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井下避难硐室压风供氧分布规律研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479.75KB,团购合买
为实现避难硐室内良好生存环境,提高人员生存环境质量,并为今后避难硐室的设计提供指导性依据,基于数值模拟软件FLUENT仿真平台,以压风供氧方式下的避难硐室生存区为研究对象,对主要扰动源进行分析,建立两种压风供氧管路方案下的避难硐室三维模型.通过控制方程组、RNG k-ε湍流模型、有限容积离散方法和SIMPLE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避难硐室空气分布可视化.得出在压风供氧下,以九个布气孔弥散式均匀布气的管道布置及尺寸设计最优方案,以及硐室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主要分布规律.通过现场载人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36卷第8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Vol.36 No.8 2014年8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ug.2014 井下避难硐室压风供氧分布规律研究 金龙哲⑧,王奕,汪澍,詹子娜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通信作者,E-mail:lzin@ustb.cdu.cn 摘要为实现避难酮室内良好生存环境,提高人员生存环境质量,并为今后避难酮室的设计提供指导性依据,基于数值模 拟软件FLUENT仿真平台,以压风供氧方式下的避难丽室生存区为研究对象,对主要扰动源进行分析,建立两种压风供氧管 路方案下的避难酮室三维模型.通过控制方程组、RNGk一ε湍流模型、有限容积离散方法和SIMPLE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避难酮室空气分布可视化.得出在压风供氧下,以九个布气孔弥散式均匀布气的管道布置及尺寸设计最优方案,以及酮室内 氧气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主要分布规律.通过现场载人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关键词避难酮室:供氧:空气分布:氧气浓度:数值模拟 分类号X913.4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study of air pressure supply to mine refuge chambers JIN Long-zhe,WANG Yi,WANG Shu,ZHAN Zi-na School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lzjin@ustb.edu.cn ABSTRACT To achieve good indoor living environment,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aff living environment in refuge chambers and pro- vide a basis guidance of design for the future,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FLUENT,the survival area under the way of air pressure supply was used as a research object,the main disturbance source was analyzed,an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was set up with two kinds of air pressure supply pipelines.Air distribution in refuge chambers was visualized through the control equations,the RNG A turbulence model and the finite volume discrete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SIMPLE algorithm.In the condition of air pres- sure supply,the layout of a uniform gas pipeline with nine air holes was determined as the optimal design scheme,and the volume frac- tion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were obtained.The feasibility of this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verified with field test. KEY WORDS refuge chambers;oxygen supply:air distribution:oxygen concentration:numerical simulation 避难硐室是一个对气密性、人体舒适性、气体净为重要回.由于避难硐室内空气环境的质量不仅关 化、氧气供给、空气循环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井下特 系到人员的舒适与健康,也会影响到酮室内的能源 殊生存场所,可供避难人员生存几十个小时四.因 消耗,获得良好的空气流动形式就需着重考虑酮室 此当避难人员进入后,由于人员产生的新陈代谢作 内温湿度分布及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间分布的 用,使硐室内的空气品质发生一定的改变,产生氧气 情况.由于国内外对避难硐室压风供氧分布规律数 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温湿度失去平衡等一 值模拟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以压风 系列的问题 供氧方式为例,通过分析供氧扰动因素设计压风管 空气对人类生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条件,当人 路对比方案,运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避难酮 类生存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中时,这一条件便显得尤 室空气分布规律进行理论分析,以实现硐室内的良 收稿日期:201304-27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KO9B00) DOI:10.13374/j.issn1001-053x.2014.08.003:http://journals.ustb.edu.cn

第 36 卷 第 8 期 2014 年 8 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Vol. 36 No. 8 Aug. 2014 井下避难硐室压风供氧分布规律研究 金龙哲,王 奕,汪 澍,詹子娜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 通信作者,E-mail: lzjin@ ustb. edu. cn 摘 要 为实现避难硐室内良好生存环境,提高人员生存环境质量,并为今后避难硐室的设计提供指导性依据,基于数值模 拟软件 FLUENT 仿真平台,以压风供氧方式下的避难硐室生存区为研究对象,对主要扰动源进行分析,建立两种压风供氧管 路方案下的避难硐室三维模型. 通过控制方程组、RNG k--ε 湍流模型、有限容积离散方法和 SIMPLE 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避难硐室空气分布可视化. 得出在压风供氧下,以九个布气孔弥散式均匀布气的管道布置及尺寸设计最优方案,以及硐室内 氧气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主要分布规律. 通过现场载人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关键词 避难硐室; 供氧; 空气分布; 氧气浓度; 数值模拟 分类号 X 913. 4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study of air pressure supply to mine refuge chambers JIN Long-zhe ,WANG Yi,WANG Shu,ZHAN Zi-na School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lzjin@ ustb. edu. cn ABSTRACT To achieve good indoor living environment,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aff living environment in refuge chambers and pro￾vide a basis guidance of design for the future,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FLUENT,the survival area under the way of air pressure supply was used as a research object,the main disturbance source was analyzed,an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was set up with two kinds of air pressure supply pipelines. Air distribution in refuge chambers was visualized through the control equations,the RNG k--ε turbulence model and the finite volume discrete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SIMPLE algorithm. In the condition of air pres￾sure supply,the layout of a uniform gas pipeline with nine air holes was determined as the optimal design scheme,and the volume frac￾tion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were obtained.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verified with field test. KEY WORDS refuge chambers; oxygen supply; air distribution; oxygen concentr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收稿日期: 2013--04--27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2012BAK09B00) DOI: 10. 13374 /j. issn1001--053x. 2014. 08. 003; http: / /journals. ustb. edu. cn 避难硐室是一个对气密性、人体舒适性、气体净 化、氧气供给、空气循环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井下特 殊生存场所,可供避难人员生存几十个小时[1]. 因 此当避难人员进入后,由于人员产生的新陈代谢作 用,使硐室内的空气品质发生一定的改变,产生氧气 浓度下降、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温湿度失去平衡等一 系列的问题. 空气对人类生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条件,当人 类生存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中时,这一条件便显得尤 为重要[2]. 由于避难硐室内空气环境的质量不仅关 系到人员的舒适与健康,也会影响到硐室内的能源 消耗,获得良好的空气流动形式就需着重考虑硐室 内温湿度分布及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间分布的 情况. 由于国内外对避难硐室压风供氧分布规律数 值模拟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以压风 供氧方式为例,通过分析供氧扰动因素设计压风管 路对比方案,运用 FLUENT 数值模拟软件对避难硐 室空气分布规律进行理论分析,以实现硐室内的良

·100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好生存环境,提高人员的生存环境质量,并为今后避 根据井下环境及人员生存需要,设计管路布气 难硐室的设计提供参考 方式为弥散式均匀布气,管路材料选为不锈钢板且 壁厚约0.5mm;此外,根据动压、局部阻力系数、局 1 压风供氧扰动源分析及方案设定 部阻力、单位长度摩擦阻力、沿程摩擦阻力等公式计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 算干管及支管阻力,以分析不同风管尺寸对管道压 定》(以下称为《规定》,压风供氧是避难硐室中必 力的影响,最终设计出以下两种对比方案如图2 须采用的供氧方式,供给的氧气体积分数需处于 所示. 18.5%~23%之间且均匀分布,才能保证避险人员 方案一:该压风供氧管路高2.7m.在供风量己 正常的身体机能同.压风供氧系统由一个压风管道 知的情况下,两个压风入口管道连接在整个管路的 和一个回风管道组成,同时包括空压机、布气装置和 中间位置,中间管径为200mm,中间设置一个布气 其他附件回,如图1所示.通过空压机运转,新鲜空 孔.在该管道两侧分别向两边延伸连接管径为167 气由压风管道引入,经压风控制装置处理后,通过布 mm的管道,每段管道中部均设一个布气孔,每侧四 气装置在酮室内均匀布气并保持硐室正压:同时将 个,共九个布气孔,每根连接布气孔的支管长200 污浊空气通过回风管道排到酮室外,以保证空气品 mm,直径约113mm,同时该管道每段3.0m且管道 质并维持避险人员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间用法兰连接 方案二:干管管径全部为200mm,支管管径为 填充县 进气 气密层 127mm,每根干管长度为3.5m,布气孔减少到七 个,其他管路参数与方案一相同. 布气系 通过对比两种方案下硐室氧气浓度分布规律, 国风坤东纲 可确定最优压风管路参数设计方案. 图1避难闲室压风供氧系统示意图 2模型建立及数值模拟分析 Fig.I Schematic diagram of an air pressure supply system in a ref- uge chamber 2.1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本文通过对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组分 本文对两种压风管路方案下的供风量、管路布 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定律、湍流控制方程中的九 气方式选材及形状、管路阻力、回风量等扰动源进 个未知量v(x轴方向速度,ms)、w(y轴方向速 行理论分析和计算.以避难硐室生存区为研究对 度,ms)、w(z轴方向速度,m·s)、p(流体单 象,该区域所需风量计算公式如下四: 元上的压力,Pa)p(物质密度,kg·m-3)、T(温度, Q需=K1×K×R×Q (1) K)、c(组分的质量分数)、k(湍动能,m2s2)和s 式中:Q需为生存区所需风量,L·min-l;K,为压风 (湍流耗散率,m2s-3)进行封闭求解,完成控制方 管路的漏风系数,可取1.2左右:K2为避难人员的 程组的建立过程.并通过RNGk一ε湍流模型、有限 不均衡系数,可取1.2左右:R为避难硐室内的总 容积计算区域离散化方法和SIMPLE算法相结合的 人数,取值为100:Q为每人的空气供给量,取300 方式来对流场进行求解阿 L·min1.最终得出生存区所需风量为43200L· 基于以上两种对比方案,本文运用Gambit软件 min',为使酮室内空气循环流畅,回风量应等于 对相应方案模型进行建立,其模型尺寸根据1:1避 供风量. 难酮室尺寸建立而成,整体面积为117.92m2,长为 3500 3000 0200 0200 113 0127 图2压风管路方案一(a)和方案二(b)进出风位置局部放大图(单位:mm) Fig.2 Partial enlarged drawings of wind inlet and outlet positions for Scheme I (a)and Scheme 2(b)(unit:mm)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好生存环境,提高人员的生存环境质量,并为今后避 难硐室的设计提供参考. 1 压风供氧扰动源分析及方案设定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 定》( 以下称为《规定》) ,压风供氧是避难硐室中必 须采用的供氧方式,供给的氧气体积分数需处于 18. 5% ~ 23% 之间且均匀分布,才能保证避险人员 正常的身体机能[3]. 压风供氧系统由一个压风管道 和一个回风管道组成,同时包括空压机、布气装置和 其他附件[4],如图 1 所示. 通过空压机运转,新鲜空 气由压风管道引入,经压风控制装置处理后,通过布 气装置在硐室内均匀布气并保持硐室正压; 同时将 污浊空气通过回风管道排到硐室外,以保证空气品 质并维持避险人员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图 1 避难硐室压风供氧系统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an air pressure supply system in a ref￾uge chamber 本文对两种压风管路方案下的供风量、管路布 气方式、选材及形状、管路阻力、回风量等扰动源进 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以避难硐室生存区为研究对 象,该区域所需风量计算公式如下[5]: Q需 = K1 × K2 × R × Q ( 1) 图 2 压风管路方案一( a) 和方案二( b) 进出风位置局部放大图( 单位: mm) Fig. 2 Partial enlarged drawings of wind inlet and outlet positions for Scheme 1 ( a) and Scheme 2 ( b) ( unit: mm) 式中: Q需 为生存区所需风量,L·min - 1 ; K1 为压风 管路的漏风系数,可取 1. 2 左右; K2为避难人员的 不均衡系数,可取 1. 2 左右; R 为避难硐室内的总 人数,取值为 100; Q 为每人的空气供给量,取 300 L·min - 1 . 最终得出生存区所需风量为 43200 L· min - 1,为使硐室内空气循环流畅,回风量应等于 供风量. 根据井下环境及人员生存需要,设计管路布气 方式为弥散式均匀布气,管路材料选为不锈钢板且 壁厚约 0. 5 mm; 此外,根据动压、局部阻力系数、局 部阻力、单位长度摩擦阻力、沿程摩擦阻力等公式计 算干管及支管阻力,以分析不同风管尺寸对管道压 力的影响,最终设计出以下两种对比方案如图 2 所示. 方案一: 该压风供氧管路高 2. 7 m. 在供风量已 知的情况下,两个压风入口管道连接在整个管路的 中间位置,中间管径为 200 mm,中间设置一个布气 孔. 在该管道两侧分别向两边延伸连接管径为 167 mm 的管道,每段管道中部均设一个布气孔,每侧四 个,共九个布气孔,每根连接布气孔的支管长 200 mm,直径约 113 mm,同时该管道每段 3. 0 m 且管道 间用法兰连接. 方案二: 干管管径全部为 200 mm,支管管径为 127 mm,每根干管长度为 3. 5 m,布气孔减少到七 个,其他管路参数与方案一相同. 通过对比两种方案下硐室氧气浓度分布规律, 可确定最优压风管路参数设计方案. 2 模型建立及数值模拟分析 2. 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本文通过对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组分 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定律、湍流控制方程中的九 个未知量 υ ( x 轴方向速度,m·s - 1 ) 、ν ( y 轴方向速 度,m·s - 1 ) 、ω ( z 轴方向速度,m·s - 1 ) 、p( 流体单 元上的压力,Pa) 、ρ( 物质密度,kg·m - 3 ) 、T( 温度, K) 、c( 组分的质量分数) 、k( 湍动能,m2 s - 2 ) 和 ε ( 湍流耗散率,m2 s - 3 ) 进行封闭求解,完成控制方 程组的建立过程. 并通过 RNG k--ε 湍流模型、有限 容积计算区域离散化方法和 SIMPLE 算法相结合的 方式来对流场进行求解[6]. 基于以上两种对比方案,本文运用 Gambit 软件 对相应方案模型进行建立,其模型尺寸根据 1∶ 1避 难硐室尺寸建立而成,整体面积为 117. 92 m2 ,长为 · 8001 ·

第8期 金龙哲等:井下避难硐室压风供氧分布规律研究 ·1009· 27.8m,宽为4.4m,高3.8m,断面形状为半圆拱形, 表1主要边界参数 拱顶半径为2.2m,直墙高1.6m.此外,在模型内部 Table 1 Main boundary parameters 还包括了生存区内的常用设备,并根据第50百分位 温度/ 组分及其 湍流 位置 边界类型 ℃ 质量分数 强度/% 数的男性人体坐姿参数建立了人体模型,其基础模 23%的02 型如图3所示.人体模型共计100人,成四行分布, 速度入口 0.5%的C02 按硐室中轴线成对称分布,外侧人员朝内,内侧人员 压风入口 21 5 13ms-1 0.5%的H,0 朝外,每行25人,占用《规定》中人体所需最小面 76%的N, 积,并在人体相应口鼻位置设置模拟吸入氧气及呼 压风布气口 interface 出二氧化碳平面.本文忽略人体站立走动因素,将 压风回流口 outflow 人员所占空间排列及朝向等可对气流产生影响的 人体吸气面 outflow 因素,布置成与图4现场试验中相似方式,以便于 21.5%的02 对比. 速度入口 0.9%的C02 人体呼气面 0.0003m-s-1 32 在划分网格过程中,本文选择应用体网格TGid 2.1%的H20 (Tet/Hybrid)结构网格类型,该类型的网格主要采 75.5%的N2 用四面体单元,但是在恰当的地方也用到了六面体 硐室内部,人员通常为坐式状态,偶尔站立活动,因 或锥形体、楔形体等单元),最终得出每个模型的 此本文对人体坐姿高度约1.3m处和人体站姿高度 体网格量约为170万个. 约1.8m处,分别分析两方案的氧气体积分数等值 线图;同时通过两平面长度方向中轴线和酮室高度 方向中轴线上的氧气体积分数散点数值分布趋势, t 基于对《规定》中气体浓度单位的考虑,总结氧气浓 度规律0-山 通过图5~图9所示,在1.3m的高度上,方案 一中酮室中心位置的氧气体积分数在20.81%~ 20.93%之间,两侧体积分数在20.93%~21.01% 图3避难硐室基础模型轴测图 之间:方案二中硐室中心位置的氧气体积分数在 Fig.3 Axonometric drawing of the basic model of refuge chambers 18.20%~19.25%之间,两侧体积分数在19.25%~ 19.50%之间.在1.8m的高度上,方案一中硐室中 心位置的氧气体积分数在20.89%~20.94%之间, 两侧体积分数在20.94%~21.02%之间:方案二中 酮室中心位置的氧气体积分数在19.15%~ 19.33%之间,两侧体积分数在19.33%~19.51% 图4载人试验测点布置图 之间:在高度方向中垂线上,方案一的氧气体积分数 Fig.4 Manned test point arrangement 在20.90%~20.96%之间,方案二的氧气体积分数 2.2边界条件设定 在19.18%~19.32%之间,氧气体积分数都随高度 本文将全部壁面设置为绝热墙壁类型,进气口 的增加而增加.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酮室两侧 处设置为速度入口(因在实际工程中,当满足风量 的氧气体积分数高于中心位置,且1.8m处的氧气 条件时,不同大小的压风主管其压力可调节,而综合 体积分数略高于1.3m处. 考虑最佳风速范围内人体舒适程度,速度入口更容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方案一中1.3m和1.8 易控制,使两种方案更具有对比性),出气口处设置 m两平面处及中垂线上的氧气体积分数明显高于方 为出流,流通面处设置为interface,同时对以上边界 案二,氧气体积分数值跨度较小,分布更加均匀:方 条件处的温度、组分、速度和湍流强度也设置了详细 案二中已局部出现低于18.5%的氧气体积分数点, 的参数值s-9,如表1所示 不符合《规定》要求,且氧气浓度较低易使人体降低 2.3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工作效率,并可导致在头部、肺部和循环系统处出现问 基于以上两种压风供氧方案,数值模拟过程分 题回,因此本文认为方案一的压风管路更优 别迭代到345次和389次时完成计算.由于在避难 基于方案一的压风供氧方式,本文对硐室内人

第 8 期 金龙哲等: 井下避难硐室压风供氧分布规律研究 27. 8 m,宽为 4. 4 m,高 3. 8 m,断面形状为半圆拱形, 拱顶半径为 2. 2 m,直墙高 1. 6 m. 此外,在模型内部 还包括了生存区内的常用设备,并根据第 50 百分位 数的男性人体坐姿参数建立了人体模型,其基础模 型如图 3 所示. 人体模型共计 100 人,成四行分布, 按硐室中轴线成对称分布,外侧人员朝内,内侧人员 朝外,每行 25 人,占用《规定》中人体所需最小面 积,并在人体相应口鼻位置设置模拟吸入氧气及呼 出二氧化碳平面. 本文忽略人体站立走动因素,将 人员所占空间、排列及朝向等可对气流产生影响的 因素,布置成与图 4 现场试验中相似方式,以便于 对比. 在划分网格过程中,本文选择应用体网格 TGrid ( Tet /Hybrid) 结构网格类型,该类型的网格主要采 用四面体单元,但是在恰当的地方也用到了六面体 或锥形体、楔形体等单元[7],最终得出每个模型的 体网格量约为 170 万个. 图 3 避难硐室基础模型轴测图 Fig. 3 Axonometric drawing of the basic model of refuge chambers 图 4 载人试验测点布置图 Fig. 4 Manned test point arrangement 2. 2 边界条件设定 本文将全部壁面设置为绝热墙壁类型,进气口 处设置为速度入口( 因在实际工程中,当满足风量 条件时,不同大小的压风主管其压力可调节,而综合 考虑最佳风速范围内人体舒适程度,速度入口更容 易控制,使两种方案更具有对比性) ,出气口处设置 为出流,流通面处设置为 interface,同时对以上边界 条件处的温度、组分、速度和湍流强度也设置了详细 的参数值[8 - 9],如表 1 所示. 2. 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两种压风供氧方案,数值模拟过程分 别迭代到 345 次和 389 次时完成计算. 由于在避难 表 1 主要边界参数 Table 1 Main boundary parameters 位置 边界类型 温度/ ℃ 组分及其 质量分数 湍流 强度/% 压风入口 速度入口 13 m·s - 1 21 23% 的 O2 0. 5% 的 CO2 0. 5% 的 H2O 76% 的 N2 5 压风布气口 interface — — — 压风回流口 outflow — — — 人体吸气面 outflow — — — 人体呼气面 速度入口 0. 0003 m·s - 1 32 21. 5% 的 O2 0. 9% 的 CO2 2. 1% 的 H2O 75. 5% 的 N2 8 硐室内部,人员通常为坐式状态,偶尔站立活动,因 此本文对人体坐姿高度约 1. 3 m 处和人体站姿高度 约 1. 8 m 处,分别分析两方案的氧气体积分数等值 线图; 同时通过两平面长度方向中轴线和硐室高度 方向中轴线上的氧气体积分数散点数值分布趋势, 基于对《规定》中气体浓度单位的考虑,总结氧气浓 度规律[10 - 11]. 通过图 5 ~ 图 9 所示,在 1. 3 m 的高度上,方案 一中硐室中心位置的氧气体积分数在 20. 81% ~ 20. 93% 之间,两侧体积分数在 20. 93% ~ 21. 01% 之间; 方案二中硐室中心位置的氧气体积分数在 18. 20% ~ 19. 25% 之间,两侧体积分数在 19. 25% ~ 19. 50% 之间. 在 1. 8 m 的高度上,方案一中硐室中 心位置的氧气体积分数在 20. 89% ~ 20. 94% 之间, 两侧体积分数在 20. 94% ~ 21. 02% 之间; 方案二中 硐室 中 心 位 置 的 氧 气 体 积 分 数 在 19. 15% ~ 19. 33% 之间,两侧体积分数在 19. 33% ~ 19. 51% 之间; 在高度方向中垂线上,方案一的氧气体积分数 在 20. 90% ~ 20. 96% 之间,方案二的氧气体积分数 在 19. 18% ~ 19. 32% 之间,氧气体积分数都随高度 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硐室两侧 的氧气体积分数高于中心位置,且 1. 8 m 处的氧气 体积分数略高于 1. 3 m 处.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 方案一中 1. 3 m 和 1. 8 m 两平面处及中垂线上的氧气体积分数明显高于方 案二,氧气体积分数值跨度较小,分布更加均匀; 方 案二中已局部出现低于 18. 5% 的氧气体积分数点, 不符合《规定》要求,且氧气浓度较低易使人体降低 工作效率,并可导致在头部、肺部和循环系统处出现问 题[12],因此本文认为方案一的压风管路更优. 基于方案一的压风供氧方式,本文对硐室内人 · 9001 ·

·101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a (b) 20.81%20.84%20.87%20.90%20.93%20.96%20.99%21.01% 18.20%18.409%18.60%18.80%19.00%19.20%19.409%19.50% n 图5压风方案一(a)和方案二(b)y=1.3m氧气体积分数等值线图 Fig.5 Oxygen volume fraction isograms at y=1.3 m for Scheme 1 (a)and Scheme 2 (b) 24.01r 19.45rb) 20.99 19.40 19.35 20.97 19.30 20.95 19.25 19.20 20.93 19.15 20.91 19.10 15 -10 0 10 15 -10 -5 1015 位置/细 位置m 图6压风方案一()及方案二(b)y=1.3m氧气体积分数散点图 Fig.6 Oxygen volume fraction scatter diagrams at y=1.3 m for Scheme 1 (a)and Scheme 2 (b) 20.899%20.919%20.939%20.95%20.97%20.99%21.019%21.02%19.15%19.20%19.269%19.31%19.37%19.429%19.48%19.51% 图7压风方案一()和方案二(b)y=1.8m氧气体积分数等值线图 Fig.7 Oxygen volume fraction isograms at y=1.8 m for Scheme 1 (a)and Scheme 2 (b) 21.01 19.45 21.00 20.99 19.40 交20.98 20.97 19.35 20.96 20.9s 1930 20.94 19.25 20.93 20.92 19.20 20.91 20.90 5 -10 10 15 19.15 15 -10 位置m 位置/m 图8压风方案一(a)及方案二(b)y=1.8m氧气体积分数散点图 Fig.8 Oxygen volume fraction scatter diagrams at y=1.8m for Scheme 1 (a)and Scheme 2 (b) 员集中的1.3m高度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进行分 间,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人体集中部位的二氧 析,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无净化装置的前提下, 化碳体积分数较低,且所有点处的二氧化碳体积分 该压风供氧装置使空气循环流动,可使酮室中心位 数均符合不超过1%的《规定》要求,因此方案一的 置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在0.209%~0.336%之间, 压风供氧管路最优. 两侧体积分数在0.336%~0.421%之间,酮室两侧 3与现场试验的对比验证 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高于中心位置;在高度方向中 垂线上,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在0.30%~0.52%之 在蓄冰空调及空气净化器关闭状态下(根据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图 5 压风方案一( a) 和方案二( b) y = 1. 3 m 氧气体积分数等值线图 Fig. 5 Oxygen volume fraction isograms at y = 1. 3 m for Scheme 1 ( a) and Scheme 2 ( b) 图 6 压风方案一( a) 及方案二( b) y = 1. 3 m 氧气体积分数散点图 Fig. 6 Oxygen volume fraction scatter diagrams at y = 1. 3 m for Scheme 1 ( a) and Scheme 2 ( b) 图 7 压风方案一( a) 和方案二( b) y = 1. 8 m 氧气体积分数等值线图 Fig. 7 Oxygen volume fraction isograms at y = 1. 8 m for Scheme 1 ( a) and Scheme 2 ( b) 图 8 压风方案一( a) 及方案二( b) y = 1. 8 m 氧气体积分数散点图 Fig. 8 Oxygen volume fraction scatter diagrams at y = 1. 8 m for Scheme 1 ( a) and Scheme 2 ( b) 员集中的 1. 3 m 高度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进行分 析,如图 10 和图 11 所示. 在无净化装置的前提下, 该压风供氧装置使空气循环流动,可使硐室中心位 置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在 0. 209% ~ 0. 336% 之间, 两侧体积分数在 0. 336% ~ 0. 421% 之间,硐室两侧 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高于中心位置; 在高度方向中 垂线上,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在 0. 30% ~ 0. 52% 之 间,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人体集中部位的二氧 化碳体积分数较低,且所有点处的二氧化碳体积分 数均符合不超过 1% 的《规定》要求,因此方案一的 压风供氧管路最优. 3 与现场试验的对比验证 在蓄冰空调及空气净化器关闭状态下( 根据 · 0101 ·

第8期 金龙哲等:井下避难硐室压风供氧分布规律研究 ·1011· 20.96r (a) 19320 20.95 19.30 20.94 芝1928 19.26 20.93 19.24 20.92 ¥19.22 20.91 19.20 20.90 … 25 0.80 1.35 1.90 245 3.00 1925 0.80 1.35 1.90 2.45 3.00 位置m 位置m 图9压风方案一(a)及方案二(b)中垂线上氧气体积分数散点图 Fig.9 Oxygen volume fraction scatter diagrams in the perpendicular bisector for Scheme 1 (a)and Scheme 2 (b) 表2井下压风供氧方式下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表 0.209%0.241%0.272%0.304%0.336%0.368%0.400%0.421% Table 2 Contrast table between test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bout air pressure supply 测点试验02体积分数/%模拟02体积分数/%相对误差/% 测点1 20.72 21.01 1.40 图10压风方案一y=1.3m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等值线图 测点2 20.39 20.90 2.50 Fig.10 Carbon dioxide volume isogram at y=1.3 m for Scheme 1 测点3 20.25 20.89 3.16 测点4 20.50 20.99 2.39 实际需要开启),对某煤矿避难硐室进行16h,100 人压风供氧试验,并对酮室内的氧气浓度等参数 进行监测.该载人试验在酮室内布置测点如图11 4结论 所示. (1)本文计算和预测了避难硐室中压风供氧阶 0.52 段的主要扰动源,并设计了两种压风管路对比方案 050 空0.48 (2)通过模拟结果,本文得出在压风供氧下设 备布置及尺寸设计的最优方案及其压风供氧下的氧 气和二氧化碳分布规律 0.40 08 (3)在与现场载人试验各测点的对比中,压风 06 供氧时氧气体积分数平均误差为2.36%,可验证模 0.34 0.32 特tee 拟过程的可靠性. 0.30 0 0.5 1.0 1.5 2.0 2.53.0 (4)本文所提出的最优压风氧气管路布置方案 位置m 可以考虑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 图11压风方案一中垂线上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散点图 Fig.11 Carbon dioxide volume fraction scatter diagram in the per- 参考文献 pendicular bisector for Scheme 1 0] Sun J P.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refuge chamber and rescue 本文以避难硐室生存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对人 capsule in the underground coal mine.J China Coal Soc,2011, 36(5):713 体影响最大的测点1~4作为对比分析对象,由于载 (孙继平.煤矿井下避难酮室与救生舱关键技术研究.煤炭学 人试验中压风供氧管路与本文的最优压风供氧管路 报,2011,36(5):713) 尺寸及布气孔数量相似,且载人试验中测点位置高 2] Zhao B,Lin B R,Li X T.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predicting 更接近1.8m,因此选取试验过程稳定状态时间内 indoor air distribution.Heating Ventilating Conditioning,2002, 氧气在各测点处的平均值,与图7左侧等值线图相 31(4):82 同位置处的氧气体积分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表 (赵彬,林波荣,李先庭.室内空气分布的预测方法及比较 暖通空调,2002,31(4):82) 2的对比结果,可知氧气体积分数的模拟结果和试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oal 验结果相似,其平均误差为2.36%,因此可验证最 mine safety.Coal mine underground emergency system construc- 优压风供氧方案的可行性. tion management interim provisions.China Coal Newspaper,2011-

第 8 期 金龙哲等: 井下避难硐室压风供氧分布规律研究 图 9 压风方案一( a) 及方案二( b) 中垂线上氧气体积分数散点图 Fig. 9 Oxygen volume fraction scatter diagrams in the perpendicular bisector for Scheme 1 ( a) and Scheme 2 ( b) 图 10 压风方案一 y = 1. 3 m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等值线图 Fig. 10 Carbon dioxide volume isogram at y = 1. 3 m for Scheme 1 实际需要开启) ,对某煤矿避难硐室进行 16 h,100 人压风供氧试验,并对硐室内的氧气浓度等参数 进行监测. 该载人试验在硐室内布置测点如图 11 所示. 图 11 压风方案一中垂线上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散点图 Fig. 11 Carbon dioxide volume fraction scatter diagram in the per￾pendicular bisector for Scheme 1 本文以避难硐室生存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对人 体影响最大的测点 1 ~ 4 作为对比分析对象,由于载 人试验中压风供氧管路与本文的最优压风供氧管路 尺寸及布气孔数量相似,且载人试验中测点位置高 更接近 1. 8 m,因此选取试验过程稳定状态时间内 氧气在各测点处的平均值,与图 7 左侧等值线图相 同位置处的氧气体积分数值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表 2 的对比结果,可知氧气体积分数的模拟结果和试 验结果相似,其平均误差为 2. 36% ,因此可验证最 优压风供氧方案的可行性. 表 2 井下压风供氧方式下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表 Table 2 Contrast table between test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bout air pressure supply 测点 试验 O2体积分数/% 模拟 O2体积分数/% 相对误差/% 测点 1 20. 72 21. 01 1. 40 测点 2 20. 39 20. 90 2. 50 测点 3 20. 25 20. 89 3. 16 测点 4 20. 50 20. 99 2. 39 4 结论 ( 1) 本文计算和预测了避难硐室中压风供氧阶 段的主要扰动源,并设计了两种压风管路对比方案. ( 2) 通过模拟结果,本文得出在压风供氧下设 备布置及尺寸设计的最优方案及其压风供氧下的氧 气和二氧化碳分布规律. ( 3) 在与现场载人试验各测点的对比中,压风 供氧时氧气体积分数平均误差为 2. 36% ,可验证模 拟过程的可靠性. ( 4) 本文所提出的最优压风氧气管路布置方案 可以考虑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Sun J P.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refuge chamber and rescue capsule in the underground coal mine. J China Coal Soc,2011, 36( 5) : 713 ( 孙继平.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与救生舱关键技术研究. 煤炭学 报,2011,36( 5) : 713) [2] Zhao B,Lin B R,Li X T.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predicting indoor air distribution. Heating Ventilating & Conditioning,2002, 31( 4) : 82 ( 赵彬,林波荣,李先庭. 室内空气分布的预测方法及比较. 暖通空调,2002,31( 4) : 82) [3]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oal mine safety. Coal mine underground emergency system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terim provisions. China Coal Newspaper,2011- · 1101 ·

·101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6卷 0216(003) Medium Conference Room [Dissertation].Wuhan:Wuhan Univer-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 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43 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中国煤炭报,201102一 (杨金风.中型会议室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研究[学位论文]. 16(003)) 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6:43) 4]Gao 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Per- [9]Zhou C M.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Air Distribution for Waiting manent Refuge Haven of Changchun Coal Mine [Dissertation]. Room [Dissertation].Huainan: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Beij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11:86 Technology,2011:56 (高娜.常村煤矿永久避难酮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位论 (周成梅.某候车室气流组织的模拟研究[学位论文].淮南: 文].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1:86) 安徽理工大学,2011:56) 5]Wang P.Study of the Compressed Air Supply System of the Fixed [10]Fan Y C.CFD modelling of the air and contaminant distribution Refuge Chamber for Changeun Mine [Dissertation].Beijing:Uni- in rooms.Energy Build,1995,23:33 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11:25 [11]Zhu H J,Lin Y H,Xie L H.FLUENT Fluid Analysis and Simu- (王鹏.常村矿永久避难硐室压风供氧系统研究[学位论文] lation and Practical Course.Beijing:Posts and Telecom Press, 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1:25) 2010:93 [6]Li X T,Zhao B.Indoor Air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Beijing: (朱红钧,林元华,谢龙汉.LUENT流体分析及仿真实用教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2009:12 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93) (李先庭,赵彬.室内空气流动数值模拟.北京:机械工业出 [12]Zhu H.Research on Human Comfort in Confined Space DDissera- 版社,2009:12) tion].Beij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banto J,Barrero D.Reggio M,et al.Airflow modelling in a 2008:27 computer room.Build Environ,2004,39:1393 (朱浩.密闭空间内人体舒适度的研究[学位论文].北京: [8]YangJ F.Research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ir Distribution in 北京科技大学,2008:27)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 36 卷 02-16( 003)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煤矿井 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中国煤炭报,2011--02-- 16 ( 003) ) [4] Gao 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y of the Per￾manent Refuge Haven of Changchun Coal Mine [Dissert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11: 86 ( 高娜. 常村煤矿永久避难硐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位论 文].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2011: 86) [5] Wang P. Study of the Compressed Air Supply System of the Fixed Refuge Chamber for Changcun Mine[Dissert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11: 25 ( 王鹏. 常村矿永久避难硐室压风供氧系统研究[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2011: 25) [6] Li X T,Zhao B. Indoor Air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2009: 12 ( 李先庭,赵彬. 室内空气流动数值模拟. 北京: 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9: 12) [7] Abanto J,Barrero D,Reggio M,et al. Airflow modelling in a computer room. Build Environ,2004,39: 1393 [8] Yang J F. Research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ir Distribution in Medium Conference Room[Dissertation].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 43 ( 杨金凤. 中型会议室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研究[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2006: 43) [9] Zhou C M.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Air Distribution for Waiting Room [Dissertation]. Huaina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 56 ( 周成梅. 某候车室气流组织的模拟研究[学位论文]. 淮南: 安徽理工大学,2011: 56) [10] Fan Y C. CFD modelling of the air and contaminant distribution in rooms. Energy Build,1995,23: 33 [11] Zhu H J,Lin Y H,Xie L H. FLUENT Fluid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and Practical Course. Beijing: Posts and Telecom Press, 2010: 93 ( 朱红钧,林元华,谢龙汉. FLUENT 流体分析及仿真实用教 程.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93) [12] Zhu H. Research on Human Comfort in Confined Space[Dissert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2008: 27 ( 朱浩. 密闭空间内人体舒适度的研究[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2008: 27) · 2101 ·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