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课题目: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二、授课学时:共8学时 三、授课班级:2021级本科各专业(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四、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五、教学重难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 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六、教学设计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紧密围绕教材内容,从如何深化认识 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等方面展开分析。 课程导入:人类社会在走出原始社会后,开始进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阶级 和阶级对立的存在为特征的发展轨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基础 上的三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我们透视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本质、把握资 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发 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 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 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 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 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 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 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 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 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
2 一、授课题目: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二、授课学时:共 8 学时 三、授课班级:2021 级本科各专业(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四、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五、教学重难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 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六、教学设计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紧密围绕教材内容,从如何深化认识 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等方面展开分析。 课程导入:人类社会在走出原始社会后,开始进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阶级 和阶级对立的存在为特征的发展轨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基础 上的三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我们透视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本质、把握资 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产生发 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 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 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 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因此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 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 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 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 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 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 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有进行交换。 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 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对象,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前提,因而在任何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使 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 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它与财富的社会形式无关。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 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 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单纯作为物品自然属性 的使用价值,并非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商品学、技术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 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商品不仅有用,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能用来交换,具有交换价值。如1把斧子换 10公斤大米,这里,10公斤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可见,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 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然而交换价值并非商品的内在本 质因素,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形态。我们知道,斧子和大米是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 异质物品,它们为何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呢?这表明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 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是商品的 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他们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的效用 越大,交换价值就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换价值就越小。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 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为此,马 克思说:“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 品交换关系的显著特点,恰恰在于抽去了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只要比例适当,无论使 用价值的差别多大,不同的商品都可以互相交换。那么,这个共同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我 们知道,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 生产上都耗费了一定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以某种具体形式支出的劳动,而 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 换,就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都包含价值这个共同的东西。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 换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交换的量的比例。可见,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 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 3
3 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 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有进行交换。 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 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对象,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物质前提,因而在任何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所构成的。使 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 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它与财富的社会形式无关。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 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 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因此,单纯作为物品自然属性 的使用价值,并非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商品学、技术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 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 商品不仅有用,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能用来交换,具有交换价值。如 1 把斧子换 10 公斤大米,这里,10 公斤大米就是 1 把斧子的交换价值。可见,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 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然而交换价值并非商品的内在本 质因素,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形态。我们知道,斧子和大米是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 异质物品,它们为何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呢?这表明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 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是商品的 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他们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商品的效用 越大,交换价值就越大,反之,效用越小,交换价值就越小。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 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为此,马 克思说:“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商 品交换关系的显著特点,恰恰在于抽去了商品的不同的使用价值。只要比例适当,无论使 用价值的差别多大,不同的商品都可以互相交换。那么,这个共同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我 们知道,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 生产上都耗费了一定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以某种具体形式支出的劳动,而 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就是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 换,就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都包含价值这个共同的东西。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 换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交换的量的比例。可见,价值是商品内在的本质属性, 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
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价值。商品的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 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从表面上来看,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其本质而言,则是使用价值和价 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 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 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①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 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②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 东西就不会有价值;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 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 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②使用 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 范畴;③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 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 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 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2)抽象劳 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 依赖,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 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 的劳动。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 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回答了什么 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理解一系列政治经济 学原理提供了一把钥匙。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 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 是什么,而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生产商品所需要的
4 价值同另—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价值。商品的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 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从表面上来看,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其本质而言,则是使用价值和价 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 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存 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①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 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②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 东西就不会有价值;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 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 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表现在二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②使用 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 范畴;③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 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 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 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为有用劳动。(2)抽象劳 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的两种属性,它们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 依赖,共同统一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 不同方面,它们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统一,不存在只有具体劳动没有抽象劳动的劳动,也不存在只有抽象劳动没有具体劳动 的劳动。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 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回答了什么 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为理解一系列政治经济 学原理提供了一把钥匙。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 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 是什么,而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生产商品所需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 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 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 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商品的 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 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 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 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 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 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 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 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 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 的。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 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不论社会 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 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过快,浪费社会资源,或某些部门发展过 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 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 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 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 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 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 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 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 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 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大,但还要按 照社会价值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 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 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因为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 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 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 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此外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 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 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 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商品的 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 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 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 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 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 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 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 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 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致 的。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 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不论社会 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 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过快,浪费社会资源,或某些部门发展过 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 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 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 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 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 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 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 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 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 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 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大,但还要按 照社会价值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 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些消极的 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因为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 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 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部分具有有利条件 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此外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 劳动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同时又揭示了价值同交换价值的内 在联系和辩证关系。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 最后到达货币形式,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 的一种社会属性:另一方面,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暂 时性,指出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在长期交 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 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 形式。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 币。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 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 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 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条约如果不成功,摔坏 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形成: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 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 一般规律。它即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 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 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 发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 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 定的。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 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 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 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 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因此,在私有制条 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 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 6
6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 劳动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马克思对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同时又揭示了价值同交换价值的内 在联系和辩证关系。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般的价值形式, 最后到达货币形式,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 的—种社会属性;另—方面,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暂 时性,指出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在长期交 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 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般价值形式和货币 形式。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 币。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 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 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所 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条约如果不成功,摔坏 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形成: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 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 一般规律。它即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 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 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 发调节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 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 定的。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 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 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 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 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因此,在私有制条 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 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 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 盾的唯一途径。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 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 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 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 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所承认,因 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W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 盾得到了解决。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 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 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 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 进行。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 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 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 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 奠定了基石。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 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 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 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 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 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 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价值创 >
7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 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 盾的唯—途径。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 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 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 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 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所承认,因 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W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 盾得到了解决。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 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 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 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 进行。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 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 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 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 奠定了基石。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 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 经济的—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 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 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 2l 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 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 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 深化对 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价值创
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 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 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 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同生产力 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其途径有两个:一是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三)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 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 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大生产来实现。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 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 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 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这个过程所以是“原始” 的,是因为它形成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 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用暴力 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在英国, 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欧洲市场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 作物更为有利,这就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 为己有,改作养羊的牧场,而农民则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追最终不得不到资 本家开设的工厂出卖劳动力。同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 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 为现代私有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42页。 引文中的“克兰财产”,其中的“克兰”英文为clan,意即“氏族财产”),建立了资本 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 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自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西班 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 抢劫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掠夺了大量财富, 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西方殖民者在300多年时间里,仅从中南美洲就抢走了250 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1783年到1793年的十年问,英国仅利物浦一地就贩运了33 万多黑人,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达1亿多。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 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 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
8 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 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 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 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同生产力 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 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其途径有两个:一是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三)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15 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 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 —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大生产来实现。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 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 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 15 世纪 后 30 年,经过 16 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初才告结束。这个过程所以是“原始” 的,是因为它形成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 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用暴力 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表现得最为典型。在英国, 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欧洲市场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 作物更为有利,这就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 为己有,改作养羊的牧场,而农民则变成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追最终不得不到资 本家开设的工厂出卖劳动力。同时,资本家和封建贵族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 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 为现代私有财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842 页。 引文中的“克兰财产”,其中的“克兰”英文为 clan,意即“氏族财产”),建立了资本 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 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自 15 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西班 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 抢劫金银财宝,大批贩卖黑人,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进行商业战争等,掠夺了大量财富, 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西方殖民者在 300 多年时间里,仅从中南美洲就抢走了 250 万公斤黄金,1 亿公斤白银。1783 年到 1793 年的十年问,英国仅利物浦一地就贩运了 33 万多黑人,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的人口达 l 亿多。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 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 币资本。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成熟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 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 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己 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 过暴力手段,展开夺权斗争。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阻碍资本主义 发展的重要障碍。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 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 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 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 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的生存与发展。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 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 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 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 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 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 的关系。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 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 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 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 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 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9 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成熟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上实现产业革命,用近代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 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 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己 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广大农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力量,通 过暴力手段,展开夺权斗争。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阻碍资本主义 发展的重要障碍。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7 世纪中期和 18 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斗争,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 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 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 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 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的生存与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 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 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 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 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 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 的关系。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 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 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6~77 页)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 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 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 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 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 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 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 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 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 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 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对于生产资 料所有制,马克思首先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作了区分。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 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 额利润或利润)。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就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它意味着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生 产剩余产品。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 的。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 样就使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 有权范畴。所有制一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就成为一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 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 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所有制是所有 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 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 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 定的。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 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主 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奴隶的劳动成果被奴隶主完全占有, 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在封建社会,地 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而失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封建主,地主阶级凭 借超经济强制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是以农民 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 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正因为如此,资本 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
10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 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 —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 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 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 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 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对于生产资 料所有制,马克思首先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作了区分。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 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 额利润或利润)。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就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它意味着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生 产剩余产品。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 的。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规章制度逐步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 样就使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所有制的现实经济形态就具有了法律形态,即所 有权范畴。所有制一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就成为一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人们 在经济生活中对占有物行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的实际利用 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所有制是所有 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 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 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 定的。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 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主 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的人身,奴隶的劳动成果被奴隶主完全占有, 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的。在封建社会,地 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而失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封建主,地主阶级凭 借超经济强制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与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的结合,是以农民 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 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正因为如此,资本 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起进行生产
并取得剩余价值。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 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 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 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 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生 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 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 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 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 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 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显然,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 了剩余价值,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 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 品表现出来的,但是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在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 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 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 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 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如原材料和燃料;有的是在 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如机器、厂房等,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 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 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 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 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 以马克思把这一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 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即不是由不变资本产
11 并取得剩余价值。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 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 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 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 剩余价值。这样—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生 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 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 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 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 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 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 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显然,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 了剩余价值,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 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 品表现出来的,但是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在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 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 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 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 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如原材料和燃料;有的是在 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如机器、厂房等,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 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 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 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 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 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 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即不是由不变资本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