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 确日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愚公移山 ”的反应。这时其妻“ 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 选择题。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 a.惩( cheng)山北之塞(se)遂率子孙荷(he)担者三夫 深受启发 b京城氏之孀( s huang)妻始龀(chen),跳往助之 4.有人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智叟的确很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 C.高万仞(ren)曾( c hen 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bu)一厝(cud)朔东 【中考真题演练】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a.杂然相许(赞同)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河曲智叟亡以应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 a.笑而止之b.跳往助之c.惩山北之塞d操蛇之神闻之 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甚至,汝之不惠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一厝朔东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二、语段阅读。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有遗男, 《桃花源记》 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重读的在括号内 注明“重”字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居 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 2.解释 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②投诸渤海之尾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渔人甚异之C.闻之,欣然规往D.具答之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 这并非一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 愚公移山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跳往助之 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二、语段阅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重读的在括号内 注明“重”字。 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 ②以(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 2.解释 ①聚室而谋 ②投诸渤海之尾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 ” ,这并非一时 头 脑 发热 , 而是 经过 深思 熟 虑的 。他 首 先有 着明 确 的目 的和 远 大的 抱负 :要 解 决 “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 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 ”的反应。这时其妻“ ”,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 ,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 ,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 深受启发。 4.有人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智叟的确很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 【中考真题演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北 山 愚 公 长 息 曰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 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 一、填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 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二、辨析 1.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①渔人甚异之( )②具答之 )③欲穷其林( )⑤谐太守( )⑥未果,寻病终( 本文写景有下边几种方式,指出各自的起句、结句。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从早到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4)由内而外 芳草鲜美 (5)山间夕照全景,从 5、辨析下列词的解释: 4.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是否都有道理?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这是 志:处处志之 一道开放性试题!)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1)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阃:闻之,欣然规往 (3)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 (4)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远。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1)第一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 第二层写醉翁亭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的 这句话往下是第二层 (2)第2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亭子周围 的景色,第二层写亭子周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围 的景色,第三层写 。这三层之间的关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3)第3段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 数十步,豁然开朗 写 第三层写 第四层 (4)全文的中心句是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是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语句 A.蔚然(茂盛)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辄醉(就 ①渔人甚异之 B.林罪(雾气)佳木秀(发荣滋长)醉翁之意(情趣) 2林尽水源 寓之酒(寄托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负者(失败)伛偻(驼背,这里指老年人弯着腰走)酒洌(酒清)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三、对加横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前陈者(排列) 山肴(山中打来的鸟兽做的菜)野蔌(野菜) 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B.临溪而渔(捕鱼) 非丝非竹(丝线)苍颜(苍老的脸色) C.觥筹(酒杯 阴翳(遮盖)宴酣(尽兴的喝酒)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D.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太守谓谁(说的)颓然乎其间者(于) 《胖翁亭记》 四、全篇共21个“也”字,所表述的语气有三种:A、陈述(用于描写景物):B、肯定(用于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③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⑥未果,寻病终( )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5、辨析下列词的解释: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答之 闻:闻之,欣然规往 闻之 三、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 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远。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 1.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景有下边几种方式,指出各自的起句、结句。 (1 自远而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早到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春至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内而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间夕照全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是否都有道理?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这是 一道开放性试题!) (1)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2)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3)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4)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第一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 ,第二层写醉翁亭 的 。从 这句话往下是第二层。 (2)第 2 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亭子周围 的景色,第二层写亭子周 围 的景色,第三层写 。这三层之间的关 系,是由 而 。 ( 3 ) 第 3 段 可 分 为 四 层 ; 第 一 层 写 , 第 二 层 写 ,第三层写 ,第四层 写 。 (4)全文的中心句是 。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二、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是: A.蔚然(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辄醉(就) B.林霏(雾气) 佳木秀(发荣滋长) 醉翁之意(情趣) C.晦明(暗) 岩穴暝(昏暗) 寓之酒(寄托) D.负者(失败) 伛偻(驼背,这里指老年人弯着腰走) 酒洌(酒清) 三、对加横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前陈者(排列) 山肴(山中打来的鸟兽做的菜) 野蔌(野菜) B.临溪而渔(捕鱼) 非丝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 C.觥筹(酒杯) 阴翳(遮盖) 宴酣(尽兴的喝酒) D.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 太守谓谁(说的) 颓然乎其间者(于) 四、全篇共 21 个“也”字,所表述的语气有三种:A、陈述(用于描写景物);B、肯定(用于
介绍人名)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也”字各表现了哪种语气。2、对段意概括正确的是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写出山间朝暮的景色。B.写出山间四季的不同景色。C.写出欣赏山水的无穷乐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趣。D.写出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及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句相呼应 E.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 F.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G.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H.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成语“水落石出”的意义是 五、阅读第1自然段,共16句话,答题 七、阅读第3段,共4句话,答题 ()环滁皆山也。(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六七里,渐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阃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5)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酸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③ 作亭者谁?(6)山之僧智仙也。⑦名之者谁?(8太守自谓也。(9)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④苍颜白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①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 1、各用原句中一个短语,分别概括四句话的意思 1、对句意理解有误的是( 2、“太守醉也”句中“醉”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醉”? 句意: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答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游山的滁人有: 句意: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 场面的词语 水边上是醉翁亭。 是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太守宴上吃的有 句意:醉翁的情趣不是在饮酒上,而是在优美多姿的山水之间。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水之乐的人 句意:欣赏山水的乐趣,得心应手寄托在酒中 了者,前者 后 伛偻提携。B.往来而不绝者、起坐而喧啡者。 2、对上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众宾客、太 D.太守 A.(1)(2X3)(4)(567(8)‖(9)000DB.(1X2X3x4)‖(5X67X8X9×00D 6、解释词义 C.()‖(2)3)(4)05678)‖(9000pD.(1X2X3X X8)‖(9X0D A.山肴野 B.觥筹交错 对第一段段意概括正确的是() 八、第4段共7句话,读后答题 A.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B.太守用自己的别号为亭命名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③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C.醉翁以欣赏山水为乐。D.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和命名的缘由 乐也。④然而禽鸟 也。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 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义是 文者,太守也。⑥太守谓谁?⑦庐陵欧阳修也 六、第2自然段共3句话,阅读后答题 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 ①若夫 也 接着写出了 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②野芳 也。③朝而2 文章用两个句子反村太守之乐,这两句 往,暮而归 是 1、本段三句话的结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D.并列
介绍人名);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也”字 各表现了哪种语气。 A.环滁皆山也。( ) B.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E.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F.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G.。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H.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 五、阅读第 1 自然段,共 16 句话,答题。 ⑴环滁皆山也。⑵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⑶山行六七里,渐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⑷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⑸ 作亭者谁?⑹山之僧智仙也。⑺名之者谁?⑻太守自谓也。⑼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⑾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寓之酒也。 1、对句意理解有误的是( ) A.环滁皆山也。 句意: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句意: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 水边上是醉翁亭。。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句意:醉翁的情趣不是在饮酒上,而是在优美多姿的山水之间。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句意:欣赏山水的乐趣,得心应手寄托在酒中。 2、对上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3、对第一段段意概括正确的是( ) A.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 B.太守用自己的别号为亭命名。 C.醉翁以欣赏山水为乐。 D.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和命名的缘由。 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义是: 六、第 2 自然段共 3 句话,阅读后答题。 ①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 ②野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③朝而 往,暮而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 1、本段三句话的结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2、对段意概括正确的是: A.写出山间朝暮的景色。 B.写出山间四季的不同景色。 C.写出欣赏山水的无穷乐 趣。 D.写出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及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3、本段与上文中“ ” 句相呼应。 4 、 抓 住 特 征 描 写 景 物 是 写 景 的 好 方 法 , 本 段 抓 住 四 时 的 景 物 特 征 , 分 别 是: , , , 。 5、成语“水落石出”的意义是: 。 七、阅读第 3 段,共 4 句话,答题。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③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④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各用原句中一个短语,分别概括四句话的意思。 ① ② ③ ④ 2、“太守醉也”句中“醉”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醉”? 答: 3、游山的滁人有: 、 、 ; 写 出 游 人 踊 跃 而 热 闹 场 面 的 词 语 是 。 4、太守宴上吃的有 、 、 ,饮的 有 。 5、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是: A.负者,行者,前者,后者,伛偻提携。 B.往来而不绝者、起坐而喧哗者。 C.滁人、众宾客、太守。 D.太守。 6、解释词义: A.山肴野蔌: B.觥筹交错: 八、第 4 段共 7 句话,读后答题。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③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④然而禽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 文者,太守也。⑥太守谓谁?⑦庐陵欧阳修也。 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 ,表示 , 接着写出了 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2 、 文 章 用 两 个 句 子 反 衬 太 守 之 乐 , 这 两 句 是 。 3 、 “ 不 知 太 守 之 乐 其 乐 ” 意 思 是
4、作者含蓄地答出“ ”曲折地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排比句: 想感情。 十、对句意理解有误的是: 比喻句: A.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句意: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的 读选文,回答问题 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唱歌,行人在树下体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电。呜呼!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日本人之称为中国也,一则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 的人回答,老老小小,来往不断绝,这是滁州的人在出游 7.给文中的“恶”注音,并说明它的作用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 句意: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8.这是文章的第一段,请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句意:醉了能享受饮酒的乐趣,醒了能用文章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啊 9.文中“是何言,是何言”和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少年中国说》 1.本文作者 近代资产阶级阶级政治家、学者,著作收在 10.东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看法怎样? 2.原文填空: (1)老年人如夕照 老年人如瘠牛 一句引出反驳的文字 (2)红日初升 龙腾渊 乳虎啸 《橘颂》 干将发硎 3)本文提出的论点是 1、本诗选自 作者 我国 (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 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歌的 风格。代表作有 (1)盖袭译欧西之言也()A、沿袭B、袭击C、触及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人固有之,国亦宜然()A、坚牢B、坚决C、本来 深固难徙()刻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 (3)彼老朽者何足道()A、充足B、值得C、可以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4)干将发硎,有作其芒()A、光芒B、锋芒C、茫茫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 )(2)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 (3)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 )(4曾枝剡棘,囡果抟兮(曾 4.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反义词。 (5纷组宜修,姱而不丑兮(纷组 )(6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 保守 7)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苏世 (8)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 4、诗句积累 5.将下列表象征关系的句子用直线连接起来 ()绿叶素荣, (2)精色内白 (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A、象征少年中国突然崛起 ,参天地兮 置以为像 2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B、象征中国的巨大声威 (3)潜龙腾渊,鱗爪飞扬 C、象征中国的巨大前程 5、作者开篇用一“ 4)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D、象征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6、“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一句与上文哪一句呼应?起什么作用? (5)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E、象征祖国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F、象征中国的美好生活 步解读 戴其苍,地履其黄 G、象征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6.文中有很多排比句和比喻句,各举一例分别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兮。愿岁并谢,与长友
4、作者含蓄地答出“ , 。”曲折地表现作者复杂的思 想感情。 十、对句意理解有误的是: A.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句意: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的。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 的人回答,老老小小,来往不断绝,这是滁州的人在出游。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 句意: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句意:醉了能享受饮酒的乐趣,醒了能用文章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啊。 《少年中国说》 1.本文作者 ,近代资产阶级阶级政治家、学者,著作收在 中。 2.原文填空: ⑴老年人如夕照, ,老年人如瘠牛 。 ⑵红日初升, ; , 。潜龙腾渊, ;乳虎啸 谷, ; , 。 , ;干将发硎, 。 ⑶本文提出的论点是 。 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⑴盖袭.译欧西之言也( )A、沿袭 B、袭击 C、触及 ⑵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A、坚牢 B、坚决 C、本来 ⑶彼老朽者何足.道( )A、充足 B、值得 C、可以 ⑷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A、光芒 B、锋芒 C、茫茫 4.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反义词。 老大 既往 希望 保守 永旧 灰心 照例 豪壮 5.将下列表象征关系的句子用直线连接起来。 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A、象征少年中国突然崛起 ⑵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B、象征中国的巨大声威 ⑶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C、象征中国的巨大前程 ⑷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D、象征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⑸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E、象征祖国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⑹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F、象征中国的美好生活 ⑺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G、象征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6.文中有很多排比句和比喻句,各举一例分别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排比句: 作用: 比喻句: 作用: 读选文,回答问题: 日本人之称为中国也,一则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7.给文中的“恶”注音,并说明它的作用。 8.这是文章的第一段,请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9.文中“是何言,是何言”和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10.东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看法怎样? 11.选文用“ ”一句引出反驳的文字。 《橘颂》 一、基础知识 1、本诗选自 ,作者 ,我国 (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 歌的 风格。代表作有 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深固难徙.( ) 剡棘..( ) 圆果抟.兮( ) 梗.其有理(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 )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 ) 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 )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 ) ⑸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纷缊: ) ⑹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 ) 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苏世: )⑻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 ) 4、诗句积累。 ⑴绿叶素荣, 。⑵精色内白, 。 ⑶ ,参天地兮。⑷ ,置以为像 兮。 5、作者开篇用一“ ”字总颂橘。 6、“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一句与上文哪一句呼应?起什么作用? 二、同步解读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兮。愿岁并谢,与长友
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骈体,要求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散体,和骈体 7、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是相对而言 (2)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2.A肯定B陈述C感叹 8、翻译下列句子。 3.(1)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1)深固难徙,廓其无求 (2)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2)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3)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9、概括上面这一段的段意。 (4)从“至于负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 (5)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八上册参考答案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自國其说即可。参考答案如下:第一、三 【课内四基达标】一、1.b2.d3.c4a5①b②b③a二、1.“年且”的“且”和“之丘"的“之"读重音2.四条说法都有道理,可以认为第三条是主要的 ①全家②之于③同“返”4.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5年且答案 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叩石、C二、A三、D四、C 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能力素质提高】一、不赞成。因为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客观五、A.aB.bC.cD.cE.aF.b 6当然不仅是这个溺死的人,而是所有为追求钱财或功名富贵面付出了不应有代价的人。六、1、D2、B3、D 事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亲情、友4、本意不在此而是别的或者指另有图谋。 情、爱情,道德、理想、健康、自由等。我们不能为金钱、物质而抛弃这些更珍贵的东西。这七、1、B2、D 个故事尤其应该成为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者的警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中考真題演练】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霾高洁,水落而石出 1d2.b3.b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八、1、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2、“醉”的含义就是“乐”,因为太守施政有方,滁州人安居乐业,实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 1、陶渊明东晋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 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回实现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子:3、负者,行人,伛偻提携,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③古:4、山肴野载,肥鱼,泉香酒洌 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5、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6、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5、C 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7、①豁然开朗6、A.野味、野菜 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8、C9、活动、 心情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 B.酒杯和酒筹交互错 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九、1、已而,不久的时间,宴会散人们随太守归去 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 3、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十一、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朝暮也” 解答 3、“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1.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又用21个“也”4、“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 字作句尾,其作用不尽相同,吟咏之中可以使人玩味无穷 5、“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兮。 7、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⑵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8、翻译下列句子。 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⑵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9、概括上面这一段的段意。 八上册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一、1.b 2.d 3.c 4.a 5.①b ②b ③a 二、1.“年且”的“且”和“之丘”的“之”读重音 2. ①全家 ②之于 ③同“返” 4. 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5.年且 九十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 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能力素质提高】一、不赞成。因为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客观 事物。6.当然不仅是这个溺死的人,而是所有为追求钱财或功名富贵而付出了不应有代价的人。 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亲情、友 情、爱情,道德、理想、健康、自由等。我们不能为金钱、物质而抛弃这些更珍贵的东西。这 个故事尤其应该成为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者的警钟。 【中考真题演练】 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1、陶渊明 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①感到诧异 ②详细 ③走尽 ④计划 ⑤到、谒见 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无出路的境地 ②古:交错连通 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③古: 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 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 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 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 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 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解答 1.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又用 21 个“也” 字作句尾,其作用不尽相同,吟咏之中可以使人玩味无穷。 骈体,要求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散体,和骈体 是相对而言的。 2.A 肯定 B 陈述 C 感叹 3.(1)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3)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4)从“至于负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 (5)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答案如下:第一、三、 四条说法都有道理,可以认为第三条是主要的。 [答案]: 一、C 二、A 三、D 四、C 五、A.a B.b C.c D.c E.a F.b 六、1、D 2、B 3、D 4、本意不在此而是别的或者指另有图谋。 七、1、B 2、D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5、比喻真相大白 八、1、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2、“醉”的含义就是“乐”,因为太守施政有方,滁州人安居乐业,实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 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 3、负者,行人,伛偻提携,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 4、山肴野蔌,肥鱼,泉香酒洌 5、C 6、A.野味、野菜 B.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九、1、已而,不久的时间,宴会散人们随太守归去。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十、D 十一、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朝暮也” 3、“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4、“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 5、“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道题答案是:1、外围景色得名“作亭者谁?”2、早晚四季乐无穷分总3、滁人游太守 宴众宾欢太守醉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醉能同其乐 26小石潭记 八下参考答案 1. huang quon chi yf lido xi 2.①打情议论散文②柳宗元山 水游记《永州八记》③潭中景物 1.①xi② si tuan4ydn⑤shu@zhi 4.C5.①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 它的源泉在哪里6.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 2.①上②正午③日光,文中指太阳④顺流而下⑤这里指飞奔的马⑥极高的山峰⑦下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7.略 霜的早晨⑧接连不断 【探究拓展训练】 3.《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8.仔细看 沾湿…的样子9.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 略 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10.排 【能力提高】 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阙缺 I. D chu 3.假设朝到暮为12小时,那么时速大约为100里/小时。 2.略3 4.①有时②即使 4.B(大约有一百来条) 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②树林和山润里呈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的 5.柳宗元子厚唐韩愈唐宋八大家 6.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一—潭周围气氛。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开放探究】 1.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9.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 2.略(可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可从人力的伟大等角度谈 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 1.(1)A(2)C 色的特征。 2.完全没有同“缺(2)如果正午(3)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10.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 (4)即使奔驰的马(5)白色急流的水(6)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1)重重叠叠的岩峰(2)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普案:1.陶弘景华阳隐居陶隐居集2.晓雾将歇沉鱗竞跃3.A.√ 4.(1)B(2)A 5.①于②水③树④山⑤草 6.(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 (一)1.①于是就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③原来是④只,只是2.月光3.月光 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 的轻盈荡漾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 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 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 快啊 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 7.(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2)“林寒润肃”应译为“树林山润里一片清冷寂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静”。(3)“高猿”应译为“高处的猿猴”。(4)“久绝”应译为“很长时间才消失 tui lin sui xing 水经注郦道元地理学散文
这道题答案是:1、外围景色 得名“作亭者谁?”2、早晚 四季 乐无穷 分 总 3、滁人游 太守 宴 众宾欢 太守醉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醉能同其乐 八下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xī②sù③tuān④yǎn⑤shù⑥zhǔ 2.①上 ②正午 ③日光,文中指太阳 ④顺流而下 ⑤这里指飞奔的马 ⑥极高的山峰 ⑦下 霜的早晨 ⑧接连不断 3.《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4.略 【能力提高】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阙 缺 3.假设朝到暮为 12 小时,那么时速大约为 100 里/小时。 4.①有时 ②即使 5.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②树林和山涧里呈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的 情景。 6.略 7.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开放探究】 1.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略(可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可从人力的伟大等角度谈) 1.(1)A(2)C 2.完全没有 同“缺(2)如果正午 (3)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4)即使 奔驰的马 (5)白色 急流的水 (6)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 3.(1)重重叠叠的岩峰(2)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1)B(2)A 5.①于②水③树④山⑤草 6.(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 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 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 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 快啊。 7.(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2)“林寒涧肃”应译为“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 静”。(3)“高猿”应译为“高处的猿猴”。(4)“久绝”应译为“很长时间才消失”。 8.水经注郦道元 地理学 散文 答案 26 小石潭记 【基础知识训练】 1.huáng quán chí yí liào xī shuì cī 2.①抒情议论 散文 ②柳宗元 山 水游记 《永州八记》 ③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④六 ⑤B 3.坻 屿 岩 4.C 5.①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 ②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6.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 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7.略 【探究拓展训练】 8.仔细看 ……的原因 沾湿 ……的样子 9.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 绝 无凭藉 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 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10.排 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一、1.D chù 2.略 3.C 4.B(大约有一百来条) 5.柳宗元 子厚 唐 韩愈 唐宋八大家 6.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7.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8.略 9.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 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 色的特征。 10.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 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答案:1.陶弘景华阳隐居 陶隐居集 2.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3. A.√ B.×C.√ D.√ (一)1.①于是就 ②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③原来是 ④只,只是 2.月光 3.月光 的轻盈荡漾 4.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 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 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 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一、tuí lín suì xìng
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淘:苏辙:三 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2.歇:消散。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这 里指欣赏。 1.cu,鸟兽的细毛。2. hong dang,白气弥漫的样子 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一)1.(1)焉:哪里:更:还(2)强:痛快:白:指酒杯2.(我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3.神 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 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 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1.①都没有了②全③包裹④哪里⑤到⑥客居2.A3A3.拿、拥、往、看 )4.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 6.映村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 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9.余客客于 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 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 2.歇:消散。 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这 里指欣赏。 一、1.cuì,鸟兽的细毛。2.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二、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三、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一)1.(1)焉:哪里;更:还 (2)强:痛快;白:指酒杯 2.(我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3.神 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 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 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一)1.①都没有了 ②全 ③包裹 ④哪里 ⑤到 ⑥客居 2.A3 A3.拿、拥、往、看 一)4.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 垫。 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 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9.余 客 客 于 客 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