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袁银传杨乐强 摘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构成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在 对资本主义作出横断面剖析和纵向面解构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把批判的视角 从经济层面转向上层建筑、从历史转向现实,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并依据时代处 境的变化转换批判的坐标,试图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存在着没有科学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规 律、不能寻求与革命主体的实践结合以及无法展陈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图景这三大 缺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宏篇叙事,严格说来只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现象学“诊 断”,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的“治疗”,因而无法产生实际的现实效应,他们 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发展和对资本主义的理论解构是十分有限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路径,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时代问题 作者袁银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430072);杨乐强,武汉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资本主义为什么总能安度各种危机并维持和固化其统治,这种统治的内在机制 是什么,它有没有自身难以摆脱的根本困境,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批判反思构成了整 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独特 批判和反思而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历史理论,并由此而被学界判定为20世纪马 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支脉。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能够及时跟进和反思资本主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及逻辑结构研 究”(项目批准号:10BKS017)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基本特征研究:整体研究与比较视域”(项目批准号:NCET-10-0622)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21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袁银传 杨乐强 摘 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构成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在 对资本主义作出横断面剖析和纵向面解构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把批判的视角 从经济层面转向上层建筑、从历史转向现实,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并依据时代处 境的变化转换批判的坐标,试图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反思存在着没有科学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规 律、不能寻求与革命主体的实践结合以及无法展陈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图景这三大 缺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宏 篇 叙 事,严格说来只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现象学 “诊 断”,而不是对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的 “治疗”,因而无法产生实际的现实效应,他们 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发展和对资本主义的理论解构是十分有限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路径,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路径 时代问题 作者袁银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武汉 430072);杨乐强,武汉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武汉 430072)。 资本主义为什么总能安度各种危机并维持和固化其统治,这种统治的内在机制 是什么,它有没有自身难以摆脱的根本困境,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批判反思构成了整 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独特 批判和反思而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历史理论,并由此而被学界判定为20世纪马 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支脉。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能够及时跟进和反思资本主 · 12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及逻辑结构研 究”(项目批准号:10BKS017)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基本特征研究:整体研究与比较视域” (项目批准号:NCET-10-0622)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义新变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但他们的理论在整体上留下了科 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缺乏的遗憾。本文拟从橫断面、纵向面以及批判类型演进三 个方面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特点,并从中得出我们在当今时代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启示意义 、横断面的剖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的层次跃升 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它既是充满各种矛盾、危机 和困境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断修复、发展的资本主义。它在危机中没有被革命力量 瓦解,也没有在富有效率的发展中从根本上促进人的自由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正是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演进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其对人类造成的灾难,促 发了一批批具有人类关怀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试图通过 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对现实的分析批判达到对资本主义的干预或超越,由此 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具体而言,促发西方马克思主义产 生并使其一开始就对资本主义作整体剖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在1918—1923年期间,中欧和东欧的无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从持续爆发到 先后失败的过程,这是一个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感召而在结局上反差 巨大的历史事件,它一方面彰显了当时资本主义危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但另一方面,尽管资本主义面临着普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中东欧无产阶级的整体 革命却未必能够变成瓦解资本主义的摧枯拉朽的力量。问题在于,这些国家的工人 被动员起来,并且也的确是在各国共产党组织下进行的武装暴动,为什么没有能够 取得像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样的胜利呢?为什么资本主义出现了危机,受到了 革命的冲击,却依然能保持其上层建筑的稳定呢?对诸如此类问题的反思促发了以 卢卡奇、葛兰西等为代表的最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他们在厘清无产阶 级革命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把理论剖析的视角转向资本主义的统治机制,从对经济 根源的透视上升到思想观念层面的分析,强调突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文化统治的 极端重要性 第二,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法西斯主义统治, 这种统治一方面是对犹太人的排挤、迫害和屠杀,另一方面,它又是威胁所有社会 成员的无处不在的极权主义典型。除了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之外,所谓自由、民主的 美国也被一些思想家认为是极权主义的一个代表。而不管哪种极权主义,它们都具 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意识形态上的恐怖性;二是个体生存的无价值性;三是文 化的普遍规制性和残酷性。在20世纪30—40年代极权主义盛行的德国乃至后来的 美国,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就表现为它已经成为了极权主义支配社会生活的帮凶,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义新变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但他们的理论在整体上留下了科 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缺乏的遗憾。本文拟从横断面、纵向面以及批判类型演进三 个方面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特点,并从中得出我们在当今时代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启示意义。 一、横断面的剖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的层次跃升 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它既是充满各种矛盾、危机 和困境的资本主义,也是不断修复、发展的资本主义。它在危机中没有被革命力量 瓦解,也没有在富有效率的发展中从根本上促进人的自由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正是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演进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其对人类造成的灾难,促 发了一批批具有人类关怀价值取向的思想家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试图通过 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对现实的分析批判达到对资本主义的干预或超越,由此 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具体而言,促发西方马克思主义产 生并使其一开始就对资本主义作整体剖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在1918—1923年期间,中欧和东欧的无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从持续爆发到 先后失败的过程,这是一个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感召而在结局上反差 巨大的历史事件,它一方面彰显了当时资本主义危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但另一方面,尽管资本主义面临着普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中东欧无产阶级的整体 革命却未必能够变成瓦解资本主义的摧枯拉朽的力量。问题在于,这些国家的工人 被动员起来,并且也的确是在各国共产党组织下进行的武装暴动,为什么没有能够 取得像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样的胜利呢?为什么资本主义出现了危机,受到了 革命的冲击,却依然能保持其上层建筑的稳定呢?对诸如此类问题的反思促发了以 卢卡奇、葛兰西等为代表的最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他们在厘清无产阶 级革命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把理论剖析的视角转向资本主义的统治机制,从对经济 根源的透视上升到思想观念层面的分析,强调突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文化统治的 极端重要性。 第二,1933年,希特 勒 在 德 国 上 台,开 始 了 长 达10多年的法西斯主义统治, 这种统治一方面是对犹太人的排挤、迫害和屠杀,另一方面,它又是威胁所有社会 成员的无处不在的极权主义典型。除了德国的法西斯主义之外,所谓自由、民主的 美国也被一些思想家认为是极权主义的一个代表。而不管哪种极权主义,它们都具 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意识形态上的恐怖性;二是个体生存的无价值性;三是文 化的普遍规制性和残酷性。在20世纪30—40年代极权主义盛行的德国乃至后来的 美国,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就表现为它已经成为了极权主义支配社会生活的帮凶, · 22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文化全面背离了人的向度,成为了像极权主义一样的扼杀个性、剥夺自由的工具。 如何全面审视和评判这种文化,已成为那个时代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二战后的重建和20世纪50年代的迅速恢复,尤 其是在进入60年代以后,日渐发展为发达的工业社会,发展为富裕的社会。消费开 始显现为支配经济生活、日常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主导力量,消费不单决定着 品味,也决定着人们的职业差别和地位等级。消费越来越成为左右生产、决定价值 取向、瓦解社会对立的控制性力量。问题是,消费在结构上与功能上是什么关系? 消费是否已经超出了它应有的功能和权限?诸如此类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第四,战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得力于科学技术的全方位应用。科学技术的 高效率,不仅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经济水平的整体上升,而且体现在体 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的消弭、传统产业的自动化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断扩张、 人们的生产时间缩短而休闲时间增加等方面。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舒适、便捷和普 遍的幸福感,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似乎更加趋向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但问题在于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在现象层面与在本质层面是同一的吗?科学技术 在经济领域与它在政治领域是同等中立的吗?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的维度上与它在 思想观念的维度上是没有分别的吗?如何看待由人支配的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问 题和“异化”问题,是20世纪中期日渐凸显的并必须加以分析批判的又一重大问题。 上述几个方面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化,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演进的现实 背景,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展开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主要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 从横断面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大体经历了 三个层面的跃迁,这就是从物化分析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从消费异化的抽象 议论到对消费政治的揭示、从科学技术之经济功能的勘定到对科技政治化的批判等 多向度的层次跃升过程,这凸显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同具有的从经济层面的 批判转向上层建筑(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的跃升路径。 (一)从经济层面的物化分析跃迁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 卢卡奇在分析1918-1922年中东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把物化和物化 意识看作是遮蔽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的重要元凶,指出资产阶级正是通过物化和物 化意识有效地扼制了社会政治危机,阻止了一切社会革命的潜在可能性。 所谓物化,卢卡奇用它表示在商品的结构和运行法则对人的情感、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和行为伦理等方面的侵蚀过程中,人成为商品支配的对象,成为商品的客 体,最终堕入一种物化的境地。物化现象表明,商品对日常生活的统治实质上是通 过对人的统治进行的,这是因为,物化不仅仅是商品侵蚀本身,它事实上已经从经 济层面进入观念层面,进到意识形态或政治的层面,并在实质上作为意识形态或政 治因素支配和控制着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在卢卡奇看来,由物化孕生出来的物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文化全面背离了人的向度,成为了像极权主义一样的扼杀个性、剥夺自由的工具。 如何全面审视和评判这种文化,已成为那个时代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二战后的重建和20世纪50年代的迅速恢复,尤 其是在进入60年代以后,日渐发展为发达的工业社会,发展为富裕的社会。消费开 始显现为支配经济生活、日常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主导力量,消费不单决定着 品味,也决定着人们的职业差别和地位等级。消费越来越成为左右生产、决定价值 取向、瓦解社会对立的控制性力量。问题是,消费在结构上与功能上是什么关 系? 消费是否已经超出了它应有的功能和权限?诸如此类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第四,战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得力于科学技术的全方位应用。科学技术的 高效率,不仅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经济水平的整体上升,而且体现在体 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的消弭、传统产业的自动化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不断扩张、 人们的生产时间缩短而休闲时间增加等方面。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舒适、便捷和普 遍的幸福感,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似乎更加趋向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但问题在于: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在现象层面与在本质层面是同一的吗?科学技术 在经济领域与它在政治领域是同等中立的吗?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的维度上与它在 思想观念的维度上是没有分别的吗?如何看待由人支配的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问 题和 “异化”问题,是20世纪中期日渐凸显的并必须加以分析批判的又一重大问题。 上述几个方面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化,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演进的现实 背景,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展开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主要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 从横断面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大体经历了 三个层面的跃迁,这就是从物化分析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从消费异化的抽象 议论到对消费政治的揭示、从科学技术之经济功能的勘定到对科技政治化的批判等 多向度的层次跃升过程,这凸显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同具有的从经济层面的 批判转向上层建筑 (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的跃升路径。 (一)从经济层面的物化分析跃迁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 卢卡奇在分析1918—1922年中东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把物化和物化 意识看作是遮蔽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的重要元凶,指出资产阶级正是通过物化和物 化意识有效地扼制了社会政治危机,阻止了一切社会革命的潜在可能性。 所谓物化,卢卡奇用它表示在商品的结构和运行法则对人的情 感、思 维 方 式、 价值取向和行为伦理等方面的侵蚀过程中,人成为商品支配的对象,成为商品的客 体,最终堕入一种物化的境地。物化现象表明,商品对日常生活的统治实质上是通 过对人的统治进行的,这是因为,物化不仅仅是商品侵蚀本身,它事实上已经从经 济层面进入观念层面,进到意识形态或政治的层面,并在实质上作为意识形态或政 治因素支配和控制着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在卢卡奇看来,由物化孕生出来的物 · 32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化意识,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互解功能的操控意识,它替换或驱散人的多样化的观念 世界,瓦解人们的思想反思能力和主体认知能力,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服从于社会合 理化原则,屈从于算计理性,屈从于不合理的现实,奉行一种操作主义的行为伦理 和顺世主义的价值取向。因而,最终在涉及历史变迁的重要关头,在危机中昭示革 命和新生的可能性的关键时刻,人们却依然处在一种未被唤醒的被动状态。物化和 物化意识既从经济层面吞没了人的主体性,湮灭了人的变革潜能,又从意识形态或 政治上侵蚀了人的精神空间,使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护性因素。 如果说卢卡奇对物化和物化意识的分析初步展陈出从经济层面的物化向观念层 面跃升的基本轨迹,那么法兰克福学派则通过对文化的批判彰显出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路径从经济层面到文化层面跃升的完整轨迹。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资本主义 的文化在现象层面显现为文化产品的技术化、产业化和商品化运作,显现为文化工 业化的经济现实,即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巨大的经济机器的模型,这些经 济机器无论是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在闲置的时候,都会像作品那样,为大众提供有 力的支持”,①在运用技术促成文化生产的产业化过程中,文化工业“凭借自己的力 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 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②最 终呈现出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遣的状态下也被灵活地消费这 商品化的经济现实。然而,资本主义文化又在实质上被法兰克福学派看作是一种 意识形态现象。因此,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及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构成了法兰 克福学派思想家们的共同旨趣。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文化作 为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一方面会带来资本主义文化生活的情感的表面愉悦、心灵 空间的象征性充实、人际交往的形式意义、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价值取向的非个性 化等成就;另一方面,它为意识形态所操持,直接彰显其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具体表现在:第一,它把虚假的需要与真实的需要、幻想的生活与真实的生活相混 淆,显现出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欺骗功能;第二,文化通过对个性的压抑和对思 想的控制,张扬它所含摄的意识形态的操作功能;第三,文化通过对实然秩序的颂 扬和对既定利益格局的维护,展陈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法兰克福学派 断定,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运作,瓦解了个人理智对真假判断的辨别能力,斩 断了人的理智行为同他的人类本质的内在关联性,扼制了人的多向度的创造性潜能, 最终成功地迫使人们沉溺于个人的观念世界中,人们在强大的文化意识形态机器面 ①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 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②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一哲学断片》,第121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化意识,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互解功能的操控意识,它替换或驱散人的多样化的观念 世界,瓦解人们的思想反思能力和主体认知能力,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服从于社会合 理化原则,屈从于算计理性,屈从于不合理的现实,奉行一种操作主义的行为伦理 和顺世主义的价值取向。因而,最终在涉及历史变迁的重要关头,在危机中昭示革 命和新生的可能性的关键时刻,人们却依然处在一种未被唤醒的被动状态。物化和 物化意识既从经济层面吞没了人的主体性,湮灭了人的变革潜能,又从意识形态或 政治上侵蚀了人的精神空间,使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护性因素。 如果说卢卡奇对物化和物化意识的分析初步展陈出从经济层面的物化向观念层 面跃升的基本轨迹,那么法兰克福学派则通过对文化的批判彰显出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路径从经济层面到文化层面跃升的完整轨迹。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资本主义 的文化在现象层面显现为文化产品的技术化、产业化和商品化运作,显现为文化工 业化的经济现实,即文化工业的 “每一个产品都是巨大的经济机器的模型,这些经 济机器无论是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在闲置的时候,都会像作品那样,为大众提供有 力的支持”,① 在运用技术促成文化生产的产业化过程中,文化工业 “凭借自己的力 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 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② 最 终呈现出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遣的状态下也被灵活地消费这 一商品化的经济现实。然而,资本主义文化又在实质上被法兰克福学派看作是一种 意识形态现象。因此,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及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构成了法兰 克福学派思想家们的共同旨趣。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从总体上看,资本主义文化作 为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一方面会带来资本主义文化生活的情感的表面愉悦、心灵 空间的象征性充实、人际交往的形式意义、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价值取向的非个性 化等成就;另一方面,它为意识形态所操持,直接彰显其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功 能。 具体表现在:第一,它把虚假的需要与真实的需要、幻想的生活与真实的生活相混 淆,显现出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欺骗功能;第二,文化通过对个性的压抑和对思 想的控制,张扬它所含摄的意识形态的操作功能;第三,文化通过对实然秩序的颂 扬和对既定利益格局的维护,展陈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法兰克福学派 断定,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运作,瓦解了个人理智对真假判断的辨别能力,斩 断了人的理智行为同他的人类本质的内在关联性,扼制了人的多向度的创造性潜能, 最终成功地迫使人们沉溺于个人的观念世界中,人们在强大的文化意识形态机器面 · 42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 ① ②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 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121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前不得不“把自己封闭在自身之中”,①从而也就不会再萌生任何有害的念头。这种 结局无疑是资本主义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稳定机制的现实成就,然而它却对人 的主体化生存是有害的 (二)从消费异化的抽象议论跃迁到对消费政治的分析 消费,在本来的意义上是人对有用物的使用过程,它与生产、分配、交换相交 织,作为经济现象的一个环节与人的生活不可分离。然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消费又是一个与人的生活相对立的异化现象。弗洛姆指出:“消费主要是一种人为激 发的幻想的满足,一种与我们具体的、实在的自我相离异的幻想行为。”②如同资本 主义社会无处不存在异化一样,资本主义消费自始至终和方方面面都是异化的。异 化的消费,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物的不可扼制的占有,却对越来越多的占有物的性质 来源及用途一无所知;一方面,“我们产生了愈来愈多的需要,需要更多的东西,更 大的消费”,并且人需要更多的消费也是合理合法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对消 费的渴求,已经跟人类真实需要完全失去了联系”,“人感到他的消费欲望永远也得 不到满足”;③一方面,人的消费行为趋于变成强制性的目的,消费态度、消费取向 趋于服从消费的引导和支配,并且在事实上似乎也显现出没有什么不被消费、没有 什么不能被消费的状况,但是,另一方面,尽管“我消费了这个或那个,而我自己 则没有什么变化,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对所作事情的记忆而已”。④ 消费的异化,本质上是生产异化的延伸及深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异化的 个方面、一个环节,它表明经济层面除生产领域的对抗外,消费领域也是对抗的。 从而,“人不仅同他所做的工作、所消耗的东西和欢乐相疏离,而且同那些决定着我 们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生活的社会力量相离异。”⑤ 如果说对消费异化的揭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人本主义立场,那么对消 费的社会政治控制功能的分析则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消费问题的剖析已发生了 视角的转换。这一路径的典型变化集中体现在鲍德里亚对消费的政治分析及其批判理 路中。 鲍德里亚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看作是消费主导的社会。这一社会 以其普遍性区别于先前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在鲍德里亚看来,如同宗教曾经是 普遍性的、人文主义的自由与平等的观念也是普遍性的一样,“今天,普遍性成了人 ①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65页。 ②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5页。 ③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第106页。 ④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第108页。 ⑤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第108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前不得不 “把自己封闭在自身之中”,① 从而也就不会再萌生任何有害的念头。这种 结局无疑是资本主义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稳定机制的现实成就,然而它却对人 的主体化生存是有害的。 (二)从消费异化的抽象议论跃迁到对消费政治的分析 消费,在本来的意义上是人对有用物的使用过程,它与生产、分配、交换相交 织,作为经济现象的一个环节与人的生活不可分离。然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 会, 消费又是一个与人的生活相对立的异化现象。弗洛姆指出:“消费主要是一种人为激 发的幻想的满足,一种与我们具体的、实在的自我相离异的幻想行为。”② 如同资本 主义社会无处不存在异化一样,资本主义消费自始至终和方方面面都是异化的。异 化的消费,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物的不可扼制的占有,却对越来越多的占有物的性质、 来源及用途一无所知;一方面,“我们产生了愈来愈多的需要,需要更多的东西,更 大的消费”,并且人需要更多的消费也是合理合法的,但是,另一方面, “我们对消 费的渴求,已经跟人类真实需要完全失去了联系”, “人感到他的消费欲望永远也得 不到满足”;③ 一方面,人的消费行为趋于变成强制性的目的,消费态度、消费取向 趋于服从消费的引导和支配,并且在事实上似乎也显现出没有什么不被消费、没有 什么不能被消费的状况,但是,另一方面,尽管 “我消费了这个或那个,而我自己 则没有什么变化,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对所作事情的记忆而已”。④ 消费的异化,本质上是生产异化的延伸及深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异化的一 个方面、一个环节,它表明经济层面除生产领域的对抗外,消费领域也是对抗 的。 从而,“人不仅同他所做的工作、所消耗的东西和欢乐相疏离,而且同那些决定着我 们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生活的社会力量 獉獉獉獉相离异。”⑤ 如果说对消费异化的揭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人本主义立场,那么对消 费的社会政治控制功能的分析则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消费问题的剖析已发生了 视角的转换。这一路径的典型变化集中体现在鲍德里亚对消费的政治分析及其批判理 路中。 鲍德里亚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看作是消费主导的社会。这一社会 以其普遍性区别于先前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在鲍德里亚看来,如同宗教曾经是 普遍性的、人文主义的自由与平等的观念也是普遍性的一样,“今天,普遍性成了人 · 52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① ② ③ ④ ⑤ 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65页。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5页。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第106页。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第108页。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第108页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类需要,这种普遍性渗透到了所有文化的和物质的商品之中。它成为了消费的普遍 性”,①虽然鲍德里亚强调当今社会是消费主导的社会,消费是普遍性的,但是他强 调的消费不是作为经济流通环节的消费,其衍生意义大于它的字面意义,它表达的 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衍生含义,一种社会政治的含义 首先,消费的主体不是具有自我选择能力的理性的普通个体,“消费的主体,是 符号的秩序。”②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不仅要在结构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交换体系和 符号体系,同时还要在策略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一种权力机制。现在,消费问题并不 能在需要的概念中得到说明,同样,需要在性质上的转变,或者需要在数量上的增 长也都不能阐明消费问题”,③因此尽管消费表面上曾经是一种普适的价值体系,但 实际上,消费“不过是一种制度、一种道德而已。在这一意义上,它在过去和未来 都曾经是或者将会是任何社会中权力策略的一个要素”。④ 其次,消费是对享受的否认。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持着符号 秩序和组织完整,因而作为一种道德(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一种沟通体系和一种交 换结构,消费既与需求满足无关,也与享受无关,在实质上,“消费被规定为排斥享 受的,作为社会逻辑,消费建立在否认享受的基础上”,⑤一方面,在消费社会,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所有的活动都以相同的组合方式束缚, 满足的脉络被提前一小时一小时地勾画了出来”,⑥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消费之上 乘之境的享受的自为性、自主性和终极性的性质却被消费系统过滤和删除。这是因 为,在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也不再是纯粹私人空间 的活动,人们“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 者都不由自主地互相牵连”,“在此意义上,消费和语言一样,或和原始社会的亲缘 体系一样,是一种含义秩序。”⑦因此,消费在本质上是趋向于作为消费者的人与人 之间的关联机制或某种含义秩序的建构,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享受 第三,消费是实现社会一体化的政治控制和整合机制。鲍德里亚认为,揭露消 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在于一种享受功能,而是“一种生产功能—并且因此,它和 物质生产一样并非一种个体功能,而是即时且全面的集体功能”。⑧所谓“即时且全 ①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37页。 ②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198页 ③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70页 ④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41页。 ⑤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⑥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5页。 ⑦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⑧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类需要,这种普遍性渗透到了所有文化的和物质的商品之中。它成为了消费的普遍 性”,① 虽然鲍德里亚强调当今社会是消费主导的社会,消费是普遍性的,但是他强 调的消费不是作为经济流通环节的消费,其衍生意义大于它的字面意义,它表达的 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衍生含义,一种社会政治的含义。 首先,消费的主体不是具有自我选择能力的理性的普通个体,“消费的主体,是 符号的秩序。”②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不仅要在结构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交换体系和 符号体系,同时还要在策略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一种权力机制。现在,消费问题并不 能在需要的概念中得到说明,同样,需要在性质上的转变,或者需要在数量上的增 长也都不能阐明消费问题”,③ 因此尽管消费表面上曾经是一种普适的价值体系,但 实际上,消费 “不过是一种制度、一种道德而已。在这一意义上,它在过去和未来 都曾经是或者将会是任何社会中权力策略的一个要素”。④ 其次,消费是对享受的否认。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持着符号 秩序和组织完整,因而作为一种道德 (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一种沟通体系和一种交 换结构,消费既与需求满足无关,也与享受无关,在实质上,“消费被规定为排斥享 受的,作 为 社 会 逻 辑,消费建立在否认享受的基础上”,⑤ 一 方 面,在 消 费 社 会, “我们处在 ‘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所有的活动都以相同的组合方式束缚, 满足的脉络被提前一小时一小时地勾画了出来”,⑥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消费之上 乘之境的享受的自为性、自主性和终极性的性质却被消费系统过滤和删除。这是因 为,在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也不再是纯粹私人空间 的活动,人们 “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 者都不由自主地互相牵连”,“在此意义上,消费和语言一样,或和原始社会的亲缘 体系一样,是一种含义秩序。”⑦因此,消费在本质上是趋向于作为消费者的人与人 之间的关联机制或某种含义秩序的建构,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享受。 第三,消费是实现社会一体化的政治控制和整合机制。鲍德里亚认为,揭露消 费的真相在于它并非在于一种享受功能,而是 “一种生产功能 獉獉獉獉———并且因此,它和 物质生产一样并非一种个体功能,而是即时且全面的集体功能”。⑧ 所谓 “即时且全 · 62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让·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 学 出 版 社,2009年, 第37页。 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 京: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2008年, 第198页。 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70页。 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41页。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5页。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60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面的集体功能”,即是说,消费是作为社会控制和整合机制发挥其功效的,它服从于 当代资本主义解决自身基本矛盾的政治需要,具有政治性。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 主导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不再是“获得最大的利润”与“生产的理性化”之 间的矛盾(在企业的主层次上),而是“在潜在的无限生产力(在技术结构的层次 上)与销售产品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①资本主义出于解决自身矛盾的需要而进行 的多样化的控制,使得消费承担某种政治的责任,作为社会整合机制显现它对社会 体系化的符码规控。 综上所述,鲍德里亚强调消费的政治意蕴,实质是要说明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 治化的交融所产生的张力性的景观,这种景观展陈丰盛的同时也遮蔽普遍的匮乏; 在彰显社会进步的同时,却藏匿着它不可摆脱的退步;张扬自由、民主、平等,却 使不自由、不民主、不平等结构化 (三)从科学技术经济效能的分析跃迁到对科技政治的评判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赫伯特·马尔库塞和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关注并 具体诠释科学技术政治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也是把社会批判理论从社会日常生 活层面、一般文化层面和人文层面转向政治层面,分析政治统治及意识形态统治新 变化、揭示及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机制的更新造成新的压抑及不自由的重要 思想家。 在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看来,20世纪的科学技术既有经济的功效,也有政治的 功效。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应用显示出,它从生产过程的操作领域以及 它对整个经济层面逐渐转变成改变人们意识状态和思想观念的无形力量,推动人们 对既定的生活方式的认同,对已有社会的认同,对已有的幸福和自由的处境的认同 这是科学技术由生产领域向观念领域、由经济层面向意识层面侵蚀扩张的过程,这 种从经济的基础层面到人们的乃至整个社会的观念层面的上升运动,以从“下”到 “上”的方式达到的心理认同,为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统 治,以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显示和推动其统治的合理性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当一种社会的政治及其意识形态具有追求自身的合理性统治的需要的时候,科学技 术有可能变成新的统治形式,变成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现象。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 工业社会中,“技术‘中立性’的传统概念不再能够得以维持。技术本身不能独立于 对它的使用;这种技术社会是一个统治系统,这个系统在技术的概念和结构中已经 起着作用。”②这就是说,科学技术的中立性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非中立性的运用。 个社会的政治统治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支配性的需要,决定着科学技术运作 ①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52页。 ②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面的集体功能”,即是说,消费是作为社会控制和整合机制发挥其功效的,它服从于 当代资本主义解决自身基本矛盾的政治需要,具有政治性。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 主导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不再是 “获得最大的利润”与 “生产的理性化”之 间的矛盾 (在企业的主层次 上),而 是 “在潜在的无限生产力 (在技术结构的层次 上)与销售产品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①资本主义出于解决自身矛盾的需要而进行 的多样化的控制,使得消费承担某种政治的责任,作为社会整合机制显现它对社会 体系化的符码规控。 综上所述,鲍德里亚强调消费的政治意蕴,实质是要说明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 治化的交融所产生的张力性的景观,这种景观展陈丰盛的同时也遮蔽普遍的匮乏; 在彰显社会进步的同时,却藏匿着它不可摆脱的退步;张扬自由、民主、平等,却 使不自由、不民主、不平等结构化。 (三)从科学技术经济效能的分析跃迁到对科技政治的评判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赫伯特·马尔库塞和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关注并 具体诠释科学技术政治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也是把社会批判理论从社会日常生 活层面、一般文化层面和人文层面转向政治层面,分析政治统治及意识形态统治新 变化、揭示及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机制的更新造成新的压抑及不自由的重要 思想家。 在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看来,20世纪的科学技术既有经济的功效,也有政治的 功效。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应用显示出,它从生产过程的操作领域以及 它对整个经济层面逐渐转变成改变人们意识状态和思想观念的无形力量,推动人们 对既定的生活方式的认同,对已有社会的认同,对已有的幸福和自由的处境的认同。 这是科学技术由生产领域向观念领域、由经济层面向意识层面侵蚀扩张的过程,这 种从经济的基础层面到人们的乃至整个社会的观念层面的上升运动,以从 “下”到 “上”的方式达到的心理认同,为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统 治,以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显示和推动其统治的合理性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当一种社会的政治及其意识形态具有追求自身的合理性统治的需要的时候,科学技 术有可能变成新的统治形式,变成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现象。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 工业社会中,“技术 ‘中立性’的传统概念不再能够得以维持。技术本身不能独立于 对它的使用;这种技术社会是一个统治系统,这个系统在技术的概念和结构中已经 起着作用。”② 这就是说,科学技术的中立性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非中立性的运用。 一个社会的政治统治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支配性的需要,决定着科学技术运作 · 72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① ②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52页。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页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的主体偏向性,当科学技术在20世纪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阶级偏向性和制度偏向性的 时候,当科学技术表达出发达工业社会政治统治的偏向和意识形态的偏好,并直接 作为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方式发挥其对全社会的控制和支配的时候,科学技术 就变成了一种既不中立,也不纯净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高耸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政治 现象,变成了发达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国家组织、管理社会活动过程的控制力量, 科学技术由对生产的运用和经济的主导,变成了社会的新的统治形式,变成由上到 下整合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仅“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①而且“技 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 着的统治”。②科学技术的统治作为政治统治,具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而传 统政治统治不曾具有的巨大效能,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不仅有利于“使一切真正的 对立一体化,使一切不同的抉择同化”,③而且,科学技术“比之旧式的意识形态更 加难以抗拒,范围更为广泛,因为它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的局 部统治利益作辩解,并且站在另一个阶级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 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④ 二、纵向面的解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的历时跨越 般认为,17-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的精神奠基,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和知识分子日渐被推崇为规划资本主义未来道 路的领袖,他们“倡导宽容,反对偏见;倡导革新,反对陈腐;认为少数派的权利 高于多数派的热情,个人的道德自治高于宗教权威关于上帝启示的主张”。⑤启蒙运 动最鲜明的政治理论是提出了束缚独裁力量、扩大社会中个人经验的可能性,其激 进性在于它对于特权和偏见的普遍攻击。“启蒙运动素来是一场针对一切独裁权力 传统力量、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掩饰社会苦难的行为的抵抗运动”。⑥其普遍主义的价 值观在于倡导并奉行互惠性、公开对话以及保护个人免遭独裁权力的伤害,在促成 制度的责任感、法律规定的互惠和进行社会改革试验的承诺等原则的形成中贯彻启 蒙运动的政治精神和理性精神,防止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对启蒙运动普遍主义价值 ①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8页 ②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 林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③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18页。 ④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第69页。 ⑤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殷杲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⑥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一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第7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的主体偏向性,当科学技术在20世纪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阶级偏向性和制度偏向性的 时候,当科学技术表达出发达工业社会政治统治的偏向和意识形态的偏好,并直接 作为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方式发挥其对全社会的控制和支配的时候,科学技术 就变成了一种既不中立,也不纯净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高耸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政治 现象,变成了发达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国家组织、管理社会活动过程的控制力量, 科学技术由对生产的运用和经济的主导,变成了社会的新的统治形式,变成由上到 下整合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仅 “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① 而且 “技 术本身就是 (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 着的统治”。②科学技术的统治作为政治统治,具有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而传 统政治统治不曾具有的巨大效能,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不仅有利于 “使一切真正的 对立一体化,使一切不同的抉择同化”,③ 而且,科学技术 “比之旧式的意识形态更 加难以抗拒,范围更为广泛,因为它在掩盖实践问题的同时,不仅为既定阶级 獉獉獉獉的局 部统治利益作辩解,并且站在另一个阶级 獉獉獉獉獉一边,压制局部的解放的需求,而且损害 人类要求解放的利益本身”。④ 二、纵向面的解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路径的历时跨越 一般认为,17—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的精神奠基,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和知识分子日渐被推崇为规划资本主义未来道 路的领袖,他们 “倡导宽容,反对偏见;倡导革新,反对陈腐;认为少数派的权利 高于多数派的热情,个人的道德自治高于宗教权威关于上帝启示的主张”。⑤ 启蒙运 动最鲜明的政治理论是提出了束缚独裁力量、扩大社会中个人经验的可能性,其激 进性在于它对于特权和偏见的普遍攻击。“启蒙运动素来是一场针对一切独裁权力、 传统力量、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掩饰社会苦难的行为的抵抗运动”。⑥ 其普遍主义的价 值观在于倡导并奉行互惠性、公开对话以及保护个人免遭独裁权力的伤害,在促成 制度的责任感、法律规定的互惠和进行社会改革试验的承诺等原则的形成中贯彻启 蒙运动的政治精神和理性精神,防止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对启蒙运动普遍主义价值 · 82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8页。 尤尔根·哈贝马斯: 《作为 “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 林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18页。 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 “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第69页。 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 《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殷杲 译,南 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第7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观的践踏,防止自由被操控、民主受威胁,从而“启蒙运动的普遍主义保护而非威 胁主体性的发挥。它力图令制度负责任,这是民主的基本原则,并藉此为拓展个人 自由创造前提条件”。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启蒙和启蒙运动一开始就是作为政治 现象出现的,是一种与政治紧密关联的政治运动,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奠基性的, 它的立场和原则在于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建构在理性、自由和民主的根基上,并且不 断地促进这一社会走向健全,在逐步地实现启蒙运动理念的过程中,使启蒙运动构 筑的普遍主义蓝图得到实现。 然而,资本主义在从启蒙时代到当代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尽管它经历了不同 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但并没有实际地贯彻启蒙运动的原则。当代发达 资本主义社会的极权主义性质不仅使资本主义越来越远离启蒙运动的普遍主义价值 观、政治精神和理性精神,而且使启蒙运动变成一个反启蒙的过程。对这一现象的 关注和深度剖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的纵向路径,它表明西方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的分析批判是以资本主义具有 反启蒙、反历史、反自身的性质的结论为前提的。这种对资本主义的历时考察,大 体经历了从对启蒙的批判进展到对发达工业社会极权主义的批判、从对启蒙运动目 标的质疑进展到对现代性之当代困境的批判、从对资本主义一体化的批判进展到对 资本主义自反性的透视这三重结构,它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路径从历 史到现实、从目标到实践、从统一到背反的历史视野,显现为批判的历时跨越。 )从质疑启蒙转向对发达工业社会极权主义性质的批判,这是一种从历史到 现实的批判路径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率先作这种批判的思想家,他 们从对启蒙的历史考察进而延伸转到对极权制度的批判,由此所形成的这一基本路 径,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作历史和现实批判的一个典型范例。在 他们看来,启蒙是人类驾驭生活、走向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主体性获得增长 的向导和精神保障,“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启蒙的 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代替幻想。”②启蒙伴随于人类的成长,并 通过不同的形式协调人与周边世界的关系,引导着人在这种关系中走向自主,走向 对各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驾驭。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理性得到了培育、发展和壮 大,启蒙最终建构了理性。尤其在近代,启蒙理性成就已经通过各种科学门类的建 立和科学对自然的解释及技术征服得到具体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启蒙一定推动 进步,启蒙未必带来福音,启蒙的背反性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中已经昭 然若揭。在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看来,资本主义的启蒙已经从它的历史背反性走向 ①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一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第10页 ②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1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观的践踏,防止自由被操控、民主受威胁,从而 “启蒙运动的普遍主义保护而非威 胁主体性的发挥。它力图令制度负责任,这是民主的基本原则,并藉此为拓展个人 自由创造前提条件”。①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启蒙和启蒙运动一开始就是作为政治 现象出现的,是一种与政治紧密关联的政治运动,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奠基性的, 它的立场和原则在于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建构在理性、自由和民主的根基上,并且不 断地促进这一社会走向健全,在逐步地实现启蒙运动理念的过程中,使启蒙运动构 筑的普遍主义蓝图得到实现。 然而,资本主义在从启蒙时代到当代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尽管它经历了不同 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但并没有实际地贯彻启蒙运动的原则。当代发达 资本主义社会的极权主义性质不仅使资本主义越来越远离启蒙运动的普遍主义价值 观、政治精神和理性精神,而且使启蒙运动变成一个反启蒙的过程。对这一现象的 关注和深度剖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资本主义的纵向路径,它表明西方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的分析批判是以资本主义具有 反启蒙、反历史、反自身的性质的结论为前提的。这种对资本主义的历时考察,大 体经历了从对启蒙的批判进展到对发达工业社会极权主义的批判、从对启蒙运动目 标的质疑进展到对现代性之当代困境的批判、从对资本主义一体化的批判进展到对 资本主义自反性的透视这三重结构,它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路径从历 史到现实、从目标到实践、从统一到背反的历史视野,显现为批判的历时跨越。 (一)从质疑启蒙转向对发达工业社会极权主义性质的批判,这是一种从历史到 现实的批判路径 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率先作这种批判的思想家,他 们从对启蒙的历史考察进而延伸转到对极权制度的批判,由此所形成的这一基本路 径,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作历史和现实批判的一个典型范例。在 他们看来,启蒙是人类驾驭生活、走向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主体性获得增长 的向导和精神保障,“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启蒙的 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代替幻想。”② 启蒙伴随于人类的成长,并 通过不同的形式协调人与周边世界的关系,引导着人在这种关系中走向自主,走向 对各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驾驭。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理性得到了培育、发展和壮 大,启蒙最终建构了理性。尤其在近代,启蒙理性成就已经通过各种科学门类的建 立和科学对自然的解释及技术征服得到具体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启蒙一定推动 进步,启蒙未必带来福音,启蒙的背反性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中已经昭 然若揭。在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看来,资本主义的启蒙已经从它的历史背反性走向 · 92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路径及其启示 ① ② 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第10页。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1页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现实的背反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启蒙消解了不平等的同时又使不平等永恒化,即“启蒙消除了旧的不平 等与不公正—即绝对的君主统治,但同时又在普遍的中介中,在所有存在与其他 存在的关联中,使这种不平等长驻永存”。①第二,启蒙以一种虚幻的文化方式肯定 个性和个体的潜能的同时,又在实质上普遍地否定个性,收摄、操控个体于集体统 性之中。正如他们所指出的:“甚至在自由主义时代中,启蒙也始终与社会动力保 持一致。受到操控的集体统一性就在于对每个个体的否定,因为个性正是对那种把 所有个体统归于单一集体的社会的嘲讽。”②第三,启蒙所倡导的自由已经变成了人 们实际的不自由,“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③启 蒙所追求的合理性,变成了每个人都必然遭受奴役这一不合理性,以致“人们只有 逆来顺受,才能有所倚靠”。④ 由上可见,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对启蒙作出从历史到现实的批判考察中,已 经捕捉到启蒙的真实命意,这就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启蒙已经实际地变成了一种 背反性的力量,它促成了资本主义对人的控制和广泛的支配,使人的自由蒸发为遥 不可及的幻想,使不平等在平等的幻象下变成普遍的现实 如果说,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开启了启蒙问题上从历史到现实的批判路径,那 么,马尔库塞则把这种批判进一步推向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机制及其各个 方面所具有的极权主义性质的全面揭露。在马尔库塞看来,极权主义是战后资本主 义统治的新型方式,它较之法西斯极权主义更具隐蔽性,也更具恐怖性。他说:“当 代工业社会,由于其组织技术基础的方式,势必成为极权主义。因为‘极权主义 不仅是社会的一种恐怖的政治协作,而且也是一种非恐怖的经济技术协作”,⑤战后 发达资本主义不仅趋向极权主义,而且事实上也是作为极权主义进行统治和控制的。 在马尔库塞看来,极权主义已成为无处不在的统治机能,支配和控制着全部社 会生活,在生产领域、语言领域、思维领域、在人的价值选择和日常具体实践的方 方面面,都隐藏着极权主义的操纵。仅就生产领域的技术装备而言,它之所以变成 极权主义,就在于“它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 人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它消除了私人与公众之间、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对 立。对现存制度来说,技术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 快的形式”。⑥不仅如此,技术的极权主义还阻止了人的自立自决的能力,抑制了人 ①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9页。 ②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9页。 ③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140页。 ④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139页。 ⑤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4-5页 ⑥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7页。 21994-2014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现实的背反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启蒙消解了不平等的同时又使不平等永恒化,即 “启蒙消除了旧的不平 等与不公正———即绝对的君主统治,但同时又在普遍的中介中,在所有存在与其他 存在的关联中,使这种不平等长驻永存”。① 第二,启蒙以一种虚幻的文化方式肯定 个性和个体的潜能的同时,又在实质上普遍地否定个性,收摄、操控个体于集体统 一性之中。正如他们所指出的:“甚至在自由主义时代中,启蒙也始终与社会动力保 持一致。受到操控的集体统一性就在于对每个个体的否定,因为个性正是对那种把 所有个体统归于单一集体的社会的嘲讽。”②第三,启蒙所倡导的自由已经变成了人 们实际的不自由, “他们看似自由自在,实际上却是经济和社会机制的产品”;③ 启 蒙所追求的合理性,变成了每个人都必然遭受奴役这一不合理性,以致 “人们只有 逆来顺受,才能有所倚靠”。④ 由上可见,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对启蒙作出从历史到现实的批判考察中,已 经捕捉到启蒙的真实命意,这就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启蒙已经实际地变成了一种 背反性的力量,它促成了资本主义对人的控制和广泛的支配,使人的自由蒸发为遥 不可及的幻想,使不平等在平等的幻象下变成普遍的现实。 如果说,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开启了启蒙问题上从历史到现实的批判路径,那 么,马尔库塞则把这种批判进一步推向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机制及其各个 方面所具有的极权主义性质的全面揭露。在马尔库塞看来,极权主义是战后资本主 义统治的新型方式,它较之法西斯极权主义更具隐蔽性,也更具恐怖性。他说:“当 代工业社会,由于其组织技术基础的方式,势必成为极权主义。因 为 ‘极 权 主 义’ 不仅是社会的一种恐怖的政治协作,而且也是一种非恐怖的经济技术协作”,⑤ 战后 发达资本主义不仅趋向极权主义,而且事实上也是作为极权主义进行统治和控制的。 在马尔库塞看来,极权主义已成为无处不在的统治机能,支配和控制着全部社 会生活,在生产领域、语言领域、思维领域、在人的价值选择和日常具体实践的方 方面面,都隐藏着极权主义的操纵。仅就生产领域的技术装备而言,它之所以变成 极权主义,就在于 “它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 人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它消除了私人与公众之间、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对 立。对现存制度来说,技术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 快的形式”。⑥ 不仅如此,技术的极权主义还阻止了人的自立自决的能力,抑制了人 · 03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9页。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9页。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140页。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第139页。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4—5页。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