较强购房意愿的中产、边缘知识和边 缘白领家庭中,“暂时不打算购买”的群体主要是受 到购买能力的困扰。家庭打算三年内购房的被访者 和仅有意愿的被访者年龄相近,都在 37 岁左右;这 两种家庭的住房拥有状况和购房原因也差不多,都 有 17%的家庭不拥有任何房子产权;50%左右的家庭 是为了改善现有居住条件;30%左右的家庭是为自己 或子女成家购房,因此可以推断打算三年内购房和 仅有意愿而暂时不打算购房的家庭在住房需求上差 不多。而仅有购房意愿的家庭选择“住房条件差,建/ 买不起房”的比例是最高的,占该群体的 48%;人均 收入比打算三年内购房的家庭人均收入显著低 (分 别为 27381 元和 49656 元),家庭存款余额和股票、证 券价值总额等也显著低很多 (分别为 69702 元和 194637 元),所以阻碍这部分家庭购房的主要原因应 当是购买能力,或说房价同家庭收入不成比例。但是 我们也看到,有购房意愿且暂时不打算购买的这部 分中产和边缘中产家庭的人均收入还是高于城镇家 庭人均收入水平,说明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总体上, 这部分中产和边缘中产家庭感受到的房价压力也可 能同所选择的购房地点有关,他们中有相当的比例 打算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购房,包括 45%的中产家 庭,32%的边缘知识家庭和 26%的边缘白领家庭。 因此,如果国家能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有效的宏 观调控,使得房价尤其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房价 同居民收入水平成比例,能落实保障房建设和购买 的政策,将激活四分之一的有意愿并且有一定购买 力的中产和边缘中产家庭的购房计划,这将极大地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由于购房方面较高的支出和预算,不难理解城 镇家庭买车的热情并不高。当然除了购买力的原因, 图 3 我国城市各阶层的购房意愿(2011 年) 注:1.图中数字表示占该阶层总体的百分比。 2.有效样本为 2884。 城 市 化 与 中 产 阶 层 成 长 74

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社会学研究 私家车购买意愿不高也与城市拥堵、油价上升以及活、享受生活的消费欲望。 多个城市的“限牌摇号”措施有关。相比而言,中产家 边缘知识群体在休闲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一些 庭仍是消费欲望和购买力最强的群体,私人汽车拥彰显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消费上与中产阶层很接 有率最高,打算买车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详见图4)。近。具体来讲,边缘知识群体和中产阶层选择“没有 2011年12%的家庭打算半年内买车,2008年10%的这些休闲活动”的比例都为7%,说明他们的休闲生 家庭有此打算。边缘富裕家庭也有相当的比例打算活都比较丰富。二者参与运动健身、电脑游戏和上网 买车,体现该阶层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有享受生活的比例很接近,分别在26%和54%左右,并且边缘知 的欲望。 识群体外出看电影听音乐会的比例更高,为32%:在 读书看报上的比例也较接近,而去卡拉OK/迪斯科 42 酒吧的比例都非常低,可能与我国的消费文化有关 者对以上消费的参与度基本是各阶层中最高的 说明边缘知识群体同中产阶层都比较热衷充实和享 受生活。 边缘富裕群体对于休闲活动也有很高的热情, 可能因为文化水平不高而闲暇时间更多,对于一些 传统的、消磨时间型的休闲活动的参与度非常高 中产家底边缘知识家庭边缘白领家庭边缘富裕家庭杜会底层家庭 一半年内打算买车(2011年)半年内打算买车(2008年) 21%的人选择打麻将打牌,25%的人选择串门聊天 图4我国城市各阶层的购车意愿(208年和2011年)但是部分人群也参与现代的休闲活动,15%的人外出 注:1.图中数字表示占该阶层总体的百分比 看电影听音乐会,17%的人外出旅游。而边缘白领和 2.201年有效样本为2901,2008年有效样本为3028。 社会底层群体的休闲方式常有重叠,比如相当高的 综合上文提到在城镇家庭中,手机的需求趋于打麻将、打牌的比例(20%左右),较低的去酒吧和卡 饱和,从消费意愿上也证实了这一点,仅有6%左右拉OK的比例(2%左右)。而且他们的休闲方式都相 的家庭半年内打算购买手机。对于电脑的消费意愿对较为“低廉”,体现在较低的外出看电影、戏剧和听 稍好一点,中产家庭、边缘知识家庭和边缘白领家庭音乐会的比例(5%左右),较低的外出旅游的比例(不 打算半年内购买电脑的比例都超过了8%,一定程度到4%)以及相当高的串门聊天的比例(分别为32% 上体现了边缘知识家庭和边缘白领家庭对数码产品和45%:他们选择“没有这些休闲活动”的比例也是 的消费欲望。 最高的,分别为20%和19%。这些发现反映了边缘白 3.休闲服务消费 领和社会底层群体非常有限的购买力,业余生活也 周末或节假日的休闲消费包含了很多的服务消较为单调。 费,比如运动健身、旅游、去卡拉OK迪斯科/酒吧等。 三、结论:中产阶层成长与扩大消费 这些消费活动的参与既需要一定的经济资本,也需要 定的文化资本,因此不同的参与模式既能够反映消 本文偏重社会结构的视角,通过增加边缘中产 费者的生活水平,也能反映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对于阶层的生活机会来壮大中产阶层,从而实现内需的 这些消费的考察对扩大消费政策将产生有益的启示。拉动。根据实证分析,首先可以肯定中产阶层是扩大 在休闲消费方面,阶层差异明显地体现在中产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因为他们购买力较强、消费意愿 与社会底层之间,也体现在边缘中产与社会底层之较强烈,也倾向通过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来获得 间。中产阶层广泛参与各类休闲活动,并且花费较舒适和乐趣。其次,本文挖掘了边缘中产阶层的消费 高、较现代的休闲活动的参与率基本也是最高的,比能力和“潜力”,他们主要的社会经济特征是拥有的 如21%的人外出看电影戏剧/表演/听音乐会、22%的经济和文化资源都低于中产阶层,但又区别于社会 人运动健身、20%的人外出旅游、51%的人玩电脑游底层;他们也显示了相当的消费欲望和需求,有一定 戏/上网,体现了他们较丰裕的经济资源以及充实生的购买力或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在拉动内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2013 年 第 3 期 社 会 学 研 究 图 4 我国城市各阶层的购车意愿(2008 年和 2011 年) 注:1. 图中数字表示占该阶层总体的百分比。 2. 2011 年有效样本为 2901,2008 年有效样本为 3028。 私家车购买意愿不高也与城市拥堵、油价上升以及 多个城市的“限牌摇号”措施有关。相比而言,中产家 庭仍是消费欲望和购买力最强的群体,私人汽车拥 有率最高,打算买车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详见图 4)。 2011 年 12%的家庭打算半年内买车,2008 年 10%的 家庭有此打算。边缘富裕家庭也有相当的比例打算 买车,体现该阶层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有享受生活 的欲望。 综合上文提到在城镇家庭中,手机的需求趋于 饱和,从消费意愿上也证实了这一点,仅有 6%左右 的家庭半年内打算购买手机。对于电脑的消费意愿 稍好一点,中产家庭、边缘知识家庭和边缘白领家庭 打算半年内购买电脑的比例都超过了 8%,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边缘知识家庭和边缘白领家庭对数码产品 的消费欲望。 3. 休闲服务消费 周末或节假日的休闲消费包含了很多的服务消 费,比如运动健身、旅游、去卡拉 OK/迪斯科/酒吧等。 这些消费活动的参与既需要一定的经济资本,也需要 一定的文化资本,因此不同的参与模式既能够反映消 费者的生活水平,也能反映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对于 这些消费的考察对扩大消费政策将产生有益的启示。 在休闲消费方面,阶层差异明显地体现在中产 与社会底层之间,也体现在边缘中产与社会底层之 间。中产阶层广泛参与各类休闲活动,并且花费较 高、较现代的休闲活动的参与率基本也是最高的,比 如 21%的人外出看电影/戏剧/表演/听音乐会、22%的 人运动健身、20%的人外出旅游、51%的人玩电脑游 戏/上网,体现了他们较丰裕的经济资源以及充实生 活、享受生活的消费欲望。 边缘知识群体在休闲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一些 彰显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消费上与中产阶层很接 近。具体来讲,边缘知识群体和中产阶层选择“没有 这些休闲活动”的比例都为 7%,说明他们的休闲生 活都比较丰富。二者参与运动健身、电脑游戏和上网 的比例很接近,分别在 26%和 54%左右,并且边缘知 识群体外出看电影听音乐会的比例更高,为 32%;在 读书看报上的比例也较接近,而去卡拉 OK/迪斯科/ 酒吧的比例都非常低,可能与我国的消费文化有关; 二者对以上消费的参与度基本是各阶层中最高的, 说明边缘知识群体同中产阶层都比较热衷充实和享 受生活。 边缘富裕群体对于休闲活动也有很高的热情, 可能因为文化水平不高而闲暇时间更多,对于一些 传统的、消磨时间型的休闲活动的参与度非常高, 21%的人选择打麻将打牌,25%的人选择串门聊天, 但是部分人群也参与现代的休闲活动,15%的人外出 看电影听音乐会,17%的人外出旅游。而边缘白领和 社会底层群体的休闲方式常有重叠,比如相当高的 打麻将、打牌的比例(20%左右),较低的去酒吧和卡 拉 OK 的比例(2%左右)。而且他们的休闲方式都相 对较为“低廉”,体现在较低的外出看电影、戏剧和听 音乐会的比例(5%左右),较低的外出旅游的比例(不 到 4%)以及相当高的串门聊天的比例(分别为 32% 和 45%);他们选择“没有这些休闲活动”的比例也是 最高的,分别为 20%和 19%。这些发现反映了边缘白 领和社会底层群体非常有限的购买力,业余生活也 较为单调。 三、结论:中产阶层成长与扩大消费 本文偏重社会结构的视角,通过增加边缘中产 阶层的生活机会来壮大中产阶层,从而实现内需的 拉动。根据实证分析,首先可以肯定中产阶层是扩大 消费的主要驱动力,因为他们购买力较强、消费意愿 较强烈,也倾向通过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来获得 舒适和乐趣。其次,本文挖掘了边缘中产阶层的消费 能力和“潜力”,他们主要的社会经济特征是拥有的 经济和文化资源都低于中产阶层,但又区别于社会 底层;他们也显示了相当的消费欲望和需求,有一定 的购买力或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在拉动内 75

城市化与中产阶层成长 需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7来自搜房网htp/news.zhoushan.soufun.com.2011-09-16 具体来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边缘知识群体呈58909m。(2011年第3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是中国人民 现出热衷休闲、娱乐和服务性消费的特征,住房的自 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对2万户城镇储户进行的问卷调查报告。 有产权拥有率并不高而且有较强的购房意愿。从事 参考文献 脑力和半体力劳动的边缘白领群体的生活水平较 边燕杰、刘勇利:《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一 低,还挣扎在日常必需的消费支出上,从而对休闲、中国“五普”数据的分析》,[北京]《社会学研究》006年第3期 娱乐和服务消费的热情并不高,但是也有较强的购 2]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 房意愿。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边缘富裕群重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北京《经济学动态》012年第5期。 体可以说是边缘中产阶层之中生活水平最高的,享 3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6万-50万元:中国城市 受类的支出较高,购车意愿较强烈,生活压力比较中等收入群体探究》,北京〕《数据》2005年第6期。 小,热衷运动健身、读书看报、旅游类的消费,所以这 4李春玲:《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层形成:过程、影响以及 群年龄较大但是生活小康、闲暇时间较多的人群也社会经济后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是不可忽略的内需来源。因此,如果可以有针对性地 5李培林:《中国的新成长阶段与社会改革》,〔上海〕《文汇 增加这些边缘中产阶层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及平 fr)(http://www.news365.com.cn/wxpd/jy/jjygg/201003/2010030 633564htm),2010年。 等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的机会,引导他们的消费,将有 6李培林、张翼:《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 30%的城镇人口成长为新的需求增长载体,这还是非度),(上海)社会》208年第2期。 常可观的。 门7李强:《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技术工人转 注释 向中间阶层社会结构的战略探索》,[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0 年第6期。 因为职业编码中的警察及军人”也包括了掌握一定权 8]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上海〕《社会》 力、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职业,如公安、交警机构各级干部和军2005年第1期。 官,本文也将其纳入白领从业者。 9李友梅:《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 2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机会不仅受到个人收入的影响,也受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北京]《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 到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收入的影响,将家庭总收入除以共同生期。 的总人口数而得到的家庭人均收入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一个人 0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北 所拥有的经济资源。 京〕《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3]参考国家统计局年鉴数据,CS9008得到的家庭人均收 l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 入可能被低估,本文将家庭人均收入乘以15的系数,得到07年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家庭人均收入均值为16797元。 [2吕大乐、王志铮:《香港中产阶级的处境观察》,[香港〕 [4CSs系列数据采用多阶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家庭户,然三联书店2003年版 后使用Kih抽样随机选取一名家庭成员作为被访者,所以如果 3毛蕴诗、李洁明:《从“市场在中国”剖析扩大消费内 被访者为中产阶层,那么家庭中至少有一名成员为中产,因此该需》,[广州〕《中山大学学报》010年第5期 家庭属于更高社会阶层的概率应当高于随机选取的被访者为社 4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 会底层的家庭;而且分析发现被访者配偶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度都较低,所以被访者为社会底层的家庭中有更多中产阶层成员 15]严翅君:《快速量增与艰难质变:中国当代中产阶层成 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本文在分析消费模式时,将被访者为中产阶长困境》[南京]《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 层的家庭近似地当做中产家庭,将被访者为边缘中产的家庭近似 16张晶:《趋同与差异:合法性机制下的消费转变——基 地当做边缘中产家庭,将被访者为社会底层的家庭近似地当做社于北京地区青年女性农民工消费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青年 会底层家庭 研究》2010年第6期 5]该平均值由去掉家庭年支出为4785750元的1个奇异 7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值之后计算得到。 版社2005年版。 阿6包括自建住房、购买商品房、购买保障房、购买原公房 购买小产权房、购买农村私有住房及其他。 〔责任编辑:方心清〕 76 9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需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具体来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边缘知识群体呈 现出热衷休闲、娱乐和服务性消费的特征,住房的自 有产权拥有率并不高而且有较强的购房意愿。从事 脑力和半体力劳动的边缘白领群体的生活水平较 低,还挣扎在日常必需的消费支出上,从而对休闲、 娱乐和服务消费的热情并不高,但是也有较强的购 房意愿。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边缘富裕群 体可以说是边缘中产阶层之中生活水平最高的,享 受类的支出较高,购车意愿较强烈,生活压力比较 小,热衷运动健身、读书看报、旅游类的消费,所以这 群年龄较大但是生活小康、闲暇时间较多的人群也 是不可忽略的内需来源。因此,如果可以有针对性地 增加这些边缘中产阶层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及平 等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的机会,引导他们的消费,将有 30%的城镇人口成长为新的需求增长载体,这还是非 常可观的。 注释 [1]因为职业编码中的“警察及军人”也包括了掌握一定权 力、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职业,如公安、交警机构各级干部和军 官,本文也将其纳入白领从业者。 [2]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机会不仅受到个人收入的影响,也受 到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收入的影响,将家庭总收入除以共同生 活的总人口数而得到的家庭人均收入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一个人 所拥有的经济资源。 [3] 参考国家统计局年鉴数据,CSS2008 得到的家庭人均收 入可能被低估,本文将家庭人均收入乘以 1.5 的系数,得到 07 年 家庭人均收入均值为 16797 元。 [4]CSS 系列数据采用多阶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家庭户,然 后使用 Kish 抽样随机选取一名家庭成员作为被访者,所以如果 被访者为中产阶层,那么家庭中至少有一名成员为中产,因此该 家庭属于更高社会阶层的概率应当高于随机选取的被访者为社 会底层的家庭;而且分析发现被访者配偶的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 度都较低,所以被访者为社会底层的家庭中有更多中产阶层成员 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本文在分析消费模式时,将被访者为中产阶 层的家庭近似地当做中产家庭,将被访者为边缘中产的家庭近似 地当做边缘中产家庭,将被访者为社会底层的家庭近似地当做社 会底层家庭。 [5] 该平均值由去掉家庭年支出为 4785750 元的 1 个奇异 值之后计算得到。 [6]包括自建住房、购买商品房、购买保障房、购买原公房、 购买小产权房、购买农村私有住房及其他。 [7]来自搜房网 http://news.zhoushan.soufun.com/2011-09-16/ 5896039.htm。《2011 年第 3 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是中国人民 银行在全国 50 个城市对 2 万户城镇储户进行的问卷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边燕杰、刘勇利《: 社会分层、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对 中国“五普”数据的分析》,〔北京〕《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3 期。 [2]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 重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北京〕《经济学动态》2012 年第 5 期。 [3]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6 万-50 万元:中国城市 中等收入群体探究》,〔北京〕《数据》2005 年第 6 期。 [4]李春玲:《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层形成:过程、影响以及 社会经济后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 [5]李培林:《中国的新成长阶段与社会改革》,〔上海〕《文汇 报》(http://www.news365.com.cn/wxpd/jy/jjygg/201003/t20100301_2 633564.htm),2010 年。 [6] 李培林、张翼:《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 度》,〔上海〕《社会》2008 年第 2 期。 [7]李强:《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技术工人转 向中间阶层社会结构的战略探索》,〔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0 年第 6 期。 [8] 李强:《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现状》,〔上海〕《社会》 2005 年第 1 期。 [9]李友梅:《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北京〕《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6 期。 [10] 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北 京〕《社会学研究》2007 年第 6 期。 [1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 [12]吕大乐、王志铮:《香港中产阶级的处境观察》,〔香港〕 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13]毛蕴诗、李洁明:《从“市场在中国”剖析扩大消费内 需》,〔广州〕《中山大学学报》2010 年第 5 期。 [14]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12 年中国社会 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年版。 [15]严翅君:《快速量增与艰难质变:中国当代中产阶层成 长困境》,〔南京〕《江海学刊》2012 年第 1 期。 [16]张晶:《趋同与差异:合法性机制下的消费转变——基 于北京地区青年女性农民工消费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青年 研究》2010 年第 6 期。 [17]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005 年版。 〔责任编辑:方心清〕 城 市 化 与 中 产 阶 层 成 长 76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