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www.136 214cm
李 贽
作者介绍 李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 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泉州普江人。原姓林, 名载贽,中举卮,改姓李,名贽。世代巨商,至 祖父辈家境渐衰。历任国子监傅士,礼部司务, 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归隐。 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 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 苦,看到了资本主文萌穿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 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 “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 归隐后,主要众事研究、讲学和著述。尖锐地揭 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 击和道害。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 罪名被下狱,李贽76岁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 堪 忍受,用剃刀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 到鬃正和毁,看仍继续流传于l
作者介绍 ▪ 李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 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泉州晋江人。原姓林, 名载贽,中举后,改姓李,名贽。世代巨商,至 祖父辈家境渐衰。 历任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 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归隐。 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 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 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 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 “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 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尖锐地揭 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 击和迫害。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 罪名被下狱,李贽76岁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 堪忍受,用剃刀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 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
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 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 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 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聪明的人不 要以为我还保持童心就知足了。”童心,就是真心,如果 认为童心不可保留,就是以为真心不可保留。所谓童心, 就是没有一定虚假,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 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 失去了做一个本真的自我。而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一切不再有本 初的状态了)。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 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很 快丧失呢?
▪ 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 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 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 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聪明的人不 要以为我还保持童心就知足了。”童心,就是真心,如果 认为童心不可保留,就是以为真心不可保留。所谓童心, 就是没有一定虚假,绝对真实,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 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 失去了做一个本真的自我。而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一切不再有本 初的状态了)。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 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很 快丧失呢?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 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 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 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 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见所闻就会从耳目 灌入,并且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长大之 后,又从所见所闻中获得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 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久而久之,懂得的道理、所 见所闻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渐扩大,这时 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要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 可耻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童心也就不复存 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
▪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 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 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 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 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见所闻就会从耳目 灌入,并且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长大之 后,又从所见所闻中获得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 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久而久之,懂得的道理、所 见所闻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渐扩大,这时 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要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 可耻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童心也就不复存 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 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 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 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 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读书呢!但是,即 便他们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纵使多读书, 他们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它丧失。绝不像 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蒙蔽 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义而 蒙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 来蒙蔽学人呢?
▪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 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 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 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 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读书呢!但是,即 便他们不读书,童心本来就在,纵使多读书, 他们也是以此保护童心,不使它丧失。绝不像 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蒙蔽 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义而 蒙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 来蒙蔽学人呢?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 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 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 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童心受蒙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 言不会真实;表现在政治管理上,管理就会失掉 根本原则;表现在著书立说上,就不能表达真实 的思想。如果不凭借心灵美好道德修养,如果 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信品行;想要求得 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为 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童心已经被遮蔽,却用从 外面进入内心的所见所闻和虚伪的仁义道德作为 本心了
▪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 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 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 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 童心受蒙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 言不会真实;表现在政治管理上,管理就会失掉 根本原则;表现在著书立说上,就不能表达真实 的思想 。如果不凭借心灵美好道德修养,如果 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信品行;想要求得一 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为 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童心已经被遮蔽,却用从 外面进入内心的所见所闻和虚伪的仁义道德作为 本心了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 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 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 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 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 既然用所见所闻道德义理当作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是所见 所闻道德义理之类的话,而不是发自童心的真诚话语。哪 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 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大概人已经成为假的了 那么就没有什么不是假的了,因此对假人说假话,假人就 高兴了;跟假人谈假事,假人就高兴了;和假人谈假文章, 假人就高兴了;没有什么不是假的,就没有假人不高兴了。 满场都是假把戏,见识短浅的人又如何分辨呢?
▪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 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 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 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 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场阿辩也。 既然用所见所闻道德义理当作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是所见 所闻道德义理之类的话,而不是发自童心的真诚话语。哪 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 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大概人已经成为假的了, 那么就没有什么不是假的了,因此,对假人说假话,假人就 高兴了;跟假人谈假事,假人就高兴了;和假人谈假文章, 假人就高兴了;没有什么不是假的,就没有假人不高兴了。 满场都是假把戏,见识短浅的人又如何分辨呢?
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 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 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 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 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 即使有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埋没而后人 无从得知的,难道还少吗?为什么呢?(因为)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出自童心的。如果童 心常在,那些道德义理就不会流行、所见所闻 就会失去立足之地,那么,没有一个时代不能 写文章,没有一个人不能写文章,没有什么体 裁、文字不能写文章(任何时代,任何人,任 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
▪ 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 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 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 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 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 即使有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埋没而后人 无从得知的,难道还少吗?为什么呢?(因为)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出自童心的。如果童 心常在,那些道德义理就不会流行、所见所闻 就会失去立足之地,那么,没有一个时代不能 写文章,没有一个人不能写文章,没有什么体 裁、文字不能写文章(任何时代,任何人,任 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 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 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 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 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诗歌为什么一定选古代的?散文为什么非得看重先 秦的?接下来是六朝骈文,又演变成近体诗、唐 传奇、院本、杂剧以及《西厢曲》《水浒传》, 演变成现在士子应科举的八股文,都是古往今来 最好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来评论它 们优劣。所以,我因此对有童心的人自然成文的 文章深有感触,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 《论语》《孟子》
▪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 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 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 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 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诗歌为什么一定选古代的?散文为什么非得看重先 秦的? 接下来是六朝骈文,又演变成近体诗、唐 传奇、院本、杂剧以及《西厢曲》《水浒传》, 演变成现在士子应科举的八股文,都是古往今来 最好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来评论它 们优劣。所以,我因此对有童心的人自然成文的 文章深有感触,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 《论语》《孟子》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 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记 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卖,孰 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 之辞,就是臣子极为赞美的话,不然的话,就 是那些不切实际的门生、稀里糊涂的弟子,背 诵老师的说法,或者记住了前面的忘记了后面 的,或者记住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或是据 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 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 坚定地把它视为经典。又哪里晓得那书上大1 分不是圣人的话呢!
▪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 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腐门徒、懵懂弟子,记 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 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 之辞,就是臣子极为赞美的话,不然的话,就 是那些不切实际的门生、稀里糊涂的弟子,背 诵老师的说法,或者记住了前面的忘记了后面 的,或者记住了后面的忘记了前面的,或是据 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 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 坚定地把它视为经典。又哪里晓得那书上大部 分不是圣人的话呢!