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教案,共九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50,文件大小:0.99MB,团购合买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各论第一章肺系病证 各论第二章 心系病证 各论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各论第四章 肝胆病证 各论第五章 肾系病证 各论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各论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中医内科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授课内 第一章导言 课时 容 教学目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的与要 求 2.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3.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4.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重点、 重点: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难点 难点: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理论课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教学过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1学时 程设计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1学时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 复习思考 2.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4.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参考文献 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 10月 课后记

中医内科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一章 导言 课时 2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2. 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3. 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4.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重点、 难点 重点: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难点: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课 型 理论课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1 学时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1 学时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复习思考 题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和地位。 2.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4.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参考文献 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 教学目 的与要 3.掌握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求 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 重点、 重点: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难点难点: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 教学过 程设计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5分钟)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课时 2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 3.掌握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 重点、 难点 重点: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难点: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 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5 分钟)

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10分钟) 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 则的具体应用。(10分钟) 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10分钟) 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10分 钟) 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 制宜三方面。(10分钟) 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 佳治疗效果。(10分钟) 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 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病防变”的具体内容。(10分 钟) 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 不同要求。(5分钟) 复习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 治原则、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 3.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参考文献 4.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

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10 分钟) 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 则的具体应用。(10 分钟) 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10 分钟) 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10 分 钟) 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 制宜三方面。(10 分钟) 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 佳治疗效果。(10 分钟) 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 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病防变”的具体内容。(10 分 钟) 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 不同要求。(5 分钟) 复习思考 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标本缓急治则、审证求机施 治原则、顺应异法方宜治则、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等。 参考文献 3.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火 教学目 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的与要 求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 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课时 2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火 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2.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 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

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 药。 重点: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重点、 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 难点难点:六淫致病的季节性,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 病;六淫的致病特点,各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10分钟) 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 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 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10 分钟) 3.讲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①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 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 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③“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 教学过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 程设计起病时常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④火为温病、暑 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 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20分钟) 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 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 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火性炎上等。(10 分钟) 5.强调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风:①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 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②风热,治以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方 用桑菊饮加减。③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

3.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 药。 重点、 难点 重点: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 难点:六淫致病的季节性,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 病;六淫的致病特点,各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10 分钟) 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 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 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10 分钟) 3.讲解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①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 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 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③“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 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 起病时常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④火为温病、暑 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 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20 分钟) 4.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 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 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火性炎上等。(10 分钟) 5.强调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风:①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 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②风热,治以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方 用桑菊饮加减。③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

玉真散加减。寒:①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 黄汤加减。②中寒,治以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用四逆汤加减。 暑:①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②暑热,治以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③暑湿,治以解 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①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 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②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 教学过加减。③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燥:①温燥, 程设计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②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 燥,方用杏苏散加减。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20分钟) 6.提示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5分钟) 7.提示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分钟) 1.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 复习思考 2.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 3.各有其不同4.的发病特点。 5.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参考文献 月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 10月 课后记

教学过 程设计 玉真散加减。寒:①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 黄汤加减。②中寒,治以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用四逆汤加减。 暑:①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②暑热,治以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③暑湿,治以解 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①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 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②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 加减。③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燥:①温燥, 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②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 燥,方用杏苏散加减。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20 分钟) 6.提示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5 分钟) 7.提示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 分钟) 复习思考 题 1. 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 2.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 3. 各有其不同 4. 的发病特点。 5. 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参考文献 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 的异同点。 教学目 的与要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 求 征和相互关系。 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 重点 重点: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 难点 难点: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发病机理、其临床特征、相互关系 治法、方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课时 2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 的异同点。 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 征和相互关系。 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 重点、 难点 重点: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 难点: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发病机理、其临床特征、相互关系、 治法、方药。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结合自习

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 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 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 邪致病的病理现象。(15分钟) 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 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15分 钟) 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 为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 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 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胸闷,或见腹胀,肠鸣,泄泻, 舌苔浊腻,面色垢秽等: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 教学过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 程设计内火的临床表现,属实者为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 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属虚者为五心烦热,低热盗汘,颧 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20分钟) 4.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内风:①肝阳化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 风汤加减。②热极生风,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③阴虚风动,治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补肝汤加 内寒:①阴寒内盛,治以温中祛寒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②脾肾 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内湿:①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方用实脾饮、胃苓汤加减。 ②湿热蕴中,治以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③脾虚湿困, 治以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 内燥:①肺胃津伤,治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 减。②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昧地黄丸加减。 内火:①实火,治以清热泻火,方用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② 教学过虚火,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加减。(20分 程设计 钟) 5.提示内生五气的兼夹和相互关系。(5分钟) 6.提示内生五气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分钟)

教学过 程设计 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 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 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 邪致病的病理现象。(15 分钟) 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 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15 分 钟) 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 为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口 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 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胸闷,或见腹胀,肠鸣,泄泻, 舌苔浊腻,面色垢秽等;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 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 内火的临床表现,属实者为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 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属虚者为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 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20 分钟) 4.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内风:①肝阳化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 风汤加减。②热极生风,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③阴虚风动,治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补肝汤加 减。 内寒:①阴寒内盛,治以温中祛寒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②脾肾 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内湿:①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方用实脾饮、胃苓汤加减。 ②湿热蕴中,治以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③脾虚湿困, 治以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 教学过 程设计 内燥:①肺胃津伤,治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 减。②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昧地黄丸加减。 内火:①实火,治以清热泻火,方用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② 虚火,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加减。(20 分 钟) 5.提示内生五气的兼夹和相互关系。(5 分钟) 6.提示内生五气证治,应与各论互参。(5 分钟)

1.内生五气的概念。 复习 2.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思考题 3.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 4.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1.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5 月 参考文献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10 月 课后记

复习 思考题 1.内生五气的概念。 2.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3.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 4.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参考文献 1. 董建华主编《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年 5 月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 课后记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称 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版) 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课时 授课内 容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肺系病 证) 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 特点。 教学目 的与要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求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 重点、 重点: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难点难点: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辨治原则和具体证

安徽中医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课程名 称 中医内科学 教学对象 教 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第 一版) 授课内 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 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肺系病 证) 课时 1 教学目 的与要 求 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 特点。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 重点、 难点 重点: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难点: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辨治原则和具体证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0页,可试读3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