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重庆社会科学》:考古学视角的史前社会分工与分层(崔天兴)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319.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镜鉴与凝思 考古学视角的史前社会分工与分层 The Prehistor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tratification in the view of Archaeolo 崔天兴 内容提要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史前社会分工、分层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分层,导致了文明的诞生。随着区域聚落考古成果的系统公布 认为聚落规模越大,史前聚落内部社会分工愈明显,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横向的社会结构愈复杂。史前 的社会分层不仅体现在聚落之间,也体现在聚落内部物化的成员关系上,因此史前由聚落分化表征的社会分层 导致了依附性社会分工的发展,影响了文明起源的机制和路径 关键词考古学发展史前社会分工史前社会分层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1 Abstract: In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China civiliz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historic social division and stratification is always tangled. The Marxism that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led to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led to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systematic publishment of regional settlement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 show that the prehistoric settlement is larger, the internal social division is more clear,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is the higher. Prehistoric 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reflected not only among the settlements, also in the relationship of members, so social stratification whose character is the prehistoric settlement differentiation,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ivision of attached labor, thus affecting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Key words: archaeology development, prehistory social division, prehistory social stratification 、问题的提出 史前社会分化研究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关键问题,在考古学视 野中社会分化一般仅关注社会纵向结构分化即社会分层研究,如聚落 等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社会分化的横向维度即社会分工的研究 被习惯于质料分类视野进行研究,如制陶叫、琢玉、石器生产剛、制骨 (蚌)作坊、铸铜作坊等。近年来随着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社会分 工和社会分层的关系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史前阶段社会分工和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考古学视野中的史 前社会分工、社会分层——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理论探索》。基金项目:中国 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49批面上基金项目“华北平原新旧石器过渡时期的石器 工业和人类行为”(批准号:2011049100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东胡林 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分析”(批准号:20LCNK002) 206年没群需华|重庆社会科学121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16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年第 2 期 总第 255 期 重CHONGQ ING S OC IAL S C IENCES 庆社会科学 考古学视角的史前社会分工与分层 * The Prehistor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tratification in the View of Archaeology 崔天兴 内容提要 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史前社会分工、分层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分层,导致了文明的诞生。随着区域聚落考古成果的系统公布, 认为聚落规模越大,史前聚落内部社会分工愈明显,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横向的社会结构愈复杂。史前 的社会分层不仅体现在聚落之间,也体现在聚落内部物化的成员关系上,因此史前由聚落分化表征的社会分层 导致了依附性社会分工的发展,影响了文明起源的机制和路径。 关键词 考古学发展 史前社会分工 史前社会分层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河南郑州 450001 Cui Tianxing Abstract: In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China civiliz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historic social division and stratification is always tangled. The Marxism that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led to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rich and the poor,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led to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systematic publishment of regional settlement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 show that the prehistoric settlement is larger, the internal social division is more clear,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is the higher. Prehistoric 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reflected not only among the settlements, also in the relationship of members, so social stratification, whose character is the prehistoric settlement differentiation,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ivision of attached labor, thus affecting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Key words: archaeology development, prehistory social division, prehistory social stratification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考古学视野中的史 前社会分工、社会分层——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理论探索》。 基金项目:中国 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 49 批面上基金项目 “华北平原新旧石器过渡时期的石器 工业和人类行为”(批准号:2011049100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东胡林 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分析”(批准号:2011CNK002)。 一、 问题的提出 史前社会分化研究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关键问题, 在考古学视 野中社会分化一般仅关注社会纵向结构分化即社会分层研究, 如聚落 等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社会分化的横向维度即社会分工的研究 被习惯于质料分类视野进行研究,如制陶[1]、琢玉[2]、石器生产[3][4]、制骨 (蚌)作坊[5][6]、铸铜作坊[7][8][9]等。 近年来随着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社会分 工和社会分层的关系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10][11][12],史前阶段社会分工和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 镜鉴与凝思 121

镜鉴与凝思|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 社会分层之间关系如何对文明起源及路径的理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种视野在考古学 解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之间关系从人类学、社会尚未昌明的19世纪明显具有人类学推论的性 学视野到考古学视野的变化,正是文明起源话质,并受到了国家形成以后社会分工导致社会 语范式的历史变化,同样也涉及了不同的研究分层的影响 方法和假设。 马克斯·韦伯基于现代社会把劳动分工区 20世纪20年代末,郭沫若以《家庭、私有分为技术劳动分工和社会劳动分工,认为职业 制、国家起源》中的研究方法来探索中国古代社分化水平的提高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制度化,促 会,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叫。20世纪80进了各种社会关系的技术理性化过程,而社 年代,夏鼐提出文明要素说,促进了文明起源的会分层是基于财产、职业等级、名声和声望的多 研究叫。苏秉琦认为红山文化之“坛、冢、庙”是元主义的阶级概念凹。 文明初步形成的标志,而“坛、冢、庙”的象征意 埃米尔·涂尔干认为增长和人口的集中导 义则意味着最终社会分层结构的形成。吗 致社会密度提高,促进了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并 20世纪90年代起,很多学者逐渐认识到主张社会规模与复杂化程度密切相关。涂尔干 国家或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必须研究整个论述到“随着环节结构逐渐消亡,组织结构逐渐 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从探索国家形成的标志转产生了,继而劳动分工也合乎规律的发展起来。 向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在考古学上的研因此环节结构不是组织结构产生的原因,那么 究视野内,复杂化主要是指社会横向结构的异后者(社会分工)就是前者(组织结构)的原 质性即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的形成和社会纵向结并进一步提出“文明”是社会分工的副产品。而 构的不平等。 关于文明的内涵作者并没有做出说明,据上下 因此,社会分化有着三个基本维度,即社会文推测,文明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暗指以国家为 分工、社会分层和系统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代表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成。 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 有学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指出,在传统社 关系重组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会中社会分层具有明显的稳定恒常特征,文化 般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化的横向维度,是的分层直接受制于社会分层,即特定的文化群 社会分化的基础与前提。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体和社会趣味往往就是社会分层的直接产物。 的纵向维度,是资源占有的分化标识。多种考 随着区域聚落考古成果的系统公布,我们 古学资料用于重建社会分化和分层,重建中国可以看到史前社会财富积累的帕累托效应呈加 古代社会组织结构。 速趋势。帕累托效应不单体现在聚落之间,而且 也体现在聚落内部的成员关系上。这为审视社 二、社会分工、社会分层的概念与内涵 会分层和社会分工之间关系提供了一个长程的 关于社会分层、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的关系视角和思考机遇。 认识,可分为马克思主义、韦伯、涂尔干三种经 三、考古学视野中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 典论述。 恩格斯认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 考古学重建古代社会组织结构可分为手工 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业专业化、墓葬研究、聚落考古、物的社会考古 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促进了贫富分化,破坏了学分析等几种不同的路径。 氏族制度,催化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使野蛮社会 (一)社会分工 进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凹。因此很多学者解读为 社会分工意味着社会结构各个单元之间的 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而贫富分化导致了分离,可划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自然分工 社会分层,破坏了原始平等氏族制度,使野蛮社是指根据生理特点以性别、年龄的差别实行的 122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总第25期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重CHONGQ ING S OC IAL S C IENCES 庆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2 期 总第 255 期 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社会分层之间关系如何对文明起源及路径的理 解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之间关系从人类学、社会 学视野到考古学视野的变化, 正是文明起源话 语范式的历史变化, 同样也涉及了不同的研究 方法和假设。 20 世纪 20 年代末,郭沫若以《家庭、私有 制、国家起源》中的研究方法来探索中国古代社 会,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13]。 20 世纪 80 年代,夏鼐提出文明要素说,促进了文明起源的 研究[14]。 苏秉琦认为红山文化之“坛、冢、庙”是 文明初步形成的标志,而“坛、冢、庙”的象征意 义则意味着最终社会分层结构的形成。 [15] 20 世纪 90 年代起, 很多学者逐渐认识到 国家或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 必须研究整个 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从探索国家形成的标志转 向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16][17]。在考古学上的研 究视野内, 复杂化主要是指社会横向结构的异 质性即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的形成和社会纵向结 构的不平等[18]。 因此,社会分化有着三个基本维度,即社会 分工、社会分层和系统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 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 各种社会 关系重组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19] 一般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化的横向维度,是 社会分化的基础与前提。 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 的纵向维度,是资源占有的分化标识[20]。 多种考 古学资料用于重建社会分化和分层, 重建中国 古代社会组织结构。 二、社会分工、社会分层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社会分层、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的关系 认识,可分为马克思主义、韦伯、涂尔干三种经 典论述。 恩格斯认为, 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 这两大主要部门, 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 的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促进了贫富分化,破坏了 氏族制度,催化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使野蛮社会 进入文明时代的门槛[21]。 因此很多学者解读为 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 而贫富分化导致了 社会分层,破坏了原始平等氏族制度,使野蛮社 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这种视野在考古学 尚未昌明的 19 世纪明显具有人类学推论的性 质, 并受到了国家形成以后社会分工导致社会 分层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基于现代社会把劳动分工区 分为技术劳动分工和社会劳动分工, 认为职业 分化水平的提高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制度化,促 进了各种社会关系的技术理性化过程,[22] 而社 会分层是基于财产、职业等级、名声和声望的多 元主义的阶级概念[23]。 埃米尔·涂尔干认为增长和人口的集中导 致社会密度提高,促进了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并 主张社会规模与复杂化程度密切相关。 涂尔干 论述到“随着环节结构逐渐消亡,组织结构逐渐 产生了,继而劳动分工也合乎规律的发展起来。 因此环节结构不是组织结构产生的原因, 那么 后者(社会分工)就是前者(组织结构)的原因”[24]; 并进一步提出“文明”是社会分工的副产品。 而 关于文明的内涵作者并没有做出说明, 据上下 文推测, 文明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暗指以国家为 代表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成。 有学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指出, 在传统社 会中社会分层具有明显的稳定恒常特征, 文化 的分层直接受制于社会分层, 即特定的文化群 体和社会趣味往往就是社会分层的直接产物[25]。 随着区域聚落考古成果的系统公布, 我们 可以看到史前社会财富积累的帕累托效应呈加 速趋势。 帕累托效应不单体现在聚落之间,而且 也体现在聚落内部的成员关系上。 这为审视社 会分层和社会分工之间关系提供了一个长程的 视角和思考机遇。 三、 考古学视野中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 考古学重建古代社会组织结构可分为手工 业专业化、墓葬研究、聚落考古、物的社会考古 学分析等几种不同的路径。 (一)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意味着社会结构各个单元之间的 分离,可划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自然分工 是指根据生理特点以性别、 年龄的差别实行的 镜鉴与凝思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 122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镜鉴与凝思 劳动分工,社会分工是指根据大规模的社会生了新的视角和资料。黄可佳根据潮白河流域史 产活动需要进行的分工,本文所指的分工为后前遗址石器出土概况,认为在该区域也形成了 者。凹一般认为分为两个组成部分:(1)社会劳石器生产性和消费性遗址例。有学者认为公元 动分工,即各种社会角色在具体人员头上的配前3500年左右中国境内各地区间交流互动形 置;(2)技术劳动分工,即各项任务在何等程度成了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李新伟指出社会 上在各角色之间的专门化,落实到明确限定的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形成对于中国相互作用圈 操作上。劳动分工的充分分化促进了各项任务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密切的交流中 的充分标准化。四 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初步形成。 20世纪40年代,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即社 可见,通过操作链研究探讨区域聚落功能 会分工)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英国著名的马和聚落内社会生产的空间结构的分异度来探索 克思主义考古学家柴尔德(V. Gordon Childe)在社会分工的形成,对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是非 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明研究中提出了著名常有益的探索,获得了新的认识。 的“城市革命”概念,并强调附属专业化手工业 (二)社会分层 生产是城市革命的重要特征幽。20世纪60年 任何人类社会都存在着不平等和差异,这 代,塞维斯把对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概念引入就导致社会成员政治—经济地位有所差别, 到“酋邦社会”研究中,他指出,手工业生产专业有差别就会有社会分层叫。社会分层一般是指 化的急遽发展是酋邦社会产生的关键时刻最为按照人们相对的权力(政治地位)、财产(经济地 引人瞩目的文化事件之一例。文德安在《工艺生位)、声望(社会地位),将人群划分为不平等层 产与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一文中指出,判断级的社会制度体系,不平等的层级体系显示了 附属式与独立的非专职的专业化生产的主要标不同群体的特权。社会分层不但导致了人们 准是器物的标准化程度。考斯汀认为对专业利益上的区分或冲突,而且也构成了不同群体 化的认定可以从生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生产文化的显著差异。有学者指出不平等产生于两 者、原料、生产技术、生产组织、产品、分配关系类匹配过程:(1)社会成员与社会角色相匹配的 和消费者等要素进行考察,提供综合判读生产过程;(2)社会成员与不同价值的报酬相匹配的 专业化进程的视角和方法围。也有学者认为手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1)将某些物品定义 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与社会进为威望物品的制度,(2)在劳动分工的各个职位 化过程正相关,故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或职业间对这些物品的社会分配的规则,(3)将 社会分工愈明显,横向的社会结构愈复杂。 个人和职业、物品联系起来并产生对有价资源 目前,学者一般从区域聚落功能和聚落内不平等控制的社会流动机制。戴维·格伦斯基把 社会生产的空间结构分异度来探索社会分工的为社会分层提供基础的有价值物品细分为七 形成和差异度。学者对宜昌红花套凹、宜都杨家类: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社会类、荣誉类、公 湾遗址、巴东官渡口圓、枝江马家溪遗址國进民类、个人类。这些有价物品分类视角虽是现 行分析,认为存在一个石器生产加工聚落群,其代背景取向的,对考古学研究来说,仍然提供了 产品流通于整个长江中游地区;李新伟根据 个概念丰富、多元的可资参考的视角。 兴隆洼石制品数量的空间不均衡分布,认为社 社会学也用科层制、拓扑结构——全连接 会上层控制了细石器工业的生产,并形成了初拓扑结构——小世界等三种类型描述社会网络 步的专业化生产网。丁亮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结构叫。 程丹江口地区出土史前玉石器的操作链研究, 小世界是指社会结构既具有网络性又具有 认为不仅存在消费性遗址,还存在生产—消局部性,每一个社会节点将按照它们表现出来 费性遗址國,为豫西南地区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的相关性组成网络,使得相关性高的节点在网 2016年第2期总第25期|重庆社会科学1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16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年第 2 期 总第 255 期 重CHONGQ ING S OC IAL S C IENCES 庆社会科学 劳动分工, 社会分工是指根据大规模的社会生 产活动需要进行的分工, 本文所指的分工为后 者。 [26]一般认为分为两个组成部分:(1)社会劳 动分工, 即各种社会角色在具体人员头上的配 置;(2)技术劳动分工,即各项任务在何等程度 上在各角色之间的专门化, 落实到明确限定的 操作上。 劳动分工的充分分化促进了各项任务 的充分标准化。 [27] 20 世纪 40 年代,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即社 会分工)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 英国著名的马 克思主义考古学家柴尔德 (V. Gordon Childe)在 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明研究中提出了著名 的“城市革命”概念,并强调附属专业化手工业 生产是城市革命的重要特征 [28]。 20 世纪 60 年 代, 塞维斯把对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概念引入 到“酋邦社会”研究中,他指出,手工业生产专业 化的急遽发展是酋邦社会产生的关键时刻最为 引人瞩目的文化事件之一[29]。 文德安在《工艺生 产与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一文中指出,判断 附属式与独立的非专职的专业化生产的主要标 准是器物的标准化程度[30]。 考斯汀认为对专业 化的认定可以从生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生产 者、原料、生产技术、生产组织、产品、分配关系 和消费者等要素进行考察, 提供综合判读生产 专业化进程的视角和方法[31]。 也有学者认为手 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与社会进 化过程正相关,故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 社会分工愈明显,横向的社会结构愈复杂。 目前, 学者一般从区域聚落功能和聚落内 社会生产的空间结构分异度来探索社会分工的 形成和差异度。 学者对宜昌红花套[32]、宜都杨家 湾遗址[33]、巴东官渡口[34]、枝江马家溪遗址[35]进 行分析,认为存在一个石器生产加工聚落群,其 产品流通于整个长江中游地区[36];李新伟根据 兴隆洼石制品数量的空间不均衡分布, 认为社 会上层控制了细石器工业的生产, 并形成了初 步的专业化生产[37]。 丁亮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 程丹江口地区出土史前玉石器的操作链研究, 认为不仅存在消费性遗址, 还存在生产——消 费性遗址[38],为豫西南地区文明起源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资料。 黄可佳根据潮白河流域史 前遗址石器出土概况, 认为在该区域也形成了 石器生产性和消费性遗址[39]。 有学者认为公元 前 3500 年左右中国境内各地区间交流互动形 成了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 李新伟指出社会 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的形成对于中国相互作用圈 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密切的交流中, 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初步形成。 [40] 可见, 通过操作链研究探讨区域聚落功能 和聚落内社会生产的空间结构的分异度来探索 社会分工的形成, 对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是非 常有益的探索,获得了新的认识。 (二)社会分层 任何人类社会都存在着不平等和差异,这 就导致社会成员政治——经济地位有所差别, 有差别就会有社会分层[41]。 社会分层一般是指 按照人们相对的权力(政治地位)、财产(经济地 位)、声望(社会地位),将人群划分为不平等层 级的社会制度体系, 不平等的层级体系显示了 不同群体的特权。 [42]社会分层不但导致了人们 利益上的区分或冲突, 而且也构成了不同群体 文化的显著差异。 有学者指出不平等产生于两 类匹配过程:(1)社会成员与社会角色相匹配的 过程;(2)社会成员与不同价值的报酬相匹配的 过程。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1)将某些物品定义 为威望物品的制度,(2)在劳动分工的各个职位 或职业间对这些物品的社会分配的规则,(3)将 个人和职业、 物品联系起来并产生对有价资源 不平等控制的社会流动机制。 戴维·格伦斯基把 为社会分层提供基础的有价值物品细分为七 类: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社会类、荣誉类、公 民类、个人类。 [43]这些有价物品分类视角虽是现 代背景取向的,对考古学研究来说,仍然提供了 一个概念丰富、多元的可资参考的视角。 社会学也用科层制、拓扑结构——全连接、 拓扑结构——小世界等三种类型描述社会网络 结构[44]。 小世界是指社会结构既具有网络性又具有 局部性, 每一个社会节点将按照它们表现出来 的相关性组成网络, 使得相关性高的节点在网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 镜鉴与凝思 123

镜鉴与凝思|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 络中距离较近。这种按节点间的相关性所组成考古对数常态线中分为凸形和凹形线。一般认 的网络,普遍存在幂律、短链效应、规模原则和为凸形线分布代表整合度较低的聚落系统,而 纽带内生原则、黏着偏好等特征,这些特征可使凸形线代表经济竞争弱化的系统特征或维护系 网络以形成若干层次的中心两 统边界是主要中心的主要功能网。 若把社会网络内不同联系视为网络节点 聚落规模与聚落等级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 节点按照自身的无向度被划分为若干组,在每在两类不同的看法:(1)聚落规模与聚落等级之 组中至少有一个最高的节点作为中心节点。 间等同的,聚落规模愈大聚落等级越高。一类观 这种演化若是不加以干预,则往往具有等级分点认为聚落规模与聚落等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正 化的趋势,这种分化即帕累托效应,这也就意味比或反比的线性关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着社会演化若是以效率为优先,满足冥律对社哈耶克《致命的自负》指出文明与社会规模存在 会财富分布的刻画。纽带资源的配置总是倾显著的线性关系。四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分层具 向于形成科层层级制度。 有明显的稳定恒常特征,文化的分层直接受制 科层制是我们目前最常见的社会结构,又于社会分层,即特定的文化群体和社会趣味往 称为等级制度或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它是由往就是社会分层的直接产物,因此社会分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是一种根据层—趣味分化—文化分层之间具有内在的 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致性。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以社会分层为 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网而极端的基础的权力结构可以以任何事物为基础,生产 科层化是无法拓展合作秩序的。 方式的权力意义与其他领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 拓扑结构全连接网络社会即是我们所熟悉关系例。 的熟人社会,完全的熟人社会也是无法积极拓 在史前文明起源研究中,把一个个史前聚 展合作秩序的,仅仅是简单的亲缘合作行为。落视为社会网络的节点;大的聚落往往被视为 史前社会分层研究是聚落考古认识古代社中心节点,而这些中心节点往往具有黏着效应 会的有力工具,常用两种方法来解释地域聚落从而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在社会演变过程 的社会政治含义,一是分析行政管理等级与聚中形成了财富、军事、政治、宗教的中心地位,形 落等级的关系,行政管理层次的多少作为与社成了若干层级的中心。这种演化则往往具有等 会复杂化程度相对应的一个因素往往通过聚落级分化的趋势,从而形成纵向的社会分层。 等级来揭示。一般计算方法是管理等级的数量 考古学研究表明,社会分层主要的物化表 比聚落等级数量少一级。二是聚落等级层级数现为由遗址的规模与数量所体现的社群人口与 目的增加也与人口密度的增长有密切关系。 规模;房屋的规模与位置;聚落规模的差异;墓 般用聚落规模分布柱状图中显示的自然间隔来葬的空间分布;随葬品的精致程度;地位象征品 界定聚落等级。 的空间分布;仪式性建筑的规模与劳动投入;从 聚落等级规模是根据经济地理等级——规墓葬随葬品上所体现出来的等级差别程度等 模规则来进行描述的,其含义为一个聚落群的社会角色特别是社会等级在墓葬中通常通过劳 各个聚落的规模以降列形式排列,每一个聚落动力成本、对杈势财富象征物的占有和人口统 规模应与在聚落群中的等级相符。即第二大聚计上的分化来表现。墓葬所花费的劳动力和随 落应是一级聚落的二分之一,第三大聚落应是葬品的质与量直接反映了墓主的身份等级,反 最大中心聚落规模的三分之一,以次类推,等级映了其与劳动力、奢侈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化 聚落规模也可以用普通对数来分析显示,其结内的大多数墓葬社会分层研究均以分析墓规模 果是一条对数常态线的直线 和随葬品组合作为衡量墓葬等级和社会复杂化 等级规模分布分析在许多地区的聚落形态的主要标准。閃 124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总第25期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重CHONGQ ING S OC IAL S C IENCES 庆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2 期 总第 255 期 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络中距离较近。 这种按节点间的相关性所组成 的网络,普遍存在幂律、短链效应、规模原则和 纽带内生原则、黏着偏好等特征,这些特征可使 网络以形成若干层次的中心[45]。 若把社会网络内不同联系视为网络节点, 节点按照自身的无向度被划分为若干组, 在每 组中至少有一个最高的节点作为中心节点。 [46] 这种演化若是不加以干预, 则往往具有等级分 化的趋势,这种分化即帕累托效应,这也就意味 着社会演化若是以效率为优先, 满足冥律对社 会财富分布的刻画[47]。 纽带资源的配置总是倾 向于形成科层层级制度。 科层制是我们目前最常见的社会结构,又 称为等级制度或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 它是由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是一种根据 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 以规则为 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48]而极端的 科层化是无法拓展合作秩序的。 拓扑结构全连接网络社会即是我们所熟悉 的熟人社会, 完全的熟人社会也是无法积极拓 展合作秩序的,仅仅是简单的亲缘合作行为[49]。 史前社会分层研究是聚落考古认识古代社 会的有力工具, 常用两种方法来解释地域聚落 的社会政治含义, 一是分析行政管理等级与聚 落等级的关系, 行政管理层次的多少作为与社 会复杂化程度相对应的一个因素往往通过聚落 等级来揭示。 一般计算方法是管理等级的数量 比聚落等级数量少一级。 二是聚落等级层级数 目的增加也与人口密度的增长有密切关系。 一 般用聚落规模分布柱状图中显示的自然间隔来 界定聚落等级。 聚落等级规模是根据经济地理等级——规 模规则来进行描述的, 其含义为一个聚落群的 各个聚落的规模以降列形式排列, 每一个聚落 规模应与在聚落群中的等级相符。 即第二大聚 落应是一级聚落的二分之一, 第三大聚落应是 最大中心聚落规模的三分之一,以次类推,等级 聚落规模也可以用普通对数来分析显示, 其结 果是一条对数常态线的直线。 等级规模分布分析在许多地区的聚落形态 考古对数常态线中分为凸形和凹形线。 一般认 为凸形线分布代表整合度较低的聚落系统,而 凸形线代表经济竞争弱化的系统特征或维护系 统边界是主要中心的主要功能[50]。 聚落规模与聚落等级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存 在两类不同的看法:(1)聚落规模与聚落等级之 间等同的,聚落规模愈大聚落等级越高。 一类观 点认为聚落规模与聚落等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正 比或反比的线性关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指出文明与社会规模存在 显著的线性关系。 [51]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分层具 有明显的稳定恒常特征, 文化的分层直接受制 于社会分层, 即特定的文化群体和社会趣味往 往就是社会分层的直接产物 , 因 此 社 会 分 层——趣味分化——文化分层之间具有内在的 一致性[52]。 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以社会分层为 基础的权力结构可以以任何事物为基础, 生产 方式的权力意义与其他领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 关系[53]。 在史前文明起源研究中, 把一个个史前聚 落视为社会网络的节点; 大的聚落往往被视为 中心节点,而这些中心节点往往具有黏着效应, 从而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资源, 在社会演变过程 中形成了财富、军事、政治、宗教的中心地位,形 成了若干层级的中心。 这种演化则往往具有等 级分化的趋势,从而形成纵向的社会分层。 考古学研究表明, 社会分层主要的物化表 现为由遗址的规模与数量所体现的社群人口与 规模;房屋的规模与位置;聚落规模的差异;墓 葬的空间分布;随葬品的精致程度;地位象征品 的空间分布;仪式性建筑的规模与劳动投入;从 墓葬随葬品上所体现出来的等级差别程度等[54]。 社会角色特别是社会等级在墓葬中通常通过劳 动力成本、 对权势财富象征物的占有和人口统 计上的分化来表现。 墓葬所花费的劳动力和随 葬品的质与量直接反映了墓主的身份等级,反 映了其与劳动力、奢侈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化。 国 内的大多数墓葬社会分层研究均以分析墓规模 和随葬品组合作为衡量墓葬等级和社会复杂化 的主要标准。 [55] 镜鉴与凝思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 124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镜鉴与凝思 生产的出现。……即依附性(贵族干预的)专业 四、考古学视野中的社会分层及相关问题 化生产的出现不会是导致复杂社会兴起和国家 在考古学中,对社会进化阶段的描述均来形成的主要因素,而是社会复杂化发展的结 自于人类学或社会学概念,如蒙昧、野蛮、文明果。因此也可以认为社会分层导致了依附性 三个阶段,或者原始群、游团、部落、酋邦、国家的社会分工的发展。 四个进化阶段,或平等、等级社会、阶级。原始 如前所述,社会分层是社会演化的内在特 群、游团、部落、酋邦等概念是社会的表征描述,征,是指社会如何组织起来的。考古硏究表明距 而平等、等级、阶级社会是社会演化的内在特今9000-7000年阶段的裴李岗时期还是一个平 征,所以探讨社会分层和阶级社会的产生应是等社会,没有形成等级社会。在距今7000-5000 探讨文明起源的主要思路。 年的仰韶时代形成了以区域性聚落中心为代表 社会分工的典型特征在于其“技术性”,故的三级聚落等级,表明存在酋邦水平的社会组 可以将劳动分工区别为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织;一些地位较高的家庭和家户能够得到一些 分工所具体表现的技术任务的类型(如陶器、石有价值的礼仪型物品,举行包括消费大量猪在 器、玉器等),(2)这些任务得以进行的组织环境内的宴飨活动。这些夸富策略和控制有价值的 (如独立型和依附性),(3)在生产地点发展起来物品表明当时社会开始有平等社会向分层社会 的团体形式(如职业团体)。而社会学家指出劳过渡的特征。在距今5000-4000年的龙山时代, 动分工并非工作结构的内在本质,而是一种社在不同区域形成了都邑型聚落为中心的三级聚 会建构,反映了组织约束和相关团体的利益。落结构,“存在着一个由庞大中心统治着的广阔 在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对社会分工的探索区域,并存在由贵族随葬礼仪性物品所显示的 主要是基于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空间分布及其墓葬等级,远程交换贵重物品及酋长控制仪式 专业化程度和形式来判断社会横向结构的复杂权力等现象”。网 化;或者社会生产是如何组织的。而考古学资料 出土文化遗物的精致程度、地位象征品(或 表明社会分工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分层,如东北显赫物品)与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紧密相连,小 的查海和兴隆洼遗址可以看出,制玉已经成为世界网络演化表明网络社会演化具有冥律和黏 特殊的生产部门,石器生产的专业化,制陶技术着效应。社会节点按照自身的无向度被划分为 明显改进,社会大分工已经形成,但认为阶级若干组,在每组中至少有一个“度”最高的节点 产生于分工,社会分工导致了社会分化,则有简作为中心节点。四这种演化若是不加以干预,则 单化之嫌疑。迈克尔·曼认为社会权力的来源可往往具有等级分化的趋势,这种分化即帕累托 以分为经济、意识形态、军事和政治四类,这四效应。帕累托效应导致社会资源的配置总是倾 个来源都提供了社会控制的可选择手段。更有向于形成科层制度。 学者认为一切资源信息不对称都是权力和社会 所以史前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层性质既有区 控制形成的原意,故社会分工只是为社会分层别也有紧密的联系,我们不能简单的以社会分 提供了可选择途径。 工的复杂程度来衡量社会分层的程度 戴向明通过对垣曲盆地的史前陶器生产的 研究,认为“因社会发展需求而形成的超越家庭 五、小结 之外的劳动分工导致了最初的专业化生产的出 在史前传统社会中,社会分层具有明显的 现,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生产强化及生产者之稳定恒常特征,文化的分层直接受制于社会分 间的竞争则进一步带动了专业化的发展,权贵层,即社会分层——趣味分化——文化分层之 者为增加财富和垄断奢侈品而对政治经济实行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控制又造成了依附性的或贵族干预性的专业化 在考古学视野下,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化的 2016年第2期总第255 庆社会科学125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16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年第 2 期 总第 255 期 重CHONGQ ING S OC IAL S C IENCES 庆社会科学 四、考古学视野中的社会分层及相关问题 在考古学中, 对社会进化阶段的描述均来 自于人类学或社会学概念,如蒙昧、野蛮、文明 三个阶段,或者原始群、游团、部落、酋邦、国家 四个进化阶段,或平等、等级社会、阶级。 原始 群、游团、部落、酋邦等概念是社会的表征描述, 而平等、 等级、 阶级社会是社会演化的内在特 征, 所以探讨社会分层和阶级社会的产生应是 探讨文明起源的主要思路。 社会分工的典型特征在于其 “技术性”,故 可以将劳动分工区别为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 分工所具体表现的技术任务的类型(如陶器、石 器、玉器等),(2)这些任务得以进行的组织环境 (如独立型和依附性),(3)在生产地点发展起来 的团体形式(如职业团体)。 而社会学家指出劳 动分工并非工作结构的内在本质, 而是一种社 会建构,反映了组织约束和相关团体的利益[56]。 在文明起源的探索中, 对社会分工的探索 主要是基于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空间分布及其 专业化程度和形式来判断社会横向结构的复杂 化;或者社会生产是如何组织的。 而考古学资料 表明社会分工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分层, 如东北 的查海和兴隆洼遗址可以看出, 制玉已经成为 特殊的生产部门,石器生产的专业化,制陶技术 明显改进,社会大分工已经形成[57],但认为阶级 产生于分工,社会分工导致了社会分化,则有简 单化之嫌疑。 迈克尔·曼认为社会权力的来源可 以分为经济、意识形态、军事和政治四类,这四 个来源都提供了社会控制的可选择手段。 更有 学者认为一切资源信息不对称都是权力和社会 控制形成的原意, 故社会分工只是为社会分层 提供了可选择途径[58]。 戴向明通过对垣曲盆地的史前陶器生产的 研究,认为“因社会发展需求而形成的超越家庭 之外的劳动分工导致了最初的专业化生产的出 现, 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生产强化及生产者之 间的竞争则进一步带动了专业化的发展, 权贵 者为增加财富和垄断奢侈品而对政治经济实行 控制又造成了依附性的或贵族干预性的专业化 生产的出现。 ……即依附性(贵族干预的)专业 化生产的出现不会是导致复杂社会兴起和国家 形成的主要因素, 而是社会复杂化发展的结 果。 ”[59]因此也可以认为社会分层导致了依附性 的社会分工的发展。 如前所述, 社会分层是社会演化的内在特 征,是指社会如何组织起来的。 考古研究表明距 今 9000~7000 年阶段的裴李岗时期还是一个平 等社会,没有形成等级社会。 在距今 7000~5000 年的仰韶时代形成了以区域性聚落中心为代表 的三级聚落等级, 表明存在酋邦水平的社会组 织; 一些地位较高的家庭和家户能够得到一些 有价值的礼仪型物品, 举行包括消费大量猪在 内的宴飨活动。 这些夸富策略和控制有价值的 物品表明当时社会开始有平等社会向分层社会 过渡的特征。在距今 5000~4000 年的龙山时代, 在不同区域形成了都邑型聚落为中心的三级聚 落结构,“存在着一个由庞大中心统治着的广阔 区域, 并存在由贵族随葬礼仪性物品所显示的 墓葬等级, 远程交换贵重物品及酋长控制仪式 权力等现象”。 [60] 出土文化遗物的精致程度、地位象征品(或 显赫物品)与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紧密相连,小 世界网络演化表明网络社会演化具有冥律和黏 着效应。 社会节点按照自身的无向度被划分为 若干组,在每组中至少有一个“度”最高的节点 作为中心节点。 [61]这种演化若是不加以干预,则 往往具有等级分化的趋势, 这种分化即帕累托 效应。 帕累托效应导致社会资源的配置总是倾 向于形成科层制度。 所以史前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层性质既有区 别也有紧密的联系, 我们不能简单的以社会分 工的复杂程度来衡量社会分层的程度。 五、小结 在史前传统社会中, 社会分层具有明显的 稳定恒常特征, 文化的分层直接受制于社会分 层, 即社会分层——趣味分化——文化分层之 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在考古学视野下, 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化的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 镜鉴与凝思 125

镜鉴与凝思|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 横向维度,是社会复杂化的基础与前提。史前社等:《周原:2002齐家制块作坊和礼村考古发掘 会分工是与社会生产专业化概念紧密联系在一报告》,科学出版社,2010年 起的。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是判断史前社会5]李志鹏何毓灵江雨德:《殷墟晚商制骨作坊 复杂化进程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衡量社会分与制骨手工业的研究回顾与再探讨》,载《三代 化的重要指标。史前社会分工研究目前已经脱考古(四)》,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71-484页 离了简单以质地、形式划分的理念,而是从物质6马萧林:《关于中国骨器的几个问题》,《华夏考 生产的组织过程即从产品的原料、加工、生产、古》2010年第2期,第138-142页 使用、废弃等过程入手进行研究,为史前社会文7陈旭:《商代铸铜基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明化进程提供新的视角。 《中原文物》1992年第4期 社会分层是社会复杂化的纵向维度,是资8]岳占伟:《20002001年安阳孝民屯东南地铸 源占有的社会分化标识。史前社会分层研究与铜作坊遗址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 文明进程紧密相关,考古学者用遗址的规模与第351~384页 数量所体现的社群人口与规模;房屋的规模与凹9岳占伟王学荣等:《安阳孝民屯商代铸铜遗 位置;聚落规模的差异;墓葬的空间分布与分址2003~2004的发掘》,《考古》2007年第4期 化;随葬品的精致程度;地位象征品的空间分第14-25页 布;仪式性建筑的规模与劳动投入;从墓葬随葬「1O54]郑建明:《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理论探 品上所体现出来的世袭程度等来研究社会的分索》,《华夏考古》2011年第2期 层。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研究的着力点和概念性[1l6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 差异。但随葬品的精致程度、地位象征品(或显1992年第1期 赫物品)与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紧密相连。 [lⅡI]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国文明探源》 把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层直接联系起来,并《文物》2006年第5期 认为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破坏了氏族制[1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商务印书馆 度,导致野蛮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是考2011年 古学社会分层研究的内在逻辑,而当下社会分[14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华书局,2009年 层是以批判现代不平等观念为基本价值取向[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 的,与我们日常理解的国家是以生产性财产占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有为基础形成阶级统治工具还是有很大的不[18]崔天兴:《复杂社会的“复杂”概念辨析》,《华 同,对于史前社会分层的认识也是基于目前的夏考古》2016年第1期 概念结构,所以我们要看到这种史前社会分层[19]杨建华:《马克思、韦伯和卢曼的社会分化研 与文明起源之间联系的局限性。 究及启示》,《浙江学刊》2008年第5期,第194 200页 参考文献 [20]杨建华:《社会分化的三个维度》,《浙江学 [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科学出版刊》2010年第1期,第183-191页 社,1996年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 [2]邓聪曹锦言:《良渚玉工》,香港·中国考古艺社,1972年,第1591页 术研究中心,2015年 [2227]马尔科姆·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华 3I37I57]李新伟:《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兴隆洼夏出版社,2000年,第311-367、322页 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研究》,《考古》2008第1[2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人民出版社, 期,第126-137页 2010年 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4埃米尔·涂尔干:《论劳动分工》,生活·读书 126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总第25期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重CHONGQ ING S OC IAL S C IENCES 庆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2 期 总第 255 期 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横向维度,是社会复杂化的基础与前提。 史前社 会分工是与社会生产专业化概念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 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是判断史前社会 复杂化进程的重要概念之一, 也是衡量社会分 化的重要指标。 史前社会分工研究目前已经脱 离了简单以质地、形式划分的理念,而是从物质 生产的组织过程即从产品的原料、加工、生产、 使用、废弃等过程入手进行研究,为史前社会文 明化进程提供新的视角。 社会分层是社会复杂化的纵向维度, 是资 源占有的社会分化标识。 史前社会分层研究与 文明进程紧密相关, 考古学者用遗址的规模与 数量所体现的社群人口与规模; 房屋的规模与 位置; 聚落规模的差异; 墓葬的空间分布与分 化; 随葬品的精致程度; 地位象征品的空间分 布;仪式性建筑的规模与劳动投入;从墓葬随葬 品上所体现出来的世袭程度等来研究社会的分 层。 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研究的着力点和概念性 差异。 但随葬品的精致程度、地位象征品(或显 赫物品)与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紧密相连。 把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层直接联系起来,并 认为社会分工导致了贫富分化, 破坏了氏族制 度,导致野蛮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是考 古学社会分层研究的内在逻辑, 而当下社会分 层是以批判现代不平等观念为基本价值取向 的, 与我们日常理解的国家是以生产性财产占 有为基础形成阶级统治工具还是有很大的不 同, 对于史前社会分层的认识也是基于目前的 概念结构, 所以我们要看到这种史前社会分层 与文明起源之间联系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科学出版 社,1996 年 [2]邓聪 曹锦言:《良渚玉工》,香港·中国考古艺 术研究中心,2015 年 [3][37][57]李新伟:《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兴隆洼 文化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研究》,《考古》2008 第 1 期,第 126~137 页 [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等:《周原:2002 齐家制玦作坊和礼村考古发掘 报告》,科学出版社,2010 年 [5]李志鹏 何毓灵 江雨德:《殷墟晚商制骨作坊 与制骨手工业的研究回顾与再探讨》,载《三代 考古(四)》,科学出版社,2011 年,第 471~484 页 [6]马萧林:《关于中国骨器的几个问题》,《华夏考 古》2010 年第 2 期,第 138~142 页 [7]陈旭:《商代铸铜基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中原文物》1992 年第 4 期 [8]岳占伟:《2000~2001 年安阳孝民屯东南地铸 铜作坊遗址研究》,《考古学报》2006 年第 3 期, 第 351~384 页 [9]岳占伟 王学荣等:《安阳孝民屯商代铸铜遗 址 2003~2004 的发掘》,《考古》2007 年第 4 期, 第 14~25 页 [10][54]郑建明:《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理论探 索》,《华夏考古》2011 年第 2 期 [11][16]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 1992 年第 1 期 [12][17]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国文明探源》, 《文物》2006 年第 5 期 [1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商务印书馆, 2011 年 [14]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华书局,2009 年 [1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 [18]崔天兴:《复杂社会的“复杂”概念辨析》,《华 夏考古》2016 年第 1 期 [19]杨建华:《马克思、韦伯和卢曼的社会分化研 究及启示》,《浙江学刊》2008 年第 5 期,第 194~ 200 页 [20]杨建华:《社会分化的三个维 度》,《浙 江 学 刊》2010 年第 1 期,第 183~191 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 社, 1972 年,第 1591 页 [22][27]马尔科姆·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华 夏出版社,2000 年,第 311~367、322 页 [2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24]埃米尔·涂尔干:《论劳动分工》,生活·读书· 镜鉴与凝思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 126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镜鉴与凝思 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42]詹姆斯·汉伦斯:《社会学入门》,林聚仁等 [2514152]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上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0页 人民出版社,2105年,第80、78页 43156]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华夏 [26]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技术世出版社,2006年 界的理论阐释》,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83-86页4447]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一—演化论的 [28 Childe,V.G.“ Man makes himself",Moon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5、81-91页 aker Press. 1956 45]杜海峰李树茁W.F. Marcus:《小世界网络 29 ervice,E.R.“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和无标度网络的社会结构研究》,《物理学报》 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2 2007年第12期,第6886-6893页 [30](美)文德安:《工艺生产与中国古代社会的[4661]胡海波:《幂律分布研究简史》,《物理》 复杂化进程》,卢建英译,《南方文物》2007年第2007年第12期,第889-896页 1期 48]王春娟:《科层制的涵义及结构特征分析 [3 I Costin, Cathy L- and Rita p. Wright( editors).兼评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学术交流》2006年 “ Craft and Social Identity, American Anthropo-第5期,第56-60页 logical Association. Arlington, VA.1998 49]何敏华张端明等:《基于无标度网络拓扑结 [32]张弛林春:《红花套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石制构变化的舆论演化模型》,《物理学报》2010年 研究》,《南方文物》2008年第3期,第68-77页第8期,第5175-5181页 [33]林邦存:《宜昌杨家湾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5060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 和研究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10月23日路》,陈星灿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年 [34王然:《巴东官渡口新石器时代、商周及汉代[51(英)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冯·哈耶克:《致 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文物出版社,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 97年 版社,2000年 [35]枝江县博物馆:《湖北枝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53 hAll, Stuart.“ 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Theo- 查》,《考古》1992年第2期,第97~106页 tical Legacies. In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36]张弛:《长江中下游史前聚落研究》,文物出 and london: routledge,1992,277~86 版社,2003年 [55]秦岭:《类型价值和墓葬价值》,《华夏考古》 [38]丁亮:《豫西南地区史前出土石器研究》,郑2007年第3期,第133-137、148页 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58]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刘北成李 39]黄可佳:《八里岗遗址史前石器研究——兼少军译,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论南阳盆地史前石器工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59戴向明:《陶器生产、聚落形态与社会变 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迁——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垣曲盆地》,文 40李新伟:《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物出版社,2010年,第167-173页 的形成》,《文物》2015年第4期,第51~58页 (编辑、校对:邓龙奎) 206年没群|重庆社会科学127 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16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年第 2 期 总第 255 期 重CHONGQ ING S OC IAL S C IENCES 庆社会科学 新知三联书店,2013 年 [25][41][52]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上海 人民出版社,2105 年,第 80、78 页 [26]王伯鲁:《技术究竟是什么——广义技术世 界的理论阐释》,科学出版社,2006 年,第 83~86 页 [28]Childe, V.G.. “Man Makes Himself”, Moon raker Press.1956 [29]Service, E.R .. “Primitive Soci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2 [30](美)文德安:《工艺生产与中国古代社会的 复杂化进程》,卢建英译,《南方文物》2007 年第 1 期 [31]Costin, Cathy L.and Rita P.Wright (editors). “Craft and Social Identity,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rlington, VA.. 1998 [32]张弛 林春:《红花套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石制 品研究》,《南方文物》2008 年第 3 期,第 68~77 页 [33]林邦存:《宜昌杨家湾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 和研究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 年 10 月 23 日 [34]王然:《巴东官渡口新石器时代、商周及汉代 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35]枝江县博物馆:《湖北枝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 查》,《考古》1992 年第 2 期,第 97~106 页 [36]张弛:《长江中下游史前聚落研究》,文物出 版社,2003 年 [38]丁亮:《豫西南地区史前出土石器研究》,郑 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年 [39]黄可佳:《八里岗遗址史前石器研究——兼 论南阳盆地史前石器工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 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40]李新伟:《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距离交流网 的形成》,《文物》2015 年第 4 期,第 51~58 页 [42]詹姆斯·汉伦斯:《社会学入 门》,林 聚 仁 等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230 页 [43][56]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华夏 出版社,2006 年 [44][47]汪丁丁:《行为经济学讲义——演化论的 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 35、81~91 页 [45]杜海峰 李树茁 W.F. Marcus:《小世界网络 和无标度网络的社会结构研究》,《物 理 学 报》 2007 年第 12 期,第 6886~6893 页 [46][61]胡海波:《幂律分布研究简史》,《物 理》 2007 年第 12 期,第 889~896 页 [48]王春娟:《科层制的涵义及结构特征分析—— 兼评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学术交流》2006 年 第 5 期,第 56~60 页 [49]何敏华 张端明等:《基于无标度网络拓扑结 构变化的舆论演化模型》,《物理学报》2010 年 第 8 期,第 5175~5181 页 [50][60]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 路》,陈星灿等译,文物出版社,2007 年 [51](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致 命的自负》,冯克利 胡晋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0 年 [53]Hall,Stuart. “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Theo￾retical Legacies. In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1992, 277~86 [55]秦岭:《类型价值和墓葬价值》,《华夏考古》 2007 年第 3 期,第 133~137、148 页 [58]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刘北成 李 少军译,世纪出版集团,2007 年 [59]戴 向 明 : 《陶 器 生 产 、聚 落 形 态 与 社 会 变 迁——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垣曲盆地》,文 物出版社,2010 年,第 167~173 页 (编辑、校对:邓龙奎) THE MIRROR AND MEDITATION 镜鉴与凝思 127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