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 叶祥松晏宗新 摘要:马克思阐述了信用和银行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发展中的 历史地位,并从生息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出发,揭示虚拟资本的实质。20世纪90年 代以来,国际金融活动已成为国际经济的主导。发达国家利用在虚拟经济中的主导 地位,控制全球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制约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 级,其实质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 关键词:马克思虚拟资本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 作者叶祥松,经济学博士,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320); 晏宗新,经济学博士,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3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由实体经济的“物质关系” 到虚拟经济的“价值关系”的显著变化。国际经济关系的主导力量不再是贸易和 实体经济投资这种物质关系,而是以虚拟资本流动这种“价值关系”为导向的全 球化,其表现形式是大量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迅速流动。国际金融活动已经不像 过去那样,作为国际实体经济活动的派生活动并为其服务,而是主导了国际经济 活动。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国际产业转移,将金融服务业和控制产业链中高附 加值环节作为其主导全球经济的主要手段,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 面,发达国家利用美元等世界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支配权,通过金融活动直接获 得巨额收益,所谓的金融“创新”造成虚拟经济急剧膨胀。以次贷危机为导火 线的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深刻暴露了畸形发展的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的内在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吸收发达国家的大量直接投资,承接这 些国家转移过来的产业,融入全球化经济,GDP持续地快速增长。在资本全球 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通过控制金融市场和产业链中髙附加值环节,调节全球产 业资本的产业结构及分布格局,制约着发展中国家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使不同 国家在全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发展的机会以及应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 — 基 于 国 际产 业 转 移 的视 角 叶祥 松 晏 宗新 摘 要 :马克 思 阐述 了信用 和银 行制 度在 资本 主义 生产 方 式基 本 矛盾 发展 中的 历史地 位 ,并从 生 息资本 的拜物教 性 质 出发 ,揭 示虚 拟 资本 的实 质 。20世 纪 9O年 代 以来 ,国 际金 融 活动 已成 为 国际经 济 的主导 。发达 国家利 用在 虚 拟经 济 中的主 导 地 位 ,控 制全球 产 业链 中的高 附加 值 环 节 ,制 约 发 展 中 国家 产 业结 构 的优 化和 升 级 ,其 实质 是对 发展 中国家 的经 济掠 夺 。 关键 词 :马 克 思 虚 拟 资本 经 济全球 化 国际产 业转移 作者 叶祥松 ,经济学博 士,广东 商学院 国民经济研 究 中心教 授 (广 州 510320); 晏 宗新 ,经济 学博士 ,广 东商学 院国民经济研 究 中心教授 (广 州 510320)。 20世纪 90年 代 以 来 , 当代 国 际经 济 关 系 发 生 了 由实 体 经 济 的 “物 质 关 系” 到 虚拟经 济 的 “价值关 系” 的显著 变 化 。国 际经 济关 系 的主导 力量 不 再 是 贸易 和 实体 经济 投资这种 物质 关 系 ,而是 以虚拟 资本 流动 这种 “价值 关 系” 为 导 向 的全 球 化 ,其 表现形 式是大 量货 币 资本 在 国 际间 的迅 速 流 动 。国 际金融 活 动 已经 不像 过 去那样 ,作为 国际实 体经 济 活动 的 派生 活 动并 为 其 服务 ,而 是 主导 了国 际经 济 活动 。一 方 面 ,发 达 国家 的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将 金 融 服 务 业 和 控 制 产 业 链 中高 附 加 值 环节 作 为 其 主导 全 球 经 济 的主 要 手 段 ,经 济 虚 拟 化 程 度 不 断加 深 ;另 一 方 面 ,发 达 国家利 用 美元 等 世 界 货 币对 其 他 货 币 的 支 配权 ,通 过 金 融 活 动 直 接 获 得 巨额 收 益 ,所 谓 的金 融 “创 新 ” 造 成 虚 拟 经 济 急剧 膨 胀 。 以次 贷 危 机 为 导 火 线 的美 国金 融危 机 波及 全 球 ,深 刻 暴 露 了 畸形 发 展 的全 球 虚 拟 经 济 与 实 体 经 济 的 内在 矛盾 。改 革 开放 以来 , 中 国通 过 吸 收 发 达 国 家 的 大 量 直 接 投 资 ,承 接 这 些 国家 转移 过 来 的产业 ,融入 全 球 化 经 济 ,GDP持续 地 快 速 增 长 。在 资 本 全 球 化 进 程 中 ,发 达 国家通 过 控 制 金 融 市 场 和产 业 链 中高 附 加 值 环 节 ,调 节 全球 产 业 资 本 的产 业 结 构及 分 布格 局 ,制 约 着 发 展 中 国 家 产业 的 转 型 和 升 级 ,使 不 同 国家 在 全球 实 体 经 济 与虚 拟 经 济 关 系 中处 于不 同 的 地位 ,发 展 的机 会 以 及 应 对 · 63 ·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金融危机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透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的互动机理,提出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 意义。 本文的基本框架是: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阐述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 论,辨识当代虚拟资本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式;第三部分论述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 济演变的特征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四部分分析在发达国家经济虚拟化的背景 下,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第五部分概述全球实体经济推动虚拟经济的演化机制; 第六部分提出政策性建议。 、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视角,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其一,相 关研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戈德史密斯( Goldsmith)在这方 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确认金融部门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存在共同发展的关 系。①其二,相关研究确认,金融与实体经济存在着分离的形成机制。凯恩斯②和 托宾③等人的观点较具代表性,认为由于金融资产能够提供比实物资产更高的回报 率,因而增加了金融投机行为,吸引更多资金流向金融部门,最终导致金融与实体 经济的分离。其三,相关研究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种不同 的价格体系,进而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设”。④明斯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两套价 格,一套是现行产量的价格,取决于短期的预期;另一套是资本资产的价格,反映 长期的预期。资本资产的价格多半由金融市场决定,而现行产量的价格多半是在商 品市场上决定的。投资和资金筹措对生产能力和支付承诺的影响,将改变体系中隐 含的均衡。在明斯基看来,一旦拍卖资产所有权而不是再筹措资金成为普遍现象, 资产价格必然要降低到投资品的生产成本以下,投资和利润随之下降,偿还债务的 危机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 (二)从资产泡沫视角,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国外学者对泡沫问题 o R.W. Goldsmith,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 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London: Macmillan. 1936 3 James Tob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 "Journal of Credit and banki O Hyman Minsky,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ress 64· 国家哲学社会
中国社 会科 学 2012年 第 9期 金 融 危 机 的能 力也 不 相 同 。 因此 ,透 析 经 济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虚 拟 经 济 与 实 体 经 济 的互 动 机理 ,提 出化 解 国 际金 融 危 机 对 我 国经 济 影 响 的对 策 ,有 着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本文 的基本框架是 :第一部分 为文献综 述 ;第二部 分 阐述 马克思 的虚拟 资本 理 论 ,辨识 当代虚拟 资本 多样化发 展 的新形 式 ;第三部 分论述全 球虚拟 经济与 实体经 济演 变的特征及其对世界经济 的影响 ;第 四部分分析 在发达 国家经济 虚拟化 的背景 下 ,国际产业转 移的特点 ;第 五部 分概述 全 球实 体 经济 推动 虚拟 经济 的演 化 机制 ; 第六部分提 出政策性建议 。 文献 综述 学术界对虚拟经济 与实体经济关 系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 以下三个方面 。 (一 )从金融 与经济增长关 系的视角 ,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 。其一 ,相 关研究认 为 ,金融 与经济增 长之间存在互补关 系。戈德史密斯 (Goldsmith)在这方 面做了开创性 的研 究 ,确认 金融 部 门和 国 民生 产 总值 增 长 之间存 在 共 同发 展 的关 系 。① 其二 ,相关研究确认 ,金融 与实体 经济存 在着分 离 的形成 机制 。凯恩斯 ②和 托宾③等人 的观点较具代表性 ,认 为 由于金融资产 能够提 供 比实物 资产更 高 的回报 率 ,因而增加 了金融投机行为 ,吸引更多资金 流 向金 融部 门 ,最终 导致金 融与 实体 经济 的分离 。其三 ,相关研究认为 ,资本主义存在 着虚 拟经济 与实体 经济 两种 不 同 的价格体系 ,进而提 出 “金融不稳定假设”。④ 明斯基认 为 ,资本 主义经济有 两套价 格 ,一套是现行产量 的价格 ,取决于短 期 的预期 ;另一套是 资本 资产 的价 格 ,反映 长期 的预期 。资本 资产 的价格多半 由金融 市场决定 ,而现行 产量 的价 格多半 是在商 品市场 上决定 的 。投 资和资金筹 措对生产 能力 和支付承诺 的影 响 ,将 改变体 系 中隐 含 的均衡 。在明斯基看来 ,一旦 拍卖 资 产所 有权 而 不是再 筹 措 资金成 为 普遍 现象 , 资产价格必然要降低到投资品 的生产 成本 以下 ,投资 和利润 随之下 降,偿 还债务 的 危 机 就 会 演 变 成 金 融 危 机 。 (二)从资产泡沫视角 ,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 经济 的关 系 。国外学者对泡 沫问题 ① R.W .Goldsmith,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New Haven:YaleUniversity Press, 1969. ② JohnMaynard Keynes,TheGeneral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 London:M acmillan,1936. ③ JamesTobin,“A GeneralEquilibrium Approach toMonetaryTheory.”JournaloJ M oney, Creditand Banking,vo1.1,no.1,1969,PP.15-29. ④ Hyman Minsky,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 64
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的研究大体上沿着两个方向。一是对发生的资产泡沫事件及现象进行定性描述和分 析。如金德尔伯格从金融危机史的角度,研究经济过热过程中产生的泡沫现象。① 二是借助数学工具,建立数理模型,实证分析泡沫问题。如布兰查德( Blanchard) 和韦森( Watson)、②泰勒尔( Tirole)③及韦尔(Weil)④等。格兰杰( Granger) 和斯文森( Swanson)通过模型,求解所有常见的理性解集,为资产泡沫的实证研 究作了重要的函数设定方面的准备。⑤我国学者对泡沫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也 大致沿两条主线进行。一条主线是分析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如李 晓西等引人了泡沫经济形态的中介作用,认为泡沫经济形态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乃 至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结果。⑥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高速膨胀会引起灾难性的 泡沫经济。⑦另一条主线是介绍并借鉴国外学者关于资产泡沫产生的原因及相关数 学模型的研究,用来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泡沫问题,注重对日本泡沫 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的考察,如张灿、⑧黄成业⑨等。一般认为,股市和房 市泡沫是信用极度膨胀的产物,这些资产泡沫与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生产过剩结 合在一起,信用是实体经济与再生产过程联系的中介 (三)从经济虚拟化的视角,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国外研究集中体现在 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解释。克赖格尔( Jan Kregel)、维伦 ( Charles whalen)和雷(L. Randall wray)等人认为,此次经济危机是典型的明斯 基式的危机;而“每月评论”派的巴兰、斯威齐、福斯特(J.B. Foster)和麦克切 斯尼(R.W. McChesney),以及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学派的科茨( David Kotz)、结 构凯恩斯主义者帕利( Thomas i. Palley)等则认为,应该从实体经济中追寻金融危 机的根源。帕利认为,由于新自由主义增长模式开创了一个工资停滞和收入不平等 o Charles P. Kindleberger,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New York: John Wiley 2 Olivier Blanchard and Mark Watson, "Bubbles, 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Financial Markets, " NBER Working Paper, no 945, 1983 3 J. Tirole, "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Econometrica, vol. 53,no 6,1985,pp.1499-15 4 P. Weil, "Confidence and the Real Value of Money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 C. Granger and N. Swanson, "An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 Unit Root Proces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vol. 8, issue 1, 1997, pp. 35-62 ⑥李晓西、杨琳:《虛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2000年第6期 ⑦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⑧张灿:《金融泡沫理论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⑨黄成业:《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世界 经济专业,2006年 6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当代 虚 拟经 济 与实体 经济 的互 动 的研 究大体上沿着两个方 向 。一是对 发生 的资产 泡沫 事件及 现象进行定 性描 述和分 析 。如金德尔伯格从 金 融危 机 史 的角度 ,研 究经 济 过 热过 程 中产生 的泡 沫现 象 。① 二是借 助数学工具 ,建立 数理 模 型 ,实证 分 析泡沫 问题 。如 布兰查 德 (Blanehard) 和韦森 (Watson)、② 泰勒 尔 (Tirole)③ 及 韦 尔 (Weil)④ 等。格 兰杰 (Granger) 和斯文森 (Swanson)通过模 型 ,求 解所 有 常见 的理性 解集 ,为资 产泡 沫 的实证研 究作 了重要 的函数设定方 面的准备 。⑤ 我 国学 者对 泡沫 问题 的研究 起步 比较 晚 ,也 大致沿两条 主线进 行 。一条主线是 分析 泡沫产 生 的原 因及 对实体 经济 的影 响 。如李 晓西等 引入 了泡沫经济形态 的中介 作用 ,认为 泡沫经 济形态 是虚 拟经济过度 膨胀乃 至与实体经济严重脱 离的结果 。⑥ 刘 骏 民认 为 ,虚 拟经 济 高速膨胀 会 引起灾难 性 的 泡沫经济 。⑦ 另一条主线是介绍 并借 鉴 国外 学者关 于 资产泡 沫产 生 的原 因及相 关数 学模 型 的研究 ,用来分 析我 国房地产 市场 和股 票市场 的泡 沫问题 ,注重对 日本 泡沫 经济 及东南亚金融 危机 成 因的考 察 ,如 张灿 、⑧ 黄 成业 ⑨等 。一般 认 为 ,股市 和房 市 泡沫是信用极度膨胀 的产 物 ,这些 资产 泡沫 与实体 经济 的虚假繁 荣 、生产 过剩结 合在 一起 ,信用是实体经济 与再生产过程联 系的中介 。 (三)从经 济虚拟 化 的视 角 ,研究 虚拟 经济 与实 体经 济 。 国外 研究 集 中体现 在 对美 国次 贷 危 机 引 发 的 全 球 经 济 危 机 的 解 释 。克 赖 格 尔 (JanKrege1)、维 伦 (CharlesWhalen) 和雷 (L.RandallWray)等人认 为 ,此 次经 济危 机是 典型 的明斯 基式 的危 机 ;而 “每月评 论” 派 的 巴兰 、斯威 齐 、福 斯特 (J.B.Foster)和麦 克切 斯尼 (R.W .McChesney),以及积 累的社会 结构理论学 派 的科 茨 (DavidKotz)、结 构凯 恩斯 主义者 帕利 (ThomasI.Palley)等则认 为 ,应该从 实体经济 中追寻金融危 机 的根源 。帕利认为 ,由于新 自由主义增 长模 式开 创 了一 个工 资停滞 和收入不平 等 ① CharlesP.Kindleberger,Manias,Panics, and Crashes: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thesecondversion。New York:John W iley Sons,1989. ② OlivierBlanchard andMark Watson,“Bubbles,RationalExpectation andFinancial M arkets,’’NBER W orking Paper,no.945,1983. ③ J.Tirole,“AssetBubblesandOverlappingGenerations,”Econometrica,vo1.53,no. 6,1985,PP. 1499—1528. ④ P.Wei1,“Confidence and the RealValue ofMoney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1.102,no.1,1987,PP.1-22. ⑤ C.Grangerand N.Swanson,“An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UnitRootProcess,” JournalofEconometrics,vo1.8,issue1,1997,PP.35—62. ⑥ 李 晓西 、杨琳 :《虚拟 经济 、 泡沫 经济 与 实体 经 济 》,《财 贸 经济 》2000年 第 6期 。 ⑦ 刘骏 民:《从 虚拟 资本 到虚 拟 经济 》,济 南 :山东人 民出版社 ,1998年 。 ⑧ 张灿 :《金 融泡沫 理论 研 究》,上海 :上海 财经 大 学 出版 社 ,2003年 。 ⑨ 黄成 业 :《日本 、东 南 亚 国 家 与美 国 泡 沫 的 比较 研 究 》,博 士 学位 论 文 ,复 旦大 学世 界 经济 专 业 ,2006年 。 · 65 ·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扩大的时代,总需求中替代工资增长对需求支持的,是债务扩张和资产价格提高 这种制度安排是不可持续的,通过债务和资产价格泡沫维持这一模式的运转,意味 着一旦其动力耗尽,经济“硬着陆”会引起突发的大规模的金融危机。①福斯特和 麦克切斯尼则认为,资本积累过程出现断层,源自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非新自由 主义。②一方面,金融资本的积累已脱离生产资本积累周期,在产业资本积累进入 萧条期或实体经济处于长期停滞时,金融领域成为货币资本能够继续发挥资本作用 而持续扩张的场所。另一方面,无论金融资本如何远离产业资本,它所依托的基础 和它的最终利润来源,还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积累。金融资本的收益 终究是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是社会财富在金融垄断寡头手中的再次集中。没有产业 积累过程支持的金融资本积累,必将产生金融危机。在福斯特和麦克切斯尼看来, 应以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取代资本主义。赫德森认为,马克思已高度注意到虚 拟资本膨胀的危害;但赫德森自己最重视的危机原因,既不是工人收入不足,也不 是资本有机构成上升,而是虚拟资本强加于债务人(产业和个人)身上的金融收费 日益加大,最终压垮了社会经济。③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虚拟资本的理论展开的分析,主 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如成思危④二 是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定量检验。刘金全的定量分析表明,虚拟经济 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 响。⑤王爱俭等认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关系是彼此背离的,实体经济 并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也未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晴雨表”。⑥刘骏 民、伍超明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也支持了上述观点,认为这种非 对称性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改革的滞后。⑦三是一些学者试图扩大两者关 系的研究范围。如林左鸣认为,由实体经济衍生而成的各种金融活动是一种狭义的 ①托马斯·L.帕利:《明斯基佥融不稳定假说对危机解释的局限性》,陈弘译,《国外理论 动态》2010年第8期。 ②约翰·B.福斯特、罗伯特·W.迈克切斯尼:《结构凯恩斯主义对国际金融危机解释的 局限性》,王静、许建康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0期 ③迈克尔·赫德森:《从马克思到高盛:虛拟资本的幻想和产业的金融化》,曹浩瀚 《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9、10期。 ④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⑤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 期 ⑧王爱俭、陈杰:《中国虚拟经济规模遹度性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⑦刘骏民、伍超明:《虛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殷市与实体经济关系 的一种解释》,《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国家哲学社会
中国社 会科 学 2012年 第 9期 扩大 的时代 ,总需 求 中替代工 资增 长对 需求 支 持 的 ,是债 务 扩张 和 资产 价格 提 高 。 这种 制度安排是不可持续 的 ,通过 债务 和资产价格 泡沫 维持这一模 式 的运转 ,意味 着一旦其动力耗尽 ,经济 “硬着 陆”会引起 突发 的大规 模 的金融 危机 。① 福斯 特和 麦克切斯尼则认为 ,资本积 累过程 出现断层 ,源 自资本 主义 制度本 身 ,而非新 自由 主义 。② 一方面 ,金融资本 的积 累 已脱离 生产 资本积 累周期 ,在产业 资本 积 累进入 萧条期 或实体 经济处于长期停滞 时,金 融领域成 为货 币资本 能够继续 发挥 资本作用 而持续扩张 的场所 。另一方面 ,无论金融资本 如何 远离产 业 资本 ,它所 依托 的基 础 和它 的最终利润来源 ,还是产业 资本循环 过程 中剩余价值 的积 累 。金融 资本 的收益 终究是剩余价值 的再分配 ,是社 会财 富在金融垄 断寡 头手 中的再次集 中。没有 产业 积 累过程支持 的金融 资本积 累 ,必将 产 生金 融 危机 。在福 斯特 和麦 克 切斯 尼 看来 , 应 以公平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取代资本主义 。赫德森 认 为 ,马克 思 已高 度注 意到虚 拟资本膨胀的危害 ;但赫德森 自己最重视 的危机 原 因 ,既不是 工人 收人不 足 ,也 不 是资本有机构成上升 ,而是虚拟资本 强加 于债务人 (产业 和个人 )身上 的金融 收费 日益 加 大 ,最 终 压 垮 了社 会 经 济 。③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 马克思在 《资本论 》 中关 于虚 拟资本 的理 论展 开 的分 析 ,主 要有三个方 面 。一是强调 虚拟经 济与 实体经 济协调 发展 的重要 性 ,如 成思危 。④ 二 是对虚拟经济 与实体 经济的关系进 行定量 检验 。刘 金全 的定 量分 析表 明 ,虚拟经济 对实体 经济 具 有 显 著 的 “溢 出效 应 ”,实 体 经 济 对 虚拟 经 济 也 具 有 显 著 的反馈 影 响。⑤ 王爱俭等认为 ,我 国虚拟 经济与 实体经 济两 者关 系是彼 此背 离的 ,实体 经 济 并不是 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 ,虚拟经济也未成为我 国实体经济 的 “晴雨表”。⑥ 刘 骏 民 、伍 超 明对我 国股票市场与实体 经济关 系 的分 析也支 持 了上 述观点 ,认 为这 种非 对称性背后 的根本原 因在 于资本市 场改革 的滞后 。⑦ 三是 一些 学者试 图扩 大两 者关 系 的研究范 围。如林左 鸣认 为 ,由实体经 济衍生 而成 的各种金 融活动是 一种狭 义 的 ① 托马 斯 ·L¨帕利 :《明斯基 金 融不稳 定假说 对危 机解 释 的局 限 性》, 陈 弘译 ,《国外 理论 动 态》20i0年 第 8期 。 ② 约翰 ·B.福 斯特 、罗伯 特 ·w .迈 克切 斯尼 : 《结 构 凯 恩斯 主义 对 国际 金 融危 机 解 释 的 局 限性 》,王 静 、许建康 译 ,《国外理论 动 态》2010年 第 10期 。 ③ 迈 克 尔 ·赫德 森 : 《从 马克 思到 高 盛 :虚 拟 资本 的幻 想 和 产 业 的金 融 化 》,曹 浩 瀚 译 , 《国外理 论 动态》2010年 第 9、10期 。 ④ 成 思危 :《虚 拟经 济探微 》,《南 开 学报》 (哲 学社会 科学版 )2003年 第 2期 。 ⑤ 刘金 全 :《虚 拟经 济 与 实体 经 济 之 间 关联 性 的计 量检 验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2004年 第 4期 。 ⑥ 王 爱俭 、 陈杰 :《中国虚拟 经济 规模 适度 性研 究》,《财 贸经 济》2006年 第 4期 。 ⑦ 刘骏 民、伍超 明 :《虚 拟经 济 与实体 经济 关 系模 型—— 对 我 国 当前 股 市 与 实体 经 济 关 系 的一种 解释 》,《经济研 究》2004年第 4期 。 · 66 ‘
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虚拟经济,他转而提出了与广义虚拟价值相对应的广义虚拟经济。①刘骏民、王千 尝试用虚拟经济的理论分析国际经济,目前还只是提出了研究的初步设想。② 从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论题研究的内容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深化而逐 步深人。国内的研究多局限于现象描述,国外研究着重金融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 机理分析,集中在美国经济体内,且观点之间存在较多的分歧。在当前全球化中经 济虚拟化程度加深及其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形下,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相互 作用机理的关注不够,尤其是关于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影响 机制缺乏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当代虚拟资本的多样化发展 (一)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 义外壳内,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之矛盾的演变是沿着资本积 累的轨迹展开的。他指出,在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下,与单个资本家手中扩大再 生产的资本积聚相比,由许多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或少数资本家剥夺多数资本家 的资本集中,“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速度更快,从而成为社会积累的 新的强有力的杠杆”,“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 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③资本积累的自然过程奠定了资本主义积累历史发展趋 势的必然性:“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要求国家的干涉”;④“各国人民日 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资本的垄断成了 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 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 了。”⑤我们应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二百年来的演进中,认识虚拟资本的 历史地位和作用,反过来说,也不宜离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发展的矛盾而泛议基本 矛盾的发展问题。 马克思指出,单个生产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 立的前提,这种原始积累构成资本的前史;但在这一生产方式自身扩大再生产的资 ①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②刘骏民、王千;《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国际经济理论—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发展 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1期。 ③《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89、688页。 ④《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6页。 ⑤《资本论》第1卷,第831页
当代虚 拟 经济 与实体 经济 的互 动 虚拟 经济 ,他转而提 出了与广义虚 拟价 值相 对应 的广 义虚 拟经济 。① 刘骏 民 、王千 尝试用虚 拟经济的理论分析 国际经 济 ,目前还只是提 出了研究 的初步设想 。② 从 已有 的相关文献来看 ,论题 研究 的 内容 随着经 济虚拟化 程度 的不断深 化而逐 步深入 。国内的研究 多局限于现象 描述 ,国外研究 着重金 融与 经济增 长相互作 用的 机理分析 ,集 中在美 国经济体 内,且观点之 间存 在较 多的分 歧 。在 当前全球 化 中经 济 虚拟化程度加深及其作用 范 围不 断扩大 的情形 下 ,对虚 拟经济 与实体 经济 间相互 作用 机理 的关注不够 ,尤其 是关 于 国际产业转 移对 全球虚 拟经济 与实体 经济 的影 响 机 制缺乏研究 。本文试 图弥补这一不足 ,并提 出相应 的政 策性建议 。 二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 当代虚拟资本的多样化发展 (一 )马 克 思 关 于虚 拟 资本 的 基 本 理 论 马克思 的 《资本论 》科 学地 揭示 了资 本 主义 生 产 方 式 的基 本 矛盾 ,在资 本 主 义外 壳 内 ,生 产社会化 与生 产资 料 资本 主义 占有 方 式之 矛 盾 的演 变是 沿 着 资本 积 累的轨迹 展开 的 。他指 出 ,在市 场 竞 争 的强 大 压力 下 ,与 单个 资 本家 手 中扩大 再 生产 的资本 积 聚相 比 ,由许多 小 资本 联 合成 大 资本 或 少 数 资本 家剥 夺 多数 资 本 家 的资本 集 中 ,“在一夜之 间集合 起来 的资本 量”,“速 度更快 ,从 而成 为社 会 积 累的 新 的强有力 的杠 杆”,“使分 散 的 、按 习惯 进行 的生产 过程不 断地变 成社 会结 合 的 、 用科学 处理 的生 产过 程”。③ 资本 积 累的 自然过 程奠定 了资 本主义 积 累历史 发展 趋 势的必然性 :“它在一定 部 门中造成 了垄断 ,因而要求 国家的干涉”;④ “各 国人 民 日 益被卷人世界市场 网 ,从 而资本主义制度 日益具有 国际 的性 质”;“资本 的垄断成 了 与这种垄 断一起并 在这种垄断之下 繁盛起 来 的生 产方式 的桎梏 。生产资 料 的集 中和 劳动 的社会化 ,达 到了同它们的资本 主义外壳不 能相容 的地步 。这个外壳 就要 炸毁 了 。”⑤ 我们应 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 矛盾二百年来 的演进 中 ,认 识虚拟 资本 的 历 史地位和作用 ,反 过来 说 ,也不宜 离开 资本主 义信用制 度发展 的矛盾 而泛议基 本 矛 盾 的发 展 问题 。 马克思指 出 ,单个 生产 者手 中一定 程度 的资本 积 累是 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得 以确 立 的前提 ,这种原始 积累构成资本 的前史 ;但在这 一生产 方式 自身扩大再 生产 的资 ① 林左 鸣 :《广 义 虚拟 经济 —— 二元 价值 容介 态 的经济 》,北京 :人 民 出版 社 ,2010年 。 ② 刘骏 民、王 千 :《从虚 拟 经济 的角度 重构 国际 经济 理论 ——~当代 国际经 济 关 系 的新 发展 对 中国的启 示》,《中 国工 业经 济 》2005年第 l1期 。 ③ 《资本 论 》 第 1卷 ,北 京 :人 民 出版社 ,1975年 ,第 689、688页。 ④ 《资本 论 》 第 3卷 ,北 京 :人 民 出版 社 ,1975年 ,第 496页。 ⑤ 《资本论 》 第 1卷 ,第 831页。 · 67 ·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本积累过程中,现代信用事业作为“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悄然发展 起来,①“它本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形式”,“又是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 展到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和最后形式的动力”。②信用制度的基本形式包括商业信用和 银行信用,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结晶。“银行制度,就其形式的组织和集中来说”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精巧和最发达的产物”。③ 信用和银行制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进的重要促进作用,正如马克思概括及 笔者据此阐发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社会资本的集中分配。“信用制度和银行 制度把社会上一切可用的、甚至可能的、尚未积极发挥作用的资本交给产业资本家 和商业资本家支配,以致这个资本的贷放者和使用者,都不是这个资本的所有者或 生产者。”④换言之,信用和银行制度将分散在个人手中的现实或潜在的借贷资本及 货币,转化为由银行家掌控的“社会资本”。⑤(2)利润率平均化的中介。单个资本 占有的剩余价值的平均化,致使其占有的利润取决于社会总资本占有的剩余劳动总 量;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比它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更高的利润,这是资本不 断进行技术改良和变革的重要激励机制。“资本的这种社会性质,只是在信用制度和 银行制度有了充分发展时才表现出来并完全实现。”⑥利润率平均化的机理机制成为 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3)以信用来节约和代替货币。结果,“由于 信用,流通或商品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而资本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加快了,整 个再生产过程因而也加快了。”⑦(4)促进了股份公司的成立。“信用制度是资本主 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⑧通过联合,信用制度 的这一重大发展把私人资本转变为直接的社会资本,相比之下,作为借贷中介的银 行资本可视为间接的社会资本。股份公司为规模经济的优势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 进而奠定了垄断资本发展的基础。股份公司将资本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为少 数人提供了支配别人的资本及财产的权利,使股票成了财富的存在形式。(5)把再 生产过程的伸缩性强化到极限。建立在资本与雇佣劳动对抗性基础上的资本增殖, “事实上为生产造成了一种内在的但不断被信用制度打破的束缚和限制”,信用的最 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最充分利用和极度紧张。“信用制 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 本矛盾;但与此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 社会方式解体的各种因素”。⑨ ①《资本论》第1卷,第687页。 ②③④⑤《资本论》第3卷,第685、685、686、413页 ⑥《资本论》第3卷,第686页,并参见第219页。 ⑦⑧《资本论》第3卷,第493、498页。 ⑨《资本论》第3卷,第546、499页 国家哲学社会
中国社会 科 学 2012年 第 9期 本积 累过程 中 ,现代信用事业作 为 “竞争 斗争 中的一个新 的可怕 的武器” 悄然 发展 起来 ,① “它本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固有 的形式”,“又是促使资本 主义生产方 式发 展到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和最后形式的动力”。② 信用制度 的基本形 式包括商业 信用和 银行信用 ,前者是基 础 ,后者 是结 晶 。 “银行 制度 ,就 其形式 的组 织和 集 中来 说”,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最精巧和最发达 的产物”。③ 信用和银行制度对资本 主义 生产方式演 进 的重 要促进 作用 ,正 如马克 思概括及 笔者据此 阐发 的 ,主要包括 以下方 面。(1)社会资本 的集 中分配 。“信用制度 和银行 制度把社会 上一切 可用的 、甚 至可能 的 、尚未积极 发挥作 用 的资本交 给产业资本 家 和商业资本家支配 ,以致这个资本 的贷放者 和使用者 ,都不是 这个资本 的所有 者或 生产者 。”④换言之 ,信用和银行制度将 分散在个 人手 中的现 实或潜在 的借贷 资本及 货 币 ,转化为 由银行家掌控 的 “社会资本”。⑤ (2)利润率平均化 的中介 。单个资本 占有 的剩余价值 的平均化 ,致使其 占有 的利 润取决 于社会 总资本 占有 的剩余 劳动 总 量 ;资本有机 构成 高的部 门获得 比它 实际生产 的剩余价 值更 高的利润 ,这 是资本 不 断进行技术 改 良和变革的重要 激励 机制 。“资本的这种社会性 质 ,只是在信 用制度和 银行 制度有 了充分发展时才表现 出来并完全实现 。”⑥ 利润率平均化 的机理机 制成为 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配置资源 的基础 。(3) 以信用来节约和代替货币 。结果 ,“由于 信用 ,流通或商 品形态变化 的各个 阶段 ,进 而资本形 态变 化 的各 个 阶段 加快 了,整 个再生产过程 因而也加快 了。”⑦ (4)促进 了股份公 司的成立 。“信用 制度是 资本 主 义 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 为资本主 义的股份公 司 的主要基础 。”⑧通 过联合 ,信用制 度 的这一重 大发展把 私人 资本转 变为直 接 的社会 资本 ,相 比之下 ,作 为借贷 中介 的银 行 资本 可视为间接的社 会资 本 。股 份公 司为规 模经 济 的优势 地位 提供 了制 度保 障 , 进 而奠定 了垄断资本发展 的基础 。股 份公 司将 资本 的所有权 和管理权 相分离 ,为少 数人提供 了支配别人 的资本及财产 的权利 ,使 股票成 了财 富的存 在形式 。 (5)把再 生产过程 的伸缩性强 化到 极 限。建立在 资本 与雇 佣 劳动对 抗性 基础 上 的资本 增殖 , “事实上为生产造成 了一种 内在 的但 不断被 信用制 度打破 的束 缚和 限制”,信 用 的最 大 限度等 于产业 资本 的再生产能力不顾 消费界 限的最充分利用 和极度 紧张 。“信用 制 度加速 了生产力 的物质上 的发展 和世界市场 的形成”,缓解 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 式的基 本矛盾 ;但 与此同时 ,“信 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 的爆 发 ,即危机 ,因而加强 了旧 社会 方式解体 的各种 因素”。⑨ ① 《资本 论 》第 1卷 ,第 687页。 ② ③④ ⑤ 《资本论 》 第 3卷 ,第 685、685、686、413页。 ⑥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686页 ,并 参 见第 219页。 ⑦ ⑧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493、498页。 ⑨ 《资本论 》 第 3卷 ,第 546、499页 。 · 68 ·
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总之,由于劳资对立只是在资本主义限度内消极(潜在)地被扬弃,信用制度 的上述作用,既“成了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引起 危机和欺诈行为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①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也必然在虚拟 资本的地位和作用中表现出来。虚拟资本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充分发展 所必然采取的、使资本得以迅速转移及流动的形式与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 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它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 需要做历史的辩证分析。分析的起点应当是生息资本 马克思指出:“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续存在,生息资本就作为它的一个形式 继续存在,并且事实上形成它的信用制度的基础。”②马克思是在揭示生息资本“直 接形式”之本质的基础上,③进而论述其派生形式虚拟资本运动的,不能简单地 将二者视为完全同一的范畴。而现代生息资本的运动实际上又是以产业资本的 循环为物质前提的。马克思写道:“生息资本只有在借贷货币实际转化为资本并 生产一个余额(利息是其中的一部分)时,才成为生息资本。”④这里说的“转 化为资本”,是指一定时期内,经由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提供一定剩余价值的职能 资本。但“在GG'上,我们看到了资本的没有概念的形式,看到了生产关系的最 高度的颠倒和物化:……资本是它本身再生产过程的前提;货币或商品独立于再生 产之外而具有增殖本身价值的能力,—资本的神秘化取得了最明显的形式。”⑤这 是资本关系没有内容的“最表面、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再也看不到它的起 源的任何痕迹了”。⑥ 但与派生的虚拟资本发生在形形色色交易人之间的转移不同,在它的直接形式 上,“生息资本是作为所有权的资本与作为职能的资本相对立的”,“按照假定,这全 部交易发生在两类资本家之间,即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或商业资本家之间”, 事实上,只有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 一般地说,才创造出利息的范畴”,利息“不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⑦货币 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对利润量的分割关系,随着信用的发展,硬化为对总利润 量的质的分割,即硬化为利润总量中相互独立的果实——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前者 在生产过程之外,后者在生产过程以内。 就生息资本的直接形式而言,马克思通过比较一般商品交换与资本特种商品交 易的区别,才使“资本商品”的特殊性质得以深刻暴露。我们将会看到,虚拟资本 ①②《资本论》第3卷,第686、687页。 ③参见《资本论》第3卷,第442页 ④⑤《资本论》第3卷,第428、442页 ⑥《资本论》第3卷,第440、441页 ⑦《资本论》第3卷,第426、396、415、430页
当代 虚 拟经济 与 实体经 济 的互 动 总之 ,由于劳资对立只是 在资本 主义 限度 内消极 (潜 在)地被 扬弃 ,信用 制度 的上述作用 ,既 “成 了使资本主义生产超 出它本 身界 限 的最 有力 的手段 ,也是 引起 危机 和欺诈行为 的一种最 有效的工具”。①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 的二重性 也必然在 虚拟 资本 的地位和作用 中表现 出来 。虚拟 资本是 资本 主义信用 制度和银 行制度 充分发展 所必然 采取 的、使资本得 以迅速 转移及 流 动的形式 与方式 ,是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 高 度发展 的必 然产物 ,对 它在 资本 主义 发展 中的历 史地 位不 能采 取简 单 的否定 态度 , 需要做历史 的辩 证分析 。分析 的起点应 当是生息资本 。 马克思 指出 :“只要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 继续存在 ,生息资本就作为它 的一个形式 继续存在 ,并且 事实上形成它 的信用 制度 的基础 。”②马克思是 在揭示 生息 资本 “直 接形式”之本质 的基 础上 ,③ 进 而 论 述 其 派 生 形 式 虚 拟 资 本 运 动 的 ,不 能 简 单 地 将 二 者 视 为 完全 同一 的 范 畴 。而 现 代 生 息 资本 的运 动 实 际上 又是 以产 业 资 本 的 循 环 为 物 质前 提 的 。马克 思 写 道 :“生 息 资本 只 有在 借 贷货 币实 际转 化为 资 本 并 生 产 一 个余 额 (利 息 是 其 中的 一 部 分 ) 时 ,才 成 为 生 息 资 本 。”④ 这里说 的 “转 化 为资本”,是指一定 时期 内 ,经 由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提供一定剩余价值 的职 能 资本 。但 “在 G— G 上 ,我们看到 了资本 的没 有概 念 的形 式 ,看 到 了生 产关 系 的最 高度 的颠倒 和物化 :……资本是 它本 身再生产 过程 的前 提 ;货币或 商 品独立 于再生 产之外 而具有 增殖本身价值 的能力 ,—— 资本 的神秘 化取得 了最 明显 的形 式 。”⑤这 是资本关 系没 有 内容 的 “最表面 、最 富有拜 物教 性质 的形式”,“再也看 不到 它的起 源 的任何痕迹 了”。⑥ 但与派生 的虚拟资本 发生在形 形色 色交易 人之 间的转移不 同,在它 的直接形 式 上 ,“生息资本是作 为所 有权 的资本与作为 职能的资本相对立的”,“按照假定 ,这全 部交易发生在 两 类 资本 家之 间 ,即货 币资 本 家 和产 业 资本 家 或商 业 资本 家 之 间”, “事实上 ,只有 资本 家分 为货币资本 家 和产业 资本家 ,才使一部 分利润转 化为利 息 , 一 般 地说 ,才创造 出利 息 的范 畴”,利 息 “不 是资 本家 和工人 之 间的关 系”。(z)货 币 资本 家与职能资本家之 间对利 润量 的分 割关 系 ,随着信 用 的发展 ,硬化 为对总利 润 量 的质 的分割 ,即硬化为利 润总量 中相 互独立 的果 实—— 利息和企 业主 收入 ,前者 在生 产过程之外 ,后者在生产 过程 以内。 就 生息资本 的直接形式 而言 ,马克 思通 过 比较 一般商 品交换 与资本特种 商 品交 易 的区别 ,才使 “资本商 品” 的特 殊性质得 以深 刻暴 露 。我们 将会看 到 ,虚 拟资本 ①② 《资本 论 》 第 3卷 ,第 686、687页。 ③ 参 见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442页。 ④ ⑤ 《资 本论 》第 3卷 ,第 428、442页。 ⑥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440、441页。 ⑦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426、396、415、430页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作为派生形式与生息资本的直接形式相比,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形,这种不同正是 “虚拟”的含义之所在。 般的商品交换是经济行为;对于买卖双方来说,发生的只是价值的形式变 化,在双方手中同时保留着相同的价值,只不过在卖方以商品形式存在,在买方 以货币形式存在;但无论商品还是货币,它们在交换中都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 卖者实际让渡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使用价值最终会被消费掉,于是商品的 实体和它的价值一同消失。现在资本作为特殊的商品,发生在借贷资本家与职能 资本家之间的交易,是资本(第一次)单向流出和货币(第二次)单向流回的两 次法律上的交易。它们“不是表现为一定系列的经济行为的归宿和结果,而是表 现为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特别的法律契约的结果”,即“法律交易的结果”,现实资 本再生产“中间发生的一切都消失了”,GG“不过是现实资本运动的没有概念 的形式”。①货币资本的贷放,“只有一方得到价值,因为只有一方让出价值”。②这 里没有发生一般商品交换中存在的价值的形式变化,而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没 有任何等价物的情况下付出去,经过一定时间后,以货币支付的形式收回来。在 资本的交易中并没有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借贷资本家在法律的保障下始终是资本 的所有者,持有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他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相应部 分的索取权。他让渡给产业资本家的只是资本这种特殊商品的支配权,其使用价 值就是执行资本的职能来生产利润的能力。“资本商品有一种属性:由于它的使用 价值的消费,它的价值和它的使用价值不仅会保存下来,而且会增加。”③这样, 同一货币额同时作为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并导致货币资本的 双重价值。在生息资本的场合,利息率是货币资本贷放的价格,是在一定时期内 因支配和实现借人资本能生产利润的使用价值职能,而向其所有者支付的一定货 币额。资本这一特种商品于是就有了“双重价值”,先是借贷资本自身的价值,然 后又有与其不同的、在借贷交易中的价格即利息率,这是“荒谬的矛盾”,“价格 已经归结为它的纯粹抽象的和没有内容的形式”。④货币资本借贷的价格即利息 率,实质上是因货币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在货币资本供求关系中的竞争创造出来 的。职能资本家生产的总利润如果已定,如何在量上将其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 入,完全取决于资本市场上货币资本的供求平衡状态,从而是由竞争来调节的 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变动的竞争只能说明市场价格同生产价格的偏 离,以及工资同劳动力价值的偏离。这种偏离在价格的长期波动中会相互抵消 在供求平衡的状态下,它们的价格“就表现为由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规律来调节, ①《资本论》第3卷,第390、391页 ②③《资本论》第3卷,第394、393页。 ④《资本论》第3卷,第396-397页 70· 国家哲学社会
中国社会 科 学 2012年 第 9期 作为派生形 式与 生 息资 本 的直 接 形式 相 比,发 生 了进 一 步 的变 形 ,这 种 不 同正 是 “虚拟 ” 的 含 义 之 所 在 。 一 般 的商 品交换 是经济行 为 ;对 于买 卖 双方 来 说 ,发 生 的 只是 价值 的形 式 变 化 ,在 双方手 中同时保 留着 相 同 的价值 ,只不 过在 卖 方 以商 品形 式 存 在 ,在买 方 以货 币形式存 在 ;但 无论 商 品还 是 货 币 ,它们 在 交 换 中都 发 生 了所 有 权 的转 移 ; 卖者 实 际让 渡 的是 商 品的使用 价值 ,而 且使 用 价 值最 终 会被 消 费掉 ,于是 商 品 的 实体 和它 的价值一 同消失 。现 在 资本作 为 特殊 的商 品 ,发生 在借 贷 资本 家 与 职能 资本家之 间 的交 易 ,是 资本 (第 一次 )单 向流 出和 货 币 (第 二 次 )单 向流 回的两 次法律 上 的交 易 。它们 “不是 表 现为 一定 系列 的经 济 行为 的归宿 和 结果 ,而 是表 现为买 者和卖 者之 间的特 别 的法律 契 约 的结果 ”,即 “法律 交 易 的结 果”,现实 资 本再 生产 “中问发 生的一 切都 消失 了”,G— G㈠‘不 过 是现 实 资本 运 动 的没 有概 念 的形 式”。① 货币资本 的贷放 ,“只有一方得到价值 ,因为只有一方让 出价值”。② 这 里 没有发 生一般商 品交换 中存 在 的价 值 的形 式 变化 ,而 是作 为 资本 的货 币 ,在没 有 任何等 价物 的情 况下 付 出去 ,经过 一 定 时 间后 ,以货 币 支付 的形式 收 回来 。在 资本 的交 易 中并 没有发 生所 有权 的转 移 ,借 贷 资 本 家在法 律 的保 障下 始 终是 资 本 的所有 者 ,持 有资本 的所有权 证 书 ,代 表 他对 这 个 资本 所 实现 的剩 余 价 值相 应 部 分 的索 取权 。他让渡 给产业 资本 家 的 只是 资本 这种 特 殊商 品 的支 配 权 ,其使 用 价 值就是 执行 资本 的职 能来生 产利润 的能力 。“资本商 品有一 种属 性 :由于 它 的使 用 价值 的消 费 ,它 的价值 和 它 的使 用 价 值 不 仅 会 保 存 下 来 ,而 且 会 增 加 。”③ 这 样 , 同一 货 币额 同时作 为借贷 资本 和 职能 资本 ,取 得 了双 重 存在 ,并 导 致货 币 资本 的 双 重价值 。在生 息资本 的场合 ,利 息率 是 货 币资 本贷 放 的价格 ,是 在 一定 时 期 内 因支配 和实现借 人资本 能生产 利 润 的使用 价 值 职能 ,而 向其 所有 者 支 付 的一 定货 币额 。资本这一 特种商 品于是就有 了 “双重价值 ”,先是 借贷 资本 自身 的价 值 ,然 后 又有 与其不 同 的、在 借贷交 易 中的价格 即利 息 率 ,这是 “荒 谬 的矛盾 ”,“价 格 已经归 结为 它 的纯 粹 抽 象 的和 没有 内容 的形 式 ”。④ 货 币 资本 借 贷 的价 格 即利 息 率 ,实质上是 因货 币资本家 与产业 资 本家 在货 币资本 供 求 关 系 中 的竞 争 创造 出来 的。职能资本 家生产 的总利 润如 果 已定 ,如 何在 量 上将 其 分 割为 利 息和 企业 主收 入 ,完全取 决于 资本 市 场上 货 币 资 本 的供 求 平 衡 状 态 ,从 而 是 由竞 争 来 调 节 的。 在商 品市 场和劳动 力市场上 ,供 求 变动 的竞 争 只能 说 明市 场 价格 同生产 价 格 的偏 离 ,以及 工资 同劳动 力 价值 的偏 离 。这 种 偏 离 在价 格 的长 期 波 动 中会 相 互 抵 消 , 在供 求平衡 的状 态下 ,它们 的价格 “就表 现为 由资本 主义生产 的 内部规 律来 调节 , ①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390、391页。 ② ③ 《资 本论 》第 3卷 ,第 394、393页 。 ④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396— 397页 。 · 7O ·
当代虛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而不是以竟争为转移”。①但在货币资本市场上,“竞争并不决定对规律的偏离,而 是相反,除了由竞争决定的分割规律之外,没有别的分割规律”,即使在借贷资本的 供求达到均衡的场合,“那种需要决定的东西本身就是某种没有规律的、任意的东 西”。②“当竞争本身在这里起决定作用时,这种决定本身就是偶然的,纯粹经验的, 只有自命博学或想入非非的人,才会试图把这种偶然性说成必然的东西。”③虽然借 贷资本在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变化,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找到原因,虽然长期平均利息 率的变动一般以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为界限,但既然货币资本已是独立的资本,利息 已是生产过程外独立的剩余价值形式,利息率就是“独立地决定的”,“同产业资本 本身的运动无关”④这是信用和资本市场历来为投机欺诈活动重大舞台的根本性 成因。 以上概括的马克思关于生息资本运动特殊性质的分析,适应于资本交易的一级 证券市场,现在来看在二级证券市场交易的虚拟资本。生息资本在这两个证券市场 之间的转化,使生息资本派生出虚拟资本的形式,作为货币索取权的所有权证书, “同一数额的现实货币,可以代表数额极不相同的货币资本”。⑤“这些商品的价格有 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会和它们的名义价值[即最初在一级证券市场发行时购 买的价格—引者注]具有不同的决定方法”。⑥ 在生息资本的直接形式上,货币资本的让渡没有发生资本所有权的转移,借贷 资本家始终持有资本的所有权证书,现在面对的资本市场涉及的则是资本所有权证 书的转让,虚拟资本由此而生。马克思指出,“生息资本总的说来是各种颠倒错乱形 式之母”;“生息资本的形式造成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 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 有了利息,然后得出产生这个货币收入的资本。同样,有了生息资本,每个价值额 只要不作为收入花掉,都会表现为资本,也就是都会表现为本金,而和它能够生出 的可能的或现实的利息相对立。”⑦原本“这总是一种纯粹幻想的观念”,⑧但在可以 直接买卖资本所有权者证书的资本市场,却体现在资本所有权证书虚拟的(即幻想 的)货币价值及其独立的运动上。虚拟的资本价值代表的对未来预期可得的剩余价 值相应部分的索取权,“完全象价值符号一样,只是对价值的权利证书”。⑨虚拟资本 把生息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及其拜物教意识发挥到极致:“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作 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 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⑩其实, ①②③《资本论》第3卷,第399、399、407页 ④《资本论》第3卷,第423、415页,并参见第475、473页 ⑤《资本论》第3卷,第576-577页。 ⑥⑦⑧⑨《资本论》第3卷,第530、528、526、526、576页。 ⑩《资本论》第3卷,第528-529页
当代 虚 拟经济 与 实体经 济 的互 动 而 不是 以竞争 为转移 ”。① 但在货 币资本 市场上 ,“竞争 并不决 定对规 律 的偏 离 ,而 是相反 ,除 了由竞争决定 的分割规 律之外 ,没有别 的分 割规律 ”,即使 在借 贷资本 的 供求达 到均衡 的场合 ,“那 种需 要决 定 的东 西本 身 就是某 种 没有 规律 的、任 意 的东 西”。② “当竞争本 身在这里起决定作用 时 ,这种决定本身就是偶然 的 ,纯粹经验 的 , 只有 自命博学 或想 人非非 的人 ,才会 试 图把 这种偶 然性说 成必 然 的东 西 。”③虽然借 贷资本在货 币市场上 的供求变化 ,可 以在生产 过程 中找到原 因,虽然 长期平 均利息 率 的变动一般 以平均利 润率 的变 动为界 限 ,但 既然货 币资本 已是独立 的资本 ,利息 已是 生产过程外独立 的剩余 价值 形式 ,利息 率就 是 “独立地 决定 的”,“同产业 资本 本身 的运动无关 ”。④ 这 是信 用 和 资本市 场 历来 为投 机欺 诈 活动 重大 舞 台 的根本 性 成 因 。 以上 概括 的马克思关 于生息 资本 运动特 殊性质 的分析 ,适应 于资本交 易 的一 级 证券市场 ,现在来 看在二级证券 市场交 易 的虚拟资本 。生息 资本在 这两个证 券市场 之 间的转化 ,使 生息资本派生 出虚拟 资本 的形式 ,作 为货 币 索取权 的所有 权 证 书 , “同一数额 的现 实货 币 ,可 以代表数额极不 相 同的货币资本”。⑤ “这些商 品的价格有 独 特 的运动 和决定方 法……会和它们 的名 义价值 [即最初 在一 级证券市 场发行 时购 买 的价格—— 引者 注]具 有不 同的决定方法”。⑥ 在生息资本 的直接形式 上 ,货 币资本 的让 渡没有发 生资本所 有权 的转移 ,借 贷 资本 家始终持有资本 的所有权证 书 ,现在 面对 的资本市场 涉及 的则 是资本 所有权 证 书 的转让 ,虚拟资本 由此而生 。马克思指 出 ,“生息资本 总的说来是各种颠倒错乱形 式之母”;“生息资本 的形式造成 这样 的结果 :每一个 确定 的和有规 则 的货 币收人都 表现为 资本 的利息 ,而不论这种 收入是 不是 由资本生 出。货 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 息 , 有 了利息 ,然后得 出产生这个 货 币收入 的资本 。同样 ,有 了生息 资本 ,每个 价值额 只要不作 为收入花掉 ,都会表现为 资本 ,也就 是都会 表现 为本金 ,而和 它能够 生 出 的可能 的或现 实的利息相对 立 。”⑦原本 “这 总是一 种纯粹幻 想 的观念”,⑧但在 可 以 直接买卖资本所有权 者证书 的资本 市场 ,却体 现在资本 所有权证 书虚 拟 的 (即幻想 的)货币价值及其独立 的运动上 。虚 拟 的资本价 值代 表的对未来 预期 可得 的剩余 价 值 相应部分 的索取权 ,“完全象价值符号一样 ,只是 对价值 的权利证书”。⑨虚拟资本 把 生 息 资 本 的拜 物 教 性 质 及 其 拜 物 教 意 识 发 挥 到极 致 :“人 们 把 虚 拟 资本 的 形 成 叫 作 资本 化 。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 的会反 复取 得 的收入按平 均利息 率来计算 ,把它算 作 是按这个 利息率贷 出的资本会 提供 的收入 ,这样 就把这 个收 入资本 化 了”。⑩ 其 实 , ① ②③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399、399、407页 。 ④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423、415页 ,并 参 见第 475、473页 。 ⑤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576—577页。 ⑥ ⑦⑧ ⑨ 《资本论 》 第 3卷 ,第 530、528、526、526、576页 。 ⑩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528 529页。 · 71 ·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虚拟资本的货币价值始终只是资本化的收益,“也就是一个幻想资本按现有利息率计 算可得的收益”。①至此,不仅是“看不到”生息资本“起源的痕迹”,而且连同生 息资本本身及其收入“和资本现实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彻底消灭干净了”。② 在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国家,“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 (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 的”,随着信用和银行制度的发达,巨额的生息资本都采取这种集中的社会形式,货 币资本积累的大部分“不外是对生产的索取权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 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③“这种索取权或权利证书本身的积累,既不同于它由以产 生的现实积累,也不同于由发放的贷款实现的未来积累(新的生产过程)。”④换言 之,不能简单地将金融即资金的融通,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误以为后者包 括一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由于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 权在不同人手中以不同的虚拟形式反复出现,总体来看,虚拟资本的积累大于现实 资本的积累。就周期性危机的各个阶段来看,表现在利息率涨落上的借贷资本运动, 与产业资本收缩、扩张和过剩的运动,除了经济复苏和利息率达到平均水平这两个 个别阶段外,“总的说来,是按相反的方向进行的”。⑤但除非有价证券代表了破产 或欺诈的企业,一且危机的风暴过去,“这种证券就会回升到它们以前的水平 个国家就决不会因为名义货币资本这种肥皂泡的破裂而减少分文”。⑥ 下面阐述马克思关于汇票、国债券和股票为虚拟资本的分析。 在职能资本家与银行资本家之间发生的商业汇票的贴现,是一种纯粹的有价证 券的买卖,再加上银行汇票及其汇划,构成信用之货币基础的是汇票而不是货币 “这样,通过单纯流通手段的制造,就制造出虚拟资本”,因为“要判断汇票有多少 是来自实际的营业,例如实际的买和卖,有多少是人为地制造的,只由空头汇票构 成,这是不可能的”。⑦马克思还分析了银行券的虚拟资本性质。“银行券无非是向银 行家开出的、持票人随时可以兑现的、由银行家用来代替私人汇票的一种汇票。”⑧ 对有权发行银行券的银行来说,为了信用的需要,发行没有黄金或存款准备金作为 担保的银行券,这样追加的资本完全是虚拟的,与银行拥有的现实资本毫无关系。 但它却可以用来贴现,用来同现实资本进行交易,这种虚拟资本比银行拥有的现实 资本要大得多。 至于购买国债券,“这种资本,即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 ①②《资本论》第3卷,第530、529页 ③《资本论》第3卷,第532、531页 ④《资本论》第3卷,第576-577页。 ⑤《资本论》第3卷,第553页 ⑥⑦⑧《资本论》第3卷,第531、451、454页 72 国家哲学社会
中国社会 科 学 2012年 第 9期 虚拟资本 的货 币价值始终 只是 资本 化的收益 ,“也就是一个幻想资本按现有利息率计 算可得 的收益”。① 至此 ,不 仅是 “看 不到” 生息 资本 “起 源 的痕 迹”,而且 连 同生 息 资本 本身及其收入 “和资本现实增殖过程 的一切联系就彻底消灭干净 了”。② 在资本主义生产发达 的国家 ,“银行家资本 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 的 ,是 由债权 (汇票)、国家证券 (它代 表过 去 的资本 )和 股票 (对 未 来 收 益 的支 取 凭 证 )构 成 的”,随着信用和银行制度 的发达 ,巨额 的生息资本都采取这种集 中的社会形式 ,货 币资本积 累的大部分 “不外是对 生产 的索取权 的积累 ,是 这种索 取权 的市场价格 即 幻想 资本价值 的积累”。⑧ “这种 索取权或权利证 书本身 的积 累 ,既不 同于它 由 以产 生 的现实积累 ,也不同于 由发放 的贷款 实现 的未 来积 累 (新 的生 产过程 )。”④ 换 言 之 ,不能简单地将 金融 即资金 的融通 ,完全等 同于虚 拟资本 的运 动 ,误 以为后 者包 括一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 以及与 之相联 系的经济 活动 。由于同一资本 甚至 同一债 权在不 同人手 中以不 同的虚拟形 式反复 出现 ,总体来 看 ,虚拟 资本 的积 累大 于现 实 资本 的积累 。就周期性危机 的各个 阶段来看 ,表现在利息率涨落上 的借贷资本运 动 , 与产业资本收缩 、扩张和过剩 的运 动 ,除 了经济复苏 和利息 率达 到平 均水平 这两个 个别 阶段外 ,“总的说 来 ,是按相 反 的方 向进 行 的”。⑤ 但 除非有价证 券代 表 了破 产 或欺诈 的企业 ,一旦危机 的风暴过去 ,“这种证券就会 回升 到它们 以前 的水平 ”,“一 个 国家就决不会 因为名 义货 币资本 这种肥皂泡 的破裂 而减少分 文”。⑥ 下 面阐述 马克思关 于汇票、国债 券和股 票为虚拟资本 的分析 。 在 职能资本 家与银行 资本家之 间发 生 的商业 汇票 的贴现 ,是 一种纯 粹 的有 价证 券 的买卖 ,再 加上银行汇票及其 汇划 ,构成 信 用之 货 币基础 的是汇 票 而不 是货 币 。 “这样 ,通过单纯流通手段的制造 ,就制造 出虚 拟资本 ”,因为 “要判 断 汇票有 多少 是来 自实际的营业 ,例如实际的买和卖 ,有多少 是人 为地制 造 的 ,只 由空头 汇票构 成 ,这是不可能的”。⑦马克思还分析了银行券的虚拟资本性质 。“银行券无非是 向银 行家开出的 、持票人随时可 以兑 现 的、由银 行家用 来代替 私人汇 票 的一 种汇票 。”⑧ 对有权发行银行券 的银行来说 ,为 了信用 的需要 ,发行 没有 黄金或存 款准备 金作为 担保的银行券 ,这样追加 的资 本完 全是 虚 拟 的 ,与银 行拥 有 的现 实 资本 毫无 关 系 。 但它却可 以用来贴现 ,用来 同现实 资本进行 交易 ,这 种虚拟 资本 比银 行拥 有的现 实 资本要大得多 。 至于购买 国债券 , “这 种资本 ,即把 国家付 款看成 是 自己的幼 仔 (利 g) 的资 ① ② 《资本 论 》第 3卷 ,第 530、529页。 ③ 《资本论 》 第 3卷 ,第 532、531页。 ④ 《资本论 》 第 3卷 ,第 576 577页。 ⑤ 《资本论 》 第 3卷 ,第 553页 。 ⑥⑦ ⑧ 《资本论 》 第 3卷 ,第 531、451、454页 。 ·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